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多元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年轻人不但少看国产剧,甚至连电视机都很少开了,大家打开电视机都是看电影、看美剧,要么就是玩游戏。
我们家电视的开几率还算高,主要因为我妈天天看,通常晚饭后,我玩手机、iPad,她看电视剧,互不干涉,十分和谐。
突然有一天,她跟我说,儿子,别玩手机了,过来看看电视,重拍的《大刀记》开播了。
时光被拉回到20多年前,虽然其时已解放多年,在和平年代,老百姓都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我的上一代和上上一代经历了八年抗战及解放后的艰苦生活,一代人回忆、一代人憧憬,我的父母很喜欢从抗日的影视作品中去感受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当时我还很小,镇上的文化宫重映《大刀记》,爸妈排了半天的队买票,领着我去看,这是我记忆中第一次和爸妈一块儿看电影。
从《红色娘子军》、《开国大典》到前几年的《建国大业》,我的成长随着抗日电影的变迁和升级,一直走到今天。
而在荧幕上则相对要少一些,确实粗制滥造占据多数,精品少之又少,直至近年频出的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更是让人哭笑不得。
这让人不由对抗日题材的电视剧产生抵触心理。
但老妈邀我看《大刀记》还是欣然允诺,首先是童年记忆,对《大刀记》的故事很亲切,想重温一下,但最主要原因,赵浚凯是我很喜欢的一位导演,他的《亮剑》是新世纪以来首屈一指的精品,前年的《武工队传奇》也保持了校稿的水准,因此我对《大刀记》的质量并不怎么担心。
果然,《大刀记》一看上就停不下来,一直追到目前的40多集。
这部剧首先在故事上很抓人,这是吸引观众追着看下去的重要因素。
《大刀记》不是传统抗日剧的定调,在前30集都没有太多抗日元素的体现,重点一直落在侠义和拳脚功夫的展现,就此突出故事的传奇色彩。
当然,抗日剧中舞刀弄枪会武术的不少,但多数都已经夸张到离谱的地步,飞檐走壁、以一当十,甚至还有能躲子弹的,抗日题材要尊重基本事实,你可以会武,但不能打到天上,你可以舞刀,但毕竟敌不过子弹。
《大刀记》在这一点上很好的把握住了尺度,第一集开篇的长镜头展现出来的小镇,就充满了江湖气息,梁永生教训疤癞四和白眼狼,打了足足有20分钟,打的都是传统功夫,硬桥硬马,招式分明,比当下功夫电影全是由碎镜头拼凑在一起的打戏还要过瘾,能看出来有底子,拍的很认真。
而剧情更是十分抓人,一方面和白眼狼斗智斗勇,另一方面又要和日本人打擂,随着剧情的推进,又慢慢升格至和日本鬼子的火拼,数条线索并进,节奏紧凑,一改国产剧节奏缓慢、剧情拖沓的通病。
另外让我喜欢的,是在人物上的把握,有电影版珠玉在前,想必对新剧的创作是不小的挑战,一方面要满足老一辈观众对熟悉角色的心理预期,一方面又不能拘泥于固有形象,要有突破,有创新。
这一点上《大刀记》把握的很好,对于核心人物梁永生,是一种渐进式的塑造,从头逐集看到现在,能感觉到这个人物的成长和变化,从一开始宁安寨出来的莽撞青年,经过斗智斗勇,亲人的阴阳相隔,变得逐渐成熟起来。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种方式,很多剧从头到尾,人物都一点变化没有,显得太苍白了。
另外,在角色性格上,也都做了很巧妙的安排,比如梁永生和白眼狼,一正一邪,玉茹和翠花一动一静,这种对比能更加突出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导演也特别设定了脸谱化的形象,疤癞四是那种很传统的泼皮,放在这里主要负责搞笑,明显就是猴子派来的逗比啊!
