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
我只想知道薇奥那是不是女同😓看得我一头雾水,她为什么要这么对爱丽丝?
看见爱丽丝和男主牵手眼神立马就不对了,是因为喜欢她吗?
我还等着后面解释呢,没想到就这样完了。
那她是单纯的玩弄爱丽丝咯?
臭小孩。
哦对了,爱丽丝的前夫应该是gay吧,为什么爱丽丝一看见法比奥就躲到桌子底下,是因为法比奥家暴她?
八年后的有个镜头我看见爱丽丝后腰的淤青。
但是电影没解释。
我知道电影想表达什么,也知道电影是根据书拍出来的,可是基本的故事情节要交代清楚啊!
搞得我后面一直在猜剧情、猜人物心理,都无法沉浸地看电影了。
着急的很,然而电影又迟迟不解答,我以为后面会说,没想到就这样完了。
还有就是,最后四分之一真的很拖沓啊!
在维奥那结婚典礼上,那个对视镜头有必要这么长吗?
后面几个镜头也是,本来都跟着电影走了,又被它的拖沓燃起了心火。
我真的搞不懂。
电影主题和配乐都很赞,但是扣两颗星。
电影中有两个片段我特别喜欢。
其中一个是他俩躲在薇奥拉婚礼上的某个房间,马蒂亚终于开始向爱丽丝吐露多年的那个秘密。
这个秘密从8岁那年便开始紧随他,并造成他这些年来性格的孤僻和行为举止的取向。
他们的头像是要轻轻靠在一起,实际又并没有贴上。
马蒂亚低语着那些如梦魇般的字句,爱丽丝用耳朵静听这一场如忏悔般的告解,在逆光的屋子里,两人周围好像游离着一层薄薄的不真实感。
是一种孤独,这种孤独像是久违的认同感,在这夜里串通起了两人的心灵,马蒂亚舍得开口了,爱丽丝恨不得再一步走进他。
我忘记了他俩的手有没有一起抓牢,只对红裙子的爱丽丝印象异常深刻。
好像是漂浮在房间里的一根救命草,高大的马蒂亚这时候只是一只受伤的小兽,能在除自己之外的第二人面前勇敢地舔舐伤口。
这抹明亮的红色,就是此刻他的护身符。
只是谁看不出,那种若即若离的孤独感,随时又在从马蒂亚的眉、眼、唇之间散发出来,散发出来。
这时候,爱丽丝终于献上了一个吻。
另一场是电影的尾声。
因为无法抗拒的孤独和时间,把多年后他俩的容貌变得有些陌生和别扭。
被厌食症折磨的爱丽丝瘦得离奇,她开始画重重的眼线,烟不离手,烟圈在她已变卷的头发中缠来绕去。
她变得有些神经质,胃痛更让她无法像正常人一般生活。
而马蒂亚,更是一副不闻窗外事的学术男,头发长长,胡子不剃,要不是右腮的那颗痣,辨认他还真需要一点时间。
身形好像也走样了,裹厚厚的衣服,更加拒绝这个世界。
意大利的冬天,艳阳依旧高照。
马蒂亚再次坐在那张椅子上,思考8岁时的事故,又或者是什么都没想。
爱丽丝套上了外衣紧跟出来,慢慢地从阳光中走过来,像他背后靠近。
你知道,孤独的两个人总有默契,何况是走过这么多年的朋友。
马蒂亚清楚知道背后发生的一切,察觉到爱丽丝一步步迈向自己。
他并不惊讶,一如雕塑般冷静的表情。
后来爱丽丝再一次将头贴了过来,贴近这个七年都不曾触碰过的灵魂。
灵魂不再不理不问,轻轻地把脸靠近。
整个过程缓慢得像冬天里始终消散不了的雾,因为我也看不清,这次,他们到底接吻没。
《质数的孤独》,两个封闭世界的轻柔触碰。
电影的色调明丽深邃,是我所喜欢的。
同类之间的这种惺惺相惜是爱情吗?
