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改编剧本

Adaptation.,何必偏偏玩谢我(港),兰花贼(台),改写情缘,兰花窃贼

主演:尼古拉斯·凯奇,蒂尔达·斯文顿,梅丽尔·斯特里普,克里斯·库珀,玛吉·吉伦哈尔,约翰·马尔科维奇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拉丁语年份:2002

《改编剧本》剧照

改编剧本 剧照 NO.1改编剧本 剧照 NO.2改编剧本 剧照 NO.3改编剧本 剧照 NO.4改编剧本 剧照 NO.5改编剧本 剧照 NO.6改编剧本 剧照 NO.13改编剧本 剧照 NO.14改编剧本 剧照 NO.15改编剧本 剧照 NO.16改编剧本 剧照 NO.17改编剧本 剧照 NO.18改编剧本 剧照 NO.19改编剧本 剧照 NO.20

《改编剧本》剧情介绍

改编剧本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女记者苏珊(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饰)采访了一个因酷爱兰花,经常偷采兰花而满身官司的“采花贼”,并将此人的故事加工成了传记小说《兰花窃贼》。不久,好莱坞某电影公司将这本书的改编权买了下来,并请来了颇负盛名的改编人查理(尼古拉斯•凯奇 Nicolas Cage 饰)来将它改编成电影剧本。 无奈查理已江郎才尽,他绞尽脑汁都无法完成《兰花窃贼》的改编。查理无奈之下只好向原作者苏珊求助,但性格内向的查理见到了美艳华贵的苏珊竟紧张得说不出话来。他只好叫来了对编剧极感兴趣并想涉足其中的弟弟唐纳德来帮忙。 兄弟两在改写剧本时历经了一系列曲折。查理突发奇想,将自己改写剧本的创作过程也写进了剧本。这部剧本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嫌疑人侦察英雄妙女神探第二季地狱少女三鼎命中第一案天堂玩家帕特森肥佬教授2极寒风暴新生六居客第二季武林有侠气被流浪猫捡到的男人真相背后黑侠2战时冬天最美丽隔壁惊魂锦绣前程金城档案圣杯神器:骸骨之城华泽尔·古米治第一季圈套2014特别篇步步杀机梦想的面具暗影之面真爱无尽宋飞之前是杰瑞致所有我曾爱过的男孩3分手别把锅带走偶像漩涡

《改编剧本》长篇影评

 1 ) 改編世界

編劇是charlie kaufman,作品如being john malkovich和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三部片的共同之處是,你很難分清那些是真實那些是想像adaptation中,charlie是故事主角之一,要把susan orlean的小說orchid thief改寫成劇本,然後情節向後跳,講述susan要把john laroche的一生寫成orchid thief這本書,再次跳躍,john laroche夥同印第安人偷絕種蘭花的故事。

這是一個追逐的圈套:charlie為了劇本追逐susan的小說和內心情感,susan想要找到john對蘭花狂熱的原因,john則在不停的搜尋幽靈蘭;向後解套的時候,john瘋狂之下有悲傷往事,susan發現自己點生活空虛沒有激情,charlie遭遇中年危機,劇本完全沒有辦法繼續being john malkovich中,大家都能到john malkovich的腦中,成為他本人。

這部電影就好像在charlie kaufman的腦中進行一樣,他想到什麼,我們就看到什麼。

於是故事一轉再轉,主題不停變化,在他的雙胞胎弟弟donald的建議下,回到了好萊塢常見的毒品,性,槍戰,飛車,順利完結這是一部很吵鬧的電影。

不是電影本身,而是他不停跑動,卻不告訴你他到底想講什麼,到了最後,也還是什麼都不告訴你,作為一個習慣任何事情都有一個意義的工科生,這是一種折磨啊出於對編劇本人和這個精巧劇本的尊重,我推薦這部片,但是我必須承認,我確實什麼都沒明白

 2 ) Live what you write.

