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成长教育

An Education,少女失乐园(港),名媛教育(台),不良教育

主演:凯瑞·穆里根,彼得·萨斯加德,阿尔弗雷德·莫里纳,卡拉·西摩,奥莉维亚·威廉姆斯,多米尼克·库珀,裴淳华,马修·比尔德,艾玛·汤普森,莎莉·霍金斯,詹姆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9

《成长教育》剧照

成长教育 剧照 NO.1成长教育 剧照 NO.2成长教育 剧照 NO.3成长教育 剧照 NO.4成长教育 剧照 NO.5成长教育 剧照 NO.6成长教育 剧照 NO.13成长教育 剧照 NO.14成长教育 剧照 NO.15成长教育 剧照 NO.16成长教育 剧照 NO.17成长教育 剧照 NO.18成长教育 剧照 NO.19成长教育 剧照 NO.20

《成长教育》剧情介绍

成长教育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根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琳·巴贝尔(Lynn Barber)的回忆录改编。1961年,16岁的少女珍妮(凯瑞·穆里根 Carey Mulligan 饰)对父母反复督促她学好拉丁文考上牛津的唠叨不厌其烦,而正在追求自己的男孩又不令父亲杰克(阿尔弗雷德·莫里纳 Alf red Molina 饰)满意。一个雨天,珍妮邂逅了成熟男人大卫(彼得·萨斯加德 Peter Sarsgaard 饰),对方的风流倜傥和举手投足的迷人气质深深吸引了珍妮。大卫和朋友不断带珍妮出入高档酒吧、艺术品拍卖行和高级餐厅,甚至说服珍妮的父母带她游览梦寐以求的巴黎。灯红酒绿中珍妮迅速坠入爱河,只可惜事实真相却并非梦想中那样美好…… 本片获2009年圣丹斯电影节观众选择奖和摄影奖,被提名剧情片陪审团大奖,并获2009年金球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凯瑞·穆里根)和奥斯卡最佳电影、最佳女主角...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欺凌游戏圣诞投爱蝉蜕镜泊湖的枪声漫研社海岸村恰恰恰倒数追击家有外星人致命弯道4:血腥起源归咎爱情重拍中千疮百孔西城童话爱你烦不了索比堡幽灵船魔法奇缘2绝色营救洛杉矶大劫难神话极道美食王吴运铎普瑞希拉重任在肩第一季名模夜惊魂阿尔忒弥斯酒店新妓生传对不起,生活磁星骑士伯利恒之旅

《成长教育》长篇影评

 1 ) 好教育 坏教育

少女总是容易被成熟幽默体贴的中年男人所吸引,要是他同时又多金还可以同你聊聊艺术的话杀伤力就更大了,他向你敞开了一扇你从未踏入的大门,让你接触未曾见过的光鲜亮丽,你会觉得这他妈的才叫生活啊!

珍妮是一个正在备考牛津的学生,身边有着一个互有好感的男生,可在一个雨天邂逅了一名中年男子,他用小伎俩引她上车,故事也就这样悄然变化了......青涩的少年还不懂得如何恋爱,不知道如何与女孩子相处讨女生欢心。

中年人通过丰富的阅历早知道了你的需要,他在你面前无比的自信,他深知:“吃定你了!

”。

体贴的小礼物、风趣的谈话、体贴的照料、笃定的眼神、光鲜的朋友、高雅的音乐会、高档的餐厅、名画的拍卖会、向往已久的巴黎......你发现你似乎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学校对你而言更加枯燥无聊,平日里喜欢的老师在你眼里也变得如同死人一般,如果你大学毕业后仍然只是去做无聊的工作,那何不现在就选择一种更富生命力的生活呢?

父母觉得既然让你上牛津也不过是为了认识上流社会的人,既然面前就有一条捷径,why not?

于是你欣然接受了求婚,离开了学校,却又突然发现身边这个男人早已有家庭,中年男人有几个会选择离婚?

或许他确实喜欢你为你倾倒,可他们的阅历、他们对价值的权衡、他们的理性都会选择弃你而去,你会发现顷刻间好像什么都没了。

你发现自己好像被一群肮脏的人骗了,其实是你沦陷了,你不知不觉得变得越来越像他们,就像当初你发现他挣钱的手段一样,虽然已经偏离你的价值观,可你不是依然选择了他?

电影的结局很主旋律,没有悲痛与哭闹,而是在历经这番“教育”后重返校园获得通知书进入高等学府,可并不是每个有着相同经历的你都能这样结尾。

如果这个男人没有结婚,或者为她离了婚,她以后就会幸福吗?

当这种生活失去了新鲜感,或者他无力再为她提供这种生活,她依然会觉得自己当初做了错误的决定。

首先她对这个男人并不了解,他的工作他的生活他的精神层面,她只看到他光鲜亮丽的一面,或许她都没搞清楚自己是爱这个男人还是爱和这个男人在一起的生活。

爱情必然是相互了解后完成身心的沟通,两人互相欣赏学习,而不只是喝着红酒脱离生活聊聊画作。

而且如果你是一个充满小资情调的人,而这个男人又恰好能满足你,你会陷入一个误区,你会误以为自己爱上的是他的才华而不是他的金钱。

在人们眼中通常爱上别人的才华总是比爱上别人的物质显得高尚,其实不然,你爱上的是才华还是物质都不差,重点在于你是否搞清楚自己想要的?