剧情和人物形象立住了,一部剧就差不了,更何况《大刀记》在台词的设计和念白的口音也让人很舒服,平时的对白让人觉得很亲切,一群很接地气、和蔼可亲的乡里乡亲跃然于荧幕,播到今天,他们已经开始铸就属于自己的抗日传奇,接下来就等着看他们怎么杀鬼子了。
虽然文学与影视剧属于不同的艺术品种,但自影视剧诞生以来便源源不断的向文学作品取材,即将上映的好莱坞魔幻动作大片《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便是取自于J.J.R.托尔金的童话成长小说《霍比特人》,而史诗化美剧《冰与火之歌》则源自于乔治·马丁的同名奇幻小说。
同样的,日前登陆山东卫视的《大刀记》,则是再度将同名小说作品影像化,为影视剧再造一个民间传奇英雄。
今年刚好是《大刀记》的小说原著问世的四十周年。
尽管《大刀记》诞生于一个以“双结合”、“三个突出”为创作主导理念的时代,但在作者郭澄清的努力借鉴古典小说下,他把典型的民间英雄人物置放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不仅是树立起一个个性鲜明、妒恶如仇的英雄梁永生的形象,也给予很大笔墨描述了门玉茹、翠花、白眼狼等有血有肉的形象,甚至可以从中看出时代变迁的脉络。
作品问世后深受读者的喜欢,并被改编为电影、连环画等,如今再由赵浚凯(《羊城暗哨》、《平原枪声》等)改编成电视剧,试图以更深更广的空间再造梁永生这个传奇。
相对于小说原著,电视剧版的第一集就已经将重点放在了梁永生与贾家的结怨上——出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民间英雄的好意,来自于宁安寨的梁永生为了救受到地主无赖当中调戏抢人的翠花,打败了贾家贾老爷,后者对此忿忿不平一心想要杀了梁永生,而弥补这次的羞耻……第一集便开门见山的安排了梁永生与白眼狼之间的恩怨(在小说原著里还有不少的铺垫才进入这正题),并安排了几场不同人物之间的动作戏,使得充满着戏剧冲突及娱乐性。
毕竟,梁永生与白眼狼之间的纠纷斗争,是引发数十年争斗的一条明线,也由此带出了时代的变化(比如说白眼狼先是想要通过“民兵团”的方式拿下宁安寨,失败后又想借助于日军的势力,这不仅是突出了白眼狼的见风使舵的个性,也折射出时代的变化)。
而这一点,也就使得《大刀记》不再是简单的英雄作品,还夹杂了史诗化色彩。
如果说,以梁永生与白眼狼之间的恩恩怨怨带出的斗地主、打日本鬼子,让人看得热血沸腾,那么,贯穿在始终的儿女情长戏,则让人荡气回肠,这点主要是通过梁永生与杨翠花、门玉茹之间的爱情纠葛而展示出来,印象最深刻的是新婚大喜之日时,这边厢是梁永生与杨翠花之间的喜悦快乐,那一边厢则是同时结婚的门玉茹的烦躁不安,虽然没有多少台词,但是人物的情感、纠结早已呼之欲出,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最近也刚好陆续看了之前刚播出完毕的农村题材作品《老农民》,如果对比来看,可以看出尽管两者的主人公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人生轨迹,但都可以看出人物身上的干劲与韧性,还有创作者试图通过人物的命运带出时代变迁的史诗化野心,也都成为了近期值得一看的剧集。
(文/小义大道)大刀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冷兵器之一,一直为中华民族所独有,即使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军队逐步走向现代化的条件下,大刀仍作为一种主战武器保留了下来,一是因为对敌人有着不可替代的震慑力,让敌人遇到大刀仿佛就预见到了自己枭首示众的下场。
二是因为当时步枪主要靠进口,肉搏战中只能以大刀对敌。
所以,在日本侵华战争打响之初,常能看到这样的场面,最原始的大刀与当时最先进的坦克同时出现在战场上,堪称一道奇观。
我们中华儿女就是在前现代化的落后装备下,奋起杀敌,为了保家卫国,不沦为亡国奴,在抗战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由山东卫视出品已于1月17日在山东卫视晚间热播的抗战史诗大剧《大刀记》,讲述的就是这段永垂史册的历史故事。
这部《大刀记》改编自郭澄清同名小说,由内地著名导演赵浚凯执导,谷智鑫、王珂、黑子领衔主演,何政军、王茜、陆树铭、赵子惠友情出演,可谓名导坐镇,偶像实力派演员云集。
原著小说《大刀记》以及改编的电影作品都曾取得过辉煌的成绩,成为一代人所熟知的红色故事。
这次电视剧版《大刀记》也毫不逊色,无论是剧本创作,还是团队制作都是冲着再次留下经典去的,非常精彩好看。
抱着强烈的好奇心,我从首播就开始追,刚开篇一个长镜头就把我震惊了,宁津繁华的街道上,人声鼎沸,民间各种商贩,杂耍卖艺的好不热闹,一个长镜头穿过大街小巷,各个摊贩,最终停留在主人公的故事上,众多群众演员精准的走位不差毫分,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的历史和地点。
让观众仿佛跟着镜头一起穿越了,顿时入戏。
细节决定成败,电视剧《大刀记》从细节就让人叹为观止,简直是电影一样的制作水准。
再说表演,首播第一集就有好多真刀真枪的动作戏,一板一眼都是实打实的真功夫,这对演员的动作要求极高,可见谷智鑫和黑子在动作戏上下了很大功夫,据说谷智鑫带着坠马腰伤进剧组,黑子在拍摄时钉子扎进身体都没能耽误拍戏,这真是一个拼命的剧组。
看惯了各种所谓的古装武打戏,用后期特效做出来的光波气旋打来打去,《大刀记》这样真刀真枪,拳拳到肉式的动作表演真是让人大呼过瘾!
