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偶然有刷到这个电影,又重新看了一遍。
之前只是觉得电影是在描绘少年Ellis对纯粹爱情幻想破灭的成长故事,没想过再看时代入感那么强。
两个明明是爱着对方的人,却总有些逾越不来的事挡在面前,最后不得不向现实,各行其道后来我想,Mud和Ellis应该是导演塑造的一人两面,Mud像内心的写照,Ellis是客观的现实。
Mud代表爱情的不灭,不断地挑战现实,Ellis憧憬美好理想,一里一表,其实一直描绘着一个人人会成长,梦会结束,片尾Ellis跟Mud争执,像现实里成年人做的最后挣扎一样,悲愤,痛苦,无力但又如何呢,多情自古伤离别最终抚平悲伤,让内心归于平静的,是流向平静广阔的密西西比河
少年的艾雷斯,青年的玛德,中年的艾雷斯爸爸以及已近老年的汤姆,导演或巧合或有意的用四个不同年龄段的男性角色,以恬静的密西西比河为背景,用影像建立了一个有关男性成长与情感认知的函数,横轴代以生活阅历,纵轴代以为对女性及婚姻的主观认知和态度,设函数是递减的,四个角色即四个坐标,下面试着求证这个函数的递减性: 少年的艾雷斯为了自己暗恋的小姐姐,豪不畏惧地将拳头挥向比他大的男孩,甚至是成年人,荷尔蒙爆棚有木有,在他看来,女朋友不接自己电话就是对爱的不负责任,14岁的他向女孩征求是否想做我女朋友的时候,得到的却是一个微笑的亲吻,显然艾雷斯会错了意,双方对这个吻的理解是截然不同的,同龄女比男成熟,随着剧情的发展,在艾雷斯因爱迷茫,质疑甚至否定了对爱的理解之后,他再次将拳头挥了出去,不同的是这次挨拳头的是玛德,疼的是自己,艾雷斯认为玛德是自己寻爱路上的标杆,是另一个的自己,他或许尴尬的明白了自作多情和自欺欺人,此时就连导演也觉得艾雷斯成长的代价不够吧,被毒蛇咬的隐喻意义不言自明。
之前的艾雷斯对爱是纯粹的,信任的,纵使身处在一个不太幸福的家庭,但他对爱的渴求反而不大,因为他觉得他正在践行着,他看来爱很简单,就应该是不顾一切毫无保留,而之后的艾雷斯,对爱的认知,此消彼长。
从青年玛德的身上,仿佛看到了包括本人在内的一众吊丝理工男!
尤其看到影片中修复汽艇的时候拿着纸笔写写画画,身为画图狗的我更加坚信了,在电影中玛德与詹妮弗曾经到底发生了什么??
对观众来说他俩的故事关系和事件矛盾几乎完全是靠电影中几个人的描述和对白来侧面拼凑的,唯一的一次双方见面,导演甚至吝啬地都没有把他们放在一个镜头里,所以不由的让人怀疑,而且在我看来,玛德或许并不比艾雷斯成熟多少,玛德打小就把詹妮弗视为真爱,直到后来旅店外决然挥手的离开,他更像是在跟过去的自己告别,电影中詹妮弗的手甚至都没有完全抬起来,然后下意识擦拭了下干枯的脸颊,对,她并没有流泪,而当她目光试图再次寻找玛德的时候,电影的镜头却没有跟着玛德走,而是停留在了玛德刚才站立的地方,此刻通常俗套的镜头语言应该是一个离去的背影或者脚步,而此刻此片导演却用了一种类似蒙太奇的手法,来表达双方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关系,两个人或许根本就没有见面,这只是女方的幻想,,,也许气愤的导演也觉得没有见面的必要吧,他们的感情生活或许就跟电影中表现的一样是拼凑的,两人唯一的见面和告别还是源于急救艾雷斯的意外事件,在这之前玛德都不曾冒着风险见一下本该魂牵梦萦的她。
玛德的离去意味着一位青年的成熟蜕变,生活重心、价值关注和情感认知的转变,可能这是人从青年走向成年的必要步骤,在欲望横流的今天,有现实意义啊。
当艾雷斯问他爸说,你们不是彼此相爱吗?
