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低种姓的巴拉姆,如愿以偿成为高种姓阿肖克奴仆,最后不甘为奴仆,将主人杀死后翻身的故事。
如巴拉姆所言,印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影片的模式和传递的价值观比较西化,人性的灰暗相比我们的真善美,格格不入。
在印度的种姓制度下,生而为人的人格和尊严,是明确区分的。
大多数低种姓人们,甘为人奴不自知,反以为是。
同类别相互欺压,一家人也是如此,谈不上什么家庭冷暖。
巴拉姆就是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目睹父亲被奶奶搜刮至死。
他的梦想只想成为有钱人的奴仆,发自内心的梦想。
直到后来梦想成真,照顾效忠主人,是他全部的工作和骄傲的事业。
但其实,有钱人根本不当回事,除了利用就是抛弃。
尤其是,阿肖克的父亲和哥哥,对此表现淋漓尽致。
有着美国经历的阿肖克和平姬,在思想上已经传统的印度有钱人不同,但根本撼动不了传统的根基。
随着巴拉姆在上流社会游走日深,一心为奴的想法发生改变,阿肖克和平姬的日常熏陶是一方面,内心欲望的膨胀更是主要。
最后,他残忍杀死了阿肖克,并携款潜逃,成为企业家,彻底告别了原来的生活。
他的家庭也遭受惨重代价,全家17人被杀。
成为企业家后,他改名主人的名字阿肖克,并在企业管理上,采取了一些新思路。
比如勇于担责,与员工更公平相处,有所改变,但总体还是资本家的老套路。
熙熙攘攘,皆为利来,考验人性。
片子有不少金句。
比如,有很多人,从出生开始,奴仆思想就被灌注进血液和灵魂;对穷人来说,突破阶层,要么犯罪,要么从政;从你认出这世界美好之处的那一刻起,就不再是奴隶。
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一组小孩,放到一个有糖果的房间里,提前告诉他们,如果不吃房间里的糖果,会在实验结束得到额外的3块糖果奖励。
实验结果,有当场没忍住吃掉糖果的,也有忍住当场不吃得到奖励的,科学家跟踪这些小孩的成长,忍住不吃的小孩往往比当场吃掉的有更好的人生成就。
印度这个国家了解的比较少,仅从新闻和电影看,就是大部分人比较穷,法制很落后。
主人公的经历唯一让我震惊的是,明明他设想到了自己杀掉主人以后,会引起地主对自己家族的血腥报复,也还是从容不迫的执行了自己的计划,后果也一如他的预期,17口人惨遭灭门。
为了自己突破鸡笼,这个代价付出的值不值,一直以来都是那些所谓人性电影喜欢讨论的关键桥段。
电影首先用了天朝作为对比,为了发展优先修路,而没有修排污管道,暗示不顾一切的优先选择发展才有了强国的气象。
又选了主人的老婆做对比,平姬,一个全盘接受西方教育的印度人,满嘴仁义道德,却也是喜欢在道德法律真空的印度胡作非为,酒驾撞人不敢承担责任,把一切坏事推给印度这个不好的大环境,然后懦弱的拍拍屁股走人。
所以主人公最后才说,这个世界未来属于棕人和黄人的,白人已经没希望了。
回到那个问题上来,究竟17口人要不要放弃。
奶奶是个关键人物,主人公给她的定语就是老奸巨猾,为什么这么说,她是个低种姓的穷人不假,但是她是处在她这个种姓位置上活的最好的一个,方法就是道德绑架和虚假的集体主义。
17口人,在她的管理下都要去干活,收入都要交给她支配,而她却可以脱离体力劳动,每天坐在家族的中心位置监视每一个人,她的亲生儿子,干活干到肺结核都不给送医院治病,活活病死,如果扯集体主义的话,是不是应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把家里人集中起来的钱拿出一部分给儿子看病呢?
不,死了就死了,死了还有下一代的主人公当司机继续给家族赚钱,所以她才催促每一个适婚的男性成员赶紧结婚赶紧生孩子,生完了孩子,这个人基本就没用了,不值得再投资了。
家族中除她之外的所有人都被家庭的亲情所蒙蔽,以为大家族会照顾好每一个人,起码在自己失去依靠的时候不至于惶恐不安无枝可栖?