作品最后变成怎样根本是无关紧要的,人生才是我们自己最为重要的作品。

John的激情在兰花,Susan的热情在追随John,Charlie的激情在追随Susan,我们总是想把别人的故事描画圆满,以为这样就成了自己的故事。

其实当然不是这样。

电影有个糟糕的尾声,却同时有着精彩的结束:Charlie滥俗地交了差,却亮闪闪地走进了自己的生活表了白。

谁管谁啊,"You are what you love, not what loves you. "作品不过就是一个臭屁,自我也好,遮掩也罢,总会有人不喜欢。

考夫曼高明的地方就在这里,去你的,这事儿完都完了,赶紧开车走人,该怎么活怎么活去。

"Anyway, it's done, and that's something....So, Kaufman drove off after his lunch with Amelia, filled for first time with hope.I like this....This is good. "大力推荐像考夫曼这样聪明、真诚又不故弄玄乎的剧作家导演。

 3 ) 最点题的一句话是Charlie的玩笑

You're what you love, not what loves you.当然是句感人的格言。

不过这不是本文的重点。

在影片开头,Charlie开头给Donald的剧本提出了一个开玩笑的杀人方法:一个文学教授解剖活人,自称deconstructionist(解构主义者)。

Charlie和Donald是两个风格不同的编剧。

电影频繁地借用Donald之口说剧本“结构”,事实上电影本身就用了几重元叙述的方法,把结构给解构了。

正如开头这句玩笑一样。

想要分析这部电影,首先要从“结构”上来说:在迈阿密惊心动魄的“考夫曼1”是由上完编剧课的“考夫曼2”编出来的。

溯回到影片前半段,我们被告知2在创作1,但彼时1和2是分辨不开的。

直到电影最后一句旁白“谁来演我比较好呢”,突然告诉我们,凯奇所演的考夫曼1和2,是由背后的考夫曼3创作的。

但是这个考夫曼3还仍然是Adaptation剧本中的角色考夫曼。

真正的电影编剧考夫曼……可能边笑边着看我写1234吧。

这里一环套一环的分析,到《纽约提喻法》就没有用了,它才是从各个层面真正把结构给解构了。

当然《纽约提喻法》更强调一种哲学上的虚无,和时间的弃用,也就是《改编剧本》的考夫曼2想要追求的“什么也没有发生,什么也没有改变,什么答案都没得到,什么结局都没有,每个人都早就死了或尚未生存,同时所有的事都发生了,所有的人都在经历所有人”的那种故事。

后半段的“好莱坞式”故事,可以看作是一种自我镶嵌的反讽。

从另一种角度,也可以看作现实和虚构的界限的虚化。

那这里就要说到Charlie和Donald到底是不是同一个考夫曼的两面?

我觉得这个问题用Charlie的一句话也能解决:You and I share the same DNA. Is there anything more lonely than that?“我们有着同样的DNA,还有比这更孤独的事吗?

 4 ) 《改编剧本》:多重文本解读的“万花筒效果”

发现抄袭,留下最后一段作为纪念。

之后修改好了再来分享吧。

《改编剧本》的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产生了万花筒一般的效果,其中既有编剧自我崇拜、自我结构的意识流冥思,又有惊险刺激的视觉消费,整部电影饱满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查理•考夫曼和斯派克•琼斯奉献了一部凶猛精彩的头脑风暴和视觉盛宴。

 5 ) 原电影之惑---解读《改编剧本》

原电影即关于电影的电影,《改编剧本》当中有诸多关于电影特别是好莱坞电影特性的思考。

从来创作者不好当,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实。

遇上灵感竭尽的情形,就只能躲在远景酒店里,用打字机敲着同一句话(《闪灵》)。

不肯放下身段的创作者就更麻烦,一时半刻写不出“为大众服务”的作品竟然又极不情愿涉足大众题材,无奈吃饭要紧,连自己从未接触过的“低俗”摔跤手剧本也要忙着张罗,自然捉襟见肘无从下笔。

(《巴顿芬克》)。

《改编剧本》所讲述的同样是一个编剧面临创作危机的故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它跟科恩兄弟那部金棕榈大作《巴顿芬克》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想象了著称的天才编剧查理·考夫曼(《傀儡人生》,《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纽约提喻法》)这拿自己来开刷,找来尼古拉斯·凯奇来饰演“自己”---性格内向且又神经质的电影编剧“查理·考夫曼”。

他面临的是一个棘手的改编剧本计划,之所以说它棘手,是因为这本《兰花窃贼》并非一本小说,而是一个状似散文随笔类的报告文学。

而《改编剧本》本身大可以看做是一堂教写商业电影剧本的课程,同时整部影片的内容跟主人公在片中编写的那个改编剧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现实生活与剧本世界之间的界线被彻底模糊。

