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时旸) 如果说《使女的故事》是针对女性被物化为生育机器后一种抽象的、象征的、未来化的恐怖图景,那么《塔利》或许就是更真实的、可切实感知的、每个母亲都感同身受的实际困境。
它讲述了一位三个孩子的妈妈被生活压垮的故事,所以,很多观众——尤其女性观众,把这个故事当做了一种醒世恒言,但这个故事绝不是单纯的展露生育与养育之苦,不是贩卖女性悲戚,更无意于批评其中作为男性代表的父亲的责任感缺失,如果只这样去理解,那就实在太过流于表浅。
《塔利》中的故事并没有男女对立,不存在口号和拳头式的表演性女权,也根本没有令人反感的大男子主义,它更多的只是在真实展现家庭生活的真相,一种繁杂的、琐碎的、甜蜜与窒息交替上演的真实图景。
生活走到这一步并不是谁痴傻,谁算错,谁懦弱,只是生活本身有时像甜蜜陷阱,让人就想纵身一跃,却发现糖浆之下满是泥淖,而泥淖中又潜藏宝藏。
《塔利》的主角是两个女人,即便再加上这故事里的丈夫,以及三个孩子,但它仍然算是独角戏,其他那些角色不过都是陪衬,都是道具,都用来增添麻烦,制造障碍,而更重要的是,那个夜间保姆塔利更是个幻影。
很多人会觉得这故事到结尾处算是一重反转,揭开真相,但实际上对于熟悉这类套路的影迷而言,故事发展到一半——母亲马洛和塔利在后院喝酒畅谈的时候、一起去往酒吧的时候,一切就都已经昭然若揭,因为她们互相聊天的内容、方式、来言去语都明确无误地显示出,这就是自我的独白与剖析,而之后那些两个人愈发契合的知心话与爱好,那些明确透露着“我当年就是你的模样”的言辞,简直已经不是暗示而是明确了一切。
塔利是马洛的分身、本我、曾经的自己和幻想中应有的样子,在被现实重压之后,挤压出的一个斑斓的泡泡,放置于自己的旁边,以便能够对话、能够解惑、能够屏蔽现实,能够当做借口,能够增加勇气,能够让自己重整旗鼓。
马洛到底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中呢?
两个年幼的孩子,其中一个有些心理问题,第三个孩子又刚刚降生,丈夫忙于工作养家,闲暇时只依靠打游戏解压,马洛不得不困于琐碎,送孩子上学,给婴儿喂奶,独自面对走形的身体、渐渐流失的自信,所有惶惑无人可诉,但生活依旧步步紧逼。
《塔利》并没有批判一方,而歌颂另一方,丈夫在床上戴着耳机打游戏,并不是要用凌厉的眼光去审视他的不负责任,而描述母亲马洛的操劳也不是赞扬母性光辉,生活就是如此,总莫名其妙地就形成了一种既定的格局,生活无法像公益广告里呈现的那样,父母两人终日挂着微笑,不知疲倦地与孩子们嬉闹,第二天还精神抖擞地对着朝阳问好,去往公司运筹帷幄,烦恼似乎永不存在。
《塔利》中安排了一个这样的对照体系,马洛弟弟一家,有保姆操持一切,夫妻俩只负责表演生活品质,但看起来,那一切更像是嘲讽,那注定不可能是大多数人的真实生活,所以那些情境被展现得造作又扭捏,而一旦转换回马洛与丈夫房子,一切就事无巨细地真切起来。
《塔利》之中有一个有趣的暗示,关于性别,“母亲”这个角色被塑造成一个超越性别而存在的客体,一旦一个人成为母亲,她就已经不被当做一个“女性”,而只是一个“母亲”,女性所有的特征、欲望、需求都被母亲的身份所遮蔽和覆盖,进而,甚至作为一个“人”的身份、权利也被下意识地缩小和隐藏,“母亲”像一个硕大无朋的概念,无限延展,吞噬一切。
从这个意义出发,《塔利》的核心则是一个人与这种观念的抗争,以及更重要的——作为母亲的“我”与作为自我的“我”之间的抗争。
个人身份与母亲身份之间会形成奇妙的张力,文化惯性、家庭现实与自我意识之间彼此拉锯撕扯,故事中的马洛则代言着文化惯性的一端,而她臆想出的保姆塔利则是内心和本能的一端,她们彼此试探、交锋的回合,就是一个真实的陷于生活的母亲的内心自我缠斗。
游弋的美人鱼是自我的出窍,最终拯救自己,给孩子的心理治疗最终变成了拥抱,幻想的塔利消失无踪,现实的马洛最终还魂,她是否可以找到一种有效的方式应对生活,应对母亲的身份与自我的索求?
