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为我已经被懈怠磨灭了亢奋,但一看到棒子片的挥人相,立马出离愤怒,这力度打上来不偏不倚。
话说还是好几年前看的剧透,引发了对这个故事的些许猎奇兴趣,这冲动的感觉一直存档保留着,虽然标签是我一直不待见的金基德。
终于酝酿好情绪就看了。
不能忽略的是开片字幕:“朝鲜半岛是世界上惟一分裂的国家”!
立马让我愤怒外泄。
而后电影情节的憋屈和抓狂,让我再一次领教了【实尾岛】式的变态和扭曲。
韩国人的这种非庸常亦非正常的另类写实,让我一边被恶心,一边被冲击。
冷静地说,这么赤裸裸地表现人性的趋向兽性变异,金基德堪比芥川龙之介的深刻。
想起看朴赞郁的【老男孩】,虽然胃部极度抽搐,但影片拷问的力量,对内心的震撼,确实是无法违心地忽略或带过。
就这种自我剖析的狠辣做派而言,韩国人确实比我们有勇气。
张东健确实是个很到位的演员,豁得出去也投得进去:全片的情绪脉络由他主导,在一种压抑中张扬疯狂,几近崩溃之间,甚至让我有点替这个角色揪心。
而那个女人,在金基德的镜头前,一边无力地受害,一边以自毁复仇。
恕我愚昧,看不出导演到底是要女人做符号还是做标签?
但我对这个疯女人实在没法动情绪,同情都显羸弱。
即使是受害者,我也不能忍受这种自虐式的报复。
而金基德对军人的刻画,使他受其国民打压是必然。
在他的眼中,军人的饥渴和疯狂有现实的压迫,也有人性劣根的使然。
军人外壳的伪装,在一层层地撕下之后,我们这些局外人看着都惨不忍睹。
我承认,除了愤怒,我确实收获了其他。
不过,这种冲击的频率不能太高,我的胃还没缓过劲来。
海洋,蓝色,绿色,红色,权利,寂寞,躁动,单纯,疯癫的海公主,哥斯拉怪兽,这是一部童话故事。
故事的确牛,打开电影的时候本以为是金基德的韩国主旋律,金基德的确让这个发生在男人军队里的绿色故事大绽光彩。
机器头狼般的个体误杀平民,导致平民的女朋友疯掉。
头狼因为良心和荣誉感疯掉,平民女朋友和每个军营的男人做爱,怀孕,这个疯子强烈的要回到兵营中去。
女人的孩子被拿掉,只有一个人站出来阻拦,接二连三有士兵被狙击掉。
当展开对头狼狙击的时候,头狼在城市的人群骚动中准备射杀一个警察。
谁杀死了士兵?
为什么杀死士兵?
人性,扭曲的人性再一次被金基德诠释。
电影有金基德一贯的毛病,这种毛病也是他的优点,往往追求效果,追求极致的戏剧效应,不考虑牵强与否。
比如说在对张东健的动机行为不考虑或少的塑造,直接奔向他的行为,军营中每个人的态度立场的转变是突兀型的,女朋友单一不饱满,太注重MV式的表现,忽略掉内在的内心情绪,所以有那种是一堆的文本符号堆砌出来的感觉。
张东健演得也不好,大傻子的感觉。
韩国的。
讲述的是一个在祖国边境海岸线上当兵的军人,一天夜里枪杀了闯到警戒区里做爱的年轻人,从而悔恨交加的心理历程。
看完之后什么感觉?
——做作。
SB,250。
说的是导演。
到处去野合倒也罢了,偏偏喜欢刺激的,要去军事警戒区里去野合,野得嗷嗷乱叫,如此蔑视国家安全和其他人人格(军人)的,当然是死罪,遇到了军人,当然要被枪杀。
误杀??
错了!
士兵做的一点都没错。
深夜里,在边境警戒区里出来两个鬼鬼祟祟的人影,难道还要士兵判断出来这俩人到底是干啥的才开枪吗?
如果万一真的是间谍,判断的当儿,间谍早跑没影了!
但士兵也并非一点错都没有,因为他仅仅发现了其中一个人,那个女的,士兵没有看到而没有枪毙她,这是士兵的失职!
