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陀螺凡达可那个吻和你的衬衫,是我从你那里得到的一切。
有时候觉得不同的电影就像不同的病毒,我们会对一些电影无感因为我们已经对它们有了抵抗力,而同时我们也会抵挡不住一些电影的攻势,在影片的某一时刻弃械投降。
在极少的情况下,一些电影能让我们完全失去抵抗力,它们在那两小时内进入我们的血液占领我们的大脑,让我们在接下来的时日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当然每个人对每部电影的“抵抗力”都大不相同,而作为影迷更是将“中毒”视为一种幸运,这就像恋爱一样,在看了太多电影后,只想再重新经历曾经爱上某部片的疯狂和痴迷,但实际上越来越难,抵抗力越来越好了。
我还清楚记得上一部让我爱得死去活来的新片,是在2013年的多伦多电影节第一次看到它。
在那之后虽然也不时给一些喜欢的电影送出五星好评,但似乎我再也没有那时“中毒”的感受了。
一直到今年柏林电影节,我在波茨坦广场索尼中心的Cinestar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其实在此之前我对这部电影的了解微乎其微,知道它讲了一个同性爱情故事,知道它的主创,听说过它在圣丹斯电影节的好评,但心里一直并没有太多期待。
这几年的电影节经历让我很清楚的认识到,能在电影节上独立思考不受影响同时又要足够开明包容和纯粹,真的是需要多年“修炼”而来,以至于我自己都开始怀疑我在电影节上看完一部电影的当场感受,时常需要通过二刷来“确认”。
而另一方面,就算记者影评人们在电影节上是真心喜欢某部片而大力称赞,可能会导致我们的期待过高最终失望。
所以当《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在圣丹斯被誉为“比肩《断背山》的经典之作”时,我也只是抱着好奇心想要一探究竟,并没有抱着这是一部杰作的期待。
而实际上《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确算不上杰作,尽管我实在太喜欢这部电影。
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讲的是80年代初一个意大利男生爱上一个美国人的故事。
很简单,没有反转没有狗血没有抓马,但是创作者在这个简单故事的基础上不断添加佐料,施展出色技艺,使得整部电影变成了一个丰富饱满的情感氛围一次情绪过山车般的电影体验。
整个故事都是从少年视角出发,17岁的Elio可能因为母亲是法国人,浑身散发着法国少年的气息,在那个炎热无聊的夏天,他读哲学书,谈钢琴,和邻居家的法国少女谈情说爱。
电影开始于美国人的到来,在接下来的六个星期内这个叫Oliver的美国人将是Elio父亲的研究助理。
如同当时很多人第一次看《断背山》时,不理解两人怎么就看上了对方,在经过细心网友的提点,或者自己二刷时,才注意种种细节、暗示和铺垫。
在《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第一部分中,导演选择碎片化处理两人之间的关系,戏很短剪得也快,就像由一个个看似不经意却又意义重大的瞬间构成,一个眼神,一次肢体接触,一段谈话,一次郊游,满是带观众入戏的细节。
细节是这部电影成功的一大关键,导演选择在自己生活过的小镇拍摄,80年代的那些生活细节在影片中随处可寻,比如两人骑车郊游骑累了,停在一个老妇人的家门前,询问老妇人能否给点水解渴,老妇人笑嘻嘻的端出两杯水,两人一饮而尽,道谢后骑上车继续前行。
这场戏跟叙事跟人物都没太大关系,但正是这种细节让观众彻底走进“80年代意大利夏日小镇”的氛围中。
另一种细节则是角色心理上的,在某次早餐时,美国人和少年父母正在享用早餐,这时候少年出现,美国人抬头看着少年,但少年并没有看他,而是来到父母身后,狠狠的亲了下母亲额头,又狠狠的亲了下父亲额头,然后就像美国人并不存在一样坐了下来,由始至终都没看他一眼。
如果没有背景,单就这场戏,我们会认为少年对美国人有所不满,故意忽视他,但是这场戏刚好发生在少年表白而美国人选择克制情感之后,这场戏就充满了挑逗意味,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撩汉子”。
所以《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是充满了情欲的,弥漫着荷尔蒙气息,但是又没有直接裸露的床戏。
影片选择通过暗示或者间接展示给观众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因为观众的脑洞才是最强大的。
比如两人的第一场床戏,在有任何裸露和过激的动作之前镜头就很快摇向了窗外,但又没有立刻剪到下一场戏,而是让观众看着窗外的那棵大树,在室外的蝉声和室内的喘息声中先想象一会儿。
再比如那场著名的桃子戏,又是一个无聊的下午,男孩躺在床垫上,无聊的把玩着一个桃子,玩着玩着,他就慢慢把中指插进桃子顶端下凹的地方,中指在桃子里面掏动的声音被放大,汁液顺着手指流出来,滴到少年身体上,大银幕前的我当场就吞了一下口水。
刚才提到,影片前半段是很碎片化的,但从一个重要的长镜头开始,叙事节奏就放慢了,每场戏都拉长了,镜头也越来越长。
那个将前后两段分割开来的长镜头,讲的是一个炎热的午后,两人骑车经过一个战争纪念碑,男孩跟美国人普及历史,美国人惊叹说“你真是什么都知道”,男孩说“我其实什么都不知道”,然后两人朝着不同的方向绕着纪念碑,男孩对纪念碑那头的美国人说,“真正重要的事我知道的太少了”,美国人问“什么重要的事”,少年说“你知道什么事”。
这么一个长镜头,两人隔着一个巨大的纪念碑说着内心的秘密,周围环境的声音几乎让人听不见两人在说什么。
这种情况还发生在两人第一次午夜约会,美国人站在阳台上面对黑漆漆的树林抽烟,少年走过去,静静的站在美国人身边,美国人说“我很高兴你来了”,少年说“我好紧张”,然后少年转身走向室内,美国人看着少年的背影迟疑了一下,跟了进去。
这场戏两句对白,也是几乎被淹没在午夜的风声蝉声之中。
两场戏的效果都一样,给观众一种窥视偷听的感觉,让本身就隐秘细腻的情感变得更加私人亲密,也更容易让观众走进电影的情感氛围之中。
这种视听和情感氛围,正是这部电影让我沉醉之处。
故事设定在80年代初的意大利小镇,单是异域风情和年代复古就已经将影片呈现的世界与我们隔绝开,与此同时影片也完全摆脱同志电影的一些特有元素,比如身份认同,比如家庭阻力社会歧视,两人恋爱的整个过程中只有美国人在最开始表现出对两人关系的担心,但这份担心更多是处于他和少年父亲的工作关系,而不是同性身份,少年更是没有表现出认同问题,当他意识到自己内心的欲望时,是完全的接受和追求,丝毫没有压抑和克制。
所有的这些让影片呈现的这个爱情故事彻底远离我们的现实世界,让整部电影被架空成了一个美梦让我们不想醒来,但又因为丰富的细节和心理刻画让我们如此理解和认同角色。
构建起如此美妙的视听和情感氛围的,是导演卢卡·圭达尼诺对情欲对心理的刻画,是《莫里斯》《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导演詹姆斯·伊沃里的剧本改编,是独立音乐人Sufjan Stevens动人心魄的小清新配乐以及两首原创歌曲,是助阿彼察邦拿下金棕榈的摄影师Sayombhu Mukdeeprom的视觉呈现,也是几个主演的令人赞不绝口的表演。
曾在《国土安全》《星际穿越》中饰演过小角色的蒂莫西·柴勒梅德把少年Elio诠释得非常饱满,17岁男生的羞涩却同时也有法国少年式的大胆和不羁,在影片后半段另一个重要长镜头中,蒂莫西需要对着固定镜头在几分钟之内展现出失去初恋后的复杂心理活动和多种情绪流转,让很多观众在影片结束后久久走不出他的那种情绪。
所以尽管我并不认为《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是一部杰作,但它至少是一部很扎实的年度佳作,如果要放在“同志电影”的语境下,那我对它的喜欢程度和对《断背山》是一个级别的。
但面对这样一部电影,我又在想“同志电影”这样的标签或者归类是否还有其意义,虽然电影的确讲的是两个男人的爱情故事,是“同志故事”,但当电影完全抽离了所谓的“同志元素”,没有身份认同没有社会歧视,让两个人的爱情故事和异性恋没啥区别甚至可以完全性别替换,这个时候我们要怎么去定义同志电影,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这个类型和标签是否还有其意义?
