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之前在CCTV6看过蛮长片段的 一度忍不住想关电视 这次完整看一遍依然不堪入目 写的剧情又臭又长像答辩似的 狗血和事件互相穿插 吴京演的冷锋不是英雄 是耍帅的精神小伙 他那个不是勇敢不是救人民而是心智不成熟的豁出去罢了 我认为分明就是人设崩塌根本没有情感 里面无论是牺牲的百姓、士兵甚至是有剧情交流的角色都是工具人 没啥情感表达的 就像幼儿园孩子似的只会哭会叫会纯粹显情而已 没有任何实在的剧情 无非是能看到战争摧残的可怕罢了 张翰饰演的卓亦凡就是个傻子跟他本人一样 他是非洲开厂的富二代军迷 喜欢军事却只会纸上谈兵的“熊孩纸” 在战火中完成了从男孩到男人的成长 所以是本色出演嘛 永远都不会成熟长大 蟹蟹你们邀请张翰参演贡献尴尬和笑点 我很无奈的是人跟人只有机械的言语交流 其余剧情都为衬托罢了逢场作戏摆架子的大场面 毫无逻辑和真实 机械般的情感表达 烂俗乱编 现在的导演及编剧只会虾兵蟹将耍大刀钱搭起来的资本而写的主旋律剧本简直是蹂躏史实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是筛选删改过的都写得比这电影剧情好、全面、有深度、有意义 最起码人教版教材是大众所认可的书籍 而你这电影里面掺杂了闲杂人等没知识、逻辑、头脑的编剧瞎扯 这或许就是中国教育失败及资本胜于诚恳努力的结果吧这电影BGM/场景/人物一换就画风突变了 像蒸发一样神奇 没本事的剧组拍沉重的故事 有些情节看着像科幻片 不是说特效 而是像科幻片的故事写的剧本 捞了不少钱怎么不算正道的光呢 最起码是套着明星的空壳子呀
与好莱坞大片《敦刻尔克》相比,暑期档充斥着各类媒体头条的现象级电影《战狼2》并不算一部真正意义的战争电影——后者没有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战争冲突作背景。
但其仍显现出战争电影作为类型片神话在修辞方面的一些特点:诸如混合了奇怪的沙文主义,对暴力的爱恨交织和对本民族的天真情感等。
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有关影片的一句极具煽动意味的口号——“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中,而且贯穿于整个影片所虚构的故事文本:发生在非洲一个同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型军事冲突,却几近由吴京所扮演的一个“异乡人”似的角色——前中国军人“冷锋”所解决。
而影片主人公暧昧的“军人”身份正是本片创作者所苦心经营的一个较为显著的神话修辞。
身份的神话 早在影片伊始,主人公“冷锋”就因罔顾军纪“惩恶扬善”而被免除了军人的身份,而且直到影片结束,其军人的身份也没有恢复。
作为影片主演兼导演的吴京,在初映时面对部分观众对于影片人物过度化的英雄光环的质疑称,自己想表现中国军人“打不死”的精神。
那么,为什么一个已经被免职的军人,还能代表“军人”这一集体呢?
按语言学家叶尔姆斯列夫揭示索绪尔整体语言/个体语言所遮蔽的社会性的图式/习用理论,影片所呈现的“言说”方式,可以理解为对“军人”这一图式的某种特定的单一习惯总体(即习用) 。
主角已然不属于军人集体,但仍是军人这一身份所涵盖的诸多意义的集合体,而且更加自由。
换句话说,与其说开片的情节免除了主角军人的身份,不如说是对其军人身份的另一种建立。
一方面,在“拆迁”这一具有真实假定性意味的场景中,作为“拆迁对象”的主角战友家人首先是作为弱者的形象出现,这样的设定不仅符合社会新闻惯例而且还参与到影片初始情境的建立当中,“冷锋”这一影片的绝对主角正是出于保护弱者的目的而惩戒意欲报复的拆迁负责人,这一情节赋予了角色正义的道德感,主角军人身份中“服从命令的天职”属性自然退居次要地位;另一方面,从影片整体来看,这一情节还帮助角色剔除了其作为军人受到集体约束的可能,为后来的主体叙事部分构筑合理前提。
罗兰·巴特的《神话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某个学生在他的拉丁语课本中发现一个出自伊索寓言的句子,一头狮子在要求得到最大份额时说道,因为我的名字是狮子。
罗兰·巴特关注的显然是这句话背后的神话意义,在他看来,这些词的初级意义远不如这句话所传递的次级意义重要。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 不太重要的行为也可能具有强大的意识形态作用。
与之相类似的,“冷锋”在影片中便不止一次称自己曾是一名军人,并迅速而响亮地报上自己曾服役部队的番号,这背后潜藏着同样明晰的意识形态因素。