他爸无奈语到:这个,我也不知道了。。。
一个中年落魄男,依仗着妻子,勉强支撑着一个家庭的运作,面对妻子的抱怨,表现的只是麻木和无奈的平静,妻子撒了谎,她需要的是生活层次的提高而不是丈夫生活态度的转变,女性对更高级别的新鲜刺激有着与生俱来的诉求,而现实的窘迫很难让这个男人腾出多余的精力,来填补对妻儿爱的缺失,或许他父亲青年时也曾有过类似玛德那样的刻骨铭心,总之此时这个男人的关注点有且只有一个,就是赖以生存的船屋,人穷志短,却是如此。
当得知儿子情窦初开之后,他直接表达了他对爱情抑或婚姻的看法,“爱情是靠不住的,女人很难缠,你总有一天会明白的“。
”你总有一天会明白的,,,这种草率但又笃定的表达在日常听来只会让人生疑而且想太多。
相比处于转变期的青年(玛德),中年的艾雷斯父亲对爱的信任已所剩无几,对爱的渴望却随之增加,此时婚姻的解除对家庭尤其孩子当然无益,但对个人却是一件好事,总之,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江湖。
影片中在老汤姆看来,玛德就是个没长大满嘴胡言的孩子“he‘s full of shit, 老汤姆对詹妮弗的指责和猜忌,说明年近老年的他对待爱情的态度已经不是信不信任的问题了,而且从影片看来,他的判断可能是最接近事实真相的,但我始终觉得,这不是一个看破红尘的老头,痛失妻儿的他对家庭对爱有着比谁都强烈的渴望,正是这种渴望加上年岁的磨砺,让这个老头对婚姻和情感有着谨慎的怀疑和排斥,老头是递减函数的最低点。
生活,类似函数方程式,亲情、友情、爱情像数列项目一样,通过影片中男男女女间的爱恨恩仇组合在一起,MUD这部电影有一个好故事做贯穿,片中其实表现了好多对现实中生活元素的解构和提炼,是一部适合静下心当小说来看的电影,简单却让人印象深刻,影片中最触动我的,是艾雷斯两次坐在父亲皮卡车后面的桥段:阳光映照下的小镇,伴随着黄昏的音乐,艾雷斯仰靠在车厢后面,凝视着两旁渐行渐远的事物,每天一样,又不一样。。。
戛纳国家电影节中的国际影评人周(La Semaine de la critique),注定是个才情导演甚至投资预算的孵化器。
在2011年以第二部作品《寻求庇护》荣获该单元大奖后,美国34岁的导演杰夫.尼科尔斯就能顺利接受预算更大的制作,并找来马修•麦康纳和瑞茜•威瑟斯彭两位明星出演新片《污泥》。
或许是由于对尚未被制片人指手画脚的独立作品《寻求庇护》热爱有加,导致坐我旁边的多哈电影节国际项目总监暨选片人的Cvilova对杰夫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污泥》放完后,这个奔波于全世界选片参赛的荷兰女人表示了失望。
而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这是一个不好也不坏的故事。
它有着儿童冒险片的趣味,有着惊悚悬疑片的提心吊胆,更有着逐渐揭示深爱的脉脉浓情,让圆润流畅的叙事去让观众自发代入影片主人公——14岁男孩埃利斯——的视角,让懵懂的他看到爱情、相信爱情、并失望于爱情。
“人需要慢慢学习如何去爱,在我的生命中,爱情导师总在某些幸运的时刻出现,这些人不仅仅是我生命轨迹中的过客,而是在有意无意间,慷慨地给予我需要的宝贵建议。
当然,不是所有的建议都是正确的,但在这当中,最珍贵的经验往往都来自于当事人的失败经历。
”正是这种对弥足珍贵失败经历的仔细找寻,让杰夫.尼科尔斯拍成了这部弥漫着密西西比河雾气的《污泥》。