相比其他抗战剧,《大刀记》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浓浓的宁津味儿,人物的宁津方言、剧中的杂技、哈哈腔、长官包子、大柳面、保店驴肉等处处充满宁津味儿,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还原了真实的地域历史,让人感觉特别真实,而且妙趣横生。
反派黑子的方言表演简直是神来之笔,在紧张的剧情中,穿插了轻喜剧式的方言对白,轻松幽默,看得全家都很开心。
近年来,国产抗战剧众多,精品却屈指可数,抗战历史剧最难的就是还原真实的历史故事,不狗血,不雷人,不节外生技胡编乱造,更不能板起脸来空谈战争,视角太过宏观和高大,难以吸引普通观众,也就谈不上什么历史了。
《大刀记》却是难得的好剧,从小人物的命运起伏切入,既真实地再现了抗战史,又丝毫没有手撕鬼子式的雷人,制作水平远超其他国产电视剧,值得继续锁定山东卫视阖家观赏!
红色剧唯有《亮剑》堪称经典,时至今日电视剧还在重播,“李云龙”的传奇还在荧屏上展现,之所以电视台屡播不厌,就是因为观众虽看过多遍但每次相遇还是会重温,这也许就是经典的力量。
红色样板戏《智取威虎山》被拍成电影票房创出新高,经典红色题材无论在荧屏还是在大银幕上收视、票房齐创佳话,似乎对被那些抗日雷剧、神剧所折磨观众最好的回报。
影视剧与受众亦是舟与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大浪淘沙剩下的都是精华。
山东卫视同样秉承着山东人民的朴实、厚重的特性,在打造出《红高粱》之后又一力作《大刀记》已经开播。
今年正是经典小说《大刀记》出版40周年,又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电视剧《大刀记》的播出必定会引来2015年开年红色题材剧潮流。
70年代,有关《大刀记》小说、连环画、电影的风靡一时,成为那个年代的经典。
任何电视剧成为经典都有两个特质,一是题材接地气,二是能塑造出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亮剑》如此,《大刀记》亦如此。
电视剧《大刀记》之所以是一部接地气的作品,正因为它真实反映的是鲁北农民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的抗战历史,这也是它与其他同题材影视剧的最大不同,“李云龙”何以为人人熟知,就是其性格鲜明特点突出,“梁永生”一介刀客只因日寇来犯才铸就那段热血传奇同样成为经典人物被人铭记。
电视剧《大刀记》真实的还原了小说中的经典人物梁永生,日寇来袭,奋勇挥刀杀敌,这段传奇故事谱写了鲁北人民在日寇汉奸的残暴统治下不屈不挠的抗战史诗。
日军入侵山东境内,在鲁北各县制造了一系列惨案后,梁永生带领民众组建大刀队奋起反抗,靠着大刀作为杀敌武器,经历了大闹黄家镇,血染龙潭、虎口拔牙、重返宁安寨、夜战水泊洼等一次次战斗的洗礼,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八路军指战员,堪称一介刀客逆袭铸就传奇人物的经典再现。
好剧必须要在前三集能吸引住观众,强烈的粘性是电视剧能否成功的根本。
显然曾经执导过《亮剑》《武工队传奇》等多部抗战精品剧的赵浚凯总导演深知这一点,才第一集便开门见山的安排了梁永生与白眼狼之间的恩怨,并安排了几场不同人物之间的重头戏,使得充满着戏剧冲突及娱乐性。
这种宏观上的调度绝非那些平庸导演所能为之的,这也是赵浚凯之所以能率造经典剧的根本。
纵观那些红色题材剧,很多都是一味的“高大全”,其实当下观众最讨厌的就是那些脸谱化、高大全的角色,《大刀记》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真实还原那场残酷的抗战,地点发生在山东,也充分反映山东人民不屈的性格,而梁永生只是山东农村人民的一个代表,以点带面谱写出山东人民不屈不饶浴血奋战的高贵品质。
剧能警人,《大刀记》的热播就是要让读者、观众重温经典、警醒后人,这才是影视剧的现实意义。
不少50、60后的中年家长应该都看过连环画版或阅读过原著小说版《大刀记》,也会对其中所展现的抗战精神、顽强拼搏的毅力所感动,新的电视剧版则再次展现了这段故事,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都进行了最大的还原,让人们再次感受这段抗战故事的热血精神。
