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什么时候,每一个女人都完全不用考虑掩示自己的优秀了,再跟我提男女平等。
这么多年过去,人们择偶的标准还是一点没变。
焦大喜欢上林妹妹,是个冷笑话。
换林妹妹喜欢上焦大?
不可能。
为什么不可能?
就是不可能。
从古至今由中而外人们在择偶机能上无一例外地存在着一个隐性渴望:男强女弱,包括精神肉体财产智力各个方面。
这是造成优秀女性(起码是自认优秀)晚婚甚至无婚状态的原因之一。
男人要有钱有闲有情有义,古今只一西门庆。
女人要江浙人北京话新思想旧道德,也就独个林妹妹。
要相爱要对味还要灵肉相合,哪有这么完美,你当丘比特店小二呢!
老罗说这叫WONDER,伊丽莎白也是赌了一把才找到意中人。
结婚和相爱哪个更难一些,看你在意内容还是形式。
古人很聪明地把它分了,墙里开花墙外香,也算权宜之计。
现在没有人相信爱情,婚姻变得分外容易,但也脆弱得不堪一击。
不好意思我跑了题。
说真的,除了颀长秀颈和俏皮的答语,当然还有特别能撒丫子跑,我实在看不出伊丽莎白特别突出的地方。
可一旦考虑到她所处的时代对女性的标准,这位天生就插了草标在头上的女人,竟还能以“傲慢”作为性格(并且是显性的),在已不便透露年龄的年纪连接拒绝了适婚男子,更是信任理智把初见不欢的坏印象清空,义无反顾爱上达西。
“是的,我很爱他”,泪水盈睫的肯定,连最理解她的父亲都大跌眼镜。
我不佩服她的理智,却佩服她对自己理智的信任,她至少是一个清楚自己转变的人。
要是换成很多人,比如珍,大概都要为自己四月刚出口的“就算世上男人死光我也不会嫁你”纠结不已吧。
当然她的小妹妹们在移情别恋转变立场方面会更为爽快些,但伊丽莎白还是不同,因为她有过彷徨无助痛苦失落,她的爱与不爱都缘自内心。
正如“不存在不通过蔑视而自我超越的命运”,加缪这话实在精辟,也不存在不通过挣扎而自我肯定的爱情。
对自我的认同感,加缪会说“自我的意识”,很大程度就是生命强度的代名词,很不幸这种感受一不小心就会变成自恋。
现代人很少自我认同,太多自以为是的水仙,或称芙蓉姐姐。
优秀是能力,敢于优秀是勇气,遇到能欣赏你的人是运气,对于古今中外的女人来说都是一样。
伊丽莎白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在于,她从未委屈过自己的优秀。
她使自己的优秀超脱了家世,超越了时代。
简·傲斯丁以同样的原因不俗。
但也大可不必因此替张爱玲抱恨,遇人不淑也是种运气,固然不能和林妹妹比。
爱玲必是懂得的,俗世人自有民间的清嘉运道,切不可妄拟仙境。
我极喜欢伊丽莎白伫立湖畔的身影伶俐,有所思而又无所待。
“我已亭亭,无忧亦无惧”。
她父亲的话真是对,我担心世上没有人能配上你。
他的话又不太对,别担心世上没有人能配上你。
几年前我在日记里就分析过本片女装设计的扯淡,不过因为近期存了不少史料,就做了一批拼图给大家瞅瞅。
有时候,知识欠缺会造成尴尬的喜剧效果。
导演乔·赖特一开始就希望和其他影视版本有所不同,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觉得帝政裙特别难看,所以做了些调查,发现虽然原著出版于1813年,但第一稿是在1796年完成的。
所以我们使用了更早期的时尚,女装腰线更低,更漂亮。
”服装师杰奎琳·杜兰后来也在采访中重复了这个说法。
那么尴尬的就来了,由于导演和服装师显然没多少相关知识,也懒得进一步调查,所以他们根本不知道,1796年的新古典主义初期女装腰线已经很高了,而且由于裙摆宽阔,比帝政裙还粗重。
这便是当年奥斯汀最开始写这本书时脑中几位女性人物的形象该时期的女装实物不少,很多博物馆还贴心地给人台做了全套打扮,也有些爱好者的考究复原,能让我们一目了然。
如下面这些拼图,如果按照他俩标榜的时代来,女性角色们应该怎么打扮。
这其中特别是宾利小姐拉着伊丽莎白遛弯的情节,恰好有两件古董衣几乎完全吻合这一场景,对比便非常明显。
我之前分析过,洛可可末期女装向新古典主义初期女装演化的过程是先把腰线提升成高腰,然后再把宽大的裙摆渐渐缩窄。
而服装师甚至都没查哪怕一丁点资料,把这个过程完全弄错了,于是伊丽莎白的衣服就.......
当然,我承认凯拉·奈特莉的身材没有新古典主义早期女装需要的那种丰润感,所以片中这种架空款式她穿起来或许更好看。
But,设计师和导演你们有本事别吹时代感啊!
和伊丽莎白处境相同的还有她的闺蜜夏洛特↓
就哪哪都不对劲在采访中,导演还很多余地说:“宾利小姐一出场,显然会穿着最新潮的衣服。
”然而片中的她穿的是这时都还没成型的帝政裙以及现代元素,与其说新潮,不如说穿越了。
这个吊带真的伤我的眼
主角一家也有大姐着装超前,赶时髦的两个小妹却穿得最落后等奇怪情况。
杰奎琳·杜兰的采访中说大姐能穿得稍微好点但还是很村,真是谦虚了,人家都预知未来了哦。
瞧瞧简的衣服这个纤细的廓形,超前了至少十年当然咯,发型也完全不对。
比如两个小妹的这种发卷,那都是1830年代末开始流行的,但她俩明明超爱打扮,衣服却又过时,就十分迷惑。
此时真正流行的是这种大卷发盘起来扎发带的设计,诸位可以在李安那版《理智与情感》里看到而进一步讲,如果真想符合“腰线更低、更漂亮”的要求,那么时间就得继续往前推,到1790年代早期才行。
但显而易见,那时流行的是纤腰配大摆裙,而不是片中伊丽莎白这种直接把帝政裙的腰线往下挪了挪就完事的四不像。
要是再认真些,就会像插画家Niroot Puttapipat做的这样,让乡下的女主姐妹穿着略过时的低腰裙,宾利小姐穿着正当时的新古典主义初期款式。
但你指望导演和设计师能做到?