电影有着两类类型片的常见场景,交待人物生活空间的,是密西西比河流经阿肯色州的宽阔水面,那里有着住在水上船屋中的男孩埃利斯和伙伴莱克勃,有着埃利斯关系并不融洽的父母,有着莱克勃以打捞生蚝为职业的叔叔,更有着河中心岛屿上一个因意外杀人而来避难的神秘男人“污泥”,在那里,孩子们初始了爱情的面貌和影响力;引出人物冲突空间的,是不远的小镇,那里有着搜捕“污泥”的警察,决心以命偿命而布下赏金杀手的死者父亲,让男孩们进一步认清爱情面貌的高年级女生和“污泥”恋人。
“污泥”打算避过风头后,找回爱人并远走高飞,这种简单的思念彻底打动了家庭关系不合的男孩埃利斯,他决心让这面被迫破碎的镜子重圆。
于是,冒险、阻挠冒险的势力、对强大势力的反抗,一步步的将剧情矛盾引向高潮。
导演为埃利斯认清爱情的旅程设置了两段并行不悖又相互影响的关系。
其一,就是“污泥”与触手不可及的女友的相依相恋,让男孩相信爱情的模范事例;其二,则是男孩自己初尝芳泽的兴奋与焦虑,高年级女生随口说出的不靠谱承诺,成为他日思夜想的紧箍咒。
两条爱情脉络的美好和痛苦同时到来,欢欣无比又绝望难受。
让14岁的埃利斯相信爱情又失望于爱情。
可是成人世界的复杂和无奈,哪是孩子可以理解充分的?
叛变与失信,让他开始认为女人都是水性杨花,就像大河上的浮萍,永远别想抓牢踩稳。
欲擒故纵、被迫放手,让经历浅显的男孩不再相信爱情。
世间一切都难以永恒,只有大河向着海洋奔流,历久弥新,亘古不变。
旧的价值观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社会格格不入,以至于逐渐被淘汰,被时代的滚滚车轮碾压的又一个故事。
正如男主幼稚的价值观跟爱情观一样,终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被摧毁的支离破碎。
然而这正是成长道路上不得不经历的阵痛跟教训。
深陷当今社会的淤泥之中,再多的挣扎与抗争到头来都是徒劳。
个人尚未成型的三观、对未知的迷茫与恐惧,在新世界美好表象的诱惑下,最终衍化成为嘴角扬起的微笑。
仿佛得到了真神的救赎一般,欣然的同自己的过往、同新的生活模式达成了和解。
而年少时的雄心壮志,曾经深信不疑、誓死捍卫的乌托邦,只能存在密西西比河对岸荒芜的小岛。
那些执着于自己理想国度的人们,在受尽尘世的囚禁与追猎之后,只能被放逐于悠长的密西西比河的尽头。
在象征着旧式生活方式与准则的河中洗尽铅华,面对着寸草不生的荒凉,却也收获了别样的胸襟与情怀。
污泥并不是一部适合普通观影爱好者看的片子,略微沉重的主题被放进了一个少年野蛮成长的躯壳之中,故事发生落后的区域更像是西部犯罪片中常见的法外之地。
并不复杂的故事、并不饱满的情节也在缓慢的节奏下达到了130分钟的时长,观影过程显得冗长乏味。
但即使是这样,片中很多场景的隐喻、拍摄手法的运用,依然都是值得人回味的片段。
艺术片这块,就跟国内当今流行音乐一般,有时候真的不是国外的月亮圆,而是当我站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上仰望时,发现这里并没有月亮。
《污泥》刚开始的感觉让我想到了《南国野兽》,虽然两部电影没有半毛钱关系,通常这类型的剧情片要诠释的事物面很多,而“爱情”这个话题显而易见在该片中比较突出。
电影中为爱执作的老男孩Mud和情犊初开的少年Ellis应该是同一个世界的人,Ellis之所以下决心帮助Mud逃命是因为他在Mud身上看到了他所期待的美好爱情,然而现实的各种残酷让Ellis的爱情童话破灭,正所谓成长伴随的代价;片子应该算是个美好的结局,中弹未亡的Mud和亲如父亲的Tom开着船远离,而拥有一段难忘经历的Ellis,开始微笑面对新生活。