所以,这故事无关女权抑或男权,更关乎于自我意识和自我救赎。
当然啦,一个没生过孩子的我,可能也没资格说话吧。
而且……拿价值观聊电影真的很没意思。
可谁叫这电影就是在聊价值观呢。
就……可能年轻几岁的我,会小鸡啄米地点头,觉得片子描绘的那种恐怖和焦虑都对对对。
二十岁光鲜绚烂,光怪陆离,三十岁疲倦萎靡,累得像bia在地上的一口粘痰。
你乳房肿胀、肚子肥硕、everything都下垂,每天除了孩子做饭收拾家别无他物,灵魂空空荡荡,生活一碗片儿汤。
然后你回想二十几岁无所顾忌野马狂奔操男人操酒精操世界的样子,唏嘘感叹,life is a piece of shit.啊可是我并不这么想啊。
喝酒蹦迪酷吗?
超酷的。
chainsmoking帅吗?
超帅的。
小蛮腰小翘臀sexy吗?
超hot的。
可是除此之外就是一切下垂拖家带口苟延残喘吗?
我觉得声如洪钟地在菜市场跟人砍香菜几毛钱一把很酷啊。
我觉得拍电影很酷。
你可以抱着相机去搞什么登山摄影。
也可以飞去伦敦喂鸽子,想住青旅住青旅,想住五星住五星。
你可以在工作上搞出一个大项目,在会议室跟一帮人吹牛逼,也可以眼光准确发一笔横财,觉得自己简直超牛逼。
你教出来的小孩特别爱你,你们两个人说话都是好商好量的,然后你们两个好好商量商量宇宙终极的奥秘。
还可以开个山,破个土,冲着浪,撸着串,去非洲给大象猩猩们当志愿者,在妇女服务站知心姐姐挽救上百条想自杀的小可怜。
做了个甜点蛋糕啥的巨开心,跟人争辩国家大事争得面红耳赤终于打赢嘴仗,通宵达旦看网络小说,或者就是给小外甥讲对了一道超难的奥数题。
我真的不觉得只有二十几岁才能有滋有味啊。
难道荷尔蒙只能二十岁才有吗?
就算生物学上是这样,但是激情就不能延续一辈子了么?
我记得当年是在电视上看到采访谁,七十多的一个女人了,思维缜密完整,世界观雄厚磅礴,既有充分详尽的理论支撑,又有广博的资历与博爱的胸怀。
当时立马就让我觉得,我靠老了如果也还可以这么酷,我觉得很ok。
而且李银河也是啊。
而且我的女神教授也是。
也可能是因为我自己小时候像条蔫韭菜吧,我觉得自己的巅峰绝对不在二十几岁。
我觉得我得是越活越明白,越活越舒坦的那类人。
与其懊恼没了小翘臀当不了妖艳贱货,倒是更喜欢gone girl里一切下垂也要操得你魂飞魄散那一套。
倒觉得到八十岁蹦不了迪了,说不定可以带着孙子去蹦极。
而且好好好,就算我没生过孩子。
没有进入过三十岁。
但我也记得小时候我爸妈抱着小霸王游戏机,打坦克大战打通宵的日子啊。
现在想想,真是酷毙了。
怀孕是件不容易的事。
然而分娩并不代表着结束,分娩是怀孕的结束,但分娩也是另一个开始。
影片没有回避怀孕之后带来的“影响”。
身体上,膀胱受压充血,必须要在四小时内排尿;会胖,身材会走样,女孩维持了二十几年的身段会付之一炬,那些年为维持身材吃过的蔬菜沙拉都成了照片和回忆;乳汁淤积会痛,胀痛……而这些她都要默默承受,她不只是她自己,她还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和一个男人的妻子。
她不仅要照顾好自己,还要兼顾一个家。
男人养家不易,而女人持家亦然。
精神上,每晚被孩子的哭声吵醒,明明困得不行,却仍会爬起来,像个没有困意的机器一样“机械”的操作流程,换纸尿裤,哄孩子入睡。
白天还要一如既往地送孩子上学、做饭,睡觉前再给自己泡一壶咖啡……还好。
还好有Tully,那个26岁的Tully,帮她度过了这段时间。
26岁的Tully很开朗很阳光,有无忧无虑,潇洒恣意。
26岁的Tully对40多岁的Tully说,“其实你完成了最大的梦想——你现在所厌恶的那种单调,是你给他们的礼物。
每天醒来替他们做同一件事,你很单调,你的婚姻很单调,你的房子也很单调,但那很了不起!
