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千年敬祈

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千年善祷,Mr. Shi und der Gesang der Zikaden

主演:蒋锡礽,帕沙·D.林奇尼科夫,俞飞鸿,维达·汉弗莱马尼,梅根·艾尔伯图斯,韦斯·迪特里克,安吉拉·迪尔多夫·佩特罗,布莱恩·吉本斯,艾里克·霍伦鲍夫,理查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汉语普通话,波斯语,英语年份:2007

《千年敬祈》剧照

《千年敬祈》剧情介绍

千年敬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退休的火箭工程师史老先生(Henry O 饰)来到美国,看望阔别十二年之久的女儿宜兰(俞飞鸿 饰),经历了离婚的女儿近几年一直没有再婚的打算,这让史老颇为纠结。白天女儿上班时,史老试图与年轻的美国邻居交谈,但语言与文化隔阂让史老只能停留在孤独的世界里。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史老与宜兰一直缺乏沟通,美国之行也并没能改善两人的关系,所幸史老结识了一位伊朗老妇,他们时常用生疏的英语交流,而老妇最近喜得孙子让史老两相对照之下黯然神伤。史老发现了宜兰与一位有家室的俄罗斯男子前景黯淡的交往,情急之下开口质问,才明白女儿不如意的感情生活与自己有莫大的关系…… 本片获2007年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金贝壳奖、最佳男主角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二进制恋爱伯爵与妖精退水之后人性常开野蔷薇逃生摩天楼美国最可恨的女人天颤地惧,两眼非兄机器侠暗界传奇飞轮少年罪恶黑名单第一季无耻之徒梅花档案2一人之下第三季铁齿铜牙纪晓岚3死亡之屋我们永远是我们守墓人之龙棺海昏侯男人要自爱作戏柏拉图关系第一季八仙全传薄樱鬼黎明录浴血华沙医龙4紧急呼救第二季奈克瑟斯奥特曼侯府小千金伊丽莎·施莱辛格:去掉面纱

《千年敬祈》长篇影评

 1 ) 深深的无可奈何

作为很喜欢表达中西文化冲突的华人导演,不论是在《喜福会》,还是在《千年敬祈》,传统的中国家长和受过西方教育的子女之间的沟通好像总是有些无可奈何外加淡淡的忧伤。

中国的家长是这样的:我生了你,我愿意为你付出一切,因为你是我生命的延续;我愿意看到你长大,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生儿育女,好让我颐养天年。

可是啊,人总是有自己的路要走,即使社会认为某条路是正确的,谁也不能保证这条路上不会出岔子,但这不等同于你犯了错误。

可是有部分中国家长总会叨叨着,情感绑架着,试图让你回到他们认为正常的人生轨迹上。

片子中的史先生似乎是个很好的例子。

来到美国的他有着中国老年人惯常有的虚荣心,去哪儿都要炫耀自己是个火箭工程师;他对自己女儿离婚不满意,总是琢磨着女儿是不是被丈夫抛弃了;他会叨叨着自己想抱孙子,叨叨让女儿快点生孩子好过的幸福,甚至会眼含热泪给女儿打电话讲女儿出生时候给她取名的故事,讲她是自己唯一的孩子。

可是,从女儿充泪的眼睛里,我看到的不是脉脉温情,确是骨子里的无奈。

因为在他们之间横亘着一条鸿沟, 那条鸿沟是慈父史先生留下的。

那是当年史先生外遇,接着夫妇沉默的故事,但是从来没人提及过。

我总是觉得,我们都在全力以赴避免过着父母那辈的生活,但是到后来却发现我们的人生轨迹却和他们惊人的重合,包括我们选择的那位伴侣也深受他们的影响。

宜兰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女儿,所以她和父亲有一种略带疏离的关系,好多话都憋在心里不表达;而当她表达的时候,却又显得不伦不类:她无法用中文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当她和俄国人谈恋爱的时候,却蹦出了“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这样的句子。

她的自相矛盾,不正是史先生身上自相矛盾的地方么?

父母与儿女,我们因为差异和相同对彼此又爱又恨;但是大多数“宜兰”们选择了沉默,因为他们觉得说了也不会有实质性作用。

真的是无可奈何的关系啊............