经得起时间洗礼和考验的片子,才是好片。
2012年的《mud》在五年后的今天来看,无论片子的色调还是叙述,镜头语言以及故事的架构,人物的塑造以及情节的推进都恰到好处。
开始我担心太过剧情,只是一个密西西比河生活的流水账。
没想到看完了还是十分感慨。
男孩,男人。
男孩艾利斯父母的关系并不好,而他所奢望的只是父母的相亲相爱,他不希望父母分居甚至离婚。
恰巧在这时他遇到了逃亡在孤岛上的马德。
这个只拿着一把枪,浑身臭汗的卷毛男人是一个被赏金猎人追捕的猎物,原因却是因为他枪杀了伤害他最爱的女人的男友。
艾利斯从父母身上质疑了爱情,却在这个陌生男人的身上开始相信爱情。
即便是小伙伴劝说马德很危险,艾利斯也愿意用自己的一臂之力去赌。
在这个过程中,男孩偶遇了马德最爱的女人。
男孩也遇见了自己心仪的女孩子。
奇怪的是,马德最爱的女人似乎在躲闪这份炙热的爱。
不过艾利斯仍然坚信这对苦命鸳鸯可以远走高飞,继续他们的爱情。
于是,他为马德送食物,帮他偷马达来修复一艘没有编号的破船,甚至代替了马德,在女人受到暴力威胁时,一个14岁的孩子对恶人不计后果的大打出手,结果他自己被打得乌青。
你很难分辨,艾利斯是不是14岁的马德,马德是不是长大的艾利斯。
直到艾利斯喜欢的女孩子表明她并不是真喜欢这个乳臭未干的14岁男孩子,直到艾利斯发现马德的女人并不想再为了爱情亡命天涯,艾利斯对世间有真爱的信仰顷刻间崩塌。
他告诉了马德女人的移情别恋,马德是个成年人,所以他捎信和女人做了告别。
但是艾利斯是个孩子,他拳脚相加比他更大的已经得到女孩的少年。
情绪失控的艾利斯哭泣着咆哮着,父母的爱,马德和女人的爱,女孩的亲吻,全是骗人的。
马德不知道如何安慰这个男孩,结果气愤的男孩不小心掉进了全是毒蛇的泥潭。
小伙伴吓坏了,大呼马德来救救艾利斯。
曾经被毒蛇咬过的马德说过,打过血清的他如果再被毒蛇咬,他就会死。
而此时,马德却奋不顾身的奔跑过去,跳进全是毒蛇的泥潭抱起艾利斯。
因为城镇四处的猎杀,马德一直没有离开过孤岛去和最爱的女人见个面说个话。
但此刻,马德在快船上驶向了了赏金猎人密集区。
他不顾一切的将被毒蛇咬伤的艾利斯送到了医院。
这一刻,他也鼓起了勇气,去和最爱的女人告别。
两个泪点,一个是他为了小男孩的奋不顾身,一个是为了最爱女人的奋不顾身。
男孩脱离了生命危险,回到了家。
即将远走的马德偷偷来和男孩道别,谁知,赏金猎人全部准备就位,即将收网。
在马德养父,一个退伍的海军陆战队狙击手老兵的帮助下,马德仅仅被射中腰部跳进了密西西比的浑水中,生死未卜。
艾利斯歇斯里底。
艾利斯最后也不知道马德的生死,在他心里,马德不会死。
男人和男人。
艾利斯家的对岸住着个单身的怪老头,他是马德的养父,汤姆。
如果不是老婆难产死,汤姆现在也会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
他嘴巴上不愿意帮助马德——这个愿意为女人亡命一生的养子,而汤姆自己也是因为只爱一个女人,难产而死的老婆,终生不再娶妻。
你很难分辨,马德是不是年轻的汤姆,汤姆是不是年老的马德。
在发现马德身陷危险中时,这个狙击手一枪一枪的击毙赏金猎人,最后只能和没有死的马德一起亡命天涯。
马德没能在蓝天白云下与金发美女一起畅游密西西比河,却也和个执着于爱的老爷子一起驶向了密西西比的尽头,更广阔的自由水域。
男孩和男孩。
小伙伴是艾利斯最强的后盾,即便他并不同意艾利斯的做法,可是还会对自己的叔叔撒谎,和艾利斯一起替马德到处找修船的配件,甚至偷了马达。
