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一边咬着香蕉一边看了《复制贝多芬》,成功地在第九交响曲的最后擦了几滴鳄鱼的眼泪。
女主是贝多芬的乐谱抄写员,但是贝多芬歧视女性,所以老是跟她开一些恶劣的玩笑。
有一次贝先生兴致来了,在女抄写员面前光着屁股冲澡,一边问:“你最喜欢我的哪个曲子?
是XX?
还是XXX?
哦,我知道了,”这时候已经接近于聋子的贝先生大声说:“是月光!
”根据保罗奥斯特的理论,大家都生活在一连串莫名其妙的巧合中。
今天晚上的巧合是,当我听到贝先生这句话,并感觉有点儿不对的时候,令我感觉不对的源头就放在我手边的桌子上。
严锋老师的爹爹辛丰年老师写的《处处有音乐》,当年我在(现在已经倒闭了的)学校门口的特价书店买回来之后,一度成为我的厕所必备书籍。
开篇第一就是《杂话月光曲两百年》,辛老师说:“有趣的是贝多芬生前也没有想到,他自题为《幻想曲风升C小调奏鸣曲》的此作,在他身后会被人们取上一个浪漫情调的别名,而且掩盖了正式的曲题。
”显然错的不是辛老师,贝多芬生前不可能自己说出月光的名字,因为这个名字根本不存在,这支曲子不叫月光。
这跟斯琴高娃老师在《康熙王朝》里自称谥号:“我孝庄……”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为错之一。
但是,最近我是一个怀疑论者。
前阵子迷上了《读库》,看到有一则是采访著名编剧那个谁,说到写黄金荣和杜月笙的故事,仅仅靠推测就编出了一大段对话还杀了一个人,黄金荣死前深情地对杜月笙说:“没有我就没有你的今天,没有你也没有我的今天。
”我就想:编剧也挺难的,总不能让贝先生光着屁股说:“我知道了,你喜欢的是那首《幻想曲风升C小调奏鸣曲》。
”说月光,地球人都知道,多好。
我又想:那也可以把这句傻话去掉哇。
贝先生完全可以说:“我知道了。
”然后狡黠又下流地看着他的抄写员小姐,继续洗澡,一边哼哼他的月光。
我接着想:不对,有几个看电影的人能光凭哼哼听出这是月光呢?
最后我想:我真的是太神经了,关我毛事,想这么久……此为错之二。
紧接着,我非但没有反省自己的无聊程度,还哼着歌写了博客。
此为错之三。
一Copying Beethoven,居然译作“恋爱中的贝多芬”,与内容完全不切合!
想来只为博取国人一份猎奇心理吧;又或者根本什么都不为,只是懒得多费那份好好翻译的心思。
这种仅仅符合眼球经济效应的译名,我是不愿叫的。
若按字面直译“复制贝多芬”却又未免生硬,亦不贴切传神。
故用原文名了。
一个“copy”,应可理解为具有双关含意的。
来到维也纳求学、梦想成为作曲家的23岁女学生Anna,从作为贝多芬的表现出色的乐谱抄写员(copiest),到能够精准的预测、明确的模仿他作曲,到能够作为一面镜子引导耳聋的他指挥整场演出,最终与其说是一种复制,更不如说是在天赋和心灵层面上的相通和理解。
可是首先感受到的,还是音乐本身带来的震摄。
贯穿全片流淌着贝多芬各个时期的不同作品,并不非常了解的我都还是能感到,古典音乐让一个风格温和细致的电影更带上了浓浓的欧洲十九世纪怀旧典雅气息。
贝多芬与Anna共同指挥的那一场则像是一个小小高潮,长达五六分钟的纯交响乐演出,让没有很好音响设备的我在经历时都依然感受到强烈的震撼。
也许除了音乐,还有音乐家的投入,还有演员表演的投入。
心灵相通的精神力量,是超越了普通意义上可以用来表现的名词的。
他的狂放不羁触怒乃至伤害她多次。
可是因着这种力量,他甚至愿意放弃惯有的高傲对她低声下气;因着这种力量,每次她又都终于回来,回到他身边。
这不是简单的男女之情,如果说成一般的“恋爱”,简直庸俗化;或许有时像一份亦师亦友的忘年情谊,但却较此强大许多倍。
然而在这种通透当中,同样又有种又温柔又含蓄的情感。
这种情感什么都不像,只像古典音乐一样,像他闭上眼睛的笑容一样,像她打着褶皱的暗色长裙一样,衬托在欧洲特有的文艺气息里,散发着暧昧、平静而动人的美感。
她和她带来的所有这些音乐、力量、情感,伴随天才的音乐家走完了最后三年人生之路。
其实,更像是看了一部人物传记电影,只不过仅截取了晚年生活。
二想稍谈一下出演贝多芬的男演员Ed Harris。
好莱坞的老资历演员,不算帅。
我认识他是看《The Rock》,译“勇闯夺命岛”或“石破天惊”,恐怕有十年前了吧。
他演那个为阵亡将士向政府争取权益的退伍军人,虽然走向极端成了恐怖分子头目,但仍然极有性格魅力,一句“我是军人!
