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淡的琵琶弦声响起,现实的喧嚣渐渐沉淀,暧昧而柔和的昏暗画面仿佛翻开了一本泛黄的老像簿,浓浓的怀旧感觉像流水一样渐渐蔓延开,回忆渐渐清晰……偶得承认,无论情节好坏,这种调调甚得偶心。
没看过原著也没看过剧情介绍,就和作家徐爱友一起,随着那封来信,渐渐地明了一个女人一生的爱恋,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刻骨铭心的爱恋。
“从那一秒钟起我就爱上了你。
我知道女人们经常向你这个娇纵惯坏了的人说这句话,可是请你相信我,没有一个女人象我这样死心塌地的爱过你,过去是这样,这么多年过去了仍然是这样。
”一个孤单的孩子,会有怎样惊人的浓烈感情?
“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的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所察觉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热情奔放。
”“世间上再没有比置身于人群之中却又孤独生活更可怕的了”“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的热情集聚起来。
”看见这句话的时候,不由得想起了《LEON》里面的玛蒂尔德,西方的直白而激烈,东方的含蓄却隽永。
那张透过昏黄的玻璃窗向外张望的面孔,纯真恬静地令人怦然心动。
再相逢,少女少了年少的矜持,多了青春的飞扬,但不变的是那份爱恋。
明目张胆的回望,脱口而出的“方便”,还有伸手拥抱的勇气——放在那个年代,是要有“拼将一生休,尽君今日欢”的莫大勇气吧。
“你不会明白的,在这一刻在你的家里,过去的岁月犹如一股洪流劈头盖脸向我冲了下来,我的童年我的梦想我整个的一生都在这里!
这是我千百次望眼欲穿盼着的一扇门,现在我迈进来了。
被你搂在怀里,这就是我的梦,一个终于变成真实醒了也不会消失的梦。
”纷乱时局中戏剧化的重逢,他并没认出她,却无法不被她的美好诱惑。
但这份短暂的爱恋稍纵即逝,就像那个干瘪的果核。
战争只不过是遗忘的借口,重要的不是理由,而是结果,终究会离开,会遗忘。
“那个时候我忽然发现,我对你的心灵来说,无论是相隔无数的山川峡谷,还是在我们的目光只有一线之隔,其实都是同样的遥远。
”“而我是有自尊心的,我要你一辈子想到我的时候心里没有忧愁,我宁可独自承担一切后果也不愿变成你的一个累赘。
我希望你想起我来总是怀着爱情怀着感念,在这点上我愿意在你结交的所有的女人当中成为独一无二的。
”于是她带着他唯一留给她的东西——孩子和那份爱,远走他乡。
“我不能把你留住,可是现在可以把你永远交给我了,我可以在我的血管里感觉到你在生长,你的生命在生长,我们的生命连在一起了。
正因为如此,我感到如此幸福,你再也不能从我的身边溜走了”又相逢,她已是风情万种的交际花,他还是一样的花天酒地,一样地认不出她来。
“你又一次忘记了我,可怕的陌生!
你总是认不出我是谁,而我也已经习惯了。
只是她依然爱他,所以看见他和别人在一起,他手指的颤动都仿佛敲在她的心上,那汹涌欲溃的爱怨欲就像五彩斑斓的戏衣令她眩晕。
尽管巧笑倩兮,可是旁观时眼中的怨,对旁人的迁怒泄漏了心底的秘密。
我爱你,与你无关。
只是,真的可以无关么?
只为他一句,便抛下一切随他而去。
“朋友算什么?
自尊算什么?
下一次我还会这样。
你的声音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让我无法抗拒。
经过十几年的变迁,依然没变。
只要你叫我,我就是在坟墓里也会涌出一股力量站起身来,跟着你走。
”而逃不开的,依然是分离,遗忘的宿命。
“我爱的那个人,也老是出门到外地去。
”“是会回来,可是一回来就什么都忘了。
”“我只是该走了”当老管家用洞悉一切的目光望着她的时候,仿佛听见,什么东西碎裂的声音……“我的儿子昨天死了,我们的孩子。
现在我在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别的人可以爱,只除了你。
可是你是我的什么人啊,你从来也没有认出我是谁,你从我身边走过,你总是走啊走啊,不断向前走。
曾经有一度我以为可以把你抓住了,在孩子身上抓住了你。
他一天天长大,他的眉宇之间,他安静时的神态象极了你。
可一夜之间他就残忍的撇下我走了,一去永不复回。
我又是孤零零一个人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孤单。
你现在也许知道了,不,你也许只是隐隐感到我是多么的爱你,可是谁,谁还会在每年你的生日老送你白玫瑰呢。
花瓶将要空空的供在那里,一年一度的在你四周吹拂着微弱的气息,而我轻微的呼吸也将就此消散。
”有多少人能够明白这样一场忧伤的独角戏?