这就是最大的梦想。
长大成人,变得枯燥,一成不变。
To grow up and be dull and constant.再安全地把孩子养大成人。
”或许吧,这也是最现实也是最好的答案。
PS 台词向:二十几岁能尽情享受,但三十几岁就像是凌晨五点来到你家路口的垃圾车。
等你可爱的屁股下垂,等你每次怀孕脚都会肿一半,到那时你怎么办?现在这种无拘无束的感觉就不迷人了,你开始变得丑陋……天啊,你应该害怕未来。
”
一个发生在美国的丧偶式婚姻的故事。
看来丧偶式婚姻并非只有中国才有,很多国家对男女在家庭中的定位都有类似的看法。
丈夫德鲁并非不爱家庭,只是更习惯于顾自工作,更习惯于闲暇时打游戏,更习惯于较少介入孩子养育\教育;更习惯于当一个啦啦队员,回家说hello,问妻子感觉怎样累不累,但并未有任何实际行动。
行为来源于认知,如果丈夫从心理就认为自己是个啦啦队员,怎么能在家庭育儿的赛场中上场去打比赛呢?
妻子马洛是一个怀有第三胎,马上就要生产的妈妈。
她有一个开始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上小学的女儿,一个略有自闭症谱系障碍害怕刺激和对规则秩序有强烈诉求的上幼儿园的儿子。
马洛的压力源:生产前,她的压力源主要来自于儿子。
1)对儿子自身额外的照顾。
由于儿子有有自闭症谱系障碍,因此马洛需要每天帮儿子用毛刷刷一遍身体,来帮助儿子进行感统训练,让儿子更容易适应外界的刺激。
因为没有太多的钱去进行系统的训练,于是她从youtube上学到这个方法,并每天都刷,希望儿子尽快好起来。
儿子对秩序和规则有强烈的敏感,比如上学停车,如果没有停原来的位置,儿子就会发脾气。
马洛做的一个梦也是儿子不断的发脾气,在她开车时踢她的椅子,接着突然在副驾又出现了一个儿子。
这让她感到很焦虑和无所适从。
2)儿子校长强烈建议儿子转学。
由于儿子的特殊情况,校长觉得可能会影响其他小朋友,觉得儿子不适合公共的教育,需要一对一的看护。
但是校长说的很委婉,说他儿子quirk,而不是有问题。
尽管这样,这也让马洛很难接受。
她拒绝接受校长说儿子需要特殊看护的问题,她不想面对这个现实。
3)家里经济状况一般。
马洛是公司的hr,丈夫是公职,并没有太丰厚的收入。
于是不管是儿子的系统训练和还是要给儿子请一对一的看护马洛都会感到很大的经济压力。
尤其当哥哥说要送她夜间看护时丈夫的反应,除了觉得不适应外人来自己家照顾,觉得更有经济因素的影响。
4)曾经的好友变路人。
马洛偶遇了曾经的好朋友,但是因为曾经的误会和之后长久失联,两个人再见面除了尴尬无语逃跑,再无任何可轻易唤起的连接。
现在马洛的世界里,被她的family填得满满的。
生产后,她的压力源又增加了。
5)照顾新生儿。
除了生产时丈夫在场,婴儿刚出生丈夫就一直处于消失或昏睡或带防噪音耳机游戏中的状态。
美国不像中国,有父母和月嫂,尤其是生第三胎了,因此所有的照顾新生儿的事情,从不可替代的喂奶,到可替代的哄睡、换尿布、打扫卫生,送小孩上学,被校长约谈,都得由马洛一个人来做。
还好,马洛没有事业上受到影响的心理压力。
不过也许,这在她生第一个、第二个孩子时已经遭遇过了,于是在生第三个时,她已经没有了事业上的追求。
压力下马洛的选择人们在面临压力时会怎么办呢?
Fight or flight?
