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并不困扰于所谓阴暗面的揭示。
内幕八卦之上,即使是电影大师也不能拥有免黑金牌。
特别还是当黑点来自于貌似值得去黑的钟情谋杀、痴迷金发……问题焦点在于天才。
阴暗面谁都有,关键此人是天才,影片并没有成功展示出来。
但这天才又不是让你在片中引入长达数分钟的原版经典片段以证明其伟大。
而是指:天才的面孔,天才的性格。
先说性格。
片中有段情节,希区柯克亲自上阵演示浴室谋杀,因诸事不顺内心烦躁很快进入忘我亢奋境界。
主观视角下,浴缸里站定的刺杀对象,已从约翰逊版本的詹尼特李,不断变身为事业生活上的各款仇家:派拉蒙的老板、其妻与疑似情夫……单纯来看,效果不错,角色刻画与经典桥段的叙事性拼接也颇具想象力。
但问题却在于,这不是希区柯克该做的事儿啊!
希区柯克其人总善以幽默视角看待工作或人生的。
即使出于某种无法抑制的报复冲动,也更愿用相对含蓄的黑色幽默方式付诸实施。
比如,后窗中那位与大牌制片人颇为形似的杀妻碎尸男。
狰狞的面孔,闪烁的刀锋?
……如此直白袒露?
不!
这真的不是希区柯克。
但更不像的是天才的面孔。
照理来说,知名导演的银幕重塑过程应较为轻松。
只因他们,或者总藏身于摄影机后,公众的形象感知较为陌生;或者,即便集导、演于一身,出镜机会甚多,但镜内镜外反差过于明显(卓别林的日常生活之中决计不可能还是小黑胡八字腿)……总之,观众始终不会对本尊的塑造产生太高形似预期。
表面上看,希区柯克只介乎二者之间,并不总站在摄影机后,时常客串龙套在电影电视中。
也因此可归为难度不高一类。
但实际状况却截然不同!
首先,的确给世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正如寻找希区柯克短片导演所言,“我深深着迷于希区传奇……主要原因还是他在自己电影中的小角色。
人们太熟悉他了,所以他的特色身影很容易就被辨识出。
那看上去就好像一个特大号的婴儿,腆着肚子,裤腰提了老高,下嘴唇颤颤悠悠的……”其次,也是最最关键的,这难忘的经典喜剧形象还不是专为上镜而艺术夸张出来的,日常生活之中本尊便是如此!
因此,当传记电影将焦点转向幕后希区时,观众对于扮演演员的形似逼真的心理诉求被大大提升了。
甚至明显超过了许多幕前大明星!
其中后面这点,显然已被最近两部涉希作品的导演密切注意到了。
所以你看,片中各位女主,无论是基德曼的凯利、还是约翰逊的珍妮特李,贝尔的迈尔斯……普遍不求形似。
惟独希区一角,腆胸叠肚,拿腔作势,使出吃奶的劲儿也要力争形似!