有多少人能够理解这样一份不知所起、一往而终的爱情?
有多少人……相信?
“我写不下去了,亲爱的,保重!
” 当那张纯净的面孔再次出现,一切已经结束,只剩下唏嘘伤怀,泪眼朦胧。
// 林园不是特别漂亮,有着一幅秀气、略有些愁苦的面孔,一些慧黠一些忸怩,极为精准地表现出小女孩子青涩的爱恋。
或许徐静蕾的表演不如小女孩和老管家来得出彩,但这么多年以后再扮女学生清纯依旧,实在难得。
而后来落入风尘的交际花,虽然不够妖艳,也自有一番风情,一种清纯和媚惑混合的特殊的风情。
反正偶喜欢。
难怪觉得那位母亲眼熟呢,原来是苏小明,一个要强的有些精明的寡妇,像。
“我就知道这孩子准给我出妖蛾子”新学一句张暴默我是一点也没认出来。
姜文是一直喜欢的,虽然此片中有点像个花瓶(或许暖瓶更恰当些),他是很有让年轻女孩子迷恋的气质的。
黄觉挺帅的,就是没有留下深刻印象。。。
汗,根本没认出老管家是孙飞虎饰演,直到最后看字幕才知道。
出场不多,但处处无比妥贴,也是本片中除了林园得到赞誉最多的演员。
反正我一点也没想起蒋委员长来。
恩,还有那个小男孩不能不提,惊艳的音乐:久保田修,林河。
单纯从音乐的角度,不少日本音乐家为电影配的乐非常喜欢,譬如《悲情城市》《宋氏王朝》,浓郁的东方味道。
本片的音乐主要是琵琶和钢琴的唱和,很轻淡,对影片却有着举重若轻的影响,至少我是首先被音乐打动的。
摄影:李屏宾。
这个我是外行,所以几乎从不作评论。
可是这部电影不能不提,因为画面真是太好看了。
虽然是连贯的影像,却觉得像一幅幅静态的老照片一样精致,几乎感觉不到镜头的移动。
色调很昏暗,但层次很清楚。
原来他也是《花样年华》(2000)、《心动》(1999)、《海上花》(1998)、《半生缘》(1997)、《恋恋风尘》(1987)的掌镜人。
也许还应该包括布景美工之类的贡献。
我不知道民国应该是怎样的,可是看完这部影片,我想民国的北方,就该是这样吧。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大概是茨威格在中国流传最广的小说,但让这部小说获得更大知名度的人却是徐静蕾。
她独具慧眼,耗资2000万,把这部小说搬上了银幕。
摄影找来了李屏宾,音乐是去日本做的,最后的结果是第52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导演。
这个奖项导致了我去看这部片子,看完片子之后我的想法是,如果这部片子真的需要表彰,那绝对和导演没关系。
你一定没有看过拥有如此之多画外音的电影,纵使最喋喋不休的导演也不会这么不负责任的把一大半剧情的推进来交给画外音。
电影在这里不是光和影的艺术,它是一部小说的配乐朗诵,不看画面绝对不会影响你对剧情的理解——请放心,你可以一边聆听此片一边做点其他什么活儿。
在导演对用画面推进情节没有信心的时候,画外音上。
在导演担心观众理解能力不够,理解不了画面含义的时候,画外音也殷勤的凑了上来。
拍电影变成如此简单的事情,怪不得徐静蕾在香港某次会议上很自信的说:其实做导演也没什么了不起,引得在场的刘伟强、陈木胜、陈嘉上、文隽都笑了。
除了背景搬到了30年代的北平。
其他的基本没变,电影进程和小说结构一致,细节上纹丝不动,画外音基本上都能在张玉书翻译的原著里找到。
唯一的区别在于:“原著叙述很热情,而我的电影有一种很克制的东西在里面,电影的情感方式与原著不同。
”克制的徐静蕾,做为导演、演员、画外音的徐静蕾。
于是小说中弥漫的那种狂热,那种激烈在电影中都变得索然寡味起来。
导演徐静蕾放弃那么多可以渲染的地方而只是板着脸孔叙述,那种无作为让我看得心急如焚。
演员徐静蕾也同样面若止水,纵然当年琼·芳登同为这个角色的演出难以超越,那么同有玉女之称的苏菲·玛索在《心火》中诠释类似情感,也显然比徐静蕾到位得多。
而这一切徐静蕾解释成有意为之,难道她认为克制的叙述能为这个故事增色?
