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人无完人,但是如此崩塌,都不像正面人物了。
成年期:1.戏比天大,在自己的师父和老板对弈时,选择不辜负观众,不辜负舞台,在自己师父还能上台好几年的情况,上去表演了,抢了师父的戏台,虽不是导致师父自杀的全部原因,但是自己反复承诺绝不会在师父还能唱时抢师父饭碗。
然后后面为嫁给何家驹就愿意放弃唱戏了,无语。
2.不喜欢洪喜,不想嫁给他,都很正常啊,但是剧里师父和养母说的很对,如果你不同意的话,在养母养父说出这样的意愿时为何不纠正,一直这么误会着,耽误洪喜到二十大几,也让洪喜情根深种。
少女时期:1.家穷非要要求让子健读书,自己赚不了多少钱,还在那样的年代提这样的要求,虽然是为弟弟好,洪喜都没有学上,洪喜养父养母为了子健上学花了多少钱和努力,她还打心底里瞧不起洪喜的没文化和愣头青。
少女时期我就不多说了,性格养成期吧,青春期吧,都会有性格缺陷的。
孩童期:别的都好,虽然我知道她是有钱人家的孩子,读过书,学习过,但教养也并不怎么好,虽然有礼貌,但是疏于表面,不让子健和洪喜玩,瞧不起洪喜,洪喜难得有烧鸡吃都立马把鸡腿给子健吃,她都不让,就,,,,,。
性子拧,理解,有防备心理,理解,时不时地不尊重洪喜让人很不舒服。
讲真,女主一直嘴上说大家都对她恩重如山,要报恩,对师父还能客客气气,贴心,不做徒弟了还能给师傅定期送点钱,对自己的养母是真的不知感恩。
养母视角:收养了她,没有伤害她,没有短过她吃和穿,对她弟弟就像亲儿子,不论再困难都和洪喜供子健读书。
女主自己不赚钱都要求送弟弟读书,为了自己喜欢戏曲要去学,没有收入,还要求送弟弟上学,不让上学就要走,天天离不了个走。
虽然养母最毒,但是刀子嘴豆腐心,女主却没干一件让她暖心的事。
儿子因为她走了,也为了她和她弟弟花了不知道多少钱,她还总是说我和弟弟从小就没了爹娘,孤苦伶仃,养母养肤白瞎这么疼你,她真的养不熟。
总之是越看越气。
小时候看的,现在算是第二遍。
看出了很多不一样的感觉,其实导演拍的挺真实的,一共用了三个演员,演出一方佳人的一生。
有很多地方确实觉得女主是不是不该这么做,不该那样做。
说到底现在看这部剧的人,大多都不是特别了解那个混乱的年代到底是什么样的。
我们的了解那个年代的途径就是电视剧、电影。
我们不了解是不是真的戏比天大、是不是真的艰难度日、是不是真的残酷无情。
小时候的那种期盼,想过回那种人上人的生活。
青年时那种不得不认命的感觉
电视剧看不过瘾,又买了本原著回家看,寄萍在洪喜舍命救她这个时候,开始接纳他啦,搞事业的男人最有人格魅力。
书里面跟电视剧有些出入,比如韩复榘抗日时差点被打死,幸好洪喜抢了辆日本人的摩托车将他救走;电视剧里面李宝儿嗓子毁掉后,靠炉渣水治好了,书里宝儿的嗓子没有治好,而是通过夜以继日苦练内功,凭借独特嗓音赢来观众的喜爱;救知远时,他自己的组织把卢白更的爹绑走了,派出组织跟卢进行谈判,电视剧忽略这一段;还有最后卢白更是在抗战胜利后被公开审判的,不是被日本人枪杀的,坏人果然活得最长命;书里还是有个好结局,这一对经历过大风大雨的青年男女,相濡以沫一起生活。
又想起郭瞎子算的,寄萍只服于她的男人,确实如此。
文|阿白读书
最近剧荒,无意间刷到一部老剧,叫《北方有佳人》。
故事的主角寄萍,生于苏州的大户人家,8岁那年,随父亲去北京任职,恰逢兵荒马乱,在济南跟爹爹走散…跟爹爹走散后的小寄萍,经历了被拐、学艺等一系列事件,她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180度大转弯。
小小年纪就和自己的亲人分开,寄萍是不幸的,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却是寄萍不幸中的万幸。
