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受折磨更痛苦的事情是从折磨的记忆中走出来,男主人公顽强的意志力使他支撑到了现在,同时也正好有这么一个机会,让他摆脱埋藏在他脑海深处得那些包袱。
时间可以磨平一切,包括人的情感,从复仇的边缘转化为不可思议的至交。
但并不是每一个日本人都有这样的勇气和觉悟,大和民族对于二战的态度至今和德意志民族的态度还是无法相比,希望那些右翼势力能够多看看这些片子。
向93岁洛马克斯和他的妻子凯丽致敬,也是爱情的力量使洛马克斯最终没有像他的叔叔那样没能战争的阴影而自挂东南枝,最后,我也希望这个世界再没有战争,最起码让我们在地球村过得太平一些,即便是会出现虐待,会出现暴力,也不要用肉体伤害的方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珍重珍重。
本打算去中国科技馆的IMAX厅去看《变形金刚4》,没曾想一票难求。
于是先看了《摩纳哥王妃》,再看了《沉睡魔咒》。
趁等着变4的间隙,又看了几部与这 两部电影相关的几部片子。
先接续《摩纳哥王妃》,目前,在宝岛台湾,借妮可·基德曼的亮相,趁机上映由她出演的《铁路劳工》,居然票房还不错。
我心下一 动,也找来这片来看一看。
今天,就先来说道说道。
这是一部以现代眼光去回顾与反思二战的片子,有一点类似《朗诵者》。
二战早就结束,但当年深陷其中的受害者,却始终没有走出来。
无论是施害者,还是受害者,或者是相关家属,都在战争后遗症中饱受折磨。
而纾缓之道,唯在宽恕,唯有爱之心。
作 为改编于社会现实的电影,在影像故事与历史现实之间的平衡上,向来存在难度,《铁路劳工》的表现就算不上太好。
这与故事原型洛马克斯的回忆录原著有关系, 改编上存在着难度,以至于电影在人物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跳跃,次要角色的性格也不够圆满。
只能靠科林·费斯强大的演技去hold全场,但内心戏展开的又不充 分,所以,多少也挥霍了一下这位奥斯卡影帝的技艺。
还是先整理一下电影的故事吧。
单身中年女子帕特里夏(妮可·基德曼) 在火车上偶遇男子艾里克·洛马克斯,然后相爱。
等帕特里夏嫁给了艾里克,跟他在澳大利亚定居,进入他的生活,才发生他内心上存在一片阴影。
原来,艾里克在 二战时原本是澳大利亚军方的话务人员,因为日军对澳大利亚的占领,因战败沦为了日军的战俘。
但日军对待战俘显然没有遵守日内瓦公约,而是将战俘们统统拉到 了东南亚,并成为了日军修建的缅泰铁路的劳工。
每日承受着超强度的劳作,缺衣少食,面临各种打骂更成为常事。
以至于劳工们的死亡率奇高。
艾里克·洛马克斯 因为通晓话务,被日军当作了维修工,待遇算是好上了一点点。
因为参与铁路修筑,洛马克斯此后爱上了铁路,到处乘坐铁路闲散地逛来逛去,并因此而结识了帕特 里夏,也算一种小圆满。
这是后话。
在当时,洛马克斯们在绝望的劳作之外,其实整个二战战场已经发生了巨变。
尤其是欧洲战场上盟军已经对轴 心国集团全面反击,纳粹集团已经陷入了最后的危机之中。
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也步步紧逼,已经对日本本土进行了轰炸。