当代女性平时从亦舒那得到的教诲比茨威格多得多,为人准则是要自立自爱。
对于茨威格这样狂热且一厢情愿的故事,感动虽丰富,再叙述一遍却又难免不对胃。
不知不觉中偷天换日,“我爱你,但我却不盼你知道”变成“我爱你,但我却不要你知道”。
虽然只是一字之差,然而后者女性姿态主动得多。
虽委曲求全,但乐趣却在于委曲的姿态可以让自己感动,大概主动克制根源正在于此,新女性徐静蕾看到的只有自己,并非爱情。
而电影和原著的关系,原来只是貌似,气氛不同,精髓则是全无。
入夜的时候看完了这部片子,下了很久也没去看,就像一部闲置的旧书,随手翻开,看完以后还萦绕着一种淡淡的幽怨。
这种幽怨的初始应该来自于电影开始时若有若无的琵琶声,昏黄的灯光,模糊了影像,像是一直暧昧不清的记忆。
姜文的影子的轮廓,一沓毛笔写的信,一个淡定的女声娓娓道来。
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
我只有你,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而我却始终爱着你。
我要让你知道我整个的一生一直是属于你的,而你对我的一生却始终一无所知。
这是一种怎样的爱呢。
我爱你,但与你无关。
我不得其解,确被莫名地感动了。
不是因为那种年轻时冲动的砰然心动,也不是因为女人一直的隐忍和哀愁。
只是那种对爱的卑微和执着,竟是经历了漫长了岁月,时局的变迁,从一个明亮的少女到一个风尘的交际花,它就这样决绝地碾过去。
她说,我整个的一生一直是属于你的。
年幼的时候,为了隔着一个院子远远地望着他。
她说从这一秒钟起,我就爱上了你。
我知道,女人们经常向你这个娇纵惯了的人说这句话。
可是请相信我,没有一个女人象我这样死心塌地地、这样舍身忘己地爱过你,我对你从不变心,过去是这样,一直是这样,因为在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所觉察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委身屈从,热情奔放,这和一个成年妇女的那种欲火炽烈、不知不觉中贪求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
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热情集聚起来。
年轻的时候,为了回到故乡继续儿时的梦,依然是遥望那扇坚定的大门。
当她终于带着她的爱跨进去时,她应该不曾想到出来的时候等待对于她来说变成了一个溃烂发酸的苹果核,一如青春。
他只是在爱她的时候送给她一支纯洁的白玫瑰,然后就把她遗忘了,甚至不曾等到花儿都谢了罢。
女人得到了他的孩子,不知是母性或者仍然是爱情,让她变得幸福。
我不曾留住你,但现在你永远交给我了,我可以在我的血管里感觉到你在生长,你的生命在生长,我们的生命连在了一起。
而这卑微的幸福只是属于她一个人的,她的心里总是沉默着,不是孤单,而是在回味爱情。
我希望你想起我来,总是怀着爱情怀着感念,在这点上,我愿意在你结交的所有女人当中成为第一无二的。
遗憾的是,他不曾想起她,甚至他们再一次像年轻时那样幽会。
第一次他说,我应该见过你。
第二次,他说这情景似曾发生,我相信那是我们前生的缘分。
她终于绝望了吧,眼睛出卖了一切,那些埋藏得很深的爱情,那些隐忍,那么多年的沉默,终于还是欲说还休。
他竟,什么也看不懂。
连老仆人都认出多年风尘的她,而那所谓的爱情,却是如此苍白微弱,他塞进她包里的钞票结束了一切。
若不是孩子的死去,让绝望固执如她,又怎么肯承认结束了呢,她也是宁愿默默地交付于他一生罢。
可是,即便是绝望,那苍凉的心仍是没有放弃过等待,等他认出她来,或者,等自己漂亮的儿子长大,从孩子身上看到他的眉宇。
她临走前只问他要的一朵即将凋谢的白玫瑰,过往的纯洁变成如今的苍白。
可是谁,谁还会在你的生日老给你送白玫瑰呢?