假设主人公顶包撞人的事情败露,警察去家里抓人,奶奶会不会用钱去贿赂警察赎人呢?
也许会,但按照电影中冷血的人设,大概率不会。
大不了是一群人找地主讲理,地主给她一笔封口费赚了。
主人公杀人的事情如果败露,地主家去搞诛连,这是主人公的本意呢还是地主家自作主张?
诛连行为与主人公是无关的,不应该由他负责,他又为什么会心生恐惧与不忍?
这种恐惧和不忍不过是幼年道德绑架造成的下意识反应,别人在用旧场景的方法去阻止他个人遇到的人生抉择难题?
也许不是难题,而是加上了这种诛连心理反应,才让简单算数变成了道德难题。
如果一个人能清晰的回忆过去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回忆起那些所谓的亲人是如何反应的,就会清晰他们的利益抉择,你以为他们是父母,那么当你得了重病他们治疗你时的态度是什么样的,会不会骂你怎么就得了这么花钱的病?
简单治疗,或者各种搞不来钱的借口不给你治疗,你还觉得他们是迫不得已。
再比如,你投靠亲戚的企业,当这个企业要完蛋的时候,他独善其身只顾自己不给你考虑后路的时候,你还会觉得他们是靠得住的亲戚?
主人公仅仅从自身出发去衡量要不要杀人抢钱的后果,事情一下子就变得简单易行,地主的小儿子是个内白外棕的软蛋,被美国教育搞成了不三不四的怪物,主人公在和他独处的时间内,用偷偷接客,偷卖汽油的事情测试他的反应,他浑然无知,他们家首鼠两端的政治抉择更让主人公看清楚了什么是现实,只要有钱,有贿赂,没什么是搞不定的。
主人公最后干豪车出租公司的段落略显仓促,一个好仆人,不一定是个好老板。
不过他倒是不再搞什么道德绑架,劳动合同就是劳动合同,免得公司行为变成个人恩怨,引发血腥报复。
很久没写过观后感,随便写几句看到有人说这片儿该改名叫白眼狼,其实不必。
男主的确杀了他主人,但是他主人也不是真把他当朋友。
虽然主人受到西方教育,觉得人要平等,仆人可以直接喊他名字,有时候对他也挺好。
但是他联合他家里人让男主背锅签字说自己才是肇事者的时候,他自己被老婆甩了把男主准备的吃的打翻的时候,估计他也没当他是朋友吧。
我觉得那段男主签字画押的戏他拍的真好,那个眼神真的!
骨子里男主还是个印度人,种姓制度下的,跟我论文写的一样,处在一个mosaic的阶段,ambivalence 中,西不西东不东的,肯定不如他老婆更西一点,至少他老婆还会鼓励男主学习,虽然在外人面前还是会训斥他,还知道要告诉他真相。
再说男主这人,从他从第二driver变成第一driver,把干了20年的穆斯林司机赶走时,就是坏。
我不觉得是因为他贫穷所以他坏,就是坏罢了,富的也有坏的。
不过他在暴富后,对于下属的处理方式还是好的。
至少不是像有些人,以前受尽欺压,有遭一日发了财拼命欺压弱者。
他中间是反复过好几次的,终于决定干了,带着侄儿一起跳出鸡笼不过确实主人一家人大多数确实不把他当人是真的。
主要讲了caste,就是阶级嘛,但是gender 其实也有的,里面充斥了各种对男主人老婆的贬低,好在她不吃这套,忍不了就跑了。
没看过小说原著,看完电影本篇后觉得虎头蛇尾,也有许多疑虑,但想了好久,突然发现这部电影的牛逼处。
当然,都是我个人看法。
1、巴拉姆小时候以白虎自比,人生第一次真正看到白虎,却发现,白虎,也是关在笼子里的,某种意义上说,和鸡没区别,那时候他才真正开启了逆袭计划。
说白了,他是鸡,还是白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突破笼子。