主角真“大刀”梁永生勇敢善良、憨厚质朴,并带动当地人组建大刀队顽强抵抗日军,个人英雄主义也得到了展现。
女角色方面,洒脱活泼的玉茹也和善良质朴的翠花形成了一种对比,她俩与永生的感情戏份也是很有看点的。
反面角色中的白眼狼和四儿,他们的眼神和肢体动作把人物性格刻画的入木三分。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是片中所出现的山东名小吃“长官包子”,这个包子在剧集的开始就有露面,据说剧中故事所在地宁津县当地借助电视剧《大刀记》的热播,开展“舌尖上的大刀记”等活动,吸引各路吃货前来品尝,感觉棒棒哒!故事很接地气,真实的再现抗战时期的齐鲁大地所发生的故事,并使用了地方乡音山东话,显现了地域性,虽然有些部分略感生硬,但对于山东观众来说代入感可能会更好。
并且剧集的播映放在抗战胜利70年之际显得意味深长,尤其在当今中日关系紧张的背景下更鼓舞振奋人心。
明刀暗箭,顾名思义,刀用在“明”的,和“暗箭”形成对比。
而整部剧的核心“大刀精神”也是这种“明”的体现,刀不仅仅是武器,它更彰显的是一种英勇无畏、坚韧刚强的精神,同时宣扬公道与正义,行侠仗义、抵御外侵,其实这种精神是不论时代的,不论何时何地,都要讲究公道正义,为人善良,都是正确向上的品德。
在片中,梁永生也就像这把刀,代表了这“大刀精神”,他路边不平拔刀相助,英勇无畏打击敌人联合人民抗击日军。
既然是抗战片,最必不可少的就是动作戏份,片中宁安寨各路英雄刀客汇集,与敌人展开英勇斗争,基本每集都会有或小或大的动作戏份出现。
在开场就有一场拔刀相助的动作戏出现,梁永生路见不平相助翠花及翠花母亲,与白眼狼和四儿进行战斗,在这场动作戏中运用了不少慢镜头和人物特写,营造了紧张氛围,既展露出梁永生的英勇顽强精神也体现了白眼狼和四儿的凶狠恶毒,四儿败下阵后,永生与白眼狼在集市上进行了胶着的打斗,也由此来开了剧集的序幕,为之后刀客团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整部剧还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凸显“大刀精神”,让我们回想起抗战时期的故事与英雄。
可能家长父辈们更爱看这类剧吧,他们会对此类题材的更有情怀。
在满屏美剧与古装剧的现在,《大刀记》是另外一种选择,回忆那段历史,回归古朴。
作为山东卫视的开年大戏,接力《老农民》播出的《大刀记》是山东卫视制作的长篇剧作,相信1970年代出生的伙伴们和我一样对这剧名并不陌生,我们大多数人的童年可能都看过《大刀记》的连环画或是电影。
山东卫视选择《大刀记》作为开年大戏应绝不是随机的,该剧同名原著为山东文坛抗战小说作家代表人物之一的郭澄清成名作,这部小说在1975年出版以后即改编为电影、连环画、评书、话剧等多种形式作品,并在全国得以广泛传播,今年时值《大刀记》原著出版40周年。
在我的出生地——滇东北高原腹地有一个叫坪上的村庄,那时小学操场隔上一段时间就会给村民放放电影,大概是我五、六岁还在懵懵懂懂的时候也加入了露天观影的人群,《大刀记》就是那时露天放映的影片之一。
清晰记得,那时听到村里的大喇叭喊着“今晚在小学放电影”的时候,大家那一天都会提早一些吃完晚饭板着凳子就去小学操场占位置去了,还有的人不吃晚饭就早早地占据了最佳观影位置,用粉笔画上标记人站在那里等家人带来吃的和凳子。
那是的乡村,电是很奢侈和少见的,大多数人家用的是煤油灯,放电影的时候则多是使用便携式发电机,每每听到发电机开始轰鸣,大伙便停止了打闹嬉戏,操场是那一瞬间突然寂静起来,待电影放映开始后,交谈和兴奋逐渐喧嚣起来。
放映结束后,已近深夜,有星星和月亮的夜晚会明亮一些,更多夜晚的这个时候已是漆黑一片,观影回家的人们三五成群打着手电筒各自散去,有的人一路交谈着电影里的故事情节,有的还在操心地里的庄稼。
而像我这样年纪的小孩子,看的只是热闹,那时最喜欢看的电影我们叫做枪战片和功夫片,看完枪战片后的几天,少不了要拿着木枪躲猫猫彼此射杀一番,看完动作片后,小朋友们也常会模仿其中动作一招一式比武交手,又或者是想如何做一把大刀宝剑之类的行走天涯……每每想起那时的情景,感慨的是时间飞一般逝去,长大后的我们各自散落在四面八方,即便是再见面也很难认出彼此姓甚名谁。