01 万幸1:遇上善良的养父养母有一句话说“成功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在转折点”,对于命运也是一样的,命运不是发生在起点,而是发生在转折点。
和爹爹走散后,小寄萍和弟弟瞬间被人贩子盯上,人贩子几经出手未成,遭到周围群众的强烈谴责,然而在那个人人自身难保、官员相互包庇的年代,谁都对这种明目张胆的"贩卖人口"无能为力。
我们常说"自救者天助之",小寄萍虽年纪尚小,但她未曾放弃任何一次寻求帮助的机会,就在她被人贩子打骂时,她看到对面走来一个欲买粮食的善良大叔,这时她和弟弟一头扑在大叔身上,哭着祈求大叔救救他们。
大叔几经犹豫,最终实在看不过年幼的孩子遭受无端打骂,无奈用身上仅有的11块大洋,从人贩子手中将两个孩子买了下来,而这11块大洋原本是他今天用来买粮食的。
其实,小寄萍在求助大叔前,已经求助了不止一人,但那些被求助的人,要么收受了人贩子的贿赂,要么没有能力养活两个孩子,更为重要的是,在那个穷困年代,因缺少粮食无奈将孩子卖掉的并不在少数。
而大叔家也是地地道道的穷困人家,把寄萍姐弟俩带回家,完全出于他发自内心的本性善良。
所以,虽由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千金小姐,一瞬间变成了什么杂货都干的小村姑,但从人贩子手中侥幸逃脱,实属寄萍不幸中的万幸。
02万幸2: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父成为寄萍人生道路的领路人如果说,养父母让她脱离了虎口,那么师父就是寄萍人生道路的领路人。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好的师父,对一个人的影响,甚至大过父母。
寄萍的师父殷诚茹,原本是一个富家子弟,他一生只为自己热爱的东西活着。
所以,为了自己喜欢的琴书,他放弃了荣华富贵,因为家人对其爱好的强烈反对,他甚至断绝了和家里的来往。
一个酷爱艺术的人,也特别善于发现人才。
殷诚茹无意间发现,年幼的小寄萍无论长相还是嗓子都是学曲艺的料,几经折腾将她收为了徒弟。
然而,天赋和热爱是两码事,尽管每天被师父打到皮开肉绽,寄萍都无法集中精力学习琴书,但无意间,她发现自己喜欢的其实是京戏,她说:自己一看到京戏就感觉整个身子都烧了起来。
因为和师父的合约未到,她担心背负“欺师灭祖”的骂名,所以,一直不敢告诉师父自己不喜欢琴书。
然而聪明的师父很快发现了她的小心思,不仅做出"忍痛割爱"的决定,鼓励寄萍学习京戏,而且在寄萍学习京戏的过程中,因受委屈而退缩时,师父不仅没有因此打击她,反而采取激将法,激发她将京剧学成的信心。
不仅如此,在寄萍从艺的道路上,每每遇到危险,无论小时候被心怀不轨的“禽兽”官员叫到府上,还是长大后被亲生父亲指着嫁给“禽兽”,师父保护她的身影都未曾离开过。
在师父的鼓励和帮助下,寄萍一发不可收拾,清白唱戏,终成一代“名角”。
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父母给了寄萍生命,师父却是她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领路人。
可以说没有师父的引导,就没有后来的王寄萍。
寄萍的人生无疑充满了不幸,但混乱年代,能遇到好心人实属不易。
所以,千金小姐变村姑,不幸中透着的却是万幸。
-END-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文|阿白读书
《北方有佳人》剧照-小寄萍作家苏芩说:你想象不到自己流过的泪水未来会给你多大的惊喜,只要你有耐心、安稳地扎根在当下的生活。
