一个探亲结婚的武警,归心似箭,他在路上遇见地震,他和女朋友失去联系,他救助车上的旅伴,他们逃命,他徒步向汶川出发,路上遇到逃难出来的人,各种各样的人,也遇到一起向那里开赴的志愿者啦、军队啦、记者啦。。
然后他跟自己女朋友总是失之交臂,他在路上和寻找的过程中救了很多人,也看到很多人逝去,他也差点儿死了好几回,他也被人救起,他迷路,他生病,他受伤,他遇见劫匪。。
他听到很多谣言,他也恐慌很深,他有想要逃跑,他还做了噩梦。。
总之他最后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又见到他女朋友了。。。
他女朋友搂着他说:亲耐的,我们永远在一块儿
惊天动地。
既指汶川大地震来得惊天动地,也指汶川大地震的救援活动惊天动地。
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的泪水几乎就没断过。
网上有人批评这部影片的特效做得好,这点我不予评论,因为我对于特效这些东西向来不是很了解。
我要说的是影片中那些让人动容让人流泪的细节。
关于县长任玥的母亲(宋春丽饰演)一个老人,一个为女儿买好了樱桃等着女儿回来的老人,在面对地震时,义无反顾地用最后的时间把婴儿车推了出去,而自己被压在了钢筋水泥下。
尽管把死亡留给了自己,但为了见到女儿,她依然忍受着莫大的痛苦,在钢筋水泥下用力呼吸,告诉自己不要放弃。
可当她的不要放弃遇到了那些坚持要救她以至不肯在水坝泄洪前疏散的人时,她毅然地选择了放弃,拨段了最后一根支撑的钢筋,彻底任自己被永远地掩埋在地底下。
三个细节,一个比一个更令人动容,也一个比一个更赚人热泪。
关于旅长唐新生(侯勇饰演)作为摩步旅的旅长,在联系不到上级的情况下,他果断地带领众官兵赶赴灾区,这种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就不需多说了。
我这里想说的是他作为一名丈夫面对妻子的那份共生死的不变深情。
在他们从峭壁上攀梯子下去时,他毅然地把自己和妻子绑在了一起。
比起精致的同心结,把他们系在一起的的那根绿色的腰带显得更为鲜艳。
在影片中,他不仅是一个令人敬佩的军官,更是一个有情有义、顶天立地的男人。
关于广大官兵最让我动容的并非广大官兵在展开救援时的行动与魄力,而是在救援前侯勇要独生子举手时军队里静悄悄的一片,而要非独生子举手时齐刷刷举起的一片手。
没有一个贪生怕死的人,军魂在这一刻得到了彻头彻尾的体现。
2008年五月十二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这是这部电影的背景,想一想那时的我十二岁,已经对这件事感触很深了,但这次的观影再次拉起了我的记忆,因为是我们全中国人的共同经历,所以现在来看依旧是感触颇多。
影片的开头我看到的是汶川是一个多么平凡又幸福的地方啊,每个人对生活都有着期盼,请到婚假的女老师是多么的幸福,校园里的学生又是如此的有活力,母亲带着新生的孩子在热闹的超市,老太太手里的樱桃又是多么的鲜红,是这样一个充满生命,活力满满的地方。
可是无论是谁都不会想到一场灾难将会降临在他们身上。
没有预兆的灾难就那样发生了,令人措不及防。
在影片中,我们身为旁观者但我们同样能感受到地震时生命的一点一点流逝。
自然灾害的瞬间带给人们的是不可磨灭的打击,房屋建筑的倒塌,生命的逝去,环境的破坏,但就是这样一个最突然的时刻我却在里面看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一位老母亲为了救一位自己都不认识的婴儿,自己却被倒塌的房屋压住,鲜红的樱桃掉落,洒在了倒塌的房屋之下。
一位老师,将学生推到讲台下,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学生的安全,灾难是一瞬间的,人们的反应也是下意识地,他们都将活下来的机会让给了别人。
在灾难来临之际,人们都想着快逃快逃,可总有那么些人想着却是你们快走。
在灾难的这一瞬发生过后,人们才反应到自己的家没了,在这里我感受到了痛苦和崩溃,这同样也是地震后人们的感受,我们别无他法,只能在这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寻找可能存活的人,我们无助但坚强,我们难以坚持,但我们必须坚强地坚持下去。
我们尽自己最大努力将自己能救的人救出来,影片中的任书记扛起自己的责任,即使再怎么忧心自己的母亲也从未回去看一眼。
依旧坚守自己岗位,安抚群众,组织群众。
解放军向他们走来的身影,仿佛就像是黑暗中升起的太阳,充满着光明和希望。
在救援过程中,我看到的是满片废墟,但同时,李老师为了保护学生,用身体护住他们,最后不得已要锯掉他的身体来保护学生们。
还有田野,一个独生的解放军,再过河时,明知自己本来就是独生子,举手不会那么危险,但依然毅然决然的向前冲,在营救学生时,害怕孩子担心,钻进危险的废墟里陪着孩子,安慰孩子。
最后余震来临,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下面几个孩子的生命,却牺牲了自己。
在这里,我想,他就是英雄。
还有一个老奶奶,她和她女儿都特别让我感动。
她的女儿虽然十分想回去看看家里的情况,却因为身上的责任一直没有能够回去看,哪怕一眼。
而母亲为了救一个孩子,推开了婴儿车,却留下了自己。
在等待救援中,因为害怕连累了其他的救援人员甘愿推开最后的支撑,压住了自己,她能给女儿的最后的回答就是她已经尽力了,她坚持过,努力过。
红樱桃、砖头林、千纸鹤这些都是生命的代表,渺小但也却伟大。
生命是弥足珍贵的,珍惜现在,并大步向前努力吧!