 2 ) Somewhere in Between

“如果你从来就没有学会用母语去表达自己,那当你懂得了另外一种语言以后,就只会用这种语言来表达自己。

”初看到这部电影的中文名,便想到了3年前在麻省的小镇里趁着暑假读完的这本“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 整个电影对情绪的处理非常细腻,尤其是对于”语言“这一微妙事物的捕捉和展现。

记得从18岁到23岁这5年间,是我慢慢发现自己对于英文使用的愈发熟练,如同电影中的依兰,一旦回到了中文的语境,思维一下回到了不知如何表达情感的语境中。

在第二语言的环境下,再亲密的关系也像是蒙上了一层纱。

是想要更加亲密时的小小阻碍,因为有那么一两句话,它的微妙只有在中文语境里才能得以完全的表达;却又是激烈冲突爆发时的减震带,恰恰因为不是母语,刺耳的话也不会如中文同样词汇那样的直扎心底。

电影中俞飞鸿把这种欲言又止,在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中进退两难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一个习惯了用似乎更精密也更疏远的第二语言表达的人,我也市场会想,也许这一辈子永远会在somewhere in between...

 3 ) 五千年的文化,五千年的无法交流

影片就一条主线,讲述了史老去美国看望12年未见面的的女儿宜兰(俞飞鸿饰),史老一直想帮助离婚后的女儿重获新生,却不想女儿之所以不幸的婚姻其实与自己有关,最后父女俩冰释前嫌的故事。

1.中文vs英文我想问问你,你觉得中文是一种能够很好表达你的语种吗?

想好了么?

想好就好,不必说出答案。

电影里,史老死死追问女儿逼她说出她和那俄国人的婚外恋到底是什么情况。

女儿回了一句:-你越是逼我说,我越是无话可说。

史老说,你在电话里和那俄国人不是也有说有笑的么?

女儿说:-那不一样,我们用英文交流,用中文,我根本不知道怎么才能交流。

史老说,真实天大的笑话。

女儿长叹一句:- 你不会懂的,如果你从小生活在一种语言环境当中,但是根本没人教过你,怎么才能用这种语言很好地表达你自己。

一旦学会一种新的语言,那么你就会觉得用这种语言表达起来会更容易。

以上的对话,与其说是女儿觉得英文比中文能更好地表达自己,倒不如说女儿觉得英文所在的文化环境比中文所在的文化环境对更自由,更开放,更反对压抑,更注重交流。

这种体会,只要你学会一种新语言并表达你自己,你就明白了。

2.家庭沟通电影里,史老在被女儿当面戳穿了和女助理之间的桃色新闻后,先是震惊,而后深深低下了头。

在第二天早上女儿临出门之前,史老才缓缓讲起了这一段往事,真相最终大白。

可是,为什么一个误会在当年不说个清楚,而是要拖到12年后呢?

