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托洛茨基《我的生平》中的回忆:我一定要谈谈他。
因为通过他,也就是通过一批马尔金式的人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在孩子们的桌子上放着他的照片,照片上的他带着有飘带的水兵帽。
“孩子们,孩子们!
马尔金阵亡了!
”我到现在还记得两张苍白的面孔由于突如其来的噩耗而痛苦地抽搐着。
忧郁的尼古拉与孩子们平等相处,他把自己的意图、自己的生活讲给孩子们听。
这个温和的朋友像同辈人一样对孩子们敞开自己的心扉,但同时他又是一个老练的水手、革命家,像最神奇的故事里的真正英雄。
尊重历史事实,尊重当事人是基本的底线。
革命家不是德国人支持的内奸,就是只会搞阴谋诡计的奸诈小人,要不然干脆就是土匪,革命群众则是一群地痞流氓、黑社会和强奸犯,而沙皇陛下的大臣直到最基层的督察,则都是深谙隐微书写的哲人王,这就是剧中为我们描绘的世界。
虽然充满了阴阳怪气和指桑骂槐的黑屁,但这部剧却绝非没有价值,相反它所描绘的故事恰恰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视角。
因为一种观点最重要的从来不在于支持什么,而在于反对什么,而这里体现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恰恰展现了所有后经典体制国家共同的病症。
整个论述的纲领在第一集就已经告诉了我们:
政治哲人托洛茨基典狱长这段来自典狱长的隐微教诲翻译成我们更加熟悉的话就是:
整部剧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它描写了各种各样的人物,革命家、秩序党人、自由主义者、德国特务、流氓兵痞,然而唯一看不到的就是人民,甚至连资产阶级都不见踪影(除了作为枪靶之外)。
革命如果不是收买兵痞的流氓暴动,就是密室里的宫廷政变。
在这里一切社会活动都消失了,剩下的只有革命的魔法,和革命的阴谋,使它像极了一部宫廷剧。
我们可以看到,在胜利者关于历史的重新建构中,首先出现的是一个先验的论断,那就是对人民主体性的根本性剥离。
人民既然是盲目痴愚的,一切政治活动都与他们无关,那么政治活动本身也就成为了非社会的活动。
然而,假如你告诉人们,人民的主体性是根本不存在的,又怎么可能再让他们相信西方价值的那些鬼话呢?
到这里我们就触及到了上面所提到的病症,这也是后经典体制国家纷纷倒向极右翼的原因所在,因为后者在这种历史叙述中已经成为了唯一的出路。
而编剧也直白的告诉了我们这一点,带着充满悲剧性哲思的告解,来自于剧中唯一自称人民的角色:
政治哲人勃朗施坦老爹
花两周时间,看完2017年的俄剧《托洛茨基》。
一共八集,故事在两个时空展开,一个是十月革命前后十几年的俄国和西欧,一个是1940年他遇刺前后的墨西哥。
墨西哥那部分的背景和《寻梦环游记》一样,都是亡灵节。
前七集,托洛茨基每集都会在片尾见一个亡灵(关于他四个孩子那一集,自然是四个亡灵)。
每一集的故事,也基本都是围绕这个“亡灵”生前与主角的交集、对主角的影响展开,这种结构无疑还是很适合历史剧的,让大事件的戏剧性更强(但可能牺牲了史实性,不过作为非纪录性质的电视剧,在尊重历史背景和重大事件轨迹的前提下,戏剧性无疑更重要)。
印象深刻的是弗洛伊德、马尔金那两集,前者的学说影响了他的革命理论。
还有他四个孩子那一集,十月革命就被安排在这一集了。
最后一集的“亡灵”是他自己,他和列宁计划赶走斯大林的行动被迫折戟。
他指挥十月革命和创建红军的功勋完全被抹掉。
作为个人,他最终也被他自己指挥内战时乘坐的装甲列车所碾碎。
批评和反思是该剧的主题之一,剧中更不吝惜展现主角的污点,但主角命运所带来的悲剧感仍然扑面而来。
先將分集的感想簡單拼湊在一起。
【1】劇中托將國家的民眾比作女人,認為需要強硬地向他們提供乃至灌輸理念,透露出替代主義(取代主義)。
然而1905年前後的托是反對列寧提出的“由黨組織取代無產階級,高居與工人群眾之上來處理問題”的這種“取代主義”傾向的。
十一抽殺整肅新成立的紅軍士氣;早期獄中經歷及姓氏由來。
【2】【3】乃至到第三集都花了很多時間在與第二任妻子相識、弗洛伊德、在巴黎的情節上,不知道這麼設置的目的。