2020年4月29日观看了这个在十年前上映的电影,我想说:不好意思 我看晚了。
这部电影我给5星,不是因为拍的有多好,不是因为特效,只是因为电影内的事情都是真实的故事,不是虚构的!
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历史,亲身经历的历史,拍出来还要挨自己人的骂?
这不是精神分裂是什么?
在绝望之际见到解放军,当然是欢欣鼓舞开心的笑了?
为什么?
你可以问问那些在国外重灾区生活的中国人,他们被国内包机接回来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以下的话写给十年前留言的你,也写给以后的关注这个电影的小伙伴。
2020年全世界爆发了新冠疫情,世界各国各显神通抗击疫情。
中国国内在国家的领导下,全国人民自觉自愿的隔离,以及戴口罩的行为,疫情已经平息了。
国内没有大规模的疫情了,并且开始援助国外了。
同时大洋彼岸的人类登塔——美国,则陷入了重大危机。
截止到今天美国感染人数超过100万,死亡人数超过8万,比越战死亡人数都多,而且还没有停止的迹象,个人猜测,美国至少要死50万。
说回电影,这部电影,十年前的评价非常低,因为他是主旋律电影,那时候人们就不认为我们中国人能站起来,不认为我们应该站起来,遇到任何困难就应该直接躺下任锤。
同样的主旋律电影,美国人的就好看,美国人说的话就正确,我们说的话就是假大空?
这是明显的不自信的行为。
中国人,要自信,因为你们、我们、咱们值得自信。
不只是因为我们在古代有辉煌的农业文明,还因为我们在未来的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照样可以有辉煌的文明!
有感动、有震撼之处。
就细节而言导演不用太表演化。
比如第一点:学校小孩救出来之后,全员站立唱生日歌,什么鬼,救人在那时是第一位的,就算全民被救出战士应该抓紧时间休息、进食才是。
第二点:华峰山方向出现气体泄漏,那开始的浓烟滚滚,到后期的满地火心,居然还没有爆炸,还有时间给你慢慢炸山掩埋。
不必为了追求效果而一定要留到最后一刻出现奇迹。
就是给人感觉很假、在表演。
流着泪看完这部电影,仿佛又回到那恐怖、紧张的七天。
看着电影里一个个镜头,仿佛我的兄弟、战友又回来了!
2008年5月12日,我们失去了很多很多!
由于时间太匆忙,留给我们的回忆太少太少。
希望有人能让我们不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淡忘掉许多许多的记忆,虽然它们只会让我们痛苦,但是我们并不想遗忘。
现在,终于有一部电影能让我们永远的保留住那些记忆。
一群人窝在电视前面,抱着酒瓶,既痛苦又欣慰的看完电影。
那时刻,战友仿佛就坐在身边一起豪饮,一起胡闹。
真的,那时候我流着泪笑了!
但是,今天我痛苦的看着影评。
什么主旋律、什么抄袭。
难道主旋律、抄袭真的比电影本身更重要吗?
可能你们不能想象,5.12后灾区的百姓一有时间就翻找和自己遇难亲属相关的物品,希望能给自己留下一点点的回忆。
现在,一部电影可能会让他们更痛苦,或许能从电影里找回一点点的美好回忆比什么都重要!
可能我没你们有文化、有素质,没你们能说会道。
但是我只希望你们在发表影评的时候能想想灾区的群众,问问自己难道所谓的主旋律、抄袭真的比电影本身的意义更重要吗?
我的战友永远的留在了汶川,我失去了最好的兄弟,他的父母失去了儿子,他的儿子失去了父亲,他的妻子失去了丈夫。
记忆对我们比什么都重要!
如果这部电影不和你们口味,请你们去看其他的电影;如果海报不对你们胃口,请你们去看花花公子。
但是,希望你们能让我们留下一点点的回忆,好吗?