《战狼2》试图通过“中国军人”这一身份参与个人英雄主义神话的意义制造,并企图让观众在一个与中国一样同为“第三世界”的国家以一种奇怪的、优越的身份,“自然”地接受电影中发生的故事。
“法国士兵”与“黑人小胖” 《战狼2》虽跳脱出既定的历史事实,但其仍同大部分战争电影一样,遮蔽了有关种族和阶级的问题。
事实上,即使是像《敦刻尔克》这样的好莱坞主流大片,对于相关问题所给出的答案依然不能令人信服。
在《敦刻尔克》中,一名法国士兵企图让英国士兵忽略自己的身份而登上舰船,经过一翻尝试并没有成功,之后不幸被同行的英国士兵发现,勒令其作出牺牲,一群人撤离时准备搭乘的小船在争吵中进水翻沉,影片中一个关于种族的议题也随之淹没。
直到影片结尾,在英国士兵大举撤退之后,指挥官决定留下来撤离包括法国士兵在内的别国盟军。
这个情节有一个清晰的意指效果:英国是个强大的国家,在它的庇护下所有人都能回家,但是其附加条件同样不容忽略——即英国人优先。
《战狼2》中男主人公所拯救的以“黑人小胖”及其家人为代表的黑人群体具有同样的次级意义,它指向一个能处理连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都解决不了的问题的中国,像其他神话所具有的普遍病症一样,影片同样借助了“一个虚假的自然”。
或许有人会否定称《战狼2》只是一部影片而已,不含有这样的次级意义,类似的惯用借口常常用来掩盖神话实践所忽略的语言的任意性,但并无法否认神话意义所起的作用。
法国“葡萄酒”与中国“茅台” 罗兰·巴特在其《神话修辞术》中将葡萄酒视为法兰西日常生活礼仪性的绝佳象征,在他看来,法国的葡萄酒除了是一种日常饮品外,还代表了一种社会美德,甚至是法国“国之为国的依据”。
而“茅台”酒作为片中最明显的功能性物件、摆满了“第三世界”国家的普通货柜,这同样是一种关于酒的神话。
要知道,即使在中国,茅台酒仍不是主流消费群体所能承担的一般消费品,于谦扮演的爱财商人要想在非洲获利,或许更应该堆满“金坷垃”化肥或“老村长”酒。
茅台在影片另一情节中直接被当作一种神话化的“语言”使用:当地黑人在斗酒时因承受不了茅台最终败下阵来。
我国“国酒”可能在口感品质方面有其出色之处,但它却并不单单是一种饮品。
这一情节所消费的,并不是茅台本身的使用价值或效果,而是其作为“国酒”的形象,以及其参与集体仪式建构所必备的“口感浓烈”的“优良属性”。
《战狼2》的神话修辞遍布电影内外,影片宣传时一再夸大的“专业、搏命”精神锚定了观众对影视行业的刻板印象,其实质是在标榜自身与电影圈浮躁成风的行业氛围截然不同的一种神话价值。
在面对观众对于影片中护照真实性的质疑,吴京亦粗暴回应“不喜欢可以去外国”,俨然将一部影片上升至意识形态的试炼场。
《战狼2》的高票房也许意味着类似资本和意识形态的狂欢所建构的消费神话才刚刚成为国产电影市场的主流。
三星半,与首部一脉相承,但脱离了军旅题材的限制,变成了孤胆英雄动作片,与第一滴血系列是一样的,故事不新鲜,但场面更大,动作部分在技巧/火爆之间切换,整体非常燃,片长有些长。
能看出拍摄时受限颇多,很多镜头一看就是硬性指标,但这样的片对拓展华语类型片有好处,还是多多益善 子曰:龙德而隐者也。
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世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也,潜龙也。
时隔两年多,《战狼2》登场,延续了第一部的风格和水准,且场面更大,电影的主题,与第一部一脉相承,却有着不同之处。
还记得几年前看《战狼1》时的感觉,比起传统的动作片,该片其实从传统意义上算作一部军旅题材电影,且是少见的特种兵题材,这是由于其特殊性质而决定的。
特种兵不像是其同门师兄弟特警那样,可以以城市作战和警匪题材为依托来进一步发挥,比如《反恐特警组》和《极限特工》,而特种兵作为一种军事单位,其大框架就主要限定在战争题材(随着世界对反恐的重视,从2002年开始特种兵也开始参与到反恐任务中),且执行作为一种执行特殊任务的兵种,对单兵作战能力和武器装备的强调使其无法走传统战争电影中兵团作战这样的路线,但特种兵题材作品却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就是从单兵作战能力和团队作战方式上追求专业化的战术和战略,从而能极大的烘托电影的主题和气氛。
这是两部《战狼》一脉相承的特点,而且第一集从单兵作战到团队合作,有板有眼的是一副军事电影格调,且吴京对于冷锋这个兵痞的塑造非常成功,《战狼》的出现,让该片具备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一就是填补了近几年特种兵电影的空白,其二就是在主旋律,尤其是军旅题材与商业动作片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首部5.4亿的票房,就是成功的信号。
战狼在野到了第二集,还是延续第一集的路子吗?
