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国说每次只要有那个人的消息,星雨就会失神,他总也怕她会离开不再回来了。
其实他心底是明白的,她不会离开,这个女人早已被生活困得牢牢的了,就象那年她溜索去了江的那一头,交付了一颗心却把人带回了他的身边。
她早就选好了以后的路,就算那时刘思蒙没有对她误会她也一定不会留下来,她与卫红不同,她不会为了一个男人留在那个不属于她的地方,这是她自己的选择,与命运无关。
她应该会常常失神,就似在死水一般的生活中偶被微风吹起的涟漪,心念一动就荡了开去,复又成了一潭死水。
见到了她的波澜又如何,她还不是依旧在那里,走不掉,逃不脱。
片子最后的假设是个败笔,正因为彼此遇见了才成就了这些人完整的一生,死去的和依然活着的,爱着的与恨着的。
这种如果当初的假设本就是不成立的,就象小郭跟湘玉说的,“哪来那么多的如果当初,缘分是什么,上天给了你机会,这是缘,你利用了这机会,这是分,二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
所以既然老天给了这个机会,这二人又牢牢抓住了,为什么要假设不曾有过,为什么又要后悔。
即使不能在一起,可爱过了难道还不够。
人生不总是这样吗,一个陪在身边一辈子,一个留在心底抹不掉。
《美人草》这个名字对女性是很有吸引力的,至少我在看电影之前,一直对这个有着动人名字的植物有所期待,但是一直到看完全片,也丝毫不关植物的事。
豆瓣前面的几篇影评中有一片提到了美人草的寓意:在金沙江两岸代表完全相反的意思,一是定情,一是分手。
是小说原作者的说法,应是可靠的。
但是既然关于美人草的情节没有出现在电影里,却仍然用来做了电影的片名,我想导演的意图大概是,既代表定情也代表分手的美人草,同时具备了有情与无情的含义,正如电影中的点题之语:有缘是缘,无缘亦是缘,有情是情,无情亦是情。
只是这个弯也绕得太大了一点。
主人公的爱情,包括两人之间爱情的主要阻力,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色彩,人人高喊着革命口号,爱情要打着革命友谊的旗号,少年们无处释放的荷尔蒙只能转换成暴力,所以五连的那些男孩子们为了一次纠纷总是孜孜不倦地策划械斗,不教训刘思蒙誓不罢休,这样有些执拗甚至荒谬地小题大做,也就不是难么难理解了。
两人在铁轨上遇见一个护送麻风病人的高僧,刘思蒙急切地叫住高僧问道:“大师,你看我们两个有没有情缘?
”站在面前的男孩飞扬跳脱,潇洒不羁,女孩目光含情但又忧虑重重,却是一样地希望指点。
面对为情所困的痴男怨女,我相信大师一眼便已看到了这对小儿女的将来,给了答案,但是不过十几岁,未经历人事的刘思蒙哪里会懂得其中深意。
其实刘思蒙想问的是两人会不会有结果,而佛家向来通透:一切终将成空,何必非要结果?
所以大师不会给出实质性的指点,爱或者不爱?
而真正陷入情爱的人是否真的需要这样的指点?
敬小慎微,循规蹈矩如叶星雨,也会在刘思蒙给她送申请回城的表格是,突兀地抱住了她,释放并点燃了彼此被压抑的情欲。
甜蜜的爱情才刚刚开始,就被袁定国的离间计破坏了。
但其实这样的离间计使得并不高明,明眼人一看便知端的,何况刘思蒙那么聪明的人?
袁定国是叶星雨的男朋友,他的传讯岂可轻信?
那个雨夜挨了打,叶星雨冲出来哭喊着阻止众人,他却仍然以为是叶星雨骗了他。
即便陷入爱情的心总是格外脆弱,他当时被愤怒和伤害冲昏了头脑,但这其间的点点曲折,又何须几十年才能看透?
他对叶星雨是否当真就到刻骨铭心的程度?