全劇的時空切換的拍攝手法很有特色,在每集首尾的現實場景之間插入基本是以時間順序鋪陳的生平重要事件,但是這個階段我認為很值得設置俄共二大的劇情以突出他和列寧最初的分歧,“列寧的棍子打了列寧自己”。
好在其中起碼涉及了1905革命的橋段。
【4】在流亡至墨西哥時期與托洛茨基有染的女畫家弗里達·卡洛,托洛茨基居住的藍屋就是由她的丈夫提供。
8月彼得格勒發生的科爾尼洛夫事件,為抵禦後者的兵變,時任總理科倫斯基不得不依仗布爾什維克武裝力量的援助。
台版的翻譯有很多地方譯名不同,但是08:24這裡的翻譯我認為不正確,台詞中可以聽到“孟什維克”這個詞。
“托洛茨基是一個孟什維克”和“托洛茨基不是布爾什維克(劇中翻譯成多數派,在大陸的翻譯語境內就是錯誤的)”表達的不是相同的意思,兩個概念並不互斥,哪怕互斥,這樣翻譯也不忠於原台詞。
08:24 “我們黨仍推選他為執委會新成員” 這裡的執委會可能是“彼得格勒中央执委会”或“全俄中央执委会”。
馬欽(马尔金(Маркин))原型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4844421/【5】本集主要放在托的子女和十月革命上。
與前妻的兩個女兒,妮娜死於肺結核,季娜在巴黎自殺,季娜的兒子今年剛剛過世。
季娜長期處於巨大的精神折磨中,既對父親無比崇拜,但是似乎又無法獲得他的認可,在情緒拉扯中崩潰。
和娜塔莉亞的兩個兒子,廖瓦(劇中翻作列夫)在30年代長期在巴黎為托充當第四國際及海外托派的聯絡員和負責相關工作,經常在和托來往的書信中被托指責辦事不力,事實上承擔了非常重要的海外聯絡任務,托說“被驅逐後我的每一部作品都應該同樣署上廖瓦的名字”,在《流亡的先知》中對聽聞廖瓦死訊後的夫妻二人描寫也著墨最多,是托洛茨基重要的助手,死於最信任的,實則是格別烏的間諜朋友之手;二兒子謝爾蓋,不問政治、專心求學和研究,在托被驅逐後被捕。
一些研究對十月革命爆發時列宁到達斯莫爾尼宮的時間有爭議,但是劇中二人見面時他對托的態度應該是改編的。
【6】《布列斯特條約》,當時由越飛擔任蘇維埃代表團團長。
《武裝的先知》中提到第一次談判與1917年12月9日開始,托洛茨基27日才到場,取代越飛作為代表,因此與劇中呈現的“3日”開始會議不同。
主持會議的是同盟国东线部队参谋长马克斯·霍夫曼。
次年1月,苏维埃政权召开中央和地方负责人会议。
60人出席的会议上,赞成布哈林坚持战争主张的32人,赞成托洛茨基不战不和主张的16人,赞成列宁单独媾和主张的仅15人。
在月底的苏维埃会议上托洛茨基的提議被通過,被授權在談判桌上推行他的政策。
在列寧同意“如果德方最後通牒就簽約”的情況下,托洛茨基在收到通牒後卻發佈拒絕聲明,導致德方大舉進攻。
此後這會那會又開來開去,1918年3月3日蘇俄正式簽署條約,割地、承認周圍部分共和國的獨立。
為了抓緊時間組建紅軍,托提議起用大量的前沙皇將軍,同時配備“政委”一職作為約束。
條約為蘇俄組建紅軍爭取了時間。
伏羅希洛夫在察裡津戰役中指揮失當被捕。
劇中段部分托洛茨基和傑克森的橋段很有趣,托將談判過程中的蘇俄比作掉入鱷魚潭的落水者,四周危機四伏,既有舊白軍在邊境蠢蠢欲動,又有帝國主義國家環伺。
這時德國提出了一個看起來能為新生的共和國爭取發展空間的條件,觀眾也可以代入歷史角色體會一下當時決策者的兩難。
【7】【海軍軍官為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沙斯特尼(Alexey Mikhailovich Shchastny),為實質上的波羅的海艦隊司令,要求將彼得格勒防衛管理權移交給波羅的海艦隊海軍獨裁政權,後以反革命罪名被逮捕。
6月13日,俄罗斯通过一项恢复死刑的法令,沙斯特尼于 1918 年 6 月 21 日被判处死刑。
执行判决的是拉脱维亚步枪兵。
6月22日凌晨4点40分,阿列克谢•沙斯特尼在亚历山大军事学校的公共花园被枪杀。
由于天色还很黑,队长特意将白色帽子举在胸前,免得他们失手。
托洛茨基亲自出席了这次处决。
】——Wikipedia劇中的會或許是全俄中央執委會主席團會議,斯大林在列寧表態後率先舉手;季加二人反對,正如在面對革命是否應該起義問題時一樣。
【被告律师日丹诺夫对此事感到愤怒,向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发出声明,要求推翻判决,但遭到拒绝。