呵。
于是乎,没文化加偷懒,就搞出了本片这么些玩意儿。
大家要是想看这个时候真实的时尚风貌,我推荐一个叫《比彻姆大宅》的剧,时代味更浓。
说到底做得对不对,关键就是你有没有心。
刚看顺着鼠标下划看到的评论。
大多说不喜欢这个版。
或这个版无法超越以前的如何如何。
我没有看过小说。
也没有看过以前的版本。
我以怀着对名著崇敬的心情。
還有對KEIRA的喜爱。
看完整部影片。
我只能说我很喜欢。
说不清楚是喜欢这个故事。
还是这部电影。
因为从根本来说他们是合二为一的。
所以说。
我只是爱傲慢与偏见。
不管别人喜欢不喜欢。
我觉得她是成功的。
唯美的。
演技自无可挑剔。
有人说男主角表现太为柔软。
然后KEIRA不够稳重。
可是谁又知道作者心里Darcy真正的样子是如何呢。
所以呢。
这些意见只对于你自己本身是特别的。
最后男主角对KEIRA说:i love and i love and i...love you.的时候。
真的很美。
这就是我想说的。
小城市电影档期都要慢一步,新版的《P&P》这个周末才上片。
本来觉得这么文艺腔的电影,票一定好买,不慌不忙地在开场三十分钟之前赶去影院,居然只剩最后一个位置了。
看来这个世界的所有角落,最不能低估的就是作为文学女青年这一群体的数量。
要说我真是替Jane Austen的生不逢时而遗憾,若是放在今天,怎么也得比J.K Rowling更阔绰吧;单是这一部《P&P》就一拍再拍,看过最早的Laurence Olivier版,后来的BBC经典版,加上此次的电影重拍,故事从来讲不厌,观众也听不厌看不厌。
从十八世纪到二十一世纪,女人心里的这点小理想小算计,还是心心念念地祈祷天上掉下来Mr. Darcy。
唯一不同的就是,Elizabeth Bennet改叫Bridget Jones;我们的Mr. Darcy化身为Mr. Big,还有十全男人家明,旧瓶装新酒,一样在市面上流通。
Jane Austen判断男性的好坏标准诚实得可以,能够托付终身的就是好男人,否则就是坏男人,哪有什么黑白之间深深浅浅的灰。
我倒想起来在电视上看过一个节目,母女两代在一群男士的标准照中找出来你最愿意嫁和最不愿意嫁的那一位。
都是照片,看不出家势人品,母亲在那里头头是道地分析这个人嘴唇厚会攒钱;那个人额头太窄不能发达什么的,看得我大乐;整容业越来越发达,绝对所言不虚。
若是把Jane Austen的这一套,逐条编成理论然后出书,绝对是瞬间登上排行榜的《XX指南》;你没看到那么多人捧着师太当圣经,浪漫至上主义和反浪漫至上主义,不顾一切地实施起来,后果一样吓人。
但不管怎么说,《P&P》在Jane Austen的作品里,也算是最童话故事的一个了吧。
电影拍得超美,英格兰风光无与伦比,乡间景色,金色池塘绿草地,细节精致到让人回味悠长。
只是,除了 Elizabeth和Mr. Darcy在舞会上逗嘴的那一场满是Jane Austen风格,其他部分完全是个浪漫到死的爱情故事。
Mr. Darcy不够Pride,不但不高傲,那双好看眼睛里面的期盼和焦灼把我老这颗心都点着了。
Matthew MacFadyen的脸恰好是我最没抵抗力的那种,修长有棱角,侧面像是被斧头削过;当他在清晨的雾气里走来,几缕头发被打湿贴在额角上,我心急火燎地对 Elizabeth暗叫,赶快过去来个拥抱和法式热吻吧,结果她只是握住他的手轻吻。
老实说,虽然按照我的拍法更加煽情恶俗,但既然已经往煽情的路子上走了为什么不能满足广大观众的真实需要呢?!
还有我真无法想象,冷漠高高在上的Mr. Darcy,会在Elizabeth跟父亲在书房里讨论婚约的时候像个毛头小子一样在屋外走来走去,走来走去,也太不矜持了吧; Bennet一家的姑娘们,竟然没人给这位绅士搬个凳子……看过BBC经典版的人,狠难不把这两个版本进行比较,按照个人审美,我更喜欢 Matthew MacFadyen的模样;但按照与想象中Mr. Darcy的相似程度,却不得不推崇Colin Firth,无可匹敌的高大英俊,骄傲高贵,沉默严肃,我怎么看他怎么是Mr. Darcy,很难再做第二人想。
至于Laurence Olivier,由于少女时代爱Vivien Leigh爱得要死,看过一本Vivien Leigh的传记之后简直把Laurence Olivier当作阶级敌人。
虽然随着年龄增长对这场婚姻中的Laurence Olivier越来越理解,但小时候的爱恨特别分明,一直扳不过来。
三个版本里的Elizabeth跟我的想象都有差距,头版的太端,BBC版的太胖,电影版的太野。
Keira Knightley狠漂亮,尤其是锁骨部分精致得不行,但怎么说呢,没有Elizabeth的活泼睿智,尤其是那种出于智慧的举重若轻。
Keira Knightley看起来更像是童话里的放鹅姑娘,乡野派,自然生长,露着牙齿咯咯笑出声,后来嫁给了过路的王子。
话说回来,Bennet一家作为本地乡绅居然还在后院里养着猪,这样家庭里出身的姑娘难怪野一点。
但好歹也该把Elizabeth的Prejudice表现出来吧,《P&P》的两个构成因素,在电影里面既不够Pride也不够Prejudice,除了摇头遗憾,试着去理解也许因为拍成电影时间太短只好东砍西砍,以至于砍掉了Jane Austen的灵魂。
但电影还值得跑去一看,为了美丽风景,美丽演员,和流传了几百年的爱情经典,不当做是《P&P》,当作是个18世纪英国乡间的爱情故事,也是值回票价的。
还有,说不定能梦到Mr. Darcy呢,呵呵。
写在前面的话过去我一直在思考着何为影评,我摸索了很久,因为我不希望把我心爱的电影的影评写砸了。
于是我二月开始计划,三月开始动笔每天写一点,四月份发表。
选择四月份发表是因为里面的男主达西的一句话:
正好赶上了四月之前完工。
选择四月发表的原因是因为这是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场景。
本影评纯属业余,专业人士请轻喷。