如果是,以他的性格,没有人可以拦得住他回城后去找她。
电影对刘思蒙日后的际遇没有多作交代,只言片语间透露出他出国了,成了画家。
比之叶星雨的平淡人生,这一条路显然要煊赫得多。
刘思蒙这样一个人物,注定了是要远走高飞。
不知他的际遇是否和时代有关,也不知他在面对选择时,是否也有无奈,但可以肯定的是,趁着对叶星雨余怒未息,爱情被有意地抛弃了。
而叶星雨呢?
有美丽女孩的矜持和骄傲,被误解亦不多做解释:那样全心全意待你,不顾一切地把第一次给了你,怎可这般疑我?
她只是去找了小孩,要他转告刘思蒙:“我要走了。
”照顾父亲的责任虽是那样轻描淡写地被提起,但远比看上去要沉重得多。
当陷入热恋,她也许有一刹那的逃离,想着与刘思蒙厮守在湿热的雨林里,负疚地享受着爱情也是可以的,但当有契机破坏了这爱情,让她能够回去侍奉父亲尽孝,刚好是自己一开始想要的结果,有什么理由拒绝?
年轻气盛的孩子,很容易因为许多其他因素放弃爱情,比如刘思蒙之于前途,叶星雨之于责任。
我想她一开始便知和刘思蒙不会有任何结果,她的献身,有飞蛾扑火的意味:燃烧一次,而后归于平淡吧。
自此后平淡的岁月,两人再无交集。
几年后,袁定国回来找她,两人结婚了,电影里节奏很快,一笔带过,就仿似什么事情都不曾发生过。
只是两人都轻估了激情的影响力。
十余年后,刘思蒙还是不能忘怀初恋,而接到电话的叶星雨再一次为爱疯狂了:马上回家,换了最漂亮的裙子去见他。
只是下车时,车轮溅起的水花打湿了裙边,贴着小腿,沾满泥泞,狼狈不堪的她又折了回去。
激情毕竟是脆弱的。
回到家,丈夫和女儿都已睡下,她轻轻地握住丈夫的手,说:“定国,我回来了。
”关于袁定国这个人物,很多人不喜欢,觉得他是讨厌的第三者,破坏别人感情的卑鄙小人。
从两情相悦这个角度来说,他算是第三者,但从先来后到的角度,刘思蒙才是第三者,所以施点手段,击退第三者保卫自己的爱情并没有什么错。
他临死前才对叶星雨吐露是自己传假信,让他们生了嫌隙,他说:“我觉得只有我能给你幸福。
”叶星雨还是淡淡地笑了笑,什么都没说。
其实她和刘思蒙早就知道了。
袁定国是对的,只有他能给叶星雨幸福,世俗的,平淡的幸福。
叶星雨一定非常清楚这一点,只是没有料到呵,一次燃烧后余烬的轻烟,竟幽幽袅袅地伴随了余生。
几十年后,两人宿命地在铁轨上重逢了,高僧带着三个人再次走了过去,不再是头面蒙得严严实实的麻风病人了。
两人无言,没有必要再叫住高僧了,几十年前的那几句偈语,经过了几十年的思念,终于懂了。
正如《红楼梦曲.枉凝眉》中唱道的: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结尾处设想若当年刘思蒙一年之差没把包扔下来迫使司机停车,那么两人就不会因为这段无情也是情的情缘郁郁一生了。
人到暮年,面对遗憾,不免感叹:早知春梦终成空,何若当初不相逢?