要么迎战要么逃避。
马洛选择了什么呢?
要战便战!
马洛是怎么迎战压力的呢?
她在巨大压力下重整士气,在各种神转折的剧情里变成完美主妇了吗?
这并不是一个三胎家庭励志的故事。
她给她哥哥留给她的夜间看护保姆打电话了吗?
理论上讲大家都这么理解的,包括他的丈夫,但其实并没有?
她幻化出了一个26岁曾经的自己塔利,那个充满爱心,理智聪明,有着小蛮腰的,充满精力的年轻的自己。
于是每当夜晚来临,塔利如约而至,帮助马洛照顾婴儿,打扫卫生,给儿子做纸杯蛋糕,跟丈夫制服诱惑。
所有马洛失去的、所不能的,塔利都帮她做好。
于是看起来,马洛变得气色变好,精力充沛,开始了跑步,儿子的新学校的老师也是友善亲切,境由心生,一切的一切仿佛都超好的方向在发展中。
如果不看后面,这简直是一部好得不真实的美国好保姆广告,雇佣了夜间保姆就能给你不一样的人生。
然而并不是。
人的内心能量是有限的,幻化出的分裂的自我会有巨大心理消耗。
于是,便来到了塔利要走的那天。
这时马洛选择了逃避压力的应对策略。
于是丢下婴儿,逃离家庭,去downtown喝酒,喝醉,去找曾经的好友,醉驾,撞车掉入海里。
谁能解救她呢?
唯有塔利变成的美人鱼,那个一直在梦境中出现的美人鱼。
美人鱼是现实重压下马洛对曾拥有的自由与美好的期待。
每个女生都曾经有20岁,26岁,有魅力与自由,但是随着年龄和身份的变化,那些时光,却永远不会重来。
苏醒后的马洛重新苏醒后的马洛会重生吗?
1)与塔利告别重新接纳自己幻化出来26岁的自己,其实是因为马洛对自己现状的不接受。
于是马洛需要与塔利告别,尽管很不舍,但是只有告别塔利,马洛才能去学着接纳现实中的自己。
感谢那个曾经26岁的自己,也要感谢现在的自己,在当下存在就是生命最大的意义。
2)丈夫会一夜长大吗?
丈夫进入病房很愧疚。
马洛说“你不用抱歉,你什么也没做”。
丈夫说“他知道,这就是问题”。
丈夫直到马洛车祸,才知道其实家里并没有请夜间保姆,那个保姆是马洛想象出来的,那么多个夜晚,丈夫都是在戴耳机的游戏中度过的,并不关心是否真的有人在帮助妻子。
尤其在马洛第二次生产时就得了产后抑郁症的情况下还如此心大的丈夫!
想让一个巨婴长大的方法必须是让他经历点什么吗?
这个代价好大。
而且似乎只能一时有效。
尽管影片结尾时两个人一起听音乐切黄瓜的镜头看起来很温馨。
3)无条件接纳儿子伤后的马洛照常来给儿子刷身体,儿子问她这管用吗?
马洛说她也不知道。
问儿子喜欢刷吗?
儿子说也许不需要刷。
儿子以前那么久之所以一直配合妈妈刷,是因为他喜欢坐在妈妈身边的感觉,他喜欢妈妈。
小孩对妈妈的爱很单纯是无条件的,妈妈也需要无条件的爱和陪伴儿子,即使儿子可能有一些问题,最好的良药也许正是无条件的爱与陪伴。
第一次看到把亲子关系比作藤壶和鲸鱼,或者藤壶和船。
前者没有害处,后者船却会被毁灭。
在人类伦常中,没有人敢比作后者,想都不敢想。
这真是石破惊天。
另外,大家都觉得片子看了可怕,看了恐婚恐育了,我倒不这么想。
倒不是说不可怕,而是说,剧里已经在尽力美化她的结局了。
最后随着Tully轻飘飘走了,女主的精神分裂自动好了,儿子变正常了,老公开始帮忙了……现实中,一旦被逼到精神分裂,基本就是不可逆的了好吗?