因为扮演希区柯克,就像一场绝无讨价还价余地的模仿秀。
你可以模仿的不像,但绝不能不去模仿。
不像,观众最多不买账。
不模仿,观众却是压根不会去买票。
当然对我个人而言,二者没有差别。
我是既不会买票,也不会买账。
作为忠实的希区柯克粉,我实在是不太认同这部讲述他的名作《精神病患者》诞生过程的传记片,即使这部电影是由安东尼奥霍普金斯和海伦米伦主演的,而且还有女神斯嘉丽约翰逊的加盟。
电影开头采用了“希区柯克剧场”的经典开场模式,幽默狡猾的《木偶葬礼进行曲》响起,霍普金斯饰演的希区柯克步入镜头,轻松而又神秘的将影片主题娓娓道来,这一亲切的开场无不拉近了影迷与电影的距离,却也就到此为止了。
随着影片的推进,整部电影不知怎的进入了一种乏味无力的纠结氛围,喜剧不像喜剧,传记不像传记,伦理不像伦理,爱情不像爱情,《精神病患者》的拍摄与希区柯克夫妇的感情危机两条主线虽然交代的很清楚,但就是引不起观众继续往下看的兴趣。
有关《精神病患者》拍摄的种种台前幕后的故事已经被无数的电影学者和影迷向世人讲述过无数遍了,本片对这段历史的还原也没爆出什么新料,至于希区柯克的夫人艾玛就更不用多说了,在生活中她是大师的灵魂伴侣,在艺术上她是大师的搭档和知音,所以当电影中克服情感隔阂的二人重新接纳彼此共同联手将《精神病患者》打造成了一部为后人所传诵的悬疑惊悚佳作时,我们除了确信自己的记忆力没什么问题外便也没别的了。
去年还有一部同样讲述希区柯克生平的传记片——大师的故乡英国BBC的电视电影《那个女孩》,《希区柯克》与该片相比,输在了对待史实遮遮掩掩、欲说还休的态度上,《那个女孩》对希区柯克作为凡人所必存的缺点和阴暗面进行了大胆真切的揭露与评价,对“传记”二字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而到了《希区柯克》,虽然也提及了希区柯克晚年的“为老不尊”,但也仅仅是点到为止,导演几次都妄图开口,但最后还是因种种原因而遏制住了,而这也是为什么本片平淡无味的原因:你想做一道爽口的川菜,却自欺欺人的用红糖代替了辣椒粉。
或许唯一值得我们欣慰的,就是相较于托比琼斯的那张扁脸,霍普金斯的希区柯克扮相和演出更加形神兼备了,摆起那象征着悬念的侧身POSE时也更像那么回事了。
《希区柯克》犹如大师所创造的电影学术语“麦格芬”一样,本身能够吸引我们这些希区柯克粉来观看,但又就其本身来说,也确实没什么实际意义与价值可言了。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是电影史上的最伟大的导演,是一位多产而又佳作不断地电影艺术大师。
法国新浪潮领军人物戈达尔这样评价希区柯克:“他使全世界的人为之颤抖。
同时,他使惊悚片成为文学作品。
”《希区柯克》就是一部希区柯克的传记电影,由萨沙•杰瓦西(Sacha Gervasi)导演。
影片中的希区柯克由安东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饰演,他妻子阿尔玛•拉维尔(Alma Reville)由海伦•米伦(Helen Mirren)饰演。
如何在两个小时的传记电影中讲述人的一生是一个很困难的考题,这就迫使创作者采用非常的技巧。
《我不在那儿》的导演巧妙的采用五个演员分别扮演不同创作生活时期的鲍勃迪恩,使得影片成为近年来最好的传记电影。
另外的方法就是不去奢望用一部电影概括整个人生,只选择其中的一段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时期或者重要事件发生的时期。
本片正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它主要再现了希区柯克创作《精神病患者》的时期。
电影的故事开始于希区柯克导演的《西北偏北》大获成功后。
这一年他已经60岁,完成了46部作品,其中的大多数都获得了成功。
但是,好莱坞的评论者和学院派并没有给他足够的尊重。
记者和影评人已经开始预言他江郎才尽,开始讨论他的接班人。
这个时候由真实变态连环杀手获得灵感而创作的小说《精神病患者》成了他的目标。
当时的主流电影都拍摄高雅的故事,而这是个让人唾弃的主题。
所有的人对此都不削一顾,只有惊悚大师希区柯克才能看到其中的不朽之光。
或者也只有他能将这样的一个故事创作成为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电影就再现这一创作的艰难过程。
本片中你可以看见当时的电影审查机构对《精神病患者》的厌恶态度,但今天它已经成为美国影史上的最重要的百部影片之一。
自从伍迪•艾伦在《安妮霍尔》中打破了电影表演的“第四道墙”,这种手法已经广泛运用在电影电视之中。
观众已经不会因为影片中的人物对着屏幕说话而困惑。
现在《希区柯克》把它用到了人物传记电影中。
在电影的开头和结尾希区柯克(安东尼•霍普金斯)对着屏幕前的观众解说,带领观众走进他的人生中的一个段落。
观众因此成为生活的导演在屏幕前“偷窥”他的生活。
另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手法:实际的连环杀手艾德与希区柯克的交流。
如何去理解影片中的这些片段是观众的自由,我想本片导演是希望更好的构建希区柯克脑中的世界。
用更直观的方式探讨他的精神世界。
为什么不可是这样的?
