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国产电影,在国内外斩获了十几项大奖,却拍完两年迟迟未能上映。
甚至连导演本人都拒绝公映,因为知道市场不会买账,想给自己的电影「保留一点尊严」。
在一家发行商的坚持下,影片才最终上映。
没想到的是,场场爆满,好评如潮,从春天一路加映到了秋天。
最后这部300万的小成本电影拿下2100万票房,豆瓣打到8.0。
《碧罗雪山》(2010)
被称作是主旋律导演刘杰执导,广西电影制片厂建国60周年的献礼片。
意外的拍得颇有反骨,不仅不够主旋律,甚至还把很多人不敢说的话都拍了出来,难得过审。
故事发生在云南怒江,碧罗雪山脚下的一个傈僳族村子。
原始村落一边需要接受国家的帮助和号召,步入现代文明,一边又被要求不能破坏生态。
原先赖以生存的土地全都成了国有财产,生产劳作处处受限,越来越多不可调和的矛盾蓄势待发。
首当其冲的就是传统的信仰和切身利益之间的冲突。
村里的人把熊当做圣物,自认为是熊的后代。
人敬熊,但熊却破坏庄稼、咬死牲畜,甚至伤人。
被熊抓伤的人在村里根本抬不起头来做人,因为「熊只伤坏人」。
村里最德高望重的长老对此深信不疑,村民们敢怒不敢言。
偶尔喝醉了酒说出老熊不过是畜牲的话,第二天酒醒就吓得赶紧送一头自家的羊上山给熊赔罪。
他们心里也无法确定老熊是不是真的掌握村落命运,但他们确定的是:老熊不能杀。
以前隔壁村子的人来杀熊,他们不让,现在自己深受其害,想杀了,国家不准。
政府没收了村民们的猎枪,于是每次黑熊袭村,大家只能躲在家里眼睁睁看着。
事后找政府索赔,一只羊只值一百块。
当然,政府除了替熊考虑,也替村民考虑了。
要求村里的孩子必须上学,但又说数量不达标,凑不够10个孩子没法请老师;想给村子修吊桥,但环保志愿者们说,修了桥会有很多人来旅游,会破坏生态。
所以一搁再搁,村里还是只有一条溜索能和外界联系,村民们还是连汉语都听不懂。
唯一的办法是,搬迁。
但长老不同意,他不愿意离开这个世代居住的地方。
每次政府请人来游说,他都答非所问,避重就轻。
最让人唏嘘的,是里头的感情线。
吉妮是村里最漂亮的姑娘,谁娶她需要给20头牛作为嫁妆(普通姑娘15头就行)。
她和长老的孙子迪阿鲁互相喜欢。
但迪阿鲁的老爸和哥哥出去缅甸打工,多年没有音讯。
按照村里的习俗,哥哥如果去世,迪阿鲁必须娶自己的嫂子为妻。
吉妮的哥哥木扒,为了生计偷扒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红豆杉的树皮,被抓进了看守所,只有补上「赃款」才能减刑。
长老反对迪阿鲁娶吉妮,吉妮的爸爸只能把吉妮卖给村里有名的烂酒鬼。
吉妮不愿意,在某天清晨盛装打扮上山找到了黑熊。
表情从一开始的害怕,到突然露出一抹微笑。
因为老熊要是杀死了人,国家给赔4万块。
但迪阿鲁去乡里索赔的时候,负责人说「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总得有证据,最要紧的还是从山上搬下来吧」。
在这里,熊比人金贵。
最后,长老终于同意村落搬到山下。
整个片子没有明显的戏剧冲突,平实得像一部纪录片。
但派爷看到最后却久久不能释怀。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吉妮最后的笑容令人心惊。
因为这个故事无法追责——村民们坚持千百年来的信仰,不愿离开故土有错吗?
环保志愿者想要保护生态有错吗?
政府想让村落接受现代文明,想保护珍稀动植物有错吗?
好像都没有,但它们揉在一起,却又好像哪里都不对。
情与法、情与利、现实与信仰、固守与离开几乎都是悖论。
电影很现实,但现实比这更夸张。
电影里所有的演员都是当地的原住民,几乎都不会说汉语,拍戏全靠翻译领会导演的意思。
刘杰给他们一天一百块报酬,差不多是很多人家一年的收入。
但即便这样,也有很多人不愿意拍,因为觉得害怕,且钱在当地用处不大。
饰演吉妮的娜真叶从来没有坐过车,也没有看过电视,第一次听说有人要让她拍电影,吓得哭着跑了。
剧组收工后几个月后,娜真叶就被哥哥嫁出去换了钱。
2010年,刘杰把她接出来参加上海电影节之时,她已经有孕在身。
是的,在这个年代,还有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需要拼命迈向文明。
我们惯常的思维是,文明总归是好的。
但《碧罗雪山》抛出了一个疑问,原生态和现代工业是否真的能和谐共存?