这浪女人的男人在警戒区野合被枪杀后,女的活了下来,因为他们是正在高潮的时候被枪杀的,所以女的因此也就吓疯了。
以后的日子里,这浪女不断勾引军区里每一位士兵,和每一个人野合,后来似乎还怀孕了。
这怪谁呢?
导演的意思似乎是要人们去怪士兵的凶残,但他忘了纪律是士兵早就声明给群众了的,警戒区是平民随便能进的么?
都他娘的乱来,那还要国界干什么?
整个片子就是一个垃圾。
不光是这对狗男女要被枪杀,该片的导演也要被枪杀。
痞子、混子、小人,社会的一切败类,都要被用最凶残的方式杀死。
金同学零二年的片子了,是看过他所有电影中最不喜欢的一部。
故事不好,拍了一些疯子,疯得够透彻但看不出为什么会透彻到这个地步,只觉得傻乎乎的。
整个片子里最纠结有理的我看只有两个,金上士和美英她哥,单纯的出于友情和亲情,没有乱七八糟的心理阴影,浅点儿说就是真情实感了。
我发自内心的觉得江汉泽和美英疯过了,后者用于审美还可以欣然接受,疯掉的女孩子总是可以做出很赏心悦目的事情——从高草里走出来,面无表情的贴上正在缓慢行驶的车的挡风玻璃,又轻轻擦出去;穿着碎花裙子走道路中央用镜子的反光拦住士兵的车,脸上挂着最灿烂的笑;手持红旗跑在海水里,后面是受罚的士兵;带着血坐进哥哥的鱼缸咬死里面的鱼,典型的金基德式的暴力。
她以自己的方式把每个人推向死亡。
虽然有这些漂亮东西在里面,可这故事还是太生硬太理所当然,也许是习惯了金基德的思考,也许是他在拍这片子时受困于思考,故事在走形式符号变得没有意义。
用了张东健看来电影还是定位商业的吧,那就没什么不妥了,有明星有情节有社会关注有思考,再强调一下导演,自然有我这样的爱好者去看。
我知道金基德有多好,不在乎这样的一部片子。
被重复和被置换的疯狂文/小古《海岸线》是这样的:举重若轻,举轻若重。
多看了金基德这种猜谜式的影片,对结构和暗示会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敏感。
理解《海岸线》的“家庭——国家”的路线,自然就不在话下。
因为“间谍”,导致情侣生死两隔、分手,失去了情侣的分别发疯,士兵精神失常被迫提前退伍,战友反目相互射杀。
但是,间谍从始至终都从未出现过,那是一种概念化的历史残留物,是南北韩之间没有愈合的伤疤。
真是人间悲剧。
张东健演的士兵“康”,一看就知道是个神经质的人,果然他在夜间值班时,把喝醉了酒闯进禁区做爱的一对渔民青年情侣打死了一个。
被严重惊吓和悲伤的女孩成了精神病。
他自己也因为性格变得怪异而被在读大学的女友甩了,自己也被迫退伍。
成为白痴的女孩竟然还被其他士兵诱奸,怀孕,然后被这帮小子在没用麻醉药的情形下给做了堕胎手术。
最后,成为平民的康,因为没法去别处生活,就如同幽灵般游荡在兵营,并在夜间偷到战友的枪,成功导演一场混战,射死几个兄弟,而后逃到女友所在的城市,发疯,被警察射杀。
如此悲惨得无以复加,还要我们废什么话呢?
说扭曲,没用——不扭曲那还叫电影吗?
扭曲到发疯,效果;说飘忽,没用——不飘忽不诡异那还叫金基德制造吗?
飘忽诡异到彻底崩溃,效果;说残忍,依旧没用——不残忍那还叫血的历史吗?