”一切尊严和取舍都包含话语神情中了。
不输Sean Connery。
后来,一直都是演些配角为多,从未红紫过。
偶然看过他一个专访,他也不介意,满意于事业家庭平衡的幸福生活。
这次,我想,他终于演主角了……却是这样一个全世界都知道天赋秉异、但半聋半疯个性突兀的名人主角,无论是对于其才能还是性情的表现,都是相当有难度的。
然而果然老演员就是老演员。
音乐家的天赋和才能(尤其指挥那一场),性格中缺陷的部分和魅力的部分,粗鲁狂放间对感情的有时热切有时内敛的珍惜,都被刻画得很生动了,而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其实,这回他造型颠覆得厉害,假如不是片头写着,我根本认不出了。
http://qiongqiongqq.spaces.live.com/blog/cns!94C8F7D6273A80DC!1006.entry
很久没翻DVD了,随手一翻,拎出来一张Copying Beethoven,碟上的翻译是《恋爱中的贝多芬》,我讨厌这个翻译!
不过大家都知道,对于和老贝有关的东西我是没什么抵抗力的,何况是讲他晚期的,所以,乖乖送银子吧!
这也算一个新片了吧,06年的。
说贝多芬和他那个女抄谱员的故事。
电影拍得一般,尤其不能忍受的是很多小白情节………………比方说什么贝多芬让那个女人给他洗澡啥啥的,还有那个流氓侄子卡尔在剧院门口听第九交响曲听哭了,最让人没话的讲的是,这个电影比Immortal Beloved还颠覆,居然说第九交响曲首演是一个23岁的女人指挥的…………我不是歧视女性,我也知道这个女人的设定是学作曲出身的,而且从头到尾誊抄工作也是她做的,可是指挥这么庞大的交响曲绝对是体力劳动,对于一个没有指挥经验的年轻男性来说尚且很困难,何况女性呢?
但是,还是有很多地方让我激动起来了。
运动镜头,我爱运动镜头!
我觉得开头差不多可以算是整个电影里最好的部分之一了,安娜坐在马车上去看病危的贝多芬,急促、挣扎的音乐,高速运动的镜头,真的非常抓人,一下子就把人带进去了。
然后,就看到了贝多芬。
我的神啊,真的有人可以这么像啊!
如果说这个电影有什么特别大的亮点,毫无疑问那就是Ed Harris的贝多芬。
他有一张沧桑的老男人的让人着迷的脸。
他的急怒,粗砺,傲慢到有一点自恋,还有真诚到让人无法不动容的愧疚,他敏锐,同时狂放……但是很可惜,那些小白情节毁了这个最有可能达到“完美”的贝多芬。
我不能想象,如此骄傲的贝多芬会在首演的时候不时地看向那个偷偷做着手势的女人,他不会容许这样的事情存在,他不会承认自己听不见了就不能胜任指挥,他坚持自己指挥不是为了做给谁看,他就是这样相信罢了,他就是这样骄傲。
对,骄傲。
这就是我对这一个贝多芬最不满意的地方。
骄傲不等于傲慢,而他是两者兼有的。
当他挥舞手杖,砸掉了那女人的男朋友的大桥模型的时候,他有了傲慢。
但骄傲是没有的。
相比之下,Gary版的贝多芬尽管不那么像,但我就是很喜欢,因为他演出了老贝在电影中很难得出现的两样东西,一个是神经质,还有一个是骄傲。
“我不能对别人说,大点儿声,因为我听不见!
”那种撼人心魄啊!