可能以后会有更正或添加。
不讲废话,以下正文(以下图片均为豆瓣剧照及截图,侵删)———————————————由简奥斯汀的著名小说《傲慢与偏见》改编,讲述了一个十八十九世纪英国乡村的爱情故事。
在经过一系列事情之后,有四对情侣结为连理,分别是伊丽莎白和达西,简和宾利,夏绿蒂和柯林斯,丽迪亚和威克汉。
对于这四对夫妇,无疑伊丽莎白和达西是影片着重叙述的对象,同时也是故事中四对夫妇中最成功的一对。
虽然说简和宾利也是相对成功的,但简也是社会中一些女性的缩影,不敢流露出来自己的情感,所以导致他们差点错过这段姻缘。
对于达西和伊丽莎白,他们是很多人的缩影。
达西的不可一世的傲慢使得伊丽莎白产生误解,两个人明明想了解更多但是又不经意把自己的棱角展示出来。
达西被伊丽莎白与众不同的思想性格所吸引,但他是个不擅长表露情感的人。
他的外表就是不熟识的人定义的傲慢贵族气质,但是真正了解他的话,他只是一个单纯善良温柔专一的男人。
而伊丽莎白她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女孩,她前卫的婚姻观不被人理解她倒是觉得无所谓,但是当一个男人闯入她的生活,并且错误理解她 她会受伤,她会对他产生厌恶,更何况有人在一旁煽风点火。
伊丽莎白看似伶牙俐嘴,但那只是她不被人理解的思想见解罢了。
所幸的是,他们是敢于冲破那个时代的枷锁的人。
一个薄雾笼罩的清晨,彼此说出了对方的心意,他们注定是相遇的,是不会错过对方的。
伊丽莎白在当时的社会上来说,她关于婚姻的思想是比较前卫的。
在女子为了嫁给一个好的归宿的这种环境下,伊丽莎白并没有认同他们的观念,像他们一样为了利益而结婚。
伊丽莎白认为只有爱情存在的婚姻才会使人幸福,如果眼中只有利益和归宿的婚姻,迟早有一天对方都会厌倦,人生也被这种婚姻所捆绑,人生的一大乐趣也消失殆尽。
电影截图 表明自己观点影片的背景是十八十九世纪的英国,那时人们的婚姻观是十分的扭曲的。
女子为了不让人嘲笑自己是个老处女等原因,不惜嫁给一个甚至素未谋面的陌生人。
女子也没有独立赚钱的机会去养活自己。
这个社会问题一直重复循环也没有人敢去批判它,但是原著作者简奥斯汀是一个十分勇敢的女性,她敢于指出这个问题,用她的文笔以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情反映出了当下的社会病态。
《傲慢与偏见》的女主伊丽莎白也是简奥斯汀的一个化身,从伊丽莎白的身上我可以看出简奥斯汀对于婚姻的态度,也鼓励女性不要被世俗的眼光所禁锢,大胆地追求爱情而不是为了一个归宿。
同时简奥斯汀也劝诫女子不要因为爱情而冲昏了头脑,盲目地陷入爱情对自己也是一种伤害。
《傲慢与偏见》中丽迪亚和威克汉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这个05年版本的傲慢与偏见,可以看出它适当有度的删减了原著的一些内容。
电视剧比电影有个好处,就是电视剧有足够多的时间去完全复述一遍原著,而电影因为要注重时间长短照顾到观众观看是否会疲劳的关系,所以不能完完全全把一本厚书全部复述一遍,因为这样的话一部电影就会花费很长时间。
也许有人说会看傲慢与偏见的人大多数都是看原著的死忠粉,但是总有一些人想通过一些现代的媒介去想了解这部传了两百多年经久不衰的名作。
电影不仅是拍给原著党,同时也是拍给那些想了解的人。
电影是有要求有美感的,尤其是《傲慢与偏见》这种比较注重意境的电影。
导演他懂得如何去表达这种意境,光与影的运用是片中最重要的元素,暖调与十八十九世纪英国乡村的风格很符合。
开头片段,阳光晒在青青草地上,使得草地散发出金黄色的光芒,仿佛整个人都置身在十八十九世纪英国的乡村里,加上配乐渐渐进入正片,个人认为代入感很强,这也是05年版的傲慢与偏见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
导演对于长镜头有种迷恋,长镜头的存在使得片子情感更加细腻,空白场景留给观众想象空间。
正是因为这样,这版的《傲慢与偏见》所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浪漫和唯美。
这本就是一个很浪漫同时又带着理性的故事,导演这样的处理无可厚非,给观众带来一个全新,与众不同的《傲慢与偏见》。
———————————————对于人物描写,在原著中作者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在影片中有些角色我认为塑造的比原著还要成功,但有些角色还是欠缺了原著的感觉。
我稍微分析了一下这四对夫妇,我给予了我最中肯的评论,有亮点同时也有不足,最后增加一个我最喜爱的角色。
【伊丽莎白】凯拉对于伊丽莎白来说是过于漂亮的,不过凯拉她有自己的特点,她把特点带进了伊丽莎白的角色里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她把这个乡下姑娘的天真活泼而不失成熟稳重的角色演的很好。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这部的伊丽莎白是天真活波而不失成熟稳重的,但是与原著相比,她还是少了睿智的感觉,这是也被人诟病的原因之一。
【达西】马修是很高大帅气的,马修的脸有那种傲气。
但是在演技方面呢还是有点面瘫了,让人看不出有什么过多的情绪,不过也符合了原著达西的气质,有种生人勿近的气场。
【简】我认为裴淳华演出了原著简的感觉,落落大方。
但是这部片看不出她的演技水平,因为给姐姐的镜头太少了,能表现的机会太少了。
而且原著的姐姐是最漂亮的,很可惜在这部片子里姐姐不够漂亮,取而代之的是伊丽莎白漂亮过简了。
【宾利】演员饰演的宾利在电影中表现太一般了。
可能是导演着重讲述伊丽莎白和达西的故事,所以宾利的存在感很低,没什么亮点,而且演员在这片子中,造型是莫名有点滑稽了。