乱桃花通常会渐欲迷人眼,你一定要弄清楚心之所向,找寻自己的人生意义,你的生活必然是自己给的。

作为孩子的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去追寻自己的人生,而不是盼望着她做别人的附属品,去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

现实社会中不乏见到老少配,有些是结合到一起,大部分则是婚外情。

这其中有的是各取所需,有的是工作或生活中相遇,一方或双方以为自己真的喜欢对方,然后各种纠葛也没能修成正果。

还有一种是师生恋,对于和学生有着婚外情的老师,不论他/她的长相如何、能力如何、才华如何、善良与否,我都只想骂他一句禽兽、给她一句无耻。

那些迷恋学生美丽的面容年轻的身体按捺不住心中欲火的“老湿”们真是教育界的败类 ,学生年龄尚小,还不清楚社会是怎样,男人女人又是怎样,人生观价值观也尚未形成,老湿们只需要点小伎俩,学生就会觉得你好善解人意、好温柔、好有才,以为自己找到了真爱,甘愿为你宽衣解带。

要是你再加一段苦情史、悲惨童年史,更会让女生母性大发,若要分离,更是会让你的学生不舍,自我催眠的把自己当成悲情故事的男女猪脚。

真心喜欢一个人带给别人的应该是一系列正能量,而不是让人陷入伤痛,美好的爱情是温暖细水长流的。

倘若你们真的以为相爱了,我认为,作为老师身份的你,首先就必然是一位老师,你的责任是帮助学生成长,除了授予知识,你还应当让她学会去认识人、事物、社会。

真正内心成长起来的人才会明白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样的爱情,什么样的生活,才会学会选择,才会明白到底是真爱你还是误以为喜欢你,也就是说你要给她懂得如何选择的机会。

如果这时候你们还愿意在一起,彼此的感情世界也完全容不下别人,那也请你收拾干净家里的一切,再选择在一起,切记你还有责任,不管是对你现有的家庭还是将来的家庭。

成长的教育有很多种,被丢到臭水沟会让你明白什么是臭,被刺的遍体鳞伤会让你明白什么是痛,被扔进冰窖你会明白什么是冰冷,被关进暗室会让你明白什么是黑暗,历经磨难的你若是够坚强,你会在这些痛苦的经历中成长壮大,如果你心底仍旧阳光,你还是会拥抱芳香四溢充满欢乐温暖与阳光的生活,可这样的几率有多大?

明明花儿就会让你感到芬芳,积极的生活就会让你明白快乐,身边人的笑容就会让你感受温暖,开窗的阳光就会让你懂得光明,正面的教育明明就会让你拥有这一切,人们怎会选择一段灰暗的“坏教育”而丢弃好的教育呢。

成长的路上蛇神鬼怪总是很多,有些甚至是我们信任的家人和教育者,但愿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都能在其中扮演好的引导者,但愿大家都能遇到一位好的人生导师,都能有一段好的关于成长的教育,都能去找寻自己的人生意义。

 2 ) 大叔这回事

英格丽小姐最近在博客上提到了《成长教育》,她在最后附言道:“男主角有点像leslie,女主角很像小水,很诡异”个么谁不希望有一个很像自己的女主角和一个有点像Leslie的男主角谈恋爱啦,出于纯粹的虚荣心我立刻去看了这部电影。

Carey Mulligan其实已经25岁了,但在片子里演一个17岁的女学生,抿嘴笑的样子倒也是天真与羞涩兼具,她这次还拿到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了。

至于像不像我,我也说不好,看官可以自行鉴定,但是明显女主角比我年轻比我漂亮比我聪明比我要强,英格丽不说那个话我也就当一般片子去看了,但她既然说了我一边看片不免就时时比较,自然是挫败得不得了。

不过Peter Sarsgaard哪里像Leslie了啦,松垮垮的肚腩遮都遮不住,另一部《鱼缸》也是讲已婚大叔隐瞒婚史勾引萝莉的故事,Michael Fassbender的身材明显要好得多,一出场就是裸着上半身穿一条低腰牛仔裤,镜头简直离不开腰线。

但大叔的魅力到底也不在身材上,《成长教育》里的大叔带17岁的小萝莉去听歌剧参加拍卖会还去巴黎旅行,轻松获得了一个成年女人奋斗一生都难以企及的人生;他还很体贴,萝莉说要暂时保持处女身,他说那我看一眼就好,她就真的拉下睡衣给他看,他也就真的只看了一眼,然后帮她穿好衣服;即使是骗子,那至少也是花心思的——他甚至去见她父母,连她父母一起骗进,一家人都以为招了个金龟婿。

努力学习考进牛津也不过就是为了得到这种生活,那现在已经有人给她准备好现成的一切,以前那么辛苦是为了什么呢?