此时的日本,唯有在中国战场上,发到 了大型的攻势,并打通了南北交通,同时在东南亚的丛林里大兴土木,以巩固有限的胜利。
洛马克斯就承担着这种劳作。
在日军的严密看管之下,加上超出极限之外 的劳作,让战俘们苦不言堪。
但战斗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洛马克斯与他们的战友们在劳作之间,利用自己的技术力量组建了一个小小的电台,尽管不能对外沟通,却 能接受到外界的消息。
NBC等新闻消息就此传来,盟军节节胜利的消息足以给陷入绝境中的战俘们带来莫大的希望。
让他们感到战争就要结束了,他们马上就可以 获救,这种希望给了更多的战俘们以坚持下去的信心。
但是黎明前总有黑暗,电台终于还是被日本人发现了。
为了让小伙伴能够平安,洛马克斯主 动站了出来,承认是自己策划了电台的组建,并由自己组装起来的。
洛马克斯的勇敢与勇气,拯救了他的战友,但他自己却陷入了日本人疯狂的折磨之中,各种酷刑 让洛马克斯痛不欲生。
日本人想要知道电台背后的秘密,对洛马克斯采用了各种手段进行折磨。
不过,洛马克斯都坚持了下来,没让日本人如愿。
最终,盟军如约而 至,来到了这片工地,并解救了被关押的澳大利亚士兵们,但不堪的折磨还是给洛马克斯的心理留下了浓重的阴影,让他在后半生中都陷入噩梦之中,并经常惊醒, 身体会抽搐在一起,痛苦异常。
帕特里夏照料着洛马克斯,看着他的痛苦,却无能为力。
终于有一天,帕特里夏发现当年曾经折磨过洛马克斯的日 本军人,其中的一个依然生活在当初的工地附近。
这促使了洛马克斯去寻仇之心,终于,当年施暴的双方面对面地坐在了一起。
当年的日军宪兵长濑,在美军到来的 时候,冒充翻译官,因此躲过了一劫,没有被当成战犯扭送到军事法庭上。
但长濑在随后跟随盟军发掘死亡战俘的墓地时,心灵终于受到震颤。
随后信了佛教,开始 了他的赎罪生涯。
留在这里,在当地组建的战争博物馆中,充当向导,向人介绍那些不堪的岁月。
直到洛马克斯的到来,长濑才终于真正有机会面对他的暴行,才有机会进行一场真正的赎罪。
洛马克斯本打算一来到就杀死长濑的,但当他面对眼前的长濑。
终于,还是没有下手。
他也终于醒悟到,要想真正放下,唯有宽恕才能化解双方内心的淤积。
唯有爱,才能让世界获得真正的和平。
这是一个痛苦的放下的过程,对于洛马克斯来说,真的放下,很难,但他终于做到了。
长濑的赎罪,在多年之后也终于得到了当事人的谅解与宽恕。
洛马克斯与长濑最终成为了朋友,并一直保持着联系,直至生命走到尽头的前夕。
时间的跨度过长,对电影的改编带来了难度,让整部片子看起来不是那么的玩转自如,也不是那么流畅。
起码,差《朗诵者》很多,演技上,也没能像《朗诵者》那样 充分将凯特·温丝莱特的演技发掘起来。
但故事背后要传达的主题是明确的,为爱永生,唯宽恕才能换来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唯宽恕才能让自己心安,唯宽恕才能让 敌人得到解脱。
头一次看到本片制作的时候大概是去年,还号称要冲奥。
但是直到看完这个炮灰之前,我都不知道本片除了帝后配置还有斯卡斯加德老爷子和光明大将军。
而且,看完之后也不知道这四个老骨头到底来干嘛来了。
照例先梳理一下单薄的剧情吧:二战时候主角相当喜欢铁路和火车,当兵的时候被霓虹兵抓去修铁路,然后因为自造收音机惨遭拷问。