可她确乎只有见到他时才那么勇敢和充满爱,当他远离时她甚至不爱自己。
一个背负着深重罪责的人,是以什么样的勇气继续活着的,封闭、自残是自我惩罚的方式,完全失去自己才换得一丝喘息的空间。
也只有她,能让这样一个沉重的灵魂感受到生命,感到自身的存在。
这就够了。
这部电影的确不太好懂,我第一次看的时候看到40分完全没懂电影在讲啥。
往后的日子它却总是让我魂牵梦绕,只好先去看原著了。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部电影。
下面列出几个细节希望能帮大家进一步了解这部电影。
1.男主小时候在派对上把妹妹卡米拉弄丢了。
2.女主经常在滑雪的时候想上厕所。
3.丹尼斯(电影中的小胖子)是个同性恋,喜欢男主。
4薇奥拉只有过一次性行为,并且结束后那个男生松开了之前紧牵着的手,走开了。
电影有给男女主牵紧双手的镜头和薇奥拉的表情。
原著中说这个动作让薇奥拉想起了那件屈辱史。
5女主的纹身是紫罗兰,薇奥拉在意大利语中正是紫罗兰的意思。
所以女主才会想让薇奥拉看她的纹身,才想让男主毁了那个纹身。
6原著中接女主丈夫之口交代了,身体得不到充足的食物甚至会导致不孕,原著里也有女主绝经的情节。
7女主是因为看到了男主妹妹才给男主写信的。
8.女主是受雇摄影店的摄影师。
这就是她能不受邀也能去薇的婚礼的原因。
9.原著里男主的妈妈希望男主离开自己的视线。
10.原著里是因为女主跟男主说自己要结婚,男主才果断去留学的。
男主是数学博士,原著作者是物理学博士。
原著中有一些涉及到物理学知识的(易懂)内容描写和情节。
下面说一些我个人的观点1.(个人认为)正是因为女主经常在滑雪是总是想上厕所,并且在最后一次滑雪时把不小心把便便排到了裤子里进而导致了意外,导致了女主对食物的厌恶。
2.正是因为薇奥拉对女主的欺凌愧疚,再加上女主的守信让她更加愧疚,薇才会转变对女主的态度。
3.正是因为女主的不孕才有了电影中丈夫“出轨”,女主去超市偷吃东西(为了受孕)和双方离婚的情节。
---想到再补充。
我没读过萨特的书,但这句话在第一时间击中了我,我还记得这句话出现在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关于萨特的介绍中。
当我在大学物理课上学到“一维无限深势阱”这个概念的时候,我有同样一种被击中的感觉,没有足够能量的粒子,永远无法跃出这个势阱。
我们不也是一样?
对最最亲近的人,那个生你养你,那个与你同床共枕,那个你看着长大的人,你真的了解他么?
或者说,了解到最深又如何呢?
你真的敢质询他人,质询自己么?
于是遗忘是多么重要的东西,没有遗忘你将怎样存活?
或者把影片的主题定为爱,这倒让我想起《两小无猜》,欧洲人都这样么?
折腾一生,去寻找那个人?
好折腾啊,真的好折腾啊,但是让人欲罢不能。
另外还有点,好像有说Mattia的父母将累赘一样的女儿抛给Mattia去管,Alice的父母好像也是各种悲剧(需要再看看细节),看电影我常暗自发誓,比如在这不电影中,我发誓要给以后的孩子营造最完整没有缺陷的家庭,我发誓要找个同样有这样想法的人来当妈妈,如果还有灾难降临,我只能去皈依主,或是佛门。
之所以是推荐不是力荐,是因为有些东西,即使值得一看,也不见得人人都爱看。
——没有你我怎么办?
——你要不要吻我?
——你家有厕所吗?