萝莉的爸爸想了想说,如果你不够聪明的话,他也不会喜欢你,是吧,反正到目的地就行了,谁管你怎么过去的呢。

廖一梅写:“年轻的时候偏爱年长的男人,觉得同龄的男孩简单无趣,而跟比自己年长很多的男人交往,便觉得自己聪慧、成熟,占有了更多的岁月和经历,向人生伸出了更长的触角,有了更深的理解。

长大以后,知道岁月和经历每个人都会有,积年累月,只嫌太多,这才体会到年长男人的心态,当年你以为自己聪慧、成熟,其实他看见的只是年少活力,他们的赞美其实是对生命的谄媚。

”不过英格丽又说,“不但成名要趁早,受骗也要趁早。

”看来这种事情也总要深入过了才能真的看穿舍弃,不然还是会像英格丽一样发出“简直想回到17岁也有运气遇到这样的人”。

大叔和萝莉的组合之所以能发生,总有很大一部分是虚荣心的原因。

当《成长教育》的小萝莉和同班同学说他要带我去巴黎,在课上晃着订婚戒指,包括把一瓶Chanel No.5放在女老师讲台上,心里总是颇得意的,不仅赢过自己的同龄人,还赢过大叔的同龄人。

不仅如此,还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可能性,和人生普遍的可能性,这种惊奇也会被误当做爱。

就像《卑微的神灵》(即《微物之神》)里说的,“她或者过于年轻,以至于无法理解,她充分肯定的自己对于查科的爱,实际上是对于自我的一种模糊的、畏怯的发现。

”大叔也有虚荣心,不仅是“对生命的谄媚”,还因为可以清楚看见自己是怎样轻而易举地在一个年轻的生命上施加影响的,就像亨利勋爵对道连·格雷的做过的那样。

他享受她的惊奇、她的崇拜、她的感激,饶有兴致地看她进入一个力所不逮的世界却尽量不动声色、不想现出没见过世面的样子。

他很温柔地看着她,一副爱不够的样子,魔法一样实现少女的所有梦想——他大概当自己是半个上帝哦,朋友帮帮忙好哇。

结果结局还是最老套的,如此glamorous的大叔是结过婚的,老婆在家里领着孩子看一个又一个的小姑娘找上门来又哭着离去,大叔还好意思说我会帮她离婚的。

萝莉死心了,于其是因为亲眼看到他的妻儿,不如说是看到就算自己和他真的在一起了,以后也不过是变成面前这个黄脸婆的样子。

总会有更年轻、更漂亮、更聪明的小萝莉出现的,萝莉虽然喜欢加缪,也没打算做挥剑斩桃花、春风吹又生的女版西西弗。

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丢人的反而是大叔,《成长教育》里的大叔喝了一瓶酒,最后还是怂怂地开车溜了,《鱼缸》里的大叔还要吓人,刚刚干好小姑娘马上就说对不起我越界了,提起裤子就跑。

英格丽说:“在大叔和萝莉的故事里赢家总是后者。

如果萝莉还没赢,那是故事还么结束。

要知道时间是站在她这一边的。

”全中。

《成长教育》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电影叫《午后之恋》,萝莉是Audrey Hepburn,大叔是Gary Cooper,两部片子实在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个女主角都是学生妹,都学大提琴,男主角都是懂浪漫有情调的绅士。

不过运气是《午后之恋》的大叔没结婚,萝莉又恰好有个做侦探的父亲,她碰巧知道了自己要面对的是怎样一个情场浪子。

大叔也都是在快要深陷的时候企图抽身逃掉,赫本就跟着火车追呀追,终于在最后一刻被拉上了火车修成正果。

看起来这似乎纯粹是个运气问题,只是在最后一刻有的人上了车,有的人没有,一切都在大叔的一转念。

但后来想想,赫本胜出也是有道理的,她自始至终都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是抱着必输的心态去赌的。

《成长教育》的萝莉则要大叔为她负责,甚至蠢到为了结婚连学都退了,完全不留后路的样子,大概输在太自信。

我想人渣在老男人中的比例应该和人渣在男人中的比例是一样的,和人渣在人的比例中也是一样的,总有踩着狗屎的时候,这完全是概率问题,跟摸彩似的。

差劲的赌徒呢就是《成长教育》里这种以为稳赚不赔全部压上,终于血本无归的,到底还是小孩子;好一点的算准自己能承受多少再下注,赢了自然好,输了也能承担,这种能为自己负责的已经是成年人心智了;不过最厉害的赌徒还是没有胜负心的赌徒,为了赌而赌,为了爱而爱,但这样的人要么是圣人,要么就是人渣——大叔就没有胜负心,不强求,萝莉反而会被这种洒脱迷惑,乖乖上钩。

《成长教育》的编剧是Nick Hornby,他太了解中年男人的心态,从《极度狂热》到《失恋排行榜》,他都重复着一个真理——男人不会长大,他们只会长胖。

同时他还是温柔的,所有的故事都皆大欢喜,大叔狼狈逃走,萝莉考进牛津,简直是励志片。

《午后之恋》的编剧是Billy Wilder,他当然懂男人是怎么样的,不过他更懂女人想看什么,所以给了个happy ending。

这个结局聪明在电影结束在赫本被库珀拉上火车,深情拥吻时,好像这就是一切了。

但是电影会结束,人生还是要继续下去,赫本有多大的几率不变成黄脸婆,大叔有多大几率从此收心?