所以Gary的表演虽然很不完美,但是非常出彩。
演安娜的是黛安克鲁格,这个饱受非议的“海伦”。
其实,假如她不是海伦,她的容貌还是可以算美丽的,而且是那种有味道的美丽。
从外在来看,她演安娜是合适的。
我心中的安娜就是这样一个柔弱中透着智慧和主见的女人。
但是表演上还是力道不够。
比较好的是指挥贝九那一段,那种陶醉的神情,还有她的眼神,仿佛望向一种不存在,非常好。
但是总体上,她是被掩盖的。
对卡尔这个人物的设计算是我最满意的地方了。
虽然在几乎所有的传记里,他都是作为一个反面形象出现。
他也确实是个流氓。
但是他的悲剧也确实是贝多芬一手造成的。
作为这么一个“怪物”的侄子,不能见自己的母亲,被逼着练钢琴,不被理解地溺爱着,谁都会疯掉的。
他不是他叔叔,有那么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信念,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他用最卑鄙的方式活着,来抵抗世界对他的荒谬。
但是让他在听贝九的时候流泪,让我彻底厥倒了。
这算什么?
和解吗?
对于他们,根本就不存在和解,悲剧就是悲剧,没法和解。
电影拍到了弦乐四重奏。
我听过多个版本的贝多芬弦乐四重奏,但是几乎没有听懂过……电影花了太多笔墨在“贝九”上,而对这一部分难以被理解的音乐宝藏,叙述平平。
没有人听懂他的音乐。
孤独是他的宗教。
但是结构的松散导致两个部分都很不突出,算是电影整体上的最大败笔了。
以前看TVB演员们只要换上古装戴上头套打死我都认不出来——除非我在心中默默地经过一个换上现代装的程序,才会恍然大悟那时候我还安慰自己,头套是万能的!!!
可是,现在我只想说我只想说!!
我居然没有发现,或者说,我根本看不出来!
贝多芬就是《The Rock》里面把我迷得哭天抢地的汉默将军!!!
我是眼残思密达!!
嚎啕大喊一万遍!
我是眼残思密达!!
嚎啕大喊一万遍!
我是眼残思密达!!
嚎啕大喊一万遍!
我是眼残思密达!!
嚎啕大喊一万遍!
我是眼残思密达!!
嚎啕大喊一万遍!
我是眼残思密达!!
嚎啕大喊一万遍!
我是眼残思密达!!
嚎啕大喊一万遍!
我是眼残思密达!!
嚎啕大喊一万遍!
我是眼残思密达!!
嚎啕大喊一万遍!
“为什么新来的抄谱员美若天仙!
她是上帝送来的天使!
”一向不食人间烟火的贝多芬惊呼。
“你不知道么!
她就是倾国倾城的海伦小姐!
”众人回答。
没错,[复制贝多芬]也就是如此。
在[特洛伊]中哄倒皮特布鲁姆二帅的黛安娜·克鲁格化身美女抄谱员,任务是给大师提供创作[第九交响曲](欢乐颂)的灵感,如果能超额完成任务,将获得额外奖励。
如果说贝多芬时代不存在女性抄谱员的史实硬伤对一部“虚拟传记”无伤大碍,那把人类历史上最为高山仰止的[第九交响曲]拿出来“再创作”一番,实在令我汗颜。
话说贝多芬正于痛苦中创作[第九],忽黛MM天使下凡至贝家,贝爷的灵感便由此喷薄欲出,第九交响曲的末乐章(欢乐颂)由此一气呵成。
更令众音乐人嫉妒的是,即使在第九首演的当天,贝爷以耳聋无法指挥乐队为由,硬把黛MM拉上了台,由此便上演了一场美女指挥贝多芬,贝多芬再指挥乐团的好戏。
只见贝爷目中乐队全无,色迷迷两眼直挺挺盯着黛MM舞动的洁白双臂,那是怎样一对洁白无暇的双臂啊!
黛MM则沉浸于此,极富舞蹈韵律的指挥动作简直就是在给从尼基什到卡拉扬再到扬松斯的所有废物指挥上了生动的一课。
偶尔,大师也会像害羞的大学生,向黛MM浑然天成的乳沟撇去一眼,心跳啊那个!
…没想到,这原本象征人类大团结的第九交响曲,也能玩出心动的情色,儿女情长的眉来眼去配着欢乐颂还是蛮搭调的!
[复制贝多芬]对经典的解读虽新意不足,却颠覆有加,值得一赞。
玩转贝九,玩出了库布里克[发条橘子]里把贝三“英雄”和活生生暴力挂钩的创意,所以建议诸编导能更进一步,制造出观众们所垂涎的“情色映画”:在欢乐颂的极乐之乐中,男女主角欲火焚身,拥吻中开始互相撕扯对方身上的衣物,一张洁白的天鹅绒床顺理成章映入眼帘,啊!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明照大地!!!