幼年看的电影,脸谱化是当时最为明显的影像特征,一个英俊的家伙一露头,不用说准是好人,坏人的坏字仿佛大大地写在脑门上,所以在那个时候我们开始学会了以貌取人,多年后才知道自己曾经是何等的稚嫩和无知,而今再看到山东卫视播出电视剧《大刀记》,竟然诸多往事浮现出来,或许我只是借机重拾童年的记忆以及心境,其实一切早已大不相同。
2014年,有关广电总局对于影视作品最新的审查规定出台后,印发业界内外热议,这对于各个地方台而言无疑又将加强自我审查程度,也使得相关从业者更加小心谨慎地摸着石头过河,《大刀记》这样的剧作一来是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上是安全的,再则该剧既可以展现山东的人情风貌借此向电视观众营销山东,那么,剩下需要做好的就是在故事和人物性格等具体内容上来做文章了。
电视剧《大刀记》导演赵浚凯曾在山东求学多年更在大学毕业后在中学任过数年教职,直到读研究生时选择影视专业后一脚踏入影视圈便未再离开,从编剧到制作人再转型导演,他参与的剧作中,以山东为背景的并不少,这情结源自是他对自己熟悉的那块土地的深厚情感,这和我写作中会不时写到云南其实是相同的缘由,无非是我们彼此呈现的方式和表达结果不同罢了。
《大刀记》接档《老农民》,今晚,山东卫视将又一力作震撼观众。
作为2015年的开年大戏,山东卫视这次根据宁津作家郭澄清创作的长篇小说《大刀记》改编,讲述了鲁北地区热血男儿血刃敌人、浴血奋战的故事。
为了体现乡土抗战的真实性,还将宁津特色加以展示,如哈哈腔、踩高跷、三大名吃等都以最真实的状态还原。
而山东爷们抗战的匆匆那年,也尽现观众面前,整部剧更像是真实的还原,没有“雷”点,尽是朴实无华的真诚叙事,让人看过之后又仿佛回到了少年时代,那个时候,《大刀记》小人书早已占据了我们的青葱岁月,也是相当火。
虽然适逢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让抗战剧出现了井喷,但是不可否认抗战剧一直是国产剧最偏爱的题材。
《大刀记》故事发生在19371945年间,梁永生出身于穷苦农民,跟随师傅门书海学得一身大刀功夫。
日军入侵山东境内,在鲁北各县制造了一系列惨案后,梁永生带领民众组建大刀队奋起反抗,在当时敌我装备悬殊的条件下,靠着大刀作为杀敌武器,经历了大闹黄家镇,血染龙潭、虎口拔牙、重返宁安寨、夜战水泊洼等一次次战斗的洗礼,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八路军指战员,谱写了鲁北人民在日寇汉奸的残暴统治下不屈不挠的抗战史诗。
这部剧对于山东农村集市的描述,村寨的面貌,以及当地风俗的展现,满满的都是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
这也和山东卫视一贯的重情重义一脉相承,对于这样根深地厚的大剧,山东卫视一直都下大功夫做到制作精良。
从《红高粱》写实的山东农村的高粱地,再到《老农民》讲述的建国后到现如今老农民生活翻天地覆的变化,这些,都是些有情有义的味道,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人文情怀,而这也和齐鲁大地本身的文化底蕴一样,厚积而薄发。
和很多的剧不同,《大刀记》并不再现“脸谱式”的旧有观念,当然也不再将英雄写的高大全,而是更尊重历史,讲述一场真实的抗战,这种抗战是反压迫山东农村时代的缩影,而里面的群英谱更是写的有血有肉,这种原本就带着山东人特有的豪爽与耿直,都在剧中更加真实的表现出来,让我们重新认识历史,重新读懂英雄,改变一往的观剧心态,也更加真实的去认识奋勇反抗的艰辛,残酷战争的悲壮,以及不屈不挠的品质。
导演赵浚凯每一次都给人带来惊喜,相信这一次也不例外。
而饰演梁永生的谷智鑫,为了展现真刀真枪真功夫,更是下了一番苦心去学习和研究各种大刀。
而戏里的很多打戏,基本上都看不到吊威亚,很多打斗的设计,更符合生理定律和物理定律。
看了几个打斗的片段,有些像戏曲里的武生,很真实,仿佛就在眼前打斗一样,没有过多的炫技,当然也没有空中飞人般的武侠式抗战英雄的“雷”。
而有一场戏,28位群众演员里面有22位是全国各类武术比赛的冠军得主。
可见,这样的戏更多的是采用最真实的手段达到最震撼的目的。
其实无非就是真实的展现当年的抗战场景,而这样的真实,则让英雄显得更加有血有肉,有情有义。
这么制作精良而又直面历史,这样拍摄真实而又真诚十足的戏,值得让人点赞。
个人自用 非影评农民本性 小农意识 愚蠢盲目 大言不惭 愚昧无知 冒失冲动拍出了国人强烈的小农意识特征 无论男女 总是一副大言不惭的张嘴闭嘴说:冲上去 办了他 不去?