库珀也太老了些,等到萝莉性欲最盛的年龄,大叔的身体机能却漏洞百出,她大概也会后悔自己当初干嘛要追那辆火车。

最后再引一段英格丽的,“很喜欢她的同学男友,那个日后可能会写出书的人,不过萝莉爸爸讲写出名著的人不如认识名作家的人。

人家小男孩多么知道进退,小小年纪就如此谦让隐忍。

日后不知道可以长成怎样宽厚的胸怀。

”这个角色我也很喜欢——大叔可能有一万块,给了萝莉一千块;小男孩只有十块钱,全给她了,只是萝莉都焦急地要成长,只贪恋台面上亮出来的。

萝莉爸妈问小男孩说你接下去准备干什么,小男孩说我想休学一年,四处看看。

他那么年轻,就深得晃膀子精髓,萝莉还是太世俗,直接奔向偶像剧的大叔男主角(还是个结了婚的老骗子),却错过了一个“刀锋”式的好青年。

 3 ) 《成长教育》:这不止是一个小女孩被中年男人骗色的故事

文 | 李小墨【本文原创首发于个人读书公众号:深夜书桌】周末,又到我的电影时间了。

今天想聊的是一部英国电影,名字叫《成长教育》,是一部看完之后我决定将来一定要让我女儿看的电影。

大家都说,这个电影讲的是一个小女孩被中年男人骗色的故事,这样说也可以,但我觉得不止如此。

01“精英雅男”如何一步步诱骗小女孩?

这个故事里的中年男人叫大卫,刚开始是以“精英雅男”的面目出现的。

那天下着大雨,16岁的珍妮背着大提琴,淋成了落汤鸡。

一辆车正耐心地等着一个推着婴儿车、还带着一个不听话的小男孩的妈妈过马路。

没想到这辆车追上她,驾驶室探出一个英俊的中年男人的脑袋。

“如果你够聪明,就不会搭陌生男人的车。

但是我喜欢音乐,我有点担心你的大提琴。

要不你把大提琴放在我车里,然后跟着我的车走。

”珍妮被这个提议逗笑了,但还是心怀戒备:“我怎么知道你会不会把我的大提琴载着跑?

”“说得太对了!

大提琴多少钱呢?

要不我先把钱给你。

”说着就从衣袋里往外掏钱。

好意都表达到这个份上了,女孩就同意把大提琴放在车里。

从大提琴聊到音乐,听得出来他是一个有涵养的人,珍妮放下了戒备,坐进了他的车里。

车是红色跑车,是珍妮没见过的限量款的。

初见,他不仅取得了珍妮的好感,还取得了观众的好感,绅士、幽默、友善、英俊、富有、有涵养。

有女观众在弹幕里说:“如果有一个帅大叔这样撩我,我才什么都不管呢!

”他很擅长说服人,总是先说出女孩的顾虑,总是给女孩预留一个更安全的选择,留足后路。

接下来的第一次约会也是一样的说服套路,他给了女孩两张古典音乐演奏会的票,告诉她如果你父母同意我就和你一起去,如果你父母不同意,就让其中一个陪你去。

选择权在你和你父母手里。

女孩就接了这两张票。

果然那天他如约而至。

本来父母觉得这是一个非常荒唐的邀请,可是发现来人并不是“阿飞”,而是一个谈吐不凡、优雅得体的“精英雅男”,戒心放下了一半。

大卫虚伪地说,是我唐突了。

父母不好意思弗了大卫这样一个体面人的好意。

大卫施展魅力,说服了珍妮的父母,还编造出演奏会后要和姑姑用餐的谎话,说服父母把宵禁时间从10点延迟到11点半。

他的意思是,有一个年长的女性作陪,我没有任何非分的意思,你们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结果根本就没有姑姑,而是一对情侣。

四人约会意味着什么呢?

珍妮再傻,也知道大卫是把她当成一个女人,而不是一个孩子了。

就这样,大卫登堂入室,取得信任。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一边编造故事给珍妮的父母听,一边带着珍妮去高级餐厅吃饭,去爵士酒吧消遣,去牛津大学过周末,去法国购物拍照野餐,去高级拍卖会拍艺术品。

珍妮开始穿昂贵考究时髦的小礼服,喷香奈儿5号香水,抽进口的女士香烟,喝着香槟看赛狗。

那件大家都心照不宣会发生的事,在大卫的魅力攻势下,也发生了。

本来要考牛津的学霸珍妮,成绩直线下降。

大卫也渐渐露出自己的真实面目,他去旧房子里偷古董画变卖;他故意让黑人搬进白人老太太的公寓,害怕有色人种的白人老太太就会搬出去,他就有机会低价买入公寓。

可是五光十色、自由自在的成人世界,温柔的情人,让珍妮流连忘返,她选择性地忽视了这些东西。

很快,大卫和女孩求婚,和父母商量之后,他们决定让珍妮退学结婚。

老师和校长为她感到惋惜,可是她却质问:我考上了牛津又怎么样呢?

我们英文老师是剑桥毕业的,还不是在辛苦教书,焦头烂额地批改家庭作业。

学习那么辛苦又无聊,工作那么辛苦又无聊,我为什么要选择一条辛苦又无聊的路,而不是和我富有的犹太丈夫一起享受人生呢?

但事情很快急转直下,珍妮终于发现不对劲,车里的信件显示大卫早就已婚,他就住在他们家拐角的地方,有太太有孩子,到处骗女孩子。

“精英雅男”不过是他的伪装,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

她找到大卫的妻子,对方问她的第一句话居然是:“你没怀孕吧?

因为之前也发生过。

忽然之间,珍妮发现自己一无所有。

没参加考试,还辍学了,校长也不愿意重新接纳她。

她意识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没有捷径。

最后是她瞧不上的剑桥毕业的老师帮了她,她考上了牛津,回到了原来的生活轨道。

02为什么女孩要独立自主不能走中年男人的捷径?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在想,如果将来我的女儿,像珍妮质问老师们一样,问我:“为什么我要走靠自己奋斗这条辛苦的路,而不是找个有钱的男人提供经济庇护享受人生,这条轻松的路?