如果你还没看过原著,同时比起阅读体验你更看重电影体验,那我建议先暂时别看小说,几个看过原著的朋友都对电影有不同程度失望,这也是很正常的事,任何小说改编的电影都要面对原著党的严苛。
其实我在想,现在要不喜欢一部电影,还挺容易,这届柏林某部主竞赛电影好评如潮但照样能让我中途退场,而就像文章开头说的,真心喜欢一部电影反而变得很难,似乎变成了一件幸运的事,毕竟我们都是爱电影的。
所以我有幸在今年的柏林电影节遇到了这部电影,再次完全让我失去抵抗力的电影,导致我现在就像异地恋一样,只能不断循环片中出现过的一首80年代流行歌,独自回味一起共度的那两小时时光。
· THE END ·这是“不散”的 第 352 期 文章。
不散所有文章都首发于微信号:busan-movie更多阅读1.《上帝之国》:这部电影做了《断背山》没做完的事情2. 年度报告:性骚扰、变性人、同性恋……2017同志电影不止有《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又看了一遍call me by your name,发现了一些小细节。
同样经历过暗恋更深刻的产生了共鸣。
1、【Elio在关系进一步之后戴上了和Oliver一样的很久都没有再戴的项链】开心的穿上Oliver临行前送的衬衣欢快的奔跑。
想和喜欢的人拥有更多的共同点,以至于融入到对方的世界中去,就像用彼此的名字称呼对方,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融为一体。
2、【表明心意在湖水里Elio打闹着扑向Oliver。
】对于自己喜欢的人总是会忍不住想要更多的肢体接触,如同一开始Oliver在排球场上对Elio肩膀抚摸的试探,Elio懂得的更晚一些。
但是在两人独处的时候也会忍不住触碰,包括接吻结束之后被拒绝进一步接触,悻悻地伸手到Oliver的裤子。
是赌气也是不甘,更是想要通过肢体接触来发泄自己的爱欲,确认对方的心意。
3、【第一次接吻Elio笨拙的伸了舌头。
】和他在整部电影里一如既往的莽撞粗糙相得益彰,十七岁的男孩,大大咧咧的年纪。
粗鲁的关冰箱门也不管是不是合上,把Oliver的稿子杂乱的塞进背包里,随地乱吐吃完的果核。
这些都充满了脏兮兮的少年气,也正因为这样子,他对Oliver的欲望想比于对方的成熟冷静而显得更加渴望而急迫。
4【Oliver吃鸡蛋的表现。
】开头Oliver就说过,自己很明白如果自己吃了第二颗鸡蛋就会一直的吃到停不下来。
鸡蛋就像他的爱情,从一开始他就清楚自己对Elio的好感,很快也意识到了这个男孩对自己的懵懂的爱意。
理智如他,一直掌握着这段感情里的控制权。
勾引少年接吻的是他,拒绝进一步发展的也是他,撩起少年欲火的是他,若干年后通知婚讯的还是他。
所有的节奏都被他拿捏的刚刚好,就像鸡蛋,他可以尽情享受第一颗,却无论如何也不敢继续吃掉第二颗,第三颗了。
5、【旅行时候的情绪变化。
】从一开始的兴奋不已到最后拥抱的留恋不舍。
硬撑到爱人离开,才瞬间被抽离掉了灵魂一般,红了眼眶,脆弱到终于撑不住打电话要母亲驱车来接自己回去。
最后丢出一个思考:女孩对Elio说,我害怕你会伤害我。
可是还是选择了和Elio展开了一段肉体纠缠,这段关系的最后却连男孩的一个认可都没有得到。
如同Elio和Oliver在含蓄的互相表明心意之后,镜头给到了屋顶的十字架上。
Oliver的家庭信教,基督教无法接受同性恋,这也预示着他们这段关系的结局造就注定只能是萍水相逢匆匆而过。
如果是我们,明知没有结果的感情,明知自己会受伤,还会毫无保留的付出自己全部的感情吗?
也许就像Elio父亲最后所说的,年纪越大我们对一段新的感情能付出的也就越少。
满腔强烈的爱意和奋不顾身的勇气,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也是我们年轻的证据。
几场最佳弹巴赫那场。
埃里奥本来是在树上弹着吉他,被奥利弗赞扬并且要求再弹一次之后却领着奥利弗进屋,换成了钢琴。
不仅如此,还变成了“李斯特弹巴赫”和“布索尼弹李斯特的巴赫”,因为“巴赫从未给吉他谱曲”。
然而,奥利弗放弃后埃里奥又马上换回了一开始在屋外的编曲。
两人的态度模糊却又昭然若揭,在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午后中走向既定的开端与结局。
一战雕塑那场。
“我对真正重要的事知之甚少”,“你为什么要告诉我”……“因为我想让你知道”。
两人在相互试探中抽着烟从雕塑一头走向另一头,镜头却只覆盖了埃里奥这一侧,我们看不到奥利弗的动作,就像埃里奥并不清楚奥利弗的答案,在那几秒内能做的只有兀自揣测。
走过雕塑,两人得以继续面对面交谈,“你说的和我想的一样吗”,埃里奥终于向奥利弗吐露了心声,不过未来仍然充满着迷茫。
和父亲交谈那场。
埃里奥从一开始试图掩饰这段关系——不仅是因为不愿让家人知情,更是因为处于悲伤之中本能的逃避,随着谈话的进行,埃里奥逐渐了解到父亲的态度于是放下了防备并且接受了来自家人的支持。
“我出身的地方,父亲们会希望儿子站稳脚跟,不过我不是那样的家长……人的身体和内心都只有一次机会,有些人故意封闭自己来保持麻木,结果二十多岁就身心枯萎,多么浪费。
你们拥有的是一段美好的友谊,或许超越了友谊,现在,你可能感觉悲伤,痛苦,不要扼杀这种情绪……”几处照应奥利弗第一天到埃里奥家时,埃里奥带他上楼,他父母叫奥利弗把他们家当成自己家。
而最后埃里奥在电话里和奥利弗说他家人知道了,奥利弗的回应则是“我发现了,因为他们像对待家人一样对我”。
打排球时奥利弗假借喝水趁机揉肩,埃里奥俯身闪开了,于是奥利弗说他应该放松一点。
后面“午夜见”那天,奥利弗帮埃里奥父亲整理雕像资料,教授说着,“Muscles are firm. Not a straight body in these statues, they're all curved. Sometimes impossibly curved. And so, nonchalant, hence their ageless ambiguity. As if they're daring you to desire them.”“肌肉都很紧张。
这些雕像里的躯体都呈弯曲状态,有时甚至是难以想象的弯曲。
因此,假装若无其事,永远不置可否。
像是要刺激人们对其的欲望。
”弹完巴赫,埃里奥对奥利弗说,这是巴赫年轻时献给他兄弟的曲子,”It’s young Bach, dedicated to his brother”。
后面的配乐之一Futile Devices里有一段,”But you are life I needed all along, I think of you as my brother, Although that sounds dumb”。
两人跟随教授去海边看完挖出的雕像后,在夜幕降临前大声呼喊彼此的名字。
最后在贝加莫的喷泉下,也大叫了好几声,不过变成了自己的名字。
Call me by your name...埃里奥一家三口在下雨的傍晚分享那个17世纪法国公主与骑士的故事,”Is it better to speak or to die?”,埃里奥说他永远不可能有勇气问出这种问题,父亲回答不管发生什么他都可以告诉他们。