最起码自导自演的吴京不这样想。
毕竟在这个商业化的市场上,军旅题材还是偏于小众,观众看《战狼1》的时候,终究还是冲着动作场面去的,而且个人观点,军事电影无论是在中外都不好拍,因为在和平时代题材和故事有限,尤其是国内限制就更多了。
因此《战狼2》在延续该系列风格和主题的前提之下,对电影的风向标进行了些许的转移,从电影的初始设定就能看出来。
冷锋,已经不再是军人,故事的场景搬到非洲。
而冷锋不当军人的原因开场点名,在盛怒之下的越轨行为导致其犯下了大忌,但虽然军装不在,但冷锋“退伍”是被动需求,军人的热血依旧存在。
而电影的场景来到非洲,故事的主线是在暴乱中营救中国同胞,因此,《战狼2》的主题与第一集还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没有了首部在题材和故事上种种限制,电影在格局和内容上,可以放开手脚,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这就是《战狼2》的升级之处。
《战狼2》以一个退役军人的视角,完全就是好莱坞孤胆动作片的模式,比如《第一滴血2》《虎胆龙威》《突然死亡》《暴走潜龙》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些电影主角不是警察,就是前军人,本片也是一样。
潜龙勿用这样的电影,个人比较喜欢称之为“潜龙式”动作片!
什么是“潜龙”式动作片,首先要满足三点要求:★故事必须发生在一个特定的场合或者封闭的区域;★作为反派的人物必须要有人质在手或者主人公什么把柄以便使其受制于人;★主人公必须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色或者一个意料之外的人物来充当“救世主”。
故事场景的限定,任务的限定,从头打到尾的的动作片模式,虽然不新鲜,都是好莱坞潜龙动作片的属性,但但对于吴京来说,把这个故事讲的风驰电掣,所谓“一快遮百丑”,故事平庸,但打得猛节奏快啊。
角色刻画依旧一般,但也因为角色施展空间不大,最起码对于主角冷锋的角色刻画相当到位,其余配角以脸谱化的模式能显示出相对性的角色特点,尤其是在后半段兵工厂突围的戏份中,将女护士卢靖姗、富二代张翰、乃至反派“交叉骨”等角色的个性刻画点到为止,在一部动作片中也就足够。
尤其是达康书记吴刚,简直就是“冷锋二号”,二者的共同点就是深藏不露,身手不凡,符合孤胆动作片的一贯设定,且其性格特征也比较讨喜,虽然只是在后半段出现,但风头无两。
电影建立在这个简单的剧情基础上,情节编排和故事节奏算不上行云流水,但非常紧凑,也就是快节奏,用目不暇接的动作戏来掩盖情节和角色的模式化,没有影响观感。
“第一滴血2”电影的故事,真的让人想起了《第一滴血》系列中,除第一集之外的所有的作品,孤胆英雄刷爆敌人,也决定了这样的作品最大的卖点在哪里。
当然电影最大的亮点在于动作,从开场打击海盗从船上到水下的6分钟长镜头,到到红巾军与政府军火并的火爆场面,还有吴京那一手用铁丝栅栏门阻挡RPG火箭弹的展示,乃至结尾处无人机与坦克的大战,电影的动作场面就在技巧/火爆之间来回切换。
PS,无人机之战有点类似《终结者3D》,坦克大战有些类似《狂怒》。
这是《战狼》系列的一贯风格,片中也有吴京单手换弹夹的动作展示,不亚于第一集拔枪/用脚上膛/爆头的镜头。
街头火并,短兵相接,坦克飙车戏,火箭弹与自动武器的轮番开火,乃至结尾与“交叉骨”的PK大战,该片的场面非常爽快。
当然缺点也是有,就是打得“太多”,说实话,电影120分钟,到了最后有些累了,不仅仅是观众累,我觉得连演员都累了,后面的大战场面,变成了简单直接,不如前半段那样突出技巧性。
而且对于情谊的刻画也是《战狼2》系列的标志,也让这部作品从内到外都散发着纯爷们的气息。
比起第一集在战斗中渗透的兄弟情义,第二集则是的焦点则在于普罗难民,电影的主题其实跟《黑鹰坠落》中“no man left behind”类似,面对枪口下的难民,无论是中国同胞还是非洲兄弟,电影用了很重的笔墨去渲染,有人觉得不如第一集有力量,但个人感觉还行,只不过方式不同而已。
PS,结尾导弹齐射的场面,是接到批文之后才发射的,据传之前的非送审版,这两个镜头是对调过来的,也就是说是发射之后才接到批文,但只是传说啊,我没有亲眼见到,不传谣。
大家当个八卦就好,不必言传,原因心知肚明。
说到华语动作题材,最近一段日子,以《湄公河行动》《非凡任务》和未来的《红海行动》这样的片子出现,都是“大片”。
不管拍成什么样,对我们类型片多元化发展其实有好处。
本片虽然带有主旋律的味道,但其路线却是正确,在商业与主旋律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很多镜头是硬性指标,但处理的比较合理,也是《战狼》系列的特性。
《战狼2》这种以特种兵为题材、动作为主题的电影,也是“潜龙勿用”的道理。
两类主旋律电影:英雄叙事和生活叙事;主旋律电影中的两类人物:英雄和普通人。
主旋律电影中的英雄并非一开始就是英雄,而是由普通人变来的;希腊悲剧同样如此。
希腊悲剧中的英雄抗争命运直至毁灭,显示的是人的尊严和价值。
主旋律电影中的英雄不会抗争,他将自己献祭给大他者,从而成为英雄;显示的不是人的尊严和价值,而是权力的荣光。
可以发现,这是将“惨”置换为“悲”的逻辑。
普通人没有自我意识地与大他者合作,为其献出生命,这是“惨”;但因为他是为大他者牺牲掉自己的,从而被歌颂为英雄,这是“悲”。
当代的“悲”,总是带有教育的意义。
因为真正的“悲”在现代世界已经丧失,“命运”的概念只有在古希腊才有。
因此,在“祛魅”的现代继续创造一种“悲”,便是出于政权维稳的考虑,是用来奴化民众的。
董存瑞炸碉堡,显然是一种“悲”,而且是希腊悲剧意义上的“悲”——知道必死无疑,仍然英勇赴死。
但董存瑞之所以炸碉堡不是希腊悲剧英雄为了显示自己生命的价值做出的选择,而是为了集体利益。
他是为那些宏大的概念(国家、民族、人民)而牺牲自己的,这里没有任何自我的意识。
因为没有自我意识地与大他者进行合作,放弃了反抗,其实是一种“惨”。
爆炸之时,董存瑞飞灰烟没,不够“惨”吗?