也许只有能站在杀手的立场上思考才会拍出如此多的杀手电影,才能创造出如此多的有格调的杀手。
本片能如此出色绝对是霍普金斯和海伦的功劳。
虽然脸部的特写可以明显看出霍普金斯,但他已经从身形、口音和举动方面非常精确的重现了希区柯克。
没有利用化妆技术将演员脸部处理的更相像,这或许是更加巧妙的设计。
观众可以看出是在演戏,可霍普金斯的精彩绝伦的表演使人相信这就是应有的样子。
有人说好的演员之间对戏就像绝世剑客决斗,这句话形容本片中的霍普金斯和海伦一点不为过。
尤其是两人吵架的一场戏像极了绝顶剑客,这才可以称作人剑合一。
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停顿、每一个动作都是上乘的武功。
出招与接招者都是大师,也只有表演大师才配的上悬疑大师。
我一直在思考,对于没有看过《精神病患者》的朋友,应该在看本片之前还是之后去看那部电影。
最终也没得出结论,两种情况都不会影响观赏的乐趣。
如果你已经看过《精神病患者》那在看过本片之后你也要在从新看一次。
1960年拍摄的电影在今天看了仍然精彩,这也许就是伟大作品的魅力。
PS:本片的小惊喜1、詹姆斯•达西笑起来起来真的有点象安东尼•博金斯。
2、影片中可以看到Mrs Bates的椅子(请百度原因)。
英雄難過美人關, 不許人間見白頭。
影迷視希治閣為不朽大師, 其作品前無古人, 後無來者, 電影有趣的是集中描述大師及其夫人的感情波折, 影迷最想知道希導拍攝電影技巧、理論, 夫妻軼事放在次位, 捉錯用神的觀眾自然略感不滿, 筆者頗為認同導演把焦點放在白髮銀眉夫對事業的堅持執著, 妻對丈夫冷言冷語傷心, 卻是愛護到終, 成為大師最得力的賢內助。
希治閣入浴, 躺在白瓷浴缸, 前面木架子放著伴紅酒小吃, 大師品嚐美酒, 本是寫意人生。
老妻在幹著洗碗碟的日常家務時以利器扎入眼睛為話題, 殘忍飽血, 妻子說時似是漫無目的的說有如街市聽來張三李四是非, 丈夫喝血色佳釀, 聆聽愛妻說她引以為傲丈夫驚慄電影涉及的冷血謀殺, 調笑作答, 這對終生貢獻銀色事業的夫婦言行不離本行, 互相挖苦作樂, 不以為忤, 實為模範夫婦。
大師下一部作品是[The Psycho](解目驚心), 題材觸及赤裸殘殺, 發行電影商派拉蒙(Paramount)拒絕投資, 亦說不過歐洲電影可以拍攝的馬桶, 不能通過美國電影審查尺度, 言之鑿鑿的當局高層。
錢從那裡來? 丈夫穿著嚴肅黑西裝, 指頭控制枯萎樹葉根部左右轉動, 風雨欲來, 不過是在風光明眉的私人泳池, 丈夫是明目張膽寓意凶兆的黑猫, 妻子只問一次丈夫是否一定要拍[The Psycho]?, 丈夫說是, 她的泳裝不會再在泳池閃閃生光, 魚子醬要限量配給, 酒要限時喝(正好控制丈夫高脂卡路里), 無謂宴會可免則免, 車要自駕, 繁華生活好像大師美好電影拉下銀幕的寂然冷白, 希治閣氣定神閒握住抵押物業的電影拍攝成本, 對著要是大導能夠自行籌集資金, 負責電影發行承諾的發行商, 他幽了派拉蒙高層一默: [支票抬頭應該署名誰人?]大師不服輸, 不妥協守舊電影審判處, 只熱心電影事業, 最令人欽羡的是妻子的大量支持, 否則電影胎死腹中, 大家不會欣賞經典作品。
妻子同是電影從業員, 深明丈夫對電影的愛, 她不能深入丈夫腦皮底層最深的恐懼, 要代入冷血殺人母親情意結的兇手, 希治閣要在夢境與兇手對話, 視察兇手的地下室、犯案現場, 了解行兇動機, 成品方能令保守的美國社會投下掩面狂呼的恐懼炸彈。