最后埃里奥和父亲的那场谈话也是在一个下雨的傍晚。
两人在一战雕塑下进行完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的谜语大赛之后,奥利弗迅速逃离现场去打印店取论文并且让埃里奥在原地待着别动。
此时背景里有一辆菲亚特天蓝色大巴,也是奥利弗最后提前离开时和埃里奥共同乘坐的那辆。
“You know I’m not going anywhere, Oliver.”Yeah, you are the one left and even got married and family and kids while I’m always there, waiting for you.(啊不是.一战雕塑的背景里还有一座教堂,埃里奥边等边在原地踱步时也若有若无地望向了屋顶的十字架,似乎预示着对信仰的犹豫,至少是关于信仰的这一部分。
鼻血事件之后,埃里奥就把十字架吊坠换成了和奥利弗相同的六芒星,尽管母亲曾经反对这种符号。
“午夜见”时从阳台上到进屋前,配乐是最后埃里奥接完电话蹲在壁炉前回忆那段过往时的配乐Visions of Gideon的前奏,从第一次到最后一次……两人最后在贝加莫的晚上,奥利弗冲去和陌生人跳舞,埃里奥在不远处坐着看,和埃里奥第一次看奥利弗跳舞,背景都是Love My Way.奥利弗和埃里奥奥利弗是自律的,从第一次早餐吃鸡蛋怕自己一直吃下去时就是,然而他的自律又是矛盾的,不然就不会在“决定保持距离后”还强行邀请埃里奥游泳弹琴去镇上,更不会有“午夜见”。
这种矛盾的自律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他并不清楚,或者至少不愿去思考/面对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对这段感情的期待究竟是什么,面对家人无形的阻拦和当时的社会压力也不可能去反抗去争取,他几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墨守成规按部就班。
埃里奥则在文学与音乐、高等教育和宽松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拥有来自家人的尊重、理解、信任和包容,可以相拥分享17世纪的德语故事,可以和长辈平等地相处、交流,甚至可以倾诉云雨未遂的经历。
这种背景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这段感情的发生,最后两人在贝加莫的独处也得益于此。
就像奥利弗所说,埃里奥十分幸运,当然他自己也是幸运的。
埃里奥在一次奥利弗缺席的晚餐中问家长是否觉得奥利弗独特的告别方式有些傲慢,父亲说他只是因为害羞。
这一点从他之后多次缺席有访客的晚餐只为独自坐在山上发呆也可以看出。
埃里奥送书给玛齐亚后,她说她也喜欢看书不过不会和人说,因为看书的人会隐藏内心。
就像埃里奥。
所以和书里一样,埃里奥和奥利弗都是十分社恐的人,却在遇见彼此之后建立了绝对的信任。
“河水流动的意义不在于事物的变化让人得以再一次记录,而在于有些事物能在变化之中保持不变”。
这句是埃里奥偷看奥利弗的笔记时读到的,希望他们的那个夏日也能如此,永远不会变质褪色,更不会沦为基甸之幻。
我认为书中的对白更深刻一点:How you live your life is your business. But remember, our hearts and our bodies are given to us only once. Most of us can't help but live as though we've got two lives to live, one is the mockup, the other the finished version, and then there are all those versions in between. But there's only one, and before you know it, your heart is worn out, and, as for your body, there comes a point when no one looks at it much less wants to come near it. Right now there's sorrow. I don't envy the pain. But I envy you the pain.你怎么过日子是你的事。
可是切记,我们的心灵和身体是绝无仅有的。
许多人活得好像自己有两个人生可活,一个是模型,一个是成品,甚至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各种版本。
但你只有一个人生,而在你终于领悟之前 ,你的心已经疲倦了。
至于你的身体,总有一天没有人要再看它,更没有人愿意接近。
现在的我觉得很遗憾。
我不羡慕痛苦本身。
但我羡慕你会痛。
它指向了生活的两个版本,我认为它更像在劝诫我们要“活在当下”。
有人为了尽快让自己不感受痛苦选择了用不合适的塞子堵住内心的缺口,而不让它慢慢自己结痂,反而让伤口永远都没办法愈合。
可是他们的感受欺骗不了自己,再也无法让自己用完整的心去感受去接纳另一个人。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生活有很多个版本,所以不去珍惜那唯一的当下经历的版本。
与版本一词类似,博尔赫斯对时间有一个更深刻也更诗意的比喻:小径分岔的花园。
如果时间可以像空间那样在一个个节点上开岔,就会诞生“一张各种时间互相接近、相交或长期不相干”的网。
虽然与线性时间不同,但在每一个节点上仍然是一样地当你在分岔路口选择了你要走的路,你仍然无法回头走出这个无限的时间花园。
原来的路已经消失,或许有无数个版本的你在花园里的其它路上。
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个将来。
我们仍然不知道时间是一个怎样的形态,它是独立于空间的另一个维度吗?
还是像博尔赫斯的观点,时间只是作为一个用来标明身份的属性?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它的不可重复性,当下就只有当下。
触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是目前人们用来感知世界的主要工具,但它们感知不了时间,只能从事物的变化中感受它的流逝。
我们如何确定现在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
或许我们都是在玩感官游戏的蜉蝣,整个宇宙只是一个水晶瓶里的童话世界,没有什么是真正存在的。
如果只是生活在一个虚拟世界里,我们要如何对待它呢?