外面的人把红豆杉变成了珍惜植物,却要让从未享受过工业成果的原住民承担后果。
文明成了最好的遮羞布。
吉妮和迪阿鲁去乡里了解木扒的情况,主任说国家还给发了救济物资,「你们居然还有脸来领?
」吉妮和迪阿鲁羞愧的低下了头。
我们在原始的愚昧与现代文明间进退失据。
当世代刀耕火种的地方被现代文明所波及,里面的人将无法自处。
这个当年与《派饭》、《透析》一样很想找来看,但没有渠道。
如今终于看到,另两部还是没有着落。
但坦白说,除了国产主旋律惯有的套路,以及对所谓原生态的展现,看头并不足,甚至远不如《图雅的婚事》。
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我记得有一部反映鄂伦春这个狩猎民族的电影,明显更深刻。
其实中国的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在物质文明的冲击下,都是故事,都是题材,如何能游走在审查的红线之上又跳脱出固有的叙事模式,讲出为广大观众以至普世都喜欢看的故事,才是编剧导演们要潜心考量的。
像日本电影《哪啊哪啊身去村》、《小森林》,泰国电影《教师日记》,韩国电影《外婆的家》、《季春奶奶》等,都是可以借鉴的路子。
其实《天狗》、《愤怒的光荣》这个方向也是可以的。
不要老是来一个老外或者港澳台海外侨胞又或大城市的采风、寻亲闯入者,与当地男或女主来一段异地恋;又或者是《花腰新娘》、《碧罗雪山》这种,局限于本地男女的恋爱故事。
除了猎奇,我们还需要点什么,如果仅仅是猎奇,看纪录片就可以了。
加班干活之余发现豆瓣有上映这部电影,时间刚刚好,就匆忙订了晚场票,好似冥冥之中有指引一般让我有缘看了这部好电影,全片绝大多数都是用少数民族方言对话,这些充满独特韵律的语音,没有造成观影的困难,反而以一种艺术性的表达诠释了人性的相通之理,从互生情愫爱人间的对话,到老祖爷爷虔诚的祈祷,无不让人共鸣,剧情充满无奈,大到整个村落要搬迁响应保护野生动物政策,背井离乡,小到个人无力拯救爱人,阴阳两隔,空悲切,村落个人都因为自身有背负的历史及家庭使命感而备受煎熬,无奈于历代供奉的熊伤畜伤人,无奈于夫兄离家嫂子不易,无奈于兄长坐牢嫂子邻产,无奈于现实沉重勇气微弱难以破茧,祖先爷爷父亲兄长哪个能够舍弃,哪个不是如山一般在心头,最后的搬迁说明国家政府之于家庭个人的地位又要高上一级,个人是独特的生命体,又是家庭民族国家的一份子,受限于自身的角色定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都有自己的现实无奈,如何平衡这些矛盾因人而异,结果也自然各有不同,只能说自己的路靠自己走出来,就像我半夜写影评差点睡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妥协性,都有自己的理解和选择,至于结果其实并不重要,能够体验这些个无奈也是人生的成长记录,作为一个感情动物,我欣喜于能够感知这些个现实的无奈,它们提醒我正在这个广阔的世界自然的前行着,有过去的脚印,有未来的目标,更有那肩负的使命和无所畏惧的双脚,做个好梦,明天依然精彩,爱生活,爱家庭,爱自己,爱你的那一份永远不会少,晚安!
祝酒歌不漂亮的傈僳男女昏暗木房里的火塘整日醉酒的昏沉状态这些都挺真实的真实得如现实就是这个样子还有赤贫的无力感也挺真实的无力得如山间缠绕的白雾电影埋了一个冲突却讲得隐喻没有猛烈的抨击政府,也没有刻意揭露伤悲就如同那条奔腾的怒江就在碧罗雪山旁却一直没有全景的出现在镜头中唯一不真实的是这么一个压抑的故事不太符合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性欢乐以至我走出影院就忘了压抑
周末看了这部电影,当时心里也是感慨良多,但并没有那么写得出来些什么。
今天看到一个朋友分享的某乎关于重男轻女思想的话题,看了之后,就势聊两句。
文章的题目本来写的是【少年的呐喊最后并没有杀死熊】,后来想想,还是改成了现在的样子。
因为虽然熊出镜不高,但是实则它才是引领故事继续前进的主线。
熊是什么?