花瓶将要空空地供在那里,一年一度在你四周吹拂的微弱的气息,我的轻微的呼吸,也将就此消散。
结尾的时候仿佛听到男人的一声叹息,极微弱的,好似他模糊不清的记忆。
凭窗而立,他又能寻到些什么,几年前女人来过的气息吗。
而她终得解脱。
不记得谁说过,爱情很短,叹息很长。
等待是一生最初的苍老。。
很久以前看过茨威格的原蓍,当然很喜欢,也很感动。
每一个女孩年少时应该都曾暗恋过一个人,也想像过为之付出一切。
爱情多么伟大,可为之献身。
事实上后来都不会这样,你不会得到当年想要的那个人,他没有垂爱你,于是一切就永远埋在了心中。
或许你们在一起了,却发现一切都不值得,热烈情感渐渐消失,爱情不过如此。
那个男人并不爱这个陌生的女人,而因她的自尊和骄傲,一厢情愿,全是为了自己。
而每一个女人潜意识都愿意成为妓女,别说你不相信。
一切都是为了儿子,她不可以把握一个男人,但拥有了他的儿子,有了满足,有了安慰 也有了借口。
每年给他送一束白玫瑰,似乎很浪漫,其实对他是一种鞭鞑。
死后给他留一封信,让他不安余生。
最后,“他感觉到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百感千愁一时涌上他的心头,他隐约想起了那个看不见的女人,她飘浮不定,然而热烈奔放,犹如远方传来的一阵乐声。
”导演说,片子要表达的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
一个决绝而不惜自毁的女人。
同一天看完《鹅毛笔》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在结束后,第一时间想到的问题——究竟哪一种,才是变态的感情观?
萨德在世人眼里无疑是邪恶的,他的故事充斥着激狂的淫乱,堕落之至,蛊惑人心。
而《来信》中的女人,一辈子,用童真,身体,灵魂,维护牵挂一个纯洁的儿时爱上的男人。
“前者是魔鬼,后者是天使。
” 也许几年前,站在初中昏暗的图书室古旧的架子后面,同样剪着娃娃头苍白自闭的我会这么认为。
那个时候,第一次从书架上拿到茨威格,认定自己就是那个跌进自己命运漩涡中的女人,爱一个人,就应该用玫瑰,眼神,书信,以及永远的不言不语作为表达。
——我爱你,但与你无关。
多么美!
多么美!
而现在我知道这是不正常的。
相对于萨德赤裸裸的性,它反而才是变态的感情。
相当于一种偏执狂,或者一种精神洁癖。
爱与性,都是人最美好的需求,这种需求有时候的表征是丑恶的,龌龊的,但并不能因此就否定它美好的本质。
爱的伴侣和性的伴侣,也应该是带来美好的体验,而非精神的折磨。
就好像两个人是在爱的前提下SM,我也祝福他们,总比这个女人要好。
她连要求鞭打和凌虐的能力都没有。
慢慢成熟,就要学会勇敢的面对自己。
也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不论是世界观,人生观,还是感情观。
也许现在还不成熟,但至少走出了那一步。
先睁开眼睛看一看,总是好的。
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从这一秒钟起,我就爱上了你。
我知道,女人们经常向你这个娇纵惯了的人说这句话。
可是请相信我,没有一个女人象我这样死心塌地地、这样舍身忘己地爱过你,我对你从不变心,过去是这样,一直是这样,因为 在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所觉察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委身屈从,热情奔放,这和一个成年妇女的那种欲火炽烈、不知不觉中贪求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
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热情集聚起来,其他的人在社交活动中早已滥用了自己的感情,和人亲切交往中早已把感情消磨殆尽,他们经常听人谈论爱情,在小说里常常读到爱情,他们知道,爱情乃是人们共同的命运。