不去你就是怕死 事到临头的时候 全部退缩 梁永生:为救翠花打了疤瘌四和白眼狼 自此结成深仇大恨 面瘫 打败中田信捌成为民族英雄 为娶翠花和门玉茹而苦恼 后加入八路军锄奸队 之后当上八路军大队长 白眼狼:白眼狼被打后 此后的所作所为几乎都是为了杀掉梁永生而报仇 误杀掉一个日本人 被日本人选为宁津县县长 最后在解说中被提及在逃亡路上被日本人杀死疤瘌四:强抢民女 为虎作伥 白眼狼的忠实走狗杨翠花:打小被拐卖 嫁给梁永生 倍受门玉茹的欺负 最后被贾辅仁结义三弟杨颂华枪杀门玉茹:什么都不会 只会动嘴 强势无脑 差点儿被阙七荣强暴 很遗憾的得救了 婚后仍想勾搭梁永生中天信捌:一脑门子心思与梁永生比武 要得到辛酉刀谱 第一次比武失败 不参与日本军方事务 只为找梁永生比武 最后被梁永生无耻杀害王老头:偷拐抢骗 蒙混到安清帮帮主的位子 倍受所有人的欺负 媳妇怀孕后被日本人杀害 携手雷去同归于尽 手雷未爆 被日本人枪杀黄二愣:梁永生发小 整天扛个大铡刀 办这个办那个 一事无成的一只肥猪 最后将杨颂华打死贾辅仁:三姓家奴 白眼狼的弟弟 应该是同父异母 母亲被白眼狼气死 所以恨白眼狼 办了白眼狼的三姨太后逃跑加入国民党税警团 在宁安寨曾经帮助梁永生解围 与梁永生成为兄弟 娶了门玉茹 占领了宁津县城 赶走了白眼狼 白眼狼喊来日本人 贾辅仁求助国民党支援未果 八路军来帮忙 加入了八路军 勾搭了一个八路军唱戏的小战士 在杨颂华怂恿下投靠日本人 日本人战败 欲重回税警团 被梁永生所杀阙八贵:肥头大耳 从始至终一直露着肚皮 大喊大叫很聒噪 被梁永生所杀 阙七荣:被梁永生的中华宝刀所杀锁柱:双刀鬼见愁 与梁永生比武失败 欲拜梁永生为师 加入八路军 最后被日本人枪杀 比较冷静能干的人物角色梁永生救翠花打了疤瘌四与白眼狼 白眼狼心生仇恨开始借人借枪围攻宁安寨 但屡次失败 白眼狼围攻宁安寨被贾辅仁的税警团赶走 白眼狼被日本人选为宁津县县长 白眼狼拉拢阙七荣 阙八贵 最后阙七荣阙八贵均被梁永生所杀 白眼狼与阙氏兄弟始终不合 互相猜忌互相排挤 日本人灭了宁安寨以及被贾辅仁占领的宁津县 梁永生和贾辅仁加入八路军 梁永生带领锄奸队杀地主恶霸 贾辅仁娶了门玉茹后又找了个八路军会唱戏的小情人 贾辅仁手下杀害了八路军的政委 杨颂华等人教唆怂恿贾辅仁投靠日本人 日本人失败后欲重回税警团 被梁永生所杀
前几年曾经有过一个国剧崛起的讨论,多有老生常谈,但也有不少新的追求。
电视剧求创新,说难不难,说易不易,把电影那一套照搬进来,大约是现在全世界电视剧编剧们都在干的一件事。
因此电影中常用的长镜头,就被《大刀记》拿了去开场。
可圈可点的开场这个的开场非常漂亮,作为电视剧来说,算是近年看到的最有追求的一个开场。
镜头从车夫推着板车开始移动,然后跟随着打闹的小孩一路进到市集当中,拿大顶的,唱大戏的,耍火棍的,耍猴戏的,热闹非凡,也有小偷小摸趁着热闹窃取钱财的,也有孩子被拎着教训的,也有穷苦老妇沿街乞讨的,也有各种小商小贩热热闹闹的卖东西,镜头一路流畅的指引着观众来到主角现身的地方,金枪锁喉。
到此为止,一分多钟的长镜头把宁津市集的热闹带给了观众,也展示出了了这方土地上人物的群像。
省时省工,又集中突出背景特点,确实也是不错的。
可以看出《大刀记》的主创们还是尽了心,希望能给这个剧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气象的。
但华丽的部分也就到此为止了,电视剧还是有电视剧的创作方法,接下来走的是人物。
这个长镜头虽然尝试不错,但始终还是看得出在调度上有短板,人物的行动过于刻意,甚至可以看得到导演是怎么安排演员进行走位的,甚至中间还差点穿帮,演员们自己给拽回来了。
但能让群众演员做这么多有意思的尝试,还并非是主演,真该说声辛苦了,希望下次会更好。
从人物开始,再回到事件在看到《大刀记》这个剧名的时候,脑海里一直回想着一句歌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后来查了下资料,还真有一点关联。
虽然梁永生的大刀和大刀队并没什么直接关系,但最终目标都是抗击日军,都是民族气节的体现。
但从这一版电视剧来说,并没有像小说原著中那样,一层层的给男主角梁永生铺垫背景,而是先从人物出发,展示性格,展示武艺,引起纠纷开始。
从剧本创作来说,这也是一种悬念的铺垫方式。
从格局来说,又给剧集增添了一些江湖的意味。