丈夫在高級餐廳看著不是妻子理想女主角人選的金髮尤物本來無事, 但丈夫不聽妻子別點兩份加大香蕉甜品, 還是落單(水果顏色同美人髮色一樣), 妻子不安失落, 她不明白丈夫已經同兇手同魂同體, 丈夫要選擇夢裡兇手最匹配的刀落祭品, 是大師在家事處處遷就妻子, 在電影選角製作還是獨攬大權的電影製作人。
丈夫醉心電影,妻子同樣專注劇本修改創作,她可以避嫌的不同對其有意的異性行家在度假屋共撰作品。
然而,丈夫迷戀耀目髮色(女配角要佩戴金色假髮),可見 大師執迷金髮,他行使無上執導權力,利用命令操控, 以及不同拍攝手法據有美人,妻子當初馴服丈夫,選女主角依歸丈夫偏好,今次丈夫就是不聽妻子選擇,選了薄有名氣的Janet Leigh, 丈夫還要挑戰電影尺度,取鏡裸露肩膀,共處數十年妻子不服氣,她要還以顏色,她買了鮮紅泳衣暢泳, 表示挽回年華的魅力依然, 放在桌面首選女主角照片上方壓著的銀耳鐲是妻子對專橫丈夫事事要管,包括妻子 結交朋友及所到地方,理所當然的嫉妒對立。
大師不滿女主角尖叫不能命懸一線的爛演技,導演代替兇手,手握利刃, 對住女主角浴室發狂揮插, 導演腦海影像混合所愛,所恨,所嫉的剪影,是導演立心的斬盡心魔,為了完成攝製也好, 為了私慾也好,特寫大呼成為驚嚇電影其中最經典一幕。
大師不需窺看首影禮觀眾反應,他聆聽妻子勸告加入的緊湊配樂,夾有觀眾驚呼,他知道電影成功了。
作品如沒有妻子協助,未必拍竣,導演縱使在眾多觀眾記者圍住,他在世人面前做了見證:他感謝妻子三十年陪伴,完成了電影,沒有愛妻,什麼也幹不成, 謝謝。
最後,希治閣對觀眾道出了下一部作品題材,他回到備好茶點妻子身旁,他是顧家好丈夫,成功男人背後不是有一個賢內助嗎?
Patrick Chan寫於2013年2月18日
本片根据史蒂芬·雷贝洛出版于1998年的同名纪实文学改编。
记录了希区柯克(安东尼·霍普金斯 Anthony Hopkins 饰)为《精神病患者》的拍摄所付出的种种努力。
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他与妻子阿尔玛(海伦·米伦 Helen Mirren 饰)的关系也变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此后《精神病患者》成为了希区柯克经典代表作之一,该片讲述了女演员珍妮特·李(斯嘉丽·约翰逊 Scarlett Johansson)扮演的女秘书Marion,在卷走了老板的钱之后逃到一家偏僻的汽车旅馆,结果被由安东尼·珀金斯(詹姆斯·达西 James D’Arcy 饰)演的有精神分裂症的旅店老板Norman残忍杀死。
她在片中惊恐尖叫的场景已经成为电影史上最让人难以忘记的画面之一,她也因此获得了当年金球奖和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的提名。
希区柯克、惊魂记、安东尼·霍普金斯、海伦·米伦、斯嘉丽·约翰逊……这一连串的炸弹名词,叠加在一起竟非但没有1+1=4的效应,甚至拿到了个负数,我不得不说这部影片失败到家了。
本片是以希区柯克创作《惊魂记》为线索,带出他的心魔(创作上的瓶颈、对美女迷恋的不可自拔以及对妻子的怀疑),同时也把鲜为人知的幕后支持者(希区柯克的妻子是他的灵魂编剧)推到了银幕前。
希区柯克何许人也?