大多数的痛苦都是无解的,你越是要推开它、它越是要反扑你。
于是,不妨放松下来,该来的总会来、该过去的也总会过去。
承受是一种基本功,它贯穿我们的一生。
电视剧《北方有佳人》中的主角王寄萍,混乱时期,与同去北京任职的父亲在路上走丢后,被人贩子欺骗拐卖。
虽然很幸运被一位善良的穷苦人所解救,但她的命运却也因此彻底改变。
原本的千金大小姐,硬生生活成了穷苦丫头。
《北方有佳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小孩子不希望跟自己的父母在一起,年仅8岁的小寄萍走丢后,不只一次想要寻找自己的爹爹,然而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要么被人贩子欺骗,要么被拐进窑子…屡次逃脱,屡次失败,在现实面前,小寄萍不得不"认命",此后的日子,她只能选择与养父母一同生活。
人在面对痛苦时,总会先挣扎,挣扎过后,无奈选择面对现实。
这是年仅8岁的小寄萍第一次在痛苦面前,坦然接受原本不该她承受的苦难,接受现实,活在当下。
养父母的家庭,自然无法与自己曾经的富裕家庭相提并论,既然打算待下去,那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如何活下去,在那个连填饱肚子都困难的年代,要想生存下去并不容易。
《北方有佳人》剧照-寄萍、养父、养父儿子万般无奈下,寄萍选择了跟随师父学习琴书。
一个原本与自己“八杆子打不着”的不被人看得起的职业。
学习琴书的初衷,只为给家里少一张吃饭的“嘴”,然而真的会如她所愿吗?
并没有。
因为学琴书,她被师傅打到手心都烂了,脊背上全是血淋淋的伤口,可尽管如此,在师父眼里颇有天赋的小寄萍,还是达不到师父的要求。
原因何在?
只因她并不喜欢琴书。
我们常说热爱才能坚持,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事,哪怕外力再强,你的心也不会投入到此。
然而任何一门艺术,除了所谓的天赋,都离不开大量的刻意练习,不用心又谈何学有所成呢?
《北方有佳人》剧照-寄萍与琴书师父好在“上天在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给你打开一扇窗”,在寄萍苦于找不到出路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了京戏,对京戏的热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她经常大晚上一个人摸黑练习,一个人走着走着不由自主就走到了演出的剧院…她说:“自己一看到京戏就感觉整个身子都烧了起来。
”什么是热爱,这就是热爱,用不着别人强逼,你自己就能主动坚持的东西,而且这种坚持不是痛苦的,而是快乐的。
如同她的琴书师傅,为了自己喜欢的琴书,竟然甘愿抛弃荣华富贵,甚至和家里断绝一切来往。
如剧中所说:学一个东西,你首先要热爱它。
《北方有佳人》剧照-寄萍也正是源于热爱的驱使,小寄萍才得以克服学艺路上的种种挫折。
京剧师父拒绝教她,她就天天跟在师父身后,师父把她轰出来,她就在师父门口蹲一夜,直到被冻到发烧晕倒…尽管京剧师傅百般刁难,年纪小小的寄萍还是勤学苦练,咬牙坚持。
4年过后,她取代师父,成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一代名角儿。
寄萍的一生充满波折,如同她的名字一般,寄生在他人屋檐,过着浮萍一般的生活。
然而从小坚毅要强的寄萍,并没有因命运的多舛而选择逃避,相反,她一直坚强的活着,面对困难,她也无数次想要推开它,但每一次被困难反扑后,她学会了如何面对人生中每一阶段的磨难。