但若是当年的刘思蒙和叶星雨,凭着青春期的无畏,还是会选择遇见彼此的。
第五代导演们赶上了中国电影的一个好时候,走到现在有人骂有人爱。
获过不少国际大奖,也拍过不少外露型烂片。
但不管怎么说,还是他们把中国电影推向全世界的。
到现在也都是五六十的人了,而国内第六代,第七代也早涌现。
中国电影却还是有他们来当家,不知道是悲哀还是高兴。
他们拿着中国电影投资的一大半的钱拍出现在这些片子来,当然不是说现在他们的不好,只是,他们应该更好。
从第五代的生力军来看,并不是导演专业当道。
所以第五代导演群里有大量的张艺谋,吕乐,顾长卫这样的摄影出身的,或者其他出身的导演。
就像“摄而优则导”似的,他们有自己鲜明的风格,都想来分一杯羹,或者说“圆一个梦”。
但这究竟是好事坏事谁也说不清楚。
吕乐作为导演身份的话,大概算第五代里面最悲催的导演之一了。
作为导演他一共有五部片子,都被禁。
虽然有些片子像《赵先生》《十三棵泡桐》也得过一些不大不小的国际性奖项,但基本舆论评价还是一般。
《美人草》是吕乐导演的第三部电影。
它以“知青上山下乡”的运动为背景,以叶星雨和刘思蒙的爱情为主线展开故事,之间跨越几十年。
《赵先生》被禁,吕乐大概是憋坏了,太想让别人看到他的电影和才华。
所以才野心太大,想表达的太多而偏失了主题。
从故事来看,《美人草》用了几乎三分之二的篇幅来讲叶星雨和刘思蒙在“下乡”时候的那点事儿,导演要强化大的时代背景这事儿,可是展现的又太过温和。
98年他拍《赵先生》的时候,陈冲作为导演拍了《天浴》,在时代印记和北京的刻画上,《天浴》显然比它高明不少。
两部片子都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和状态下,到呈现出来的却完全不同。
对那段历史略有了解的,大概都知道,历史从来没有那么温和。
其实这里的处理也显示了导演的尴尬,导演想按照爱情的主线走下去,那就必然不能展现太多的时代的残酷性,否则更加偏离导演的本意。
但这段爱情又必须要有时代的印记在上面。
所以讲了那么长的时间,把叶星雨和刘思蒙这一辈子所有在一起的时间都讲了出来。
其实并不用。
忽然想到,导演其实渲染出这样的一个背景但却没有很好很特点的展现时代的特色,大概是把它当做一段公共史来看待,像最近张翎辩解《金山》没有抄袭一样。
如果这么走下去的话,通常是因为时代的原因,因为误会,产生的悲剧性的爱情故事。
就这样,其实也不错。
但导演并不满足于这样。
梭罗有句话说,大多数人生活在平静的绝望里。
记得电影后段有场戏:叶星雨的同事被大学录取了,同事提醒她要为自己考虑一下。
回家后,袁定国在教女儿画画,叶星雨就那么看着他,呆呆的看着。
这时候他们都已不再有年少时的轻狂,他们有个和睦的家,他们有女儿,他们有闲淡琐碎的时光,只是日复一日日复一日日复一日。
日复一日的生活在一眼就能看到死的生活里,这样的平静仿佛是无意识的,无意识的绝望。
袁定国所能给予她的,所谓的幸福也就是如此,所谓的细水长流,岁月静好。
不过是丧失了情况的资本和激情后担了这样的那样的责任后的托辞。
这不是幸福,是绝望。
接下来,叶星雨接到了刘思蒙的电话,两人约见面。
这时的叶星雨已不是彼时,生活总会给人磨去些珍贵的东西,也带来一些更为沉重的东西。
前者比如青春,激情,后者比如责任,韧性。
叶星雨出门时的顾虑,下出租时的忐忑……但刘思蒙毕竟是她着平静绝望的生活里的一道光,或许是唯一的一道光啊。
她匆匆奔下车,裙子却被疾驰过的车辆溅了一身污痕。
这样的她,年老色衰的她,有丈夫女儿的她,在生活中辛苦了几年的她,还能就这样见她的旧情人吗?