开头是严肃的新闻联播播报的片段,交代了背景和事件的重大由地图的具体位置转到现实地点地震时的色调均为冷色调军队出发时的音乐振奋人心,给人足够的安全感解放军从四面八方赶来时,最坚强的人都有了依靠以飞行员的视角拍摄灾区,全都是废墟,阴沉的天气更加让人揪心闪烁着的手电筒灯就像是天上微弱的星光,电亮了婷婷活下去的希望总会见到光明的,再多坚持一下
观影前已经浏览的相关的介绍,对于影片有初步的概念。
而在5.12事件后,人们对于同类题材的关注不在少数。
有关感动震撼等概念也自然在心里形成,但到达观影现场真正开始观看影片时,才发觉之前那些在心里浮现的概念显得如此浅薄。
观影的过程已不单单是作为观众来观看,而是完全置身于其中,随着剧情的发展而感动,落泪,揪心,紧张以至于到达尾声的宽慰。
影片以摩步旅进入映川灾区为主线,通过不同关注角度展示了一场灾难的毁灭性,同时再现了地震那一瞬间地裂山崩的自然界狰狞面目。
而身处震中的人们,也在这一瞬间展示了对于生的期望以及迸发出对生命价值的尊崇。
任何人都知道生命是宝贵的,而当你在瞬间需要在自身与旁人的生命之间做出取舍时,有太多的人做出了牺牲。
用自己的性命和鲜血浇灌更多生者的希望。
在他们张开臂膀的那一刻,生命的价值早已超越了一呼一吸之间的轻薄分量,而是用最后的力量诠释了人性中的良善。
英雄一词是从小被教育体系灌输的关于解放军战士的形容词,楷模同样令人感到高不可攀,玄乎其玄,模糊的称谓在不久前还仅存于概念之中。
而这样的一部影片,却真正的唤起了我对于中国军人真正的敬畏之情,他们是铁军,拥有撑起民族希望的力量。
同时,他们也是一个个鲜活而真实的个体,拥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性中最柔弱与善良的情怀。
在很多人眼里,他们还是孩子但当他们集结在一起,就真的用血肉铸就起新的长城,捍卫着国家呵护着其中的每一份子。
整部影片的节奏把握非常到位,而几乎每一场戏都有他触动人心的亮点,整个观影过程具有强烈的现场感。
而恐惧,无助,感动,欣慰等各种情愫也不止一次的惹得人泪盈眼眶。
对我而言,这是一部触动心扉的影片,用地动山摇唤醒了人性良善的本源,以惊天动地诠释了生命价值的尊严。
说实在的,整部片子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含泪看的,地震来临的那一刻,是我哭得最厉害的一段,就算特效假,就算演技差,也丝毫不影响观影的心情。
说到主旋律电影,现在的国人貌似对于自己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完全是不屑的,以为是国家要洗你们的脑,但是对于欧美的主旋律电影却异口同声的说“好感动”“数次飙泪”“好酷”之类的话,我能认为你们是被外国人洗脑了么?
身为中国人不推中国的主旋律那你推什么?
估计感觉自己很聪明,不会被愚民似的,实际上已经被敌人愚了个底儿掉,真是可悲。
对于十年前的汶川地震,没能参与救灾感觉很遗憾,因为那时候我还小,还在上学,在石家庄,在教室坐着的时候都感觉到晃了那么几下,可见当时的地震有多厉害,而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代入感很强,数度都想拿上工具赶紧去,发现底下压着人都想大喊“快救人!
”但是在电脑跟前喊岂不是很怪。。。
看到解放军来的时候,我都在脑补假如我在现场的心情了。。。
完全是松了一口气的状态,假如你是当事者,你难道不会松口气么?