熊是一种动物,它们吃羊,甚至也吃人,但是被“政策”保护的。
可惜的是,可怜的怒江居民没有政策的制定权,因此并没有体验到【政策是利益合法化】的好处。
熊还是我们的祖先,老祖这么认同,然后大家都认同老祖。
这里,熊是规则,是长老掌权的规则,也是民族习俗的规则,是象征。
熊不能被杀,如果熊被杀了,老祖就不再是老祖了,民族的祖先也得换一种生物了,这些都是大事儿。
熊还是,另一只“看不见的手”,是社会现有价值观,得益于每一个社会价值观的强大自我捍卫功能,要击垮它难度不小,虽然它并不怎么合理,现在的重男轻女倾向就如此类。
而在片子中,重男轻女的情绪还是透露的比较大方的——用牛来量化是很标准的做法。
谁呐喊过?
我们从分贝的量级从大到小来看看。
迪阿鲁呐喊过,最撕心裂肺的呐喊莫过于此。
他在凌晨时分,对着父兄远去的方向哭泣着大叫【回来吧,阿爸,回来吧,阿哥】,企图让这令人心碎的声音穿过无边无际的浓雾,飘到缅甸带回已不在人世的父兄。
父兄回来不会杀死熊,但是兄长如果回来了,他就不用娶自己的嫂子,而是奔向发小木扒的妹妹吉妮。
整部电影在这个镜头的地方最惹我掉泪,二十来岁的年纪,无法和喜欢的人在一起,这是太痛苦的事实。
如果说年少时青梅竹马年熟时举案齐眉是一种极其小概率的事件,那可能每个男人都品尝过这样的滋味。
只不过我们好得快些,我们去球场,我们打游戏,我们去看海,看山看美女,身边再有一堆学各种专业的朋友用尽其一生所能引用的有利观点来引导我们走出低谷。
但迪阿鲁没有,他的世界,小到只有一条没有桥的怒江,一个惹人爱恋的发小妹妹,一个掌管一切的老祖,还有一堆穿着政策不坏身的熊。
没有伴奏带也没有修音痕迹,迪阿鲁和吉妮在割麦的时候唱的情歌,实在太过于动人。
当时我还在想,这么情投意合的两个人,放学之后在麦垛里相互推倒定个终身也是极好的吧(/捂脸)。
与之对应的是,在整部电影里面,我都没有看到过他们牵手(吉妮来求婚的时候我认为不算)、拥抱或者接吻,而迪阿鲁说【你长得这么好看,就该多照镜子】的时候,无疑是最美好的情话——情话是毒药和汽油,它未必让你勃起,但总是让你心悸。
而这一切,都在少年绝望的呼喊声中支离破碎,如果片子里的牛滚下山崖时带下的石头摔成了小石头,那少年的挚爱,恐怕在山谷中和这呼喊声一起,尸骨无存了。
三大坡(木扒和吉妮的父亲)进行了一次货真价实,但是却有些怯懦的呐喊,那句话是【我要杀熊】。
三大坡实际上是个老实人,守规矩的老实人。
守着老子凑牛给儿子娶媳妇的规矩,守着借牛要还的规矩,守着尊敬祖先的规矩,自然也会守着别人拿牛娶我女儿的规矩,所以其实不能说他市侩,而是这就是彼时彼景的规矩(重男轻女在此可见一斑)。
当儿子因为刮红豆杉树皮被警察抓起来之后,束手无策只好考虑把女儿嫁给小地痞换2万块救儿子,逼得倔强的女儿和自己决裂。
这里两头说呀,三大坡是一个重男轻女的人,但是也是一个普罗大众的结合体,当女儿死了以后,他哭泣着唱歌的侧面镜头令人心碎,和男女之情不同,时间有多少种心痛可敌痛失爱女呢,他的确是重男轻女的,但是他也是深爱着唯一的女儿的。
而在这一波悲痛爆发之前,在羊又被吃了,儿子又被抓了以后,在长久的积怨之下,他早就爆发了一次:我!
要!
杀!
熊!