【丽迪亚】演员太好看了,而且演出了原著丽迪亚的感觉,我真的认为她就是丽迪亚本人了,我认为她是全片最佳的角色之一,塑造得很成功。
对于丽迪亚这个角色是比较好演的,丽迪亚是轻浮放荡的,表现力很强但是演得太过又不好,演员拿捏的恰到好处,唯一不好就是镜头太少了。
【威克汉】不得不说演威克汉的演员实在是高大帅气,难怪伊丽莎白也会倾心于他。
但是前期出现铺垫做不好,随后镜头太少导致角色形象的说服力不足。
这个角色是披着羊皮的狼的形象,可是电影处理的太温柔,使得这个角色不够饱满。
【夏绿蒂】这个形象还是符合原著的,长相平庸,不过和原著伊丽莎白一样拥有着前卫的思想,这一点没有体现出来。
加上影片前半部分介绍太少,使得夏绿蒂这个角色存在感不足,后期的再次出现很突兀,会使得观众一时半会没有反应过来这个人是谁。
【柯林斯】人物把握拿捏到位,演员的演技很好,把原著的柯林斯感觉演出来了,那种自负感既没有演得太过激烈,也没有太收敛。
唯一给我留下不好的印象就是形象太滑稽了。
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班纳特先生】这是本片中我最喜欢的角色,唐纳德太适合演这种角色了。
片中老爹是大气有深度的,从他的言行举止以及与伊丽莎白的交谈,可以看出他也是不屑这个时代的约束,没有老爹就不会有这样一个伊丽莎白的存在,他们也是最像父女的。
影片中塑造得最成功的角色莫过于就是他了,还原原著。
伊丽莎白拒绝柯林斯的求婚后 和父亲的一段对话———————————————两个版本很难不会一直被人比较,我认为这两个版本各有千秋。
虽然05版一直被人诟病,但是这一版本也并没有口中说的那么糟糕。
在这部电影中,我认为女主是热情多于理智,并且具有浪漫色彩,电影的故事性更多于偏理论性,对话没有怎么还原原著,所以对话更多的是有艺术气息。
则电视剧就是女主理智多于热情,电视剧是偏理论性多一点的,因为电视剧很大程度上还原原著,所以电视剧说了很多原著哲理的话,而电影没有很多。
在不违背原著主题的情况下,适当的改动也是一种不错的创新,打破大多数人对此书此片固有的看法,不需要照搬别人的风格,有自己的风格是件好事。
———————————————说到配乐一开始我认为这个原声大碟应该是要拿到奥斯卡最佳的,但是仔细分析了一下并且去听了隔壁获奖的断背山的原声大碟,发现其实这原声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有几段旋律重复,创新不够,太局限于管弦乐曲)。
我挑选了五首最能代表的这张专辑的歌曲分析了一下。
专辑封面【Dawn】开端
作为影片的开头乐曲,它不是华丽的交响乐,而是细腻的钢琴声,它是一个故事开端,缓缓叙述这个故事。
钢琴声随着画面仿佛渐渐的进入了18世纪的英国乡村,从开头就带来了浪漫的气息,奠定影片的基调,功不可没。
【A postcard to Henry Purcell】一张到Henry Purcell的明信片
这是男女主角对对方产生傲慢与偏见后跳的第一支舞。
在跳舞的过程中他们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最后伊丽莎白受不了无聊的对话,反过来质问达西关于威克汉的事,而达西恰巧对伊丽莎白产生了好感,但是伊丽莎白突如其来的质问使得了达西乱了手脚,他们的矛盾也进一步上升了。
不过通过这支舞两人也产生了一种异样的情感。
这一段舞是一段小提琴的独奏,优美哀伤的琴声配上温柔的舞蹈,也很符合影片的基调。
为什么这一段小提琴独奏叫做“一张到Henry Purcell的明信片”?
我觉得它的含义之一就是明信片(舞蹈)传达两个人之间情感的桥梁。
这段舞还有一个场景就是跳着跳着周围的人都消失不见了,我看过一个最好的解释就是,我的眼中只有你。
【Liz on the top of the world】Liz在世界之端
这是影片的一个高潮点。
在面对达西先生深情的雨中告白和达西的解释后,伊丽莎白她陷入了沉思,内心的不断纠结。
她登上了高山,眺望远处,思考着自己对达西的感情。
这场景所选的配乐是原声碟中我最喜爱的一首,乐曲以钢琴独奏为开头,乐曲所表达的感情逐渐强烈,最后优美的交响乐在伊丽莎白眺望远方的那一刹那完美融合。
这是影片中最佳的片段也是最美的片段,很大程度上这首乐曲造就了这部电影。
同时也为了后面伊丽莎白去达西大宅参观,和影片最浪漫的场景进行铺垫。
这也是我最爱的一段旋律,每次听到这段旋律,电影里什么错我都可以原谅了。
太喜欢这个场景了 放多一张图【Your hands are cold】冰冷的手
与其把它翻译成“你的手很冷”还不如让我翻译成冰冷的手更显得有意境。
在凯瑟琳夫人羞辱地质问伊丽莎白后,伊丽莎白也清楚了自己的心意。
辗转反侧的一晚过去,她在大雾未散的清晨,等来了一生的挚爱。
她的达西先生为了自己风尘仆仆地赶过来,两个人彼此透露了自己的心意。
这一段的乐曲,开头就是一段即深沉又波涛汹涌的交响乐,就犹如此刻两个人的心情,内心即复杂又欣喜的。
中间有一段是平和的交响乐,在欣喜若狂后对对方是无尽的思恋,睁眼闭眼的期待黎明的到来。
乐曲高潮部分是上文的Liz on the top of the world,配合着浪漫热情的交响曲,伊丽莎白注视着达西先生从薄雾中走来,是此片最浪漫的场景,也是最经典的片段。
他们的情感犹如交响乐般的强烈,一切的心情一首曲就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
顺带一提 “You hands are cold”是面对达西的二次表白后说的唯一一句话。
一句话就足以表明了自己的感情,这也是伊丽莎白人格魅力的所在,也是这一段的高度概括。
电影截图【Mrs. Darcy】我的达西夫人
开头便是激情饱满的钢琴声,后面交响乐和小提琴独奏增加了浪漫的气息。
它也是影片结尾的配乐,两人结成连理,夫妻之间的互动,除了甜蜜和浪漫我真的想不出别的词了,我想这也是另一种美好的结束方式吧。