借用《SKAM》里的话来回答: 这些话也许是陈词滥调,但是你永远不会知道明天谁会死,无论你相信真主阿拉,或者是上帝又或者是进化论或平行宇宙。
只有一件事我们是确定的,生活就在眼前。
活在当下不是一种选择,而是真实人生的展开方式。
你只有当下的一个状态,只能Live with it,没有别的选择。
你以为你可以选择过怎么样的生活,可以去旅行,可以去游戏,甚至可以去静静呆着,但当你考虑这些选择的时候它们还不属于你,当你完成一段活动时它又已经远离了你。
除了小径分岔的花园,或许时间规律里蕴藏更深的奥妙,但对于每一个独立的实体,它是线性的,更像是一条无限延伸的直线。
它穿过一个瞬间便永远不会再回头。
有时候我们会幻想我们可以从当前这条线一下跳跃到另一条平行线上,变得睿智变得丰富,把原来的版本甩在一旁再没有交集。
殊不知人生如何不是线的位置决定的,也不是它的方向决定的。
没有一个位置比另一个位置好,没有一个方向比另一个方向好。
它们只是人生的不同形态,决定它们好坏的只有当下的那个瞬间的感受。
没有失却感受痛苦的能力是值得嫉妒的,因为痛苦足够真实。
但并不非得让痛苦来提醒真实存在,任何感觉都可以,只要能被感受到,这是一种无为的境界。
老子提倡的“无为”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做,而是当你做一件事情时,内心感到非常自如,非常流畅,这是验证于任何人的。
这是好的瞬间,是存在“心流”的瞬间。
你对自己没有刻意去感知,但却能得到异常的平静和舒服。
能感觉到这种平和的瞬间,说明你的心是干净的,是单纯的。
只有足够清透的湖底才能形成如镜的湖面,而只有足够平静的水面才能感受到微拂的清风。
你要尽量让身心往这个瞬间的感觉靠近,涟漪会很快散开,清风也留不下痕迹。
Call me by your name,又名《两杆负心汉》,《我的叔叔奥利弗》,由提摩太·克莱德曼和靠划赛艇考进研究生院、研究运动神经损伤按摩疗法的博士生艾米·汉莫主演,是一部AirBnb原创广告。
游泳,远足,在villa的树荫下高谈阔论。
如果有痛苦,就享受其中,如果有欲望,就尽情挥洒。
从纽约到罗马,全球超过95635027个房源,输入promotion code “爱彼迎”,享受9折优惠。
片尾查老师的特写流泪马拉松结束后,我边上的英国太妹叹了一口气:so? 这大概也是我对这部片的感受。
它和我预想的,和Aciman的原著给我的感受太不一样了。
完全意料之外。
我很喜欢导演的风格,虽然他在其中杂糅了歌曲mv,网游动画,还有美术史ppt;我也非常喜欢他镜头下的意大利,细腻和有生活气,不再是那些陈腔滥调的艳阳、橄榄树和柏树、文艺复兴修道院。
但电影的问题,就如我对aciman原著评论过的,在于它单薄,扁平,转折突兀,缺乏说服力:“elio的问题在于,尽管他多少有内心纠结,但在他泛滥的、荷尔蒙过盛、琐碎梦呓的独角戏里,他是无敌的;没有一种内在或外在的力量足以与其抗衡,形成戏剧性的东西。
" 特别是elio表白前,他对oliver的感觉看起来并不怎么暧昧。
而全片我觉得最出乎意料的,就是elio和oliver之间的chemistry——除了某些床戏,那些嬉笑,打闹,互相攻击互开玩笑,非常像一种叔侄情,删减再编辑一下国内可以过审。
Oliver给elio揉肩那一段,elio的反应就像“过年了,我家大人在打麻将,我叔叔非要跑来逗我,捏我肩膀,很烦。
” 桃子戏那一场,oliver非要把桃子吞下去,给elio推来阻去几个回合,elio突然哭了,因为缺乏铺垫,直观的感受就像“你把我恶心哭了”。
最后火车站的拥抱,oliver的表情太不可名状了,带入“好好学习”也没有问题。
如果直接一点说的话,我觉得锤子和查老师不在一个频道上,锤子就连抚摸查老师的嘴唇,都有一种父爱如山的感觉。
Oliver的表现实在是…很难说令人信服。
整个前半段,他都以一种“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些话,这些话不是我想出来的”的飞快平直语速背诵台词,后半段他开始对elio故意展露魅力时又有点喜感。
他在床边坐下,看着elio,很像一只努力要认真起来的大狗狗。
后半段他性情大变,忽然成为床上的田螺姑娘,每天都充满28462736个性幻想,带着挑逗的微笑出现在Elio房里。
elio和oliver后半段的情欲对手戏,感觉就像跳现代舞,动作夸张,很有戏剧感。
告白那一幕的背景里有意共的锤子海报,以及在这部电影里,查老师也还是早泄。
第一部影片:1.是不是帅爆了?
羡慕这样的悠闲时光
2.Elio弹着巴赫的曲,而Oliver静静欣赏倾听。
有才华,而另一个人又懂得欣赏。
我想我也会迷上这般才华横溢的男孩子。
3.Elio想介绍朋友给Oliver,Oliver叫Elio少管闲事。
两个人第一次闹了小矛盾,哈哈!
休战吧!
4.外面下着大雨,母亲朗读了小说书中的一段爱情故事。
一家人一起看书,读书,好羡慕这样的家庭生活。
你的选择又是怎样的呢?
Speak or die?
5.什么才是有意义?
你知道是什么的Oliver:Why are you telling me this?
6.你有没有一个属于你的小天地,只想跟人生中某个人分享。
I love this,Oliver!
8.Call me by your name and I'll call you by mine.
8.Elio:I am sick. Oliver:I wish everybody were as sick as you.每个人都有欲望,都有其“变态”的一面,而爱你的人,能包容你的一切吧!
9.慈爱的老爸,爱上老爸了。
老爸的一段话:为了更好地痊愈,我们从自己身上剥夺了太多。
以至于人到而立之年,感情就已经干涸。
之后每开始一段新的感情,所能投入的心力都愈发微薄。
如果为了避免为情所困,就封闭自己所有的情感,是何等的浪费。
总有无所谓事物,让我踌躇,又或是阻拦我的脚步。
你想怎样去生活,由你自己做主。
但你要记住,我们的心灵和身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恩赐。
而在不经意间,你的心就会消耗殆尽。
而你的身体,总有一天将无人问津,更不会有人愿意靠近。
当下你所禁受的悲伤和疼痛,不要轻易扼杀掉。
因为与之相连的是彼时纯粹的快乐。
台词:We rip out so much of ourselves to be cured of things faster,that we go bankrupt by the age of thirty.And have less to offer each time we start with someone new.But to make yourself feel nothing so as not to feel anything...what a waste.Something always...held me back,or stood in the way.How you live your life is your business.Just...remember,our hearts and our bodies are given to us once. And...before you know it,your heart's worn out,and as for your body,there comes a point when no one looks at it.Much less wants to come near it. Right now there's sorrow and pain.Don't kill it.And with it the joy you've felt.