他们玩弄爱情,就象摆弄一个玩具,他们夸耀自己恋爱的经历,就象男孩抽了第一支香烟而洋洋得意。
可我身边没有别人,我没法向别人诉说我的心事,没有人指点我、提醒我,我毫无阅历,毫无思想准备:我一头栽进我的命运,就象跌进一个深渊。
从那一秒钟起,我的心里就只有一个人,就是你。
---茨威格 这部电影是比较文学课老师放给我们看的。
个人认为这是很好的一部电影,特别是整个画面感,随便截一张图都很有味道,它的构图、感觉(老北京)、色彩,不得不承认台湾著名金牌摄影师李屏宾确实很强悍.. 还有它的背景音乐,《琵琶语》,随着剧情的发展,一次次的淡入、淡出... 牵扯着我的心.. 诉说着不尽的哀伤... 片头一句话: 男人的一夜,女人的一生.. 多么讽刺的一句话.. 间接的反应出了整个故事背后的含义,还有男女之间潜在的不平等.. 我想,如果我是她,面对他三次的遗忘,可能早已心灰意冷, 可是,女人都是心存幻想的,特别是对于念念不忘、深爱的人, 她以为总有一天他会将她记起, 她以为有了他的孩子,她就可以永远的留住他了,他就再也不能离开她了。
女人就是傻.. 傻得让人心疼.. 遇到真爱的时候,就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 她会一直记挂着他,不论何时何地.. 只是她忘记了, 记忆,对于某些人来说,刻骨铭心。
而对于某些人来说,转瞬即逝。
“时隔八年,我们又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圈子,我常去的地方也是你常去的地方,我常遇见你,我们甚至有共同的朋友,而你又一次忘记我,可怕的陌生,你总是认不出我是谁,而我也已经习惯了...” 可怕的陌生,可怕的习惯.. 亲爱的,我是如此爱你.你怎么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将我忘记.. 爱情的距离,就是两颗心的距离.. 而所谓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试问,若不能心灵相通,若不能拥有一份不语的默契,那爱情,还有什么意义?
一次次的相逢,一次次的幸福,一次次的甜蜜,一次次的微笑,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伤感,一次次的遗忘.. 可是,这就是爱情,飞蛾扑火般的爱情,没有企图,没有私心. 他就是她此生的宿命与劫难,她逃不出的圈. -值得么?
-在爱情的世界里,没有值不值得,只有愿不愿意.. 如果有来世, 我还是要和你相遇,还是要在第一眼就爱上你, 因为这种爱情,燃尽了我一生的热情与希冀, 我不允许它溜走. 如果有来世, 我还是会如此卑微的爱你,即使你从来都没有认识过我,因为那瞬间的甜蜜,已经给我足够的勇气. 如果有来世,我还是愿意离开,成全你自由放纵的灵魂, 只是因为,我爱你,却可以与你无关. 如果有来世, 我还是会用记忆里仅有的那点情愫,来延长我爱情的生命, 在漫长的岁月里任性地等待, 你下一次不经意的眷顾... 反反复复听着徐静蕾不带任何感情的旁白: 我的儿子昨天死了,我们的孩子,现在我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别的人可以爱,只除了你,可是你是我的什么人啊,你从来也没有认出我是谁,你从我身边走过。
你总是走啊,走啊,不断向前走啊。
曾经有一度我以为把你抓住了,在孩子身上抓住了你,他一天天长大,他的眉宇之间,他安静时的神态象极了你,可一夜之间他就残忍地撇开我走了,一去永不复回,我又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孤单。
你现在也许知道了,不,你也许只是隐隐感到,我是多么的爱你。
可是谁,谁还会在你的生日老给你送白玫瑰呢?
花瓶将要空空地供在那里,一年一度在你四周吹拂的微弱的气息,而我轻微的呼吸,也将就此消散。
我写不下去了,亲爱的,保重。
现在的我只知道, 一个女人不愿意离开你,只是因为她爱你, 可是,如果你不珍惜,甚至连她仅剩的一点尊严也不珍惜, 那么她的心就会死, 若有一天她离去,将是后会无期..
