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你好,之华

你好,之华,之华,Last Letter

主演:周迅,秦昊,杜江,张子枫,邓恩熙,边天扬,吴彦姝,谭卓,胡歌,胡昌霖,李春明,穆龙,刘靖宇,高炳然,白素娟,刘思博,常海波,李勇,刘笑语,赵芙丽,建圳,郭德诚,王靖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8

《你好,之华》剧照

你好,之华 剧照 NO.1你好,之华 剧照 NO.2你好,之华 剧照 NO.3你好,之华 剧照 NO.4你好,之华 剧照 NO.5你好,之华 剧照 NO.6你好,之华 剧照 NO.13你好,之华 剧照 NO.14你好,之华 剧照 NO.15你好,之华 剧照 NO.16你好,之华 剧照 NO.17你好,之华 剧照 NO.18你好,之华 剧照 NO.19你好,之华 剧照 NO.20

《你好,之华》剧情介绍

你好,之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生死离别,红颜薄命。告别了命途乖离的姐姐,袁之华(周迅 饰)带着些许落寞的心情和丈夫以及姐姐的儿子晨晨踏上归途。临走的时候,她从外甥女睦睦(邓恩熙 饰)手中接过一封邀请函,这是姐姐袁之南初中同学会的邀请。在久别重逢的老友欢聚环境中,被众人当作之南的之华无法坦然道出姐姐去世的事实。她选择先行离去,途中却又与姐妹俩的旧相识尹川(秦昊 饰)重逢。在此之后,之华以姐姐的名义给尹川写信,重温青葱时代的记忆。与此同时,待在老家的睦睦和之华的女儿飒然(张子枫 饰)接到了尹川的来信,出于对母亲过往的好奇,她们以稚嫩的笔触写了回信。 喧嚣匆忙的电子时代,两代人分出三地,重绘他们逝去的岁月人生……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黑塔利亚第4季心跳!光之美少女百味超市第四季蜂鸟咏叹岛谋杀案心动乐队绯闻女孩第一季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寂静之光一起用餐吧3心灵救赎新婚甜心是同事阴阳画皮回答不出时尚鬼屋惊魂丧妖集聚年年有余尖叫耐撕男女之恶犬女友女特警维齐尔无为大师第三季鬼精灵:起源机器人帝国永生守卫雪白血红海热症食运怪奇物语第二季谋杀论文这丫环我用不起

《你好,之华》长篇影评

 1 ) 人生的愁念

《你好,之华》里的岩井俊二,用十足日系而纯美的片名、书信情节和镜头把控,讲述了一个沉静内敛,平淡隽永的中国家庭故事。

虽然影片有身份错位,青春暗恋,暧昧谎言等岩井个人的风格展露,却不能将其简单看作是《情书》或者《花与爱丽丝》的中国化演变。

这是一部由主角的结局为起点来开展的电影。

曾经叱咤校园的女神级人物之南,先后经历了失败的爱情与婚姻,在痛苦的病魔下自绝生命。

这个“将美好破坏掉”的结局悲伤且犹如宿命。

之南的离去促发妹妹之华替她参加同学聚会,之华回望姐姐曾经的青春宣言时,又唤醒起自己的那片记忆涟漪。

一次葬礼,一次为逝去之人还愿,一次追忆和故地重拾,牵扯出来不同年代人青春、爱情、婚姻的过往。

显然,本片是更适合与《相爱相亲》比较而看的。

虽然影片多处出现写信达意的清新场景,也通过信件直白而生动地描绘了曾发生在东北小城的爱情故事,但众人黑衣的葬礼开篇,就已经为电影早早定下沉重基调。

这种沉重的情绪是最容易被广泛理解的、处在情与爱这一阶段之上的生活哲思。

这类沉重是属于一个家庭的。

不管是男女爱情、姐妹亲情或是同窗友情,他们都只属于每个人自我的人生历程。

能够将这些历程涵而盖之、融汇一起的,唯有复杂的家庭和在家庭生活中携手相持的家人。

所以,以“家庭成员离去”为开端的《你好,之华》,所勾勒的绝不仅仅是逝去的暗恋或者追忆青春余晖。

应该是由情书时代爱恋的酸涩引申出来的,整个人生的愁念。

她仍旧演绎着一个传统主题——无法告别的爱,无法挽回的选择,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

这类命题展现在日本家庭题材电影中屡见不鲜,而其中的生死哲学,家长里短,人情世故,又实在符合中国老百姓的情感诉求。

尽管影片一开始切入到写信寄信的情景时难免尴尬直楞:手机摔坏了,就只好给你写信咯,而且是百无聊赖的吐槽式日常汇报——这里的周迅与日本人妻角色类似感十足,难与当下中国社会相契合。

但正因如此,我反而体会到导演是在用一种傻傻的,又有些可爱的方式,让整部影片迅速回归到从前那个单纯的、仅仅依靠文字进行缓慢却又深刻无比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状态。

而这种信件传情,又可以说是岩井导演用来打破时空、用作他电影文本与观众情感汇合的桥梁。

这无数封书信上的文字,就如同那段声情并茂的毕业演讲,充斥着对未知的向往和勇气,中和着过去与现在的生活,发生在之华离世以前,之南成长以后。

提到成长,影片也花费一定篇幅,表现了两个孩子短暂的交换生活,和三个孩子逐步的心理变奏。

成年人不断放下的往昔岁月被孩子们依次拾起、重新煅炼,成为她们新的时光。

酷似母亲的长相,引生忧郁的暗恋,即将抵达的青春,还有那个逃走的、在黑暗中才会哭泣的男孩……少年的释然终究与成年人的感怀不同。

对于他们成长道路的点到为止,才是导演赋予未来的美好期许。

影片用一次交换生活,让两姐妹的两个女儿多次同时出现。

时光倒流三十年,或许现在的她们,就是过去的“她们”;影片亦是用几次(同学会以及之华写给尹川书信上的)角色顶替,来暗暗昭示:主角既是被写进爱情小说的《之南》,也是成为电影片名的《之华》。

其实对于之南而言,她人生的结局就是什么都没留下,什么都给错过,什么都是遗憾。

影片正就着这个悲剧的低谷开启,她未能实现的感情,未能达成的心愿,未能组成的家庭,或许在未来一代接一代的生命中,总能成就圆满。

也正是这种回忆与现实交织的方式,使得影片重心都在对于之南的描绘当中,一切的感慨和牵扯都源于之南的离去,源于人们对之南的爱。

这样的爱大过之南的悲剧与不幸,这样的爱为影片留下温暖的余味。

岩井俊二将日本纯爱电影的清新质感放置中国小镇,以浪漫唯美的镜头去审视和理解“死亡”对于一个家庭的意义。

生老病死人之常态,平淡从容唯是最真。

我们含蓄内敛的东方民族,虽不善于,却也总能想方设法去理解亲人、爱人之间的这种种情感。

能够在时间的帮助之下,用乐观来缅怀生命以及青春的逝去。

此间,平凡的细节离我们最近,也最令人动容。

那些逆光而行的冬日暖阳和低机位360度旋转拍摄的精美画面,也都与影片开始时候的沉重基调消解、相融,也都变成淡淡的,清澈的,饱含着纯粹的忧伤和明亮的希冀。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号【MOVIE木卫】,欢迎关注。

 2 ) 我来告诉你为什么这部电影叫《你好,之华》而不是《你好,之南》。

电影以葬礼开场,以校园生活的回忆定格来作为收尾,葬礼是对生命的不可挽回,校园生活是对青春匆匆而过的追忆缅怀,一切都是在讲年华岁月的逝去。

不叫《你好,之南》是因为影片不单单是聚焦之南这个人物,而是聚焦对周迅所扮演的之华这个人物所引出的祖孙三代的一种全景式人生关照,镜头雕刻的是在不同年龄段的他们面对爱情,面对命运所产生的不同际遇的人生交织图腾。

所以,进一步来说,《你好,之华》里面的华可以引申为电影里全部人物的“年华”,是一种人物自己对自己人生的回望与问候。

三代人的线索都是以周迅扮演的之华作为情感纽带而串联起来。

之华是全片的戏眼,所以影片叫《你好,之华》。

是之华替姐姐参加同学聚会遇见了尹川然后装作没有死去的姐姐之南给他写信开启了全片,初中时的校园生活片段更多的也是在叙述那个在姐姐之南光环下的普通少女之华暗恋男神尹川的少女心事。

婆婆那条线是之华看见她与英语老教授在公园里谈笑所引出。

之后,为闪了腰的婆婆送信,为手受伤的英语教授老爷爷写信也都是之华这个人物所连接起来的。

之南的儿子晨晨那条线也是在讲作为小姨的之华与侄子晨晨面对至亲突然离世后的人生状态,之华在黑夜里彷徨着急的找到离家出走的晨晨,告诉他你还有家可以回去,是之华给了晨晨温暖,是之华拍着晨晨的背默默留着眼泪心疼说出那一句,好好睡吧,睡一觉就会好的。