———————————————正是简奥斯汀勇于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才会有此著作诞生。
《傲慢与偏见》的故事很大程度上很像简奥斯汀自己的经历,但遗憾的是简奥斯汀并没有遇到属于自己的达西先生,所以此著作也是简奥斯汀的一个心愿。
如果想了解一下简奥斯汀的经历可以去看一下安妮海瑟薇主演的《成为简奥斯汀》。
虽然并不是完全还原她自己的经历,毕竟电影是电影,还是需要一些浪漫的桥段,但还是可以大致了解她的爱情经历,就大概明白她写《傲慢与偏见》的心情了。
———————————————“我也是说不准究竟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看见了你什么样的风姿,听到了你什么样的谈吐,便是使得我开始爱上了你。
那是在好久以前的事了。
等我发现我自己开始爱上你的时候,我已是走了一半路了。
”
搭配优美的旋律和清脆的鸟叫声,在清晨的朝霞薄雾中,走来一个熟悉的身影,迈着坚定的步伐,潇洒地向着自己心爱的女孩走来,两人吐露心声,化解误会,柔情蜜意在灿烂的阳光中弥漫开来,是我至今都难以忘怀的电影片段,浪漫而美好。
零五年的这版《傲慢与偏见》,即便当时被列入名列前茅的影史佳作,评分颇高,好评如潮,我也一直没看,现在想来我那狭隘的偏见实在可笑,看完啪啪打脸。
主要原因在于男女主角的形象不怎么符合我的幻想,当年仅通过几张剧照就果断觉得,干扁的凯拉·奈特莉实在不及安妮·海瑟薇的丰韵甜美,木讷的马修·麦克费登更不及科林·费斯的英伦帅气,虽然两人都是地道的英国人,男的绅士,女的清秀,但总觉得搭在一起实在不怎么养眼,直到多年后看完才悔不当初,就因表面的偏见未深入了解,而差点错过一部宝藏电影。
这版的故事依旧延续着简·奥斯丁原著的故事脉络,伊丽莎白和达西从相识时的误会到慢慢了解后的心态变化,最终化解矛盾在一起的过程。
有着良好家庭教育和身份地位的达西不苟言笑间带有傲慢而难以亲近的感觉,即便一开始就对伊丽莎白心生好感,也因其难登大雅之堂的家世背景和自身性格而压抑内心的情感。
生在农村的伊丽莎白,漂亮聪慧,心气也高,却在一步步的误解中对达西怀有更深的偏见, 在她看来这位高高在上的达西先生就是个自大无礼冷漠无情的家伙。
这片的视听非常讲究,葱郁的树林,明媚的阳光,一望无际的山丘,看着爱走路的伊丽莎白穿行于其中,顿时有种穿越进利德风景名画中的错觉,环绕着动听优美的古典乐,让人流连忘返。
这片最打动我的是对于两人那种细微表情与动作的捕捉和放大,眼神的闪躲,紧张的喘息,情不自禁又戛然而止的亲吻,微微颤抖而冰冷的手指,害羞的躲避和追逐,以及言语上的争锋相对,还有满腹柔情的试探和告白,表现得自然而细腻,深入人心。
达西的付出和深情,他的欲言又止,诚挚的书写与解释,努力的弥补和挽回, 让人难以抗拒,而伊丽莎白的自主更是体现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当她不惜违背母亲的意愿,也不会为了背负姐姐的责任而委曲求全,绝不嫁给自己不爱的对象。
但与之对照的女孩夏洛特其实更为现实,在当时以男权为主并相对保守的社会背景下,像伊丽莎白有这样开明懂得疼惜和尊重的父亲实属少见,更多的女孩只能依靠嫁人来改变自身的命运,能遇到一个能冲破阶级和克服阻碍真心相爱,最终走到一起的人,十分难得。
人其实是很容易自以为是的动物,达西以为伊丽莎白的姐姐并不在意他的朋友,所以刻意阻扰了两人,以及仅通过短暂的接触就用傲慢的态度妄下定论(虽然伊丽莎白的妹妹和母亲的确庸俗又呱噪),而伊丽莎白仅凭伪君子的一面之词就认定达西是个卑鄙之人。
起初两人的言语充满了得理不饶人,因此留下了刻板印象,而这片浪漫动人的点就在于关系由冰点到热烈的转变。
论沟通的重要性,虽然在坦白的过程中充满了刻薄和决绝,但也因此提供了修复的契机,不论如何时过境迁,有效的交流依旧是维系亲密关系的关键所在。
奥斯汀这部经典之作《傲慢与偏见》之所以经久不衰,很大程度上这并非只是一个单纯的爱情故事,其中蕴含着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于当时生活处境的展现,也体现了主角的人格魅力。
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高富帅或傻白甜,他们有思想有见解,也并不完美,却更加显得有血有肉。
不得不说奥斯汀笔下的爱情的确生动而浪漫。
当看到伊丽莎白由衷地对着父亲说出她深爱着达西,老父亲不禁喜极而泣时,我也忍不住湿了眼眶;看到最后伊丽莎白和达西深情地亲吻,忍不住感叹刻骨铭心的爱情,有过便不枉此生。
女主角伊丽莎白的表演把一个那个时代的英国乡村少女的机智与傲气表现得淋漓尽致,男主角达西在她的那种纯真的笑容的映衬下,越发显得自己的态度过于傲慢了些。
而事实上,随着影片的剧情不断地推进,我们会发现达西真实的为人却并不是这样的,他慷慨大方且有一颗诚实正直的心。
这一切,都只因为伊丽莎白最初对达西的偏见而被掩盖住了。
借鉴,不妥私信删
一个“傲慢”,一个“偏见”。
真好,后来,有情的都能成为眷属。
可是现实,在那样一个阶层分明,下流上流组成一个社会的时代。
门当户对,势力金钱都能为“结婚”的一个筹码了。
仿佛在那时,极为不平衡为数不多的男士和无数的女士都在极力的组建家庭。
可是伊丽莎白,达西这两个人,有追求,有思想,他们渴望彼此,渴望爱,渴望真诚,追求那般极致的美好。
也许第一眼,他们就注定了分不开的情缘,可是现实总不会是事事如意的,在背后被掩盖着的真相总会浮出水面。
这才是应该追逐的爱情。
电影很棒,音乐和情节完美结合,美丽的英国乡村气息,浓郁的文化气息,社会人伦的气息…喜欢。
如标题所示,这句话就是我对看完电影后最简单直接的感悟。
当然,我想说的不止这些。
这是一部很优秀的作品,自然值得好好品味。
其实开始我并不喜欢女主--伊丽莎白。
怎么说呢?