”我应该怎么回答她。

我知道有几个常规回答。

第一,像菟丝花一样依傍别人,看起来轻松,其实是兔子博鹰,充满陷阱和风险。

这是情感博主们说烂了的话题。

情感博主聊到这部电影,肯定会这样说:你看啊,中年男人多么精明多么会算计,别被他们外表展现出的修养、能力、财富、社会地位和手上的权力给骗了,你一个小姑娘论心计论套路,是绝对玩不过他们的。

别急着崇拜,也别想着从他们那里得到好处。

小心被吃干抹净,弃之如敝履。

君不见,郎咸平包养空姐出身的情人好多年,感情转淡分手的时候搬出原配,以夫妻共同财产不能一人处置为由,追回送出去的两套房,还用空壳公司一番操作,让女孩背上900万债务。

君不见某视频网站原总裁受贿855万。

给情人每个月2万生活费,情人不工作,2万只够维持基本生活,嫌少。

他去别人那里借了200万让情人学理财,跟情人说,200万本金是借别人的,你是不能动滴,但理财收益给你做生活费。

君不见被吴秀波包养的那个女孩,生活优渥许多年,一朝要做切割,受到的是刑事诉讼。

这点我非常同意。

我自己的生活圈子里也发生过这样的事。

有个曾经的朋友,是大叔控,总说喜欢儒雅成熟的男人,后来真遇到一个,对方说得天花乱坠,在哪儿哪儿都有关系,好像能翻云覆雨似的,最后被吃干抹净,骗得倾家荡产。

年轻女孩和年长男人,无论认知还是阅历都不是一个层级的。

一个在社会打滚几十年而混的人模狗样的男人,没有一个不是人精,一个再怎么早熟的小女孩,和他们比起来总归是孩子。

就算对方不是骗子,真的有钱有权有地位有能力,也真的愿意真金白银地拿出来给你,你还得面临一种风险。

当一只被豢养起来的金丝雀的最大风险,莫过于最开始他们给你想要的一切,让你失去奋斗的意志,错过年轻时那段最佳的成长期,进而折断你飞翔的翅膀。

而这个时候,人家有能力伤害你,你却没有能力伤害别人。

他们随时可以收回一切,等到你想自立的时候,已不能。

第二,行行出状元,菟丝花也不是谁想做就能做的,需要天赋,需要能力,也需要舍弃很多东西。

《流金岁月》里,蒋南孙被一个新来的女老师针对刁难,一样的作业,别人可以得甲加,她就只能丙减。

这样下去,对她升学会很不利。

她第一次利用女性魅力,去找一直对自己很注意的系主任解决烦恼。

结果,女老师合同到期,没有续约,被赶出了学校。

她良心觉得非常不安,这件事之后,少女的天真就荡然无存。

“有几个女子,可以说她一生中从未曾用一个笑一个眼色换过她想要的东西。

”她只试过一次,就落荒而逃。

她的闺蜜朱锁锁是顶级捞女,捞成香港小报里的风云人物,捞出巴黎的产业、以她名字命名的游艇、巨大房车、穿制服的司机。

但她之前一直不是很看得上,说“好友是曼陀罗,自己早就立意做一棵树。

”但后来她说:“一直我都以为只要肯,每个女孩子都做得到。

我错了,每一行都有状元,可惜到如今我还不知道自己属哪一行。

”想要拿青春和肉体去交换金钱、权力、地位和优渥的生活,要驱使男人真的愿意拿真心或者真金白银给你,需要高于常人的美貌、情商以及非凡心智,还要愿意付出自尊和道德的代价。

03学习和奋斗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那就是因为这条路有风险,有门槛才不走吗?

一直以来我听到的都是这样的论调,我不喜欢。

这样的回答,还是没有回答出珍妮这样的小女孩的迷茫。

大家笑她们,只是因为她们跌到了,没有好下场,把捷径走成了弯路。

如果真的一生安稳,捷径真的是货真价实的捷径呢?

如果天猫总裁夫人董花花没有遇到小三呢,还有人笑她经济不独立吗?

还是羡慕她是人间富贵花?

如果珍妮遇上的不是骗子,而是真正想要娶她的“精英雅男”呢,她真的不用辛苦奋斗,就过上比剑桥毕业的老师优渥千倍百倍的生活呢,大家就支持她退学了吗?

难道大家的嘲笑和瞧不上,马上就换成羡慕了吗?

把大卫换成《喜宝》里的勖存姿,再来想一想。

喜宝和珍妮一样都是高智商学霸,珍妮是牛津苗子,喜宝是剑桥三一学院的高材生,喜宝本来想着接受勖存姿的供养以完成学业,刚开始她还很认真地做功课,可是渐渐就放松了,因为她慢慢觉得没意义,既然她已经应有尽有,为什么还要去辛苦读书,拿这个文凭呢?