政权要稳定需要这类革命叙事,来教导和激励民众为集体牺牲自己,这是主旋律的一种逻辑。
同样,当主旋律电影在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时,有一种过度美化的通病,这让我们感到不舒服。
其逻辑来自于将“惨”置换到一种审美关照,即我们说的“第三条路”。
这种审美关照不是源自电影中的人物对待生活和生命的态度,而是由高高在上的目光强行指使的。
可以发现,主旋律电影中的普通人没有生命,没有自我意识,成为浸透官方价值观念的躯壳,成为歌颂权力的傀儡。
这本身是一种“惨”,但现在却被置换到一种审美关照,自然无法让人信服。
主旋律电影的虚假即来源于此。
人物是被操控的工具,要么以牺牲的方式来完成英雄壮举,要么以被审美的方式来美化生活。
其目的都是向高高在上的权力献媚,唱赞歌,达到奴化人民的目的。
英雄叙事:从“惨”到“悲”;生活叙事:从“惨”到“审美关照”。
“惨”是中国人生活的底色,恰恰是官方不想在文艺作品中看到的。
因此主旋律电影会将其改造,变为“悲”或进行美化。
“丧”为何没有出现在主旋律电影中?
很显然,这与官方价值观相悖。
不过很快,”丧“即将作为主旋律电影的改造对象登场,被收编。
至于”丧“会被置换成何种样子,就看主旋律电影的想象力吧,不做低智的想象。
文 / Sofia本文首发于作者微信公众号:岁月无声却有恒 题记:也许,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你的现世安稳是有人为你风挡雨遮;也许,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你的祖国给了你多么强大的安全感;也许,终有一日,你会发现你深爱着你的祖国、愿意为她付出一切。
浩瀚壮丽的印度洋,航行在海洋上的远洋商船,本是一派安居乐业的祥和景象。
但是,大海的宁静很快便被打破。
逐利而嗜血的海盗船就像迅猛而凶残的鲨鱼,转瞬之间,便要吞没掉无辜的商船。
船上人员的生命财产,谁来保护?
危急关头,吴京一个猛子扎入海水之中,水中孤胆英雄、救世主的形象跃然在屏幕上,没有踏着七彩祥云,却踩碎深邃碧波。
或许,主旋律i题材会让一部让产生抗拒,英雄主义也不是中国电影所擅长类型。
但看过《战狼2》,些这怀疑都会被推翻。
《战狼2》在创作上,参考了历史事实。
2015年3月29日,一艘中国海军护卫舰停靠在也门港口亚丁,撤离中国公民。
3月30日,中国海军护航编队护卫舰潍坊舰载着449名中国公民平安撤离也门西部荷台达港。
至此,需要撤出的571名中国公民已全部安全撤离也门。
撤离人员中亦有其他国家的公民。
而美国则在4月6日承认,无法帮助在也门的公民离境。
由于也门机场关闭,美国希望在也门的公民从海上乘坐外国船只离境。
这个世界上没有救世主。
当你身在异国他乡、当你身陷险境时,你虽然害怕、虽然惊慌,却不会绝望,你的心底深处始终有着一艘诺亚方舟,因为,我们的祖国已经用她的行动和实力向这个世界表明:她牵挂着她的每一个儿女,她也绝不会抛弃、丢下她的任何一个儿女。
这就是安全感。
也许,当我们身处和平康乐之中,当我们在国内享受着安居乐业之际,我们很难体会到这种安全感。
可是,一旦你走出国门,你便会发现,我们的祖国早已是一个强国。
怎样才能让自己由不平等的劣势地位跃升到被他人平等对待的境况?