一个误会,顶着背叛和欺骗的两大罪名浑浑噩噩地坐了12年的时光机,最终在彼岸的美国得以昭雪。

然而结局已然物是人非,老伴已经离世,女儿婚姻不幸。

女儿指责父亲从未和母亲谈论过婚姻问题,所以她也选择了在婚姻中闭口不谈。

事实上,一辈子生活在中文环境的史老,没人教过他怎么交流,他也没有学会主动表达。

不像女儿那样学习英文的他,甚至根本没有发觉自己存在“交流问题”。

讽刺的是,史老在漂洋过海到了美国之后,在英文环境里才把事情说了个明白。

老一辈作父母的人都有这个毛病,谈到婚姻关系的时候,嘴上说的从来都是没有问题,有问题也只是小摩擦和不成问题。

这种处理婚姻的方式只会让子女对婚姻形成一系列让他们自己都嗔目结舌的假想,且在子女未来的婚姻中烙下一个先天性畸形的硬伤。

3.父母与孩子一个全天下的父母都得明白但又不好说破的真理:仿佛是命中注定一样,孩子要离开父母,父母舍不得孩子,一个拼命地在前头跑,一个死命地在后头追。

场面真是凄凉。

电影里有个常和史老聊天的波斯老奶奶,她儿媳妇新生了小孩,晋级奶奶的她开心地天天想着去医院探望,结果被儿子媳妇送去养老院了,因为儿子媳妇不希望也不需要她的探望。

总有一天,作父母的会变老,行动迟缓,步履寒颤,乃至于已经长大了的孩子不得不开始考虑,在他的人生之路上能不能不与你同行,什么时候与你分道扬镳。

不能改变的事情,就好好去接受它,就像接受大自然的变化。

那些留不住的年复一年和停不住的春去秋来,都在教你学会面对,学会接受,学会放弃,也别忘记享受其中。

后记:关于原生家庭的梗,这几年被说得有点烂了,似乎孩子都是圣洁美丽的小天使,被来自父母原生家庭的种种缺陷打上了一辈子烙印。

可我不这么认为,一个成熟的个体就意味着他有意愿且有能力控制/改变自己行为和情绪,即使是来自原生家庭的不良习惯和观念,也能凭借后天的努力一点点洗干净,并没有人拿枪顶着你让你“不许动”。

 4 ) 父爱是一座山

亨利欧将一位传统的中国父亲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宜兰道出父亲的“秘密”后,第二天收拾好行李准备回国的父亲独自坐在自己房间,与女儿隔着一堵墙细语解释完之前,父女俩在一起的画面都令人极感压抑,来自上一代的爱在子女看来就像被一座山沉沉的压着,却不能轻易反抗,只会选择逃避。

而最后这两代人就着微风,坐在藤椅上,终于放下芥蒂轻松聊天,并腼腆的笑了的时候,我也悄悄跟着开心的笑了,可能因为我内心想要的结局即是他们之间的隔阂已经全然瓦解了吧。

但或许在中国传统家庭里,父亲对于感情的不善表达,对误会?

委屈?

或是什么?

的隐忍不言,却是根深蒂固了。

然而幸运的是,宜兰找到了用另一种语言表达自己的出口。

片尾曲《wave》是Joe Henry唱的,不是Henry O唱的啦

 5 ) 导演眼中的中国式家庭

导演从他的视角出发,来看中国式家庭:1.父母之间的事情永远不会告诉孩子,无论孩子是不是已经成年。

2.家庭间缺少情绪的表达,情感的交流和生活的沟通,包括父母与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

3.这种不健康的家庭相处模式在一代一代传递。

对亲密关系影响很大,很多人都是爱无能,不知道要怎么样合适的处理情绪,甚至不知道要表达情绪。

留白的结局让人也有些要对号入座的思考,只是觉得女儿原谅父亲的处理情节太过敷衍,真的这样一番自我剖析后就什么心结都能解开了吗?

看了剧照才知道有删减!

再减一颗星!

 6 ) 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

早几年看的,今儿再回首补一段影评吧。

以前是看过《喜福会》才开始接触王颖的,后来发现自己很喜欢他拍摄片子的叙述风格。

这部片子就给我一种静水深流、耐人寻味的愉悦感,尤其是影片中最后一帧,看似东方家庭的寡言少语,却有一种一切尽在无言中的岁月静好。

影片寡淡却也处处包含动人的桥段。

比如女儿名字的由来那一段,没有刻意煽情,却无形之中直戳人心。

比如那句古话“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片中女儿在第二语言里解释道“你需要祈祷300年,才能与一个人同船共渡,需要祈祷3000年才能与一个人同床共枕”。

不懂得用母语来表达自己,只有在第二语言里才懂得如何去爱也正是因了这一个个看似不着痕迹的片段,即便剧情苍白无力,镜头设计平淡无味,也不妨碍它引人深思。

老鱼和老爷子在片子中的表演非常自然,堪称"没有表演的表演"。

这是我最喜欢的老鱼的作品,没有之一。

 7 ) TAHT'S IT

"If people could become grandparents before parents, the world would be a better one.""It takes three hundred years of prayers to cross a river in a boat; it takes three thousand years of prayers to share a pillow.""If you grew up in a language, in which you never learned to express yourself, it would be easier to do that in a new language; it makes you a new person."