天马行空的元素层出不穷,莫名其妙的遭遇此起彼伏,苏珊·奥尔琳(梅丽尔·斯特里普)写书的经过肆无忌惮地在片中穿梭。

其跳跃的纷繁和频密程度已经超出了正常叙事的承受力,所以在我看来整部《改编剧本》其实就是查理·考夫曼写作思路及精神状态的外化。

凯奇饰演的考夫曼绝对是一个“有追求”的编剧,那些商业片剧本在他的“闷骚”头脑看来都是微不足道的。

他力图将《兰花窃贼》写成一个只跟花有关的作品,故事人物通通予以弱化甚至是剔除。

这还不够,他希望把整个生物进化的历程(片中多次出现沧海桑田的更替),达尔文的进化论都成为他剧本的一部分。

可想而知考夫曼不切实际的理念不可能实现。

与此同时他还有一个孪生弟弟(同样由凯奇饰演),几次编剧课的取经之后就一头扎进处子作的写作当中。

跟哥哥截然不同的是,弟弟着手的是通俗题材---“烂俗”的惊悚故事,故弄玄虚的噱头,却出乎考夫曼的意料受到片商赏识。

在这里我再来厘清一下这个“查理·考夫曼”的问题。

考夫曼其实有3个,一个是自始至终可以在影片当中看得到的,这就是唯一在片中叫考夫曼的那位;一个是看到了却是以另一个身份出现的,那就是他弟弟。

这二者就是同一个人极端的两面,哥哥作品曲高和寡,性格就直观表现为孤僻害羞在男女问题上有心无力。

而弟弟却是开朗外向,左右逢源,大受欢迎。

第三个我们始终看不到,但前两个都只不过是他内心激烈斗争的一种外化。

正如前面所说的整部影片都是一种情绪和思路,而且是属于这第三位查理·考夫曼所有的。

《改编剧本》很大程度上将诸多好莱坞的写作特点,商业元素都披露出来。

而贯穿始终的困惑是究竟写作应该是坚持走标榜个人风格的“艺术”路,还是放下底线搞大众娱乐是一个自始至终萦绕在考夫曼心头的难题。

弟弟写作的成效显著的同时,哥哥又寸步难行,于是乎妥协成为了逼于无奈的选择。

他必须请弟弟的导师赐教,导师告诉他一条捷径:第一,务必要加入戏剧元素;第二,前面不要紧,重要的是在结局处人物要作出出人意表的改变。

于是乎考夫曼就大刀阔斧的“改编”,在这里影片的处理方式依然是保持主观参与其中的方式,亲身去体验剧本的改头换脸。

原著作者自始至终未能目睹传说中的鬼兰,很多时候生活纪实如此,即使追寻已久人仍往往是没有结果。

但电影不同,电影是替人圆梦的,大团圆结局是大众喜闻乐见的。

即使不能够做到百分百的Happy ending,但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定则在好莱坞电影的正面人物当中是始终生效的,所以苏珊·奥尔琳最后亲眼目睹了鬼兰。

但是由于考夫曼刚尝试改变风格,所以情节看来仍有缩手缩脚的影子,表现出来就是那种寻觅无果的延续---苏珊·奥尔琳对于眼前的鬼兰感到失望。

迈出第一步之后,考夫曼的尺度开始放宽。

于是乎经典的犯罪片元素--偷情,毒品,凶杀,袭人野兽悉数登场,轮翻上阵,到最后哥哥在弟弟面前袒露心声,双方都完成了“人物的转变”。

讲求故事性乃至依赖于故事性,想必这就是好莱坞电影的优势及局限之所在。

原著的面貌在被赋予了这些戏剧元素之后变得面目全非,无法辨认,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创作问题。

在艺术家都埋头创作的时候,难得还有人来反思创作方法本身,实属难得。

 6 ) 影评(未完待更

挺有意思。

以性命为代价将一个并不戏剧化的剧本变得极具戏剧性,现实和艺术的界限彻底模糊。

学剧作的学生大多数都是Charles,少部分是Donald,于是编剧也试图让Charles蜕变成Donald。

他似乎在否定没有戏剧冲突的可能,如果没有故事,是因为有人说谎,或者是观察生活不够仔细;戏剧的逻辑也就霸凌了生活的逻辑。

实际上更吸引我的是Charles一开始的主张:我们能不能写一个花卉的故事?