2、许多网友认为二公子阿肖克人还不错,待巴拉姆不薄,罪不至死,但理解点不一样,巴拉姆一直是以仆人自居,自信,自傲,对阿肖克的照顾无微不至,甚至心甘情愿做替罪羊为主人偿命,然而,电影里的明线导火索,不是因为巴拉姆要抢钱,而是阿肖克要“换司机”,当然,阿肖克打算换司机的表现方式很微妙,是巴拉姆通过读唇语及远观阿肖克和别人握手的臆测,也可能是阿肖克为弑主谋财找自我安慰的借口,但就明线故事上看,巴拉姆在暴雨中下手的时候,就明说了,你该早点换掉司机。
说白了,巴拉姆对主仆关系有着极其强大的执念,我作为仆人,可以为你死,但你如果不要我这个仆人了,你便失去了作为主人的意义,你就得死。
这是主仆关系的诅咒。
仆人的忠诚已经上升到了相爱相杀的地步,我忠诚于你,可以为你而死,但你若背叛我,我会杀了你。
如果不能理解上述的话,请联想一下一些关于虐恋爱情故事的桥段。
3、很多网友对巴拉姆的倾诉对象是宝宝觉得很谜,并且一开始的画大饼,以为巴拉姆是IT界超级土豪,没想到只是个有三十名员工的出租车公司老板感到反差很大,我也觉得挺拉跨,可最后结局,他的司机撞死人后,他出面赔偿安抚,收买人心。
然后再联想到另一条暗线(其实都很明了)——女政客。
巴拉姆不止了解穷人,了解富人,也在作为司机仆人的过程中了解了政客。
最后的台词是,要想成为top,只能犯罪和成为政客,所以一系列操作后,我觉得,和宝宝写信,开出租车公司,安抚事故家属等,都是成就一条更夸张的暗线——巴拉姆的野心绝不至于成为一个通过犯罪获得第一桶金然后小富即安的老板,而是,成为一名政客,可以连带种姓的富人都欺负的,有强大穷人作为支持基础的“伟大”的政客,达成真正的top,直到再之后,可以真正和宝宝面对面握手。
这才是他真正的野心,故事里的线索已经很明显了。
另外,还有许多暗线值得玩味,等二刷后再写。
电影的结局像极了我小时候考试写作文,格局铺的太大,细节写的太多,突然监考老师说还有五分钟交卷,然后匆匆忙忙写的结局一样。
这部戏可以说是缺乏完整性,没有展现主角逐渐黑化的过程。
人物的极端行为缺乏说服力。
片子从头到尾都将主角以一种野心家,成功者自述的形式来展开的。
通篇都透露着男主高于常人的智商和情商。
所以观众更期待看到的是男主如何利用自己的高智商高情商来完成褪变与逆袭。
而导演却让男主用这种简单粗暴甚至可以称得上让人不齿的低级行为来达成目标,实在难以让观众共情,也浪费了前面的铺垫。
太多的影视作品展现暴力了。
但是,人物通过暴力来完成对自身命运的抗争,来为电影前半段累积的人物矛盾和情感找一个出口的,那么暴力必须做到合情合理,可导演并没有做到。
看到雨中杀人的场景,我觉得好尴尬。。
一般施恶者都会在道德层面将自己美化,将自己的行为正义化,以达到心理平衡,然而导演并没有这样做。
男配并不是全片最恶之人。
男配接受的是西方文化教育,三观和行为更符合现代人的行为准则,对男主展现过相对的善意。
男主要杀,也应该是杀掉男配的兄弟和父亲,那些人才是印度社会中固化的中上阶层,是对穷人施恶的人。
如果说导演旨在通过这部电影展现印度的落后的种姓文化,阶级对立和阶级矛盾,就应该让男主和代表着旧地主阶层的富人去干。
男主的行为只能算个小矛贼的行为。
我们中国传统武侠文学说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而在这部印度电影里展现的仅仅只是一则社会新闻:仆人见财起意,杀死主人的故事。
瞬间,全片的基调就低了很多很多。
他挣脱的所谓的鸡笼就是家人。
家人吸血,奶奶逼婚,这也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顺带说一句,现在中国男性结婚是多么困难的事,如果有这样一个奶奶能给自己安排婚姻,那对于中国男性来说,其实是幸福的事。