包括袁定国临死前说的那段话:我一直在追,追你,追生活,形势,运动……可使却理这些越来越远。
这样的台词不止这一处,它的意义深挖下去甚至可以做成另外一部电影。
这里面有导演对生活的深层思考和残酷注解,有对这段爱情的惋惜。
想表达的太多,让观众来选择性接受么。
影片最后在叶星雨和刘思蒙相见的时候,又碰巧遇见了教他们缘分的和尚。
这个场景其实特傻,画蛇添足。
导演大概还想表达缘分和人生的不确定行。
同时还有最后出现的“另一个故事的样子”,如果当初叶星雨跟着汽车跑,刘思蒙没有让汽车停下来,那当然又会是另外的完全不同的故事。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很很难注解,人生有太多的可能性,不定性。
这样看下来,其实每个点都值得表达,但孰轻孰重,导演应该有掂量。
最后的关于和尚,另一个故事,其实耍的并不高明,和上文也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范儿闲的造作,耍小聪明。
在故事上导演显然以爱情为主线索。
但其中其实有大量的可以深入人性的点可以深挖下去,比如叶星雨在回城和出卖刘思蒙的这种两难境地,是很好的出彩的地方。
吕乐导演其实太用力了,太想一次性的表达出一些东西来了。
但要知道,欲速则不达,电影这东西,认认真真的做很简单,认认真真的把一个点做好却并不能把么简单。
题记:那个导演将我们支边青年庸俗化了…――――一个到云南插队入户的上海知青对电影《美人草》的评论。
音乐里的老照片一张连着一张,宛如我们儿时自制的幻灯片,这些对于80年代后出生的人而言,只是历史的故事,而对于老外而言,那个“红色”的年代更是神秘,充满了好奇之心。
细节是很电影重要的构成,而吕乐所展示的知青生活是建立在小情感的乌托邦的。
确实,知青里终归又左中右,但是,我们忽略了那场运动的本身,当他们下乡以后,很多热血青年是抱着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去的,电影表现的应该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主义奉献精神,但是,为了在国际影坛上讨巧,这种沉湎于个人的小布尔乔亚作品成为一种风尚,修正历史,也真的对不住那些在边疆多年的大哥、大姐们。
从语言角度而言,放着标准国语不用,而用杂七杂八的方言,是为了烘托剧情,还是为了搏人一笑,哗众取宠,动机可疑!
现在这般导演能浮光掠影,却无法真正入及观众心里,让电影成为史鉴。
《美人草》改编自旅美作家石小克的小说《初恋》,这种 “革命+感情”的中国题材对于外国人从来就是有吸引力的,但是,他们无论如何拍,只能拍出某些篡改历史的细腻的小情感,但是,他们已经无法拍出象吴天明一代人《老井》那种有着对大地和农人质朴的爱,更有对家国命运的深刻反思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度统一的好作品。
上调,困退,支边,知青,上山下乡,批林批孔,…这些名词对至今没有一本《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辞典》的大陆青年而言,必然是云里雾障的。
我们不是没有好的现实主义小说,如《血色黄昏》 (老鬼),但是,我们的导演总是喜欢拍小布尔乔亚的东西来蒙骗不知历史的青年(《巴尔扎克和小裁缝》也是此路),况且他们又无法拍出《青春祭》这样的反思之作,使得抒情过剩,而全然无顾及历史的真实。
悲夫!
若干年后,后生小子以为上山下乡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泡妞运动。
吕乐在答记者问时说:但《美人草》不是民俗片,还赋予一些其他的东西,时间和空间都会给它一个静止的状态,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很浪漫的英文名字,翻译过来就是《没有瘟疫的年代》。
这个片子讲的不是时代,最终讲的还是人。
但是,《没有瘟疫的年代》是浪漫吗?
我看未必。
片名只是让外人佑窥视的欲念吧。
人,在时代背景里,是一种附着,在特定年代有着特定的人生精神,支边的青年他们过着准军事的生活,他们在那个时代磨砺和成长,远非片中讲“红烧肉”的搞笑,吕乐大概忘记了那个年代的特定,而且,所有的知青题材仿佛都有洗澡的戏,为什么,那些编导心知肚明。
再看看它的预告片吧,你就知道什么叫丢人现眼!
片中出现麻风、火耕、偷窃等等,这些,都是云南历史的一部分,但是为什么我们总要让它成为某种意识形态的象征物。
为什么,外国人(也指普罗大众)对中国有偏见,我觉得,我们的题材及其内容有着重要导向作用,如同我们先祖的三寸金莲,有的人捧着是为了研究,但是,另一部分人是为了卖祖宗的丑敛财。
不要说我们的观众不买中国电影的账,而是我们的导演有多少人再拍现实主义的作品?!