也许没有人物、没有情节,没有冲突、成长和变化。

创作者质疑了传统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剧作法,却最终又归顺于它。

但有趣的恰恰是质疑的问题;只可惜这部电影本身又在告诉我们,那种剧作法在传统电影中是无法实现的。

(关于传统剧作法和查理想创新的剧作法,可以从三个剧情层面进行区分)10.12更新 题目adaptation很有意思,改编亦为适者生存。

剧作家是查理,也是唐纳德,市场需要和艺术追求是一体两面(唐纳德的剧本也是暗喻,分裂的人格本身是一个主角);当唐纳德死去,两个分裂灵魂融合成一个,变成了剧作家本人,查理也变得更像唐纳德。

适者生存的进化论,不止适用于花卉,也适用于艺术,适用于人。

苏珊和老许的对话,在老许讲述人生故事的同时也隐秘地揭露老苏珊到生活状况:无聊、孤独、对婚姻感到不满、生活一潭死水却无法改变。

一小时左右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叙事层次转换饿伯蛇的隐喻,剧本3的隐喻,唐纳德在蚕食着查理。

在查理自己的故事里,他把自己写进剧本,也是一种自我蚕食。

恰好是影片到一个小时,由于唐纳德的介入,故事开始出现转机。

其他想到再更。

 7 ) 《改编剧本》:一个天才编剧的自白

“You are what you love, not what loves you.”弗朗索瓦·特吕弗曾经说过,“电影要么反映创作之苦,要么反映创作之乐,我对除此之外的电影毫无兴趣。

”《改编剧本》想要表达的,正是一个编剧的创作之苦。

电影的开头就是男主角查理·考夫曼(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碎碎念,“我的秃脑袋瓜还管用吗?

为什么我什么也写不出来?

如果我能快乐一点,也许就不会掉那么多头发……我真是一个行尸走肉,长时间坐着工作使我的屁股越来越肥,衬衫的下摆老是塞不进去。

也许我应该找个姑娘谈谈恋爱,可是没有姑娘会喜欢一个屁股又肥头发又少的中年男人……我他妈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看到这里,有过编剧经验的观众都会感同身受地会心一笑。

编剧不是一个光鲜亮丽的职业,相反,这是一个极度枯燥和苦逼的差使。

由于长时间的阅读、思考、写作以及不规律的生活,现实中的编剧通常都是这副德行:形容枯槁,头发像一蓬乱草,眼睛空洞而无神,动作迟缓,神经质,敏感,强迫症,经常自言自语,每天穿着睡衣和拖鞋在斗室中漫无目的地来回梦游……晚上睡不着,早上又起不来,与正常人类相比,编剧的生物钟是反的。

虽然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但是作为一个编剧,好不容易起床之后通常做的却是以下一些鸡零狗碎的事情:看新闻、刷微博、看朋友圈、回邮件、听音乐、吃早餐、做运动、泡茶、打扫卫生、抽烟、收衣服、发呆——反正对任何一件不是写作的事情他都会抱着极大的热忱去做……对了,忘记刷牙洗脸了。

终于,在所有看似毫无必要的杂事都被料理完之后,百无聊赖的编剧才会逼迫着自己坐在电脑面前,开机、打开写字软件,然后……继续发呆。

此刻,这些天才的脑袋正在思考着一个无比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一定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哦,对了!

我竟然忘记了剪指甲!

天哪!

我竟然还没有给肉肉植物浇水!

卧槽!

我的眼镜竟然还没有擦……诸如此类。

当每一个指甲都认真地修剪好,当每一棵肉肉植物都反复地浇了水,当每一片镜片都擦了又擦,当确实再没什么事情可做之后,编剧才会极不情愿地再次回到电脑面前坐下,然后使出吃奶的劲去瞪他面前那片空白的屏幕——仿佛通过这样一个庄重的仪式就可以瞪出一部让制片人和观众们都喜极而泣的绝世佳作来。

好消息是,就在眼睛都快要瞪出血来的时候,那个名叫“姗姗”的灵感总算是来了。

于是编剧开始抽疯似地敲打键盘——与其说是在写作倒不如说是在发泄满腔的怨念。

好不容易洋洋洒洒地写出几页文字吧,仔细一看却又完全不忍猝读——这写的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

垃圾!

狗屎!

由此编剧进入了“午夜嚎叫”模式。

他一边恶毒地诅咒着这个操蛋的世界一边癫痫发作似的狂按着删除键。

说真的,要是每按一下删除键就给编剧一分钱的话,那么编剧的财富早就超过比尔·盖茨和他的朋友们的总和了。

随着屏幕再次恢复到一片空白,编剧的才华和自信仿佛也被彻底掏空。

这个平时自诩为天才的家伙,此刻正以光速堕入绝望的无底深渊。

这就是为什么编剧在看到海明威的那句“每个作家写的初稿都是一堆臭狗屎”时会泪流满面的真实原因。

“要是有人胆敢当着我的面说写作是件容易的事情,向圣母玛利亚发誓我一定会第一时间冲过去亲手掐死这个狗娘养的。

”对这句话,我真是发自心底地不能再认同。

作为编剧会自动拥有一项超强的被动技能,那就是自我安慰和自我欺骗——“今天写作不顺利一定是我打开Word的方式不对……今天指甲剪太短了,按键盘好痛,不如明天再写?