若干年后在火车上找了个老婆,婚后老婆发现主角依然处于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无法自拔,求助于主角的老战友,然后老战友讲完故事去跟主角嘴炮失败自杀了,主角就动身去找霓虹兵算账去了。
在一通发泄之后,两人互通书信成了挚友。
虽然本片改编自真·实自传,似乎还有澳洲政府赞助,但是无论从立意还是到制作上,无处不透露出一番英国旧式迂腐思想的酸臭味。
战俘电影,或者扩大到战争电影的范围中,如果不是为正义奏凯,就一定是在反思战争本身。
这不是因为这个角度俗套,易于展开,而是由于战争的本质所决定的。
简单列举一下,《胜利大逃亡》《战争启示录》《黑鹰坠落》《野战排》《拯救大兵》《辛德勒名单》《钢琴师》,以及题目提到的经典中的经典《桂河大桥》,绝不会也绝不敢在战争双方跳来跳去,更不会由于关注点取在个人身上而模糊了战争行为本身的残忍和暴力性质。
因为战争不是两个小孩打架(虽然可能是由于小孩打架引起的),转过头来说个对不起就手拉手好朋友了,尤其是当双方地位和实力不平等的情况下,出现一方单方面欺凌另一方的时候,即便攻击方日后真的抱歉,受害方也很难谅解(当然一方面体现出谅解的可贵,另一方面其实这涉及到更多的心理行为)。
真正能和本片主角一样宽宏大量说过去就过去而且还手拉手变成小伙伴的,恐怕才是真的有些心理问题了。
当然真人故事怎么样,不方便评价。
但就电影所展示的这位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患者来说,不仅仅是情商有问题,而且智商也很堪忧。
简单看一下本片导演干瘪且平庸的履历表,便能对本片质量有了大概的理解。
场景多以室内为主,外景也应该是搭棚加后期,画面虽然靓丽却并不清新。
节奏混乱也是一大弊病,尤其是这种在不同时间段跳来跳去的电影,更需要注意在时间和情节上的权衡,正是由于这一点上的不足,让帝后和斯家老爷子在前5/7都成了酱油陪衬,既无演技展示也无出场机会:斯家老爷子在自杀之前的出场竟然是其在片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妮可影后每次台词不超过5句,结婚前大家闺秀结婚后苦大仇深;科林影帝从头到尾完美诠释了一位疑似精神病人,情绪从头闷到尾,发泄的时候都留着半口气,让我都恨不得替他手刃了;最无辜的光明将军还真的是摆出一副无辜的样子,仇人见面分外迷茫,手信一哭泯恩仇,一张凶脸的好莱坞之路比渡边谦难走多了,后者早就踏入正面角色,前者还在跟《浪人47》和《金刚狼2》大摆谱欺负后辈。
再来看情节:婚后影后才发现影帝有PTSD,不仅睡觉不老实,还是个negative处女座,非要把整理好的书房弄回原来的样子。
这一段或许是为了展现PTSD的恨之深痛之切,但是最终的效果就像是在宣传婚前同居一样;斯家老爷子自己搜集了霓虹兵的材料给主角看,因为自己当年没受拷问之苦,想让影帝去报复和发泄回去以偿还两人共同的愤恨。
但是影帝一番话顿时让老爷子语塞,不知道后面自杀是不是也因为这个:“要是早些年我还想去找他算账,可是现在咱都各行各业了,结婚生子了,再折腾这个不合适。
”有毛病的是你自己不是人家老爷子好吧?
是你在家里抽风PTSD的好吧?
老爷子好心好意劝你你老婆好心好意找老爷子开导被你冷嘲热讽一顿是作甚?