在岩井俊二的电影里,一切都是轻盈克制而充满诗意的,虽然以葬礼作为开头,但前半段的基调都是明朗跳动而活泼的,时时有幽默的细节。

随着剧情的慢慢展开,一切处理的不疾不徐,痛心,伤感,释然,一层层抽丝剥茧,一点点向你娓娓道来,就像冬日里的一杯温暖的咖啡,也像最知心的朋友在和你深谈低语,整部电影的观感非常舒适,那些诗意的瞬间会让你看完后很长一段时间还是会回想起来。

昨晚看完电影,今日一早仍然会想起的是那句在冬日里裹着厚厚围巾低头的叹息,是写信沉思时笔尖触碰纸张的沙沙声,是婆婆收到信时的激动变成了轻描淡写的那一句“你放在那里吧”,是那个英语老教授家里“不小心”遗落的口红,是原本应该嚎啕大哭的葬礼上静默的不舍,是那句少女只会写在信上,永远不会说出口的—我喜欢你。

之南的死去,带给周围人的悲痛是显而易见的,但导演没有直接要人物浅显的哭。

而是表现在之华参加姐姐30周年同学聚会上已经要早早离场时听到姐姐年轻时的毕业演讲的声音而心碎不舍的回头。

表现在之南儿子晨晨问奶奶,人为什么要死?

以及他在看到小鸟死去时的低头凝视和放飞家里养的鹦鹉的同时也是放飞过去的自己的释怀之情。

表现在之南女儿睦睦哭着对着尹川说的那句,要是写这本书的作者来早早接我们就好了。

表现在之华对尹川笑中带泪的那句,要是姐姐当初嫁给你就好了。

表现在之南的父亲母亲对外宣称之南是病死的,是自然生老病死自然的不可抗力,而不是对之南自己结束生命的痛心惋惜之情。

关于人物的表演,两个小演员张子枫和邓恩熙都灵气十足,邓恩熙是那种第一眼就会在人群中注视到的美丽少女,哭戏见演技派的实力,小小年纪,未来可期。

而张子枫更是因为此片提名金马奖最佳女配角,电影里几场关键的戏她处理的很精准到位,自然有生活的烟火气息,把敏感,俏皮,可爱的青春期少女懵懂的一面完全表现出来了。

胡歌也是亮点,饰演一个头发散乱,胡子邋遢,喝酒消愁,整天混日子的实实足足渣男,胡歌的表演有一种沉下心来的力度和爆发力,在得知之南死了后那一晃而过,有点自责,有点后悔,又有点蒙圈,不想被尹川看到自己的痛心瞬间的表演让我印象深刻。

周迅的表演比起因为角色束缚要端着演的如懿传明显更自然灵动,处理起生活化的现代戏显然是她的强项,更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秦昊的表演也属上乘,把一个落魄的小说家爱而不得,错失遗憾,痛心但不张扬的内敛一面全然呈现了出来。

我对这个角色最有体会,因为我本人也是一个小说作者,和尹川有着同样的命运。

写过两本不畅销的小说,前阵子,大学10周年同学聚会,一个久未联系的朋友问我,你现在在做什么啊?

我说,我写点东西,出了两本书。

同学说,哇,没想到我们中间还出了个“大作家”啊,你现在一定赚很多钱吧。

我回答不上来,因为光凭那些可怜的版税收入,我实在不知道如何回答他,同年龄的朋友做生意的做生意,做高管的做高管的,几乎都结婚买房生子,而我几乎一无所有,我有时候也问自己到底要不要坚持下去,改行吧。

但我是真正热爱写作的人,写作已经融入了我生命,书里面的每一个人物已经变成了我最珍贵的朋友,他们的人生就是我的人生,他们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所以就算实在坚持不下去,也就大不了从头来过而已,毕竟我才刚30岁出头。

青春是岩井俊二作品中永远的母题,在点映见面会上,导演还是那个带着眼睛的文艺青年摸样,面对观众的问题也是回答的有点害羞有点不知所措,有没有人是永远活在青春里的?

我想,岩井俊二就是这样永保初心的人。

岩井俊二的电影里,处处是青春的影子。

写信,阳光,操场,遮脸的口罩,自行车,转学,马尾辫,白衬衫,毕业礼堂,睫毛,短发,黄昏,侧脸,足球,背影,对视,汗水,图书馆,运动会,相遇的走廊,教室门口,被风吹起的窗帘,音乐课的钢琴声,青涩的自我介绍,永远定格的夕阳。

这些美好记忆的标签随便选两三个,就能组成一个唯美,感动人心的青春故事。

我对青春的理解是这样的——我们曾经一同绽放过或者死过了一会,后来我们各自靠向了人生不同的,最适合自己的岸。

之南为什么不和尹川在一起?

张超为什么会变成那个消沉自甘堕落的样子?

这些都是青春里的人物面对生活所作出的选择,可能会无奈,可能会后悔,可能会遗憾,有的人最终活出了自我,有的人努力过,挣扎过,不甘心过,但最后还是失败了。

周迅的表演如水般隽永,紧紧贴合人物最生活化的一面走,松弛而细腻,有一种可以把周遭发生的一切变故熨烫的妥帖的淡然。

在点映结束后采访时,周迅说,以后只想演更多生活化的角色,而不是之前飘来飘去,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物。

在处理如何把日常变得精致且具有诗意上,周迅和导演岩井俊二都有一种天赋,可以让日常记录不再死板无聊,让时间变得像一个个俏皮弹跳的音符,在人物或喜或悲的人生里恣意游走。

手持摄影更加灵动,真实地表现故事,让镜头有一种静静聆听者和陪伴者的沉静之感,周迅的每一个回眸,每一个不安局促的眼神都是戏。

你好,依然活在青春里的岩井俊二。

你好,44岁依然美丽的周迅。

因为一直有人问哪里可以看到我的那些小说,所以放了我的公众号上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一个看看,里面会一直更新最新品质电影的深度影评,经典小说的书评,和一些生活中的感悟。

人间奇遇

 3 ) 尹川和之华的7个细节 | 少年的百转千回,如何在中年收场

人一到中年,什么东西都变得荒唐可笑起来。

少年时候的鲁莽,热烈,直接,在社会、金钱、地位的裹挟之下,并没有变成勇敢,而是满目疮痍。

都市生活那么久,中年的欲望,即使已经昭然若揭,但是也忍不住用几张几近透明的无纺布,自欺欺人的的遮挡一下。

这是我在城市生活里,用人类学的目光检视周围的中年人,大多数的生活状态。

所以当我到影院看到涂着蓝色指甲油的之华,她在窗明几净的图书管理,给尹川写信,室内漫舞的闪闪发光的微尘,几乎要落下泪来。

之华事无巨细的用信件表述自己日常里的欢愉和难受,却不留地址。

含蓄而真挚,热烈又平淡。

这是我能想到中年感情最美的姿态。

一、之华 和 尹川 的 7个细节之华的故事,看上去简单,内里却波澜翻腾。

细节1:少女之华,认识了从北京转学而来尹川,和所有男孩子气的姑娘一样,见到喜欢的男生,恨不得把自己见过世上最好的东西,都送给他,甚至包括自己美好得一尘不染的姐姐——之南。

当张子枫背着挎包,一脸骄傲的向尹川推荐自己姐姐的时候,不曾想过这是自己拥有的最美丽的姐姐,并不是一件精巧的玩具,她是解药也是毒药,成了之华少年时代,第一次求之不得的根源。

细节2以少年尹川爱上了之南,而之华只能变成倾慕对象的玩伴、死党和情书传递员。

之华终于鼓起勇气,向尹川递上去了一封信,表白,尹川打开看了后,“不可以”。

之华落泪。

少年拒绝的干脆笃定,而之华是不是回家躲在被子里默默流泪,如何消化掉这份求而不得,我们却不得而知。

就如同每一个走过青春的中年人,我们到底用了怎样的决心和勇气消解掉那个被拒绝一刻的天崩地裂,已经不得而知。

细节3:敏感如尹川,在收到了之华的信之后,就已经猜到了八九分。

而当尹川再一次收到之华的信之后,微醺的躺在都市里逼仄的小屋里,笑着自言自语说,你是之南,我早就猜到了。

这是片子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

一个中年男人,对自己的感情的玩味,以至于在微醺和疲惫的时候,才说出心声。

之南之于尹川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她的斤两和之南相比,尹川觉得甚至算不得红玫瑰与白玫瑰。

在这个瞬间里,尹川的笑意透露着,他也是爱之华的,但是像是一只赤诚的小动物,无关男女。

而如果尹川没有遇到之南,或许,这段无关男女的赤诚的关系,也能很甜蜜。

细节4:“你还记得我的妹妹之华吗?

