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谈到同性恋的话题,我都会发表这样的看法:我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有双性恋(甚至恋童)的潜质,没什么所谓只喜欢同性——只是传统习惯下成长的我们很难突破一些东西,或者同性恋的朋友有一些特殊的人生经历,如小时候男性暴力带来阴影,只对女性或没有攻击性的小孩子有感觉。
就算是跨物种的爱也很正常,有些人就是经历了,渗透了,突破了~情感是跨越一切的,这也是为什么国外经常有人和自己的猫举行婚礼的原因吧。
况且看了《第二性》之后,也会知道现在的男女因为文化传统造成的差异远比生理上的差别还大~大家脑子里已经有很多成见——比如裙子就该女孩子穿这种,甚至一夫一妻制也是偏见。
我经常认为日常生活中不要太故意搞男女分化,其实男女区别不大。
这是我脑子里的感想,就像假设——但这个假设要靠什么“实验”来认证呢~直到我看了《黑镜》第五季第一集!
两个男主角是无话不说的多年好友,然后两个人玩了一款像街头霸王一样的游戏——未来的沉浸式体验:太阳穴上贴个东东就可以进入游戏角色,打打杀杀中可以感觉到逼真的人的触觉嗅觉等等。
男一选了个性感美女角色,男二选了个肌肉男,一阵对打后……肌肉男把美女压在了身下……接着他们在游戏中接吻,做爱了……并且久而久之产生了“爱情”,无法解脱这种刺激上瘾的关系,男二甚至对老婆都无感了。
这种关系是否是同性恋?
很难界定……男一和别的玩家一起玩就不会有感觉(只对男二有),诡异的是两个壮汉现实中尝试接吻也没感觉……我看到1/3就脑子一懵,马上假设假如肥晓芸(我发小)突然能有个猛男的外壳(参考林丹和彭于晏这种),然后勾引我要和我不可描述,我好像把持不住?!
这是很特别的一集,也是黑镜难得结局是美好的一集。
哈哈其中模拟人体知觉的环节和去年写的区块链科幻小说的设想蛮相似~(图4、5)补充(20190619):我刚刚回想,就是刚开始玩游戏时发生性爱,更多处于动物本性和猎奇(俊男靓女干柴烈火),但之后他朋友和别的人玩却没感觉,这时候应该是产生了人性——即人的感情。
但两人现实中接吻却没感觉,说明就算人的感情可能也很难跨越一些东西——比如对方的外表......
对我个人而言,这一季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第一集引发了我对未来婚恋关系的思考,这也是我有所思考的地方。
现代社会每个人真的能和一个人相爱终老吗?
或许一部分能终老,但不得不说很少一部分能够相爱终老。
毕竟很多人现在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或者未来想要什么就在社会和家庭压力下草草结婚。
当自己后悔又不想破坏家庭时,一种开放的婚姻关系是不是一条新的出路?
或者就算是感情很好的夫妻,有时候是不是也需要一些适当新鲜感,让这段感情充满活力。
当然,这里面涉及到很多伦理问题,比如在游戏中的恋爱算不算出轨或者说这样会不会产生社会秩序混乱等等,黑镜只是引发大家的思考,并不是要提出一种解决方案。
在维护家庭和婚姻的前提下开放,我觉得这个思考很有必要。
第二季引发了我对罪犯刻板印象的思考,虽然这集可能是说开车不要玩儿手机或者使用科技产品不要无法自拔等等,但我感受最深的是人们对待那场绑架案的态度。
公司里面的那个女人冷漠、骑自行车的青少年知道有生命危险还要凑热闹发动态接受采访、警察和谈判员都非常“熟练”地与莫娘交手。
真正能够理解罪犯的,反而是被绑架的受害者和千里之外的鲍尔。
他们看到了罪犯内心的柔弱点和善良,反过去想帮助这个罪犯。
如果说这个罪犯真的很坏,那他为什么在临死之前,想到的只是帮助一位One Night Stand的母亲解除内心的挣扎和自责呢?