从梁永生在市集和白眼狼的对打开始,就颇有几分豪气,脑海里也盘旋着“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之类的名场面。
但冷兵器始终是干不过火器的,大刀再强始终都是武艺上的较量,有高低,但把枪拿出来就明显是耍流氓。
这种耍流氓的行径也就直接说明了剧中的大反派白眼狼为啥是个反派,和之前在刀铺里品鉴刀的时候完全不是一回事。
他爱刀,爱的是邪气,梁永生的刀,劈的就是邪气。
不过在背景不熟悉的基础上,看剧情还是有点着急的。
明明可以说得清的事情,非不说清楚,明明可以避免的事情还是无法避免,用误会去制造矛盾,手法上并不高明,但好在剧情紧凑,而且一直给宁安寨铺垫令人敬畏的气氛做的也还不错。
这时候梁永生身上的背景才一点点的揭露出来,当年贾永贵逼死他爹,他终归是要报仇的,这一仗无法避免,不论是前仇还是今恨,恶人始终是要有报应的。
再说到梁永生和日本人比武一段,前两年电影里到处都是这种桥段的身影,看着有点腻味,但作为最终要以抗日杀敌为宗旨的剧,前面铺垫民族仇恨也是可以理解的。
只是衔接的强度不够,变成了主人公这边还要和仇敌贾永贵斗争,那边就不管不顾的先跑去比武,回来之后蜡烛两头烧,着实也是个辛苦的男主角。
再加上任性的妹妹和受气包女主翠花,梁永生的人生可以预见是一场漫长的,做斗争的人生。
武林正宗还是江湖传说回过头来讲讲市集的那一战,虽然动作招式不够好看和华丽,但打斗逻辑倒是非常漂亮的,首先是梁永生和恶霸四爷的对打,然后是小喽喽的群战,再到贾永贵大boss的登场,节奏清晰明朗,层层递进,尤其喜欢伞下的那场,含而不露,乱象中大刀突刺,险象环生,伞一揭开贾永贵连滚带爬,梁永生占尽上风,效果颇好。
说是武侠片还真是有那么点派头的。
在之后与日本人比武的过程中,门书海老爷子开始科普克制日本刀的苗刀的时候,熟悉徐浩峰《倭寇的踪迹》的观众们就可以会心一笑了,《大刀记》还是做了些功夫的。
但电视剧始终还是受限于资金,徐浩峰那套被王家卫在《一代宗师》里玩花了之后,《绣春刀》赶上来也学了个八成,《大刀记》作为电视剧也学得有模有样。
在看比武的过程的时候,差点脱口而出朴刀,结果日本人也说这是朴刀的刀法,顿时还是有些成就感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侠义精神再上升自然也就是民族家国,郭靖也是从侠者变成了民族英雄式的人物,所以说《大刀记》是纯粹的抗日剧倒不尽然,倒不如说是从武侠开始的,以侠义之心逐渐成长起来的民族英雄较为妥当。
当然,剧中也有不少槽点,比如那个一身粉红色任性的妹妹,还有怕什么来什么就坡下驴的剧情,门书海对梁永生的评价“具备练武的黄金身型,颇高的文字素养,他是内敛的自身性格”,也都透露出《大刀记》还是没能逃脱槽点剧的命运。
但是从武侠江湖这个角度切入到传统的抗日剧当中,大刀还是比手撕来得更有民族性。
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娱乐内容,作为农村娃上学时最大的乐趣就是上音乐课或体育课,而当初音乐课上首先学会的几首歌曲中就有那首《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
尽管当年的抗日名歌有许多,但实在没有这一首更加刚猛直接、朗朗上口,因而在多年过去之后能记得的仍然是它高昂的旋律。
《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用最直白的语言道出了一代人的民族心声,虽然质朴却让人听起来就热血沸腾。
如果要想一首最能体现抗战特色的歌曲,我想这首歌大概会获得很高的支持率,在它的旋律里一个民族的怒火与勇气完全迸发出来,凑出这个世界上的最强音符。
由山东卫视传媒有限公司、海润影视联合出品的抗战剧,赵浚凯执导,谷智鑫、王珂等主演的抗战剧《大刀记》为我们重新还原了这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让我们再次品味到那段血与火的岁月里的英雄情怀。
尽管时下的抗日剧几乎挤占了半边荧幕,可是观众却对此百看不厌,的确,能让所有观众都找到共同话题的或许永远都是对外战争中的打鬼子,因为在这里面我们感受到的一种激情的民族热情,这种民族激情大概类似于国足几十年来的首次小组全胜出线,因为它压抑在心头太久太久。