…贝多芬莫扎特肖邦诸人已作古,不知诸编剧导演还想从他们身上榨取多少新意。
打着“传记片”旗号挂羊头卖狗肉的可不在少数,就拿贝多芬来说,10多年前的先行者[永恒的爱人](又译[贝多芬传])即使这样一部故作高尚,实则彻头彻尾洋溢着八卦精神的奇片,诸多八卦奇闻轶事至今让众乐迷乐此不疲:贝多芬混上了哥哥的女人,史料中贝多芬侄子卡尔其实是两人的私生子云云。
八卦无罪,好色有理,这是众人皆知的道理,可非要歪了心思往死里八卦,也要玩点专业的手法,以免被我这种好事之徒识破。
剧情经不起推敲就算了,可[复制]一片的配乐玩的实在业余,开篇即凸显影片野心,贝多芬极具现代意识的《大赋格》(Op.133)配合着闪换的跳剪,摆明了就是要显现音符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做作的让人实在无奈。
在黛MM第一次来到贝多芬居所时使用了《第四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钢琴柔声相诉,弦乐粗声回绝,立马明白,钢琴声部=柔弱的黛MM,弦乐声部=粗野的贝爷,如此业余的配乐,我也懂得做。
预见和对白相配的音乐成了我观看[复制]的乐趣:当贝多芬助手大呼贝多芬现在尽写些大家听不懂的东东,并想在钢琴上演示一番,我实在想笑:他肯定会演奏《第32号钢琴奏鸣曲》(Op.111)中那段颇具Jazz神韵的乐曲,果然。
若果影片硬要说是美女和贝在共同创作,也请不要只把贝多芬晚期最为经典的这几部作品(贝九、大赋格、Op.111)都拿出来开涮,我不会排斥给[欢乐颂]作出不同的解读,可不能容忍众庸编剧把经典信手拈来,任他们随意亵渎。
建议各位都能欣赏这部电影,不过最好捂上眼睛,耳听音乐即可。
转自个人博客http://godisfair.blogbus.com/logs/10065678.html
片中的一个场景让我十分震撼,安娜霍兹看完降B大调大赋格后,说这太疯狂了,没有见过如此的乐谱。
贝多芬说:是啊,现在的人还听不懂这样的旋律,但是上帝告诉我要这样写。
这部片子是在教室看的,后来聊它时,老师谈了一点是:要强得上去,然后要弱得下来。
弱的细节,例如贝多芬径直冲进修道院,所有的修女都惊恐得躲了起来,但这个野兽一样狂蛮,高傲得不可一世,把自己当作上帝的人,却一下子在安娜面前跪了下来,说这样的话:“请你原谅我,安娜,回到我身边吧。
"在进来之前,还有个镜头,一阵风吹来,贝多芬手里的谱子到处乱飞,老迈的他手忙脚乱地到处猛抓。
再有最后那里,虚弱的贝多芬躺在病床上,给安娜讲他的四重奏,还有四重奏结束,所有的音乐家皇宫贵族都走了,空荡荡的房间里只剩下一排排整整齐齐的座椅和唯一的一个人,安娜,可是,安娜也对他说,“对不起,大师,我不懂欣赏您这首曲子。
”天才都是超前的,四重奏是他跟上帝的对话,凡人都不能理解了,连安娜这个知音也不能再到达他的高度。
贝多芬落寞地走出去,忽然,一下子巨响在安娜背后响起,很夸张的声音,贝多芬倒下了,像雪崩一样。
这个英雄,要扼住命运的喉咙的巨人,他是多么的强大,斗志昂扬,激情澎湃,音乐登峰造极,可是他在这些地方都弱了下去,柔了下去,像老人与海的老人一样,与命运顽强地搏斗之后,看到了命运的神秘和不可逆之处,贝多芬这个一直与命运抗争的人,晚年也领悟到了这些,与上帝和解了。
而这些弱下去的地方就是让观众特别心酸,感动的地方。
譬如天龙八部里的萧峰,特别打动人的地方就是最后他的落寞,一腔热泪不知为谁而流,唯一一个爱他的女人,唯一能到到温暖的地方,却被他自己掐断了,他最大的愿望是和阿朱过上简单的生活,但是这个强大的英雄无法再实现这个对常人来说很简单的愿望,他把阿朱杀了,自己毁了自己的爱和梦。