” 之华假借之南的名义向尹川诉说自己的生活,但是仍然忍不住要再度询问自己在对方心里的位置。

中年的之华,小心翼翼的用无纺布遮掩自己的心迹,然而一切却着了痕迹。

比起少女时代直接的告白,这里的问句,似乎是在对今天发问:“之华在你心里还有重量吗?

”,也似乎是在对过去总结陈词,如果你曾经对我说“不可以”,那么我得到的虽然不是爱,但是总不至于是淡然和漠视吧。

细节5:尹川按照之华给他的信件上的地址找上门来,之华正在老教授的家里,通过猫眼看到十余年没见的少女思慕对象,一眼认出,着急忙慌的问老教授——“您家里有没有口红?

能不能借我用用?

”我喜欢你,我不知道你喜不喜欢我,所以我要尽力以最美的姿态,让你看到。

人类真是有趣,比起“我爱你”,这才是最隆重的表白。

细节6“我喜欢了你三十年”。

尹川在同学会上,又遇到了他以为的之南。

在要到微信之后,他迫不及待的发了这8个字。

引来了之华和丈夫的矛盾。

尹川后来又说:"我一眼就认出你了。

″那么这个微信里,尹川是对谁发的?

真的是之南吗,还是他早就认出来的之华,电影里没有答案,似乎怎么理解都可以。

尹川到底爱的是谁,他能分清吗,他了解吗?

还是说,我们本来就分不清,喜欢、占有欲和爱。

细节7影片结尾的地方,尹川和之华握手,尹川紧紧抓住之华的手不愿松开,之华说:"这是我们第一次握手。

" 这是少年情感的结束,是中年情感的开始,也是结束。

尹川仅仅抓住的之华,和尹川已经没有爱情的机会。

他们只剩下这种须臾片刻和瞬间的表达。

或许尹川和之华未来还能变成好朋友,但是爱情,在这一刻生,在这一刻也灭了。

番外:周迅的下半场少年干净的尹川,并没有变成我们想象中俊朗的中年人,他虽然没有发福,但是仍然抵挡不住不如意生活在他身上烙下的执拗,与社会格格不入。

但是周迅却难能可贵的一路把性灵从少年一直保持到了现在。

1974年,周迅出生在浙江衢州。

父亲是电影院的放映员,负责培养女儿的文艺细胞,母亲在五金公司当财务,把关女儿的人生选择。

周爸爸给女儿起名「迅」,希望她像鲁迅一样成文豪,但周迅明显将名词理解成了形容词,迅速的离文豪越来越远,离文艺倒越来越近。

▲图里周迅举着奖旗,应该是得了二等奖。

1986年7月26日,周迅小学毕业,参加了衢州在县学街老剧院举办的首届「音乐舞蹈节」。

当时的周迅,只会武术不会舞蹈,只能以唱歌参赛,比赛曲目是《衢江少年爱衢江》和《牧归》。

9月,周迅划片上了衢州一中,这所学校出过金庸这样,但周迅文化课并没什么起色,周妈妈眼看周迅成不了鲁迅,初二暑假,冒着浙江夏天40°的高温,带着周迅去了100公里之外的金华,参加杭州艺校的招生考试,专业成绩还考了第一,她的人生也就此分叉。

2000年,周迅因《苏州河》获得了15届巴黎过境电影节节最佳女演员奖。

去巴黎时候,带的行李是牛仔裤和几件T恤就上了飞机。

颁奖前夜,在翻译的提醒下,她才意识到必须买一条裙子,最后才在香榭丽舍大街花300法郎,买了一条仕女图的红色连衣裙上台。

只不过,不知道如今穿着香奈儿走在巴黎大皇宫和老佛爷谈笑风生的周迅同学,还记不记得当年的那条红色的仕女裙。

▲B站有视频,不过画质比较渣周迅有很奇怪的特质。

很情绪化,容易信任别人,说笑就笑,说哭就哭。

据说,周迅每次见黄觉都要问「哎,看我鞋好看吗?

」一次黄觉无意说了句「我操,这鞋太难看了」。

周迅就委屈得无以复加,天崩地裂。

普通人喜欢上一个人,大多是不自信的。

但是周迅喜欢一件东西,却是恨不得全天下都知道。

所以她对着媒体说「我爱大齐」,「他满足了我对男人所有想象」。

就在前阵子,和陈可辛对谈的时候,还竟然也出自己面对衰老时候的手足无措。

周迅回应衰老 近日 周迅和陈可辛的对谈中 周迅坦言_腾讯视频真心欢喜,心口一致。

这是周公子惹人爱的地方,也恰好是,都市里带着面具生活的中年人,最渴望的东西。

 4 ) 一鸡两吃,江郎才尽的岩井俊二就是这样消费他庞大的中国粉丝的

感谢豆瓣网友的目光如炬与宽容,对我在首映当天的一篇急就章文章给予热烈关注,短短几天内获得四五百位网友的支持,相信我的判断不是孤立的。

当然也有不少网友反驳我,认为影片完全没有问题,是我们这些认为烂的观众没有鉴赏品味。

点赞称有用的朋友多达474个所以这几天我又回想了一下影片的整个剧情发展与人物逻辑,很抱歉,仍然不得不说《你好,之华》根本就是一部无病呻吟空洞矫情的电影,岩井俊二一厢情愿的想克隆自己过往成功影片元素,企图汉化后加以复制贩卖,目的仅仅是为了消费他的庞大中国粉丝群体而已。

任何一部影片,无论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起码的逻辑与人物行为动机都是不能缺少的,这不能够用是否文艺腔就可以逃避的。

《你好,之华》首先在编剧上就先天存在着太多的不可能。

1、故事从姐姐之南去世后,妹妹之华去参加姐姐的同学会开始。

首先,妹妹去参加姐姐的同学会本身就有些奇怪,这样的动机本身就不是中国人的常态,一般情况下都会忽视这张邀请函吧,毕竟也没有必要特意去现场告诉大家姐姐去世的消息了,顶多也就是回信报一下死讯。

暂且理解成周迅想要重温一下中学时代的美好时光才赴约吧,这是第一个比较违背常理的行为。

2、这样久违的同学会,一般的流程不应该是先签到留名吗?

所以只能解释为周迅版之华刻意隐瞒身份假装是姐姐,这是第二个违背常理的地方,因为刻意隐瞒需要很强的动机,周迅为什么要假扮姐姐参加其同学会?

冒名顶替姐姐参加同学会很好玩吗?

这是一个正常的四十岁以上中国女人会做的事吗?

这个角色让人完全无法理解。

3、所以只能脑补是一入会场就有某个同学把她错认为姐姐之南了,那么周迅也就顺水推舟安然入席了,问题是影片没有提姐姐和妹妹是否一个年级一个班的,但姐姐妹妹不是双胞胎应该没错。

所以姐姐的同学会,为什么有人会把妹妹错认为姐姐的?

而且其他同学都没有质疑的?

全班眼瞎吗?

而且这也是很容易被同学们戳穿的事情,随便聊一下同学往事就露馅了。

4、继续脑补,如果假设周迅版之华出席动机是为了见一下中学时暗恋的秦昊版尹川,那我也可以勉强接受。

但问题之一是,她如何确认尹川一定会来?

为了一个如此不着边际的念想而刻意假扮姐姐出席同学会,仍然不是一个正常中国中年妇女能做得出来的,而且什么样的初恋暗恋能让一个四十多岁中国女人,在三十年后仍然不惜冒名顶替不惜隐瞒姐姐死讯,心心念念想着去撩三十年前的暗恋对象?

难道是她现在的老公每天对她家暴?

或者人如屠夫完全不是精英型的落差?

然而并不是,她的老公人设是一表人才的杜江,去掉摔手机那段,全片中杜江压根是个暖男,对老婆温柔体贴,对长辈迎来送往,小孩出事后忧心忡忡奔来波去,根本是标准的五好丈夫。

这样看起来,周迅完全是吃着锅里的想着碗里的渣女嘛。

所以这是岩井俊二想要塑造的之华形象吗?

5、同学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周迅离开了,这时秦昊追出来想要约周迅再聊聊,然后被拒绝了。

后面提到秦昊其实一开始就认出周迅不是之南,而是之华了。

秦昊扮演的那个角色可是在中学阶段一直喜欢之华,并且苦追了好久的人设啊,而且当时因为妹妹的阻扰,还绕了好大一圈,所以秦昊应该是非常讨厌妹妹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此时应该是秦昊戳穿周迅谎言的最好时机。

好吧,就算当时秦昊碍于对方的面子,没有立刻戳穿周迅,但也无法解释,他在收到周迅不断的来信之后,还一直情深切切的回信,配合这个讨厌妹妹演戏,这哪里是一个正常的中国老男人做得出来的事情?