孩子并不会轻而易举地变好,老公也不会脱胎换骨地成长,一地的烂摊子仍然没有人去收拾。
真正的现实中,后面的结局只会万劫不复地更惨。
联想到现在上海经常出现一个流浪女带着幼儿,六月的天还给孩子穿着棉衣,妈妈自己明显精神有问题了,可还是本能地带着孩子。
看到的人有指责妈妈的,更多的是心痛和叹息,却又无能为力。
所以妈妈们,你们不是超人,也不要那么轻易地被道德绑架。
理论上每个人都有资格追求生活质量,但是现实却是有人锦衣玉食活得轻松,就像剧中的弟弟一家。
有人却要拼尽力气负重前行,就像女主一样。
生活已经够难了,社会对女性无形的枷锁已经够重了,在最后那根皮筋崩断之前,早点学会自救吧!
ps:粗略翻了一下影评,发现有些质疑女主的生活是自己造成的,因为她“太要强,要做个完美妈妈”的声音。
——这个就是典型的“何不食肉糜”了。
有这样想法的女性朋友,你要么是要太年轻没经历过,要么就还是很幸运的,不需要遭受那么多生活的捶打,真心恭喜你。
“我不生孩子,人类也不会灭绝啊”,“不当行走的生殖器,做自在的真女人”,“干嘛要结婚谈恋爱,游戏不好玩吗?
偶像不够帅吗?
大餐不好吃吗”。
当集体主义的药丸再也不好卖时,个人主义的思潮从全球刮来东方,国家都开始招架不住,记住劝大家开始生二胎了,有的地方政府甚至开始计划对生二胎进行鼓励,这对于一个施行了几十年“计划”生育的国度来说,可谓180度大转弯。
生育率的急速下降可能在短时间内都无法逆转。
和全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与邻居日本相同,中国已经步入“老年社会”。
原因很简单,年轻人不愿生孩子了。
为什么?
来看看这部西方人拍的“恐怖、惊悚”片吧。
《塔利》(Tully),又译为厌世妈咪日记(台) 、论尽爆煲妈咪(港)。
有人称该片为,“美式反婚反育广告,在电影院里一阵又一阵后脊发凉”、“塔莉:一部具有避孕效果的电影”,“真爱一个女人,就不要和她生孩子”。
这片真的这么魔幻现实吗?
捋片之前,不得不说说影片的导演和编剧。
贾森·雷特曼是名门之后,其老爹拍过经典科幻喜剧片《捉鬼敢死队》,他靠一部《感谢你抽烟》名声大噪,之后拍了经典青春喜剧片《朱诺》留名奥斯卡,影片用轻松幽默,又不乏思考的方式讲述了未婚高中少女意外怀孕的纠葛经历,捧红了性格女星艾伦佩吉(已出柜)。
之后与钻石王老五乔治·克鲁尼 合作《在云端》,再次提名奥斯卡。
贾森·雷特曼拍片的数量不多,可每部都获得了商业和艺术上的双丰收,是好莱坞难得的,集编导演于一身的全才型创作者。
男导演将女性和两性话题描绘的如此细腻,其实离不开一位话题性十足的女编剧迪亚波罗·科蒂。
迪亚波罗·科蒂本来过着早九晚五的文职工作,来自天主教中产家庭的她,突然有一天和新欢远走高飞,参加了一场业余“脱衣舞”大赛,虽然没有获得好成绩,但解放了她的心灵。
“过去的工作让我感到人生被低估了,渐渐我明白,我宁愿去做一些没有道理的事也不像就这样度过余下的人生”,于是她辞掉工作,开始写作,《朱诺》的剧本让她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一时间红到发紫。
《珍妮佛的肉体》、《脱线女王》等剧本让她在好莱坞站稳了脚跟。
这一次的《塔利》是导演贾森·雷特曼和编剧迪亚波罗·科蒂继《朱诺》后的第二次合作。
该片目前在豆瓣上保持着7.9的高分,苛刻的Metascore上也获得了75分的不俗评价。
《塔利》是成年版的《朱诺》,后者是女生蜕变为女人,前者则是女人化身为母亲。