也许像个很受宠爱的小公主,说话直白尖锐,很容易受情绪的控制。
所以,在第一次看到男主达西的时候,就因为他说了自己一句坏话,就立刻要“报复”回来,后来也一直带着对他的偏见。
可是,后来却渐渐对她改观,在那个时代,她坚持着要寻找一个真正爱的人,而不是被随意的婚配。
她为此努力抗争,当然,她也有一个很爱她的父亲。
可是在和周围人物对比之下,她又是多么的勇敢呢。
也许到现在,还有很多女孩儿无法像伊丽莎白一样,勇敢的去寻找,去追逐自己的爱。
也许她们内心是想这么做的,可是碍于身边亲人也好,朋友也好的种种阻碍,她们却不能如此。
我并不是指责这些女孩儿,只是有点感慨,有点遗憾,希望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这种现象能渐渐消失吧。
当然,话说回来,让我们回到主题。
因为伊丽莎白和达西对彼此的傲慢和偏见,让他们之间也产生了很多的矛盾误会。
这是不是也能警醒我们呢?
我们为什么常常要通过一个人的外表,言行举止而来判断他的内心呢?
为什么要一直保留着自己的成见一直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呢?
毕竟,尤其是相爱的人,就像影片中的伊丽莎白和达西彼此放下成见,他们最终才能走到一起。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问题呢?
学会放下,学会包容,这才是真正的爱。
虽然早就知道,无论是95 BBC版先入为主也好,或者说是所谓的文化纯度也好,我对2005版的《Pride And Prejudice》注定不会有什么太好的印象,但是作为观影者,应该保持一个客观的态度,于是我还是花两个多小时看了这部最近大热的片子。
结果自然没有出乎我的意料,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新版的《Pride And Prejudice》都是难以与95 BBC版相提并论的。
首先自然是关于影片整个的格调而言。
众所周知,一些经久不衰的文学经典必定带有大量本民族文化的痕迹,《Pride And Prejudice》自不例外。
由于Jane Austen深厚的英国文化背景,甚至可以说是更由于英国人的普遍文化心理,这部小说近乎是对英国文化——特别是英国中产阶级贵族文化的一次详尽展示,无论是英格兰美丽的乡村风光和雄伟的庄园,绅士淑女们优雅的舞步,还是那些繁复克制的贵族礼节都是小说中无法抹去的、甚至比情节更加重要的因素,读者纵然希望看到Ms Elizabeth和Mr Darcy的爱情故事逐渐展开,但最重要的还是想要看到在书中所营造的那样的文化背景下,这一段恋情是如何发展的,失去文化背景,《Pride And Prejudice》将不再成为《Pride And Prejudice》。
但遗憾的是,新版《Pride And Prejudice》恰恰缺少了很多必要的文化根基,影片的策划者们在这样一部英国经典中过于随意地加入了大量美国文化的元素,尤其是渗透进了大美国精神的爱情观,让人感到极度不适。
这种行为,如果单从影片欣赏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对英国文化、对Jane Austen缺乏透彻的理解,如果说得严重一点,这就是一种文化侵略,自认为任何民族的文化中都必须加入美国精神的元素才算是完整。
我知道这种疯狂的念头大概很少有人会有,但至少这种篡改也是对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一种极大的不尊重。
片中的很多东西都是原著中根本不可能出现的,这里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其中最典型的就是Bennet一家人之间的关系,美国人明显把这一家人的家庭关系简单化了,他们也许以为家庭中只有一种因素,那就是情感,但对于传统的英国文化来说却恰恰不是这样。
他们忽视了英国式家庭关系中那些特殊甚至是微妙的东西,比如说对感情的克制,比如说日常的礼节,这就让这部片子本应该显著的英国因素看起来十分牵强,与其说这是英国名著的改编,还不如说是美国人的新编。
相比于95 BBC版的原汁原味,新版在这一点上已经足够让人失望,不过就我看来居然还有更令人失望的,没办法,只能慢慢道来了。
影片的演员选择也不尽人意,从主角到配角,全然没有95 BBC版那种贴切之感。
如果让我打分的话,除了女爵士Judi Dench的Mrs. De Bourgh,我可能会给其中几乎所有的演员毫不客气地给出一个不及格的分数。
从主角说起,中心人物Ms Elizabeth交给了英国新兴女星Keira Knightly,平心而论,Knightly表现得很努力,不过我能给她的分数并不高,最多也就是70到75分的样子,因为Knightly虽然是英国人,却实在犯了和影片制作者一样的、对英国文化缺乏了解的错误。
我并不敢说自己了解英国文化,不过就我所能理解的而言,英国古典文化那种优雅的繁复和习惯性的克制包含着那种当今社会几乎已经没落的贵族气质,并不是下午茶和屈膝礼那么简单。
Jane Austen笔下的Ms Elizabeth就是Austen理想中英国女性文化的代表,她身上要有能够体现出这一点的标签,Knightly的表现由于经不起这样的推敲而明显欠缺火候。
对比95版的Jennifer Ehle,虽然很多人评价她年龄偏大,但她绝对能够压住整部戏的阵脚,她表现出了Elizabeth身上那些和她的年纪、性格、家庭背景所杂糅的、异常显著的文化背景,让人们一眼看去能够肯定这个Elizabeth更加接近Jane Austen书中的Elizabeth。
而Knightly的Elizabeth 更像是一个清高、骄傲而且有才华的现代女孩,而且更像是现代的美国女孩(不过也许现代的美国女孩和英国女孩也差异不大了?