令一代影坛为之致敬的悬疑惊悚大师,同时也是剪辑大师,通过绝妙的视角以及镜头剪辑将惊悚带给观众。
同时,他对金发美女有无法抑制的强迫症,高度的控制以至于很多被他捧红的女星反而急着想摆脱他,又或者说,在这种窒息般的精神控制下,他的女主都演出了他所期待的恐惧、惊吓、愤怒的神情。
她们一个个在痛苦的演出中达到希区柯克的终极效果,其中有一些拍完就与他不欢而散了,这一点在《希区柯克》片中也有所提示,同时他称她们为“忘恩负义”。
《迷魂记》剧照然而,《惊魂记》串起的线索却并没有把这位大师登峰造极的悬疑手法整理并呈现给观众。
我们看到的只是安东尼·霍普金斯戴着僵硬的面具,几乎面瘫地艰难出演悬疑大师的各类情绪。
影帝只得借助他的眼神来传递信息,然而这个他无法动弹的面部把眼神带出的戏全给减掉了,比戴着口罩演出还不堪。
当然,这个锅只能甩给化妆师了。
谁让人家是影帝呢?
《希区柯克》中的霍普金斯斯嘉丽依然漂亮和曼妙无比,但这个角色是扮演珍妮特·李的,本身没有太多故事性,所以发挥空间不大。
遗憾的是,这部片子几乎没有任何戏份留给扮演原《惊魂记》中男主安东尼·博金斯的演员,而惊魂记本身的成功,至少一半功劳在博金斯无比精湛的演技中,也是由他撑起了《惊魂记》一片。
在我看来,Psycho是没有女主的,因为他一个人扮演了男女二人串烧。
《希区柯克》里居然不对博金斯有太多的注解或片场演绎,实则是太让人失望了。
女神还是非常美的笔墨最多的是海伦·米伦饰演的希区柯克妻子艾尔玛,没有她做编剧,老希区已是江郎才尽。
影后的演技是没话说的,不过我又疑惑了,片名叫《希区柯克》,老头演技不够传神,线索《惊魂记》也只是串起整部戏的结构而已。
老阿姨的戏份有点过多了,大量的与情人间暧昧戏份看得真想4倍快镜。
海伦·米伦把握这个角色没有难度该重点的看不到,点到为止的却引申太多;想贡献演技的贡献不出来,海伦米伦虽然不错但这部戏本身结构就是歪的。
看得我心灰意冷,一结束就直奔老片《惊魂记》n刷去了,还是欣赏一下真正的希区柯克怎么用黑白光线展现人物内心的吧。
《惊魂记》的用光很独特,再刷时才发现
神级的惊悚大师,并不是上帝派到人间的。
本片通过希区代表作《惊魂记》的诞生过程,让我们看到了其中的努力和艰辛,从定剧本,到找主角,到投资、审查、剪辑,简直要命,除了希区的独到眼光,我们还看到他更是一个营销高手,什么买断剧本,什么观影提示,可谓匠心独具。
所以,希区不是神,他只是一个胖子,不爱运动,贪吃甜食,甚至从女主演孩子口中抢食的贪吃鬼,大腹便便,难怪和他走过30年婚姻生活的妻子艾玛略有些小红杏,希区敏感地偷窥到了这一点,这对希区也不是不公平,希区作为大名气的导演,常常对自己执导的片中金发女郎陷入幻想之爱,不知他得手几个,本片中有个薇拉,至今让他耿耿。
但是,妻子艾玛是希区电影的编剧,参与了希区的所有电影,同希区一样,是剪片儿大师,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魄力,虽然两个人边剪边吵,但是两个人携手走出剪片室,胜却人间无数。
所以艾玛无法抗拒秃顶腆肚的胖宅男,希区离不开青春美貌不在的硬梆梆的老徐娘。
他们都在以对方为载体和电影恋爱!