而像《太阳照样升起》,强度够了,但是缺少柔软的东西,没法把人的眼泪或者说是那种说不出的心酸感受拉出来。
强得上去,弱得下来,把对立的冲突的多面出来,不管是在刻画人性还是命运的丰富复杂,都是非常有张力的一个做法。
撇开人性和命运的冲突,看人物关系的冲突,《恋爱中的贝多芬》真是做到了贯穿到底。
在《莎翁情史》里面,也是一个天才和他最爱的女人的对手戏贯穿全剧,但是《莎翁》里却更多是恋人之间的配合,《恋爱》以安娜的眼睛为切入点,这颗同样热爱音乐有音乐才华和刚毅坦率的个性的头脑,却是在一连串的冲突之后被贝多芬所征服。
在冲突里面,安娜和贝多芬两个充满魅力的形象都立体了,来个假设,如果《莫扎特传》也是以莫扎特的女人,他那个幼稚的妻子为切入点来写一对武功等级不在同一水平的对手之间的较量,他妻子被征服的同时观众是不会同样折服的,因为她没有安娜的魅力。
悉数剧中冲突,最大的当然是安娜和贝多芬的,从他们的第一次见面开始,贝多芬对女人的轻视已暴露无遗:“女作曲家?
就像狗用后腿站着走路,虽然走得不够好,但是足以令人吃惊了。
”但是安娜接着就给了他另一真正的惊奇,递过去她所抄写的乐谱,上面把贝多芬原稿上的B大调抄成了B小调:“大师,不是改,是更正。
”她说,b小调才是你贝多芬的,不是罗西尼的,不是谁谁谁的,贝多芬大吃一惊:太可怕了,她怎么知道我的想法。
接着的两次冲突都是因贝多芬的侄子而起,安娜在贝多芬暴怒的时候,依然直言不讳,从来没有人敢在贝多芬面前如此勇敢和坦率,贝多芬最后柔了下来,他开始欣赏这个女人了。
他曾在评价安娜的作品时说:”朴实而刚毅,不错。
但是你是在模仿我。
”在作曲上,安娜难以摆脱他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安娜和他的确是同类,同样的执着坚持,勇于反抗。
这是高手较量的对手戏,两个人都出彩。
而且,冲突也特别适合塑造贝多芬烈火一样的个性。
还有贝多芬与安娜未婚夫的冲突,就像拔河一样,她未婚夫和姑姑站一边,贝多芬站另一边,在贝多芬砸烂了未婚夫设计的桥模之后,未婚夫要求安娜离开贝多芬,“如果你再见他,我和你之间就断绝任何关系!
一点关系都不再有!
”最后贝多芬的音乐留住了她,“你认为他的桥怎么样?
我不应该砸掉是吗?
”“你改进了他的桥。
”安娜承认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们的灵魂已经相通。
正如贝多芬说的,上帝让他做音乐,是连接人们的灵魂。
他的音乐也沟通了他和安娜的灵魂。
在这部电影里,高潮部分不是激情戏,当然也因为重点不在他们的爱情,重点在是在贝多芬的闪光才华和伟大人格,在他的魅力。
所以这部电影的高潮部分在是《第九交响曲》的首演,完全听不见声音的贝多芬在安娜协助下,指挥乐队把第九交响曲演绎得美妙绝伦,忘情演奏中,曾经冲突的灵魂相互交汇,和音乐一起飞升,比《莎翁》那场做爱更销魂。
还有些喜欢的细节:1.从安娜的眼里看出窗外,天气又冷又湿,路面湿漉漉的,贝多芬走向酒馆,街上一个人都没有,他硕大的背影孤孤单单,但是不凄凉,因为此时的他挥着双手在忘情地打拍,沉浸在音乐里的他不知多自得。
有音乐陪伴的他多幸福,即使贫穷,住在一个地板漏水乱糟糟的公寓里,即使孤独,视之为全部的侄子酗酒赌博偷他的钱躲开他,即使做的音乐不被人理解,即使老迈,风湿,肺水肿等等等,他仍然撑得住,因为音乐的力量。
2.在演奏安娜的曲子是,他形容说“理性的放屁”,还一边演奏一边忘情地模仿放屁的“布布,,”的声音,完全没觉察安娜已经变了脸色,好搞笑,但是感觉不到贝多芬刻薄,只是觉得那是天才的坦率尖锐,而且觉得他简直就是个容易忘乎所以的孩子。
3.那个邻居老太太,当贝多芬出外一整天,难得的宁静,她享受极了:“我终于可以打开窗户了。
”“整天要关着窗一定很憋气吧?