 8 ) 【阿毛有话说——影视圈】为爱祈祷

某天清晨,我醒过来,然后在光辉烈烈的日光照耀下祷告。

等我再睁开眼睛的时候,被一种强大的爱所震撼了。

让我想起《圣经·约伯记》里的一句话:“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

”那个时候,我感受到一股看不见的力量在托着我,为我预备了我所需用的一切,甚至在我还不知道的时候。

然后,他就一直陪在我的身边,默然爱我。

从那一刻开始,我觉得自己再也不是孤单的人。

我以很期待的心情开始看这部《千年敬祈》,看完以后,心里平安,心里感恩。

我想,如果不是我先感受到了那股强大的爱,并活在这爱的当中,那么我看这部影片的心情,将是十分复杂和阴郁的。

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在家庭当中表现得尤为真切。

但所缺失的,却是爱的语言。

这就是移居美国十二年的黎兰对她爸爸说:“我不知道用中文该怎么说,因为我从小生活的语言环境,从来都没有教过我如何表达自己的感觉,所以当我学会了另一种语言的时候,这种表达才会容易一些。

”所以,黎兰和她父亲之间的话,少的可怜。

他们虽然有相同的语言,但却不知该如何交流。

然而,她的父亲,这个根本不懂英文的人,却可以坐在公园里,和一个同样不懂英文的西班牙老人交流知心的感受,彼此安慰,彼此关怀。

真正的交流,岂是在乎语言呢?

我一直很羡慕口才好的人,尤其在我刚开始传福音的时候,我喜欢讲论基督教,喜欢告诉别人我所领受的福音到底是什么。

其实,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我可能根本不在乎对方有没有在听,而我不停地讲,也只是为了把心中所知道的告诉对方。

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的嘴巴像机关枪一样,开火不停,只等对方举手投降。

就像黎兰的爸爸质问她的感情世界时,所用的语气一样。

可是,黎兰的回答却是:“你越是逼我,我越是不想说,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这种感觉我也有过,只是在我对待别人的时候,就常常忘记。

黎兰的爸爸和那位西班牙老人在公园里的场景很让我感动。

他们的母语都不是英语,却都只能用懂得很少的英语单词沟通。

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只是很礼貌地打个招呼,但因为语言不通,所以很快的,黎兰的爸爸就讲到了过世的前妻,而那位西班牙老人也开始谈到了她死去的女儿。

之后,沟通居然变得流畅了起来。

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都在尽力地想要明白对方在说什么,以致于彼此聆听的时间就变长了,也更加用心了。

我觉得很有趣,两个老人之间的交流,比他们各自和家人的交流还要流畅,还要知心,不是因为他们的口才好,也不是因为他们说的是同一种语言,事实却恰恰相反。

只因他们都承认,若不仔细聆听,就真是一无所知了。

我想,这也就是关键所在。

在我经历一些灵程里的痛苦挣扎时,我发现,我所需要的也是被人聆听,而不是教导。

而后来,我发现若不仔细聆听,我真是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甚至我可能会先入为主的论断对方,以致于很快就结束了交流的过程。