人类天生害怕改变,从备孕到怀孕,再到生产哺育,短短不足一年左右的时间,逼迫着男人和女人斩断自己的过去,戒掉残留在身上的“小孩子”气,彻底进入新的身份认同体系,成为母亲和父亲。
这个改变不允许反悔,不能够失败,没有任何退路。
育儿期间是婚姻关系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男人和女人全新身份认同的不协调,不对等将迅速撕裂两人的沟通,给婚姻关系造成难以修复的裂痕。
对于女人来说,生育是一场生命旅程中,最为重大的一场战役。
《塔利》就讲述了经历哺育战役之后,遍体鳞伤的母亲如何自救的神奇、苍凉经历。
片中的母亲马洛由南非砖石查理兹·塞隆饰演,她为了身体力行的演绎好母亲的状态,不惜为此增肥几十斤,大肚腩,大象腿,走形的肉体和她之前在《狂暴之路》的女战神形象判若两人,不忍直视。
影片可粗暴的划分为,第一幕怀孕,第二幕养育,第三幕死后而生三章,幕幕虐心,段段伤人。
哺育将给女性带来何种压力,在《塔利》可谓体现充分。
女主角马洛已经有一儿一女,女儿在叛逆期,儿子有小问题,多动,易怒。
马上临盆的马洛在送两个孩子上学的路上就几乎崩溃。
不断从后面踢座椅的儿子,让马洛顿入地狱。
而丈夫常常出差,几乎很难顾忌他的感受。
不光是家人无力支持,连外面的人都步步紧逼。
在学校,校长提出让马洛尽快给多动的儿子找到“专门”学校,以免影响其他的学生;在咖啡馆想和无咖啡因咖啡也被一旁警惕的大妈阻止,认为孕妇连无咖啡因咖啡都没资格喝;偶遇的朋友,身材依旧,事业顺利,两相对比,暗自神伤。
家人、社会重重施压,已经让马洛疲于招架,可最可怕的还是来自对于自我的不断否定。
身材眼中走形,连小学的女儿看了都忍不住发问,觉得母亲是不是得了“病”;事业完全停顿,毫无进取心,生活完全围绕孩子,彻底失去自我;就连和丈夫的性生活都停顿了几个月,夫妻沟通几乎降为零,马洛几乎被家庭和孩子完全拖垮。
如何触底反弹,这是《塔利》最精妙的剧情设计。
一位叫塔利的夜班保姆成为了马洛的救星,这个身材火辣,年纪轻轻,亲和力超强,不但能照顾婴儿,还做得一手好菜的保姆简直就是“海螺”姑娘下凡。
塔利彻底解放了马洛的生活,我们一点点看到马洛重获生机,从“沙发上的土豆”,吃着薯片看深夜成人节目的颓废版马洛一点点回归生活。
在塔利的鼓励下,她开始给家人做晚饭,而不是冰冻披萨;用甜食拉拢儿子班上的孩子和老师,缓解紧张的关系;对女儿也耐心不少,努力倾听她喜欢想象的故事;
更劲爆的是,她不再靠成人节目度日,把丈夫从游戏机里抢夺了过来,塔利穿上她的制服,和其丈夫来了一场火热的三人行.....周边的人都感受到了马洛身上重新焕发出来的成熟女人魅力。
她开始晨跑,看见年轻女孩,还颇有好胜心的加速冲刺,准备一较高低;她度过了黑暗,拥抱了生活。
可好景不长,保姆塔利宣布,她无法再为马洛照顾孩子,马洛的生活会因此重回混乱吗?
《塔利》最为精华的部分就是设置了塔利这个人物,
她其实象征着马洛的青春,她的过往,她的不屈,是她意志力的具象化呈现。
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塔利其实是马洛“镜子式”的对照,她们时刻处于矛盾统一的状态,她们是不同阶段的塔利\马洛,是硬币的两面,是期望与现实之间的重叠状态。
塔利是每一位母亲的“超人”状态,无敌模式。
塔利出现之前,凶狠的剪辑让我们看到了疲于招架,濒临崩溃的母亲马洛,
当塔利到来后,影片的节奏一下子放慢了许多,进入平稳和舒适区,可真的有一个又一个的塔利式保姆来拯救马洛这样的母亲于水火吗?