并不是你自己内心强大、始终坚信“人生而平等”就可以实现的。
真正能确保你被他国、他族平等对待的是你的祖国、你日益繁荣昌盛的祖国。
这个伟大的祖国,她不仅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也有着强大的外交实力和军事实力;更重要的是,她深爱着她的人民、她愿意为她的人民赴汤蹈火、她绝不会放弃她的任何一个公民。
有一句话特别流行。
“你之所以看不见黑暗,并不是这个世界上没有黑暗。
而是因为已经有人竭尽全力地将黑暗挡在了你看不见的地方。
” 无数个像冷锋、何建国一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热血铸就了长城,将黑暗抵挡在长城之外。
支撑起他们的,是爱,对战友、对人民诚挚的爱,是荣耀,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人的荣耀。
影片最初交代人物背景时,吴京饰演的冷锋可以为了战友而舍己,这是战友情。
冷锋因为身染疫情而不得不离去时,达康书记并没有追随自己的战友而去,而只是默默地在吴京的后口袋里塞了一支弹夹,这是战友情,也是军人的使命。
当反派的雇佣兵质问吴京:“你已经不是军人了,你为什么不放弃?
”时,这是军人的使命,保护人民的使命,哪怕他已经不再是军人。
“一朝为战狼,终身是战狼。
”即便脱下军装,他们的血脉里涌动的依然是宽广的军魂。
所以,2015年也门撤侨的现场,华侨们高声呼喊着“祖国万岁”。
这感人泪下的一幕并不是什么意淫出来的主旋律。
而是人民对祖国和共和国军人的爱的反馈。
电影结尾的那句话,是对影片最好的升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
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 这种生命和安全的郑重承诺,我们的祖国做到了。
***感谢《泉州晚报》2017年8月13日的转载:http://szb.qzwb.com/qzwb/html/2017-08/13/content_347975.htm
实话实说,方君一向对主旋律电影无感,但跟很多人一看是主旋律就心生鄙夷不同,我并不在乎电影里掺思想教育。
但前提是,电影本身得好看。
遗憾的是一直以来,大部分主旋律电影的娱乐性,都差点事。
如果买票就为了上思想课,那我不乐意。
欣慰的是,《战狼2》沿用的是一条以前极少有华语片走的路子:中国特种兵在外国领土大显身手。
这个跟“暴打来中国挑事的歪果仁”背道而驰的思路,符合当今全球化的潮流,让看腻了套路的影迷眼前一亮。
三年前主旋律和娱乐性两手抓的《战狼》,尽管被一些人诟病“喊着虽远必诛却没有杀出国境线”,但在精神内核和受众指向上,,很合格地为同类大片铺了路。
▲《战狼1》算是首开先河之作第一部《战狼》给方君的感受中规中矩,我欣赏它对国产军事题材鲜见的尝试,也对一些文戏的编排略无感。
但不论如何,这部戏突出了吴京身为导演的风格:特别楞。
别误会,这不是贬义词。
吴京身为一个老牌动作明星,之前戏路不是那么宽,源于天生娃娃脸。
10年前看《男儿本色》,他演大反派一打三,身手爆裂,但怎么都缺股以往港片中大圈仔的狠劲,这是吃了长相的亏。
▲《男儿本色》吴京相貌还缺少说服力这两年吴京人到中年,眉宇间沧桑感渐现,吞噬稚气和胶原蛋白,才显出硬汉的轮廓。
两者交互作用,娃娃气褪去,取而代之的多了一份楞劲。
不知是吴京知己善用,还是歪打正着,这股楞劲,跟中国观众对军人正直又稍显古板的认知,正好相符。
而这股楞劲,也延续到《战狼2》,更加明显地流露在银幕内外。
故事说道:冷锋暴打强拆战友老家的恶霸,蹲了牢房,恰在此时,恋人离奇殉职,唯一线索是花纹独特的子弹。
痴情硬汉闻讯后悔不迭,一出狱就满非洲转悠,借着当保镖四处打听子弹的线索,如愿以偿被卷进一场小国叛乱——因为很巧的,战乱背后的雇佣兵头子,就是杀(未婚)妻仇人,所以啥也别说了,一二三,fight!