同大叔一起看的一部电影,好像心理电影,视觉跟音乐都有很炫的地方。
挺文艺的,现场有不少观众退场。
内嵌英文字幕,中文字幕敲得慢半拍。
没看过原著,电影用了插叙的手法,三个时间点混搭一起,有点废脑子,好像看推理片,呵呵。
滑雪受伤的爱丽丝,因为弄丢妹妹而自残的马提亚。
11与13,都是质数,但中间永远隔着一个偶数。
七年后,她嫁给了医生。
后来他成了物理学家,他去找她,在公园结尾,ending……110626上外公家
小说是看了一个开头,倒是没有我讨厌的外国小说的翻译腔调。
可是电影好像除了演员的长相还满意之类的还真是没其他的感觉,片尾曲轻松好像和电影本身相关的,反正我也没听懂词
质数只能被1和它自身整除,他们是特殊的数字,多疑而孤独。
质数中还有些更特别的成员。
数学家称之为“孪生质数”。
它们是离得很近的一对质数,几乎彼此相邻,如11和13,17和19.但是孪生质数无法亲密接触,因为总有一个偶数挡在了他们中间。
很寂寞的台词很冷淡的电影喜欢电影特效的处理,把人物内心的恐惧不安无助刻画的到位且夸张,造成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让人感同身受。
画面剪辑技术纯熟,最让我觉得震撼力超强的就是,将两位主要人物至于喧闹的背景之下,拥挤的场所之中,随后镜头拉远,使得人物孤独的身影显得格外突兀,切合电影主题。
说起内容,讲的是两位有着心灵创伤的孤独但敏感的且相互契合的灵魂相遇的故事。
冥冥之中总是有种力量将他俩相连接,走道里,有磁场相应,不说什么,也不需要说什么,二人同时看到对方,并且透过对方的眼睛发现了内心深处的灵魂。
他们没有性欲,没有爱情,不算亲人,朋友关系不是很恰切,他俩也为互相同情,是什么关系道不清看不明,就是由于某种相似的遭遇给他们带来了相似的心灵创伤导致自闭。
影片静静的在叙述剧情,在静静的讲述人间无缘由的非理性。
将近两个小时的电影,一直看下去,曲终人散之后,抚平躁动,安慰心灵,突然明白何为寂寞何为孤独何为自闭何为将自我与人群疏离保持孤立。
不被理解总是让人抓狂的,让人想去尽力解释让听者明白其中缘由。
可这么做真的有必要,有意义么?
意义一定是有的,尽量发觉总是会找到些许意义,让对方更了解你,如果始终悲惨境遇还会得到对方的安慰,两个心灵即便无共同之处,有相似的经历还是会引起共鸣和同情,这就是意义。
但真有必要?
我看不见得。
Viola不晓得怎么良心发现,在一段时间里对Alice很好,她看见了Alice腿上的伤疤,她未泯的良心开始“作祟”,最终,Viola还是恶毒的viola,Alice将本来应对着Viola的碎玻璃划向了自己,去掉身上的纹身,回归本真的自己。
Mattia将妹妹弄丢的童年往事成为诅咒一直纠缠难以忘怀,他伤害自己,身上的伤疤,也许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在存在的,而不是行尸走肉。
他也许会怨自己讲妹妹的智商霸占为己。
童年的经历是阴影,是梦魇,是不透风的墙,是深入血液的毒品。
在最脆弱的时候,世界给了我们什么,叫我们如何回报以歌?
Alice和Mattia,也许会相互支撑着走完生命剩下的旅途,可是他们夹着的那个偶数会永远像那个小丑一样在灯光的照射下,露出狼一般的獠牙。
“质数只可以被它们自己和一除,它们是特别的号码,可疑和孤独的。
有些质数更特殊,它们称之双质数,两个截然不同,像十一和十三永远接触不到,因为它们被偶数分开。
”夜,瓢泼大雨,车内,雨刷在有规律地左右运动。
Mattia: 我要去德国了,也许。
Alice:那很冷,不是吗?
Mattia: 我不知道。
......Alice:你要离开多长时间?