到这里,短短同学会一场戏中,里面所有角色人物的行为逻辑都是有悖常理的,一个人出现意外,那可以说是戏剧设置,但所有角色都违背常理,那就说明编剧完全是想当然,这就让人怀疑岩井俊二到底有没有好好了解中国人了。

6、接下来,更加奇葩的设置了,秦昊在同学会后追出来给了周迅一张名片,任何一个正常的现在中国女人,即使不用手机的即时通讯比如微信联络,都会以邮件的方式联络吧?

怎么会使用信件这种古老的方式的?

不知道平邮的送达时间根本不可控,并且丢失率很高无法查询吗?

给人的感觉是强行复制《情书》的信件模式。

问题是日本人写信仍然是到现在都非常普遍流行的方式,得益于日本邮政高效的收发系统与日本人的传统习惯;但是中国人真的没有几个正常人会还手写信件来沟通了啊,你当然可以说几亿中国人肯定也是有人写平信的,不是不可能,你要说一个情窦初开的中学生要通过手写信满足自己的幻想去和未尝谋面的笔友交流,那是可以理解的。

但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妇女,你要是没有充分的背景与细节去描述这样特定的罕见行为者,无论哪个观众都会认为是扯淡的。

7、而且手机被砸了之后,微信也是有网页版的,周迅明明也是可以通过电脑继续与秦昊保持联系的,更何况中国女人手机坏了压根不是一个事儿,分分钟直接买新款好不好,断断不会因为这个理由改为写信件联系的。

当然周迅说了,是因为老公网络能力超强,也许会通过手机查到她的人际交往。

可是通观全片,既没有提她老公杜江是干什么的,后面也完全没有表现杜江是网络高手的细节,那这句台词是什么意思?

是说周迅为了给自己写信而编造的理由吗?

那不明明白白是说周迅是心机婊嘛,只能认为手写信件就是周迅找借口慢慢撩秦昊的设置了。

8、然后是杜江,作为周迅的老公,他已经和周迅生了一个十四五岁的张子枫,两人已经是老夫老妻了吧?

在周迅同学会后偷看手机就算了,还因为一条暧昧短信就发飙砸了手机,这哪里是中国老夫老妻的做派?

正常的中国中年夫妇,已经是熟悉到懒得说话,懒得看对方手机了,不是对方手机跳炸了,老公拿着手机打游戏根本动都不会动一下,而且人到中年的杜江竟然不加班也不出去应酬,这样的中年老公本来就是罕见极品吧?

也不知道是怎么样保持精英身份的。

因为一条暧昧短信而发飙砸手机的,只有新婚燕尔的小夫妻或者情侣才会如此不成熟,而且杜江还必须是小肚鸡肠的控制狂家暴男人设,然而并不是啊!!!

9、然后是两个小辈,都应该是9000岁的人设了吧?

起码的礼仪应该是知道的吧?

收到寄给已故母亲的信件,拆开看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个家庭没有父亲,但是假托母亲的名义回信就断断无法理解了,正常的情况下,不是应该直接以女儿的名义回信,然后告知真相吗?

即使是在张子枫的怂恿下,即使是之南的女儿因为看了尹川写给母亲的信和书籍,而产生好奇心理,假托母亲名义写回信,也是属于非常强烈的越距行为,任何一个正常的少女也断断不可能如此添乱,既不符合角色的性格也不符合角色的逻辑。

7、秦昊其实在大学阶段是已经和之南成为情侣了,然后被胡歌横刀夺爱,为什么秦昊当时没有去追回之南?

有一种可能是,秦昊其实从来没有和之南成为情侣过,这样才能解释为何他在分手后还写了一本《之南》的代表作,所以从始到终都是秦昊一厢情愿的暗恋之南,所以才能解释秦昊为何一直耿耿于怀,三十年后甚至到北方去追寻之南。

但仍然是很让人疑惑,为何一定要等到同学会后才去找之南,之前的三十年,他的同学都消失了吗?

他这三十年一直独身是圣人吗?

完全是奇葩嘛。

8、再细想一下,秦昊写的《之南》这本书是如何到之南手中的?

为何不在送书的时候表白?

之南收到这本书是什么时候?

已经和胡歌在一起了吗?

为何没有任何回应?

婚后如此不幸,正常情况下应该是之南想方设法联络秦昊叙旧吧?

而不是妹妹之华。

所有情节都完全不可考。

算了,也是不想吐槽了,总之这片子里面的槽点不要太多,数不胜数。

周迅、秦昊、杜江都是好演员,还有剧组中其他老的小的,都是表现出色,尤其是两个小演员,演少年尹川的边天扬与演少年之南的邓恩熙,无论表情还是肢体表演都拿捏精确表现到位,而那么多优秀的演员,在岩井俊二的努力下,在如此不合理的剧本塑造下,大家齐心协力一起打造了一坨看上去华丽的。。。。。

明年岩井俊二的日本新片《最后一封信》是全日本班底的全明星豪华阵容看上去,岩井俊二完全不打算理解中国人,也完全没有想表现中国人的故事与情感,所以《你好,之华》是一群貌似中国人的角色在中国土地上演的日本人才会干的事情。

我不想揣测岩井俊二拍摄此片的动机,但是当我看到他明年的另一部电影《最后一封信》的内容梗概,也是有些惊讶,这难道不是典型的一鸡二吃吗?

难道岩井俊二就是为了来消费中国粉丝才拍《你好,之华》的吗?

(附录《最后一封信》内容梗概:岸边野裕里(松隆子)在姐姐远野未笑的葬礼上,遇到了姐姐的女儿远野鮎美(广濑铃)。

无法接受母亲亡故的鮎美,也无法打开母亲留下的最后一封信。

裕里参加了要和大家报告姐姐往生的同学会,巧的是,她的初恋对象镜史郎(福山雅治)也来了,两人在一封封书信的联系中串接起三人当年的故事。

)但是我更难以明白的是,在这样一个完全是中国演员组成的剧组中,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指出剧本的不合理之处,周迅、秦昊在表演的时候难道完全不动脑子吗?

监制陈可辛也是完全没看剧本吗?

陈可辛好歹也是拍了那么多年大陆的现代戏了吧?

联想到刚看的NHK纪录片《活出树木希林》,里面展现了一个细节,树木希林在拍摄《小偷家族》的时候,一直很困惑,为什么奶奶这个角色可以容忍这个家庭不断有新的陌生人加入进来,她对是枝裕和说她想不通,问了利利弗兰克,也说不知道。

是枝裕和在听到这样的反馈后,才加入了奶奶去前夫家要钱的段落,并且籍此将奶奶的前史背景全部补充进去。

为什么《你好,之华》中的周迅秦昊就没有这样做呢?

猫眼到昨天晚上的票房数据

豆瓣的评分现在稳定在7.2分所幸的是,《你好,之华》上映五天,票房仅仅5300万,豆瓣评分也从初始的7.8分暴跌到7.2分,看上去不但过亿无望,而且岩井俊二在中国的人设也将从此崩坏,这又是何苦来呢?

 5 ) 我学生的课程作业,都比《你好,之华》要好

一部电影并不因为是学生拍的就是“学生作品”,学生拍的作品完全有可能是一部真正的电影。

决定“学生作品”的要素,也不在于资金不足、水平不够等我们在第一时间会想到的原因。

“学生作品”之所以是“学生作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无法处理角色与环境的关系,或者说这方面的意识不够,乃至于无。

让电影成为“电影”的是“情境”,于是电影可以将自己与电视之类讲求实效的影像接合技术区别开来。

除了在写剧本的过程中通过情节的设计让角色陷入“情境”,另一种创作情境的方法就在角色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上,前者是内在情境,后者则是外在情境。

外在情境包括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关系,角色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更复杂的角色与环境多元要素相互组合创造的情境。

据我有限的观察,学生对电影中角色相互间必然会形成关系、同时每个位角色所处的环境都在向角色提出内在要求缺乏自觉的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逃脱不了复杂的关系网,决定你形象的不只是你内在的性格还有你如何在关系网中“表演”自己,也就是如何进行“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