那你怎么不搬家呀?
”“搬家,我可是贝多芬的邻居啊,整个维也纳都羡慕我,我可以听到他的音乐,比首演还早就听到他的音乐。
”然后陶醉地不得了的哼起贝多芬那还没首演的《第九交响曲》。
特别喜欢听人讲细节,很多细节在看的时候是被打动了,但是转身就会忘,如果有人拿出来谈过,印象才更深。
之前跟老师说更喜欢听他solo的上课方式,现在开始慢慢感受到了对话的方式,交流的方式会让学生更深的刻在心里。
(所有的想法变化的过程是在自己心里慢慢不一样的,只能在自己心里成长,所有过程得自己去亲历,别人的经验和观念无法一下替代,过程,什么都需要一个亲历的过程,这是为什么开始不喜欢谈爱情和谈心理,这些都太个人了。
)今天一来,老师就讲关于梦想的话题,说大家这个年纪,要去做一个导演一个编剧一个小说家,是可以积累的,还有很多很多空间。
不知道到达的概念是什么,有期待的摇头丸,过程的每一时刻都是到达。
精彩台词:1.我和上帝就是洞穴里的两只熊,我们相互了解,相互搔痒,相依而眠。
2.大家都以为我生活在死寂当中,其实不是,我的脑中充满音乐,永远停不下来,只有把他们写下来,我才能平静。
上帝是仁慈的吗?
所有的人都能欣赏我的音乐,但我却被拒之门外。
3.你造桥是连接陆地,上帝让我做音乐是为了连接人们的心。
上帝对凡人耳语,对我却狂啸,所以我聋了。
、
贝多芬,我在小学音乐课本上看他短短的名字,翻页底还配有他一张满头卷发怒视前方的照片,我第一眼看到他,记住了他。
贝多芬。
这个名字就有一种音乐感,一种轻扬又漫溢的感觉。
而那张小小的照片,则给了我某种无名的震慑。
而贝多芬更多的伴随了我的高中岁月。
直到看完这片电影,他的身影才在我心里真正确立。
他就是这样,贝多芬。
永远的力与美。
他暴风雨般向他年迈的乐谱抄写员咆哮,责难,他深严的目光扫视过他那架装载他灵魂的钢琴。
他讪笑着往身上浇水,不顾楼底邻居的咒骂。
他威严地升起他永恒而极致净美的音乐王国,只有在那个王国,他的灵魂才能得到安慰与平息。
他对世间的平庸落俗极端不满,他才这样决绝与咆哮。
在他自己的王国,他纯洁单纯平静如精灵,在四维或是上的世界,他只是一个纯真的孩童。
我活的时代没有一个人理解我,他说。
是世代如此。
没有人怀疑第九交响曲的庄严与伟大,以及那段人声中的欢乐乐章。
没有人忘记在提到贝多芬后给他一句赞美,一句干瘪无聊的赞美。
电影里的贝对称赞他的霍兹怒吼着:不要奉承我!和我争辩!