《北方有佳人》剧照-寄萍人生之路,或悲或喜,都是自己的;生活之苦,累与不累都得自己承受。
承受是一种基本功,它甚至贯穿于我们的一生。
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面对苦难,坦然应对,只要耐心扎根,该来的一定会如约而至。
-END-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确实是很有潜力最终却没成为好剧的剧,本来前面十五集左右林妙可的寄萍非常的嗲,但是超级可爱,曹津歌的小寄萍演绎的也很到位,将故事伏笔铺的很好,开始设想的是寄萍姐弟和父亲重逢后可以到北平游历一番,铺展开新的故事,子键作为革命党人,寄萍作为一代名伶可以在北平这个更大的时代舞台中扮演更加重要的历史角色。
而洪喜参军,一直期待着他的给力表现,应该靠着累累军功,来一场功名还乡的。
一来,洪喜档次高了,和寄萍也有了继续感情纠结的资本,不然一个乡下小子和寄萍还真搭不上;二来,王大福一家含辛茹苦将三个小孩养大,实为不易,来一次衣锦还乡,扬眉吐气,也令人告慰;三来,有了洪喜的国民党军官身份,一代名伶、共产党人、反动军阀、进步青年、中间派,国民党军官,这些元素搅在一起,该裂变出多少的情节来啊,可惜故事是简单化处理了,没有出现这么复杂的局面,如果处理得好应该还是很精彩的。
在感情戏方面,对何家驹的刻画也太简单化了,本来是一个亦正亦邪的人物,可惜,正的不够,也邪的不够,与寄萍的纠结更加不够,如果能够将两人的感情刻画的爱之深也恨之深,恐怕更加会令观众难忘。
而陈知远,那种半推半就,欲爱而不能的刻画也不够深入,如果能将之置于一个非表白不可的场景又安排一场非离开不开的场景,将两人间的这种感情演绎到极致,应该才算编的彻底了。
置于洪喜,毕竟是一个苦逼,扮演了老好人的角色,如果能让寄萍最后和知远走到一起,而又给洪喜安排另一场感情戏,应该更加是一个让观众期待的大团圆结局。
还有王大福一家,真可以说是寄萍姐弟的恩人,对他们好的不能再好了,可惜剧中没有表现姐弟对王大福夫妇的报答戏,寄萍成了名人后,都没见她给她婶子一点钱,子键也没有来一个富贵还乡,我都替王大福夫妇不值。
而寄萍作为一代名伶,怎么看怎么像就是一个小剧院的当家花旦而已,哪里有一代名伶万人空巷的风流,也更加缺乏在大时代中的担当,如果能以一代名伶一己之力小小的改变一下历史,像梅兰芳或者霸王别姬中的张国荣一样,应该更加符合身份。
总得来说是一部本来可以铺展开来形成荡气回肠的大气作品的,可惜越到后面处理越简单,很多线索草草收住了,没有铺展开来,令人失望,不过如果真的铺展开的话,我看至少得五十集往上走了,怕是刹不住!
另外编剧很给力,很富有文化气息,关于山东琴书的和济南人的文化还有下层老百姓之间的感情都刻画的很好,小时候读《济南的春》都没什么感觉,但是看了这部电视令我喜欢上济南了!
也可以算是一部很不错的电视了
北方有佳人开头是1925年,夏希尊一家说接受段祺瑞总理邀请到北洋政府教育部当官,但段祺瑞当时当的是执政不是总理,国民党上台后北京政府教育部就解散了,夏希尊怎么到后来还在教育部,剧中人物三十年代就叫蒋介石总统,蒋介石是1948年才当上总统,张宗昌也不是何家驹杀的而是被山东省政府参议郑继成所杀,济南战役何家驹当多大官会被当成战犯关起来吗,话说国民党小官就算进不了政协也不会入狱,总体来说编剧赵冬苓对民国历史还是缺乏了解,想用一个家庭的故事来反映民国史还是要多看历史书,在这点上金粉世家做的比较好
洪喜不是主角,他的台词甚至不如陈知远多,但是他是唯一一个爱寄萍超过爱自己的人。
洪喜对寄萍的感情有亲情有爱情,以至于电视剧最后,洪喜挽着寄萍回家,看不出来他们到底是什么关系,但是谁在乎呢?