艾利斯愤怒出走时,也正是小伙伴放不下心的紧跟,及时发现了艾利斯掉进毒蛇堆里。
童年里,有个不离不弃,和你一起干傻事的小伙伴真好。
最后,船屋还是被拆了,父母还是分开了,艾利斯好像长大了,他能接受父母的选择,只要他们都还爱着他。
小伙伴还要帮他布置房间,他也即将认识新的邻居,漂亮的女孩。
(芷宁写于2013年11月4日)老旧的小镇,斑驳的船坞,静默的水流,绵延的河床,神秘的小岛,错落的树林,随船出行的少年,落魄流离的浪子……杰夫·尼科尔斯执导的影片《密西西比河上的玛德(Mud)》从伊始就呈现出了吸引人的特质,令观众仿佛被一股具有怀旧气息的风烘托着环绕着,被带入到影片所营造的舒适氛围中,静静地聆听着一个关于心碎和修复的故事,同时影片也具有一种文学气质,有种令人印象深刻的既疏离又稠密的气息。
通过少年的眼睛来述说故事,是一个容易打动人心的表述方式,以这种角度拍摄的影片不乏经典之作,比如朱塞佩·托纳多雷的《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
这部《密西西比河上的玛德》以少年的视角讲述了爱情的美好与心碎,成长的付出与代价,具有初初的美好的感觉,也在修复和治愈方面做得适度,不横添枝节,也不卖力煽情。
这部不具有明显时效性的影片,是导演杰夫·尼科尔斯的用心之作,据说故事在他脑海里已酝酿了十多年,或许正因为如此,该片的剧本扎实,故事设置巧妙,人物设定也很具代表性,两位主要人物,一个是长不大的老男孩玛德,一个是急于长大的十四岁的男孩艾莱斯,不论老男孩玛德,还是少年艾莱斯,都在憧憬着并力图实践着自己的爱情,只是一个经年不退,一个情窦初开。
可以说,影片设置了三段情感来促成艾莱斯的成长,两个主要,一个辅助。
主要的是浪子痴汉玛德对詹妮弗的爱情以及艾莱斯自己那还没展开就已夭折的初恋,而作为辅助的艾莱斯父母的即将破碎的婚姻,则是艾莱斯将对美好感情的寄托转嫁于玛德和詹妮弗的诱因,而不羁的玛德那看上去为情付出一切的狂放做派,也令艾莱斯痴迷。
菲茨杰拉德说:“这世上有成千上万种爱,但从来没有一种爱可以重来。
”因为无法重来,有些爱的终结便是不可避免的,特别像玛德这样不按牌理出牌的人,是无法回到想要的当初的。
同时,玛德的爱也带有一些盲目性,他就像乔治·艾略特所言的那样——“爱比愤怒和嫉妒都更能让人失去客观。
”为了心爱的詹妮弗,他可以付出很多,打斗砍杀自不在话下,这份出脱于客观现实的爱显然无法达成美满结局,而真正决定了两人如今的情路模式的,也恰是玛德那份过于强烈的爱及不安定的性格。
影片关于爱情消亡的瞬间,都给人一种无声的痛之感,又恰似一种美好的遗落。
例如玛德最终向詹妮弗告别时,詹妮弗立于汽车旅馆的二楼,看到玛德就站在楼下笑着看她,那一瞬间大约所有关于这份爱的经年的感触都拥上了詹妮弗心头,她一脸的悲喜交加。
都说“少女的恋情如诗歌,成年妇女的恋爱是哲学”,詹妮弗年少时的恋情大约如热烈的恋曲,如今她的爱已被锤炼地过分现实,那个空有热情和计划的浪子早就退出了她的心房,然而这个告别,还是令人顿感悱恻。
可以说,玛德这个角色是为马修·麦康纳量身定做的,不论他在岛上修补破船,还是邪邪地和两个少年做交易,都给人天生如此的感觉,他的表演也给了观众想象的空间,当他带着笑告别爱人时,人们仿佛看到了那个年少时痴情的少年玛德,虽然少年玛德从没入镜。
玛德的挥手道别,是告别了詹妮弗,也是告别了那个远没有成熟的自己。
而艾莱斯的心碎则来得出乎他的意料,因为出乎意料,所以才让他自以为得到的爱跌落地掷地有声,小演员泰尔·谢里丹的表演让人为之感伤。