光是把标题那几个意象列出来,电影中那段几近完美的夏日时光就已经撑起了布幔,连同甚至带点儿划痕的胶片画质以及从未间断的树叶被风扰动的白噪声,一起遮蔽了我的五感。
看之前我就已经见识过这部电影铺天盖地的各种爆评了。
人们对好电影的要求能有什么呢,无非就是镜头、人物、故事、情感等等这些所有电影想呈现给你的都足够好。
一般来说,只要其中一方面够精彩,其他方面不出错,大家就会欣然买账了。
但毫不夸张的说,这部电影能满足我对电影的一切奢望。
首先名字就足够吸引人。
Call me by your name,这也是一句台词,我要你用你的名字呼唤我,直接得连修辞手法都没有。
我们总是欣赏那些添加了优美的辞藻运用了精巧修辞的句子,把这样那样的情感优雅地掩藏其中,因为情感总伴随着欲望,欲望是肮脏的。
将欲望连同情感一起小心翼翼地包裹起来,越厚越深,就越纯洁越美好。
直到连“我爱你”都变成了“今晚月色真美”,人们便会不禁感叹,爱情最美好即是如此了吧。
可这部电影全然不是这样。
Call me by your name, 这句话是直接的、情色的。
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因为我是你的,你要进入我,你要包含我。
我也会以我的名字呼唤你,因为你也是我的,我也要进入你,我也会包含你。
我们要纠缠在一起,我们要交融在一起,我们之间不能有任何的缝隙,我们得完全的、彻底的拥有彼此。
当最为强烈的情感携带着最本能的欲望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即使赤身裸体,即使汁液粘腻,我感受到的却是近乎无暇的纯洁。
我们只是相爱了啊,我们只是想要彼此啊。
所以有人说这都不应该被分为同性类,这都不应该被分类。
我非常理解,我刚看完的时候也是这么想的,想大叫让每个人都来看看这部电影,我甚至想拉我的姥姥姥爷过来再看一遍,告诉几乎没有接触过同性新闻的他们,看哪,爱这种事情是无关性别的,别说性别了,只与你有关。
电影的镜头简直是妙。
恋爱的时候自始至终电影里都是晴天,即使是晚上,天依旧晴得可以看清少年睫毛的弧度,以及二人勾连粘缀的指尖。
空气也总是那么燥热和清澈。
每一个镜头都很静,总是定在离人物稍远的一处不动,看着他们,就像是以摆在那里的一件东西为视角,说不清是距离亲近还是隔膜。
转场不时穿插完全静止的镜头,拍摄完全不动的静物,可配合着无时无刻不在响着的风刮过树叶的噪声,静止的画面竟有了不可思议的轻盈与流动感。
但最终还是下雪了。
屋子里生起了火,火烤着少年的脸,镜头一动不动,屏幕内屏幕外,眼泪流了三分钟。
演技自不必说。
就看那少年在最后电话中听到结婚消息时,平静回应后猛烈起伏的胸膛,就够我下着酒,琢磨一壶的了。
好电影是必定要有好故事的,这部的好胜在了其与情感的细腻交织上。
故事很简单,电影也十分聪明的不加任何铺垫,直接将观者送入故事当中,当你终于通过各种细节弄清了人物关系和事情原委,平淡的部分已经过去,你早已跟着少年的心,一起恋爱了。
情感也不多说了,这是致命武器。
但这部电影还有另一个致命武器,意义。
这部电影是智慧的,很少有电影可以做到这一点,因为拍摄者往往就是混乱的暧昧的或者根本就没有想表达什么深层含义的。
当然并不是说电影都必须要有什么具体的意义,但文学作品总要表达些什么,比如说卡佛,当我们在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些什么?
读完我也不知道,卡佛自己可能都不知道,他笔下的人更是和我们一样,什么都拎不清。
但这个问题就是其意义本身。
这部电影要传达的意义恰好也可以用这个问题概括。
爱情是什么?
甚至可以问,爱是什么,父亲的那番回答都能称得上是爱情电影史上最好的阐释之一。
豆瓣上的简介也是,“完全的彻底的亲密”。
甚至我们可以将这个意义上升到人生观,不要企图遗忘,痛苦也是这珍贵感情的一部分,我嫉妒你。
于是镜头固定的三分钟流泪画面也可以完全被忍受,因为那里面埋藏的意义是绵长而深刻的。
不过我真正想谈的,其实是一些细小的意象,也就是标题写到的这几个。
晴空和胸膛上文已经提到了,恋爱当然是要晴天谈,少年的心自然是最藏不住情愫。
从头吃到尾的甜杏和各种水果就是少年欲望的象征,丰满、诱人、甜蜜,弥足珍贵却又赤裸热烈,用不着怜惜,只管大快朵颐就是。
但满园的果实只有一个最为特别,因为只有它的汁液涂满了那里,只有他接受我所有的下流并爱我。
苍蝇是我觉得最妙的。
少年的身头旁,还有他的床上,总有只苍蝇在飞。
苍蝇的出现使得当时的温度、空气、味道、湿度,一下子都透过屏幕,向我袭来。
我甚至能感受到少年咸腻的头发味儿和潮湿的皮肤触感。
至于鱼,我是万没有想到鱼的嘴唇是可以做这种性感又情色的隐喻的。
看过那条肥硕的鱼后,我才意识到少年的嘴唇总是像那只鱼一样张着,不断寻找氧气,不断寻找另一双嘴和另一具身体。
然后便是那场在草坪上的年度巅峰吻戏了,鱼终于找到了水,要溺死在里才好。
题外话,真希望有个最心动最情色场景评选,把这个电影的一半镜头都剪给它。
天哪,我看这部电影用的时间还没有写这篇影评用的一半长。
看完这个电影,我充满了疑惑,有太多让我感到奇怪的点。
尤其是临近结尾处爹对男主爱的教育,在剧本里应该也是篇幅最长的独白,让我觉得很不自然,纵使他们家无比和谐,这个年纪的人谁会有心思听长辈聊自己的感情生活,内容也只能说是包装得很好的鸡汤。
从电影立意来讲,所谓爱的美好易逝已经从多个方面论证过(尤其是最后一场),通过长对白说出来,也并不高明。
总之,引起了我的怀疑:
通过二刷,整理了以下一些证据。
先说结论:1. 爹年少时有过一段无疾而终的感情,年纪大了之后看着两个年轻人不禁开始遐想2. 于是结合真实生活,综合自己的故事,想象这场长达六周的 airbnb 中可能生发的爱情。
其中elio寄托着年轻的自己,当然自己也以elio的父亲形象存在3. 而这部电影展现的就是梦与现实的穿插(毕竟梦的素材是现实),只是同时也偷偷留了一些线索,一些瑕疵待人发掘4. 在这个基础上,爹的独白有了意义,并且赋予了故事新的内涵(拉到后面)特别提醒:所有内容源于电影,跟书无关。
我并不觉得我说的就是正确的,这只是我看到的故事。
1
片头,大量雕塑照片--我们知道,这些雕塑是爹和oliver的研究项目,elio和这个关系不大,其实这就是第一个暗示,提醒大家一切是以爹的视角展开的。
可以想象,爹整理着图片,图中的男子让他想到了elio,想到了oliver,想象一发不可收拾。
如果是elio的绝对视角,片头大可以是巴赫和李斯特的乐谱。
另外,雕像也是elio(或者说爹梦里的elio)在这个电影里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是全片最重要的意向,联系了爹-oliver-elio三人,后文还会提到2
餐桌,妈妈和oliver的对话--妻子和儿子elio无疑在现实中都是存在的,只是在幻想里人物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这一处对话并不是普通的闲笔,其中的subtext是:是的,从某种程度上说,oliver就是坐了妈妈的位置/毕竟elio主要是爹自己的投射3
词源小测试--我倾向于认为这场基本源自于真实情况,现实中正是在这里oliver的出色表现打动了爹,引发了爹的遐思。
这一场很关键的原因在于,只有oliver完美回答了这个问题,通过了爹的考验,才有后来的故事,否则,每年都有新学生来住,为什么只有这一次爹对他们产生了幻想4
海边,oliver触摸雕像的嘴唇
草地,oliver触摸elio的嘴唇--梦的素材是现实,片中有好几处爹由现实为基础发展想象的细节,这一处最明显。
在海边,爹看到了oliver轻抚雕像的嘴唇(他是在下个镜头才转身的),在爹眼里,雕像就是elio,于是在中后期的草地戏里,幻想中的oliver也做了同样的动作。
顺便一说,叫对方彼此的名字的灵感应该也是在海边雕像之后游泳的时候产生的。
5
法国爱情小说事件--又一个比较明显的细节。
注意,elio只说了一句16世纪的法国爱情故事,oliver就迅速接梗。
所以,要么是妈妈分别给两人都特地讲了一大本书一整个故事里speak or die这个细节,要么这里的oliver是个幻想角色,所以才能马上知晓这一情节。
前者太不合常理而且像是妈妈在鼓励两人告白;后者符合本文逻辑但是过于直白,简直像故意漏的马脚。
6
oliver的伤疤--这是我非常拿不准的一个情节。
这个伤疤没有任何铺垫,没有造成任何后果,两人也都没怎么在意,我想大多数人说不定看完都忘记了这个细节,那它为什么会存在而不是向大量其他情节一样剪掉?