洪喜对寄萍的亲情是真的,小时候洪喜经常帮着寄萍和他妈妈还嘴,他看见寄萍哭着求婶子给子健上学,没有上过学的他也一起求婶子,他担心寄萍和老爹一起去银行不安全一定要寄萍回家,他舍不得寄萍和殷先生下江南,偷偷塞给寄萍一块大洋。
然而洪喜又是爱寄萍的,寄萍学戏时,洪喜叫子健约寄萍出来见面,他远远的偷看她。
婶子张罗着给洪喜娶寄萍,他是那样的欢喜。
洞房花烛,洪喜彻底知道了寄萍的心,他不恨她,他选择放过她,第二天他在酒馆喝大,离家出走开始流浪。
他得知何家驹欺负了寄萍,当着韩复渠的面差点捏死了何,并且警告何家驹从此以后若再敢骚扰寄萍他绝不放过。
后来,洪喜的爱变成了成全和守护。
他顶着逃兵的罪名,跑回家寻找被骗婚的寄萍,他告诉寄萍“妹子好眼光,陈先生是个不错的人,比我强”,他害怕寄萍和亲生父亲见面而远离他的世界,却还是为寄萍准备离开家的马车,他冒着生命危险两次踏入卢白更的大院救寄萍,甚至打算救出寄萍,独身一人和大院里的士兵战斗。
寄萍的眼光是高到顶的,她从来不认可自己的夫君是洪喜这样普通的男人,她幻想过“英雄”何家驹,她的挚爱是知识分子陈知远,她甚至不屑殷师父劝她的那句“找个和你安稳过日子的人最实际”。
洪喜呢?
洪喜是真正的单纯,他剿匪子就是为了剿匪子而不是为了升官发财,他依靠韩复渠却不巴结韩复渠,甚至经常维护自己的意见和韩复渠唱反调,他没有陈知远的志向,他不懂共产党的信仰也不想入党,他抗日就是为了杀鬼子。
他爱寄萍只是因为爱。
千帆过尽,寄萍不再是桀骜的白莲花,她变得温润,安稳。
洪喜却始终是洪喜,他深爱着寄萍,无论出于什么样的身份他都爱。
很喜欢少年时候由曹津歌扮演的寄萍,她小小年纪就将少年时候一个蛮横、性格刚毅而又非常有主见的寄萍演绎的淋漓尽致,而由李依晓扮演的成年之后的寄萍,却变得温顺,柔弱,没有主见,动不动就眼泪汪汪的成年寄萍,与少年时候的寄萍真是判若两人,他们这种性格的转变没有任何征兆,所以说,他们两个除了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寄萍”之外,我看不出他们有任何相同之处!
我想,不是这个演员演得失败,就是导员根本就没有找对演员,她只抓住了寄萍的形,却没有抓住寄萍的魂……所以,如果大家要看,建议看看曹津歌演的那段,真的很传神,这才是我心目中的寄萍,有主见,性格刚毅,不喜欢哭哭啼啼,不畏惧任何势力!
说实话,演何家驹的演员,还有姚晨的老公等这些年轻演员明显演技还欠火候,不够传神,总是让人觉得某些地方的表演,还是没有张力,太过于死板!
相比而言,那些老演员,陈小艺,寇振海,唐爱国,这些老演员却要得心应手多了
文|阿白读书
电视剧《北方有佳人》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学一个东西,首先要热爱它,为自己热爱的东西活着。
这部剧的主角寄萍,原来一直跟随师傅学习琴书,后来阴差阳错下,她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是京戏。
当初师傅之所以收她为徒,是因为发现她有很高的曲艺天赋,只要肯学,日后肯定能成角儿。
但寄萍在学习琴书时,不是走神就是经常弹错,为此遭过师傅不少毒打,甚至数次被师傅赶出家门。
然而,自从无意间接触京戏后,她完全像变了一个人,经常半夜摸黑不自觉就模仿起了舞台上角儿的动作,一个人走着走着就偷偷溜进了剧院…,根本不需要任何人的逼迫。
她说:自己一看到京戏就感觉整个身子都烧了起来…
什么是热爱,这就是热爱,用不着别人逼,你自己就渴望学习的东西,而且这种坚持不是痛苦的,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一如她的琴书师傅,为了自己喜欢的琴书,甘愿放弃家里的荣华富贵,宁愿过着清苦日子。
只有在热爱的驱使下,一个人才可以吃别人所不能吃的苦,忍别人所不能忍的屈,最后成为行业之翘楚。
所以,当寄萍半路转行学习京戏时,无论是被京戏师父冷言冷语,讽刺挖苦,还是被拒之门外,大冬天冻到晕了过去,亦或是师父每每练功都刻意避开她。
一并袭来的挫折和困难并没有让她缩,一路走来,她终成一代名角。
有人说,坚持是一件苦差事。
的确如此,因为它违背了人类追逐安逸的本性。
尤其当下快节奏的工作生活,经常有人下班后就进入"躺尸"模式,每天的工作成了不得已而为之。
但工作若是为自己所热爱,那么一切的辛苦,反而会成为另一种形式的享受。
国际知名建筑师罗宾,在谈及自己的工作时表示:因为受父亲工作模式的影响,"带着一百分的激情做出一百分的成绩",他每天晚上的睡眠时间只有三四个小时。
他整日奔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只为一座座高楼设计图纸,安排施工。
“我实在太热爱自己的工作了,以至于早上迫不及待地想起来去上班。
”罗宾说。
很多人对罗宾的工作状态充满了好奇,忍不住向他求教,“你是用什么方法保持工作质量和效率的?