看看台岛的乡土电影吧,这些自以为然的大陆电影应该感到羞愧。
崇高,是对庸俗人生观的一次决裂和超越,在这个年代谈论理想主义是有点不合时宜,但是,人怎能永远寄托在形而下呢?
悲剧,就在于我们的导演的眼球里只有浪漫和卖点,而缺乏对整个上山下乡运动的理解和剖析,如果,吕乐那一天能够拍出凝重的《血色黄昏》,我替所有长眠于边疆的知青们谢谢他?
他会吗?!
还原历史,不仅需要技巧,还需要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
片中有一场赶墟叶星雨打刘思蒙耳光的戏,吕乐大概以为是现在的女孩家家吧,反正,这样的事,有点悬,这是为影片制造(言不由衷,另类示爱的方式)的高潮吧?
让人唐突而觉得缺乏真实的依据,我问过老知青,她们告诉我:这样的女孩,在她们的兵团闻所未闻。
导演这样安排无疑是为此后的激情和灼热做铺垫,也让导演需要的一场强奸未遂的戏找到了依据。
演员中,我们应该感谢舒淇,《玉女心经》的狂放到《半支烟》里的妖娆,到此片里的扮相,可谓是脱胎换骨,我们不要苛求她的国语水准,至少,她的样子还是符合那个特定年代的,没有脂粉气。
影片最不舒服的是回城的戏,叶星雨分娩的戏用了《龙的传人》的歌,这首歌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在西方人心中有着特定的含意,加在这里又为他导演找到了推向国际的一枚砝码。
再此后,怀旧和相遇是必然的。
导演需要淡淡的相见,也需要一个不知所终的结果,以赢得一种小布尔乔亚的惆怅…铁路上,僧又来,将去。
客,何处来,欲往何处?
无人答,只有舒淇灿烂的笑脸,比电影好看。
【影片资料】《美人草》编 剧: 石小克 吴颖 黄兢晶 原 作:旅美作家石小克《初恋》导 演: 吕乐 主 演: 舒淇 刘烨 房斌 齐欢 陈创 和琦超 李梦男 出 品: 北京博纳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东方神龙影业公司 发 行: 2004年3月5日2004年3月10日星期三 于19时17分独立影评人:OSAMA KAVKALU于 寒鸦精舍 夜中【后记】现代变奏上有个叫see.why的在日记里写道:在寒夜里行走的人,只需要一颗温暖的心就够了。
要勇敢地走下去,离,沿着温暖的脉流。
这句话让我感动,心,在意念里的心。
今天,…和上面的话成为对应,历史是总结,也是明天。
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我喜欢刘烨。
这部电影里,阳光土气的傻男孩,青春逼人。
身上的霸气痞气与纯真善良,让人不由自主地喜欢。
也难怪片中的叶星雨会为了青春无敌的刘思蒙拒绝了青梅竹马的袁定国。
舒淇演的叶星雨看起来蛮舒服的,两条小辫子晃来晃去,白衬衫,深蓝色的裤子,干净。
故事发生在特殊的年代。
很古怪,我曾一度很喜欢伤痕文学。
所以,对那个时代的电影,也有了兴趣。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不想描述。
对袁定国这个人极度鄙视。
觉得爱一个人,最该为其做的,不是让其幸福,因为你根本不知道怎样对方才会觉得幸福,而应该是给其自由选择生活的权利。
生活磨平了人的棱角。
中年时,星雨没有办法去见刘思蒙,尽管搭上了出租车,还是找了借口在最后逃开了。
毕竟两人都回不去了。
就像曼桢对世钧说,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沉重。
片尾,两个人再次相遇。
结束。
回忆潮水一般。
奔跑的叶星雨,坐在公车上的刘思蒙。
那一片美人草。
前天看了一部电影《美人草》,舒淇和刘烨主演的,结局与我预期的完全不同,从头至尾我也一直没有搞清楚,为何这部电影要以美人草命名,总觉得有些牵强,不过无论从故事情节还是演员演技及拍摄效果来说,这部片子还是值得一看的。