残忍到连胎中婴儿都那样毁灭,效果。
因为有了那堵钢丝墙,因为有警告间谍的牌子,所以家庭和个人的悲剧,很容易被替换理解,类似中国古文里的互文手法。
轻和重,似乎在这里可以自由置换。
扭曲的疯狂的“康”有一张走神飘忽的脸,而悲惨癫狂的姑娘则有孩子般的痴呆来抵抗痛苦,勇猛刚强的士兵在长官面前露出一排屁股孩子似地被鞭笞……从结构上来看,我几乎对这种形式感强烈的反差、矛盾、障碍和高潮产生审美疲劳了。
但换一个角度想,对于新鲜角度和重要题材来说,“重复就是力量”也许并非一句废话。
一个民族之间的裂变所带来的巨大苦楚,使个体毫无挣扎之力地承受,所以最后导致了全面崩溃的悲剧和疯狂。
这种题材,应当值得作为韩民族的导演金基德去重复一次自己烂熟于心的技术和套路。
相比而言,我们汉民族的艺术家,往往连重复的心思和勇气都没有。
《海岸线》人性和弹簧是一个道理,超出了它的限度,就扭曲了,扭曲了就再也不能回来了。
人不再是人,弹簧不再是弹簧。
(先看一段外景)我战战兢兢活到这么大,多么值得庆幸我一直没有遇到非常时期,非要纠结起来,那就是非典吧。
那时候还在学校里,每天听到哪里哪里又有人死去,既远又近的死亡笼罩了我们。
学校不准随便出出进进,每人发一个良民证,不看到良民证门卫死活不让你进门。
后来,情形越来越紧迫,我二军大的哥哥在长海医院呼吸科实习,秘密的来找我,隔着大门递给我一大包瓶瓶罐罐的药,说这是他们的内用药,他们在最危险的呼吸科,所以分了很多,分给我,撑不住的时候就每天喝点,各种颜色,形状各异。
他越说我越紧张,我说哥哥你怎么样。
他说,你想象一下,子弹擦身而过,炸弹随时在你身边爆炸,你说呢。
我们隔着学校的门,就像生离死别一样悲壮。
其实我知道,哥哥和我一样,是个唯恐天下不乱的人,越乱越有种狂欢的心情(这样说不大好)。
我拎着很重的一大包药,藏到柜子里,还有一大包白色口罩。
要知道,那时候外出回来或者见了外人都是要被软禁,据说这是一个人的道德,要为别人负责为社会负责。
有些事情没有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你永远觉得它是遥远的。
可是,防不胜防。
缘分来了,就是上自习你都逃不掉。
我上自习的时候,有个男生非要搭讪,看他跟我谈文学,也就认了。
第二天突然听说男生南四楼整个被封了,经常一起玩的好几个都被关起来了。
突然就慌神了,好像他们已经和我永远的分离了。
最后圈子一点点缩小。
最后他们全放出来了,我被关起来了。
和我说话的男生发的高烧,和他说过话的,和他上过课的都要被软禁。
我还有一大帮男生就被关到了学校的医院三楼,过起了猪一样的生活,好吃好喝等待死亡。
哥哥随时给我报告那个男生的体温,以备我有足够的时间写遗嘱。
据说要先把我们关两个礼拜,看那个男生的情况,如果他非典了,我们将被关一个月甚至更久,直到确定我们的体温都是正常的。
整个学校都热闹了:珊珊整天从楼下走,对着窗口安慰我几句,报告外面的形势,随时给我拿生活必需品;曹波问我想吃什么,让我体会到了临死前的盛宴,我说我想喝果汁,他买了果汁往三楼扔;有人给我在学校的广播台点歌,《你快乐所以我快乐》;有人在传,那个男生的两个女朋友被关到了一起,一个学新闻的,一个是老师;有人不去上课了,自行软禁,说要对社会负责;……总之是一片非正常状态。
后来珊珊说她看见学校医院的门已经被钉死了,她有点害怕了。
我每天从一楼爬到三楼,从三楼爬到一楼,即便是养猪,我也要做瘦肉型的猪。
那一个班的男生都很帅,全是打篮球的,正中我下怀,我每天这样安慰自己。
其实我是紧张的,随着哥哥短信中那个男生的体温一路飙升,我的紧张也随着温度计飙。
和我关在一起的老师,下学期要教我外国文学,她就跟入定的僧人一样安慰我,每天睡前,我都觉得自己变成了一粒微尘,感觉不到肉体了。
最后虚惊一场,那个男生得的是典型肺炎,我们被全部无罪释放。
当夏天来临的时候,非典已经过去了。