”罗宾的答案很简单,他说:“不需要任何方法,保持激情就行了。
”这里的"激情",其实就是罗宾发自内心对于工作的热爱。
2019年时,曾认识这样一位小伙伴,当时她在自媒体平台学习写作更文,仅仅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一年,她就成功变现3万多,现在的她早已开启接商业文案的模式了。
要知道她连高中都没有读过,而且每天最多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用来学习,所以很多渴望副业变现的小伙伴不约而同前来请教。
而其实,所有人只关注了她的收益部分,却忘了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虽然她学历不高,学习时间也有限,但一直以来,读书、写作都是她最大的爱好,在2019年之前的3年时间,即便没有任何收益,她也坚持在其他平台做着数年如一日的输出、更新。
她说:"即便没有收益,读书写作也是我不可能放弃的事情。
"
湖畔大学的梁宁说:“你会情不自禁的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花时间,不知不觉地放1万个小时在那里,你不厌其烦的地方就是你的天分所在,这个东西持续给你满足感,你可以一直花时间在这里,时间久了你就会比别人做得好。
”所谓"热爱才能坚持,坚持才能收获",只有热爱,你才心甘情愿做一件事情,而做成一件事,"时间投入"就是你相比别人最大的优势。
安妮宝贝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心甘情愿,一切都会变得简单。
只有热爱,才会心甘情愿,只有心甘情愿,才不会计较付出时间的得失,而时间的投入一旦打破成长界线,你终能实现跨越式成长。
-END-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就是感觉少年时期的那个寄萍心机太重
成年后的女主自私又茶
小时候好看,长大的“曼娘”好绿茶……
女猪真美啊!
我因为曹津歌而看到了这个电视剧,妈的后面长大了的女主角,真让我失望。为曹津歌打个4把。
对 女主救场上台 逼死师傅 这一段 一直耿耿于怀
小时候的戏不错
戏子的故事
珠江台终于买了一部靠谱的剧,虽然是2009年的。山影出品的鲁剧,讲济南的故事。除了珠江台一成不变的配音不可,演员剧本各方面都可。
跟着我爸看了前几集,各个角色细节太赞了∶养父的手常年是握着的没舒展过,老师揍人的时候腰杆也是笔直的,仆人对着主子的时候两个胳膊是夹得紧紧的。后面要是一直能维持下去就神作了。少年和童年演员之间也神似,毫无违和。/除了主角突然从犟得像头牛突然变成多愁善感太突然和除了第一段恋爱看不出感情戏的必要性之外都还不错。
一颗心给未成年的小loli~~~把山东琴书唱的,真真是悦耳
还好吧,没什么感觉。。。。。而且,特别讨厌女主角,无论是童年的、少年的还是长大的。。。。。。讨厌这种特有心机又喜欢装无辜善良的自私女人。。。。。
趁着假期拉完了,善良美好,山东啊。。。
女主越活越憋屈,知远有什么理由不和女主在一起???女主又为什么不和洪喜在一起???弟弟长大了成个傻子了就知道送死....
三观不正,恶心。
越看越好
女主性格变化过度不够自然
印象深刻又一直忘记名字
这一类的剧总给我一种静谧柔和的感觉,让自己浮躁的心沉静下来,走进剧中的生活
琴书怎么比不上唱戏了!小时候差点给我气撅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