你会发现,大多数学生因为阅历和感知能力的不足,往往很难在电影中去做关于“情境”的思考。

但“情境”却是最根本的,这是帮助你的影像变得更加“真实”的一个关键要素,不然你拍出来的必然是表面、虚假,像一团泡沫一样一挫即破的幻象。

如果不信,可以好好观察一下学生拍摄的作品,是不是这种情况。

从此角度看,岩井俊二的《你好,之华》是一部标准的“学生作品”,它符合我们在上面给出的界定。

《你好,之华》中角色相互间构不成任何让人感觉到信服的情感关系,这对于一部讲述回忆,描摹爱情和亲情的作品来说,是致命的。

角色仅仅作为念出台词的脸出现,与周身的人际关系网断绝了联系。

我们会发现,周迅扮演的之华面对任何人都以同一副神情、同一种腔调说话,这对于生活来说是不可能的,只能在动画片中才会成立。

这也是为何我觉得《你好,之华》甚至都没有我学生的作业拍得好的原因。

诚然,学生作业粗糙、简陋,在技术上有各种问题,有时候也思考不到角色与环境之间必然存在的情境关系,但至少他们懂得在一部真人的影像作品中,角色需要像生活中的人一样说话和行动,而不会由始至终戴着同一副面具。

这就已经是根本差别了,我甚至怀疑岩井俊二其实在拍动画片,因为这将回避掉他的短板:如何还原陌生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省时省力,反正拿到钱就可以了。

 6 ) 《你好,之华》——你也好,世界

电影开局是很普通的,差点要让我以为是一个中年出轨的《昼颜》再现。

然而很快猜测就被推翻,这不是那种套路。

虽然名字是《你好,之华》,但主角仿佛不是她。

亦不是死去的姐姐或者年少时的暗恋对象,侄女和女儿仿佛也不在中心点的位置,更不用说其它人。

或者应该说,每一个人都像主角,但又不是。

没有能猜到下一幕的标准流程剧情,也没有激烈的冲突和主线。

但吸引人的点始终贯穿着。

“想要继续看下去”的意愿越来越清晰。

我以为会不耐烦,却看得渐渐更专注。

这不是一个走标准爆米花生产线的片子,虽然放在其它剧本里狗血的要素一个不少。

却半点不肯沾那些粘稠的卖点。

也没有什么恶有恶报或者皆大欢喜的小团圆。

仿佛只是白色窗帘被风掀起时,你路过了某间教室,看到有人站在那里,手指随意流畅的拂过了琴键。

不是肖邦也不是莫扎特,亦不是贝多芬或者巴赫。

不是任何名曲和流行乐的篇章。

你却不知不觉的听完了。

你想鼓掌,又觉得仿佛太刻意。

而奏者没有谢幕,甚至没有与你示意。

只是短暂的互视一瞬,各自掉头走开。

不去想为何相会,亦不去想何时再会。

只是结束时片中每个出场角色都好像褪去了负面的情绪,各自笔直的前进了。

就连逝去的女子也鲜活起来,虽然在这片子里,她一开始从世间败退谢幕。

但结尾时她唯一留下的东西,仍然是曾为命运斗士的期望之证。

这片子里我最喜欢的,就是每一个人心底都有一片坚不可摧的圣域。

然后各自为了这片不可侵犯之处而探求、而尝试,而奔走。

就好比会在广场上跳广场舞,稍一按摩扭到脸,已经老态龙钟的老奶奶,其实会用英文跟人交流修道院与凡尔赛宫。

还会“不小心”遗落下口红。

想起以前跟人聊过的一个理论:每个人自幼都抑制不住的以为自己应该被上天青眼有加,特殊对待,然后终有一天要从梦境中清醒。

重新面对自己存在如蝼蚁这个事实。

或早,或晚。

但蝼蚁亦有浩瀚的爱和尖利的恨,心底亦有万壑千岩,在这一点上,被上天宠爱的或被背弃的,都十分平等。

然后,在认知自己可笑的微渺之后,变成方寸间的舞者。

每天重复着汲汲营营的求生,然后从磨砺道路的间隙里搜寻着吉光片羽,用来修补维护自己的圣域。

在心底焚起弥天大火,持续燃烧着不肯平庸不愿磨灭的骄傲。

持续着与漠然世界的战斗终生。

 7 ) 错过,是一件需要慢慢接受的事

看完《你好,之华》的刹那,是恍惚的,这种恍惚感延续到整场映后的见面会,直至散场。

印象中,岩井俊二通常是纯粹地聚焦,很少将格局铺设地那么庞大、主支线又如此散落。

他在《之华》里采用了《燕尾蝶》般的大型群像架构,以十分冒险的方式不断地更换人物重心,来完成对群像的描绘。

而其中“时空信息传递”、“替身与错位”等元素构成的人物间的互文与观照,看似是《情书》的反面,实则挖掘的是代际与家族志的空间。

周迅饰演的之华,因为姐姐之南的突然自杀身亡,选择代替姐姐参加同学会,却意外遇见年少时的倾慕对象尹川(秦昊),尹川在同学会中途跟随之华逃出,两人因此交换了联络方式。

这场邂逅产生的能量,蔓延了整个冬天,这个家族里的每一个人都受到了它的影响,各自展开各自的故事。

过去与现实的交织,让记忆在不断涌现的书信、小说中回暖,之南生前的秘密随之被一点点揭开。

在这个故事里,人到中年的之华承担的是穿针引线的角色。

她平凡、温良,并抱有着尚未殆尽的几分天真;她期待被发现,也引导着所有人去发现。

周迅很好地代入其中,演出了她丰富而细腻的内心活动。

而更多的爆发点,则来自于张子枫饰演的少女之华/周飒然,以及邓恩熙饰演的少女之南/袁睦睦。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分两类,而在“纯爱向”的这类电影里,他很少对爱情进行直接的刻画。

他常常的做法,是把这层暗恋的情感藏匿在日常中,来更多地表达“错过的美好”,尤以《情书》和《四月物语》为代表。

在这两部电影中,朦胧的爱恋似乎永远不能被说破。

深藏不露,才能在最终予人落幕时刻的美感和以岁月为诗的怀恋感。

《你好,之华》在延续的同时,却又打破了这一点。

专门说说全片对我来说最动容的一段吧,关于少女之华那几场失败的告白。

她喜欢上了中考前转校来的尹川,但尹川却委托之华,向她姐姐之南传递情书。

在不断旋转的镜头中,之华一直在思考该如何开口,犹疑、难过、委屈、故作开怀般的不在意,迅速地在她的脸上出现着。

她背对尹川,迎来了人生第一场未曾开口便以失败告终的告白。

张子枫在表演这段时没有用多少表情,便自然而然地把人物即时的复杂感受有力地传递出来,令人设身处地。

而之后的几场戏里,她的表现更是令人咋舌。

之华没有把那些信递给姐姐,而这终于被尹川识破。

当他去找她讨要说法时,巨大的愧疚仿佛麻痹了她的四肢,让她只能机械地重复着道歉。

之华想要道出实情,却无法做到,终究偃旗息鼓。

这是第二次未曾出口就失败了的告白,她意识到自己也许已经把“最后的可能性”都葬送了。

没有退路后,之华选择把那叠情书全部交给之南,然后当面去找尹川,交给他一封卑微却又带着“最后勇敢”的情书——“我喜欢你。

我们能做朋友吗?

”之华的第三次告白,包裹着一个少女害怕失去的恐惧。

她把自己的心意全然裸露,但还是不敢有所奢求,只是想成为一个朋友,却仍旧是失败了。

遥相呼应的是,在临近结尾之时,电影才告诉我们,周飒然想要留在老家的原因,只是因为怕到了开学时看到同桌,掩饰不住自己的心动。

这个原因朴素、真实地有点好笑,却又莫名地和少女之华的心事联系到了一起。

这段情感对当时的她们而言,都是天大的事——该如何选择面对,如果犹疑,是否就会错过;如果错过,是否就会后悔。

这是岩井俊二在《情书》中就使用的,通过设置“镜像”来反观人与人之间、不同时空的自己之间的关系。

观众在每个人的生活里,不仅在寻找着影片开头设立下的“之南为何会走向自杀”这一悬置的疑团,同时也在寻找着每个人被“他人留下的痕迹”所默默影响的人生。

如《挪威的森林》中写道,“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之华的痛楚、之南的自杀,都是错过。

它们最终既化为一道道诉满失落的涟漪,又化作漫长冬日里的一点暖阳。

放映结束之后,大家似乎都无沉沦之意,反在追问岩井俊二,何谓“最好的自己”。

这大概就是这部电影所给予的愿景:我们的人生由错过组成,常常不能如愿,每个人都总要被迫长大,面对自己童真的失落。

但学着继续向前走,总还是能够看到不同的光亮。

 8 ) 失望…二星

早就听说过岩井俊二,他的情书更是在高中时期在班上掀起过一股文艺的风潮,只记得当时做展示一个学期十个里起码有四个是介绍日本爱情文艺片…虽然说一直对文艺爱情片不感兴趣,但听说是日本知名大导+周迅+张子枫+胡歌,还是在看完毒液首映之后兴冲冲地来看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可能我的身体里真的没有一星半点的文艺细胞,再加上母胎单身的加持,这个片子几乎就没有感动到我,全程都是一种满脑袋问号的状态,到后期每过一段剧情都在内心默默os“怎么还没结束”“该结束了吧”首先故事过于杂乱,哪个人物都想讲,结果哪个故事都没讲好,几乎所有的情节都有点虎头蛇尾的味道,奶奶的黄昏恋到底算怎么回事?