人性很复杂,虽然不能说罪犯是好人,但他们由于被这个头衔恶化,被当作无恶不作的人。
但实际上,许多许多都是由于内心的创伤淤积下的心理问题的结果。
预防人民犯罪的一个很有效的方式是让大众了解这个罪犯的心理,为大众提供相关的比较好的心理疏导和有效的解决方法。
而不是让大家面对问题束手无策,头一热就走上了违法的道路。
第三集引发了我对自我的思考。
虽然说影片的具体内容是放在麦粒饰演的一名歌手身上,但其实这是不是大家每天的状态。
为了生活,为了吃饭,被囚禁在无形的牢笼之中,说别人想听的话,做别人喜欢的事。
我们是不是就像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植物人,让其他人从我们这儿得到想要的一切,但是忽略了自己得到了什么。
人生真的很多,应该活出自己的个性。
虽然确实现实的存在让我们有所保留,但能不保留的时候就应该活出自我。
不爽的时候,就要大声对生活说go fxxk yourself!!!
(文/杨时旸)几乎毫无争议,《黑镜》第五季彻底坍塌了。
即便再死忠的粉丝,第五季播出之前有再高的期待,看到目前这样的水准都无法再找到什么辩护的理由。
三个故事,一步一个台阶地稳步下坠,直至粉身碎骨。
《黑镜》曾经的成功原因是明确的,它以科技异化作为切入点,以探讨人心异化作为目的地,而科技变异与人心变异到底是哪一个催生出了另一个,则是更深邃的谜,就是这一切成就了这个系列的经典之味,而这味道在第五季中都变得极其稀薄。
如果说,这三个故事中还有哪里残留了一点点“黑镜DNA”,那么可能第一集中的浓度稍稍高一些。
深度虚拟现实的电子游戏,可以让人们穿越进游戏内部,直接成为游戏中的角色,意外的,这让两位男主角暴露或者说重启了自己都不曾知晓的深层欲望。
当那两个多年好友在各自家中戴上小小的仪器开始游戏的一刻,我们看见了《黑镜》曾经数度出现过的经典桥段,但很快,这架势就松懈下来,变成了探讨婚姻、情感、性爱、厌倦与拯救,说到底,这个故事不过是从别样的角度为婚姻抓痒。
它将就着挠到了一些痒处,模糊地碰到一些痛处,但总体而言也不过就是不疼不痒。
这其中因为人物种族的设定,因为涉及性取向的探讨,让这个故事在当下这个愈发保守势力回潮,价值观狭隘的世界中,像一次小声的拷问,但看到最后,却发现,那些拷问不过都是我们作为《黑镜》迷一厢情愿地自我投射,远不是作者的本意,作者写作这个故事之初,似乎就是想说说婚姻中那些众所周知又无从解决的一声声叹息,不过是因为我们事先知道这是《黑镜》,所以,我们都预设了一些期盼,觉得它不会就这样堕入俗套,一定是用俗套松弛人们的心智,然后总会突然斜刺一刀凌厉地扎进血肉,但那一刀终究没有出现,它就这样默默的结束了。
等到了第二个故事走到终点,人们连先前的那点期盼都没了,可能所有粉丝都开始疑惑,这是什么?
一则警方发布的宣教软文吗?
提醒每个人开车不要玩手机?
而到了第三个故事,就变得更加尴尬,偶像和粉丝的胜利大逃亡,联手击败恶毒的阿姨,重新找回自我——劣质童话的现代变形,陈旧的鸡汤,最致命的是,这故事中连《黑镜》中最经典的黑科技段位都不可想象地下降,一个AI小娃娃,造型还不如中国电视购物中的那些监督孩子写作业的山寨机器人。
这犯的着镶上黑镜的名头吗?
整体看下来,倒是第二集中,男主角安德鲁·斯科特那一段癫狂的,神经质的,搅拌着忏悔,指责,控诉和悲悯的叫嚷独白更令人印象深刻。
所以说,《黑镜》第五季更像是不自信的现实主义或者没入门的软科幻练笔。
不可否认,《黑镜》诞生之初,以一种极具开创性的方式令人震惊地亮相,如今回头分析,那时的《黑镜》为什么吸引人?