……嗯!

等明天我再精神百倍地去继续写这个伟大的故事吧!

对,明天!

明天一定可以的!

妥妥的……”几乎是一瞬间,编剧们立刻就满血满魔地复活了,他一边哼着歌跳着舞一边优雅从容地离开电脑,然后欢乐地继续去刷微博、刷朋友圈、看新闻、看电影、听音乐、剪指甲、抽烟、发呆……很好笑吧?

很荒诞吧?

很过瘾吧?

很不可思议吧?

问问你身边的编剧朋友吧,之后你就会知道我说的这些都是真的——不要被编剧们蒙骗,隐藏在他们坚毅神情下的是一颗颗善良、敏感而又脆弱的心。

编剧都是擅于吐槽和碎碎念的高手,所以,能坚持看到这里并忍受到这里的朋友们对我绝对都是真爱!

哈哈,言归正传,开始继续说《改编剧本》。

在日益乏味而趋同的万千电影中,每隔几年就会冒出一些让观众眼前一亮的作品,它们特立独行、无法归类,它们让人脑洞大开、拍案叫绝。

这些极富个性和生命力的影片极大地延展并丰富了电影艺术的外延和内涵,例如《巨蟒与圣杯》、《陆军野战医院》、《成为马尔科维奇》、《巴顿芬克》、《记忆碎片》、《盗梦空间》等等。

《改编剧本》就是这些有趣作品中的一员。

它有趣的核心原因就在于它的剧本是出自一个天才编剧之手——查理·考夫曼。

名字不熟没关系,看看他那些大名鼎鼎的作品吧:《傀儡人生》、《改编剧本》、《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纽约提喻法》……获奖无数的他无疑是所有编剧们内心深处最被羡慕嫉妒恨的那个爱豆(偶像)。

查理·考夫曼写出了那么多天马行空而又构思精巧的好故事,每个人都很好奇这个矮个子的中年男人脑袋里到底都装着些什么东西。

正好,《改编剧本》就是一个打开他心扉或者说撬开他脑门的一把钥匙。

与其说这部电影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倒不如说这部电影是一个天才编剧的自白书。

《改变剧本》的编剧是查理·考夫曼。

电影的男主角是一个编剧,名字也叫查理·考夫曼,由尼古拉斯·凯奇饰演,他有个孪生兄弟叫唐纳德·考夫曼,也是由尼古拉斯·凯奇饰演(我承认这里有点烧脑)。

需要说明,唐纳德·考夫曼其实是一个虚构角色,无论在电影里还是现实中都是不存在的(看过电影你就能理解这句话其实并没有逻辑错误)。

搞笑的却是,无论在电影海报上还是在电影正片里,编剧一栏都郝然写着查理·考夫曼和唐纳德·考夫曼两人的大名。

更搞笑的是,这部电影获得了当年奥斯卡的最佳原创剧本奖提名,提名名单上写着的竟然还是他们两人的名字!

有点烧脑吧,没关系,无论是看电影还是看这篇文字,一旦挺过了这一关你就能体会到本片真正的乐趣所在——真与假的水乳交融以及虚和实的无缝切换。

故事说白了很简单。

电影里有两条明显的叙事线索,一条是编剧查理·考夫曼改编女作家苏珊·奥尔琳(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的畅销书《兰花窃贼》的过程,另一条是苏珊·奥尔琳与“兰花窃贼”约翰·拉罗歇(克里斯·库帕)相遇相识的故事。

在这两条线索交汇前,电影是偏写实风格的,或者说电影里的故事是“真实”的。

因为真实,所以普通观众可能会觉得索然无味——不像传统的好莱坞影片,这部电影的前半段确实“乏味”,没有戏剧冲突,没有危机,没有暴力、追车、枪战,没有毒品、性、心灵鸡汤……是的,能刺激观众的精彩元素统统没有,直到这两条线索交汇并碰撞在了一起——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和创作灵感,查理·考夫曼决定跟踪苏珊·奥尔琳,没想到他在发现了惊天真相的同时自己也差点命丧黄泉!