黎兰的爸爸从到达美国的第一天开始,就在找各样的话题想和女儿沟通,到了后来,他就只能说,你有什么就跟我说啊,你要告诉我啊。

可是,女儿却一直闭口不言。

因为她觉得,没有必要,她也不愿意。

如果我的心也是和黎兰一样,紧闭着不愿放开,那我想没有一个人可以知道我真实的想法,在不认识神之前,我觉得这应该是最安全的方法,可以保护自己。

直到神的爱浇灌在我心里,不在乎人的言语,也不在乎人的作为,只有我自己情愿,慢慢敞开。

“不要惊动,不要叫醒我所亲爱的,等他自己情愿。

”(歌2:7)后来,我发觉,仔细去聆听是个很有意思的经历,因为我开始真正地对身边的人感兴趣,我希望和他们成为朋友,只有这一个单纯的想法。

而我也发现,他们也真是需要能够聆听的朋友,他们需要有人倾诉。

从那时候开始,我愿意和他们在一起,也愿意把自己更多的时间留给他们,听他们讲述自己,讲述人生。

刚开始,需要慢慢习惯,我在适应着调整自己,不再做一个讲论者,而是静下心来做一个聆听者。

但这个过程是很有意思的,甚至有时候当对方陷在某种情绪中,不发一言的时候,我也不再像原先那样,急于打破这种尴尬的情景,而是同样默默无声,等候对方继续开口。

总之,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种陪伴,就像我的神,默然爱我一样。

也是在这种时候,我才发现,我的神有多么地爱我,因为他始终在用无尽的忍耐和包容,陪伴着我,等候着我,从不离弃。

在影片结尾,黎兰和她的爸爸在公园里静坐的画面,是最美的。

他们相视而笑,然后就看看湖水。

破天荒的,黎兰第一次开口和爸爸讲话,也是在这个时候。

不是那种应付了事的,也不是那种急于结束的,就是很自然的,问问他的需要。

中国人内里的含蓄是种很优雅的内伤,表面上看似乎没什么,但却是隐藏时间最久,也最令人伤心的冷漠。

因为这让一切都看起来很“律法主义”,符合传统,但却少了最重要的脉脉温情。

父母对于我们这些作儿女的,就像影片中一个美国人所说的,除了担忧,就只能是希望。

而我能作的,也就是聆听他们的内心,然后尽我所能的去爱。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看这部电影时感恩的原因,因为我终于体会到了什么是爱,并且我相信将会体会得更深。

这不是一种纯粹的屈服,也不是一种被迫的顺命,而是甘心乐意地回应,很踏实。

我曾经渴望从亲情、友情和爱情中找寻到这样的爱,但结果我发现,只有我先拥有了这种爱,我才能真正享受亲情、爱情和友情。

《圣经》上说,神就是爱。

然后,我靠着他,去经历他为我创造的亲情、爱情和友情。

黎兰说:“It takes 300 years of prayers to cross the river in a boat with someone. It takes 3000 years of prayers to share a pillow with someone.”(百年修得同船度,千年修得共枕眠)我想,若非我的主向神祷告,无论多少年,我也不可能和爱我的人以及我爱的人彼此相爱。

 9 ) 《千年敬祈》: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叹息、劳苦,直到如今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是在上周,还没生病。

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是在现在,正在病中。

今天闲翻盛宁先生的《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一书,偶然看到书中对于德里达(J.Derrida)《论文字学》(De La Grammatologie)一书中对文本的解释,原文是“il n'y a pas de hors-texte”,这句话英译以后会产生歧义,一为“There is nothing outside of the text”,另一种是“There is no outside-text”。

今人多在第一种意义上理解这句话,而盛先生虽未明说,且在其引文中依然沿用了这种说法,但显然,在他的思考中,是较为考虑到后者的,这从其为此所作的注解中就可以看出来。

如果我们把电影视作一个文本,在新叙事学的角度来对之进行读解的话,我们或许就可以看出盛先生强调德氏第二种定义的意义所在了。

从第一种英译,我们发现,“文本以外一无所有”,而第二种则意味着“根本没有文本以外这种情况”。

电影的叙事如果置放在第二种英译之中来看,那么,电影中的记叙所衍射和延伸出的意义,其本身也毋宁说是一种文本。

在《千年敬祈》(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中,我们可以看到文本的无所不在:代际沟通障碍、语言以及由之伴随而来的文化沟通障碍、边缘力量的自然亲和性、身份认同与族群逃逸等等之类的问题。

而我,自然是对语言情有独钟的。

俞飞鸿所饰演的宜兰,孤身一人身在美国,Henry O所饰演的宜兰父亲来美国看她。

影片就从这最初的遭遇开始,步履缓慢,琐碎几近窒息,沉默,少量的台词以及破碎的美语……宜兰对父亲的态度不冷不热,或者甚至可以说是冷谈,以至于在电影即将行至中途时,宜兰越来越少在晚上回家,与父亲的见面和交流就几乎没有了。

而宜兰的父亲也渐渐习惯每天到公园去和一个伊朗女人交谈,大家都不懂彼此所说的语言,虽然大家同样在极力地使用本土的美语,可这样的美语表达却往往淹没在本国语言的运用上,他们无法通过美语来进行思考,也无法通过美语来进行言说,更无法通过美语来进行交流,对于美国的主流文化来说他们是边缘的,甚至对于美国的语言本身来说,他们在语言上也是边缘的。