——老实人的爆发总是激烈的,都带枪了当然是激烈的,货真价实的,老子怒了。
但老实人的爆发,也是老实人的爆发,它是怯懦的。
三大坡毕竟老了,又是老实人,他只是想说出想杀熊的意愿而已,并没有真的会这样做,毕竟,熊还是祖宗——老祖没改口。
如果真的是想杀了熊,直接抄上家伙进树林弄死一头熊回来再宣布【老子杀了熊】,而不是【老子要杀熊】。
他有了叛逆的心,无奈没有够肥的胆儿,但这并不说明他的一嗓子没有意义,毕竟,任何革命都是先喊后干的。
第一次看的时候,我甚至在想,前面的时候镜头暗示过木扒想杀熊是因为熊胆,后面的时候三大坡要杀熊是因为愤怒,迪阿鲁要杀熊是因为不再信仰熊是自己的祖先,我当时还在猜,多几个人想杀熊,说不定熊真的就死了,但是在老祖和政策的重压之下,熊还是没死。
吉妮是个勇敢的姑娘,她没有扯着嗓子去喊过,但是她用行为证明了她的勇气。
可惜的是,吉妮和迪阿鲁虽然勇敢,但是这勇敢是局限的,他们的勇敢还没有能越过这山这河去私奔。
她只是,在和父亲争吵完了之后,不顾一切地去到迪阿鲁面前,抓起他的手怼他说【求求你,娶了我】。
这算是一次呐喊,需要的勇气和力量太多,而且是全片中最有包含希望的一次,因为包括我都觉得阿哥肯定会答应的。
插播一句吐槽,如果一个时代的年轻人又勇敢又主动还是不能冲破牢笼,那可能真的是江太宽水太急熊太肥了。
好,回来,我们继续说电影。
无奈的是,姑娘的勇气并没有激励着这个少年把她推倒,而是换来了阿哥(歌里头是这样称呼的)的退缩和转身。
这一次转身,无疑像一根被划破的火柴,烧断了阿妹最后一根稻草,而讽刺的是,阿哥是一个从来不抽烟的人。
电影结束了很久,那句【求求你,娶了我】都在脑中不散去,和阿迪鲁的【回来吧,阿哥】一样,回声太久。
她又美又倔强,放在城里头养,说不定就是个唐晶(出自《我的前半生》,女二,女强人),即使是阿哥不要她了,她还是有办法的,尤其是在四万块赔偿金的催化之下。
有多少种笑容是吉妮在看到熊窝时候的那种笑容呢,我无法形容。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发现的是几头熊在一起嬉戏,然后一旁的少女发出由衷的笑容,如果不结合上下文,可能还真的是一片和谐的赶脚。
后来胳膊拧不过大腿,老祖也无力回天,该搬家还是搬了,村民们给熊让了地方。
我猜,熊可能会死于被人类改造的环境里面,但是熊不会死于人类之手。
当然,也不会死于某个人的呐喊,顶多就是半夜三更的时候,被惊了一下而已。
集中放几张图吧,没有三大坡的,背影是老祖的。
布列松说过,他的影片诞生于脑海,死于纸上;用活人和实物使它再次复活,但它们又在胶片上被杀掉;最后经过剪辑排列成某种次序放映到银幕上,便再现生机,如花朵于水中。
听闻刘杰导演在执导《碧罗雪山》的时候也摆脱了剧本,而是将摄影机的位置、镜头的移动、人物的对话都留给现场发展。
台词的束缚、剧本的理解并不能引发自然和直觉,而自然和直觉恰好是《碧罗雪山》里那些淳朴可爱的非职业演员们最可贵的品质。
自然的想象;自由的灵魂,于是,我们看到的《碧罗雪山》呈现的是一种原生态的纪实,具有的是一种真实性的虚构。
《碧罗雪山》原生的纪实特色最明显地表达在影像风格上。
实景、自然光、手提摄影机跟拍、固定画框……纪实的影像风格朴素、真实地将傈僳族人的生活世界展现在观众面前。
影片一开始,在手持摄影机持续晃动的画面中,连绵的绿树、江水滚滚的峡谷、五彩的送亲队伍、热闹的酒席现场,一场充满民族风情的傈僳族婚礼便如一副民俗画生机勃勃地展开;而到了影片的最后,老祖宗静默无语坐在山间,唯有雪山雾气缭绕。
从浓墨重彩到深邃辽远,《碧罗雪山》原生态的独特姿态通过纪实的影像风格静静的流淌出来。
然而影片在纪实的同时又循着一条隐藏的理性轴线,贴着叙事的节奏展开故事。
导演让影像传递真实感,而又不破坏影片虚构故事的“真实”感。
也就是说,控制影像,尽量淡化它的存在,使它为叙事服务,为表意服务;把每一段叙事、每一个思想一直想到使影像向它屈服。
如果从虚构故事的角度看问题,我们甚至可以把这种纪实也看作是“虚构的策略”,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显示出想象力的”虚构,一种更具智慧的真实被引入进来。