唯一欣赏这位律师工作的人是他的委托人。
在克里姆林宫境内的一所监狱执行死刑的前一天晚上,沙斯特尼给日丹诺夫写了一封信,这封信没有交给收件人,而是附在案件中:“亲爱的 V.A.,今天在审判中,您拯救我生命的真诚执着的愿望深深地触动了我的灵魂。
我看到你正在努力引导这个过程走向对我有利的结果,我为你的经历感到心痛。
让我诚挚的谢意成为您在目前如此绝望的过程中的一些安慰,而我的情况就是如此。
我坚定而温暖地握着你的手。
衷心的俄罗斯人谢谢你。
”】——Wikipedia圖哈切夫斯基出生於沙俄貴族家庭,18年加入布爾什維克,在21年3月的喀瑯施塔得水兵起義中和托洛茨基一起領導鎮壓行動,想看簡述可以參考文章《苏俄喀琅施塔得兵变真相》(左凤荣)。
刺殺列寧的范尼卡普兰,據説是一位盲人。
有一個嚴重錯誤是01:30顯示8月21日,但是前一天他就已經遇刺。
集末和列寧二人的對談戲是劇中列寧扮演者的演技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橋段。
托洛茨基在世的最後一年裡的居所有嚴格的警衛把守,訪客需要被搜身,而在第一集中的掃射事件後甚至墨西哥當局準備為他在住所周邊建一些安全目的的高墻。
但是托並不喜歡這樣,“我的客人們不是刺客,不應該那樣對他們”,“我不要活在監獄一樣的環境裡”。
【8】01:16 右下角身份顯示為Agent GPU,即“國家政治保衛局特工”,而非字幕顯示的內務人民委員部特工;然而這個機構在23年就已經升格為國家政治保衛總局OGPU,而後者在34年併入了內務人民委員部NKVD。
因此在40年的時間點應該不存在GPU這個組織,原劇中信息應該有誤而字幕是正確的。
托洛茨基坐車經過莫斯科,然而城鎮卻是破敗的景象。
4年左右的內戰幾乎粉碎了這個年輕工人國家的工人階級,使之處於巨大的真空狀態中,城市工人數量銳減。
列夫·謝多夫,1906年出生,托洛茨基和娜塔莉亞的長子,此後終生為父親的政治事業盡力。
劇中15歲長成這模樣,又是上大學又是搞遊行,有點早熟了。
1921年戰時共產主義下的蘇俄有嚴重的糧食危機,在幾年之後擔任美國總統的胡佛的領導下,美國救濟局(American Relief Administration)向蘇俄援助了大量的物資和糧食,緩解了部分的糧食危機,PBS有一集美國經歷紀錄片專門講這次的行為,想看的可以私信我。
根據《古拉格·一部歷史》的記述,高爾基在蘇聯集體化後大踏步開始社會主義建設的時期沒少為當局和斯大林唱讚歌,和劇中那個時段表現出的態度大相徑庭。
很有名的一張豎版斯大林在照片右側正面面向鏡頭的抬棺照,裡面躺著的就是高爾基。
1922年4月俄共十一大設立總書記職位,由斯大林擔任。
年底的列寧遺囑中就提到“建議將斯大林從總書記的位子上拿掉”。
關於斯擔任這一要職的推手是誰,可以閱讀這篇文章《斯大林担任总书记的幕后推手》http://www.shsjcb.com/sjcb/bkview.aspx?bkid=253608&cid=75692922:03生卒年錯誤。
伊万·亚历山德罗维奇·伊雷因(俄语:Ива́н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Ильи́н,1883年4月9日—1954年12月21日),俄罗斯宗教及政治哲学家、白俄记者,俄罗斯全军联盟的理论家。
从1918年4月起,他因涉嫌反共活动而入狱多次。
1922年,他与一百六十余名知识分子登船离开俄国。
此后他在德国柏林居住,成为白俄运动的主要理论家,在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讲学。
34:16 俄共十一大政治局委員共七人。
畫面左邊的是李可夫,中間的是托姆斯基。
44:44 1928年1月17日格別烏特務前來押解托洛茨基前往哈薩克的阿拉木圖,奉命逮捕托洛茨基的軍官竟是內戰時期托洛茨基軍用專列上的一名警衛。
托洛茨基安慰逮捕他的人,勸他執行命令。
列寧中風到驅逐托洛茨基間隔大概有5年,但是劇中的呈現給人一種時差上的錯覺。
根據《被解除武裝的先知》中的描述,在托洛茨基最後即將登上出境的火車時,出現了45:30的一幕,廖瓦喊道:“同志們,他們要抓走托洛茨基同志!