“我要让你知道,我的一生都和你有关,而你对我的一生,却一无所知`````”林海的琵琶语,适时响起。
电影一开头就把观众带到淡淡的忧伤中 。
一个极为内向的沉默女孩,单纯得像白纸;一个风华之年的作家,风流而遥不可及。
但她们还是相遇了。
她扑向他的怀中, 预示着她短暂的一生再也不会和这个人毫无关系。
来了,又走了。
相遇,又分离。
拥抱,又转身。
每一次他说"我一回来就来找你”她只是淡淡一笑,既然挣扎没有意义,为什么不享受短暂的爱情,这。
也是一种拥有。
每一次她遇见他。
她淡然一笑。
坦然地接受了他的忘记。
她不是无理取闹的女人。
这就是智慧。
爱情。
真的只是一个人的事。
你忘了我也好。
你的生活和我格格不入也好。
你逢场作戏也好。
我爱你,that is all
电影很好看,故事也挺感人。
一段女人暗恋的故事,只是付出的更多。
一个小女孩爱上一个风流的作家,长大后也进入作家的交往视野,并同居几天。
小女孩以为爱情实现,对于作家而言,不过是个倾慕自己的文艺女孩一夜风流罢了。
后来作家他往,女孩怀孕生子又逃难,后来成为交际花。
多年后,再见,作家早不认识女孩,只把她当作风流对象而已。
后来孩子死了,女孩也要死了,写了一封信给作家,告诉他这么多年的爱和自己的生活。
印象很深的一幕除了小女孩长大初与作家相遇时,表现出的纯真美好的恋慕以及初在一起后,幸福的小女人态。
就是成为交际花,一夜风流后作家给了钱,女孩将钱还给了管家。
那样卑微的爱中只有这么一点自尊,这是一夜平等的爱。
都说,暗恋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女孩最后还是写这样一封信,终是不甘心的吧。
其实,有点矫情了,既然愿意选择这样无对等、无回报的爱,终要自己承担。
临死前转嫁了这样一份沉重给作家,也是一些发泄与报复吧。
如果我在人群之中遇见你,你会认出我来吗?
答案是不会,因为你从来就没有注意过我,你也从来不会知道我是谁,虽然我们有过那么亲密的幸福。
也许我就只像你每次带回来的女人一样,夜晚匆匆的来过,白天又匆匆的离开。
当她第一次看到他搬来时带回的那些书,当她躺在黑夜里去胡思乱想的时候,他继续着他的生活和快乐,他根本不会想到,就在隔着一堵墙的暗夜里,有一个青春萌动的女孩已经对他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当她匆匆忙忙的撞到他怀里的时候,伴随着那声带着笑意的“sorry”伴随着那一声低吟的琵琶,他不知道惊慌失措的低头逃跑的她已经深深的爱上了他,用尽一生。
当她举家迁去山东的时候,他或许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很多四合院一样的搬进搬出,这种情形他已多见,他却不知道一个女孩在那个夜里静静的在离他最近的院子里等着他,虽然明知会等到他和另外一个女人的归来。
当六年后的她以一个大学生的身份再次出现在这个小小的四合院的时候,他还是继续和其他的女子快乐的生活着;她还是依然在角落里偷偷的注视着他,一切都没有改变,包括感情。
这是爱情吗?
不是,这只是爱,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爱,她说: 从那一秒钟起 我就爱上了你 我知道女人们经常向你这个娇纵惯了的人说这句话可是请相信我 没有一个女人像我这样死心塌地地爱过你 过去是这样 这么多年过去了仍然是这样......于是在一个有雪花飘落的晚上,她跟着他去了家中,抚摸着他那些曾经的书籍。
望着那个不知名的外国女人的雕塑,她在想什么?
梦想吗?