我们常把电影比作美食,那么主创就是厨子。
作为导演的吴京,仿佛一个上量非常足的厨子,不摆娇小的法式餐盘,只做保证扶墙的自助大餐,生怕食客吃不饱。
但雄性荷尔蒙弥漫之下,这份粗糙的实在,自有它的优势。
放在《战狼2》里,就是动作戏绝对管够,有种既然来了不吃撑别回去的好客之道,跟冷锋在片头灌酒的派头颇为相像。
譬如高潮反围攻,本来坦克一翻,冷锋再跟叉骨来段单挑,已经比第一部的体量大到足够,情绪圆满,剧组再有好东西,完全可以留着第三部。
但吴京不满足,非要再横生波折,坦克飞弹、血浆淋漓地再猛干15分钟,才上桌,餐量堪称惊人。
副作用当然是有的,比如拍摄严重超期。
但归根到底,大戏烧钱搏命,吴京的诚意充沛,有目共睹,整体还是利远大于弊。
方君认为,好的动作片,英雄不该是神佛通杀,而是遇强则强,但还是比坏人弱那么一点,流出灵机一动或爆发小宇宙的空间,这样打戏才有张力。
所以当年《战狼》主角光环太强,就太落动作片套路。
坏人除非武器占优或者偷袭埋伏,正面扛几乎没有一个能打的,boss战也是草草了事,有点对抗不够口号来凑的意思。
妙的是,这回《战狼2》脱离编制又跑离主场的冷锋,终于成了一个能打的“弱势群体”。
枪法如神功夫盖世,却没有复制史泰龙的一人军队神话,时时刻刻势单力薄,三番五次听天由命。
雇佣兵人数军火占优,高手也多。
冷锋单挑一壮一女一黑三个小boss都颇为费劲,干死大反派更是奄奄一息中仰仗几分运气扭转败局,殊为不易。
把无坚不摧的铁血战士,降格成心力有限的普通军人,这是续集塑造人物的进步。
吴刚不多说了,书记亲自提枪上阵摸爬滚打,这把年纪了,还能说什么呢,竖个拇指吧。
倒是有必要说说张翰,当初选角公布,很多人就担心这家伙要毁,结果剧本反而借了这份先入为主的东风。
塘主演的角色,刚出场是个装腔作势玩枪耍刀的二货,手舞足蹈指点江山,脸上半点硝烟味也不沾,每开口影院里都报以笑声。
果然,这个把枪火当杂耍的疑似叛逆富二代,真上了战场不堪一击,被吓得灰头土脸,我们一阵乐腾。
但他成长惊人,过了一夜就能跟两个前职业军人组成铁三角联手干仗,非但不坑队友,还单枪匹马端了两个小boss,很有点玩VR射击游戏上手飞速的意思。
而这份“玩家体验”,也从某种程度上弱化了血腥暴力感,让吴京可以放心多倒两脸盆的血浆。
前一部不怎么好笑的尬幽默,也得到了比较有效的修正。
两坦克转圈圈交锋,雇佣兵小黑直接吐了一车,这是从情境里生发的笑料,很自然,意外又合理,所以很好笑。
女主非要下车,镜头一转,远处几头狮子正在啃肉,没来由的惊悚一下,有荒诞的喜感,是合格的气氛调剂。
还有黑人大妈三番五次显神通,塘主泡妞踢到铁板什么的,冷锋“这是我儿子”,专为逗比而存在的于谦老师,都是文戏里的意外之喜。
甚至还上影迷梗,比如黑鹰坠落啦,比如某肌肉反派举枪时配乐是类似《终结者2》的“咚咚,咚咚咚”啦,特别好玩。
故事的后半段基本是三硬汉固守阵地,护卫大批工人,豪情万丈义薄云天,冷锋一度被众人抛弃场面凄凉,都有点黑泽明《七武士》的意思。
当然这是过度脑补了,但想想挺有滋味。
最后再说一嘴开头的话题,我觉得,其实主旋律要提高观众缘很简单:少说,多做。
一部《战狼2》这样的主旋律娱乐片,哪怕是里面几秒钟中国军人奋力保护同胞的画面,都比一万行“国家会保护你”的台词和字幕加起来更有说服力。
既然电影是视觉艺术,能用情节画面表现的,肯定胜过干巴巴的说教。
观众不傻,强行说教,他们会本能反感,但拍的方法对了,他们自然会潜移默化受到感染。
厚颜无耻贴上公众号,欢迎来玩
严格来说我要打的分数是7分,没有7分,打三星。
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抱不平,我觉得7分是客观的。
而非理性的五星和一二星都很正常,请注意以下几点:1.《战狼2》不是低分率最高的电影,请参考《变形金刚5》。
2.欧美大片被打低分的也很多,低分率高的同样多,同理国产片低分率低的也不少,《湄公河》、《大护法》的低分率低于绝大多数欧美片。
3.带有一定政治正确的影片本身就具有风险性,必然会让一部分人群天然反感,豆瓣如此,IMDB也一样。
4.去看看烂番茄,你会觉得豆瓣的大多数观众还是比较善良的。
大概只有豆瓣才会莫名其妙的出现一大帮人声讨一二星这种事情,按照这个逻辑,烂番茄应该早就被直接关闭了。
评价一部电影,本身就有理性和非理性之分,非理性的评判是容许存在的。
不是所有的评判都必须理性,只有嘎纳电影评审才基本能够满足。
关于此片五星和一星都是非理性的评价,带有观者的自身喜好、惯性思维,这是很正常的。
理性既然存在,非理性必然共生。
最后洗洗睡吧,一部电影而已,没达到神作的标准,需要这么较真吗。
最后说一点,个人感觉战狼的一二星评分率偏高,大概由于很多人对于政治正确反感,和国产烂片的惯性思维。
这是正常的反应,而这么多人声讨是一种反常现象。
理性爱国,是我一直强调的战狼二真拍的真的很燃?
剧情真的很有深度?
特效真的很棒?
作为八零后的我看完只有反思,那些“爱国就要去看战狼2”“爱国的你欠吴京一张战狼票”的宣传跟噱头实在令人反胃,“爱国”的帽子扣的高大上,仿佛不看战狼的人都不爱国了?
我并不是说电影的本质,而是说电影周边的宣传实在太捆绑观众,消费观众的爱国情怀。
拿电影来衡量现实那你就输了,毕竟签证背面是没有那几行字的,毕竟特种兵当着警察的面重伤恶霸是违法的,法律并不是你个人主义英雄价值观就可以逾越的。
警察并没有说要放纵恶霸,你就上去将其打成重伤,显得刑警们是这么无能,这么腐败,这么不为民做主?
需要你一个特种兵出头?