) 他的行为导致一个没有那么恶的男配死去,导致全家17口人被杀,都是不符合逻辑的。
开出租车公司,贿赂警察。
这些后半段展现男主阶层跃升的情节都是一笔带过,缺乏信服力。
特别是,和温总理握手那段表现的跟做梦一样。。
要么就是导演缺乏剧情的掌控力,故事的发展让他不知道如何收尾。
要么就是导演想做的就是完完全全的反套路,片中男主说,穷人想翻身,要么从政,要么犯罪。
其实观众更希望看到的是,小人物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故事,然后这却不是导演想给你的。
导演根本不想拍一部三观正确,类似十二罗汉,或者侠盗罗宾汉这种斗智斗勇的故事。
或者说导演的格局就是这么小,他也没有对于印度底层民众改变命运有任何正确的建议。
他对于解决固化的中产阶级与底层人民矛盾也没有任何建设性的思路。
这世界上没有善恶,只有环境造就出的,表现出善或者恶的人。
本片就是把人类社会中最现实的一面表现出来。
人类的最肮脏的一面在于将价值建立在对他人的优越感上,这让人与人之间有着不可能调和的矛盾,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时代,即使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都是如此。
而统治阶级中有三类人,一种是传统的权势者,一种是暴发户式的权势者,还有一种是带着理想主义和几分天生优越感的白左,白左们儿犯下的错误却偏偏让底层承担,但他们又让底层觉得软弱,这势必形成社会中的暴力革命行为,这部就是说明了这个人类社会行为逻辑。
而片中的女主人是否可以理解是影射美国等西方国家,带来的文化只是让底层的反抗欲望觉醒了,从而使发展中国家中的文化冲突和阶级冲突变得越来越危险,他们所谓的民主钥匙,不过是打开潘多拉盒子的钥匙罢了,他们用几句话、少的不值一提的钱激起的确是悲剧式的斗争。
这部电影就是一部彻底撕碎西方式民主谎言的现实主义社会关系电影。
男主两次晕倒,每一次都完成一次蜕变,第一次告别了学习可以改变阶级的幼稚,第二次告别了世故、努力、顺从可以改变阶级的理想,最终他得到了结论,必须通过暴力革命才能实现阶级重构。
而迈入食物链高端后,他只是换了一种方式,以让低阶层人感到受到尊重的压榨方式去完成他的优越感。
这样的暴力革命与统治方式,又是在影射谁?
我觉得很多人都能看出来。
从电影立意讲,这部电影本应该能达到五星的,这是一部最为直接表达印度目前社会现状的电影。
比百万富翁,印度合伙人,杰姆这些都要更加直面问题,那就是阶级和种姓。
导演用的是说法是鸡笼的说法,底层人住在鸡笼里,每天看着养鸡人杀鸡,所以不敢反抗。
电影的结构和台词都异常大胆,甚至调侃了我们的二哥,神台词数不胜数,毕竟一直是以男主旁白bb为串联推进的电影,靠的也多主要是台词吧。
不好的地方在于后面男主的价值观并不太可取,前面给大家营造的气氛是男主爱学习,学车,学电脑,互联网,仔细听美国回来的主人,了解这个世界,但最后他为了自己的利益竟然杀了主人,抢了钱最后去开出租车公司也是用的贿赂的方式,这就很令人诧异了,当然可能更现实,但绝不是大家想要看到的结果。
片尾,男主说他逃出了牢笼,但实际他和他主人一样,是融入了这个社会,而不是真的在改变。
当然,可能这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吧,所以我还是给了四星。