只是有些人养成了不断洗手的怪癖,有些人只要出门必戴口罩。
(转回到现场)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非常时期的例子。
我想说的还是《海岸线》。
《海岸线》发生在南韩北朝鲜最敏感的时期。
他们死守着这条海岸线,上头下了一道命令,“任何闯进海岸线的人,格杀勿论。
”这里聚集了一群血气方刚的男人,无所事事,死守海岸线。
暴力,性欲,在他们身上噼里啪啦地生长,然而他们始终如同笼子里面的野兽,只有大口大口的粗气和瞪红了的眼睛。
他误杀了闯入海岸线里面做爱的一对男女,我相信这不是因为邀功,只是压抑。
子弹穿过男人身体的时候,男人还在女人身上,转瞬间女人只抓着男人的半只胳膊。
于是她疯了,接着他也疯了。
她成了海岸线所有男人的女人,人尽可夫;他被辞退回家,失去了一切,他在人流如潮的马路上练习正步喊着口号……他们成了两根拉直的弹簧,被残忍的抛弃在废旧的垃圾场。
这样的暴力继续在生长,下一次就轮到另外的人。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人都可能遇到非常时期,非常时期过后,留下一片片被拉直的弹簧。
谁会注意到这片布满了弹簧的垃圾场。
3.25在资料馆看了金基德的《海岸线》,不得不说…每次金基德的电影都让我感觉抑郁和难受…但拍得真是好(当然有时有点用力过猛稍显做作但仍然觉得独出心裁)歌曲(插曲《沙子森林》)用天真烂漫的女声及曲调深刻地反映和贯穿了影片的阴暗与残忍,悠扬的音乐每每响起强烈的反差只让人遍体生寒。
金基德贯彻了他个人一直以来独树一帜的重口味美学,该说是猎奇还是追求反差呢。
总之一定得是触目惊心的,有时候还叫人觉得玩得太过火,某些画面真是不忍看。
和之前看的《漂流欲室》有异曲同工之妙。
故事发生在朝韩边境海岸线上,为了防止朝鲜间谍进入韩国,海军每晚都要在海岸线内守岗。
女主角米英是个单纯、疯癫、无辜、邪恶又惊悚的混合体。
和喝醉的男友英吉作大死进入封锁的海岸线,恰巧遇到求功心切的男主姜上士(张东健饰演,片内唯一的大牌了),二人媾和之时,男友被乱枪扫射奄奄一息,临末了还被男主一颗手雷炸成肉渣、尸块飞得到处都是,然后女主角就吓疯了。
当然这是故事的导火索,因为一次误杀平民,所有海岸线上人的命运都被改变了。
首先是女主角,在疯掉之后她整日游荡,同时“勾引”(这是最令我迷惑不解的地方,因为不清楚此时以她的精神状况是否带有目的性)海岸线上的士兵们。
血气方刚的年轻士兵抵挡不住诱惑,接连同她发生了关系,这里感觉男人就像散发原始兽性的牲畜般,居然真的能对一个心智已然崩溃的女人下手。
而讽刺的是姜上兵在误杀平民后居然得到了褒奖得到了休假的机会。
但是痛失爱子的妇女在他面前歇斯底里般的诘问、女主角呆滞幽深的双瞳对他产生了太大的影响,他的内心开始挣扎。
明知自己只是尽了该尽的义务,但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却是切实的,自己的勋章是建立在“无辜”之人的鲜血上的,所以他也无法原谅自己,女友的安慰起不到丝毫的作用,反而使他陷得更深。
尤其是看到疯癫后的女主角一个人在海边嬉戏露出天真无邪又悚人的笑容,他的内心也濒临崩溃了。
后来就算是被小混混们泄气痛扁也没有反抗…鉴于姜上士的精神状况军队强制他退伍了,这更进一步打击了他。
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米英被她的混混哥哥发现怀孕后的一系列剧情…本身就快要被妹妹崩坏的精神状况逼疯了(把头放在案板上用菜刀“剪”头发啊、在沙滩上“遛”鱼啊、每天都一副傻笑的样子四处游荡),又发现妹妹被军人“诱奸”。
前期米英的哥哥绝对是一个讨人厌的负面形象,可是此时此刻看着妹妹变成这样而他要担负起照顾她的全部责任,也是可怜…在绝望与盛怒之下,他拉着米英去铁网外叫嚣。