然后老爷子就忧伤地自杀了。
其实光明大将军当年也不是专业拷问的,就是一个翻译。
自己也没下过手(起码片中是这样的),顶多是知情不报拖延拷问时间,然后战后自称没有参与过拷问,所以逃过战犯死刑,但是被判做社区劳动(误)沿铁路收拾死尸,受刺激多年后回来净化心灵,结果碰上主角万里寻仇,莫名其妙和情理之中被一通折磨,最后痛哭流涕手信一封,帝后组就再次万里迢迢来越南看望小伙伴了。
主角当年被拷问的原因,是因为自己造了个收音机听广播,后来被发现了。
但是霓虹兵很脑残(而且片中还被主角作死地吐槽了,绝对是作死,这个角色绝对是性格有缺陷)认为,这个收音机是还可以当成发·报·机使用的。
于是一顿拷问。
霓虹兵想知道主角到底听了些啥消息。
主角死也不说。
于是又一顿水刑。
实在受不了了,说了:“霓虹已经差不多歇菜了,该轰炸的都轰炸完了,就等着投降了。
”说完还看着霓虹兵的震精的表情很嚣张地说:“早晚你们就知道了,等着投降吧。
”于是又一通打。
这种本身性格就很成问题,而且有抖M倾向,虽然曾经为人俘虏并且饱受多年来的PTSD,却还是能以高高在上的态度来宽宏大量,两句话就谅解了当年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的事情,还真是只有英国人能干得出来。
不信就回头来看同样是修铁路的《桂河大桥》:一九四三年,战争乌云笼罩太平洋,日军占领下的缅甸边境,有一个盟军战俘营.日军出于战略需要,在缅甸与泰国交界的桂河上为泰、缅铁路建造大桥,战俘营营长斋藤大佐下令全体战俘参加建桥工程,可是英军战俘代表尼科森上校认为这违反日内瓦公约拒不执行.双方对峙,后来双方又为战俘的待遇问题发生纠纷,尼科森被关入禁闭室.已参加建桥的战俘们开始怠工,加上日方设计上的不足,整个工程陷于停顿.斋藤迫于无奈,只得让步,尼科森等人获释.这时美军战俘希尔兹少校成功地逃出战俘营,来到边境农村中的英军突击部队,希尔兹从队长沃顿少校那儿接受了炸毁桂河大桥的任务,两人由几个泰国人带领,潜入大桥工地附近.尼科森在获释后想:在破坏一切的战争中何不做点事情.于是率领战俘日日夜夜地干,架桥工程顺利进行着,三个月后,大桥建成了.希尔兹巧妙地把炸药安放在桥墩上.在通车那天,尼科森将桥的上下作最后检查,突然发现埋设在沙床里的引爆电线,他跟希尔兹发生了一场争斗.守卫的日军慌忙之中开火打中了炸药,几声巨响后,桂河大桥被炸毁,飞速驶来的火车也坠入河里,尼科森等人壮烈牺牲.在这儿就不再谈后者的立意和主旨了。
单纯从对英国人的认识上,起码都是相当一致的。
这货实在是成问题啊。
http://i.mtime.com/cydenylau/blog/7777666/
对于看惯了好莱坞式快节奏电影的观众可能会觉得这部电影有一点冗长,的确作为传记叙事类的影片节奏会相对缓慢,徐徐道来。
铁路人,科林所诠释的这位主人公的确与铁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电影开场与爱人相遇就是在火车上,男主木讷的搭讪女主甜美的笑容加上窗外美丽的风景若不是看过预告很有可能让人误以为这是一部英国田园式的爱情片。
他们的相遇是浪漫的这或许是埃里克在战后最开心最甜蜜的回忆,正如观众们预料的那样,他们相知相爱然后结婚,但是婚后的生活并不是妻子所期望的那样,于是随着剧情的缓缓推进,回忆展开把观众带入二战那段残酷的岁月,关于那段岁月,我们是熟悉的同时也是最不愿提及的。
当男主被询问为什么画铁路图的时候他说是因为他喜欢,我认为那是真心话,当战友们讨论逃跑计划的时候我记得他提到铁路时的表情,那是真的喜欢一件事物时所露出来的表情。
这里顺便想一提当他们听到德国被打击战败的消息将这一消息告诉上校时,上校的眼神从空洞绝望逐渐焕发出了生的希望(为演员的演技点赞)让观众也会同他们一样快乐起来。
再然后电台与地图被发现,男主被单独囚禁接受询问以及遭受非人的折磨。