当她赤裸着身子躺在他的旁边的时候,她独白到:我的童年,我的梦想,我整个的一生都在这里。
这就是我的梦,一个真实,醒了也不会消失的梦。
他走了,在那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于是,她也走了,带着他们的孩子,带着她的青春,永远的走了。
青春,永远不会再回来。
数年之后,再次相见,他依然是那样的玩弄风尘,他们的再次相遇也是风尘归陌,还是那片四合院,一束花儿插在阳光下的花瓶里。
他们像那次一样的在一起了,他依然给她披上衣服,送她出门。
她看到依旧不变的老仆,老仆颤巍巍的双手端着一个盆栽站在院子里,就像以前一样:早啊,小姐。
她微微一笑。
再无相见. 琵琶声又再次响起,夜色中,他仿佛看到有一个小女孩,带着稚气的笑容,在隔壁的窗台,默默的注视着他,昏暗的灯光中,女孩的笑容像极了一朵娇羞的花儿。
从这一秒钟起 我就爱上了你 我知道 女人们经常向你这个娇纵惯了的人说这句话 但是请你相信我 没有一个女人像我这样盲目地 这样舍身忘己地爱过你 我对你永远忠贞不渝 过去是这样 现在还是这样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 没有任何东西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不为人知的爱情 这种爱情是如此的希望渺茫 低声下气 曲意逢迎 委身屈从 热情奔放 这和一个成年女子的那种欲火炽烈 贪求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 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热情集聚起来 其他的人在社交生活中早已滥用了自己的感情 在和别人的亲切交往中早已把感情消磨殆尽 他们听说过许多关于爱情的事 在小说里常常读到爱情 他们知道 爱情是人们共同的命运 他们玩弄爱情 就像摆弄一个玩具 他们夸耀自己的爱情 就像男孩子夸耀他们抽了第一支香烟那样洋洋得意 但是我身边没有别人 没有人可以让我向他诉说我的心事 没有人指点我 告诫我 我没有人生阅历 毫无思想准备 我一头栽进我的命运 就像跌进万丈深渊---《Brief einer Unbekannten》我深信这个世界的所有巧合 尤其是关于爱情只是每个人际遇不同 有些爱长存了 流芳百世 有些却让人抱憾终生 因此 这巧合无疑伴随着命运 不由想起往事 说往事未免太久远 但追溯起它的引子大概也有段历史了 我爬过你的窗子 偷过你的稿纸 闻过你的钢笔 还有我抽屉中藏起来的一大堆你23、24岁时的照片 在办公室门口傻等半个小时 故意与你擦身而过 只为让你瞧我一眼而弄得自己满面通红 或者每天看着你家的灯何时熄灭何时再点亮最后我们在一起了 多么不可思议 我哭着对你说:“看我多幸运!
”其实在过去的每时刻我都感谢能够遇见你 爱上你 告诉你我爱你 离开你的时候 也偶尔渴望释怀 那是在孤独中寻求满足的错觉 自己告诫自己可以在往后的日子里尽情怀念你 可以像爱你一样再去爱别人 当试图在他人身上挖掘你影子时 却越发容易感叹你的完美了我曾经痛恨过那所谓的成长过程 它是多么的无奈让人无法抗拒 似乎这一辈子的悲伤和隐忍都从我身上滑过了 我孩子气的本能的厌恶所有人 我逼迫自己堕落 我诅咒你们诅咒任何与你们有关的人和事 再把责任和错误毫不留情的推给自己 终日暴饮暴食 吃成了120斤的胖子 令人绝望的是再也没人愿意多看我一眼赞美我一句....我失败了当我再次遇见你 看着你努力佯装陌生人的样子让我措手不及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我如此的幸运的回到了你身边 你跟我说这像做了一场梦一样 梦醒后你便长大了
不错
昨天重看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来信,想起这部来气的电影,跑来给1分
刚开始那小姑娘出场和音乐一起还觉得挺好的,徐静蕾旁白一念就想吐了!!!
6.8/6.7
改编的很有中国味
上过了连样貌都不记得了,这种男人才是极品
她爱他,与他无关。另,音乐很赞。
这个也叫电影,给我钱,我也能拍
配乐诗朗诵
每次看徐静蕾的片子,都强烈地感觉到“我在看徐静蕾演戏”。对于一个演员而言,这不是一个好现象。作为爱情故事太过单薄,这种盲目的爱情的确存于世间,但我不确定我可以就徐静蕾与姜文的演绎对其产生共情。我唯一确定的是,姜文演的角色得去看一下医生,没人能把人忘记得这么彻底,这不科学。小女孩的演技最真挚,她长大以后我看这片子就开始走神。
徐静蕾的表演不错。
变成了东方式的暗恋,不能说不好,总是有些遗憾,姜文是好演员,不过不适合这个电影,不够英俊,不够万人迷,这个家伙有匪气,不如路易斯·乔丹一下子就能俘获一个女孩的心。那封信写的也不好,废话太多,有些话用镜头说就好了,总是念白,韵也没了。文艺腔也太重。配乐帮助了你许多。
拜托姜文你能不能别演这文化人
改编的故事,不同的故事背景却造就了一个坚韧且没什么“存在可能性”的女人……
看的时候没有原著那样打动我,旁白的情感不够浓烈
倒是较好的拍出了原著的味道,配乐,构图都很出色。就是演员没选对。我爱你,这还真的和你有关。
看得开始认不清自己了
节奏超级慢,好闷啊
跟原作对比
配乐加分不少。隐忍的爱总属于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