而那些与米英发生关系的士兵则慌张得无以复加…我不知道是否该将他们称之为懦弱。
因为几乎没有人自觉站出来,后来受到惩罚也是为了不让米英的哥哥把事情闹大传到上级耳朵里。
最令人发指的就是,众人一脸哀痛地决定为米英实施堕胎。
纵然他们看起来百般痛苦,每个人都在为可能是自己的孩子惋惜,但真正站出来反抗的只有金上兵,而他的呐喊声最终还是被大家的意志盖过。
怒号中向虚空打去的几枪使一切看上去都那么无力…他们最终还是剥夺了她的孩子。
而后就是影片的“高潮”了,金基德式触目惊心的镜头,被打胎后的米英落魄地回到家蹲到了鱼缸中,阴道流出的血把鱼缸里的水染得殷红,面若死灰地拾起在血水中浮游的鱼,咬了下去…米英的哥哥此时回到家看见这种景象露出了大脑短路完全无法理解的表情,这一切都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我都不知道这对兄妹此刻的心中究竟是怀着怎样的感情了…而后他又去找那些畜生时那种欲哭无泪咬牙切齿的无奈倒是令人唏嘘…而军队中士兵们的种种冲突和人际关系在表达上的确不如米英塑造的抢镜,最后的战友阋墙其实稍显唐突了,但是紧张的气氛营造的不错。
金上兵因为私交一而再再而三地无条件信任姜上兵(哪怕他此刻明显精神已经不正常了),为此不惜与其他人闹翻。
他厚道的外表下也藏着嫉妒仇恨的心,甚至可以射杀战友。
加上姜上兵像是被牺牲掉的弃子般悲剧地身陷桎梏,他的矛盾在于对工作与义务的坚守(被赶走后仍三番两次来“执行任务”)和自己所做之事的对错以及无法割裂的人情上。
在影片临近结尾处他目光涣散地在大街上操练刺枪引得大量群众围观,直到他的枪刺入了群众的腹部,在一片尖叫声中落下帷幕(其实这里我挺想吐槽的都看见这样一个疯子了为什么四散逃开啊!
唉…一切为了效果)。
而最后的最后闪回到了曾经队里的小伙子们光着膀子踢着球,一切消融在一片灿烂的阳光中,影片至此得到了升华。
虽然演员大部分都是新人(当时)但演技却都非常过硬…角色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
电影里没有什么能让人喜欢的角色,同时也没有真正无比讨厌的角色。
张东健和女主的表演都相当到位,感觉都相当拼(金基德的演员都是如此吧我)甚至是米英的哥哥的表演都显得张弛有度。
然后特别想说一下金康宇(这是他的出道作好像)饰演的很嚣张的后来便当的小兵特别出色,虽然性格很臭但他的种种言行却让人很有共鸣,比如反抗性、狡猾、不厚道、挑衅,具备以上这些缺点却还不叫人讨厌也是种功力啊…最后让我再开个炮w这种扭曲的题材中国肯定拍不了,因为广电真的过不了啊…绝对得被封杀…但话又说回来了,这部电影当初也被韩国海军投诉了,丑化形象什么的。
所以转过头想想要是有人这么拍解放军,就是人们群众也会喷的吧…
看多了韩国电影,渐渐习惯了屏幕上的男人,不是温柔儒雅宽厚木讷,就是沉默寡言表情压抑,或者阳光下海水般明亮英俊清澈见底的大男生,快乐阴郁都有细腻委婉作底。
所以《朋友》里骤见张东健卓然不群的野性之美,强壮的体魄,斜挑的眉锋,万物皆不入眼的神情,顿觉眼前一亮。
据说《海岸线》开拍之前,所有演员曾在导演金基德带领下去海边兵营进行了数天的魔鬼训练,电影里的张东健肌肉发达,皮肤黝黑,一身迷彩,脸上再涂上伪装色,海水环绕的拳击台上气势逼人,无人可敌,活脱脱一个当代的韩国英雄,象征着大韩民国军人的未来。
可是这个未来神话在电影开始后十几分钟就破灭了,以后一个多小时,我们只是看着他一步步走向崩溃和自我毁灭之途。
再阳刚的外形,也是徒有其表,油彩脱落后,内心原来像海中的楼阁,不堪一触的。
同龄的青年被当作间谍毙于自己的枪下,尸体痛苦地扭曲在脚边,旁边是惊吓过度不能出声的少女,鲜血洇红她的衣衫,强壮的姜上士因惊惧而颤抖,任凭村民殴打,那一抹惊人的鲜红也洇入他的眼睛,深深地到内心深处。
军功章何用?