有时年轻人的爱,来得猛烈去得也快,当艾莱斯搬家后,对着新邻美女漾起唇角时,他已经走入新的生活了。
理查德·福特说:“当你成年以后,年轻时做过的任何事情都不再重要了。
尽管当时并不知道,我现在算是明白了。
当时我们实在是太年轻了。
”此去经年,等艾莱斯长到玛德的年纪的时候,或许会这样想吧。
(杂志约稿)http://nicolew.blog.hexun.com/90785019_d.html
密西西比河上的玛德英文原名为mud,直译过来就是污泥的意思,同时mud也是片中男主的姓名。
对于污泥和密西西比河上的玛德这两个译名来说,我更喜欢前者,因为本片的故事就是发生在布满污泥的河流旁的小镇上,而故事中每个人的经历与命运似乎都如同污泥般浑浊。
剧情的节奏并不算快,但在这缓慢的叙述中却轻易的敲动我内心最深处的那根神经,使得在电影结束后整个身心为之战栗。
本片的剧情故事看似简单却又十分复杂。
十四岁的男孩艾莱斯和伙伴奈科波恩生活在一个被密西西比河横穿的一个小乡镇上,两人在一次偶然的冒险中在一个荒芜人烟的小岛上结识了一个叫玛德的男子。
他说他为了女友而错失杀人,现在正被势力强大的仇人追杀,因此策划和女友珍妮弗见面并私奔。
两个男孩虽然对此表示怀疑,但内心善良的二人仍然选择帮助了玛德,却在帮助过程中印证了玛德说的话。
全片围绕小男孩艾莱斯的视角展开,他就像世上所有处于那个年龄的孩子一样,单纯勇敢不谙世事,散发着青春的朝气与荷尔蒙。
更与处在那个年龄你我一样,以为抓住了一只蝉便能抓住整个夏天,以为看见了彩虹便能拥抱全世界,以为生活最大的烦恼无非就是完不成的作业与父母的唠叨,以为生活会像自己想象的那样美好下去。
那时候眼中看到的世界,非黑即白;崇尚的感情,非爱即恨。
但却在突然某一天的某个时刻,我们才发现,一切只是我以为罢了。
世界上的一切都无法用对与错简单概括,每个人与每份感情都很复杂并且难以真正了解。
而我们认识到这个世界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而我们将那一刻以及那一段历经创痛的阶段称之为成长。
污泥正是讲述了艾莱斯青春时期成长的这段历程。
成长必会带来不可回避的创痛,就像蝴蝶必须历经疼痛与苦难才能破茧成蝶一般。
艾莱斯也经历了破茧成蝶的苦痛。
第一次是父母感情出现裂痕,父亲想待在这个河流小镇安稳度日,而母亲却想去城市中改变生活现状,对未来人生的不同规划使艾莱斯的父母走向离婚。
面对家庭的分崩离析以及跟随母亲离开热爱的河流与小镇是艾莱斯面临的第一道坎。
但艾莱斯还是保留着心中对纯爱的那份坚持,任然相信既然相爱那就应该在一起。
秉持着这份信仰他决定一定要帮助玛德和他的女友逃离这里。
然而,这一次也出乎他的意料,在万事俱备后,玛德的女友珍妮弗逃避了,她不愿跟一个杀人犯过上四处奔逃的生活,即使彼此相爱。
艾莱斯带着玛德的分手信找到珍妮弗,看着珍妮弗哭倒在床上,那纯澈的眼眸突然蒙上了薄雾,他看不清,也看不懂,为什么明明他们相爱却不在一起。
而击败艾莱斯的最后一击是艾莱斯爱上的女孩,他以为她真的喜欢他,却发现她只当他是个小孩。
当自己的一片真心被他人践踏与嘲笑过后,艾莱斯对这个世界有些绝望了,那稚嫩的脸上透出了一分成熟的面庞。
他将一切对生活和爱情的质疑和恼火发泄在玛德身上,之后意外掉进蛇窝。
玛德不顾被人发现和自身暴露的危险将艾莱斯送进医院。
之后玛德在逃离的夜晚与艾莱斯告别,却在这时遭遇仇人的伏击,玛德为了吸引敌人枪火纵身跃入满是污泥的河流,一去不返。
在艾莱斯痛苦的嘶吼中,我明白了,这便是他成长的尾声。