同时,随着人物的命运和感情,导演也不可避免地将自己的感情静静地“渗透”给观众,但这种“渗透”是不带诱导性的,他只是把真实存着的东西摆在你的面前:让你自己看、自己想、自己感受。
当吉妮预备牺牲自己成为“献祭”前,几个固定镜头中吉妮梳妆的动作缓慢而富有某种微妙的节奏,使得观众有临场的幻觉,仿佛能越过屏幕感受到她的呼吸起伏。
而当三大坡面对女儿的失踪,独自一人坐在空空的房间里弹唱出带有悔恨、凄凉的歌谣,摄影机最初很长时间内只是躲在两根柱子后面,平静地看着炊烟从聚拢又散去。
影片的结构则是看似漫不经心的,其实却调动影片中的各个细节,慢慢地沿着故事展开,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拖长效果。
从影片之初的木扒娶媳妇儿到吉妮自我牺牲;族人奉熊为老祖到为熊搬迁;从个体命运到整体归宿;影片像一张网,无数细节在这个巨大的网络上的纽结,深深地牵动着每个人物的命运,牵动着碧罗雪山上傈僳族人的生活。
面对导演精心的铺设和反复的渲染烘托,我们最终获得的则是一种心灵上的深深的涤荡乃至震撼。
戈达尔曾写道:“美和真理有两极:纪录和故事。
”,原生的纪实,真实的虚构,在《碧罗雪山》凝重、流转的时空中,在原生态纪实的外衣下,导演在真实与虚构之间叙说着生机与生命。
然而,法斯宾德有语:“面对知识分子,你可以冷静地悲观,因为知识分子有运用理解力的方法。
反之,面对电视电影这样广大的观众,假如你所呈现的世界是如此黯然无光的话,那会是几近于罪行的反动,因为你必须格外给与他们勇气,告诉他们:纵使如此,你们还是有希望的。
”在《碧罗雪山》中导演的态度则显得暧昧而妥协。
人与人,人与熊;影片最终给出了一个满幻想的答案——吉妮的失踪;一个清晰的答案——族人的搬离。
但当所有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这恰恰是问题所在。
面对机器轰鸣声不能掩盖的歌声,在霓虹灯所不能照亮的世界里,人类必然存在的生命体验、任何人任何时代都无法退去人的本原,或许更需要的是在思想界限之下,在社会之外之上,思考一下其存在的本质以及其继续存在的本质。
《碧罗雪山》有一个很诗意的英文名字“Deep in the Clouds”,看看开头就能明白个中韵味:怒江与澜沧江的分水岭,喜玛拉雅山的余脉,碧罗雪山在云朵之间半掩其身。
有着自己独特文化的傈僳族族人们在此间采撷、畜养,自足度日,在大山大水里浑然天成。
民风民俗本身就是一个看点,深到云里的是山,深到山里的的是人,深到人心的是信仰。
与其说这电影是环保主题,不如说旨在探究原初信仰准确一点。
【搬演?
】在百老汇看完电影有朋友纳罕:21世纪现代化光芒照四方,还有几个这么原生态的地界?
如果山上真有熊出没,原住村民们应该早就搬走了,那《碧罗雪山》岂不是搬演的?
其实真真假假无谓争辩,弗拉哈迪能搬演个《北方的那努克》名留青史,凭什么刘杰不能搬演个《碧罗雪山》“还原”现实?
【原住情怀?
】影片没有一个职业演员,原住居民演绎自己(或自己祖辈)的生活,即使剧情上有夸张之处,情绪上的起伏跌宕也绝对是对路的。
族民有自己的信仰,他们笃定地供奉熊为自己的老祖宗,他们朴质地相信只要遵循一定的法则(熊只伤害坏人,人要送牛羊给熊以求福)人与自然就能够友好相处。
直到熊生存繁衍的欲求开始膨胀,直到“老祖宗”踏进了人类的村落,直到族人的生命受到威胁,直到自尊和生命在信仰面前不堪重负……人性开始走进困境、生命价值遭到质疑、原初的信仰渐渐迷失、未来陷入不可知论。
他们笃信的天然法则摇摇欲坠,他们终于不得不离开“祖宗”和故土。
【人与自然?
】影片有两个主题。
表面的主题是环保,倡导原生态、保护野生动物,这一主题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纠葛;另外一个主题是对生命价值和信仰的探究,弥漫着信仰迷失的恐慌、对现实状况的错愕以及控诉无门的绝望。
这一主题的核心可以延伸到民俗与现代化的对垒,或说个体与大语境的碰撞。
【主旋律?