休假何用?
女友的抚慰何用?
内心被愧悔和恐惧盘据,外在世界皆是心魔,逃无处逃,避无可避,他只有远离喧嚣又寂静的城市,再次回到恐惧的源头,是想面对,用自己的力量寻求解脱吧?
可是说来容易,何时曾见心智尚未长成的青年有如此的力量?
敌意的村民,疯女的天真,一浪一浪冲击他内心脆弱的堤防,心怎能安然?
日复一日,终致决堤,唯一的安慰,就是以拳头和枪来发泄,与内心中的魔鬼奋力一拼,哪怕落个鱼死网破。
于是,一个人的战争,衍化为整个军营的战争,军人与所有村民的战争。
这些年轻健康的大兵,狂欢似的发泄强者的兽欲。
真的是兽欲,因为只有动物求欢避祸的本能,没有人类承担道德审判的勇气。
在色厉内荏的嘶喊中,在强壮身体无谓的摔打中,表层撕裂,内里的懦弱让人不忍卒睹。
无辜者被送上法庭,暗夜的狃笑中,年轻的躯体上孽花怒放,鲜血染红鱼缸,一尾尾鱼被命运之手摔上岸来,徒劳地挣扎,与世界告别。
罢了罢了,这样的复述只会让人再死一次,结果如何,几人死去几人幸免又有什么意思?
活着的人未必就是真的强者,死,难道只能是弱者灵魂沦陷的最终解脱?
姜上士临死前又恢复了无所畏惧的眼神,毫无杂质执著如一的野性目光,内心恐惧放大再放大,终于主宰了他,使一个人再不愧疚和畏惧,与所有人为敌,与世界为敌。
恐惧使人无畏,恐惧造就新的超人,而不是生出我们期许的勇气。
这样的眼神真是让人不寒而栗,因为他让我想到了自己,我那些在夜阑人静或人海茫茫中内心并非微不足道的挣扎和颤栗。
在这瞬间的迷惑之后,才发现电视荧光屏上的画面原来一直都是飘忽迷离的,即使一切发生之前那短暂的安静,也从没有什么温暖的光线给人以安慰。
导演像是一个藏身暗处的恐怖巫婆,用幽暗的光线,摇摆的镜头,一点一点挑拨着我们的内心,让它的懦弱也暴露无遗。
这个海边的世界,一如从深邃晦暗的人性潜流中漫无目的地荡过来的漂流欲室,烟雾迷蒙,衰草萋萋,幽光暗闪,暗红的血迹渐洇渐大,让人心悸。
起意买这张碟,原以为它是要呈现追悔莫及的变形人生,或者体制和社会批判,却原来都不是。
结束的时候,镜头渐渐拉高,才发现从头至尾那些士兵们踢球游戏时所站的地上,是一幅白灰勾勒的朝鲜半岛地图,那弯弯曲曲的海岸线,勾划着一个残损民族脆弱的内心防线,导演的意图终于显露,他想在这最后一抹夕阳下曝晒的,竟是整个民族扭曲的心灵。
然而,对我们这些并非高丽族的观者而言,它何尝不是在拷问你我的灵魂?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是一部格局由大到小,最后又由小见大的片子。
大的格局,在影片开始不久就交待了,在士兵们唱的那首歌中,我们知道,那正是朝韩对峙的紧张时期,于是似乎并不难理解,为何在海岸线处会有一处禁地,进入者就要被射杀了。
但我发现我认为这并不难理解,有人却认为这难以理解,我的一个同学就告诉我,“不就是战争期间嘛,至于这么紧张,以至于错杀老百姓吗?
”我必须说:“至于。
”我想说那位同学一开口就说错了,什么叫“不就是战争”?