该片是送给成年人一份回忆少年时期的礼物,我们在当时也许无所察觉,长大后再回顾那段青涩的时光,有点想嘲笑自己的傻气,又有点不可思议,觉得自己那时候怎么这么不“懂事”。
成熟的确要付出代价,我们在不断成长中逐渐磨平了我们的棱角,甚至可能成为了我们原先最讨厌的那类人,但成长就是这般叫你又爱又恨。
你感谢它给你带来了成人的规则,感谢它教会了你成熟,却也怨恨它让你失去了纯真,失去了无所顾忌的去爱的能力。
成长的利与弊一直是争论不休得不到答案的话题,但争论这个问题的本身就显得有些幼稚。
年少的我们以为什么都有答案,可是长大了之后,你可能又觉得其实人生并没有所谓的答案。
个人认为本片关于玛德的结尾是个败笔,并不应该交代他最终获救并奔向自由的结局,这个具有神秘色彩的人物就应该让他最终神秘下去,让这个故事有更开放的结局。
长大有时候并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就发生在一瞬间,发生在艾莱斯父母离异的那一刻,发生在与玛德诀别的那个时刻。
而我们也在这一个个不经意的瞬间逐渐成长,逐渐与属于青春的年轻气告别。
我们都曾是艾莱斯,我们都曾义无反顾的相信一件事、爱过一个人,我们也都曾踏遍千山万水只为到达心之所向。
你称这为幼稚,而我却说这是青春。
又超了。。。
片子7分,给4星。
献给如此美丽,如此平静的密西西比河。
这河太适合拍慢电视了,倒数第二个镜头我能看一天。
总觉这篇得几年前就看过,就连《mud》的片名字都如此熟悉,可是一看是2012年的,大概是记忆出了错。
片子讲了三段爱情,三段放下。
就像许廷铿歌名《我的离开也是爱》。
小情圣的爱情观得到提升,理解了父母。
喜欢这种不让人绝望又能让人领悟些东西的片子。
片子里的爱情尽管都已分开为结局,但却不是告诉你不要相信爱情,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去解释爱情。
感觉应该会适合刚失恋的tx观看。
mud在楼下微笑着挥手跟女友道别那幕有点小泪目。
然后。。。
总觉得小短毛对小情圣有着深沉的爱。
有时候触动并改变着孩子心理成长过程的,有父母间的相处,有父母与孩子间的相处,还有由他们自己内心的“空缺”和“期待”所指引的,与这个世界的每一次相处与相遇。
年轻人的思想就像一片等待开垦的空地,作为带他们来到这个世界的父母,如果没有在他们身上做出一个比较好的示范式“写入”的话,那其他的东西就会代替你们进去“写”(建立)。
而父亲在这个世界的角色和形象,第一个最先看见、并以此作为参照标准的便是自己的孩子。
当一个孩子发现自己的父亲和母亲之间并没有爱情,其相处也并非自己所期待的样子的时候,就会在世界里找寻那个可以为自己树立起一个人格构建以及理想形象的参照,也就是那个父母没有做到的“空缺”和“期待”。
而马修(影片中玛德的扮演者)就是这样进入艾利斯的世界的。
所以,这部影片的主角不是马修,而是这个叫艾利斯的男孩。
这也是一个关于一个男孩,心里刚刚萌芽出爱情,从对爱情最初的理解,到真正看见它和理解它的成长故事。
也推荐每个青少年以及青少年的家长去观看这部叫《污泥》的影片。
在我观看时截图的这几组照片里,每一张孩子的特写面孔,都是男孩的一次成长与蜕变。
这当然也包括着马修自己,在遇见这个闯入他生命之意外的艾利斯男孩后,他的变化与他和自己的执着和解。
成长一定是发生在一段关系中的。
没有完全独立自主的、没有一个参照标准和目标的成长,哪怕这个参照和形象的关系是抽象的。
不晓得是不是心态问题,男主角也不帅小盆友也不萌故事也看不明白。