是因为在此刻,我们在人类史上第一次亲身感受到了被我们亲手创造出来的科技慢慢蚕食,逐渐吞没的恐惧,但是这种恐惧长久地没有被有效地表达,更多的作品都流于表面,但是《黑镜》截然不同,它冷硬又凛冽,看似荒诞不经,有时耸人听闻,但所传递出的恐惧却如此精准,如此不容辩驳,它把那些我们一直意会但不知如何言传的内容编织成了转合有序的故事,让我们所有想象中的一切恐惧得以赋型。
当然,这一切还伴随着大尺度,重口味,毫不节制的嘲讽,没有顾忌的揭露,鞭辟入里的反思,它以大胆、锋利夺得先声,以深刻的人文关怀铺底。
《黑镜》只属于这个时代,科技以肉眼可见的方式和速度扭曲自身,加速异化,它们被发明的初衷很快就被背离,从一种对于人类的解放与协助变成了对人类的监视与奴役,这一切我们随时可以感知,从伟大的发明到异化的怪物之间的距离被愈发缩短,我们还未曾来得及欢呼,就已经开始哀嚎,从这个角度去看,同样聚焦此类主题的科幻剧《真实的人类》也好,《西部世界》也罢,都有着相似的精神指向,但是后面的两部剧创造的是一个完成时态的未来世界的设定,有一套已经可以自我运转的机制,而《黑镜》不同,它的美妙和力度在于它讲述的故事与我们当下正身处的世界相切,它呈现我们的今生,也呈现向前一步的来世,而那向前一步就是悬崖边沿,《黑镜》让我们抽离到半空,俯瞰自己摇摇欲坠的前夜,混杂着快感、刺激和极度恐惧的一瞬,那是预言和寓言的化学反应。
但是,我们要知道,那样的创作高度是注定不可能持久的。
如今,科技对于人心的啃噬和对人性的侵扰,无论形态还是可能的方向,其实种类有限,各种幻化、变形之后,我们也大都可以掌握其宗,再往后写,注定就都是套路,而套路之后,当故事不再引人入胜就沦为宣教。
警世恒言一旦脱离了故事本身,总会让人徒生厌烦。
从差不多两年前,剧迷们就开始抱怨《黑镜》的质量滑坡,但客观地讲,直到上一季还是不错的,无论末日危机中只用一只机械狗塑造紧张感的创意,还是被困于监狱里的那场循环囚禁的报应,至少在科技的想象力和人性结合的层面上都是没问题,故事本身的冷峻黑暗色调也秉持着初期的水准,但是到了如今的第五季,一切的确难以维系,科技的想象力疲软,探讨的社会问题又如此老生常谈,刺痛人心的锐度和人文关怀的温度都不可逆转地下降,或许,它应该早一点结束了,趁着它本身还留有神剧的余温。
(本文首发《北京青年报》,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闷骚男沉迷体感游戏携手老友勇攀全垒打闺中妇折中开放关系愿者上钩久旱逢甘露「生死搏击」讲述的是在出轨边缘试探的故事,个人觉得,讲的还不错。
上面的横批是「他好我也好」。
故事不难理解,男主Danny婚后生活平静如水,生日时曾经的老友送了一个曾经两人一度沉迷的游戏「生死搏击」作为礼物,而后男主在游戏中意外体会到了生活中不曾体验的激情与刺激,也曾几度断舍离,却总是剪不断理还乱,最终终向妻子坦白,却协商出双赢的open relationship plan。
游戏开场明明是正常的KO。
几经磨练......
就变成了无法描述的剧情。
首先,Danny是否仍旧爱着他的妻子Theo?
试图给男主Danny找寻各寻求刺激的理由,最后最能说服我的还是「他爱,却不再想要她了」,婚后生活的平淡,工作的乏味,磨灭了他和妻子Theo的「爱意」,剩下维系这段关系的仅仅是「责任&关怀」。
「试探」的开始的确非男主本愿,是来自Karl的撩拨,但是也正因他自己无法割舍这段「禁忌愉悦」,才几经戒断,却愈是深陷其中。
不得不承认,投射到所爱的游戏角色,还可以享受鱼水之欢,怎会不流连忘返。
其次,Danny和Karl之间是否来电?