”但是沒有一聲驚叫。
至於45:56處登上“伊裡奇號”前往君士坦丁堡,已經是被從官邸中揪出來的一年後了,同行的有他們的大兒子,並不是只有夫妻兩人。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搜劇中人物的歷史照片,劇中只要是有跳出人名介紹的角色,劇組對他們形象的還原度都實現得很高。
這就可以切入一個有趣的角度,那就是列寧和斯大林的選角。
劇中的列寧是個中年油膩娘娘腔,而後者的扮相就差把土匪兩個字刺在臉上,在演員選擇如此忠於歷史原型的劇裡,這兩個角色的形象呈現或許側面體現了主創對他們的態度。
比較遺憾的是在劇裡沒有看到諸如俄共二大、更充實一些的十月革命描寫、喀瑯施塔得鎮壓前後、三駕馬車在大會上排擠托以及十五大上斯大林派將托季反對派清除出黨的場面,和弗里達、娜塔莉亞過多的感情戲安排可能是出於商業元素的考量。
劇末放了一句《箴言》中的句子,同樣不明所以。
比起原句,選取“義人的路好像黎明的光,越照越明,直至正午”一句感覺更貼切。
我個人很喜歡劇中選取托洛茨基在內戰期間的軍用專列作為和他角色對標的意象。
天寒地凍、殘兵敗將,專列吐著黑煙,在皚皚白雪上風馳電掣。
專列車頭的正前方是一個巨大的金屬紅五星,五個尖角被彎曲的鋼筋適當地扣住,伴隨軌道的顛簸堅定向前。
革命後直到1921年左右是托洛茨基處於權力高點的時段,作為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他一手創造了年輕共和國的紅色衛隊,為新政權的發展拉出生存空間;但在戰事平息後,剩下的更多是廢墟和瘡痍。
作為第一個無產階級國家,俄共高層對保住勝利果實極度敏感,越是視若珍寶,越會矯枉過正。
務必擊潰敵人這句話說得容易,而劃清誰是敵人則是個哲學問題。
整體來說是一部很不錯的劇集,對此前只在文字上了解過的很多內容有了具象化的對應,借着整部劇也把新近的知識重新梳理了一遍,常看常新。
至於有的觀眾死抓一部劇的立場和屁股,死盯著它黑了誰,和史實是否相違背,在我看來都有些詼諧。
藝術創作從沒有承諾過給觀眾提供正史,甚至何謂正史也歷來眾說紛紜。
多涉獵多思考,兼聽明辨,才不至於陷入看待歷史人物和事件的偏頗視角。
这还是第一次看俄剧,在Netflix上线的。
给5星的原因是剧情很刺激,带我回到俄国十月革命前后的时期,同时也是一战,俄国内外交困,沙皇退位,资产阶级自由派建立临时政府,然后布尔什维克再推翻,之后又花了几年在国内平复其他叛乱。
这部剧把列宁托洛茨基斯大林都黑了一遍,特别是列宁在十月革命中根本没做什么事。
不过这部剧也有很多史实错误,所以不能特别当真。
托洛茨基是和列宁斯大林同一批的领导人,前期在欧洲积蓄人脉和资本,宣传俄国革命理念,后来回国领导了第一次革命,没有成功,后流亡海外,但同时著书立作,在工人中享有很高声誉。
十月革命前夕再回到俄国,加入多数派,开始搞十月革命。
革命后作为首席外交官签署了和德国的不平等条约,为了弥补谈判失败,开始组建红军,并在国内到处和白军交战,花了几年平复了白军。
最后列宁去世后,因为和斯大林和其他高层的矛盾被排斥,最后1927年被驱除出党,最后流亡墨西哥,被斯大林的刺客刺杀。
不过其托派的思想影响了后续很多人。