于是,汉语和波斯语在支离破碎、几乎不成其为语法的袋装美语中相遇。

这样的相遇或许只是为了寻找某种异质的同质感——或许也正是因为他们同时是异质的,因而在“异质”这一特点来说是“同质”的——也或许是为了寻找某种同质的异质感。

对于他们来说,他们无法逃避边缘,他们也无意跻身中心,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借用中心的某些资源——那些可怜的资源——来维系各自不同的交流——在交流这一点来说,他们并不是相似的,倒毋宁说是一致的。

那么,对于宜兰们来说呢。

美国文化虽然在语言上已经整合了他们,可是不能在记忆上收编他们。

他们更加可怜:一方面,他们不能回归到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去寻求灵魂和情感的皈依,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美国原生民,他们对于美国的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即便在他们身处其间的时候,依然不能完全内合进他们的生命,一旦这样的努力无可回避,记忆的闸门不是向他们完全打开,将他们冲刷得措手不及,就是完全向他们封闭,使他们选择逃避却无可逃避,因为对他们来说,最好的逃避之处是真空,可是美国不能提供给他们,中国也不能提供给他们。

他们说着流利的美语,仿佛已经是一个纯正的美国公民,可是无根的漂泊感像野兽攫住他们,使他们须臾不可挣脱锋利的爪……压抑——完全自由所带来的压抑、孤独——相对无言的彻骨的孤独……对于他们来说,故去的历史已经埋葬在另一个遥远的国度,即便那曾是他们肉身的故乡,在一个客旅的异乡,历史对他们来说已经封存,他们没有历史……对于他们来说,生活的延续也并不通往另一个光明的未来,即便这曾是他们理想的归所,在一个漂泊的国度,未来对他们来说已经沉没,他们同样没有未来……于是宜兰选择了一个俄罗斯人作为男友,一个共产主义者,一个有妇之夫……于是宜兰选择在经历了数重的压抑以后向着自己的父亲彻底爆发,为着父亲当年的丑事,为着父亲没法在汉语的世界中教会她如何去爱……他们——宜兰和父亲——越来越没有话——他们说着,却不沟通……他们——同是说着汉语——可是谁也不能用汉语把自己好好表达……无言——父亲还是对着墙自说自话,倾诉着社会主义时代的冤情故苦;宜兰,一墙之隔,早已打点好行装……最终,宜兰还是和俄罗斯人分手了,这一个分手中,折射出多少历史和文化的沉重,这分手绝不仅仅只属于个人——因为在这里,个人变得如此单薄,单薄到丧失了一切的权利,毫无资格……故事极其平淡,全剧中几乎一半的台词是用于父女的争吵之中,只在全剧的中途爆发,那样的昙花一现……现完以后,故事未完……行文至此,我发现我使用了太多的省略号和破折号,究竟是为了解释说明,还是意犹未尽,谁也说不清楚。

只是对于一个栖身异域文化之中,选择逃离你本有的领属的人,我不知道我该用怎样的目光加以注释,是钦佩你的大胆,还是鄙夷你的怯懦呢?

因为从来就没有人知道自己是在选择融入一种文化将以有为,还是找一个寄生的躯壳把自己藏起来,在外语的衣襟下谈情说爱……徐小斌说:在这个粗糙的欲望化的时代,爱已灰飞烟灭。

但是对于宜兰们和那些俄罗斯共产主义者们来说,这一切不是如此轻松,他们太过沉重,太过不堪,也太过伤痕累累,太过无处伸冤了……所以,当我看到宜兰对那个俄罗斯人说“百年修得同船度,千年修得共枕眠”的时候,我在想,这个与历史和文化的确认有关吗?

与操控着历史和文化的语言有关吗?

以及与一种语言所带出来的一种认同有关吗?

以及与一种希图超越边缘——或者说是摆脱边缘——的努力有关吗?

《圣经》上写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叹息、劳苦,直到如今。

这是今天太多人的境遇,不论你身在哪里,你即便不是选择在历史和文化中逃逸,你却逃不脱你的语言。

因为德里达早就告诉我们,不要希求走出文本,因为根本就不存在“文本以外”!