影片《塔利》其实并不是主张不婚不育不爱,和《朱诺》一样,它依然表达的是正面积极的价值观——那就是自我主动成长,以此带动周边的人,最后用爱抵御艰难,适应变化,完成自我的身份认同。
片中,有钱人家里请的硕士保姆其实并不能好好照顾孩子,教育孩子依然靠恐吓来威慑;反观国内,保姆虐待孩子的事件层出不穷,触目惊心,家长焦虑到根本无法将视线长久地离开孩子。
期待从天而降一位塔利无疑痴人说梦。
而且当你看完全片之后,你就会发现塔利的真实身份,从而明白,完事只能靠自己,而且是“超人”状态的自己。
外界总爱把母亲形容为超人,特别是职场母亲,更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三头六臂,大圣归来。
《塔利》的片尾其实非常温情,两个孩子,连同丈夫和马洛站在了一起,真正团结起来,分担家务。
丈夫拿掉马洛的一个耳塞,走到另一边,两人迎着夕阳一同刷碗,这一《朱诺》式的小情调,让阴冷的影片有了温度。
无法牺牲自己,自然难以成为母亲,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从男孩到男人的父亲身上。
当大家都在感叹生娃有多毁自己的人生的时候,在片中26岁充满无限可能的时候,我们呢,26岁都已经早就可以当妈妈了。
几乎没有青春,高中、大学遇到的男士似乎都很闷骚,工作了之后遇到的人一个比一个猥琐,如果你一直怀疑自己没有遇到真爱,这时候,七大姨八大姑又开始准备给你相亲了。
这样的人生还怀念什么青春呢?
这样的青春不会抱憾吗?
难以否认,这个社会似乎仍然只把一个女人当做生育的工具,当你说“不想生”的时候,没有人真正体谅你,体谅你的大好青春。
二十六岁,我们都有无限的可能,改一改观念,管他呢。
个人认为:本质意义上,生育是一场生物物种中雄性对雌性的全方位剥削,是基因繁殖加注在雌性身体中的思想钢印,从怀孕到冒死生下另外一个基因的载体,到夜半喂奶换尿布到保持他or她持续存活,自身承担死亡风险,内脏移位,身材走形,可能遗留永久性疾病……到后面的养育,做不完的家务,……只是人类恰好会写字有思想给这种繁殖添加了许多美好的名义:母爱光辉,伟大牺牲,女本柔弱,为母则刚……每次听到这些语句,没由来的生理恶心想吐!
这些美好的名义中,雄性隐身,但享受了自身基因的延续,而他们,只需要在摄的那几秒钟内提供一颗珍贵的精子……似乎,目前的社会中,许多男性正在逐渐改变,慢慢承担起一些家务,而这样的男性一般会被成为“好爸爸”“好丈夫”,其实,他们只是做了应该做的,足见,单就生育繁殖这件事情而言,雄性对雌性的剥削是恒远且持久!
片中的丈夫仿佛一个巨婴,逗小孩,玩游戏,好好睡觉……关键时刻都缺席,女主本人承担所有能看到的琐碎杂事,脏了的地毯,变形的T恤,另外两个小孩,夜间保姆其实是年轻时候的自己,平坦的小腹,自由笃定的精神,活力满满,“二十几岁的自己真的是仙女,会在自己四十几岁变成凌晨五点钟的垃圾车时来救自己”……最后的小翻转令人窒息又绝望,丈夫在病房中的惺惺作态百般解释,他打游戏缺席家务的时候可不是这么想的!
看完之后,美人鱼的形象一直绕着我。
突然觉得,的确呀,和美人鱼意象最接近的人间绝色不正是母亲么!
每个少女在决定要做母亲的时候,都是问巫婆要了一把刀,决绝的做了交换啊。
故事的结尾,这世间这些善良的女人们呀,无论现实多苦,每个母亲,最后都会有最好的不灭的灵魂的。
P.S. 影片看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感叹这根本不是月嫂吧,是田螺姑娘啊。
但看到最后深深感叹,是啊,我才26岁。
我现在还可以去鄙夷,我觉得自己有梦想,我不想囿于人妻家庭生活。
但我的优越仅仅只是因为我年轻而已。
十年之后呢?
二十年呢?
这时候我站在悉尼的红绿灯街头,南半球的冬天。
想着二十年前的母亲。
电影大概对情节是,女主原本是个活色生香的女子,但婚后的生活被三个孩子(其中有个还有容易狂躁的毛病)折腾的一塌糊涂。
每天周旋于孩子的屎尿屁中,唯一的消遣就是晚上捧着垃圾食品看A篇。
在崩溃的边缘,她听从了弟弟的建议请了个夜间保姆来帮她,有了保姆之后,家里整洁了,晚上可以安睡了,甚至有了闲情逸致去健身做烘焙给儿子转更适合的学校了。
她还让保姆穿上她的情趣内衣去勾引她老公...等等,这里已经很明显暗示了保姆其实就是她自己的第二人格。
生活看上去重新点亮了,但其实自己离悬崖是越来越近,终于被疲劳和压力压垮,醉驾坠河。
片末是医生把女主的情况告诉丈夫,丈夫醒悟更多的参与家庭中,似乎是个完美结局。
但实际上,要养三个孩子需要的收入,男主自己的压力也很大,他还有精力回归家庭多一些吗?