答案是肯定的。
Karl自然不用多说,Danny在生日当晚依旧忍不住线上和Karl互动下,也是不言而喻,对于Danny更多的是不愿意戳破这层窗户纸,因为他认为这会对他本来的、不愿放弃的生活,产生崩坏式的影响。
同时有几个细节也可以证明。
Danny和Karl的几次对视都有种溢于友情的feeling。
生日晚宴三人对手戏,眼神的特写也十分出色,Danny对于Theo和Karl都是闪躲,而Karl则是掩盖不住的欲望。
Danny线上的喜悦和线下的「持续性tired」,对比明显。
Karl的线上体验,感觉已经Really HIGH。
最后两人在老地方YEAR亲测是否有感觉,Karl的那句NOPE中,感觉塞满了谎言。
而Danny在听到Karl回答后,那一个闪躲的眼神,是大写的「出乎意料」。
最后,三个人最后的「美丽新世界」。
此时脑海中响起的是“1, 2, 3,Peter, Paul & Mary......”,来自Britney Spears的热单「3」。
Theo在两人的结婚纪念日时,曾经说出Commitment的重要性,既然你已经做出承诺,那么就必须要舍弃一定的诱惑。
故事的最后,在每年的生日这一天,两人会交换礼物。
Theo将「体感游戏-生死搏击」交给Danny,去线上真正地去爽一把,而Danny会将自己的戒指和戒指盒交给Theo,Theo会将两人「承诺象征」的戒指,放好在戒指盒,然后画一个美美的妆,去大千世界,来一个干柴烈火的邂逅。
戒指装在戒指盒这个动作,感觉别有韵味。
像是暂时将「两个人的承诺」冰封起来,各自舒爽,然后解封之后,回到原来生活的模样。
但是,尝过了「合理化偷腥」之后的他们,会忍住做一只一年只能开一次荤的猫么?
1.Karl的手机是上下折叠的,非常cool。
2.两个人「断舍离」之后的倚栏独望,挺有意思。
初始界面X版取消了具有年代感的火焰动画改为水墨流动 渐变背景显得更加简约人物也从三维变成二维描边 并且数量从33个减少到12个(图标有遮挡)选项栏也改成了X
老版初始页面
X的初始页面FIGHT的标志要协调变成立体的 饱和度也降低了
FIGHT
X版
快拳
快拳
the leg
旋风腿
朋友吐槽打斗场面简直是网游一样的车祸现场我个人倒觉得这说到底还是个游戏可能是导演为了更加贴合那个年代的电玩故意做出来的机械化效果并且设定只是11年后 就当游戏还不够完善也也情有可原毕竟网飞不缺钱拍部武打戏
double
下面是游戏中的所有场景水晶沙滩
水晶沙滩
熊猫山
熊猫山
熊猫山全景街角
街角(个人最喜欢之一)
阁间?
天台
天台
全景最后祝天下所有好基友终成眷属吧
我非常想知道了解,大家都是用什么态度看剧的,下载在手机?
地铁上边看边聊天?
我分享下我的看剧态度:我挑选每一部要看的剧,每一集都必须下载到电脑,在最高画质的情况无缓冲地观看,而且旁边有人打扰的话我会生气,最好的状态是投放到大屏幕,关灯,音响或耳机必须能清楚分辨出剧中的细微风声,呼吸声,轻轻的短泣声,飞虫声等一些列的细微声音级别才是符合我观看要求,我才会开始看一部剧。
目前我看了两集,这里我想说下第二集。
首先,我在看的时候感动到落泪了,因为我有在做编剧这一块,我会相信每一个故事,我在看时会把自己当成主人公:如果换作是我会怎么做我会怎么想,主人公做出每一个细微反应,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我都会去揣摩他的内心想法,演员在此时做出的表演是不是对的,演员拿捏的程度怎样?
我都会考虑一遍。
得出的结论就是:这部剧实在是做得太好了!
挑不出毛病,演员的一切表演都解释得通,而且十分合理!
为何叫黑镜?
这就是黑镜!
它就该神剧!!
充足的铺垫 由于长期训练,这就会导致我在观看影视作品是一种沉浸式的观看状态,我在看剧时的情绪会变得敏感,就是为了更好的观影体验,来理解创作者的想法。
看完这部剧,我的情感变化是很大的,这剧本循序渐进慢慢地充分做好铺垫地,讲了一个好故事,剧情的每一步走向都揪着我的心,直到最后一幕,完美,这个结尾令我百感交集(我之前还沉浸在主人公的情感中),随后所有人的冷漠地,像看待娱乐八卦一样态度地看待这件绑架事件,突然又把我拉回来,悲哀感油然而生。
有所触动观众的情感,就是影视的魅力,至少是作品成功的一部分。
其他的文学作品,画作,艺术,舞蹈话剧也是如此。
CEO的反应回到编剧,我认为这个剧本无懈可击!
我真的挑不出毛病来,反正我现在是写不出这么好的剧本。
我知道很多人会像看其他电影一样挑出逻辑漏洞,比如:警察为何不移动一下射击位置来获得视野?