但是,男主坚强的活了下来并幸运的遇见了他的妻子,但是这段往事一直是他心里不能磨灭的阴影,可是当他知道了那个折磨过他的宪兵还活着时却显得有些平静,或许是因为有了爱人后那份仇恨渐渐被消磨也或许是不敢再一次揭开伤疤去面对仇人而想要逃避,他拒绝去见那个宪兵。
但是最后因为朋友的死他还是决定去见宪兵一面。
当男主回到自己饱受折磨的地方时伴随宪兵声音出现的镜头是一座颇为瘦弱的佛像这里也暗示着男主最后的原谅和放下。
二人见面时过去与现在的交错也预示着男主对过去的回忆以及现在看见长濑完好生活在这的愤怒,在他心里长濑是罪犯是凶手,所以他愤怒。
但其实从回忆的片段中可以看出长濑并没有对男主造成直接的伤害,这或许也是男主最终原谅他的原因之一。
二人最终的和解与宽恕我认为与其说是原谅倒不如说是对生命的理解,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会让他们在战败时选择切腹自尽在中国也有士可杀不可辱的名言,而艾瑞克坚强的忍受着折磨不管是在战时身体上的折磨还是战后心灵上的折磨,他选择了活着;而长濑通过他翻译的身份逃脱了审判,并在之后的协助工作中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他同样承受着心灵上的折磨,悔恨、内疚、罪恶,但他同样选择了活着。
两个人的相遇与最后的宽恕表明了生命高于一切。
原谅是不容易的,而最后男主选择宽恕或许也是朋友的死刺激了他,他不愿像朋友那样痛苦的活着,他还有妻子,所以当第二次故地重游他带上了妻子,从他略显轻快的打趣可以看出他是真的放下了。
从此心中再无阴霾。
所下载资源标注“高分剧情”。
观毕,有被骗感觉。
所幸,还有妮可——我极为喜爱的一位女演员。
有些时日没看其作品,似乎两三个月前又把《时时刻刻》挑出来重温。
似乎是继《时时刻刻》后,妮可再次把金发染黑,还是齐耳短发,别有一番风情在。
本片,惟一的兴趣点是男女主火车上相遇引发的那份爱情,很容易让人想起《爱在黎明前》。
我不解:何以男主婚后,战争后遗症发作。
前面既没有镜头做铺垫,后面也没有通过知情人之口讲出。
所以,这样的剧情很莫名。
我就不信:日军中找不来工程师看懂囚犯所做的简单接收电台装置,还费时费力进行审讯。
如果是反映日军暴行,以筑路为例,远没有其它影片中工人动作稍慢就招致监工一顿皮鞭或棍棒等镜头。
原以为小黑屋发生了诸如被性侵以致男主不愿讲出,实则只是被灌水(现实中,还有人选择投水而死)。
如果比较南京大屠杀或731病毒实验等日军暴行,再想想美军虐囚,只觉影片中的日军行为实在没什么。
菲利之死是否必须?
这家伙自个也可以去报仇啊。
难道非要拿自己的命做一个未知赌局,假如其自杀没凑效,岂非白搭一条命?
如果是体现对战争的反思,也远没有其它影片来的深刻。
本片中,加害方一句“抱歉”似乎够了。
实则,远远不够。
表示无法认同科林的角色。
无法原谅日本人的所作所为。
当他们被军国主义冲昏了头脑,他们永远也无法忏悔。
就像一头占山为王的饿狼,不被老虎重伤,永远也不会后悔自己犯下的罪恶。
枪拿在好人手里是正当防卫。
拿在侵犯者手里就是强权的象征。
他们拿着枪可以让你放弃抵抗,放弃尊严。
让你的余生都陷入失去尊严的折磨中。
永远痛恨战争,永远爱好和平。
同样是一部有故事原型,以反二战为题材的电影,但是和《血战钢锯岭》相比,竟然逊色不少,整个观影过程沉闷无比。
没想到强大的英国,也有投降日军的士兵,并备受折磨。
日本鬼子真的是太可怕和太可恶了,二战期间做了太多恶事,让人恨得牙痒痒。
这部电影主角没有太多的光环,有的只是多年以来走不出的战争阴影。
多年后,真与折磨他的人见了面,才发现原来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于是,宽恕成了唯一能做的事情。
二人还成了朋友。
确实一般人很难以理解。
没想到科叔和妮可基德曼早在四年前就有了合作,还是夫妻,想起《天才捕手》,竟然对妮可对科叔的醋意有了别样的理解,哈哈哈。
电影最后,科叔和真田广之有大段的对手戏,以前真没想过他俩在一起的效果,感觉是两个世界划不了等号的人,实际上也是,说着日式英语个头矮小的日本军人真田广之和身材高大优雅的绅士科叔站在一起还是不太搭。