之华和作家这条线后面就断了?

之南和作家以及前夫原来到底什么情况?

加入那两条特丑的狗加那只八哥的意义在哪里?

后半部分从一个场景切换到另外一个场景,实在是看的一脸懵逼…故事线乱七八糟就导致人物的设定非常诡异,真的不知从哪里开始吐槽,首先是之华的老公,从之华写信说“他可能会侵入并监视你的信息”就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这是对程序员有什么误解啊!

而且这个人也太精神分裂了,能暴躁的能看到一条暧昧信息就摔了老婆的手机还拿水冲?

还监视信息?

这和家暴有什么区别?

如果说是因为吃醋,他明明知道老婆是冒名顶替去参加的姐姐的同学会,发短信的人喜欢也是喜欢之南,他吃的哪门子醋?

后面大部分时候这个老公又是以呆呆的形象出现的?

什么鬼?

但后面当他差点就头顶一片草原的时候,我突然觉得他拿水冲手机真是太有道理了啊!

之华也同样是个很迷的女人,如果说少年时代她的感情线还挺令人叹惋的话,成年之后她的这条线简直是emmmm 作为一个女儿都十几岁的已婚妇女,她的操作简直,无言以对,先是冒名顶替姐姐参加同学会,我不太明白为什么一定要执着地去参加这个同学会,难道只有在同学会上才能告诉大家姐姐去世的消息?

正是因为是同学会这种话根本说不出口吧?

如果说是为了见到尹川,那她也和尹川没有任何的交流啊,要不是后面尹川又莫名追上来,她就这么,在台上发了不到一分钟的言,然后就,回家了?

然后是开始疯狂给尹川寄信,恕我实在是没办法理解这种小清新剧情,这不就是精神出轨?

真是有什么小烦恼可以跟女儿说,可以跟闺蜜说,都可以跟妈妈说,非要天天给几十年都没联系的单相思初恋男孩寄信?

后面直接把尹川叫做“喜欢的男孩”,那她把现任老公当什么?

如果她真的对尹川几十年来念念不忘,爱情的火焰熊熊燃烧,那她为什么还要和现任老公结婚生孩子?

传说中的找个老实程序员嫁了吗???

不知道是为了致敬情书,在21世纪连扫地卖菜的大爷大妈都会刷抖音了的现在,之华的手机在被摔了之后就再也没有买新的,以非常执着的精神,用邮政平邮寄信,还全部都寄到了地方,大连和上海的邮政真是太敬业了……杭州的明信片寄十张丢七张……我也很想知道之华的人际关系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导致她似乎根本就不需要手机来联系任何人?

很明显她是一直没再买手机,才会有后面剧情里不知道都过了多久,她老公才用一种……的方式告诉她我再给你买部手机吧,的剧情最后这条线莫名其妙的不了了之,尹川找上门来,两人尬聊一番曾经之南的那些事,尹川走了,尹川又回来了,送本相册,你女儿和你姐姐女儿和你们当年好像啊哈哈哈哈哈哈,是啊哈哈哈哈哈哈,嗯,全剧终?

命运的齿轮又开始转动?

然后我现在也没理解之华到底是干什么的,场景就在各种空荡荡的阅览室和办公室里切换,她到底有没有工作?

花着老公的钱和别的男人撩骚什么的也太可怕了吧尹川,也是一个谜一般的奇男子,最早他在同学会上就认出了之华不是之南,那干嘛还陪着之华演这么一出大戏?

收到两封信,笔迹都不一样,还认认真真回信,我都知道,但我就是不讲,我陪着你们演?

然后见面了当面戳穿我早就知道了我是不是很厉害我也一点都不觉得尴尬哈哈哈?

而且他和暴躁前夫见面的意义何在?

告诉他之南死了,然后被教育了一通就怂怂地跑掉了?

最后回到老家,那么凑巧地碰到少年组的朋友们,这巧合未免也太多了点?

如果没碰上两个女孩,他难道就没想到要到之南家看看?

再然后是之南,这样一个优秀的初中学生会主席,有一个同样优质不离不弃的男朋友,在大学莫名其妙就跟着一个切白菜的跑了,全家对这个切白菜的一无所知,连他干嘛的从哪来都不知道,就把女儿嫁过去了,从此以后之南不管家暴成啥样坚决就不离婚,还给这个渣男生了两个孩子让孩子也跟着一起受苦,最后生生把自己折磨成了抑郁症,自杀了,留了封遗书还是初中毕业的讲稿…借用知乎上看到的一句话“仿佛她就活到了初中”,她大学就再也没有任何值得写的地方?

完全是硬要凑个线索……婚后之南又对尹川念念不忘,天天读信,好像和女儿就指望着尹川来救她们一样?

自救不好吗?

怕不是当初前夫给灌的迷情剂终于失效了吧……把别人抛弃了回过头后悔又想起别人来…emmmm,说实在的老婆天天读初恋男友的情书甚至还有本书换哪个男的都会想骂人……奶奶的黄昏恋都不想吐槽,一会是帮助学习,一会又落只口红在别人家里……这一整段没头没尾的感情戏到底对剧情有什么帮助?

给之华找个偷偷出轨的地方?

开心就好吧小男孩晨晨的一波操作也是猛如虎,我能理解大概是想说从不了解生死到终于慢慢理解了死亡的含义压抑的情绪终于得到了释放巴拉巴拉……但这孩子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个字,熊。

反射弧真的过长了一点,妈妈死了没有任何反应,还惦记着姥姥家的wifi不好使和我不住女生的房间……奶奶闪个腰路边看到只死了的小鸟倒是唤起了他对生命的感悟【这里真的想吐槽老公也是很迷,啥事没有非要吓唬大家一下什么毛病?

……然后就把别人家的八哥给放了【放的时候都怕那八哥啪叽摔下去,有些宠物鸟是剪了翅膀的放生就是让人家死好叭,擅自离家出走,对着收留自己的为数不多的亲人大吼“我没有家了”……要是我直接把这货踹福利院去待几天感受一下什么叫“没家了”小孩子表现出这样的行为也不是不能够理解,但这孩子按道理是个在家暴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啊!

我是不太觉得这样一个每天目睹妈妈和姐姐被打的小孩还能这么没心没肺,豪放不羁,在小姨家活的自由自在,想出走就出走,想不待就不待,想把狗带走就把狗带走,丝毫没有“爸爸跑了妈妈没了我现在是个没有经济能力寄人篱下的孩子”的意识,心是有多大啊少年组的其他两个女孩基本就没什么表现,算是打酱油的……张子枫是真的可爱,只有她的那两段感情有点青春的现实感最后特想吐槽周迅的蓝色指甲油,太出戏了,颜色过于浓郁,看着很奇怪看在周迅张子枫和五分钟的渣男胡歌…的分上可以三星……吧,压压豆瓣莫名其妙的高分就2星

 9 ) 你好,每一个之华

文:荼白

岩井俊二是我的青春。

或者说,曾是。

我曾在他的阳光和微风里体味着绵长的忧伤,曾幻想着在田野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宇宙或者苍穹,曾哼唱过破碎的南海姑娘,曾盯着纯白的窗帘被风吹起一遍又一遍,因为他,青春里所有难耐的情绪都有了最美的出口。

夕阳里漫天飞舞的黑色羽毛成全了少年人对死亡的华丽歌颂,四月的樱吹雪却又温柔了岁月的褶皱,彼时的空气里仿佛有樱花的香甜,德彪西的钢琴曲在阳光里忽明忽灭。

但后来,我的那些跳动着的忧伤、残酷、柔软好像都随着青春死去了。

所以看到多年后的岩井,仍然执着的要去寻找那些曾经,我是犹豫的。

之华,之南,尹川,信,情书,亡者,生者,你好吗?