他并非不希望赞美。
是这样的肯定与俗气的赞颂太多了,他早已疲倦。
他不需要这样的赞美。
如果我能出现在贝多芬面前,我会静静地坐下来,看着他每一下都力度深沉的钢琴,聆听他的乐声,对他说:静下来,休息一会吧。
你已经尝过太多力与崩裂的痛苦,你已经在人类精神的领域走的太多太深。
你把自己变得太过超常,世人都已无法理解你,你是伟大超越者的孤独。
你做得够多了,那么现在,请静下来,不再去想那些繁复的旋律与乐曲,安安静静地享受人世间的光景片刻,把心降入尘世,好好地休息一会儿吧。
我理解你,我知道你的孤独。
你不必对我开口,我已经知道了你的一切。
我珍惜你的孤独,我可以泪满双手,把它悄悄捧过眉。
你的愤怒是本能,你不得不这样咆哮,事后你会感到羞愧,但下次你依然控制不住。
你在用音乐做着超越人类自身精神的工作,以至做到连接虚空的极高境界。
你身陷痛苦中,却从未忘记对美好与宁静的歌颂赞美。
你常常很疲倦,被力的反噬打得痛苦喘息不已,但你不得不做,你无法后退或是后悔。
你的天神给你的使命如此,你内心叫喊的东西如此,你必须不断伏着苍老的身躯,戴着让你痛苦的助听器,在键盘上敲击你的音乐,在小提琴的弦弓里体验那些纤细的美感。
你陷进巨大的苦难与折磨中,但你生命时光中的百分之一,或是千分之一,超脱了,升华了,成为金光灿灿的精神之峰,任何曾经攀爬过这座峰的前辈或是后辈者,都会被它的光芒震慑住,那种深严强大的力量。
我想对你说,我是一个在你年代两百年后的一个单纯知道你,记得你的青年。
我曾被你那首田园感动过,第一次知道音乐可以这么优美,可以给我心灵这么好的安慰。
那天下午与晚上,我一遍遍在dvd机上放你的光碟,一遍遍感受着你音乐上的感受与乐章。
那是在他高二最烦最不知所措的时候,你的音乐救了他十分之二,或是十分之三。
此后他听过你许多的乐曲,他听不懂你,但他去感受,他单纯地热爱着你,常常感觉你带着怒意的表情出现在他眼前,就在他常躺着的那个沙发边。
那时候他总想有一些话对你说,但又不知怎么讲起。
你给他精神浅浅又深深的鼓励,你熨帖着他那颗又小又偏执的灵魂,他感谢你,由衷地感谢你。
他不仅为你的伟大赞美你,更为你对他的精神激励深深致谢。
这样,你是否会在皱眉中舒展微笑,用低沉的口吻对我说:噢,你懂我的?
电影是一个导演通过影片想要表达思想的方式。
我不能说某个电影怎样恶劣,或许只是某个导演的表达方式我不能够理解。
这是我对电影的一个理解。
《复制贝多芬》他想要表达什么内容,宣扬何种精神。
无非是通过贝多芬来讲述了他后半生的部分的经历,表达了他对音乐的执着和狂热。
如果把影片放到一个时代里去品味也许也会收获颇丰。
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弥漫着金钱和权位的硝烟。
人们追求高雅,于是有影片里那位穿着红色衣服的“大人物”,他的角色也许是代表着当时一类人群对音乐的态度,在贝多芬最后的一场音乐会开场时,他与安娜的对话也能够表达出这位天才的些许无奈和嘲讽。
普通的人群也向往着那些主流人群推崇的“高雅”,于是影片里贝多芬的那位老邻居也出现了,她会在贝多芬去散步时享受那宁静的时刻,却不肯搬家离开这位“吵闹的”邻居,因为她说,她是贝多芬的邻居。
她能够听到未开场的音乐。
脑海中浮现着影片里贝多芬说的一句话,大概意思是,上帝对每个人都在说话,只是对他说的话声音太大,震耳欲聋的声音,所以他失聪了。
这位天才的音乐家,并没有像主流人群那样,去教堂里祈祷,祈求上帝的眷顾,把上帝当做神灵一样信奉。
所以他是安娜姑妈那些人们眼中的异类。
但是,他却无时无刻的诉说着自己和上帝的交流,他的音乐是上帝的耳语,他的音乐是沟通上帝与心灵的桥梁。
所以,贝多芬会把马丁的桥梁模型砸烂,这便是他对艺术的态度。
他是人们眼中的异类、怪胎,也是他们眼中的音乐家,可是当贝多芬创造了他们不能够欣赏或者说不会欣赏的 音乐时,他们也不过对这位天才拂袖而去。
所以,所谓的怪胎这样的评价,也是对贝多芬所追求的音乐的不理解。
我想这也是这位天才的孤独和怪异的原因。
至于,安娜在影片中的作用,我想她也许就是一个天使,来拯救这个沦陷在现实之中的天才,来修缮这座与艺术天堂和现实世界相连接的桥梁。
所以,在影片中贝多芬在酒馆里对老板说了那样的话。
尽管对贝多芬的了解只是停留在“音乐家、天才”等等这样的词语,但是影片中所表现出的贝多芬,也许给了我们对这位人们眼中的“天才音乐家”的更多思考。
其实,贝多芬厌倦了这些来自那些主流人群的称谓。
他对安娜大吼着不要奉承,他喜欢安娜的坦诚。
在教堂里下跪的那个场景,也许只是一个流浪在山谷之中的孩子找到了一个伙伴。
他所需要的只是一个能够倾听内心的人。
而不是那些只会鼓掌或讽刺的人群。
结尾,是贝多芬的向往。
如果说,贝多芬如人们评价的那般“色”,但是影片里他却没有对安娜有何过分举动,如果说让安娜去洗净身子是挑逗,不如说,那只是一次灵魂上的洗涤,洗干净了他在现实沾染的灰尘。
贝多芬用灵魂和自己钟爱的艺术在对话,每一个音符,都是他的诉说。
作品名中的copying显然一语双关或者说象征意义深厚。
一个很基础的问题,整部电影主要是在刻画谁?