多种艺术形式的《大刀记》,对于山东人来说故事已经了然于胸,都是经典的浪漫的革命的英雄主义叙事。
本剧一开始所展示的是最本真的下层民众世界,或许如果不是鬼子的入侵,这些普通的民众会默默地在这片土地上挣扎,然后悄无声息地离去。
抗战前夕的山东乡下保持它最原始的风貌,跑江湖的人们用各种杂耍来吸引观众,地主恶霸在调戏着良家妇女,而贫苦百姓则为一餐之饱奔波。
这个世界是安静的,但却也是沉睡的。
日本鬼子的侵略惊醒了这些沉睡中的人们,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让我们的民众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家国民族,让他们开始从沉默走向反抗。
梁永生(谷智鑫,青春毛泽东的饰演者来执刀砍向鬼子,文本内外多有演绎之处)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如果没有这场战争他大概仍然会行走在江湖边缘,靠着耍大刀或者做手工来完成自己的一生,然而正是日本人的侵略改变了他一生的轨迹,让那把跑江湖的大刀开始真正发挥它的价值。
其实,武术本来是中国的国粹,它曾经在历次斗争中发挥出强大的力量,唐朝的陌刀、宋朝的河朔大枪、明朝的关宁铁骑,都曾经以强悍的武力让异族侧目。
然而,很不幸的是自清末以来,原本对外战争的直接象征大刀就已经逐渐失去了它的意义,变成舞台上或江湖上的道具。
当大刀从疆场退化到江湖时,这或许不是大刀自身的悲哀,而是我们一个民族的不幸。
《大刀记》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大刀,那把从江湖杂耍重新拾起,擦掉斑斑锈迹之后重新绽放出夺人光芒的大刀。
当梁永生、狗蛋(冯玉玺)们从江湖马戏手变成抗日英雄时,他们所产生的质变是一个民族的重生象征,那些曾经丢掉的尚武精神,那些曾经被掩埋的民族自信重新回到当下的人们身上。
抽出祖先留下的大刀,狠狠的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吧,用强力意志杀出一个民族的生路,剽悍的人生不需要犹豫不决的选择,手中的武器是最好的回答!
垃圾珠江台天天放,我妈就爱看。
配角出彩,主角面瘫。
就,虽然打鬼子很爽,但是剧的质量令人堪忧……
突出一个拉胯。谷智鑫别糟践自己了好吧。
剧情太过拖沓,个别演员演技浮夸。本来是想带点北方方言幽默,却笑点不合时宜。多打一星也只是给日本武士的颜值,也只有反派还演的不错
为了王珂居然看完了,到全都忘了,鬼扯的剧情。男主有点像王雷。
超好看
从小就觉得谷智鑫长得像我姨夫
算了……就不吐槽了
无脑黑也怪没意思的
看了这么多吐槽的原来就是吐槽主角面瘫,剧情抽水。那看来核心价值观没问题啊。作为一部一大刀为卖点的抗战剧是合格的。很多你的椰奶就爱看这一套。
为什么王珂遇不到好导演好剧本?
妈的智障!看了两分钟受不了了。。
为什么一部抗日剧要整出那么多感情线?
陪爷爷奶奶看了第一集…到底什么鬼啊…
TM什么破东西。
可以负分吗
看这个剧,最好是抛开意识形态,更不要谈政治的正确。看剧情、看结构、看节奏,也可以从娱乐和文艺的角度去看。尽管剧情不是很经得起推敲,但是从人物塑造上还是很有创意,值得类型片创作者去借荐。看了该剧以后,建议再去看一下小说原著。这样就能体会到编剧的才华和驾驭故事架构剧情的能力。演员也很走心,动作很到位,场面及镜头语言应用也很规范精致。对于电影学习者来说,很值得借鉴和学习。有时候总会想,如果把谷智金换了会怎么样,换哪个会更出彩。主要原因是谷智鑫长得太帅了,有些文质彬彬,少了几分粗犷、豪迈之气。一般说来,使大刀的人和使剑的人从气质上有所不同,谷智鑫更像一个使剑的。总体是可以的,就是里面有些人物的出现和戏份上,有些恶搞,活跃了场面,同时丧失了整体的严肃性,容易让观众出戏。故事线交织得不错。
我爹在看 瞄了几眼 剧情什么的就不说了 日本人的配音能不能找个日语说得好点的???能不能???听的我都要哭了🙄🙄
剧情稀烂啊啊啊啊啊啊怎么会有有一地方一会儿日本军队来了,一会儿抗日军队来,最后俩还不打的🥲然后主角在那比武,啊哈我历史不好别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