我很好。

一些似曾相识,却又泾渭分明,看完电影,我曾经关于水土不服的忧心全部烟消云散,岩井再一次证明了:他打造的青春永远都能那么动人。

不管我们离青春多远或多近,他就是有办法让我们回到那个表面看似岁月静好心底实则兵荒马乱的年纪。

岩井的初中情节烙印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它们时而温柔时而残酷。

也许在他看来,那是我们第一次那么急切的想要去靠近一个人却又笨拙得毫无章法;又或者,那是我们仍然笃定的相信着未来有无数种光明的可能。

我们也必定会活成自己最好模样的最后一段时光,因为那时我们仍不知道生活正要准备向我们展现它心血来潮的残忍。

《你好,之华》的故事发生在大连,一开始不明白这个城市有什么魔力能让岩井安放这段独特的青春,后来知道了,这是岩井的母亲出生的城市,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座城市在他的电影里似乎涌动着淡蓝色潮水般温暖的底色,哀伤被冲得越来越淡,也更明白了,为什么电影有了更多更多对母亲的追寻。

也许,这是他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去靠近母亲生命的起点。

所以这部影片,并非全然关于青春,这一次,他有了更大的命题,关乎家庭,关乎时光。

家庭中,少年、中年、老年都有了各自的心事,有一些失去、一些寻找,各自迷失着又勇敢着。

从之南和之华到睦睦和然然,命运仿佛走了一个圈,而从尹川到张超,命运又好像从来都只是个玩笑。

在这个人与人的联络已经变得太过泛滥和轻易的年代,“失语”却已然成为常态,而岩井无比执迷的“信”就成了打破这种失语的利器,一笔一划,必然倾注更多的心力,而时效的延迟似乎也能催生更多的勇气。

于是那些阴差阳错的信件,慢慢抚平了时光里的磕绊。

其实,谁的青春没有遗憾呢?

谁的生命里又没有些失去呢?

谁的午夜梦回不曾有过那些求而不得呢?

但是追求过、错失过、哭过、痛过,才能继续扎进生活里奋勇向前。

走过所有的时光,最终能够微笑地说声你好,都是岁月最大的宽容。

《你好之华》上海站提前点映主创见面映后交流整理:水隐忍者、刘小黛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主持人:刚刚大家看到的是即将在明天全国公映的《你好,之华》,这也是岩井俊二导演指导的第一部中国影片,所以今天电影的主创,主演周迅,还有导演岩井俊二也已经来到了我们的现场。

周迅:还是火热的。

主持人:是的,特别火热,刚刚字幕刚结束。

周迅跟岩井俊二导演先来跟大家打个招呼。

周迅:好,大家晚上好,谢谢大家来。

我是周迅。

岩井俊二:大家好,我是岩井俊二。

主持人:其实之前陈可辛导演也说三位互相是粉丝,大家也会觉得说周迅岩井俊二跟陈可辛导演(本电影的监制)。

三位是有生之年的合作了,所以周迅你可以说一说跟岩井俊二导演合作的感受吗?

周迅:合作的感受就是其实我觉得就像大家在电影里面看到的感受是一样的。

虽然我和岩井导演语言上有一些障碍,通过翻译在现场沟通,但是其实虽然语言上有障碍,但是我们在感觉上在对戏的感受上是一点障碍都没有,所以我也觉得我是非常荣幸有这么一次经历,非常珍贵的一次经历。

主持人:之前应该也看过岩井俊二的书,对不对?

周迅:书我还没有看过!

我看过岩井导演的很多电影。

主持人:包括情书。

周迅:嗯,影迷啊。

主持人:岩井俊二导演,之前听您说要在电影当中找到青春的样子,那你觉得片中的这个青春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岩井俊二:其实我从创作脚本开始,我一直是对我来说就是回顾青春的一个过程,当然了青春每个人都有可能好的回忆或者不好的回忆,会遇到非常多的事情,遇到非常多的人,所以这些都是他们之间其实都是互有联系的,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圈子,当年拍情书的时候因为还很年轻,所以其实没有很深的这样的实感,但是因为现在到了这个年纪了,所以再拍《你好,之华》可能这个感觉就会深很多。

主持人:两位已经刚跟我们分享了拍电影的前后的故事了,那接下来我们就要把时间交给我们刚刚看完电影的观众,有什么问题要来给我们主创提问。

周迅: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史努比。

影迷1:今天真的是跟做梦一样,周迅我是你十几年的老粉了!

从《苏州河》开始到《如果爱》到《李米的猜想》,再到《风声》,再到《如懿传》,还最早的那个《古墓荒斋》我都有看过。

周迅:真的是老粉了。

影迷1:虽然我是个九五后,然后真的就非常感谢今天这部电影。

然后我是有几个问题要问一下导演。

主持人:你这是要脱粉了吗?

影迷1:这部电影非常的温情,让我想到了是枝裕和的一些电影,我就是想问一下导演,我看过你的采访,您非常想要拍一个中国的故事,但是在您的理解这个在剧情方面来讲的话,这个就是您在之前融入了哪些中国的元素,或者怎样加入了中国的艺术。

主持人:怎样接入了中国的地气,对不对?

岩井俊二:我们真的是一起把剧本里头的每一页,每一行都是逐字逐句的去讨论修改,所以完成了最后这样一个剧本,其实对我来说特别难的就是拍当时回忆篇的那些故事,因为对我来说是没有体验过的生活,所以也是每一个都在问大家当时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

然后因为虽然我们拍的那个地方街道可能有点古老,但是经常工作人员跟我说这个也不能入镜,那个也不能入镜,因为这个看起来不像90年代的中国,所以要遮住很多东西,这个对我来说当时特别难。

主持人:所以其实是排过一些雷的。

影迷2:首先是看着《如懿传》以及周迅那么多作品,你演的每一个女主角都特别打动我,包括今天看电影我都会流泪,我就想知道你在每一次审角的时候,你都会通过什么标准去选自己喜欢的剧本,以及未来还有什么样的角色是你所期待的。

周迅:比如说你看的我演的角色有打动你,这个就是我选剧本(的原因),其实它也是打动我了,所以我就接了。

未来其实我更希望有一些五花八门的角色。

比如说像之华,这个角色其实是我以前比较少碰触的,就是比较大众化生活的,我以前不都演飘来飘去飞来飞去的(角色)。

所以我希望能更多地去接触这一类的角色。

欢迎关注公众号“抛开书本”(paokaisb)

 10 ) 《你好,之華》在告訴我們人生無常中回憶的有力

好的青春片是需要完美濾鏡的,學油畫出身的日本導演岩井俊二大概深諳其道,每一部青春主題的電影都濾鏡甚美,數十年來,擁躉甚多。

這回他玩到了中國內地,竟一出手就拍出了一套克制而深厚的青春片。

依然完勝的「降維打擊」起步遲加上其他可說與不可說的諸多限制,中國內地出品的電影大部分還是難以和日本這個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且最龐大的電影工業之一來抗衡。

但當聽說岩井俊二要入華拍戲,我第一感覺卻覺得他大概拍不出什麼了。

流量、特效、狗血,這些橫行在華語電影中的必勝法寶,對岩井俊二這種在日本都尚算冷門的導演來說,簡直是「降維打擊」。

「降維打擊」這樣一個概念出現在小說《三體》中,意思就是將攻擊目標所處的空間緯度降低(如將我們的三維世界變成二維),物體分子變將不能保持原來的穩定狀態,大概率會因為解體而毀滅。

我很擔心《你好,之華》會突然出現墮胎、第三者、富二代的莫名青春片必備情節,還好他沒有。

岩井俊二,仍舊用岩井俊二的方式,完勝了拍華語電影這場戰役。

是《情書》中國版嗎說《你好,之華》是照著《情書》拍的,我是認同的。

兩個故事都從一場葬禮展開,以回憶和現實兩條故事線反向前進,最終青春、回憶和死亡達成了和解——這明顯是同一套敘事體系。

更不要提誤解身分的通信情節、窗邊飄紗的無數個鏡頭了。

當然舊曲新譜,《你好之華》主題早已超越了青春題材,甚至已經開始觸及亞洲人的家庭倫理。

兩部電影的差距,從起手式就可以看出。

《情書》中,博子躺在無人的雪地裡大叫:「你好嗎?

我很好。

」然而《你好,之華》雖然也是從葬禮展開,卻意外克制隱忍——沒有人痛哭、更沒有人大叫,但悲傷的情緒卻始終充盈整部電影,之華聽到姐姐的畢業時的演講後倏忽間出神,晨晨突然淡淡地問奶奶「人為什麼要死」、以及從睦睦遲遲不敢打開信件的猶疑。

這成功力,岩井俊二超越了自己。

事實上,《你好,之華》的確很有中國味道,(當然還是缺點東北味道),全景式的敘述,枝節交錯卻延續的世代故事,像極了楊德昌的《一一》——這部我認為講述中國家庭最到位的華語電影。

巧的是,《一一》片尾還感謝了岩井俊二。

回憶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作為電影節的閉幕電影,當日上映完,岩井俊二也短暫地出現,和觀眾進行了交流。

我很喜歡岩井俊二地一點是,作為一位知名「小眾電影導演」,從來都很認真回答觀眾的問題,哪怕是有些失禮的、甚至是莫名其妙的,他都會盡可能想辦法去答——這可謂是一種難得的真誠。

當天有觀眾問他:回憶對他來說,到底是什麼?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很好地切入了電影的主題之一,因而也換來了一個很好的答案。

他回答,回憶是一樣某些時候看上去並沒有用的東西,可是它會在一些瞬間突然跳出來,這時候你才會明白回憶的意義。

回來之後,我和同伴說,我覺得我被這部戲治癒了。

一個關於回憶的故事,不再是證明回憶是多麼得重要,甚至足以安頓每個人之後的人生,反而是告訴我們,人世是多麼無常,然而所有人都仍在背負無用的過去,方式不同而已——有些人看似將它揣進口袋,有人在深夜時打開它默默凝視,還有人始終覺得自己虧欠著它。

看到有人評論這部電影是「矯情到極致」,我想這位仁兄也許還幸運未嘗過人生的一種真實味道就是殘缺與難料。

人到了某個階段勢必開始看穿雞湯,於是在「無巧不成書」的作品後嘆口氣。

若是尹川和冒充之南的之華發生了一些什麼,那這才是一部真「矯情」的電影。

所以電影中的角色或許都在問,卻鮮少有正面的答案--死亡是什麼?