这部电影可能没有其他电影那么血淋淋,各种警察打人的场面,但是精神上的压迫力要大于其他电影,那是种让人绝望的压力。
前一秒喝醉了还把你当兄弟,下一秒清醒过来你就什么都不是。
主人犯罪可以随意的让仆人顶罪……这样的社会连主人的老婆自己都接受不能回了美国。
她的逃离是一种暗喻的手法,实际她也是土生土长的印度人,12岁才去往美国,这代表了两种不同的选择。
去留肝胆两昆仑。
美国妞,出生就是西方式民主的洗礼。
一切的观念和起点都是制度配套的。
她的男人,美国留学生,学了点民主皮毛,回到老家仍无用武之地。
制度留给你的操作空间,不是个人能力能够颠覆的。
你再想翻身,也得在制度之下。
有些东西,不是你学一下就能学到位的。
我们确实要承认特色。
送给所有人,共勉。
ps,电影与书存在一定的内容和差距。
就译本而言,二儿子的前女友风流史没讲,男主角的嫖娼经历没讲,这两段都比较有意思。
不知道译本是否有删减,电影对很多自由民主的东西有深化。
电影和书都得看。
白老虎8.3[印度] 阿拉文德·阿迪加 / 2010 / 人民文学出版社
白虎 (2021)7.62021 / 印度 美国 / 剧情 犯罪 / 拉敏·巴哈尼 / 阿达什·古拉夫 佩丽冉卡·曹帕拉
如果以卢克文的《当今世界的底层逻辑》这一视频为背景,或许这部电影会收到更多的好评,它值得好评。
结尾确实是一败笔,但并不妨碍它的深度。
很多影众并不看好这部电影,认为是低配版的《寄生虫》。
那是这些人没有结合印度局势,单纯从电影剧情语言之类的角度去观看,所以并没有很好的去深挖,建议去观看下up主卢克文的这一期视频。
会发现它根本不应该和《寄生虫》作对比,因为两个国家的国情完全不同,怎么能相比?
怎能轻易定义说印度《白虎》不如韩国《寄生虫》?
这不就好比美国仿版无间道获奥斯卡奖,而中国《无间道》却未受国际关注一样胡扯离谱吗?
不过有一说一,结尾是其最大败笔,如果巴拉姆不是去开了个汽车公司,而是走上反对党社会主义的道路,从此和富人对着干,主题应该会更高点。
毕竟影中也多次提到社会主义以及贫困村庄支持反对党社会主义派赢得选举(没错,印度这个邦的社会主义也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争取劳苦大众的支持。
CHN共产党NB!
)。
Netflix 上推荐了一部电影《白老虎》,我喜欢悬疑犯罪电影,便点开看了。
然而没想到,两个小时的电影结束我意犹未尽,于是加价在天猫上买了这本破旧的、不再发版的纸质原版小说。
用了一天半的时间读完。
故事简短描述就是,一名“低贱”印度的仆人,觉醒之后,冲破了束缚社会底层民众的“鸡笼”,杀死了主人,获得了自由。
而白老虎,这一代只出生一只的动物,映射的就是主人公。
好的文学作品就是读完之后会让人感同身受,又好像嚼完了一颗多汁槟榔,余味无穷。
仔细想想,每个人头顶都罩着个鸡笼,而且是连环的俄罗斯套笼。
拿我曾经从业程序员行业来说,我觉得程序员行业的鸡笼就是公司画的饼。
年终奖是鸡笼,很多人忍受讨厌的工作就是在等年终奖,公司也明白,所以延迟发放,尽量让笼子罩的久一点,等下一个笼子准备好。
期权是个鸡笼,一关最少四年。
而且这个技能没有冷却时间,可以四年接着四年连续使用,控的人完全动不了。
当然最大的鸡笼还是社会给我们的,那就是房子。
社会的价值观告诉我们,结婚就要有房子,否则就是白嫖; 当然,社会小黑板上也写的清楚,没有学区房,小孩子就没学校;总之,大部分人奉献自全家半辈子收入才得到房子反而就是罩在他们头顶的鸡笼。
那么,真的可以离开讨厌的工作么?
真的可以不买房就结婚么?