】看短评里有豆友称本片为“主旋律”,我想“政府的熊”和“熊的子孙”一定不愿意。
人被熊拍了,羊被熊叼了,村民的生活无望了,上头的补贴还迟迟不到,这哪是咱ZF的效率和作风?!
主不主旋律,这事不可言。
【温存还是冷酷?
】影片有两个温暖的点:①小孙女为“留住”爷爷,拿苞谷去喂猪的情节虽说不算是原创,但小女孩温润润软绵绵的感情还是让你没法拒绝;②吉妮和迪阿鲁的爱情纯洁美好,哥唱妹和的感觉小清新不止一点点。
但片子的整个基调还是偏冷的,现实的凛冽呼之欲出,最典型的几个情节:①吉妮的牺牲:迪阿鲁无意间透露:熊吃人,ZF会赔钱。
赔多少?
4万!
这对于陷入困境的吉妮来说无异于提供了一条解决的“捷径”。
想帮助她的人帮不上忙,其他人或袖手旁观或决意牺牲她或只想从她身上尽情攫取,于是,“解决”的办法她以为她找到了,路的尽头她走到了。
面对熊的一笑,是解脱也是欣慰,是最懦弱也是最勇敢,是最有意义也是最无用功。
②搬迁的老人:老族长布满沟壑的脸本身就是一幅感人画作,他本身的形象也让人又爱又恨。
他对熊的“愚忠”是导致村民受扰的重要原因,而他对信仰的坚持又让你无话可说。
但到最后,还是那一个坚定的老人,终于也在****的威逼利诱下妥协了。
信仰、家园都渐行渐远,带着草帽的老者,也只能回首祭奠那片收藏了自己一生光阴的土地了。
③女人的命运:无论是牺牲的吉妮、吉妮的嫂子、迪阿鲁的嫂子,影片中所有的女性形象都处于被摆布的弱势地位。
其中两位嫂子基本上没说过什么话,吉妮的话语权也被男性亲属们“剥削”至稀薄得可怜。
族长在政策面前是他者,村民是臣服于族长规定之下的他者,女性又是身负“第二性”束缚的他者中的他者。
就像老族长所说的:女人是地,男人是犁。
身处这样一个有古老信仰和文化传统的族群中,在现代性的阳光尚未烛照之处,女人的命运也只能是被动等待开垦的土地了。
【半纪录片半故事片?
】我个人给这部片子下了个不甚准确的定义,我把它归为半纪录片半故事片。
影片没有在记录乡土民情、民风民俗上止步,运用大量小景别和主观镜头关注到了人物内心深层的情感浮动。
纪录风格体现在长镜头、实景、自然光、手提摄影上和非职业演员的采用上;而这又无妨抒情性画面和段落的存在;小景别捕捉到的老族长的微表情,小孙女“偷”苞谷时灵动的神气,吉妮面对老熊时超然的一笑,以及三坡叔纵横着老泪为女儿唱歌时涌起的悲凉……“碧罗雪山”和“傈僳族”的意象都可以被理解成一种文化符号,或说精神象征。
这个故事不是不可以放在别的时间地点来讲,但是选材此地,除了披上民风民俗的猎奇外衣外,更重要的是它自身的灵魂:雪山的神秘、傈僳族的古老信仰、现代化的悄然入侵、自然界的法则、大语境的规章……这所有的一切恐怕也唯有在这样的地方才能碰撞出电光石火了。
你在这光辉照映的迷茫里能看到人性的困惑、听见每个人有理有据的辩白,这里没有人是错的,也无所谓对错。
但是毕竟流逝了的东西,再难以觅回。
今天在电影院看了一部产自中国的“外语片”,刘杰的《碧罗雪山》。
片中总共出现了十余句汉语,结果两位主人公愣在那边,说听不懂。
电影始于怒族和傈僳族的一场婚礼,一条危险的滑溜索牵连起整个故事。
很显然,这是一部发生在边疆地区、书写边缘人物的影片,用少数民族题材来反映人类与自然的冲突,它可能跟早期第五代的美学有所联系,然而可看性要强出太多。
熊的出现总会伴有恐惧和死亡气息,这些情节更能紧紧抓住观众。
《碧罗雪山》有大气象和好风光,但没有太过依赖长镜头,里面塑造的人物很生动,一条冲突主线贯穿始末。
电影表现了一些民俗的东西,比如族人尊重长者、信奉熊为祖先、弟弟娶嫂子之类的,然而完全与猎奇眼光无关,它们就跟情意互投的山歌对唱一样正常。
片中也有一些感人的隐蔽细节,像孙女舍不得爷爷走,偷偷拿掉苞米粒。
村子自有一套世代流传的定律去遵循,岂不料熊的出现破坏了村子的平静。
从村子内部来说,祖上的信仰令他们要躲着熊,从村子外部来说,政府法规严禁他们猎杀熊。
人与兽的对立中,村民们势单力孤,完全处于劣势下方。
当生存环境受到挤压,人类都要走上反抗的道路。
可要村民放弃居住的地方,长者迟疑不定,政府也按兵不动。