(放心吧,我才不会剧透呢)好了,在影片的后半段,传统好莱坞电影中那些所有能刺激观众的精彩元素现在又都齐活了:冲突、危机、暴力、追车、枪战、毒品、性、死亡、救赎、心灵鸡汤、balabalabala……故事就这么个故事,乍一看觉得没什么,但细思极恐!

与前半段的“真实”相比,影片的后半段明显偏戏剧化或者说“虚假”。

但现实是,这部电影能成功刺激到观众靠的不是真实走心的前半段,而是虚假夸张的后半段。

借此,编剧查理·考夫曼极其高明地讽刺了当下好莱坞那些令人窒息的创作传统。

在电影里,编剧查理·考夫曼有个同为编剧的弟弟唐纳德·考夫曼。

哥哥自诩为一位严肃的故事创作者,他常常鄙视那个没有多少才华却总能写出受制片人和观众青睐的剧本的弟弟。

在查理写不出好剧本的时候,他的弟弟却因烂剧本而飞黄腾达;在查理在斗室里为搞创作而抓破头皮的时候,他的弟弟却在各种秀场推杯换盏、左拥右抱……查理和唐纳德事实上代表了两种编剧,或者说代表了真实生活中编剧的两种分裂人格。

一个认为编剧是一种崇高的艺术创作,另一个只是把编剧当做一个赚钱的营生;一个严肃认真,另一个却世故圆滑;一个活得苦逼,另一个却活得潇洒。

这次,现实中的编剧查理·考夫曼讽刺的是自己。

对编剧身上的这两种性格,查理更推崇哪一种呢?

毫无疑问,查理喜欢哥哥的那种性格。

在他看来,虽然哥哥活得苦逼但却活得伟大,而不像他那个“没原则没底线、低俗而又媚俗”的弟弟。

编剧对弟弟有多羡慕嫉妒恨呢?

他把弟弟写死了!

可能后来觉得自己太过残忍,编剧又安排弟弟用一番勇敢做自己的话来救赎迷茫痛苦的哥哥。

弟弟说的这番话中的有一句说的特别好,这里有必要单独提出来,不翻译不解释,大家自己理解:“You are what you love, not what loves you.”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改编剧本》既做到了符合传统好莱坞叙事的套路,又做到了推陈出新、特立独行——剑走偏锋地讲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好故事,这就是这部电影最牛逼的地方。

藉由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探查到编剧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那里充满了迷惘和痛苦,也充满着善良与坚强。

其实,我们并不孤独。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写文字的人。

本文为作者原创,图片源自网络,欢迎留言、分享及转发,谢绝不打招呼的转载。

<图片1>

 8 ) 世界永远在轰轰烈烈,人生永远在波澜不惊中慢慢死去。

绝对震撼的结构,无比扎心的哲理。

前半段是一潭死水般的现实生活;后半段是紧促精彩、不断崩坏的“好莱坞剧本”,非常讨巧的表现形式:又当又立。

它既靠商业电影式激烈的收束博得了眼球,又在批判这样的逻辑缺失。

但正像电影里不断强调的“这些话不用旁白要怎么说?

”,想给观众造就一份跌宕起伏又酣畅淋漓的情感体验,又不想要观众哭过笑过之后觉得自己像个傻逼,不用这种断裂的居高临下的表达方式又能如何呢?

所以这剧本真的称得上是天才之作。

但我最爱的却并非天才的才气,而是天才的猥琐与自卑,天才的自我剖析和自嘲,这才是能让我共情的部分。

尽管后半段节奏陡然加快,其实我还是更喜欢沉寂又迷茫的前一个小时。

考夫曼连珠炮式的“我不行我丑我胖我自大我自卑我不该这样我的生活一团糟,I‘m suck”,唐纳德傻子一样永远乐观感性的外表下通透的心,都让我无比动容。

梅丽尔线的动人则来自无比贴近自然靠近心灵的力量;热爱的力量,宁静的力量…鬼兰那么美。

尼古拉斯凯奇的表演令人陶醉。

世界永远在轰轰烈烈,但人生永远是在波澜不惊中慢慢死去,我们能做的只有抓住弥留之际的最后一丝热爱,去努力活着。

如果全世界的导演都去拍轰轰烈烈,那谁会走进我多愁善感的心里最孤独的角落?