问题就在这里。

《成长教育》里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细节是,上当的不止珍妮,还有珍妮的父母。

珍妮父母的逻辑也很容易理解:他们想让女儿考牛津,就是为了把名校的学位变现成足够的金钱、体面的地位、上流的生活、成功的人生。

这种功利的教育观,在电影开头体现的淋漓尽致。

珍妮是一个学霸,漂亮又聪明,连最难的拉丁文都能拿A+,他们一家人都铆足了劲,要把珍妮送进牛津。

尤其是父亲,对珍妮的学习盯得非常紧。

他非常功利地对待珍妮的学习。

拿珍妮拉大提琴来说,拉大提琴是珍妮的爱好,这点父亲同意,因为申请牛津需要一个听起来高贵的爱好。

但他不允许她在家里练习,因为时间花在爱好上没意义,爱好不考试,所以不如把时间用来做功课。

可是他又不许她中途退出青年乐团的排练,因为申请牛津需要社团活动,而中途退出,听起来像个叛徒,牛津不喜欢。

他也不带珍妮去听古典音乐演奏会,“因为演奏会不能为未来铺路,没意义。

”他从来不关心珍妮喜不喜欢,快不快乐,他只关心有没有用,能不能为未来铺路。

不能为未来铺路的事,统统都没意义,统统都是浪费时间。

有一幕,珍妮享受地躺在房间的地毯上,跟着收音机自得地唱浪漫的法国歌曲,脚尖快乐地跟着节奏左右摇摆,可是楼下响起了父亲催促学习的咆哮,珍妮只能马上关掉音乐。

他为珍妮设计的人生之路,就是考上名校,因为名校的学历可以变现高收入、体面的地位、上流的生活、成功的人生。

所以要精准地踏准每一步,让每一步都成为下一步的垫脚石。

现在有个有钱男人要娶珍妮,不用费这番辛苦,就能得到这个结果,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放着捷径为什么不走呢?

这也就是喜宝的想法:“女孩子最好的嫁妆是一张名校文凭,千万别靠它吃饭,否则也还是苦死。

”说到底她想要拿名校文凭去变现,名校文凭是穷人或中产有机会够到的最值钱最容易变现的东西。

学习和教育的意义,难道就只是为了兑换金钱、地位、家境更好的结婚对象吗?

我觉得根子上,是这种功利的学习观有问题。

学习和教育,应该是为了更有能力去追求超越自身之外的意义。

电影的最后,珍妮去找那位剑桥毕业的女老师,她一个人住在一个虽然小但非常温馨、完全按照她自己的趣味装点起来的公寓里,以音乐、绘画和文学为伴,她需要的也只有这些。

她剑桥毕业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可以指导像珍妮这样的孩子,送她们去看更大的世界。

珍妮因为枯燥的学习生活,向往巴黎、向往爵士酒吧的灯红酒绿,可是如果天天过这种吃吃喝喝的声色生活,恐怕等着她的是无尽的空虚。

她年纪很小,所以她对理想生活的想象力,也只能止步于巴黎、法国电影、爵士酒吧、高雅餐厅。

这一定是不够的。

人都是需要意义的,需要在奋斗的过程中建立自尊,肯定自我的价值,需要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体会自我实现的快乐,需要去寻找和获得超越自身以外的意义。

学习和教育是为了让一个受教育者成为一个更完善的人,而不是为了变现。

我觉得这才是这部电影想告诉我们的。

- The End-图片来源:电影《成长教育》李小墨,樊登读书签约讲书人,畅销书《请停止无效社交》作者,公众号《深夜书桌》。

小声提醒,深夜书桌菜单栏里有个“完整书单”,里面放了将近200本书的深度解读,非常便于查找和学习。

另外我还整理了非常值得读的理财、心理、育儿、名著、传记、历史、时间管理、豆瓣250等500+本书,欢迎爱读书的你来,期待和你一起读书哦

 4 ) 谁的成长?谁的教育?

文/布宜诺斯[成长教育]的故事来自卫报《观察家》栏目女撰稿人林恩·巴伯回忆录,尚未开拍之前,《综艺》杂志便已经将其评为“2007年未被拍出的最优秀的英国剧本”之一,但放在当今现实中的东方视野下,不禁要让人先问上一句,纯真的16岁女孩被多金怪叔叔诱拐感情,还不是《喜宝》那一套,有什么新鲜的?

是的,[成长教育]的故事就是很老套。

那是60年代的伦敦,女孩珍妮成长在一个稍稍与中产阶级搭边的普通家庭,为了与中产阶级甚至上层社会更近一步,父亲为她制定了严格的教育计划,要成绩优异——考上牛津,要有兴趣爱好——以防面试官问起,要有合作精神——至少用参加管弦乐团“秀”一次。

直到遇到英俊多金的中年人戴维,珍妮被他带入一个梦寐以求的世界:听真正的音乐会,参加艺术品拍卖,去牛津,游巴黎……他甚至向她求婚——稍稍调戏了一下一路都在怀疑他动机的观众,但是美梦还是随着珍妮发现他有家室的事实戛然而止。

故事老套归老套,但贵在代入了作者回忆和反思的视角。

表面上,影片用了整整一个小时来渲染戴维为珍妮带来多少美好时光,但稍微对“怪叔叔模式”有些了解的观众都会轻易看出,这其实是原著作者多么齿冷的一段回忆——戴维和珍妮之间其实没有所谓的爱情,只有猎取与索取的关系。

至始至终,戴维给予珍妮的只有两样东西:物质上的升级和底线上的挑战;珍妮向戴维索取的则只有一样:一份“罗切斯特先生”的幻想。

我们看到戴维精准地看出珍妮的需求,反复用“生活要有乐子”麻醉她,甚至想用香蕉来省掉珍妮“第一次”的麻烦,求婚的举动是在发现丹尼对珍妮有企图时的应对政策,在珍妮发现真相后更是销声匿迹再无出现……戴维是一个中年人,讲求快速有效一击正中的中年人,有过太多类似的案底,从不在“难搞”的女孩身上浪费时间,而沉浸在幻想中的珍妮根本无法发现戴维温文举止的背后的玄机,却落入一再为他圆谎背黑锅的漩涡。

二人相处的画面越是美好,对于回忆的主人公便越是讽刺,戴维一句“不管我给你倒了什么,你都能一饮而尽,然后把杯子砸在吧台上,要求再来一杯,那多棒”让画面中的珍妮感到十分自得,轻易原谅他偷窃的作为,同样也让人感到作者以如今的心境投射在银幕背后的冰冷目光:为什么当初我会那么蠢呢?