人质有多少次有机会逃出来?
主人公有其他机会,为何选择一个这样的荒唐结局?
(相信我,假如你也经历一样事件,你也会和主人公一样疯)主人公发疯的表演让我一秒出戏?
美国FBI怎么怎么/英国的怎么怎么等一系列催毛求疵的毛病。
有时甚至上升到政治正确上来,Oh!
拜托!
它只是一个故事而已,一篇短篇小说而已!
这么较劲干嘛?
那为何我会选择忽略这些?
因为相比剧的优点,这些可有可无的缺点完全可以忽略!
剧场只是营造一个环境,重点才是剧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
这就像:你不会挑沙斯比亚的舞台剧,舞台如何简陋,服装如何不够真实,那你真的是搞错重点了,你根本不是来看剧的!
我会为你感到sad。
到底什么是黑镜?表面上看,黑镜就是我们平时使用的显示器。
但是“黑镜”其实是数字化时代和人工智能对我们的生活本质折射的一种比喻。
就像《西部世界》中人类在研究机器人的过程中发现的人类意识本质,以及《阿凡达》和《Surrogate》中我们在研究让人类提升生命体验度并保护自己的过程中发现的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关系一样,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也渐渐悟出了生活的可怕和绝望本质。
《黑镜》中的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就是“灵魂数字化”:在《圣诞特别篇》中,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灵魂拷贝下来,折磨自己的灵魂,让其好几十年都没有事情干,迫使其为自己服务;也可以把犯罪嫌疑人的灵魂放在一个无休止不断循环的环境中,让其好几十年都陷在无比孤独的境地中,让他可以什么都招供;在《黑色博物馆》主题也是将快要死去的人“灵魂数字化”,以便让其永生,但是却遭受了无穷无尽的痛苦。
在《杀死DJ》中,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灵魂拷贝,迫使其和其他无数灵魂无数次地进行社交实验,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伴侣,省去自己折腾的过程。
“灵魂数字化”的本质其实就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基本工作原理就是让程序不停地自我学习,提高境界,找到出路,省去人类在这个过程中折腾自己的弯路和浪费的时间,从而坐享其成人工智能辛辛苦苦得到的智慧结晶。
好比谷歌研究的阿法狗,在让该人工智能获得全世界围棋大师的棋谱之后,我们人类就迫使其和自己没日没夜,没完没了地下棋,从而试图发现围棋的秘密。
但是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它并不知道什么是辛苦,也没有时间的概念,所以我们并不会为折磨人工智能而内疚。
人工智能成功的关键在于,(1) 人工智能能够和自己进行竞争 (2) 人工智能的处理速度比我们快无数倍(3)人工智能的时间概念和我们完全不同。
我们的一分钟可能是人工智能的几百年。
这让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的人生很有可能就是一种非常残酷的人工智能圈⭕。
为了确保能够激发出我们人类的潜能,“上帝”赋予了我们无尽的恐惧和无休止的贪婪,而且还给我们制造了自由意志的假象。
为了摆脱各种各样的恐惧和满足永不能满足的贪婪,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找到让自己活得更好的方法。
人工智能是我们的奴隶,而我们都是自己潜意识的奴隶。
比如说,所有人都终有一死,我们为什么要怕这怕那呢?
我们需要的必需品就这么多,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多物质和金钱呢?
我们被赋予的恐惧和贪婪虽然都是完全荒唐不理智的,但是这两种情感的强度却远超出了其他任何动机。
我们被人性的弱点所支配,不断地进行内部竞争,得出更高的智慧,这些智慧是那些创造我们的人需要的。
他们就可以免去自己折腾走弯路,坐享其成。
那么我们能逃脱这个死活同嘛?