托洛茨基是个无耻的革命狂信徒,斯大林是个绿林莽夫,列宁是个狡诈猥琐的政客,联(布)共是个带有弥赛亚意味的恐怖组织……总之一句话,俄罗斯人民不能被解放,而是应统一在像普京这样的沙皇脚下,否则释放出来的恶魔将会吞噬一切,托洛茨基和斯大林就是这个恶魔,比沙皇还恐怖。
单纯架空的话,其实这剧还算可以,不过这种歪曲历史的电视剧很难摆脱意识形态的影响,托派,斯派,反共咸鱼主义,保守派及吃瓜群众,态度会因为自身立场而有所不同,有人认为这剧对于托洛茨基还算公允,有人认为这剧黑得好而给高分,左派则会怒斥其对托洛茨基和苏共的无耻抹黑……在回应左派的怒斥时,有人说这只是电视剧,而不是真实性的历史剧,导演是可以随意改编的,这种的政治中立观点本身是很难说服人的,因为除非能够先去除该作品的意识形态意味,之后才能谈所谓的中立。
不过虽然这剧是黑屁大全,也并非全无是处,应该有一些看了觉得好而感兴趣去了解这一段历史的人,彻底被遗忘可能才是最悲惨的。
虽然与史实不符,不过其中还是有值得左翼关注的问题,像下面这些:托洛茨基:“和谁对话?
和资产阶级,和牧师?
我们正在建立的未来不是为了每一个人,三成、五成甚至七成的人口将死亡,但剩下的将随我们进入共产主义。
”“我们的反应会更强烈,我们将达到他们没有勇气实现的极限,史无前例的暴力规模;我们将废除法院、法律,将部分对我们怀有敌意的重点团体处以死刑,组织集中营,建立一套有效压制反愅掵的系统;我们不仅会惩罚罪人,潜在的威胁我们也不放过,展示我们流下的每一滴血,要以他们的血海为代价。
孕育生命必然伴随着鲜血和脏污,这是生存的问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必须向敌人证明我们绝不心软,这就是我们击垮他们意志的方式!
”“那些不随我们一同迈向未来的,一律处以极刑。
”斯大林:“我同意托洛茨基同志的观点。
”这一段虽然是现沙俄文化工作者虚构后来的斯大林政策来黑新经济时期之前的托先知和联共(布)党,相应的论调也经常被拿来黑共,与历史不符(整部剧就是后来的胜利者基于自身意识形态对苏共的“历史审判”,最为典型的是第八集托洛茨基和知识分子关于苏共政权的正义性的对话)但却是左翼严肃对待的问题,即民主和公共空间被取消以及自身异化的问题,或者是在“立国”建立新的绝对性(权威)时,如何将自身区别于自己所反对的、带有压迫的旧绝对性,如何避免非常时期的恐怖常态化?
否则就难以避免勇士与恶龙的历史循环,以成为更为残暴的新“沙皇”的方式取代旧沙皇。
没有强大的组织很难顺利上台执政,即使无产阶级能够顺利地从自发到自为,也很难形成持续的反抗力,诸众自治和无政府主义不足以对抗强大的敌人(封建传统和资本主义一整套制度、观念和群体);而利用先锋队的力量,似乎会不可避免地异化为利维坦(自由民主制同样会有类似的问题,只不过较为缓慢),而这有悖于左翼的一贯主张。
更重要的可能是经济方面,如何探索出一条相对于资本主义更为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如果是以资本主义的反对面来定义社会主义),历史实践的失败已经使得后社会主义时期的大部分人失去对左翼社会主义愿景的信心。
首先要给哈宾斯基点个赞,演技满分,无论是年轻还是年老,都刻画的栩栩如生。
其次是整部剧做到了相对的客观中立,当然也有一些不满的声音,主要针对历史细节,我觉得这些真的不太重要,毕竟是电视剧不是纪录片,如果力求100%真实,那戏剧性和效果也要大打折扣了。
为什么推荐这本剧?