战争永远没有胜利者,只有受害者,心理永久的折磨。
一辈子的铁路劳工。
虽然网上评分只有6+,我还是选择看了,但我想至少能给8分。
故事源于二战期间真人真事,主人公如果按照心理学可以被诊断为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战争中饱受羞辱和虐待,虽然能幸存,但是时不时闪回过去的场景一直折磨着他当下的生活。
开始他选择回避,将往事压抑,选择忘记不愉快的经历来,以为自己就会快乐些,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
即便在得知当时的当事的日本兵还在世,他选择继续逃避,拒绝面对。
有些事发生了,它就已经产生了作用,所以意识层面的否定和回避,在潜意识却深深烙下。
心理问题不是我们常规意义的病,但是不治一样会折磨着你,甚至那种影响更广泛,更深入。
心理疾病也是病,得治。
主人公的人格是成熟的,他勇敢的面对历史,面对事实,面对自己真实的内心。
同时他清楚宣泄自己的情感,终于将所有的压抑卸下,那种如释重负的原谅,让他的人生再次升华。
所以,真诚于内心最真的感受,原谅和接纳尚有自省的他人,毕竟要相信,没有生下来就是要与人为敌的。
宽容的心最后留给自己的是平和的人生。
最后,故事中的男主人公一直生活到93岁,2013年离开人世,我相信这是必然的。
看了影评才去看的电影,影评一面倒的认为此篇不佳,主要是对鬼子刻画得不够坏,鬼子行刑下手太轻,不过就是个水刑把主角这么的心理阴影面积这么大,最后主角居然没有手撕鬼子还跟鬼子握手言和。
幸亏这是个真实的故事,不然大家一定认为导演只不过是粉饰太平,掩饰日本人的罪行,我们没有就真正经历过战争,所有对于战争的认识是靠这些年的影视剧得来的,所以我们对日本人充满刻骨仇恨,所以抗日剧中各种手撕鬼子的桥段才让我们有痛快淋漓的感觉,而这种似乎有一些温情的片子我们无法接受,我始终认为战争受害者绝不只是被侵略者,看《钢琴师》最让我感动的是德国军官救助钢琴家的情节,那么当我们再去反思二战的时候,一定要用杀,狗这样的字眼才能解恨么,我们不是应该反思为什么会有这场战争,怎样才能让这样的事情不发生么?
最后主角和日本翻译的和解不真实体现了这一点么?
这难道不是对战争更理智的认识么?
评分有点偏低,还好因为脸叔没有错过这部让我看完之后思考良久的电影。
影片一开始还沉浸在男主撩得一手好妹拼命get撩妹技能点,大呼:哇,这对夫妇进展神速啊!
看似美如画的幸福生活的建立也突然的扩张了那段伤痛的阴影,笼罩着男主神经兮兮。
有人在问,为什么以前不这样,一结婚就这样了,老婆好可怜。
不知道你有没有一种体验,在你获得巨大的快乐之时,会不会质疑此刻你在经历的是否真实,或许我有时是悲观主义者,肆意的大笑之后,反而更会让我快速的意识到躲藏在阴暗面的自己。
正如同有阴影的地方必有光,有光的地方必有阴影。
二战结束好多年,男主洛马克思依然被困在离家五千多公里的铁道上,灵魂依然被关在那个小黑屋里饱受折磨。
他从不对任何人说起自己在被拖走的两个礼拜里遭受了什么。
日本兵说,你的战友全部都指证是你私设电台,你还不赶快招供。
不知此刻男主心理是怎么想的,被自己挺身而出保护的战友的背叛,以至于后来即使参加了二战老兵俱乐部面对自己的战友也不愿与之诉说的原因之一吧。
我十分十分的不赞同有人说小黑屋里的刑罚不过就是水刑,比想象中的差距较大。
可是我一看到这里就痛苦的哭了,那种窒息感,绝望感,濒死感夹杂着尖叫穿过屏幕放佛搅乱了周围的气流。
我也曾想象过小黑屋里的是多么变态的折磨,毕竟我们可是从小就开始接收日军多残忍的讯息。
可是洛马克斯是洛马克斯,我们带有自己的天平去测量他当时的处境是不公平的。
后来,战友芬利拜托洛马克斯去泰国找那个日本宪兵长濑报仇,他却拒绝了,因为自己已经有爱的人,有家了。
芬利离去,用自杀来传递自己的信息。
有人又说了,为什么大叔你自己不去呢?