只要我们还有对死亡和空虚的恐惧和对其他肉体的贪婪,我们就会不断地生殖下去,保持有足够多的人在这个人工智能圈⭕内彼此竞争,为更高形式的生命产生更高智慧。
即使我们这种想要下定决心突破这些绝望,就像是《一千五百万的价值》的结局一样,这样的突破行为本身也会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一部分,被政府所利用,成为那些想突破但不敢突破的人群的一种宣泄方式(catharsis)。
这个人工智能圈设计得如此精妙,让人叹为观止,彻底绝望,况且我们想突破这个死活同的动力本身也还是来着于我们的恐惧和贪婪。
所以身处这样的绝境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告诉自己,不要恐惧,不要贪婪,放下执念,这才就是我们的人生之道。
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找到人生的相对自由。
出于恐惧或贪婪做的任何事情都不会是我们的真实意愿。
大晚上胃疼睡不着,索性把剩下的最后一集看完。
看完我的心情真的是... 来写评价才注意到,自从换了网飞,海报也是比以前丑了。
以下仅个人感受,不喜随便喷,反正我也不会去看。
#黑镜第一集感悟#第一集的手机是折叠的,看上去很酷,但是游戏这个点用太多了,无感。
性和爱是可以分开的吗,如果真的有这种游戏,是不是男孩子以后就可以靠这种方式互相解决生理需求?
那会不会分不清现实和虚拟,只想和游戏里的人亲热,见到现实中没有任何想法。
又或者因为游戏奔现,现实中由大老爷们变成0?
不过如果真的有了这个,异地恋会很开心了。
婚姻是不是就是枷锁?
被一份责任束缚着,基于要负责任,所以不能出轨等等抵制一切诱惑。
人总是要克制欲望去承担责任。
女孩子真的是可悲,发现对方不再想要和自己做爱的时候,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自己不够吸引对方了。
为什么不怀疑是不是他不行了?
#黑镜第二集#故事前半部分讲的朦朦胧胧的,看到中间才知道原来是为了向别人诉苦才专门搞的绑架戏。
核心还是人们对社交的依赖。
其实我就快是重度社交软件依赖者了吧。
结局有点太好猜了叭,除了我猜不到那个小女孩为什么自杀,所以她到底为什么自杀?
我看到最后只关注这个问题啊!
挺喜欢结尾的那几个小片段。
最后如何避免成为男主呢,手机调静音就好。
#黑镜第三集#这个隐含的现实意义蛮好的,结尾的曲风更对我胃口哈哈哈。
很喜欢姐姐,长得又漂亮,心思又很细腻。
妹妹的人设感觉就是个死忠粉,就没啥别的特别引人注意的性格特点了。
感觉是讲了个好故事,但...对人的触动不是很大啊...想念当初看一千五百万时候哭的稀里哗啦想念反复看圣诞纪念版的时候去纠结意识与身体的关系莫得熟悉的感觉了。
枪响的一刻,故事戛然而止。
绑匪与人质扭打在一起最终被警察射杀,所有人都会理所当然地把一切归罪于被射死的Kris。
因为绑匪就是绑匪,就像人们理所当然的认为醉驾的司机一定是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没有人会想到,是Kris低头查看手机的一瞥,害死了醉酒的司机和他的未婚妻;也没有人知道,是想要阻止Kris自杀的Jaden间接害死了Kris。
即便我们掌握了无穷的信息,也未必就获得了真相。
negotiator太相信自己的专业知识,pam只相信数据分析和专家的talking points。
所有人都执着地相信着自己已知的信息,尽管这可能与真相背道而驰。
警察以为窃听到的信息就一定为真,Kris以为身穿西装、订下头等舱的Jaden就一定是公司高管,但真相就像克莉丝的personality密码,尽管近在眼前我们却无法看清。
关于最后Kris和Jaden究竟有没有死?
导演刻意用镜头隐去了答案,也许只需要一条推送,所有人都能共享所有已知的信息,但却没有人能知道未被讲述的真相。
无论是拥有无穷数据流的smithereens公司还是时不时能开启一下god mode的Bill,以及始终拥有全知视角的我们,只要看不见那一秒的子弹,就永远无法得知真相。
另:1.隐晦的叙述和细节的铺垫都非常黑镜2.Andrew Scott对Kris的演绎拿捏地恰到好处,一面是末路绑匪的失控,一面是普通人的善良,以及中间得知Jaden只是一个实习生而爆发的一幕非常Andrew😂
第二集我看到的是人们的注意力在社交网络面前的弱小无助。
剧中关于男主角的身份,警方大老远来回的调查最后得到的结果还不如一个COO在公司电脑前敲几下键盘得到的信息更多。
这展现了网络的强大,从警司尴尬的表情上我感受到了差距。
搜索信息和调查取证,在印象里这应该是警察的超能力,而在这些网络专家面前又变得不值一提。
我还记得那位COO在电话里对警司说的那句“你听得懂我在说什么吗?