这一点没有注意过,不过从Harry Potter里看来,还是有所区别的吧)。
不过我们也不能对年轻的Knightly过于苛责,我记得前一阵子看到的一个N多年前对当时还正在拍摄95 版《Pride And Prejudice》的Colin Firth的专访,在里面Colin对Elizabeth这个角色的难度反复强调了多次,所以这种角色对于Knightly并不丰富的表演经验来说,也的确是个挑战。
好在她还是有能够说服大部分观众的表现,这部片子已经足以让她摆脱花瓶的称号了。
再说到Mr. Darcy,这的确就是一件令人愤慨的事情了。
初一亮相,Matthew MacFadyen就吓了我一跳,我从来就没有想象过Jane Austen的Mr. Darcy会长着一个Adrian Brody式很美国的大鼻子,而且此人还没有Brody那种忧郁空灵的性感,能看到的只有长长的马脸和马脸上的郁闷。
退一步讲,就算是Mr. Darcy真的长得不够英国,那么有严格而正统的绅士教育和无处不在的文化环境,他的作风总应该英国的吧?
MacFadyen给我们的回答还是No,我从他的Darcy身上看到更多的居然是一种初涉世事的不知所措,甚至还有一点美国中产阶级的自恋,真不敢相信这孩子还是土生土长的英国人。
至于演技更是一团糟,道白含混不清、没有抑扬顿挫而且面无表情,在Darcy向Elizabeth求婚的场景中简直砸得一塌糊涂,我当时甚至想,怪不得Elizabeth不接受他,一看这种战战兢兢平淡如水的样子就是没有诚意嘛,好像谁逼他似的。
MacFadyen明显是一个美国人所理解的Darcy,他想要表现出的一切英国式的东西都显得滑稽可笑,比如跳舞和鞠躬,一看就像是导演的提线木偶;片中似乎没有正面拍他骑马的镜头,不过我想就算有也只是让我们多担心上一次——担心他从马上摔下来。
不想拿他和Colin比较了,那简直就是欺负他,重量级打羽量级。
也许MacFadyen的笨拙倒给了我们一个反思的机会,我们可以明白Colin的Darcy有多么不可超越,明白跳舞、击剑、骑马、游泳这些看似体力运动的东西要求多少内在的修养与揣摩,又需要多少潜心的文化浸染。
当然,我们也可以明白Colin的Darcy之所以就是Darcy,之所以是全英国的Sex Symbol,并不是一件湿衬衫那么简单,那该是一种真真正正纯度很高的绅士气质使然。
我这个人向来不会把话说得太绝,MacFadyen这次的表现虽然失败,但是看起来还是有一些自己的风格和个性的,虽然演Darcy这样的角色还远远不是时候。
建议年轻人做一点小成本文艺片之类的东西磨练演技,或者最好是能找到个把老戏骨罩一罩,好好潜心修炼一番,或许还能比给Knightly做大绿叶更有成就。
配角也郁闷到匪夷所思。
新版《Pride And Prejudice》近乎完全忽视了传统小说的戏剧传统,所选择的配角毫无神似贴切之感。
Mr. Bingley一脸傻气,完全不像个一年收入五千英镑、受过良好教育、文雅和蔼能够讨所有人喜欢的英国绅士,特别是Elizabeth造访Netherfiled,和Darcy在客厅里言语交锋的时候,他犹如弱智一般的傻笑让我有一头撞死在屏幕上的冲动;Jane老得吓人,我不明白导演既然选了一个那么年轻的Elizabeth,为什么要把Jane选得像是Elizabeth的姑姑呢?
也许他是为了搭配他的傻瓜Bingley?
原著中Jane的那种恬静文雅、修养良好也不见了踪影,这个书中真真正正的女二号居然一点深刻的印象都没留下;Mr. Collins更加失败,导演不知为什么找了一个感觉很闷的男演员来演这个角色,道白时脸上表情僵硬,没有一点原著中所刻画的小丑形象。
我实在看不出来这个Mr. Collins如何符合原著中Elizabeth的那句“Most stupid man all over England”,他看来也就是有点木讷而已,说那些肉麻的奉承话的时候一幅言不由衷的表情,我就纳闷Lady De Bourgh怎么会看不出来呢?
看起来导演有点想为Collins平反的意思,美国人就是大度;Lydia,以为走路时跳两跳就能表现出Lydia的爱出风头和头脑简单,完全没有演技,几乎一闪而过,别说印象,连脸都没看清;Ms Bingley,更靠向美国电影中传统的恶女人形象,而非英国电影;Mrs Bennet,和原著中那个喋喋不休、整天用神经痛烦人、为了把女儿嫁出去近乎失去理智的妈妈相去甚远,总是一副操劳顺从的家庭主妇像,嗫嚅着那些本该很霸道的台词;Mr Bennet,Donald Sutherland的确是老戏骨,导演也一定为这个角色的选择暗自得意,但是无奈的是,这老头还是感情过于充沛,像一个美国爸爸。
为表示这并非我的主观臆断,引述一段原著中对Mr Bennet的形容:“Mr Bennet was so odd a mixture of quick parts, sarcastic humor, reserve, and caprice, that the experience of three-and-twenty years had been insufficient to make his wife understand his character.”从这样看来,的确片中的Mr 和Mrs Bennet颇有些缺少默契,——至少是缺少原著里那种默契;Mr Wickhan帅倒是有够帅啦(要不人家Keira也不会挑上他做男朋友),可惜就是形象展开得太不充分,一点也看不出那种自始至终一心讨好女人的花花公子像,让人觉得那么多女人会对他一见钟情绝对匪夷所思;Georgeiana,没什么印象,不过这个小女孩似乎还好,会弹钢琴,颇有一点古典的气质。
还好有Judi Dench,要不是她的Lady De Bourgh,整部片子的配角就一无是处了。
女爵士的Lady De Bourgh绝对英国,势利、古板、霸气逼人,那种标准的老贵妇气质真是英国的骄傲。
这是新版唯一超越95版的地方了,因为唯一,所以我愿意大力赞扬一下。
再说几个关键情节,这也是让我极其不满的一点,因为美国化痕迹实在太重。
说起来诡异,这部片子总会让我莫名地想起《Gone With The Wind》,首先酷似的是片中的舞会场景,怎么看都像是Twelve Oaks和著名的“Dance Montage”的翻版,虽然我这样说有苛责之嫌,但这是一次明显的美国化。
不过美国化痕迹最明显的还是Longbourn到Netherfield的路上那棵巨大的树——天啊,跟Tara的那棵简直一模一样,连剪影的处理手法都差不多,这种纯粹的美国精神的象征放在《Pride And Prejudice》里面还真是让人郁闷。
还有Elizabeth拒绝Collins求婚之后和父母的谈话,气氛由很英国的轻松幽默变成了很美国的语重心长,本是一句玩笑话,导演却恨不得让Knightly当场哭掉;场景亦从很英国的书房搬到了很美国的湖边,我还以为Mr Bennet要告诉Elizabeth“Red Earth of Tara”云云。
既然已经美国成这个样子,那么结尾就已经不算什么了——好歹Darcy和Elizabeth还没有在结婚之前先来个甜蜜的长吻,——等等,插一句话,最近得知了一个令人愤慨的事实,这个吻居然真的存在!