 9 ) 考夫曼的故事总是难以言明

考夫曼的故事,经常自己嵌套自己,自己迭代自己,像克莱因瓶、莫比乌斯环、衔尾蛇,尾巴会往头部钻,它会提出一些概念、说一些故事、制造些疑问,而这些概念的解释、故事的剖析、疑问的回答又似乎只有用回故事本身才能解读。

这也是它引人入胜的地方,天才的Writer's Block也能成为Block Of Mavelous Writing。

媚俗刻奇、满足大众爽的作品总是格外地红,格外地有流量,因为市面上很多麻瓜受众没有艺术追求,活一辈子都只爱抖音,只读营销软文公众号,所有只是为了娱乐,爽爽。

资本也无比青睐这种爽文,给观众以爽的载体,好让自己收割一波赞“赏”。

深奥的哲学和艺术有什么用呢?

更多时候它会使那些钱多人傻的受众感到无聊,感到智商被侮辱,感到困惑,想要睡觉。

不是人人能接受这种认知的非舒适区的。

人如果可以,都会选择一辈子认知最少的东西而获得最大的舒适,只要生活允许。

考夫曼批判好莱坞流水生产线的偷情、枪战、毒品桥段,但有时也真香,毕竟灵感枯竭时还要靠这个媚俗的自己恰饭,像《特朗勃》一样,当然特朗勃不是灵感枯竭,而是时势不允许。

考夫曼恨不得这种媚俗的人都被枪决再撞成屎饼,像被昆汀对待一样。

同时他也讥讽麦基,讥讽快餐文化,讥讽快速入门30天速成,偏偏现在的社会这点人却活得最如意,但人模狗样,说的就是Donald,影片里自己的弟弟,学了三天速成班,向天才哥哥要点建议,就写出了一部受大片厂欢迎的剧本,他就是“成功学”的成功典范,写的那剧本像极了《致命ID》。

但身为成功的天才编剧,考夫曼看不起这种麦基的成功学,认为他班门弄斧,虽然后面他也按照影片里“麦基”的建议完成了剧本,但如果大家觉得电影的结尾段好看,可能就中了考夫曼的套,考夫曼暗示的应该是越在前面越是电影最精彩的地方,尤其是开始的生物大爆发到人类出现。

同时也讥讽那些表面正经文学,处处政治正确的口号,讥讽兰花窃贼的作者美化自己,就像只会发亮丽朋友圈的网红。

现实里个个都会说政治正确的大道理,说的人背地里个个都不做,真信了那套鬼话的人反而吃了亏。

影片里出现了三次Happy Together,王家卫《春光乍泄》也用了这部配乐,影片最后这首歌响起前,考夫曼作了一段有点文艺的叙述,还真的突然有了点王家卫的味道,但最文艺的一段,还是老许自顾自地就介绍起花的交配和虫的奇妙联系——The point is, what's so wonderful is that every one of these flowers has a specific relationship with the insect that pollinates it. There's a certain orchid looks exactly like a certain insect. So the insect is drawn to this flower, its double, its soul mate and wants nothing more than to make love to it. After the insect flies off it spots another soul-mate flower and makes love to it, thus pollinating it. And neither the flower nor the insect will ever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ir lovemaking. How could they know that because of their little dance, the world lives? By simply doing what they're designed to do something large and magnificent happens. In this sense, they show us how to live, how the only barometer you have is your heart, how when you spot your flower, you can't let anything get in your way. 自然何其奥妙,众生的宿命似乎都被设计和注定,只要循着天性前进,世界就变得妙不可言。

 10 ) 难得一见的佳作

一般的电影作品,就如同程序员的代码一样,看多了没有啥感觉,看到了开头,就知道结尾,只不过是kill time而已.改编剧本则不同.好有一比,好比在做软件开发的时候.那个偷兰花的人: 最终用户,操作业务流程.那个作家: 甲方的科技部门,负责整理沟通用户需求.那个编剧: 乙方的系统分析员,来尝试通过作家的书,改变成一个合适的剧本,然后导演就可以开始拍摄了.这个过程呢,就是业务建模了.但是这个可怜的编剧,或者说系统分析员,在最初整理的系统需求进行整理的时候,发现总有些地方走不通,走不下去.于是乎就尝试走进真实的人物生活来整理,试图得到灵感.结果他发现作家在说谎,没办法生活就是由谎言构成的,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真实的,其实呢,同时也是虚幻的.在电影中,发现了真相的编剧被干掉了;在现实中,发现了真相的系统分析员基本上也干不下去了.这个电影告诉我们,凡事不要太过认真,要学会从谎言中构造新的谎言出来,绝对不要试图去寻找所谓的真相.尤其对软件开发人员,即使你发现了真相,往往也只能徒增烦恼而已.难得糊涂.