有没有考虑过警察的感受?
形象都叫你毁了。
更别说弹簧床可以挡炮弹,枪林弹雨中并肩作战等等。
这些都过于夸张,是,这是电影所以他可以这样拍,但是观众的智商也不低,这样拍我们就这样看,但是我并没觉得看完后我能感受到这片子有多爱国了?
没有,整部片子没有内容,除了爆炸还是爆炸,女主角对剧情可有可无,男主承担了几乎所有的主线,可以说他是中国版兰博,各种打不死炸不死,猪脚光环嘛,都理解,很可惜观众已经不是活在当年看兰博的年代,拿这种低智商剧情来捆绑爱国情节?
拜托,观众也是有智商的,几万发子弹打不烂一睹墙?
我替观众感到不值,很可惜爱国两个字真的不是一张几十块钱的电影票可以体会到的。
看了战狼我们就更爱国了?
先不说这个片子有没有这么大的能量,就说这个理论就不对,什么鬼?
按这个理论来说,看了速度与激情我出了影院就可以把车子开到200多么?
看了钢铁侠我就有装备穿了么?
看了变形金刚我的车也能变机器人了?
这个理论简直扯淡。
不要再捆绑消费观众的爱国情节了,这样一部没深度没智商的影片,真的不配跟爱国两字挂钩。
这里抛开不谈各种主义和影响,因为能力有限,实在无法把握。
我是个庸俗肤浅的人,眼界很狭窄,而且又近视。
所以就不能谈太形而上,太远大的内容了。
只能谈谈电影本身。
从电影本身而言,正如我写的短评所说,是一部将各种元素运用得相当纯熟的娱乐电影。
开局的场面,故事推进的节奏,感情戏,小笑点,煽情画面,配角,打斗动作,大场面等等。
都非常中规中矩,熟练恰当。
如果改换角色的名字,国籍和故事背景,可以让人觉得是一部好莱坞拍出的影片。
当然,肯定不属于卓异之作,但至少是好莱坞的中平之作的水准。
这部电影有国内各种所谓“大制作”少见的控制力。
国内今年来的“大制作”不缺钱,甚至也不缺技术。
但是缺乏一种控制集成能力。
就是把各种元素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保持整体的均衡,并有机地糅杂在一起的能力。
中国的“大制作”电影生产者们,往往有一种初学者写毛笔字的感觉,有上好的宣纸,上好的湖笔,上好的端砚,甚至有时候心中也有不错的想法,但是写出来的字就不是那么一回事。
不是这里粗了,就是那里细了,不是这里重了,就是那里轻了。
局部尚有可观,总体比例失调。
但《战狼2》制作团队令人讶异地控制住了均衡,没有在电影作品中造成太畸形的部分,应该是在背后付出了不少努力的。
当然,《战狼2》这部电影和艺术是无关的,它只是一部工业制造的娱乐电影。
这种工业制造的能力在美国是非常成熟的,比如今年看的《加勒比海盗5》,非常纯粹的工业制造,精致而平庸。
产出这种电影,不需要什么灵感,也没有什么艺术,更无所谓天才。
它所需要的是各种产品设计和生产的细节把控,就好像在2015年生产设计一台安卓手机,你知道所有你要用的技术,芯片,甚至你也知道你的手机大概的形状,最后产品的好坏,就是在于平衡和控制能力。
诚然可以批评工业品的肤浅,但对中国娱乐电影来说,批量成熟地交付质量稳定的工业品级别大制作的,精致而平庸的娱乐电影似乎还是个难以达到的目标。
莫忘记一两年前,中国娱乐电影拿得出手的还只是喜剧电影而已。
艺术品是伟大的,但工业品也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先行者。
当年雷军做出了小米1,老罗不以为然,以为比苹果差远了,立志要做全球第二好用的手机,然后我们就见到了锤子手机是什么样子。
电影,(部分地)作为一种工业,和其他工业一样,任何进步都是一点点来的。
《战狼2》应当说,还是表现中国电影工业能力的进步。
游戏名:《战狼2》开局只有一双拳头,装备全靠抢电脑:200到300人,装备有150到200某型号自动步枪,其余为AK-47自动步枪,部分人员配有手枪,装备有七到八架小型武装无人机,八到九辆坦克,型号不明,武装车辆若干辆玩家:一个人,初始武器为拳头,配有一辆越野车剧情简介:非洲某小国爆发内乱,我国武装无法介入,有大批侨民被困,其中有十分重要的陈博士和他的女儿,为解救他们,你奉命进入交战区任务:第一,前往医院,医院内有十几名全副武装的雇佣军,他们劫持了医院工作人员,其中有陈博士和他的女儿,你的任务是解救人质;第二,在几百名雇佣兵的围困下,和十几名护厂武装人员,救出中国工厂内的几百名员工特别提示:第一,玩家不是美国大片里的超级英雄,没有一个人杀几百个人的本事,玩家只是一个普通的特种兵;第二,为保证任务成功,本次任务玩家可以开挂,请全程尽情开挂,祝您游戏愉快整部电影堪称一个开挂的集合。