以我和他的年纪,再加上我们成长的环境,是不可能经历过什么战争了。
然而我知道,真正的战争,期间的残忍,无情,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从一些谍战电影里,尚还能瞥见一些端倪。
于是海岸线的那一块禁区,确实是可以理解的一种措施。
回到电影,大的格局一交待完,小人物们立马就登场了,而且一登场,就是一幕高潮——认真负责的上等兵姜汉泽,射杀了一名闯入禁区的男子。
自此,影片开始叙述大格局下小人物们的命运,而这一切的事件都有个主题,叫作人性的缺失与扭曲。
姜汉泽,一个最认真最负责的上等兵。
队友们每日抱着混日子的心态抱着枪晃悠时,他却梦想着自己作为一个军人能够创下功绩。
队友们光着膀子在操场上踢皮球时,他还在草丛里一丝不苟地演练战术。
就是这么一个人,突然因为他的认真负责而捅了篓子杀了人,真是有点讽刺有点无奈。
但细细想来确实顺理成章,也只有这么认真这么负责的士兵,有胆量在那个时刻开枪了。
于是一连串的打击降落在了这个本应是最优秀的士兵的人身上,村民们的辱骂,追打,哑女的疯癫,女友的疏远,朋友的嘲弄,一瞬间,把姜汉泽推到了世界的边缘。
然而最沉重的,是来自于他自己内心深处的那种无力,恐惧与绝望。
重压之下,他终于迎来了自己的下场——疯了。
疯狂地想要回到队伍,疯狂地教训别的士兵,疯狂地嘶吼,挣扎,却迟迟无法摆脱那片缠在心间的巨大阴影。
姜汉泽扣动扳机的那一刹那,其实就是丧失人性的体现,因为在战场上,一个优秀的战士对待敌人从不需要人性。
然而他发现自己杀死的只是个平民时,心存的人性这才涌上来,瞬间淹没了他。
而当村民们的第一声谩骂,第一通拳脚降临在他身上时,那恰恰是他人性开始真正消亡的时刻。
不断地被排挤,不断地被孤立,终于导致他彻底丧失人性,沦为一个疯癫的士兵,站在闹市中一丝不苟地踢正步,举枪挥舞。
那时他心里仅存的,恐怕只剩一个军人的建功之梦和报国之心了吧。
可惜而又可怕的是,那也正是葬送他自己的东西。
人性的扭曲,则在他人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毫不夸张地说,在那个时代的那片小渔村中的那一群人,没有什么好东西。
每个人都在那种长久的,沉闷的,宛如死鱼烂虾般恶臭的气氛下发生了异变。
而异变的爆发,仅仅需要一个导火索,姜汉泽便充当了那条导火索。
村民们野蛮起来的狰狞面孔,嘲讽时候的轻蔑嘴脸,让我看来都觉得难以消受。
哑女在酒精作用下,对所谓的禁区不屑一顾,在自食其果后又精神错乱。
这里有一个问题,她是真的完全疯了吗?
我认为不是,影片中,他还将姜汉泽引入禁区之中,导致他差点也被射杀。
这样看来,在哑女疯癫的外表之下,藏着的可能是一颗冰冷的复仇之心。
每每想到这里我都不寒而栗,金基德真是把人性的扭曲变态演绎到了极点。
还有那些士兵,9人与哑女发生了关系,强行对其进行人流,争吵、谩骂、杀戮,一幕幕全部降临在了他们身上。
于是我们看到了,金基德想要展现的,那个在大的战争格局下,扭曲变态的小小鱼村。
那个在小小渔村中,人与人之间无情、虚伪与丑恶的极致。
然而我最佩服的,是他没有止步于展现人性的扭曲与缺失。
在这之后,他又重新由小小的渔村出发,上升到了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与矛盾。
是啊,造成这一切不堪景象的根源,不正是那罪恶的战争,而那罪恶的战争,不正是源于国家间的矛盾与敌视?
影片的最后,战士们又开始踢起了皮球,背景音乐又响起了那首民歌,渴望统一的歌词听起来竟是如此地讽刺与荒唐。
我注意到,球场的地面上,用白粉笔画着朝鲜半岛的地图,而中间那一道球网,赫然便是军事分界线所在的位置。
一半朝鲜,一般韩国,身处一个队伍的士兵们此刻分立两边,皮球就在他们中间,飞来飞去,从朝鲜飞向韩国,又从韩国飞回朝鲜......看到这一幕不禁感慨万千,02年的电影,放在今天依然适用,那颗沉重的危险的皮球,时至今日仍然飞跃在整个朝鲜半岛的上空,而受此影响的,又怎会仅仅是两国人民?