我认为,是否突破鸡笼在于自己内心感受。
一直在笼子里的人觉得,笼子里也不错,有吃有喝有娱乐,挺好。
而难过的是那些人,他们本是白老虎,有心突破笼子,但是无奈的只能呆在俄罗斯套笼里,紧紧的被关着。
就像书里是这样描写笼子里那只白老虎:“它在篱笆后面来回走动。
黑色的条纹和被阳光照亮的白色毛皮在深色竹篱笆的缝隙中不停地一晃而过,……它一遍又一遍地走着同一条直线——从竹篱笆的一端走到另一端,然后转身以同样的节奏走回来,仿佛中了邪一样它是用这种走路方法来给自己催眠,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能忍受这牢笼”当然突破鸡笼需要代价,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说,突破鸡笼,付出任何代价就是值得的。
主人公可为此杀人,成为逃犯,甚至连累全家。
因为在他心中,自由大于一切,哪怕脱离奴仆的他只存在一天,一个小时,一分钟。
他也绝不后悔。
而如果选择突破鸡笼,一旦决定,就不要去考虑代价,不要让自己违心呆在鸡笼里还能自圆其说,任何归咎于客观条件的理由只是麻痹留在鸡笼中自己的安慰剂。
正如最后男主决定杀死主人之前读到的那句诗:“我多年来一直在寻找那钥匙,可那道门确始终开着!
”
这个片子牛,充分展示印度的阶层矛盾,而且简直就是教唆印度底层人民犯上作乱嘛,不过我是举双手同意的!片子最后我以为一帮印度城市下等人要跳舞了呢,不过还好~~~
印度阿三
看前半部分时我一度以为是印度版“寄生虫”,从后半部分开始完全垮啦,这拍的是啥玩意?#两星半
从司机到出租车公司老板,低种姓逆袭,印版寄生虫。但没有其他印度片的深度,差点意思
“这个国家在上万年的历史中,创造出来的最伟大的东西是鸡笼。它们能看到同类流血、并闻到血腥味,它们知道下一个被宰的就是自己,但它们却不反抗,它们不会试图从笼子里逃出去。”《白虎》对印度的贫富差距、选举制度、宗教纷争、阶级固化及种姓制度(“在印度只有两个种姓”)等社会现状进行了辛辣而生动的嘲讽。手段不黑,光环不白,手段不狠,江山不稳, 古人诚不我欺;影片乃是在“鸡笼法则”荣光照耀下的黑暗鸡汤励志料理之猛鸡出笼,咖喱味的《寄生虫》。“穷人要想跨越阶级,要么从政要么犯罪。”天朝线的加入,可不就是把大东亚共荣的那一套换成了种族共荣-喜马拉雅一家亲,盎格鲁-撒克逊吃枣药丸......“马路如莽林,好司机必须咆哮才能在路上前进。”“从你认出这个世界的美好之处的那一刻起,你就不再是奴隶了。”
亲爱的巴尔朗·哈勒维先生: 感谢您的来信。在此,我仅代表个人对您的苦难和成功表达最真挚的同情与祝福。 此处省略三千字…… 最后,我想说: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者联合起来吧!全人类共产主义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呵呵
一般
没有想象中好。无法类比《寄生虫》。种姓制度是无法逾越的鸿沟。美国留学归来仍然无法摒弃原有的认知而会觉得舒适融入到阶层关系联结的旧有制度中。一只白虎也只是从鸡笼中进入另一重牢笼。台词犀利。比喻精妙。
哪里是寄生虫,不就是资本家赚取血腥第一桶金的道路嘛!
穷人要想往上爬只有两条路 要么从政要么犯罪 而穷人连受教育的机会都没有 何来从政一说 显然只剩下犯罪一条路 而付出的代价却是全家十多口亲人的生命 这样的“成功”真的是值得提倡的么?片中反复强调这个世纪是属于棕色人和黄种人的世纪 但实际上被贬的一文不值的白人 在各个方面依然领先于我们 有自我认知是好事 但是要理性一点
值得写点什么的电影。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不一样,这是部真正懂得印度,却又带着西方观点的印度题材电影。
这位导演带出来的学生拍的镜头和剧本结构真的是跟他一摸一样的~~
白虎无毛?
不管用什么方法,他终于逃脱了鸡笼,可是在他背后,还有一群又一群被束缚着的鸡困在其中。
2021.05.19在B站上看到解说。下了完整版的。印度版的寄生虫。感受奴仆的生活。仆人逆天改命,最终走上暗黑之路。撞人要顶包,被主人欺负。抛弃农村的家族,拿车赚油钱修车费。
阿三
黑暗啊。
价值观不敢苟同
不如原著深刻
要么犯罪,要么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