Mattia:三年。
Alice:三年就几乎是永远了。
Mattia: 只是三年。
Alice:不知道的话就不要说“只是”。
......《质数的孤独》是威尼斯电影节主席穆勒先生向电影学院师生力荐的一部意大利电影。
影片有着明显的意大利电影的传统,试图挖掘如何用电影语言呈现人的精神世界。
雾雨光的意象不断出现,在同一空间进入不同时间。
影片不拘于真实时空的限制,以人物的意识流动和心理状态为脉络进行剪辑,自成一种特别的味道。
感人之处:影片结尾Alice婚姻失败,人瘦成枯柴,Mattia在德国收到Alice寄来的两人合影,回到不愿面对的城市,找到Alice的住处,按门铃,Alice洗完澡,得知是Mattia在门外,屋内一片阳光照进来,Alice慌张地穿上超短裙、穿鞋、画眼线、点燃一支烟、开门,Mattia在门口。
Mattia:洗手间在哪里?
Alice笑:走廊的尽头就是。
在洗手间,也是Alice的暗房,他看到了照片,记录了Alice这些年的生活。
Mattia来到客厅。
Mattia:你结婚了?
Alice紧张地笑,让他看自己的手指:现在不是了。
你呢?
Mattia:没有。
Alice笑,依然很紧张:还在玩,很难结?
Mattia沉默地笑,紧张地看着Alice:你瘦了。
Alice上下看了Mattia:你也变了,只是正好相反。
两人相视而笑。
Mattia:你真美。
Alice躲闪着Mattia的目光:有事情要告诉我?
啊,吃了吗?
Mattia摇头。
Alice:我去弄点吃的。
Alice打开冰箱,里面几乎什么都没有,她拿出了仅有的面包和一点蔬菜,放在盘子里,走到客厅,看到Mattia蜷曲在沙发上睡着了,她深深地看着他,给他盖上毛毯......Mattia 醒来,天色已经暗淡下来,Alice在对面睡着了,她瘦小的像个无助的婴儿,Mattia 给她盖上毯子,沉默地走出了Alice的家。
............
某一个小小的选择就决定了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人生就是这样。你是11,我是13,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
可劲的矫情
大哥 小孩儿长大了也找俩长得像的演员演好不好 小时候瓜子脸长大变国字脸? 我tm直到最后才把男女主角和小时候对上号 导演滚回小学重上美术课
我始终钟情于文字的幽谷,读毕几日反复遥想。画意恣肆于孤独,艺术的震撼恐怕明日已深埋记忆。
闷得够可以
在这电影里找到了极大的共鸣 像看《黑暗中的舞者》一般震撼 感人的故事 舒缓的节奏 如果结尾能够简洁一点 这将是一部经典
冲着质数冲着孤独去的,结果拍出来的是故作孤独。
看得很灰
他們是兩個彼此離得很近但各自孤獨的質數。
剪辑就像拼凑,就像流水账,毫无感情,和书比差远了,就喜欢生日派对那一段
太闷了,不过萝莉灰常美~
质数总是孤独的
我自己太有想象力啦
越看越烦躁、没耐心,希望原著不是这样,不过据称也蛮无聊。 ★★☆
尽管独特,却注定孤独,即使相遇,仍难免陌路
老实说当年书宣传的轰轰烈烈结果买回来翻了几页就看不下去,感觉只有“质数的孤独”这个名字起得赞了点,其内容基本可以忽略。没想到电影依然令人失望。
我喜欢这样的叙述方式,不是顺序,不是倒序,而是充满想象力的忽而跳跃忽而倒退,意式的艺术头脑风暴。画面感超强,加上那些富于节奏感的配乐,烘托出两个质数的孤独。难忘两位主角入骨的演出,摄影中转换的氛围,那些光影,那些角度,还有那色彩鲜明的服装与布局。
对于一个没有看过小说的人来说,有很多东西没有解释清楚。非线性叙事有哗众取宠的嫌疑。但是对于一个并非单单照搬原著小说故事的改编电影来说,这种打乱原本叙事方式的手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读小说的方式,还是很有新意的。
终于在电影院里看到了~
人的相伴往往只是阶段性的 永远摆脱不掉的只有自己 无谓的孤独仿佛也是必然//少女时代的几个演员又可爱又漂亮 很有那种要搞出一堆drama事件的神经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