我觉得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关于托洛茨基在中国的介绍和普及还是太少了。
托洛茨基这个人,是在过去历史教科书或者通识教育中超纲的部分,大部分对他很陌生,顶多也就知道一个托派。
托洛茨基其实资历很老,和普列汉诺夫,列宁这些第一代革命家一起混,在内战时又建立其红军(虽然他本人军事才能极为有限),在交接班的时候在苏共政治局内部斗争时失败,最后不得不逃亡(其实中国历史上也有,待会讲)。
但不论是贡献还是资历,其实都比格鲁吉亚的斯大林要强很多。
托派这个词在过去是贬义词,现在变成了一个挺潮的词,有点社会主义朋克的意思,一个很大原因在于,托洛茨基这个人比斯大林有文化,有修养,又有革命激情,但又不像斯大林那样绝对的铁腕和无情。
历史总喜欢给失败者添加一些悲壮的气氛,中国的托派,变成了有点浪漫主义情怀的词。
我和朋友聊起过托洛茨基的失败,我们总结为几个方面:1掌握了军队但没有掌握警察和内卫部队。
其实这点很关键,我们看斯大林的崛起,其实都是仰仗内卫部队,比如一开始是和季诺维也夫合作,后面有贝利亚,都是秘密警察系统,这一点托洛茨基就很吃亏,苏共的政治斗争里,掌握内卫部队其实比掌握军队更重要,这一点我们看周永康事件就知道了。
2手还是太软。
当然托洛茨基铁血是没毛病的,战时共产主义就是他发明的,但和斯大林的肃反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
斯大林的肃反不是从34年开始的,而是从18年,也就是他去远东征粮的时候就开始了,感兴趣的可以去孔夫子上买《权力学》,里面有详细介绍3树敌太多。
这个电视剧也表现出来了。
比起列宁的小舔狗斯大林,托洛茨基基本上谁都不服的状态,就是莽,早期的普列汉诺夫,列宁,到后面的苏共政治局委员,几乎都没跟他关系好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斯大林能够在列宁死后迅速团结起这么多反对他的人。
但说实话,托派和斯派,其实也是路线之争,本质上差别不大,大家也不要过于美化,btw,托洛茨基走后,苏共政治局里那些元老也都被斯大林一个个干掉了。
历史就是这么有趣。
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有太多的理想主义者,为了一个自己认为的崇高真理梦想,不计任何后果,传统的人性与道德观价值观通通都可以全都不要,为了他们的理想之国可以不顾一切。
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 罗伯斯庇尔,到剧中的托洛茨基,列宁,以及德国的小胡子元首,再到红色高棉波X布特等等,这些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对自己理想的执着已经到了偏执,先不管自己的理想是否对错,他们偏执的都认为只要完成了目标,不管过程有多么肮张有多么血腥,都毫不在乎,最终渐渐的都失去了人性,释放出魔性。
而人心中的魔性最后的结果是连他们自己也控制不了的,托为了利用恐惧统治俄国人民一手建立的肃反委员会最终反噬了他自己和家人。
第八集结尾拍得真好,列和托一手打造的红色魔鬼列车最终把他们自己碾压成碎片。
托一再嘲讽人道主义和人性是懦夫的表现,他已经偏执到人与动物有何区别都没弄懂了,人作为高级动物就是因为具有人性,他们会为死去的亲友难过,对遭受苦难的人有怜悯之心,对做错的事情有羞耻之心等等等。
而极左和极右,否定人的人性,让人变为整个国家机器的一颗螺丝钉,简单的把社会的运行变成机械系统在运行,哪颗螺丝钉有意见就清除他,再换一颗。
当人没有了人性,只剩下动物本能的兽性,还有进而释放出嗜血的魔性,最终这个恶魔号列车终将吞噬整个民族和国家,那些打着理想之国旗号缺乏人性的“兽人”领袖最终也会被自己释放的魔鬼而反噬,人类的历史不断的上演着这一幕幕悲剧!