然而,电影并没有把我们引向虚无,影片最后父女的和解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对于生命意义的体认,在Henry O平静地望着车窗外的长镜头中逐次延伸,尽管其间的陡转似乎需要更多一些的逻辑脉络,但这并不是那么重要。

千年敬祈,片名原本就指向时间,也指向信仰。

直等到三千三百六十日,这人便为有福。

我们从洪荒时代开始学习祈祷,可悲的是,许多人直到如今还是没有学会,那一切受造之物无奈只能一同叹息和劳苦。

 10 ) Something about language and family

I watch the film is because few day ago, I read some interview about Wang Bang, she recommend some writers ,one of them is Yiyun Li, I am interest in what she write,so I search the movie to watch.Yesterday I made a vedio call with my mom, she told me something about the the attitude my boyfriend, a spainish, a man who is older 12 years than me. My mom support me ,one reason is because he can speak Chinese.I always very curious if I unsterdand spaninsh ,weather I will love he or not.This movie also make me think about my future. If I live abroad, I will face the problem because the long distance with my family.

《千年敬祈》短评

2024年在这部电影里看到2024这个数字,还是很感慨

8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还行

王颖曾经这么棒过,可以看作是和李安的推手是雌雄篇,文化融合父女代沟都用一种诙谐而不失克制的视角来表达,但每一个镜头背后都是一个中国人的美国梦。父女的关系刻画很打动我,大概因为让我想到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与这个太像了。

11分钟前
  • 盲忙
  • 还行

俞飞鸿的表演有点墨迹和程式化,区亨利倒是演得很好。这种很简单的文化及家庭双重为难症,还基本是靠演技来说话。

15分钟前
  • 叉叉小箭猪
  • 还行

要是世上的人都是先做祖父母,然后再做父母,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很多

20分钟前
  • Song³
  • 还行

忽略了的意外...

23分钟前
  • 元素符号
  • 还行

我大概猜到导演被哪个细节打动从而决定拍这部电影。但对白太差了~

27分钟前
  • shizao
  • 还行

一分给俞飞鸿

32分钟前
  • 毛毬毬
  • 很差

很接生活地气

37分钟前
  • 海德文
  • 推荐

对话与沟通不同,能与父母、爱人沟通,不是一个巴掌的事。

39分钟前
  • 悟空*
  • 推荐

8.1 一部有关沟通的小品,舒缓宁静,孤寂与别扭一直贯穿八十分钟,不知是否因为王颖是华人所以很有感触,如果换个欧洲佬拍这片子,能不能看得下去真的是未知。

44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力荐

万古磐石为我开

45分钟前
  • Vincent~
  • 推荐

父辈活在谎言里,也在编织自己的谎言,但人情社会中谁没有谎言?看透这点,再看这部《千年敬祈》,反而又凉又悲。女儿说着语言阻碍情感表达,换一个语言反而重新获得了这个能力,父亲的不在场和父权的在场不正是那个特殊年代大部分人的煎熬吗?

46分钟前
  • 故城
  • 还行

2011年第一次看,没用心看,也不懂。2016年再看,有些懂了片中爸爸和女儿的心情。结尾的时候,爸爸刚好起来上厕所,“还没睡啊,早点睡,明天要上班呢。”

49分钟前
  • milky
  • 推荐

挺工整的

51分钟前
  • kafailo
  • 还行

導演竟然是缪骞人的老公...這電影讓我想起了李安的家庭三部曲呢...

53分钟前
  • l.m.
  • 还行

父女情。文化。 台词太文绉绉了。

57分钟前
  • [MO]鄭思山
  • 推荐

纵使会这国语言,会那国语言,被丢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像个当地人一样“悠游自在”的生活,可是,亲爱的父亲,我们之间的沟通或许还停留在18岁之前的那个我。而这,也委实是一项功课,对于已经成年但仍时而别扭的我。ps.王导爱铺垫,可惜高潮部分的人物冲突处理的温吞如水,而结局又显匆匆。

1小时前
  • 凌奥幸
  • 还行

俞飞鸿好漂亮啊

1小时前
  • 假胯宽治不好
  • 较差

文化差异 两代人间的隔阂 交流的无力 这些可以看出来 不过还是不太理解敬祈的真正含义。。

1小时前
  • 普拉蒂尼啃脆梨
  • 还行

这种淡淡的温情,亲情,温馨的感觉,或许只有给那些感同身受的人来看,才能共鸣吧,或许正像“高考1977”一样吧。

1小时前
  • frontboy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