一曲献给密西西比河的赞歌,开头结尾宽阔的大河河面预示着谅解、包容、释怀与生活无穷的可能性。人只能被蛇咬一次,成长也只能伤害你一次,然后你本能地重生,与过去的千丝万缕斩断联系。自由与梦想与爱,并不仅仅执着于一人一事,它更有可能在天边外,以一种想象的美存在着。
互相嘲讽的对立 形成的对比 使这部电影很有隐形的张力 有几处感同深受 很喜欢
很有质感,不过我不喜欢这个故事
这么看片名还有点儿意思。
又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电影,只不过尼克尔斯的处理要内敛得多。以孩童视角去审视成人的爱情,直爽善良的少年渐渐了解到世界的不完美,当他明白了什么是坚持与放手,他就真的长大了;非常扎实的故事,摄影音乐节奏都很好,河流与污泥的隐喻也绝妙地融入全片,共同营造出这只可意会的回味无穷。
有点拖拉
半散不散的睡片,忍受了70分钟后,果断快进。马修·麦康纳,一直努力着,一直老样子。
影片很粗糙,两个小男孩的表演非常好,加上一个长不大的大人,所谓的爱情都是男人不同年纪时的幻想,另外你得忍受很长的铺垫。
和<南国野兽>一样,又是美国南方的故事,又是出彩的小屁孩...其实我并不怎么感动,给Ellis和Mud的演技三星吧
四星半,拍出了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基调和对密西西比河的敬意,通过孩童视角去审视成人爱情,原本认为爱情是永不凋零的蓝莲花,但逐渐发现它是谎言的污泥。河流(孩童)主宰全片,污泥(成人)则贯穿主题,两者融会贯通,带来一个成长的过程。结尾对玛德的交代画蛇添足了。
非常完整又充满诗意的属于南方的一部小说,但不是诗歌。它没有那么美好,却尽显成人世界里尖锐的伤害无尽的背叛和粗粝的幸福感。父母的爱情,穆德和珍妮弗的爱情,小男主角的爱情,都让人看尽了这被生活撕扯得面目全非的无奈与可悲。年纪虽小,可业已看透。
配乐很唯美,景色很淳朴,故事围绕两个孩子,讲述着爱情和家庭,话题有些沉重,故事前半段铺垫比较拖沓,后半段一气呵成很精彩。里面那些对于男女主角之间爱情的描述也会引人思考,镜头基本很讲究,是部好电影,问题可能就是最初说的节奏没有把握好。
近乎完美的片子。以孩子的视角观察身边的事物,慢慢的发现爱情原来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无瑕,自己也就慢慢长大了。女人是污泥,让每一个信仰爱情的男人沾满泥巴。依愚之见,结尾其实在Ellis和爸爸告别时就可以结束,那样会更好。★★★★☆
好赞,好赞,好赞。两个月来的第一个★★★★★,刚一开场omg这不是river phoenix吗,看完发现就是Stand by Me复刻版,一个关于成人礼的故事,太喜欢这个剧本了
很精致的剧本,很喜欢这种以孩子的视角告别最后的童真的片子,通过孩子的眼睛,让人看清楚所谓的爱情、善恶道德和成人世界的复杂与无奈。片中每个男人或多或少都没有遇到“好”女人,有些人不再相信女人和爱情,也许只是因为有些人不懂得放手,因为有些人运气不好。★★★★
太难看鸟。。。
还行吧,视频资源制作得不好,看得我乳酸。
写实手法遭遇浅薄着实难看。人物疲软。平。
光这莫名其妙的中文片名就暴露了天朝啥都缺,但就是不缺自作多情意淫装逼的人。一部差强人意的片却一个个吹捧得上天下地却分析得狗屁不通,哪那么多狗血情怀需要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