——于是,众多正在沉迷或曾经拥有的“大叔控”女青年们共鸣了动容了,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年轻美貌的珍妮,也有太多英俊多金的戴维,这样的故事在当今的现实中依旧大肆上演,[成长教育]提供了一份情绪精准的范本,不似《喜宝》那般价值观混乱。

但[成长教育]也并不仅是一个“怪叔叔不可信”和“女性独立”的老生常谈,表面上,其用了简单的二元论来分隔珍妮的“歧途”,影片最后15分钟,珍妮悔过,彻底否认与戴维的爱情和物质,以一句“生活是没有捷径的”为注脚重新读回书,直到终于考上牛津作结……这里对“捷径”的否认让影片主题显得很微妙,联系原著作者林恩如今与名流为伍,出入时尚酒会的生活,似乎让人感觉,无论是勾搭怪叔叔还是发奋读书,最终的目标终究是华服、美食、上流阶级、巴黎。

而在珍妮父母身上的支线处理却能暴露些许作者矛盾的心态——当风度翩翩的戴维开着名车到来、肯为他们的女儿花大钱、肯娶他们女儿的时候,二位大人把“牛津”二字抛得比珍妮还快,因此发现真相后的珍妮一句“愚蠢的小女孩总是被年长男人迷惑,那时候你们干嘛去了?

”堪称妙笔,那不是一个小女孩对父母任性地迁怒和推卸责任,而是作者经过多年反思后,对整个时代的阶级意识、女性价值观身陷其中又无力反驳的无奈批判。

这便可以让我们的思路又到“教育”的议题上,回到影片开头,伴随着字幕和音乐,我们看到珍妮一般年龄的女孩们头上顶书行走练习仪态,上交际舞课、学做蛋糕的家政课,指向的还是男权社会背景下对女性的需求,而非女性自我价值的体现。

教育对于女孩子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你开始思考了,影片就成功了。

原文载于《看电影》2010年2月下

 5 ) 女主角所受到的“教训”,是让她看到了成人的虚伪与背叛

这部电影改编自英国女记者 Lynn Barber 的回忆录。

16岁那年,她人生的唯一目标、她处于下层中产阶级的父母多年来的唯一期待,是让她考上牛津大学。

某一天在雨中等公共汽车回家的她,引起了一个开着闪亮跑车的男人的主意,上前说可以搭载她――的大提琴回家。

这个比她大许多的潇洒男人,从此不仅成了她的男朋友,带她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餐馆、音乐厅、夜总会、巴黎,而且还成了她家的座上客。

Jenny的父母对这个谈吐风雅、举止阔绰却身世模糊的David的喜爱,似乎比她更甚。

当他向她求婚时,Jenny尚在犹豫不决之中,她的父母却答应得十分痛快。

然而从始至终,我们总是觉得David来历不明,有着可疑的企图。

女主角所受到的“教训”,可以说是多层的,最简单是不要被人的表面所欺骗,更深一层的影响,是让她看到了成人的虚伪与背叛――她对父母的指责是“小女生被人骗,你们都是大人了,怎么也把我往火坑里推?

”这一点在 Lynn Barber 的原著中说得更为清楚,她感到最大的伤害,是来自她的父母:十几年辛辛苦苦培养她上牛津,教育她要自立有智慧等等,有钱人一出现,就立刻忘了所有大道理,把女儿推向他的怀抱。

女主角 Jenny 的饰演者 Carey Mulligan 无疑会凭本片成为一颗明星。

她的角色,在一个聪明勤奋的少女,和一个装扮出来的女人之间的转换,非常令人信服。

电影所展示的Jenny与David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

并非“无知少女遇流氓”那么简单,Jenny 不仅知道 David的谎言,而且帮助他向父母撒谎。

与其说她爱上了David,不如说是她爱上了这个男人所代表的绚烂诱人的成人世界。

她是一个思想超过年龄的女孩,Carey Mulligan 的演出,展现了女主角性格的两面:一个“看人看走了眼”的良家少女,和一个心中永远有一块无人能够征服的土地的自信女性。

和Carey Mulligan 演对手戏的Peter Sarsgaard 也十分出色,观众当然第一眼看到这个角色,就觉得他非常可疑,在他用魅力征服Jenny一家时,我们总是在审理他的动机,总想看破他真诚无辜的表情,可是到电影最后,我们甚至对他还略有同情。

这部电影中还有一批出色的配角:Jenny 的父母、David的朋友Danny和Helen、关心她的老师(Olivia Williams)、只有很少几个镜头的女校长(Emma Thompson)。