(对于这种电影来说应该不会有这样的低级错误)直到我再看到最后爹的独白
于是我倾向于认为oliver的伤疤的设计是为了和这一句台词形成呼应,毕竟elio的生理创伤已经体现了两处,流鼻血和呕吐,都有浓墨重彩地展示。
强行给oliver增加一处创伤,也说明他是爹的脑内人物。
当然,如果你有别的想法欢迎告诉我 7
elio追问妈妈什么时候跟oliver说过喜欢自己--这一处剧情发生在两人确定关系之前,oliver失踪,elio感到很彷徨,而妈妈的话起到了鼓励作用,全片还有好几处有意无意的助攻,如果这一切不是幻想,我不知道怎么理解这些助攻。
但是elio反问了一句什么时候说的,妈妈却闪烁其词。
当然要闪烁其词,因为没发生过。
而且还可以看出妈妈通过六芒星项链已经知道两人关系不一般(这种细节导演在剪辑室里是不会随便保留的)。
爹独白里有说,“我觉得她不知道”,那这个不知道又指什么呢?
其实是指爹自己年轻时的那件事8
oliver给elio的便条/爹教育elio--oliver的语气非常硬。
也没什么道理,如果oliver把elio当做恋人而不是小孩子来看,是不存在grow不grow up这种问题的,反而是爹在后来又教育elio应该长大9
爹给oliver讲雕像
oliver听出了爹的意思--这处情节发生在两人确定关系之前,也是oliver感到彷徨的时候(虽然剧情没有明说)。
爹表面上是在讲雕像,实际上是在讲elio,就算你觉得我一直在胡说八道,但这里毫无疑问就是这样。
elio就是这些雕像。
演员的脸也一样棱角分明,动作曲线流畅,nonchalant,讲的都是elio,我就基本没见他站直过。
as if they are daring you to desire them 是一句更直接的表达,完全可以用这句话来总结男主角全片的表演。
爹再一次担任了重要的推动者10
也许是真实的elio--按照正常方式理解剧情的话,这是又一处不知道为什么没被剪掉的情节(为了让原著作者露个脸?
)。
但如果按照本文的逻辑理解,这一处可能是现实发生的状况,elio看似奇怪的ooc是他自己意志的短暂喘息。
另外,在表演完钢琴曲后:
爹提醒elio带上手表,以防错过和oliver的午夜约会,又将幻想拉回正轨。
11
灰太狼和红太狼夫妇的来访--又一处按照正常剧情逻辑难以解释的戏,但是在本文框架内,这一场戏至关重要。
注意作为本片主角的爹提到过因为种种原因,自己年少的感情被自己放弃,并遇到了一些阻碍(不截图了),为什么会放弃?
遇到了什么阻碍?
都在这一场里,注意看爹的表演,忽略年龄会以为是青春期不善言辞的少年面对父母争吵无能为力(我相信导演就是这么指导的)。
是的,这一场是爹对少年期自己的投射,灰太狼和红太狼夫妇是爹的父母,他则是小灰灰。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他怎么可能自由自在地恋爱12
接电话的妈妈--这是一处造梦的瑕疵。
如果你再回放一下这一段,会发现,elio先在另一个至少隔了五米的地方接起电话,并且oliver没有说自己的名字,elio的回答也没有任何conclusive的讯息,妈妈就直接拿起另一个房间的听筒说“oliver“(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很不礼貌的动作)。
根据它们对话的内容,也无法看出这个电话有经过什么预约。
除了这是一个imaginery phonecall 还有什么别的解释呢?
(一个题外话,爹这一声wonderful真是骚气......)主题说了这么多,你要么觉得我疯了要么会想再看一遍这个故事,那么(如果这些解释行得通)为什么要进行这些设计,把真实的故事藏起来呢?
cmbyn最后呈现的成品无疑是非常甜腻的,纵使最后结局有辛酸,但是任何观众都不会反对能有这么一段感情是一件好事,再说再苦也只是相隔两地而已,也没缺胳膊少腿的,总的来说已经非常梦幻,他们两人都还会有大好人生。
(值得一说的是,梦幻归梦幻,很多二人世界的段落剪辑很跳脱,或者镜头很羞涩,似乎也符合本文的理论)只是我看到的故事不是这样的。
我看到的故事是一个40多岁,有着满脑子知识但是已经没有满脑子热情的人,发现自己身处一个对谈恋爱来说完美的环境,却不再可能有这么一段故事的人,把自己的想象力投射在两个年轻人身上,替自己完成了一个梦。
那段在我看来莫名其妙完全可以拿掉的独白,是一个生理生命还在继续感情生命已经结束的人的swan song。
至于现实世界的elio和oliver到底有没有相爱,跟爹也没什么关系了这样想想还是很可怜的。
那么,再回到现实世界,cmbyn故事虽然很青春,但并不是年轻人写的小说。
原书的作者 André Aciman (在电影里有客串,就是那个来拜访的“雪儿”)成书于2007年左右,也就是他本人56岁左右,年纪上肯定是elio的父辈了,但是全书大部分都以青春期elio的视角展开,也是一种幻想,书中的elio和爹都寄托了他自己的影子。
我们是不是可以合理猜测,导演和编剧在改编过程中,捕捉到了这一信息,看出了爹这个角色的重要性,于是才基于此设计了一个嵌套着原故事的新故事,内涵也从原先的单层变成了(我认为的)双层。
(文/杨时旸)如果一定要给《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下一个定义,最准确的说法或许应该是“爱情片”,而非什么强调性别特征的“同性题材”,虽然后者更能吸引眼球。
这个平缓、柔和的故事更像是一个男孩的成长史,在短暂的夏天里,经历了刻骨铭心,转瞬长大,爱情于他而言不只是突然降临又旋即离开的猝不及防,更多的还有某种醒悟和拔节生长。
1980年代的意大利,17岁的Elio遇到了来自美国的Oliver——一位年长自己7岁的交换生,六周的时间,他经历了初恋的全部起伏,在成年前的微妙时刻洞悉了期许和失落,甜蜜与哀愁。
某种程度上说,夏天和意大利成就了这部电影。
那些古老的遗迹,散乱的书籍,游泳池中飞溅的水花,午后阳光下的缱绻和懒倦,成熟多汁的杏,飘散的香烟,汗水淋漓的party,试探碰触的指尖,笨拙的拥吻以及第一场欢爱,所有这一切都镶嵌阳光金边,时间像是暂时停顿,似乎一切会永久驻留在这夏日时刻。
这一切外部环境——时间的和空间的,都成为了那些懵懂爱情悄悄萌动的外显与象征,那些爱情形态不定,轮廓不清,像是少年们身上的水珠,晶莹剔透又旋即蒸腾。
之所以这个故事在同类题材中显得如此出众,首先因为它被呈现成一种普通的、普遍的爱情形态,而没有刻意强调性别。
它的柔和、美感、烂漫和失落都是在爱情中普遍可以探寻到的,而不是只存在于同性情人之间。
换句话说,它没有任何意识形态的目的,没有那一类电影中叫嚷平权的政治正确,也没有故意把它靠向情色,更没有任何猎奇视角。
反而,Elio和Oliver也都有着女友,甚至Elio在这同性爱情萌发的时刻还和女友尝试拥有了第一次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中的主角其实是超越性别的存在,不是指肉身意义和法理意义上的超越性别,而是艺术处理意义上的超越,他们被抽离了众多限定,然后变成了更纯粹的“爱的概念”的呈现。
人们为什么会被这样的故事打动,不过是因为我们从中看到了“爱情的原型”——不沾染任何功利色彩的,不可能有结果,超越一切琐碎,经验,世俗,牵绊的,一种纯粹想彼此靠近的爱欲。
这种超越和纯粹彻底得无以复加,已经近乎于神话与传说,但却又切实地生发于一个现实主义的故事之中。
这就是它如此迷人的谜底。
它隐藏着一切纯爱幻想的原始密码。
其实,《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隐藏着众多有趣的细节,那些关于词根的讨论,那些对于古典音乐的变奏与篡改,那些从大海中打捞起的锈蚀斑驳但意义非凡的铜像,一战纪念碑下的几句对白,Elio的母亲念诵的几句旧时的爱情故事……这一切混合形成了一种奇妙的氛围与意象,历史被浓缩被复活,与现实独特的并置、缠绕,曾经的都不曾消逝,以某种形式达成永恒,就像爱情。
Elio和Oliver第一次坐在艳阳下聊天,Elio说,他们只是在这里等待夏天结束。
Oliver问道,那么冬天做什么?