嗯,我也这么想过,但是这也是真实的人性不是吗,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去直面那段伤痛屈辱的历史,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爱人和家,摆脱那段阴影或许只有死亡了。
洛马克斯还是去了,面对长濑纵使有满腔仇恨,纵使把自己曾经所受的酷刑都做一遍那真的会好过一点吗?
洛打开了那扇小黑屋,里面一切都没变,水管依然在滴水,他也再次看到了那个躺在上面的自己,岁月被囚禁在这里一点没有流逝,但是现实中的自己却面目全非。
“我依然觉得自己还在战场上”。
“Sorry”在某些时刻真的是最无助的语言,有什么用呢?
能改变什么呢?
能把那些枉死的岁月都还给我吗?
可是除了这句sorry又还能在说些什么呢。
结尾长濑收到洛亲自送来的信没有打开看就已经泣不成声,我也是。
洛搂着他的肩膀满是温柔的安慰。
“在此献上我最诚挚的原谅”。
我喜欢这样充满喜剧但是又很温暖的结局,不可思议但却是真实的故事。
如果全世界都是他们,和平会不会离我们近一点。
希望大家不要总是纠结在伤痛的过去,历史需要铭记,战争中没有谁是幸存者,走出阴影,才能开始美好的生活。
Making love,no war。
死亡是救赎还是荣耀,是解脱还是逃避,宽恕是救赎还是荣耀,是解脱还是逃避?我不知道,谁又知道?
没什么亮点。后面互相质问的时空切换那段处理得不错。
打分太低。为了把分数冲高给个五星。
heartrending 2014-5-18
视点选的也不好,故事讲得太乱
没有豆瓣各种评价的那么不堪
呵呵
好故事,拍的不够好。导演差火。
其实国人想要的也就是这么一个痛哭流涕的道歉
好题材就这么毁了
前14分钟系好浪漫唯美的爱情故事,中段通过Stellan Skarsgard的讲述跟Colin的回忆把二战末期英兵俘虏修铁路的故事,最后将Colin和日本人心理较量作为了重头戏,两人冰释前嫌握手言。Colin演技正,拍摄噶构图、风景美,日本军的施虐假。原谅一个人,并不代表可以遗忘那段历史。战争创伤症候群的救赎
反思战争。。。
拍的真难看...这种题材一般我都看的很动情的。有我最爱的柯林大叔也这么难看幸好是在飞机上看的...最后就这样原谅了? 和施暴者成为朋友这心是得多宽。
尼可遇到我叔,就是苦情搭档。话说尼可太高了吧,换个男主演海拔就跟不上了什么的。前半段我以为要说爱情故事,后半段又变成复仇故事,总觉得没接上。最重要的是,作为中国人,情理上我没有办法接受这种结局。7/10
剪辑和叙事都有大问题。
脸脸又和尼可饰演夫妻了,但是后者发挥空间并不大,我一瞬间想到好几个可替代者,甚至觉得把Reene找回来演妻子也不错😂剧情比较平,往事诉说了许多,切回到当代没怎么挣扎就和解了,作为国人自然比较费解。理解脸叔想要突破自己的野心,但这次的剧本实在一般呀!
太急了点
还行吧!愿天下太平。2o16.9.12于田村山南路
题材可以,故事不行,演员可以,拍得不行。
看得我想手撕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