”自信中还带一丝高傲。
后半部分公司创始人比利也称他们的能力堪比“上帝模式”。
这可以说明这些精英对社交网络的把控能力和影响力之强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然而这么强大的影响力还来自于一整个“多巴胺目标”科研团队。
这个点我认为是影片想表达的一方面,人们其实并不能完全控制自己对信息或事物的接受程度。
因为在这些社交网络背后有一整个专家团队,他们是人类行为专家。
所以面对这些被设计过的产品像我们生活中的微博、抖音之类的人工智能,我们的行为真的可以完全摆脱它们带来的影响吗?
我觉得真的很难,男主角便是长期行为受到“碎片”软件的影响,以至于事故发生前一秒,因为手机消息提示,他的眼睛下意识看了手机一眼,导致躲闪不及。
这便是它的“厉害”之处,下意识的偷走有时候无比重要注意力。
深知这一点的公司创始人比利鲍尔,每隔一段时间需要放假去到一个没有任何科技产品影响的山上修养身心,他把它称为“科技排毒”。
这又是一个强烈对比,一个创立、掌握这一切的人却对这一切避之不及。
他最清楚那些我们忽略的其实是最重要的。
所以最后他是抱着一种愧疚的心情希望给予男主补偿。
影片里他和男主有着共同点,他们厌恶下意识夺走他们注意力的高科技。
世界上一半人都在用的软件的公司给人们带去了无数的好处,而这“友好”的公司在性命攸关的时刻却想的是钱、形象风险评估。
另一边在丧女的悲痛母亲面前,公司看似保护用户隐私的不给予女儿账户密码,然而比利身为朋友的一个电话,调动用户隐私的信息又变得理所当然,这让人感到一丝讽刺的意味。
男主角的悲痛让他喘不过气。
他无比需要发泄但他完全没有办法。
一切源自于一张狗的照片,下意识的一眼。
这只是一个小动作,但是它真的“小”吗?
它真的可以轻易避免吗?
消息提醒”那一刻在我脑子里突然放大了数倍,变得异常沉重。
看完第二集我觉得这一切并不荒诞,并不遥远。
相反,异常真实。
还是典型黑镜主题,对科技的反思,对人性的揭露。第一集,好友变好基友,本来没啥意义,结尾震惊到了。第二集,花那么多篇幅要和社交平台的老总对话,却只是几句哭诉建议,总觉得有点莫名。第三集,铁粉帮助偶像脱离掌控的故事,算是比较完整的叙述,有点美式校园青春剧场的感觉。
第三集笑了
哈!
黑镜的自我毁灭就是最大的讽刺。2>1>>3。VR同性,科技成瘾,电子偶像。
没有评论说的这么差劲吧 Andrew 满分啊
那么,请问这么好的游戏机在哪可以买到呢?
这一季几集都不错啊,尤其第三集,不过结尾感觉有点刻板... =。=lll
不像原版的黑镜,但是可看性还不错。最后一个故事让我想起Britney Spears
这一季结局一反往昔的阳光、欢乐、讽刺 削弱了夸张的科幻和技术 值得思考的地方更多,大概未来就在当下了
比前两季强 很细腻
略失望……第一季第二季的经典已经无法超越。
从好到差231,应该把第二集提到前面来开场,得分会很多。莫娘的表演真的是极具共情力,感觉自己已经斯特哥尔摩上身。以黑镜反思科技对生活的侵蚀和塑形的大主题,很奇怪这一集为什么没有早一点出现。另外两集就比较一般了,玩偶挺可爱想买一个。
破碎的剧情,崩坏的价值观,廉价的科技感,贫乏的想象力;以及充斥首尾的大量无意义性交。《黑镜》系列历史最差,比《潘达斯奈基》更令人厌恶。以后这种水准的作品,就别叫《黑镜》了,改叫《黑茎》就好,黑色的阴茎。
越来越无聊了,再出下季不看了
天 莫娘的演技太好了吧 三集看下来 果然最喜欢的还是第二集
这想象力也敢自称黑镜?
神剧光环不在,没有任何有惊喜的mind game,流于表面的诡异让人疲倦和麻木,美式的让人没耐心看下去。每集都有除了上床还是上床的噱头。美国人拍任何电影,10分钟不离一次上床。问题是在随手一搜色情片随便看的年代,这种投机取巧真的很老套又无聊了。失败。
挺好的,不用过度诠释
惊喜不多。
可以不用再拍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