观托洛茨基有感并以此自勉自古凭高多思绪,随风直到帝俄处。
王公贵族翩跹舞,不思民间冻死骨。
自幼勤学马恩书,革命一起惊鸿鹄。
彼得格勒振臂呼,政府垮台亡秦楚。
铁甲列车陷敌阵,荡灭白军建俄苏。
党内斗争败独夫,丰功伟绩竟被逐。
第四国际红旗处,工人翻身不为奴。
命运多舛毋自苦,世界革命翻天覆。
先引用一段曼德尔论述俄罗斯当前主流思想如何歪曲托洛茨基的,以便更好理解此剧:“历史的讽刺在于,人们在今天指责托洛茨基,并不是因为他曾经是一个反革命,而是因为他曾经是一个极左的‘革命狂’;人们之所以指责他,不是因为他曾是列宁的敌手,而是因为他在1917年之后,曾是列宁的冤家对头和‘启发者’。
作为十月革命‘血腥’的化身(一个犹太教徒且受到欧洲文化熏陶的世界主义者),托洛茨基是新法西斯主义者和偶尔公开与新斯大林主义者结盟的新黑帮分子的主要目标。
在所有十月革命‘民主的’反对者们看来,托洛茨基(‘工人阶级历史任务’的‘教条乌托邦’是)一位自1918年以来在俄国历史上‘离经叛道’的伟大领袖。
”(曼德尔著,颜岩译:《托洛茨基的经济观点与今日的苏联》,《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社会现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43页。
)若是对俄国革命,对任何社会主义革命抱有深刻敌意的,那欢迎看此剧,此剧可以提供充分的意淫材料。
但若想了解一点俄国革命史,则此剧甚无价值。
甚而对于艺术,当它失去最基本的良心与真实,而只是统治者的工具时,价值又何在呢?
首先,此剧塑造的托洛茨基的形象与历史上托洛茨基本人相距甚远。
此剧将托洛茨基塑造为一个几乎不讲人性的很有能力的暴君,一个会动辙发起屠杀的人,而那位斯大林主义者弗兰克-杰克逊反而是颇有人道主义情怀的人。
但托洛茨基事实上颇有人道情怀,也很重视社会成员文化素养提高的问题,相关文字可见《日常生活问题》一书,及托洛茨基的一些信件。
剧里将托洛茨基在西欧时说成是帕尔乌斯一手塑造其从乡巴佬转为表面看起来文明的人,但托洛茨基从小在德国人开的学校上学,本来就很“洋气”。
托洛茨基与父亲的关系,对父亲的看法也不是剧中所表现的那样,相反托洛茨基对自己的父亲颇多温情,新经济政策后还让父亲在首都工作。
他也不是一个为了革命完全不顾子女性命的人,他为了自己的外孙能幸存下来,不许周围的人与他的外孙谈论政治。
他的次子也对政治不感兴趣,但并不影响与他的关系。
其次,对列宁各种歪曲,把列宁视为一个能力不足的暴君,一个只会耍弄权谋的人。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鲁塞尔会议的内容变成了托洛茨基个人大放异采的时候,但其实会上是有激烈的路线争论的,这些都被电视剧以权力斗争为名掩盖掉了。
第三,对十月革命历程的歪曲。
当时托洛茨基与列宁在起义上有分歧,但主要分歧在于,托洛茨基主张在第二次全俄工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开会后起义,这样起义更有合法性,可减少外界用“政变”来对起义进行指责,而列宁主张可由布党中央与彼得格勒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起义,可在第二次全俄工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开会前起义,因起义是军事行动,讲求时机。
事后起义时间其实是依照列宁的时间来的,而非什么列宁主张27号。
而且当时斯莫尔尼宫(起义指挥部所在)在俄历10月24日夜一片繁忙,托洛茨基也不是一人一间屋子那样待着的。
此外,加米涅夫与季诺维也夫在当时是反对起义的,甚至向非布尔什维克的报纸泄露起义消息,而非剧中那样被迫参与起义。
在起义时召开的第二次全俄工兵苏维埃代表大会中还充满争论,毕竟当时是多个政党并存的,也不是列宁、托洛茨基讲什么下面就全是欢迎之声,相反有很多激烈的争论。
第四,对列宁与托洛茨基的关系进行歪曲。