最后,希区绝对有偷窥痞,办公室墙壁上那个小孔,用手指压下去的百叶窗,半夜佯睡偷偷睁开的眼睛……
本片根据史蒂芬·雷贝洛出版于1998年的同名纪实文学改编。
记录了希区柯克(安东尼·霍普金斯 Anthony Hopkins 饰)为《精神病患者》的拍摄所付出的种种努力。
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他与妻子阿尔玛(海伦·米伦 Helen Mirren 饰)的关系也变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此后《精神病患者》成为了希区柯克经典代表作之一,该片讲述了女演员珍妮特·李(斯嘉丽·约翰逊 Scarlett Johansson)扮演的女秘书Marion,在卷走了老板的钱之后逃到一家偏僻的汽车旅馆,结果被由安东尼·珀金斯(詹姆斯·达西 James D’Arcy 饰)演的有精神分裂症的旅店老板Norman残忍杀死。
她在片中惊恐尖叫的场景已经成为电影史上最让人难以忘记的画面之一,她也因此获得了当年金球奖和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的提名。
我写了“推荐”,因为喜欢希区柯克,不管他是人是鬼,所以,到了这种阶段,但凡跟希区柯克有关的,我都喜欢。
同时,安东尼.霍普金斯,海伦.米伦,斯嘉丽.约翰逊的表演都让我疯狂喜欢。
至于剧情,我没太注意,这片子有剧情是吧?!
我只当是希区柯克在我面前复活,光顾着惊叹了。
一个人的成就,即使在舞台背后,也掩藏不住。
我只想说:真好,真幸福,一种真实的让人羡慕的热火朝天的生活,这才是生命的全部意义。
最近看了《希区柯克》这部电影,感慨于希胖大师不愧是巨匠呀,他的名字已经不再是电影的名字,而是一种电影的手法。
他致力于制作电影,而且难得的是,他懂得如何营销自己的作品,换言之,他也是个炒作高手。
他可以在电影上映前致信电影院长,说请事先做好防范工作,以免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因为恐惧而从侧门逃走,产生混乱;播放完之后请拉上帷幕30秒,让这部电影在观众心里成为永恒。
真是个可爱的大胖子!
当然也不得不提演这部电影的演员,其实很平凡的一部传记片,活活让演员们给演的很有味道。
老戏骨飙戏什么的,太了不起了,果然演技就是钱呀!
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希区柯克的创作精神,他的生活,他与隐藏在背后的妻子的爱。
戏里戏外,我特地了解了一下他们的故事!
1956年,希区柯克重拍自己三十年代的旧作《知道太多的人》(又名《擒凶记》),获得很大成功,在影片发行之际,希区巧借片名,撰写了一篇关于艾尔玛的文章,题为《知道太多的女人》,在谈及电影拍摄部分,希区写道,“她帮我阅读剧本,我有赖于她给的意见。
比如《捉贼记》里,她帮我设计了追(车)一场戏的轮廓大纲。
电影开机第一天,她总是亲自到场,有时会看样片,告诉我她的批评建议,每一条都合理明智。
她对电影工业仍然保持着良好的触觉。
”在事业的合作上,希区和艾尔玛无疑是一对完美的电影夫妻。
希区的助手佩姬·罗伯森形容两人的关系好像一颗橙子的两半,结合得天衣无缝。
希区柯克用两双手拍电影,其中一双是艾尔玛的。
──查尔斯·夏普林(知名电影评论家)在希区柯克眼中,对他作品最大的褒奖是,“艾尔玛喜爱这电影。
”──希区柯克的多位合作者原来她们的故事本身就是那样的美好而耐人寻味!
她是希区柯克五十四年的生活伴侣,更是他电影事业上最亲密的共事伙伴,从挑选剧本、作品改编、面试演员、到后期电影粗剪版的最后把关,她几乎参与了希区柯克电影每一步的制作过程。
她是优秀的编剧更是了不起的剪辑师。
还有很多很多的传奇,我不再多说。
还是说几句我记得的片中的桥段和台词吧!