吴京去医院解救人质,直接开车撞进去,雇佣兵没有用人质威胁他不要行动;吴京需要枪时,会有枪出现,需要火箭筒时,会有火箭筒出现,需要坦克时,会有坦克落入他手;甚至地形都是站在吴京这边,有一幕是这样的,一辆坦克瞄准了吴京的坦克准备开炮,然后行驶过下面一个沙堆,炮口抬高了半米,真是牛逼;还有几十个敌人追着得了感染病的吴京,吴京精疲力竭,一枪就可以被解决,可反派居然直接走了,事后还说一定要杀了吴京,你在逗我吧;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是用坦克做出一个就算是高机动性的车辆也很难做出来的动作来阻挡炮弹;不仅吴京开挂,队友也开挂,张翰一秒学会用枪,一秒学会使用坦克。
总之,槽点太多了。
终于膜拜了五十亿大佬,想了想勉强三星吧,吴京跟一些神片神剧的区别就在于他好像是真的有一种热情和天真,单纯耿直有时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动作场面没什么巧思,但还算扎实,一些中弹后血浆喷出的场景确实有B级片质感,所以吴京只要抛开什么爱国主义和大格局,扎扎实实拍B级片应该还是不错的。
第二部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相比第一部,格局、场面都壮大了不少。水下憋气三分钟的打戏长镜头挺有创意。不否认他的努力和认真,但就是喜欢不起来,一度失控的票房和追捧让人觉得有点过了。相比2,各人更喜欢《战狼1》那种有点束手束脚的小清新。
“爱国”这个铁饭碗属实是被吴京给吃明白了
卖国贼还是太多了!!!国家的悲哀
多一颗星给鼓励吧,国产片能拍成这样不容易,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国人心里蔓延着颓丧的病毒,战狼就是那剂疫苗,用一本护照一面国旗一趟非洲营救燃起了全民族一直压抑的高潮。当下国人迫切地需要看到这样的作品,了解中国在海外有多强大,那一声开炮提振多少信心。从片尾花絮感觉吴京想做新成龙的野心,但本质上这算不上电影,跟片头的广告完美贴合成了中国梦宣传片。
完全不考虑场外因素,三星。要是考虑场外因素,一或二星吧
很用心啊吴京导演,小看你了,确实在导演上下功夫了拉片子了,知道借鉴是好的。至于大家比较反感的小粉红情绪我觉得那些桥段都是主旋律必备啊是稍微有一点过但还可以接受。最好的地方是吴京节奏掌握得很好,知道张弛有度,这点很难得。
⒈全程主角光环到爆表,以至于从头到尾都不用担心冷锋会有生命危险问题;⒉作为电影,问题和第一部一样很多,国内能拍这么血腥暴力的动作片而且能上映,想必有非常主旋律的功劳;⒊战乱时中国大使馆上五星红旗飘扬的画面应该是全片真心让我感动的一幕;⒋可惜没能和老爸一起观影,所以就没得加分了!
就这种乱突突俩小时的片子。就没必要当正经电影那么细致入微的讨论了吧。之前看到一堆人说一堆大词,又是民族主义,又是主旋律的。还有人因此生发出国民级的忧虑来。其实不就是 4k 高清版吃鸡吗。单排吉普开局都这样。B 站一搜一大堆。安个插件给韦神的敌人衣服上都印个日本国旗。立刻就成抗日神剧了。
第一个国产动作大片franchise我觉得算是诞生了。
这片儿如果是好莱坞大片豆瓣评分大概也就6-7分,所以7.5已经挺高的了。作为国产动作电影有不少突破的地方,也有很多硬伤。吴京拍得很认真,但审美太直男了很多地方看得我略尴尬。大火是碰上了好时机啊……
燃!大场面真的不输国外大片不尴尬,吴京打戏很精彩,水下搏斗看着也很有力,必须安利一下张翰,这角色简直就是个彩蛋啊,承包所有笑点,为他量身定做的哈哈哈,彭于晏可演不来。是真的好看
很燃!战争的场面很宏伟,人与人的打斗很精彩!看得人热血沸腾,为同胞而战!
剧情就这样吧,打戏的确拍挺好的,印象最深还是开头海里打海盗的那一场。
祖国是危难时的后盾,但不是背锅侠。希望大家看了这部电影后,理性的表达爱国。
希望打高分的人自动退出我的社交圈。
三星半。如果你接受吴京把自己当兰博使的设定,这片总算做到火爆过瘾,起伏到位,情感饱满,在技术上是接近好莱坞水准的,虽然张翰有尬点,但吴刚竟不违和,整体值得一看。当然问题也有,一些情节设置不通,部分人物太脸谱化,有些地方为打而打,不过吴京比起上集已经进步很多,作为动作明星也熬出头了
这次爆发只能说明现实真的已经坏到需要兴奋剂来刺激了,不讲道理只谈主义,没有内涵只有形式,人们high在拳头打强拆,身躯挡子弹,双拳搏军队,反正死的也不是自己,有人解气就是帅。吴京拍片还是挺流畅的,明显比上部有钱了,笑点也没那么尴尬了,以及这票房是多少代人一辈子的梦想啊。
中国梦就靠你了,吴京、话说,周迅做的那个“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的劳动才能实现” 广告让我彻底路人转粉。好美好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