整体情况能变好吗?
会难过是因为觉得自己似乎快要接近Tully的状态,之前家里一直老人带娃,和老人同住的我已经不开心了一年多,大宝一年级后,也处处觉得一心宠娃的公婆会起反作用。
于是心一横请回了我自己来。
自律于我不是事儿,除了带娃之外,我热爱工作,热爱厨房。
于是每天我的时间表就变成:早上五点半起床,跑步看英语或加班,七点半准备早饭,搞定两娃出门上班,下午赶回家把她们送不同的辅导班,打仗一样的做还算丰盛的晚饭,辅导作业洗澡哄睡,然后自己再继续加班。
哪一环节我都不愿放弃,但是自己都觉得把自己逼近了悬崖边缘。
和Tully一样,我看上去很好,甚至是最近几年可能看上去最好的状态。
但自己知道,只是看上去。
今天队友跟我讨论要不要贴补已经不来帮忙的老人的家用,我的心态一下子就炸了。
是啊,还有老人要赡养,我给我自己加压的部分,还没算上这个。
上海的教育方式下,我这样并没有什么经济基础的,四个老人+两个孩子,想想就足以崩溃了…What can I do for the wrong decision to have the second kids我现在连我后悔生二胎都不敢多说,这一片祥和的舆论环境根本也不给我宣泄的机会....我和Tully真的一样,感觉看不到任何的希望....所以我觉得我也早晚会走到心态全炸的那一天。
是因为女神自毁才觉得棒吗?我不认为。
难看死 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如坐针毡看了得有三个小时 前半个小时平铺直叙怎么生孩子 后一个小时两个人说话说得跟做英语阅读一样看完一段就忘了前面的废话 最后撞车掉河里好不容易让我清醒过来就不知怎么最后合家欢了 也许这片让那些恐婚恐育的有感触 我恐这种类型片
赛隆女王的搏击俱乐部式育儿法
日常恐婚恐育教育片。谜底揭开的一刹那泪流满面。人生是TM一辆永不回头的列车啊
不禁想到那句大俗话: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妈妈难上加难,一直看进度条还以为要跟小保姆闹不伦了,没想到……其实早就该想到,有点意思。
年度最佳电影预订!Jason Reitman和Charlize Theron用一部《Young Adult》和一部《Tully》告诉大家:结不结婚不重要,只要人变老,生活就会活成一滩死水。
Girls dont heal 太喜欢这部了♥️ 衰老后便不是同一个人了/真实伤害了自己以后才有人愿意看到你的痛苦/无聊才是你所向往的一切 在生活面前 free spirit都是屁
弃
总感觉这个故事最吸引人的点没有拍出来
流水账电影?无剧情电影?无聊片段堆积电影?一颗星电影!
被平淡生活淹没,谁不曾幻想解脱?
“You only live twice.” 几次出现的水下和美人鱼的呼应实在扎心。Almost homoerotic but more than that. So glad I stayed @SFFILM Castro w/ Charlize Theron
fucking boring
贾森雷特曼已经很久没有拍出好作品了。查理兹塞隆真的很敬业,又一次为角色牺牲身材
后半段就这么“和解”了,让我觉得好不现实……养孩子这件事真是古今中外没差别
故事挺老套的,精神分裂出来的另一个自己自我安慰。在导演片中男人除了每天亲一亲和打游戏之外,就什么也不会做了,还要累到死的女人穿上情趣内衣让他释放。。看完对成为妈妈这件事更加恐惧了,吸奶器,妊娠纹,臀部和肚子都像面袋,妈妈们是怎么熬过来的?
玩法有点服气,但真实到恼人……
7.2 女性视角,剧作上还是挺有野心的,然而却用了较为生活化的处理,让反转变得太突然和不切实际了。多亏两位女主的出彩表现稳住了影片,麦肯兹真是天使无误
卧槽,又被豆瓣的高分骗了一次!!这么难看的没情节、没冲突、没高潮的烂片也能得高分?
为了给我一个意料之外的结局你真是煞费苦心了,所以我也回赠你一个意料之外的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