在这个痛苦煎熬的过程中,男女主人公的纯真爱情成为了悲剧的牺牲品。
电影虽然名为《碧罗雪山》,不过片中没有明确点题,只可意会。
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村子,除了交通不便,其他的耕作劳动都很正常。
雪山只有站在高处远眺时才可以看到,完全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精神象征,当长者和村民遇到问题麻烦时,他们会祈盼神灵的指引,而神秘莫测、远远高耸的碧罗雪山就成了至高无上力量的化身。
电影的英文名更有趣,直译过来叫“云深处”。
一件明白不过的事情被云雾缭绕所遮挡,令人看不懂,无处追寻。
如果没有熊,村民们即便天天醉酒,背上好喝懒做的恶名也不会有人管。
那本来就是他们的生存法则,由不得别人去指指点点。
可熊一到来就不一样了,熊是内外两种压力的象征,不仅夺走牲畜更会伤害人命。
熊迫使他们离开繁衍生息的地方,走上一种盖头换脸的现代化。
片中的几组婚姻同样散发着奇怪的味道,你说不清是红票子所害还是人心不古,总之钱成了一个糟糕的衡量标准。
搬迁要钱,娶媳妇同样要钱,村民受害需要钱。
钱,更多的钱,有了这个大前提,《碧罗雪山》似乎变得不大纯洁,这群人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
有人出去淘金,有人一去不归,有人固守在家,总有一天,这个村子会慢慢解体,消逝不见。
而在结尾,当村民依次通过滑溜索搬离源地,他们已经失去了最宝贵的一种东西。
你无法去说谁对谁错,那也不是援助和互相尊重的问题。
即便是女主角家中的父亲和哥哥,他们有恶意愚昧的一面,不过也有善良一面,他们的生活状态决定了他们只能有那样的认知看法。
从上古到现代,人类就经过了一个不断进化和不断丢弃东西的过程,轰轰烈烈。
那段爱情无法得偿所愿,它似乎揭示了一种困境,人类总会牺牲掉一些珍贵美好的东西。
【新浪 SIFF】
刘杰的两部戏探讨西南少数民族在改革开放后的命运。
马背中,老冯这样的毛时代干部死了或者被职业化所替代。
而现代官僚制下的阿洛又跑了。
这连无人之地,就只有碧罗雪山里时不时撒手不管的村长与政治心智不足的阿鲁。
最终的命运就是在国家强制力量之下消灭村庄,走向城镇化的同时也意味着这个部落的祖宗、习俗的全然格式化。
阿鲁不用娶自己的嫂子了,但也永远不会成为老祖。
因为宗已经消失。
我们一直以来总有这样的感觉,少数民族灿若繁星的民歌艺术中,传达的感情一般不会超出这样的范畴:爱情,亲情,干劲足,家乡美。
我们再联想到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或者民间故事,其主题基本上也跳不脱这四类。
哪些主题鲜有表现呢?
比如追逐梦想啦,成就事业啦,国际局势啦,肤色包容啦,压力抑郁啦,财迷肉欲啦——这是少数民族的特点决定的,在那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农耕社会中,(至少表现出来的是)终极梦想是守护大山,其次就是努力劳作,娶上好媳妇。
别无他求。
除非——除非现代文明在那个封闭的世界打裂出一条豁口子。
影片中那条通向外界的渡江铁索,可以说是导演极度夸张,极度扭曲之后的一条路:轻盈,也有命悬一线的危险感。
这其中的隐喻不言而喻。
在这个模式的设计下,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电影的影子了:当处女地被开垦,古老的信仰陷入现实的困境,冲突矛盾挣扎,最后甚至要用鲜血来祭奠纯真自由。
刘杰的做法是:媒妁之言的原因,是物欲入侵了山林(父亲“卖”女儿是为了救出因为贩卖珍稀植物而入狱的儿子)。
这是一个生硬并且讨巧的结合,单看哪个故事都像是少数民族千篇一律的传说的复述,然而经过这样的结合之后,仿佛升腾出了一层深意。
这也是《碧罗雪山》收获一致好评的原因。
然而这种深意是怎么被击垮的呢?