等待夏天来临吗?
男孩终于等来了冬天,在噼啪作响的炉火旁,默默落泪,然后独自微微翘起嘴角。
那长久的镜头中复杂的表情是他成长的证据。
无论是否认同这样的感情,几乎所有人都会被Elio 的父亲对他说的那段话打动,那是朴素的生活真理,不动声色却动人心魄,“为了快速愈合,我们从自己身上剥夺了太多东西。
每开始一段新的感情,我们能给予的便越少,但为了让自己没有感觉而不去感觉,多么浪费!
如何过你的一生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只要记住,上天赐予我们心灵和身体只有一次,现在,你充满悲伤痛苦,别让这些痛苦消失,也别丧失你感受到的快乐。
”
就像它直白、口语化的标题一样,《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是一部在某种意义上朴实无华的电影。
在习惯了电影艺术在各种精致的特效,谨慎完美的镜头运动以及遍地隐喻的布景融会贯通之下变得越来越成熟的今天,《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就像一个十七岁的夏天里毫无野心的少年。
他懒散悠闲地踱着步,走入这个已经在偏见和仇恨中声嘶力竭地争吵了太久的世界,只带着满溢而出的诗情融入随处可见的阳光,无所事事。
这是个除了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一场热恋之外,心无旁骛的夏天。
是西方世界几乎已经遗忘了的少年时代。
电影的开场音乐明亮得有点儿突兀,从第一秒开始就刻意将观众带入到了古希腊时代的审美中。
正值壮年,洋溢着男性气息的青铜雕像映衬着Oliver扮演者的名字;五官柔和,略带雌雄同体之貌的少年则作为Elio扮演者名字的背景。
在古希腊这个不从性别出发对情欲进行标签化的过去,诸多哲学家如柏拉图曾将成年男性与少年之间的爱情推崇为美学的极致,影响了数不胜数的古希腊文学、雕塑与绘画。
电影的核心,我想是爱和美。
这是两个看似已经成为陈腔滥调、却鲜少以这么赤裸和朴素的方式被表达出来的词语。
一直觉得好电影只有两种,一种让人看到世界,一种让人看到自己。
这个影片无疑属于后者,它想让你沉浸和共情,而非欣赏、赞叹或讶异。
画面经常停留在毫无意义的布景上,诸多短暂的片段也没有深意。
就和它无意于说教的语气一样,它并不把你当作观众,而是尽其所能地把你带入它的世界。
在荧幕上爬动的小虫子或许也是为此而存在,甚少有比这个微乎其微的存在让人在看2D电影时如此直接地被带入荧幕里的世界,盛夏的触感一点点在潜意识里复苏,阳光恍惚得睁不开眼,水波荡漾间清凉渗进皮肤,Elio把脸贴近草地时,草和泥土的味道如潮涌来。
感官上的共情当然交融于情感上的共情。
Elio扮演者的一举一动都自然得仿佛已经脱离了表演,仿佛这个男孩只是把自己诚实地摆在了镜头前,让每一个曾经心动的人在他身上看到自己。
在这样的年龄,人前总是摆出一副成熟淡定的姿态,在无人问津的沉默里却有数不清的小心思百转千回。
曾经以为电影在表现某种隐秘的情绪时永远无法超越文学,直到看了这部,相比于书中以语言描述出的心事,镜头前Elio丰富的沉默给人以更自由流动的猜测余地,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感受到却难以表达的情绪处处依稀可辨。
Elio每一点细微的感情都真实不虚。
相比于一场两个人的爱情,我更想把Elio看作唯一的主角,直到他鼓起勇气对峙般向Oliver讲起“Is it better to speak or to die”的故事,后者的脸才第一次在荧幕上占据了主要位置,Oliver的内心也是在这里才第一次被含蓄地表现出来。
此前,即使是在舞池里被放在近镜头中的Oliver,也是不远处Elio眼中的他。
随着镜头慢慢拉远,Elio踩着漫不经心的舞步进入画面,只有观众知道他出现在Oliver身边的刻意。
他们在彼此身边跳着舞,不曾有一秒的眼神交汇,就像他们一天天在彼此身旁兜兜转转,却没有勇气提起各自的心事。
关于“Call Me By Your Name”这句话作为标题的意义,我想书中给出了更清晰的线索。
小说里曾有一个段落,Elio问自己:“Did I want to be like him? Did I want to be him? Or did I just want to have him?” 这个问题并不分取向。
在爱情里,我们到底在对方身上看到了和自己相似的事物,还是自己所没有的?
或者,任何陷入爱情的人在对方身上寻找的都是这两者的结合,寻找自己,也寻找自己的缺失。
就像Elio,他自己嗜书如命,又在Oliver解释Apricot的起源和演变时看到后者丰富知识库的冰山一角,对于知识与智慧的痴迷是他们的相似。
同时,Oliver第一次与他的家人共进早餐时说自己不能再吃第二个鸡蛋了,不然会停不下来。
I know myself too well. “我太了解我自己了,” 他说。
Elio有点错愕地抬起头。
在Oliver身上,Elio看到有点莽撞任性的自己尚不具备的谨慎和自知。
他没有爱上Oliver在人群中如鱼得水般开朗的外表,却爱上了他隐秘的自控和羞怯。
Elio两次在不远处默默看着Oliver跳舞,两次的背景是同一首歌《Love My Way》,只不过第二次在夜晚的街头时,他们的感情早已从秘密的心事变成了行将荼蘼的盛放。
Elio看着Oliver的表情有些恍惚,他是不是也想起了不久的以前,在舞池边的他被烟酒熏得眼圈发红,渴望和嫉妒曾烧得他移不开眼。
同样的韵律里,眼前的人好像终于已经属于自己,却又不尽然,这是属于他们的最后一晚了,连幸福都不敢全心全意地接受。
分辨不清的情绪堵在五脏六腑,Elio感情之深之烈,是生理的,烧心灼胃的,借着酒精呕吐出来,对他何尝不是一种解脱。
一切终究恍如梦幻泡影,让人心力交瘁的感情到底还有意义吗?