托洛茨基刚刚逃出俄国在西欧流亡时,与列宁相处甚欢,直到社民工党大会前后二人才发生激烈分歧,但在十月革命时二人是通力合作的关系,在十月革命后二人虽有些争论,但在多数问题上二人持相同立场,而非剧中表现的那样列宁各种阴谋算计托洛茨基,托洛茨基也各种胁迫列宁。
第四,马尔金在剧中被塑造成一个酒鬼、流氓式人物,但其实马尔金内向且自律,文化水平也并不低,且对处理部分外交事务。
十月革命后为反对酗酒之风,他积极参与了捣毁酒窑的行动。
且马尔金是壮烈牺牲的,而非被托洛茨基有意陷害而死。
剧中这样设计马尔金,不过是为了呈现十月革命参与者多是“暴民”的形象。
第五,对托洛茨基第二任妻子娜塔利娅的塑造也是歪曲,其实娜塔利娅也是布尔什维克及后来左翼反对派政治的积极参与者,在欧洲留学时其思想就非常左倾。
第六,喀朗施塔得暴动发生于1921年,而非剧中所展现的发生于1918年。
历史剧不是不能对真相有所变动,但完全往反方向改变,那就不叫严肃的历史剧了,只叫歪曲历史。
好家伙,俄国革命成功全靠拖司机一人之力😂😂😂黑得列宁除了腹黑一无是处,斯大林成了纯土匪,不过这也是现在白匪俄罗斯的官方解释,否定十月革命、否定苏联历史,将苏联一味地塑造成集中营国家,剧中的革命甚至成为了资本家投资的新领域😂😂看得出来,白匪俄罗斯有多痛恨过去
黑出了反效果
肯德基复杂的创业史 山德士上校和列宁斯大林都很脸谱 过多特效取代了视听
2024.5.14
看不出托洛斯基的演讲有何打动工人之处,获得水兵支持也太过简单粗暴。反向脸谱化严重,斯大林和列宁每段戏都将腹黑表情写在脸上,政治人物配角的表演无不单调一面倒,以为观众全是白痴。没有根基,一味耍酷,为颠覆而颠覆。
列宁斯大林被极度丑化抹黑
造型还原,玩梗很多,黑的太过头
在宝贵的期末复习时间中一口气看完八集(就是不想复习)故事讲的是真好,历史观也是真的糟糕
好看,总体挺不错的一部剧。但总感觉每集的剧作水准好像有点不一致,忽高忽低,可能是没有统筹好吧。我认为对托洛茨基也谈不上什么丑化,剧中的塑造只能算一个比较极端的理想主义者罢了。
9-23日开始看第一二集。9-25日看了三四集。以托罗斯基流亡西班牙时与记者谈自传为叙事线,自由地再现其一生的历史。应该是今天俄国知识界认同的历史叙述,可以看到德国资金、间谍对革命的渗透;托与列宁、斯大林矛盾的来龙去脉;当然对共产党党业绩也是负面描写为主。视听制作精良,保持了俄国与前苏联的美学标准。 9-26看完五六集。讲了托直接指挥了十月革命及让功与列宁,以及布列斯特合约、建立红军等功绩,许多与过去历史记载的出入很大。字幕是Google机器翻译的,词不达意,要靠猜着理解内容,但还是值得观看的,特别是它是去年俄国中央电视台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播出的电视剧,代表了当前俄国政府、社会的主流看法,值得关心。纠错:托罗斯基流亡的是墨西哥而非前面写的西班牙。
故事很精彩,但是黑得也太过分了
是精彩动人的故事了。至于说不符合史实?罢了吧,我嘛弄得清史实是啥样子。
Netflix上中文字幕是渣翻,推荐英文字幕。如果把作为一个讲纯虚构故事的影视作品,其实拍得相当不错……但是其政治宣传的意图过于明显,实际上只能作为一部propaganda剧来看待……揭露革命血淋淋的一面当然没问题,但很多地方为了黑而黑,就很没意思了……
贰:摄影特效剪辑合砍一星,剩下的被苏联带走了,CNM
看之前,以为是纪录片,原来是连续剧,托洛茨基。今天是加害者,明天他自己也是受害人,革命革到自己头上了。
五集弃
这算是我见过的最撤的历史传记电影,不知道怎么过审的,还是现在的俄罗斯不需要审片了?各种牵强附会的故事都当真事来拍了!打三星是因为不追求历史真相的话,电影拍的还不错,要不非给两星不可!
烂俗……大女儿好看:)
如果对相关历史了解不详尽,这剧太难啃了。为塑造个人英雄主义,其他很多人物都被扁平化处理。制作很精良。
除了演员外貌相似于人物外,斯大林被描述为毒蛇的小人,列宁描述为阴险的政客,托洛斯基描述为固执的疯子、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