為什麼尹川竟認不出之華?

尹川到底還記得之華嗎?

聰明的吳青峰或許是明白了這個故事的意味,才會寫出「我問生命要些答案,可是生命沒聽見一般」這麼契合的句子。

我後來想,我或許也是一早明白回憶就是人生必擔待的重量,而最後終於決定要接受現實、負重前行。

那一刻,回憶卻會溫柔得如同劇中畢業演講一般降臨。

看似無力的回憶,卻也改變了每一個人。

至於有人說胡歌的角色自省能力超過階層了…我想忍住嘲笑表示一下,能搶走之南的男人,雙商又豈是我們衡量得到的呢。

《你好,之华》短评

last letter 和 love letter 的差距不止三个字母。

7分钟前
  • 浮云客
  • 较差

事实证明岩井俊二的视听语言,放在东北完全可以盘活。东北的外部环境不再只是冷冽,而是多了文学性,又不算做作的冷暖交错。也让人这个甭管多大年纪都擅打诳语的群体,在细微之间尽情释放。只是岩井俊二哭后知心,一罐鸡汤的做法,多少让人有些疲惫。趣味与感伤的平衡,眉来眼去之间,没了。

11分钟前
  • HarperDie
  • 还行

2.5;以「信件」为时空传承/缝合的中介,串联几组人物的关系架构,代际的身影叠加;“你好吗?我很好。”双姝设定,图书馆场景,飘起窗帘旁的写信,几十年的错失与遗憾,追忆徒然与最终释然,极具岩井俊二特色的元素依然充溢,但嫁接到中国土地如此违和与尴尬,家庭戏虚假,念白尴尬矫情,几乎不见任何现实成分的踪影,充斥着臆想的美化与想当然,求求大神千万别再来内地拍戏了。

1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如果不考虑逻辑性(如手机丢失就写信、尹川从一早就知道是之华等),这个关于遗憾的故事还是可看的,很岩井俊二。

18分钟前
  • mOco
  • 还行

日本中产的浪漫故事移植到社会主义屌丝身上违和感十足。

19分钟前
  • 胡桑
  • 还行

如此日本的一个故事搬到中国来就显得好尴尬。如同秦昊的发型,发型本身没问题,但和这张脸就是不搭。大连取景的电影貌似都有这种气质大过内在的问题。算起来岩井俊二已经好久没有认真拍电影了。

22分钟前
  • 花落花开自有时
  • 还行

改编水土不服,架空到任意一个年代都差不多,可是那是88年啊。

25分钟前
  • 一个文盲兔狲
  • 还行

把故事背景放在东北,日本起来也就不那么别扭了。剧本有舒展,有硬伤,整体看起来是流畅的。岩井俊二还是很有自己的风格,所以大家好才会拿《情书》来比较。看到最后,我还是觉得寄信真的挺贵的,他们好有钱。杜江的表演很硬,还戴了副眼镜,真的挺二。

27分钟前
  • 2002
  • 还行

意外的是,岩老师作为一个外国人,对国内生活,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的时空,都描述得很细节很真实可信,倒是比国内编剧导演们还要好,那些铺在抽屉里的纸,从楼梯扶手滑下来的课间活动,之华之南穿的衣服,非常还原了

30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推荐

岩井俊二+陈可辛,注定影片风格起腻(两位都失去了巅峰时代的气质,只剩下一地的油腻),日系核心模式完全与中国背景不起反应,更加凸出几位大牌主演矫揉造作的表演。

31分钟前
  • 451½°F™
  • 较差

媒体场,深刻感受到文化隔阂的悲哀。别的电影每十分钟一个笑点这个片每十分钟一个尬点全场爆笑,“胡编&乱造”的典型片例。真不怪剧本翻译问题(当然这种来中国拍不找个本土编剧非要硬翻也很难让人不吐槽)这个故事当笑话讲都是会被质疑合理性,导致人物和台词逻辑无比奇怪(不是单纯中二台词那种尴尬也不完全是日语腔),中国人的脸标准中国话处事逻辑像外星文明熏陶下的,还是发生在中国北方这个原本可以很接地气的环境下的故事,美术和摄影也跟着剧本很迷,时而独立电影风时而日系清新糖水片,没几个场景说得上真实,想接地气又生硬违和,北方冬天大白天跳广场舞?北方农村家里(平房)的日式玄关?算了下时间线大概2003年最远90年代穿着60年代的衣服.....两只狗出场还用广角真的吓死了

36分钟前
  • 冷水浴缸
  • 较差

《情书》和《花与爱丽丝》的混合体吗。故事没想象得好,打动我的却有两段台词。一是“我们说妈妈是自杀。我不喜欢这样,这么说好像妈妈犯了错。可我觉得她没错。”还有之南对晨晨说的“哭出来吧,男孩子也可以哭的”。岩井俊二故事的内核仍然还是温柔的遗憾吧。以中学毕业稿结尾,也许是在说之南其实并没有死,不过是从我们无法扒拉扒拉就写清楚的人生,“卒業”罢了。

39分钟前
  • CapyPOWER!
  • 较差

多么正能量的电影啊!死亡不过是毕业,信件再无法寄达,巧妙地让之南的成年形象缺席,任各人想象。第一个镜头从遗像角度启动,降至狗的高度。让后面狗视角有了灵魂。虽然一些空间纯属臆想,但部分镜头以破坏性的斯坦尼康镜头穿越日常,仍然呈现了岩井俊二一贯的无产狂欢精神。更不用提那个追踪晨晨的镜头,穿过城市纯黑的角落,上阶梯停下,现在哪有大陆都市电影会这样处理空间?轻松互换孩子,组成暂态家庭。“你是不是要转学?”,“我就是不想走啊。” 这片的批判性一点不弱。

44分钟前
  • Lies of Lies
  • 推荐

如果你们在一起 也没准油盐酱醋茶会让回忆一文不值 因为得不到 很多时候回忆才是美好的

49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还行

“你好吗”“我很好”。

51分钟前
  • 力荐

重拍23年前的情书 岩井俊二不仅仅是水土不服 而且是晚节不保啊 唯一贡献可能是成就了胡歌演坏人的愿望嘛哈哈哈 【但是我看完之后 真的真的好想写信啊!!!空怀满腹撩妹技能 但是没处写信!!!】

55分钟前
  • 鱼伊尹
  • 较差

用秦昊的一句台词总结就是:“太傻了”。胡歌是个渣男,但秦昊也没好到哪去啊。拿恋爱经历写小说,写完没了灵感,然后人死了,你又有了写下去的动力,你在这燃烧呢?最后遗言也是个笑话,初中生作文只适合在同学三十年聚会的时候做成ppt给大家乐一下好吗。当然,最牛的是秦昊老师,看电影的时候我就一直琢磨那个作家还留这么怀旧的发型啊。出了电影院我一跺脚,卧槽,这特么是致敬张嘉佳老师啊!

59分钟前
  • 驴子同学
  • 较差

真的难以想象岩井俊二能忍受电影中所有角色都呈现出如此整齐划一的温厚纯良,就连家暴男都客客气气一盘花生两杯酒的互诉衷肠起来,导演以往作品中最让人动心的边缘感失控感全不见了,只剩下提线木偶般为了编圆剧情而刻意存在的线索式人物。

1小时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其實是「不行」,但給兩星又有點不忍,畢竟小姨小姨夫的互動挺可愛,畢竟黃金珠寶倆大狗挺萌的,畢竟是我喜歡的周迅,她天然的那種不解世事的氣質讓她最融入這個又中又日(=不中不日)懸浮於半空的電影,我還是會為了她的眼淚而落淚,可這不是我看過最好的她。至於電影,反正就是《情書》的好跟對放在這片都成了不好跟不對。

1小时前
  • Aki_Emily
  • 还行

粗糙矫情的可怕,打三星以上的朋友和我看的是同一部电影吗?

1小时前
  • 小天猴大眼萌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