毫无疑问,贝多芬。
想诠释这部电影,我感觉要设想两个贝多芬。
安娜·霍兹无论在简单的抄写还是风格上都在模仿贝多芬,期待着贝多芬,她无疑渴望像贝多芬靠近,渴望成为贝多芬。
她的成长也是贝多芬自己经历过了的成长,而贝多芬的高度,又似高屋建瓴。
一个努力模仿,一个不可超越。
举例来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幕:Beethoven告诉Anna要倾听内心的灵魂,指导Anna从内在的安宁里寻找到自己的音乐。
Beethoven告诉Anna她不需要像他一样聋了才发现倾听灵魂的重要性。
这是BeethovenAnna的成长,也是Beethoven音乐历程的一个缩影,一语中的难以表述清楚的音乐的“境界”问题。
再举例来说,趁着Beethoven散步才能安静一会的邻居老太,不正是他的力量,他的heavenly music的一个侧面例证么?
最后反观整部电影布局,从刚开始的Beethoven显得难以理解和野蛮粗俗到最后Anna对他彻底的尊重与崇敬,不能理解为对观众,尤其是原本朦朦胧胧了解这位音乐巨匠的观众一个一步步走进Beethoven,理解Beethoven的过程么?
两个角色给观众营造出了紧张的氛围,整个电影104分钟穿插大量的音乐不但没给人疲劳和松懈的感觉,反而让人轻松步入预设的氛围和情绪,这不仅要归功于贝多芬本身的力量,优秀的剪辑与叙述方法的设置,整部电影的结构也有种艺术的美的灵活。
最后说些题外话,我不知道大家看传记类的电影多不多,真心的敬佩西方演员的专业精神。
主演的几位必定大量而深刻地去理解过Beethoven,必定苦练了指挥,钢琴,小提琴等多种乐器了解了相关知识,必定在做足了所有的剧情上的,背景上的,道具上的,语言上的,以及我之上所提到的结构上的种种准备,客服了种种困难才拍出了这样一部还不足以称之为经典的影视作品。
这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实在有无与伦比的借鉴价值。
不好看
贝多芬是无法复制的
没有仔细听过贝多芬,影片里引用的这些,还真不错。不过对赋格曲印象一般。
整体一般,三星是给中间的第九交响曲演奏,泪目。
只为命运交响曲。
听到了第九号交响曲《欢乐颂》,哈哈,要尝试欣赏真正的音乐了
还是喜欢《莫扎特传》……
他上帝派来的使者,传递来自天堂的声音~他用音乐搭起人与人灵魂之间的桥梁。太想穿越回1824年5月7日,在人潮涌动的维也纳剧院里,随着人们一起感动,一同股掌
感觉拍的挺认真的,但我还是跳着看完了。这片子应该叫贝多芬的抄写员才对啊,名字起这么科幻~
一般~~~~
。。。跟莫扎特比正常些吧,夸大化了!夸大化了。。。
贝多芬在每部电影里都注定是个讨人厌的神经病
n年都没鼓起勇气看,还是冲着mg去的。导演的那十分钟意图明显,但显然没有库布里克对贝的理解。编剧太令人失望,几处都看不下去。天才的精髓在于骄傲,看oldman版就很好,harris完全成了傲慢。那十分钟第九里出现的安娜让我情何以堪
女主。。。
只为HC~~
不太认同导演对贝多芬的解读,过于现代了。
为什么会有翻译是恋爱中的贝多芬 ?哪里有恋爱了??
导演并没有明确音乐题材电影的概念,就这一点上就被同题材的《莫扎特传》超了一大截,然后是对于贝多芬的刻画,已经不能说是不到位了简直是乱改,与我心中的贝多芬完全是两个人,只能说导演并不了解贝多芬
没什么表现力,很多细碎不连贯的情节毁掉了人物的饱满度!音乐方面也很片面,一直纠结在第九交响乐中!
荒唐,她在台下作了手势,贝多芬再指挥,节奏怎么对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