03年的影片,讲述的文革时期的故事,多少会唤醒那份怀旧感。
舒淇的星雨形象与一贯的摩登不同,装束和服装都脱不开那个时代固有的朴素和单调,但骨子流露出的小子情调注定她不属于那个圈子;刘烨扮演的刘思蒙倒是很像他一贯的风格,吊儿郎当却不失认真睿智,而且他对美、对理想的认知与《血色浪漫》中的钟跃民如出一辙。
星雨和刘思蒙应该属于一见钟情型,星雨和定国是青梅竹马型,星雨由于种种因素最终没有和思蒙修得正果,而定国不计前嫌终抱得美人归。
其实星雨不是没有机会回到刘思蒙身边的,一次他在北京办画展,偷空跑回云南,当时吓着倾盆大雨,下班后的星雨急急忙忙地换上连衣裙赴约,她的谎言并没有瞒得住定国,只是定国没有阻拦。
三个当事人都抱着赌一把的心态对待这次相约。
星雨乘出租车赶到那个路口,远远地在车窗看到撑伞的刘思蒙,酝酿了情绪,她打开车门下了车,可事情就是这么巧,一辆汽车疾驰而过,溅起的污水弄脏了她裙子的下摆。
她看着污迹斑斑的裙摆,犹豫了一会儿,又回到车上。
看电影的时候我就很担心,不停地说,你不会因为这个回去吧,别啊,别啊。
可她还是回去了,透过后窗看刘烨的影子。
如果她的裙子没有被溅脏,她会和刘思蒙私奔吗?
如果是这样后面的故事会怎样,两个相恋的人被相思苦苦煎熬了数十年,现在走到一起还会找到当年的感觉吗?
当年的爱情经过了时光的冲刷,依旧如新吗?
星雨究竟担心什么才没有去找刘思蒙,仅仅怕弄脏的裙摆打破昔日爱人的完美印象吗?
这个细节以后一直未被提起,哪怕几近花甲,定国去世,两人重续前缘,刘思蒙也没有提及。
这个细节成了一个谜,或许也是这部电影的亮点。
在很多小细节都表现了那个年代的残酷,另外很喜欢结尾。
刘思蒙是特别的,直接、热切,又有点神秘,在星雨的心中大概是死气沉沉里闪现的生机吧,和他之间所有的感情才是最本真的爱情。
反过来一想,痞气、显得有些轻浮的刘思蒙为什么会对星雨如此长情,大概也是因为在一片混沌残酷中的一抹干净美丽的影子让人难以忘怀吧。
但是觉得如果电影在一些方面描写得更深入一点,比如说星雨的纠结、除了爱情之外的环境等等,可能会更好。
另外多年后的台词设计,少了一点时隔多年的感觉,后期剧情的进展也稍有些突然。
2005年12月某日。
现在我要说的是吕乐的[美人草]。
看完片子以后我看过几个网络上的评论,说这是青春烂片。
我看片的时候什么都没觉得,听见舒淇的声音让我记起[北京乐与路]里的那个女孩。
刘烨的气质跟那个环境是融合的。
看到卫红大出血的那个场景,我想到了[活着]。
我想象着被毛竹弄断动脉,想象着哪个更加惨烈。
故事总是这样,人生总是这样,刘思蒙的出现彻底颠覆了叶星雨的生活状态,但是也许只是瞬间,与一辈子比起来是很渺小的,但是不微不足道。
那个瞬间的拥有是要一辈子来铭记的,这也许就是真正的爱情。
故事有些许的牵强,也许后面的几个时间的大跳跃让人感觉时间的迅速。
刘思蒙似乎太执着了,隐去了他那么多年的等待,到最后只有一个铁路桥上不太比直的身体,有些银色的双鬓。
也许时间是这样老的,老的没有声息。
但是听起来不舒服。
多年前的铁路桥,过路的和尚说,有缘是缘,无缘也是缘,有情是情,无情也是情。
我不明白。
他们用大半生的时间去弄明白了,再相遇的时候亦是多年以后,然而你等到的是那个他/她么。
也许你眷恋的只是那一年的他/她。
当然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个答案,给他们俩。
也给我们的爱情。
其实不能说这部片子差,论演员的演技、故事的展开、电影的架构还是有一定水平的。
只是在我个人觉得不知道哪里差点什么,有种味道没表现出来。
或许是故事太简单,线索太单一,亦或是情节转折有点小突兀……个人觉得那位出现两次首位呼应的和尚--“有缘是缘,无缘也是缘;有情是情,无情也是情。
”渲染他们爱情的力度还不够。
其次,片中那个象征舒淇唇的那个雕塑对表现他们相爱的作用会不会有点太弱啊?