《改编剧本》短评

这特么喜剧标签是谁加的?

5分钟前
  • 人出没注意
  • 较差

都说没文化很可怕,看来有文化更可怕,梅姨最后全译的非常到位,本来觉得片子很枯燥,都没兴趣看下去了,结果没成想结尾会这么黑色,有点意思,CAGE的双重角色很有趣很可爱!

6分钟前
  • ★冰凌宫★
  • 还行

Adaptation.2002.HDTV.1080p.AC3.x264.dxva-EuReKA

8分钟前
  • camac
  • 还行

沉闷。

13分钟前
  • 鑫鑫鑫❤
  • 较差

纯粹是为了看演技

17分钟前
  • 盲忙
  • 很差

一个关于文本的文本。无关电影,只是在玩符号学和后现代的概念。

18分钟前
  • Laputa
  • 还行

完全不行,无聊的想死

23分钟前
  • 伏伏伏伏伏的馍
  • 较差

前半段近乎要打五星了 结果迎来了如此好莱坞的结尾。。。。或者说 过度奥斯卡了 并且我还想太多

28分钟前
  • minyee13
  • 推荐

意识流的创作过程如同难产 令人窒息 白瞎了这么多大牌

31分钟前
  • pinomax
  • 较差

再次成为作家,却成了一部喜剧

36分钟前
  • Stanley
  • 还行

真心对查理·考夫曼不感冒 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 暖暖内含光都不喜欢 这一部根本就完全看不下去

37分钟前
  • 大红苹果
  • 较差

Kaufman惯用的小把戏~

41分钟前
  • 如花就是小妖
  • 推荐

考夫曼恐怕已经对电影剧本创作失去了兴趣,所以反套路反传统,怎么夸张怎么来。于是乎,随手就交出一个神级剧本,让一众戏骨黯然失色。

44分钟前
  • 海娃兒
  • 还行

Cage饰演编剧之一,原著小说作者和影片编剧均进入影片之中,更重要的是,三重身份的作者都归于查理考夫曼一身。在结尾处进入麦基式的类型片叙事又对本片的失望提出希望的自反,最后又嵌入一层考夫曼的兄弟的剧本The 3的包装,在精巧的叙事结构方面,已经达到极致。

47分钟前
  • 到哪哪倒龙经理
  • 力荐

前大半段都是不错的 最后半个小时简直神展开 而且是混乱 不相干的展开。还有 毒瘤一把年纪了 可以不要演激情戏了吗?!!!!!没有人想看啊喂!

50分钟前
  • 昵称暴露年龄
  • 较差

无意中看到央六在播,很后悔看了,糟糕的配音真的很影响观影情绪~

55分钟前
  • 黑樱桃摩卡
  • 较差

前半部分还算构建起了一种迷人的氛围,后面开始疯狂自毁前程,即便本意是用此来宣判幕后编剧的创作矛盾,也一样无限放大了我的失望感。ps 电影里对于人格的暗示早就昭然若是了.....何必结尾再来画蛇添足 pps 真的,失望,刁钻,苛刻,都是对比出来的

59分钟前
  • Carp_
  • 较差

结构上:三层纵向结构,自我嵌套。在第二层(尼古拉斯·凯奇这一层)又有一层横向结构,对半分,交叉剪辑。一半写他自己的(前半段映射也考夫曼本人)创作过程,另一半这创作过程已经被拍成电影(从开头片头宇宙演化即可看出)。内容上,分两半。讽刺了好莱坞的典型的流水线化的套路 枪+毒品+廉价的感

1小时前
  • Futurismus
  • 力荐

所以结局是为了证明片里那个剧本专家说的【不可能有平平淡淡的人生啊每个故事最后都有可能掺杂着凶杀啊血啊#@啊】是么==平平淡淡讲个故事不行么非得一秒钟变限制级么==那个弟弟为嘛一天到晚躺在地上,一开始还以为他半身不遂呢。。【喂

1小时前
  • 雷欣
  • 还行

我一直以为尼古拉斯凯奇演的两个人是一个人性格分裂的结果。这片很平淡,应了那教授的景,结尾让观众觉着出奇意外,你也就成功了。可惜啊,差了点。

1小时前
  • 紫松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