Elio曾心不在焉地拿起赫拉克利特《宇宙的碎片》,Oliver在笔记里写:“河水流淌的意义不在于我们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而在于有些事物只有在变化中才得以永恒。
” 或许这个电影中最美的元素是它从一开始就命中注定的短暂,让爱情在如梦如幻中戛然而止,从此时间的流淌再也无法腐化那些单纯炙热的感情,这样的故事总是成为永恒。
电影开头,导演曾给出了故事的两个背景。
时间:“1983年夏”——这是对艾滋病的恐慌席卷世界前夕;地点:“意大利北部某处”——仿佛故事的具体地点并不重要,事实上也的确并不重要。
从一开始,这个故事就明言宣告自己不属于今天的现实世界。
整个影片里,只有结尾处Oliver在电话另一端对自己父亲知道真相后的猜测是属于现实的,而这个现实是影影绰绰、被杂音模糊了的。
它没有刻意为一个群体平权的野心,只想讲述一个人人都懂的故事,除了表现慢慢发酵的情感之外一无所求,没有恐惧、没有愤怒,最残酷的反派也不过是抽象的、爱情自身的悲剧。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基调是一次审美的复古,从开场就刻意把两个主演比作古希腊雕塑,仿佛文艺复兴重新燃起的一点火花。
它的意境在华夏文明的记忆里类似于《诗经》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那是文明的源头,是爱和美的纯真年代。
它让人意识到并非只有阴暗和苦难才得以深刻,爱,在远离了一切外界的威胁后,依然在其内部、在细微处美得深不可测、动荡不安。
如果同性爱情终于有一天再次被世界用平和的眼光看待,我相信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悲戚和愤懑,而更多的是这部电影的语气,因为对任何人来说,爱的本质或许都难以理解,但却如此易于辨认。
夏天是多么美好啊!这就是为何我那么喜欢能开窗的绿皮火车,那是一种对大自然,以及逝去时光的一种缅怀。
八十年代的漫长暑假。看完不太明白为什么分数如此高,大概因为甜茶的颜(身体)。对美国青年的刻画太单薄了,甚至觉得是突兀的。我心头挚爱仍然是Maurice。
想起了一些不想回忆的事情,那天我们并排躺着,他突然我说,我订婚了。
仿生孟姜女能哭倒电子长城吗
3.5 父親的一席話拯救了整部戲的耽美,換句話說也是將角色對女性角色的剝削在感性上找到了理由,不過放在特定時代背景下也合理
风景很美,三观不同,理解不了,你们的爱情为什么要伤害两个女孩?
意大利乡村行,配乐行。其他鸡8给我滚了,男的自由自在活得跟个原始动物一样,女的死死地活在善良、优雅、漂亮的框子里。“你俩的友谊很特别”,别侮辱友谊了行吗。另外这俩男的毫无魅力,一个细狗,一个毫无魅力的美国佬。订婚了还打电话问“你介意吗?”贱不贱呐。
《莫里斯》的新瓶裝老酒,出口(意大利)轉內銷(英語片),兌一點維斯康提味
同妻被PUA的一生
两个处在金字塔顶端的白男,英俊富有健美高智,在风景如画的夏日庄园没什么事情做就是游泳吃喝谈恋爱,这个设定就已经boring到死。爸爸妈妈都帮忙拉皮条,搅基难度为零。看不出来oliver为什么爱elio,因为主角杰克苏吗?最后爸爸那番,人生难得这样激情的慨论,听上去简直贪得无厌了。失望,差评
我觉得 没有 吹得 那么好,还挺迷惑的,其实我觉得当大家能客观对待同性题材的作品时才算真的平权了
這個片很厲害,重看一遍才懂。前面如履薄冰,後面情迷意亂。是在講,真正的愛來臨的時候,會讓你猝不及防,會讓你迷失、困惑,會讓你狂亂,而當這個愛消失的時候,你會明白它的珍貴,失去的苦痛會助你成長。為何要call me by your name呢,因為在真正的愛裡面,是不分彼此的,你與我是融為一體的。結尾那裡,他突然說好想你,然後開始喊自己的名字,電話另一頭也喊自己的名字,是回憶,是確認,也是召喚。於是他說出了那句驚心動魄的,I remember everything——正是「愛」的失去,讓這份愛永恆了。
风格就如那本Kinfolk,有大量迷人美好元素:复古风夏日意大利乡村水果河流美食单车草地荷尔蒙红酒烟音乐,但恰恰这一切就像总要叼着根烟的妈妈或非要夹法语说话一样装太过头以至让人出戏...搞考古的能弄到这么个豪宅加俩仆人也是好高级...去掉这些风雅糖衣,内核是否依然动人?配乐好听
男同能不能不要祸害女性?
大部分时间都非常矫揉造作,直到最后十分钟才有那么一点立意的升华。青春时期的膨胀性欲与迷茫的爱,这类的片子台湾片里已经拍得太多了,比这部深刻的也太多了。完全不明白为什么要捧这样一部片子。
夏日异国小镇一场短暂又深入的爱恋。预判了不会喜欢,OST预热也没有入迷。人到中年不爱围观别人谈恋爱,越青春越文艺越会尴尬。主线里那些懵懂、试探、敏感、骄傲、浓烈、幻想的碎片,已经是我不会去主动触碰的东西了。其他的像气氛、色彩、配乐、肉体(特别是腿腿腿)都还行。
你们妻子都不知道吧?骗婚有理?虽然双方都在试探,不过你个成年人因为未成年的爱慕就可以顺水推舟了?弄到手就一走了之了。呵呵,这算个什么爱呀,文艺可不是一块遮羞布。
看前半小时我个人感受是O在努力勾引E,诡计多端的很,特别球场那一幕,看得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半小时后E被成功勾引了,他本就有很强的欲望,而不明白欲望的来源,又混合上慕强和好奇。配乐很好,青涩的情欲。如果主角AI换脸成徐志胜,风景换成中国某县城,这故事仍是动人的,那么我觉得它是成立的。现在不啊,最起码要换成章宇+蒋奇明(那我会爆想看)。我的意思是我觉得重点不在故事上。故事是,见色起意,甚至略有一点侵害未成年。我很难喜欢O这个人。但E确实是很多那个年纪的人的写照,很懵懂,都想尝试,又都舍不得,从而呈现出“渣”的状态。但人们对男男间的渣一向宽容。是猎奇产生的宽容,恰恰意味着歧视。以及爱过真好。爱是一回事,现实是另一回事。爱形成真空,而现实必须存在于氧气里。
看了四十分钟就看不下去了,忍了忍还是看完了,堆积着各种优雅高级的桥段和梗,但还是好无聊啊,最后当爹的那一通总结拔高,更无聊了。哎,本来怀着很高的期待兴致勃勃地看的……
风景真好,可惜我真的快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