部署“萨德”,对抗朝鲜,危及中国,电影中展现的那种大的格局似乎从未改变,而受此连累,或疯癫,或死亡的那些人们,又何曾走出过这片阴霾?
万恶的战争,究竟何时才是个头?
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士兵,尽责的士兵,但是,只因为处于戒备处于尽责而误杀了一位平民,而,他的内心以及他的外界瞬间起了变化——一切无法回头。
一个人因尽责而遭受悲惨的命运,这有什么公平可言?
这有什么忠诚可言?
那些不尽责的人反而活得很好!!!
她,的的确确是疯了,但是,上天或者说,是那些男人们的邪恶之心,趁人之危之心(除了其中唯一有良知的金上兵)助她来报复他们!
如果,那些士兵,即那些男人,都如金上兵一样有良知的话,他们就不会自己给自己挖坟墓了耻辱地埋葬自己了。
是他们自己在糟蹋她以及强行给她打胎的种种作为的时刻给他们自己一一埋下了灭亡的种子,报应的孽种。
那些长官,除了会把气撒在手下人身上,除了折磨手下人来泄愤和“洗耻”之外,什么实事都不会干!
他们就是一群窝囊的男人!
一个没有道德的群体,不用敌人来灭亡他们,他们自己就会慢慢地把自己一个个灭亡掉。
电影伊始就是一个充满理想的士兵误杀平民的情节,几乎省略了情绪的铺垫。
一个在其他电影中有可能被用作高潮部分的情节被用在伊始,这正反应金基德是一个比别的导演要求更高,更苛刻,必须要走的更远的导演,他要深入本质,挖掘人性与人生的机遇,他不满足于只走到中层,他要挺进到顶层!
都分裂了还叫一个国家吗……
金这部电影也太二了吧。
战争夺去生命,更给存活下来的人以无尽的精神创伤。
张东健!!!
金基德拍的最烂的电影,无因的愤怒,矫情的疯狂,别扭的剧情,金基德来中国吧,有种叫主旋律的电影就是你的这个路子,金基德说:电影不可以改变个体实质,但是能改变个体的意识形态,金基德自己抽了自己的嘴巴,最垃圾的金基德电影
一个特殊的地点~就可以成为金基德的视角~这部相对剧情了些~可能因为终于出现了主流演员张东健~我们都渴望和平~但有些人天生就为战斗而生~走在充满着碎酒瓶子的海岸线~士兵们就好像被阉割了思想的畜生~谁又能证明他们是活生生的人?
韩朝对峙,海岸线是天造,隔绝却是人为。人的意义被束缚在了一张网之后,命令原本就存在问题,听命也就变得难堪。军人应该享受杀戮却又同时畏惧死亡,wine woman and war。隐匿者的形象开始出现,人在自我面前变得残忍。消失的海岸线,无法弥补的自我救赎。
太多的隐喻,太多的刻意,张东健也未能进入状态(估计他本来就不适合演这类电影),演员与导演往往是互相成就的,这部戏感觉二人在互相拆台
金基德式的自殘自毀鏡頭。折射民族的悲情。
癫狂的时代,共性总有些许类似。军人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最可怜的人。特别是某些时期,韩国恰巧全民皆兵。底层的破碎生活。绷紧的神经,无良的纪律。集体主义的火焰,在同为东亚的韩国人上更厉害,对自己也更狠。张东健退役了还喊着回来,不变的军人本能。堕胎的女主,当年这片土地上类似的人和事2013#204
两疯子搞乱整个连
一個排的兵都毀了。。
相当一般!
心理问题素严重的问题
喜剧
都疯了,金基德够狠。
很久没看金基德的片子了!这是意外的一部,也是情色大师不涉情色难得的一部!看评论才发现是他早期作品!大师就是大师,人艰不拆的被他拆了!
有些可怜之人,多少做了可恨之事,但是之后貌似可怜的程度却覆盖了可恨的程度。。
还是寓言,但一味血腥暴力的发狠,本质上使的还是一股子蛮劲,未免简单粗暴,诸多象征也仅到形式为止,还差那么一步。
这就有点像是在无病呻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