《碧罗雪山》必将成为讨论纪实性与故事性的一个极好的范本,不论是影片中原生态的景色的展现,门上贴着的艳俗的“防治疟疾”的挂历,全篇傈僳语言的对白,还有那DV作品一般的自然用光,给人感觉不经雕琢,带来了一丝清新之意。
这是特别重要的地方,当一个影片以如此坦诚,如此冷峻,如此公正的角度来给观众以“记录”之感时,其实它已经赢得了观众的信任,或者说,观众此时更愿意去相信叙事的合理性与真实性。
当族长将熊奉为神圣的祖先之后,即使出现在镜头中的熊,是那么的黑不溜秋,那么的不壮实,那么的不神圣,我们还是把它符号化之后,屏息敬畏。
然而令人震惊的是这部电影的幕后故事:现实生活中的族长,竟然是一个基督徒,而“熊”也根本不是傈僳族的祖先和图腾——完全是导演的设计。
这让我懵了,(内心OS:“全都是泡沫哦呜哦”)两段平庸故事的连接点被抽离了,好像一巴掌打醒了我,告诉我:现实生活中根本没那么多禁忌,没那么多冲突,你自以为是观注伦理困境的斗士,可我们都过得好着呐!
影片最精彩最用力的一个情节,便是为了逃离逼婚的女孩,盛装打扮之后上山寻找“熊祖先”,希望能被咬死。
这是她死前的微笑。
本来一个极具残酷与讽刺的循环之旅,却因”熊祖先“这个环节可信度的缺失变得支离破碎。
这样的虚构我们本是可以接受并且产生很强的带入感的,比如经典影片《阿凡达》,那样一个完全架空的叙事中,我们把构建的任务完全交给编剧和导演。
然而《碧罗雪山》不是这样,尤其是当里面牵扯到了法律法规,政府机关这样的现实因素之后,我们又把它和《秋菊打官司》的那种观众可以依据常识来进行自发构建的类型联系在一起。
如果导演像《阿凡达》那样把这个村子抽象出来进行虚构呢?
也许它又削弱了其”纪实“那一方面的吸引力,也许有很多观众正是冲着当代中国,冲着碧罗雪山,冲着还原大山生活原貌,冲着体会少数民族面对现代化的困境的心理去买票。
结果……也能算各取所需吧。
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导演想要通过虚构的冲突来描述现实的困局,这样的野心让人不是特别舒服。
(甚至女演员在拍摄时是拒绝唱民歌的)
7分。移风易俗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小姑娘自杀前那段颇为惊艳。看的低画质版本的,感觉完成度略低。
流泪了两次。。一次是为嫁女儿的妈妈 一次是为女儿失踪的爸爸。。。把56归1真的好勉强
看完好压抑~
原生态电影,拍给外国人看的…拍的还行,画面漂亮,就是离我们生活太远了…当旅游片看吧…
在不带主观情绪的严肃纪实与纯个人情感的宣泄中摇摆不定,有点尴尬!
人与自然,傈僳族风俗,同情他们的境遇
不好意思我看睡着了~
我觉得被史航骗了
之前先光时不在错过了,看完片子之后深刻觉得,海报如果用小姑娘见到熊时那灿烂的笑容,会更加犀利...........
配角們實在是太不給力了。一部主要以對話來支撐的電影,配角連臺詞都說不好,翻譯連字幕都翻不准,是會讓人去懷疑導演的態度的。
毫无疑问是最近几年质量最好的国产片之一。导演刘杰从拍纪录片入手,将人物事件稍加提炼,改拍成故事片,在叙事、影像、表演等方面都表现出良好的掌控能力。该片既关注了现实,又富有诗意,将写实与风格化较好地融合在一起,显示出导演驾驭创作的能力。
少数民族。情理法。在叙事、影像、表演等方面都表现出良好的掌控能力。该片既关注了现实,又富有诗意,将写实与风格化较好地融合在一起,显示出导演驾驭创作的能力。
如果拍出少数民族特色?
吉妮望向熊的那一霎那,眼神中流露出的情感,太残忍了。果然悲剧更深入人心!
讲了无数遍的故事披着少数民族的外衣再讲一遍【电影资料馆】
广西电影厂
1.还是少数民族语言让人感觉电影比较高级(因为听不懂吗=_,=我好贱啊)2.片子节奏好慢啊3.除了小姑娘和爷爷那段没有任何共鸣点4感觉没什么新意。。。
今年在大屏幕看過最好得國產電影.
拍得太原生态,看到快睡着,好题材也可以用更引人入胜的节奏引起更多的关注呀。
有些东西像熊一样是瞎子,有些美丽像姑娘的笑容一样消失在最后一刻,永远凋零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