当然会了,解放军不是来消耗你们聪明的群众的物资的,他们是带来了物资并且是来救人的同志们,这时候你不动容那只能说你没有代入或者“上帝”视角观影了。
最后说一下我个人的观点吧,理性爱国可取,但是一个“无脑爱国”的中国,实力一定比“理性爱国”的中国更强大。
灾难片是西方电影界最喜欢拍的一种体裁,特别是在灾难片中可以无限拔高人性,亲情,从而骗取观众的眼泪,得到不错的口碑,再加上高额资金砸出来的特效,从而能达到不错的成绩。
一些大牌名星在中间客串几个镜头就能得到很好的收益。
但在中国,灾难片是最难拍,也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为不论拍多长,演员的演技再好,编剧导演再用心,都无法真实还原出灾区的全貌。
因为我们是中国,是一个有把所有老百姓都入在心头,关键时刻能拉得上打的赢的军队守护着的中国,是一个政府真正为老百姓着想的中国。
汶川地震时,我在解放军报社工作,当时社里要派人到前线采访。
那些将近60已经功成名就,头发花白,军内军外都非常有名的摄影记者,一句话都没说,当听到地震的消息后,立即就开始收拾行装,除了军装就是各种摄影器材。
他们是第一批进入震中进行采访的。
紧接着是第二批,第三批记者。
我认识他们中的很多人,不少人去之前都是英俊小生,回来时都黑瘦黑瘦的。
他们在去之前都是很开朗,很善谈,都是很好的采访记者,在回来后,至少半年时间都很沉默,一谈起救灾,最常说的就是太惨了,太可怜了。
但就是这样,汶川地震我们救回来了。
当时,我们杂志要求立即出一本救灾专刊。
我们编辑部连续工作72个小时,60多岁已经退居二线的老主编一直跟着工作。
我们在办公室里不停的收集各种信息,讨论稿件。
我是图片编辑,前方发回的照片,我要立即跟进。
虽然都是初审过的照片,但其中很多照片至今我也不想回忆。
但只要图片中有那一抹绿色,那一面红旗,所有人脸上就没有绝望。
看得出来,所有的灾发都明白,有那一抹绿色,他们就没有危险。
国外的灾难片,只要拍一两个人,有个近乎于超级英雄的主角,然后其它人围绕着他打转就可以了。
中国的灾难片不可能这么拍。
因为在中国救灾中,每一个人都是主角,不论是一线的战士,还是后方的干部,还是普通的民众。
他们都在发挥着自己每一份气力。
中国的灾难片不用拍,只要把那些现场照片,录像归纳到一起就足够了。
任何人想拍中国的灾难片都太难了。
看看今年的抗洪,在抖音上发出的短视频,哪一个编剧,哪一个导演,哪一个演员敢说自己能拍出那种效果。
那些战士吃饭吃到一半就沉沉睡去,如果拍到电影里,无数人会骂,可现实中那只是非常普遍,非常简单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为了增加女主角的戏,很多编剧无聊的加入感情戏,完全没有必要。
真正的救灾中,有什么感情戏。
都只是一句句非常贴心的话,一个简单的拥抱,然后就立即投入救灾中。
今年的抗疫中,有多少这样的闪光点。
可这些如何拍进电影里,太难了。
任何一个真的经历过那年5月的中国人,不论是否到了汶川前线,都会留下极深的印象。
电影不可能拍出那些在汶川救灾的士兵、干部、志愿者的真实作为。
这部电影也只是还原了极少一点当时我军指战员的日常救灾。
。
吐槽显得我没觉悟,主旋律题材好歹也是传播正能量呀,三颗星吧!
鄙视一切打着地震旗号谋取私利的WBD。
那抄襲襲的小海報儿和華麗麗的主旋律儿
解放军同志辛苦了
海报怎么那么山寨
淋漓尽致的主旋律电影。就那场灾难本身而言,还是湿了眼眶。
还行吧
地震的回忆
虽然是主旋律电影,但是这海报。。。硫磺岛战役折钵山插旗是代表着胜利,但地震死了那么多人,国家遭受了那么多损失,抗震救灾电影的主题海报不应该是歌功颂德吧?虽然抗震救灾人员的贡献值得肯定,但是怎么会搞了这么个海报。。。
这时候看这个看得我泪流满面啊泪流满面…可是主旋律啊,救人前还先号召个党员先进性…一口血喷出来…
如果将坐标对比放在81厂自身来说,本片的特效做的的确是有进步,但是如果横向和国外大片比较,本片再特效上只能说做到了“高中生的水平”,和美国的“大学生水平”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差距。
很差劲的电影,人物关系、情感都一塌糊涂,如此好的故事和题材被消费的非常浅薄,八一厂投入不少,怎么拍出来这么垃圾的片子来的…
呆滞的集体主义,至上的以领导为中心,标准的八股文案,老掉牙的廉价情感,极力表现正确三观,如法炮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旋律,既然现实里不允许我们像共产主义般活着,就让我们用影像来迈进共产主义。/毛概课,老师说这一部不同于那些抗日神剧,是真实感人的。
虽然还是主旋律,脸谱化的那一套,但终究比《超强台风》剧情来的连贯,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只是特效制作的确实很假,前面地震发生时候的还能凑合,最后化工厂大火那段不是一般地假啊,还有要吐槽一下,这个海报确实是抄袭的《父辈的旗帜》啊,不过话说回来,拍这种片子的人可能也不会去看那种美国片
哭着看完的…
我忘不了那场灾难,08年,感同身受。但这个电影,真的,不行
角色脸谱化,情节公式化,就是部宣传片
看了电影我能想到的只有汶川大地震这几个字,当时确实太小了,现在想想,太惨了,惊天动地的地震,太惨烈了,救援人员开进也太艰辛了,不经历根本不知道这要建立起通信有多难。中国加油💪
还好还好,差点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