在YouTube上面看到了,就加在欧洲版的结尾,一分多钟,情节大概是:俩人在湖边坐着,Darcy不知为什么光着脚没穿靴子(你以为你是Colin哪?
你以为大家还想看你跳进湖里游泳哪?
告诉你,别说你穿着衬衣爬出来,就算你当场把衬衣脱下来也没人理你),然后俩人开始讨论以后互相称呼的问题,最后说到Mrs Darcy这个名字,Lizzy说我爸生气的时候就叫我妈Mrs Bennet,但你不行,你要是想叫我Mrs Darcy就必须是在你特别特别高兴的时候。
之后的情节让我一笑不起,MacFadyen又一次开始露怯,为了表现Darcy“Extremely happy” ,这小伙子硬是勉为其难干巴巴地连叫了N多声Mrs Darcy,那声音听起来简直就像一个坏掉了的复读机……还好这一段只是在美国版里有,要不然看视经典如生命的英国人不扒了那鸟人导演的皮。
——继续说正题,本片最无奈情节当属最重头戏之一的Darcy第一次求婚,刚才已经郁闷过MacFadyen在这里烂得让人发指的表现了,不过比起美国式的浪漫元素毫不留情地入侵英国小说,把贵族式的克制和礼节用一场雨浇得无影无踪,我还是觉得连断句都不会更别提抑扬顿挫的Darcy已经不算什么了。
超级怀念Austen的书房,克制着的炽烈,还有Colin,“the posh, deep, can't-be-bothered voice that he proposed to Elizabeth Bennet in on the BBC”.说了这么多,也不打算再往下说了,尽管想要挑毛病的话还能挑出一大堆。
总之美国人的文化霸权主义是令人发指的一件事,无论他们手里是哪个国家的原著,导演和编剧们首先考虑的是美国人民的口味,似乎只要满足了这一点就算大获成功。
那些被美国文化强奸的经典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变成了没有历史价值的四不像,等着后世的曲解。
如果美国人一直奉行这种类似于大国沙文主义的改编思路,以后还有谁敢把自己民族的文化喂进美国饿狼的口里呢?
在我看来就是两个相爱的人之间的拉锯战,只有互相在乎对方才会作死,小打小闹怡情,不管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一个德行,在爱情方面总不会坦荡荡,当然这也许就是爱情的乐趣
奈特丽一笑我就揪心。就这还全球最美的脸.
没觉出来有爱 女主角一笑起来好怪
怎么感觉随便拍拍就那么长还删了大量情节。。。
看了十多遍了,真是太喜欢这种调调了。尤其里面的配乐真的太棒。导演善于利用光影,把Knightly拍的超美。还有我们Mr.Darcy,乍一看不觉得好看,但是越看越有魅力。真的大爱这部电影,每次打开看,都会沉浸在绝美的画面当中,而且心情也会非常平静。
最烦奈特莉了 那个嘴巴简直了。。。
被95版瞬秒
够了。。
台词画面都不错~印象里原著的伊莉莎白聪明矜持,女主简直是台湾偶像剧跑出来的柴火妞~笑起来太难看了~~讲台词的时候很违和。达西更是呆滞弱智状而不是傲慢吧 - -///////
通篇充斥着美国南方种植园的潮湿野性,和闷骚装逼的英国乡村小镇毛关系也没有。
主角挺漂亮
不敢恭维
喜欢导演对光线的运用,很多时候特别唯美。那个时代表达爱情的方式含蓄中有热烈,两人间保持着礼节的距离,目光却可以表达纯净、真挚的情感。片中温馨,平和的氛围,宛如一杯午后红茶,音乐也相当不错。但始终更喜欢BBC版。★★★☆
女演员总是傻笑,演达西的男演员也太让我失望了……
这个版本还不错,比劳伦斯一版好,仅次于BBC版
长相湿乎乎的密斯特达西
达西和伊丽莎白山穷水复的爱情故事,作为英国文化中一个经典的浪漫符号,却永远纯洁的不染尘埃。我极喜欢伊丽莎白伫立湖畔的身影伶俐,有所思而又无所待,“我已亭亭,无忧亦无惧”的那种对待爱情的勇气,一旦明白了自己的心意,再无所畏惧。
每个部分都很好,她受屈辱时,我都想扇死那老太婆
好美,无一幕不美。达西第一次求婚,两人明明在激烈的争吵却又仿佛无法抗拒地在亲吻。最喜欢的,还是伊丽莎白踏过泥泞在暗蓝的天幕下走过的那一幕。当她走进房间,台词说着她满腿的泥土,但镜头牢牢锁住她的脸。那是达西的目光,他根本看不到那些狼狈,他完全的彻底的被生机勃勃闪闪发光的她所吸引。
在你面前,我的傲慢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