1.希胖在创作转型之作,可是因为题材冒险,无人投资,希区柯克和妻子抵押了房产。
希区柯克也很担心这一次自己是否可以成功。
希:如果电影到时不卖座的话......?
艾:不会有问题的!
希:你确信吗?
艾:电影?
从没有什么 。
但是你,毫无疑问!
这一幕,让我有点感动,但是在了解她之前,我只是以为她是个贤妻,是希区柯克背后默默支持他的普通女人。
2.电影初剪版效果不好,(此时,艾的蓝颜知己老是出现,弄得希胖心烦意乱,甚至病倒。
大师吃醋了,坦白说,很萌!
)艾:走吧,我们去把做出来,这世上只有你可以剪出任何想要的完美电影!
希:不对,这句话不对,除了你,这世上才只要有我能!
事实证明艾尔玛确实是剪片高手, 1960年,希区柯克开始拍摄《惊魂记》,据派拉蒙负责宣传的赫伯·斯坦伯格回忆,基于情节过于血腥暴力而决定采用黑白摄影,很可能是出自艾尔玛的建议。
影片制作完成后,照例,在寄出拷贝前,希区先让艾尔玛审看该片。
看完电影,艾尔玛对他希区说,“非常棒,只是你还不能把拷贝寄出去。
”“为什么?
””因为在珍妮·李被杀、尸体躺在浴室地板的画面里,你注意到她喉咙有个吞咽的动作。
”试想,这么一部经过剪辑师、助理剪辑师、音响师等数位幕后制作人员表反反复复检查观看、最后定稿的电影拷贝,却没有人发现这个微小而严重的差错。
因此,在《惊魂记》最后上映的版本中,本来一镜到底的这场戏,只能被切割成几个蒙太奇画面的组合。
3.影片最后,电影大受好评,希区柯克对她说。
你才是这世界上我唯一的“希区柯克女郎”艾:我等这句话等了30年了。
希胖笑了:所以大家才叫我是“悬念大师”。
何为悬念呢,就是最后才会揭晓的最真实的答案。
希区柯克电影里的悬念,是传奇;他爱的悬念,是细水长流惺惺相惜的温馨!
好了,我的感慨也暂时落幕吧!
说说一部电影,致敬一位大师,感怀一段故事!
better than the Artist and Hugo
比想象中的萌很多~
知道有这么一段背景故事也是不错的。感觉就是化妆太假 -- 2013-4-12
被希胖在剧院观察观众对浴室尖叫戏的反应那一段戳中泪点 好想再看一遍psycho
相当一般的流水帐,对不起这么隆重的班底和这么好的人物题材。
一部有斯嘉丽有霍普金斯爷爷有海伦奶奶有达西的电影居然能看得我百无聊赖强忍着不快进也算难得了。剧本沉闷无比,爷爷的表演的tone一直不大对头。亮点是海伦奶奶的精湛演技,以及金发红唇的斯嘉丽真是明艳不可方物,尤物中的尤物啊!❤
一部名为希区柯克却成就海伦米勒的#革命之路# 斯嘉丽女神 身材一级棒!
把电影删去三分之一也丝毫不影响剧情
把传记拍得有些不知所云是一种神奇的本领><
Call me Hitch, hold the cock.
算不上一部希區柯克傳記片,同是兩公婆的老年裂痕,講托爾斯泰的《The Last Station》好很多,妻子還都是Helen Mirren。希區柯克被塑造成一個控制欲和窺視慾爆棚的心理障礙者,與之伴隨的配樂刻意製造驚悚感,而妻子則是追逐自我的形象,兩者各自的戲割裂感嚴重,總體像一部電視電影。★★☆
还是蛮不错看的…看后又重温了一下psycho...
大失所望!完全就是《惊魂记》的拍摄花絮罢了……
大牌不少,乏善可陈…强生好细腰…
我爱这部电影
一报
观影乐趣一般
说实话,对希胖和他老婆的故事没兴趣,惊魂记的拍摄艰难又只如蜻蜓点水,达西这酱油是真酱油。
糟蹋了我牛逼的大柯克。
老爷子说话的腔调真心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