最后,“二十九年前的那个雨夜”,我一直以为是定国找刘思蒙说星雨父亲病重想回家,只要他出现在他们团假装是星雨引出来的,那指标就能争取到。
这样不仅自己名义上是好的还可以顺便拆散了他俩。
在看到刘思蒙被打后对着跑了的星雨大骂时,我心里还在OS:刘思蒙真是个男人,为了让星雨回城自己被打不说还违心的与星雨决裂,让她能安心回家,然后痛苦的眼泪就往自己心里吞。
结果看到最后,搞了半天是我想复杂了,其实单纯是定国骗了他们俩……总之,这部电影还是不错的,就是感觉差了点什么。
最后还是要捧捧导演对结尾的构思。
ps:我是冲着舒淇看的这部片子,结果我发现我迷恋上了刘烨,他的演技与眼睛。
多年后,星雨跟定国结婚了,定国带着妒忌、狂热,星雨带着隐忍与接受。
就这样有了孩子。
多年后,一通电话,是刘思蒙。
星雨魂不守她脱下一身怠倦与柴米油盐,换上一身往日青春,她想和刘思蒙见一面。
雨水弄脏了她的连衣裙,望着思蒙的背影,她让师傅调头,她双眼充斥着他们之间不可翻越的沟壑,却演绎着丝丝入扣的爱情,那是一本还未阅读的书,一杯与热水翻滚的茶。
多年后,她胸前别着一朵白花,黄土埋葬了骨灰,埋葬了定国。
她在那满是橡胶味儿的故地与刘思蒙邂逅,再没了当年的热吻,没了当年的回城介绍信,没了罐头,没了身体相交。
只剩下清风拂面般的微笑,与四目中似爱非爱的泪光。
铁轨趴在故土不言语,雨伞举过头顶悼念故人。
《美人草》有感垦丁2015/11/27晚
忘了
好象是03年2月14自己去电影院看的。其他人都一对一对的。
刘烨演的还是不错的。
很喜欢。。。结局也很好~
情感纠结 我喜欢
我挺喜欢这里面的刘烨和舒淇。最后舒淇没有现身——爱情,过去了,就真的是过去了。
其实遇见和不遇见怎么会差那么多 下一秒 你 还是我
我常在想,今后与我共度余生,相敬如宾的人,或许不是让我能怦然心动的人。但是这样的生活,平淡,安定。
没劲。没劲透了
那一年港台演员和内地演员是如此不搭
真的不好看 电影名字也莫名其妙
哎 那被语文老师拉过去的激情戏
还好
后来她生活去了。
蛮青涩的爱情故事,整片的画面都很文艺,但故事叙述还是缺点火候,还有失败的造型,岁月变迁人物造型毫无沧桑感可言。
他们欢爱的镜头一点儿也不美!
舒淇太漂亮了。
简直洒狗血,生活里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吧。想问下男主,你凭什么把人家的行李从车上扔下来?你凭什么怂恿小孩子去偷钱?你凭什么能拿到稀少的回城资格申请?你凭什么打扰别人家庭?帅了不起?爱了不起?
一般看过却没给我留下什么印象的我都觉得一般般。不过看在刘烨和舒淇我都比较喜欢的份上,还是3星吧。
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