这是一部在掌握步调色彩气氛,以及处理人物关系上几近完美的电影,但是在影片的最后一段,却似乎草草结束,我觉得女主角所受的影响,应该可以展现得更好,我想这是本片的唯一弱点。

后来我去看了Lynn Barber自传的缩略版,才发现她的自我剖析更为深刻,可惜电影嘎然而止,未能再深入下去。

An Education (2009)http://taohuawu.net/2009/11/30/an-education-2009/An Education (2009)地区 英国导演 Lone Scherfig编剧 Nick Hornby 原著 Lynn Barber主演 Carey Mulligan、Peter Sarsgaard、Alfred Molina、Cara Seymour、Dominic Cooper、Rosamund Pike

 6 ) 《成长教育》:可惜到最后只是个二奶问题

SDMS评分:81分当下雨天,我和我的大提琴在街道边淋雨,这时有一个开着限量跑车,长得又还算英俊的男士,主动请缨要求伸出援手。

并将我所有已经顾虑到的以及尚未意识到的顾虑通通声明了一遍,还能提出只搭救大提琴,让我跟着汽车步行的幽默建议。

那么我说,什么家教矜持,见你妈的鬼吧,我上车了。

很多时候,尤其是很多小男孩们,对老男人厌恶之至。

走一趟中国的大学,尤其是文科和艺术类见长的,多少好车停在外面,每到夜幕降临,姑娘们像小鸟归巢一般。

很多时候年轻人不理解,以为这样就算一路直奔纸醉金迷,对于男孩来说这是一个太残酷的游戏,因为他还没来得及踏进社会,社会已经踏进女生寝室。

我也有好多女同学接受过“成长教育”,高中开始就有,大学更不用提,除非是实在因为某些原因怕伤及自尊,否则怎么不是人人跃跃欲试?

我还记得曾经跟一帮哥们抱着啤酒瓶吹水,像电影中的Graham一样,以为人间自有真情在,然后说起哪个女生与老男人厮混,心中无限鄙夷。

活到现在,算是活开了,现在再来一个女的,要求指点迷津的,我就告诉她,找男人别找30岁以下的,不靠谱。

《成长教育》里,导演用Graham和David在Jenny家中的表现,说明了很多问题。

Graham是不切实际,不通人情世故的,而David有钱,有能力用三言两语搞定Jenny那个固执的父亲。

Jenny与David在一起后,整天出入于高档餐厅、音乐会、拍卖行……甚至远赴巴黎,一个女人在一生可以享受的乐事,她几乎在几个月就享尽了。

然后,她当然可以嘲讽牛津的学生是四眼妹,她当然也可以认为学校里的老师是已经濒死之人。

导演并没有把David和Jenny塑造成一对沉迷于声色,而不再自我修养的人。

相反,Jenny认为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书籍和艺术。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对于Jenny来说,放弃大学去享受生活,的确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我觉得现在也有一个很大的误区会认为老男人带走小女生,即是利用了自己既得的社会地位,展开了一场不平等的以物质为武装的感情较量。

可能也是因为这种饱暖思淫欲的,年轻时候没玩上、老来要报复社会的人比较多。

但是也不能否认,有些男人的学识、阅历,味道,远远会在像Graham一流的男孩之上。

那么只要一个女的还有一些品位,她理所应当做这样的选择。

《成长教育》所挑战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如果生活的乐趣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那么教育和学历还有没有绝对的意义?

这个简单的问题让校长和老师都哑口无言。

不过电影最后还是仁慈地给了所有人一个还算公道的结局,让Jenny在泪花中幡然醒悟:“人生没有捷径。

”但这个电影结果并不是一个让人太满意的东西,因为它把所有的问题都一股脑地扔给了一个男人对婚姻的隐瞒上。

甚至连David的求婚,在我看来,都是不符合电影逻辑的。

我其实并不是要看一个前程似锦的女孩是怎么被一个已婚男人一步步欺骗,说到底,这只不过是又一个痴心女负心汉的故事。

我想看的是电影对一些切实存在的问题的冷静思考,而这是最后《成长教育》所逃避的。

假如David就是一个未婚的男人,拿他与教育本身相比,如何做抉择?

《成长教育》该给一个什么样的答案?

结婚?

还是不结婚?

读书?

还是不读书?

因为你无法用一个电影的结局,来否定所有一本正经的想找个好姑娘的成功男人。

这让我觉得《成长教育》也许只是为了拍出来以正校园风气。

然而一个人的希望落空,就能否定希望本身的意义吗?

除此以外,这部电影对一个挣扎于爱情、自由和教育、学历之间的女性角色的塑造,对一个固执、吝啬、势利的父亲角色的刻画等等,都是极为出色的。

 7 ) 牛津vs巴黎

An Education这部电影的题材本来很好,可惜却被拍得不知所谓了。

上牛津是美丽聪慧的Jenny 原本的梦想,当成熟富有的David和浪漫奢华的生活一起出现,曾经学业上的勤奋努力和优异成绩变得好像都毫无意义了。

可惜电影老套结局,骗子现形,无知少女迷途知返。

导演和编剧到底想展现什么呢?

有钱男人的不可靠?

女性自立的重要?

牛津对于Jenny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

结局时Jenny反省时说:“The life I want has no shortcut." 由此她重拾学业。

可见牛津对于Jenny不过是通往她向往的巴黎式浪漫奢华生活的跳板。

既然同样是跳板,那么如果她有机会通过婚姻得到一个更便捷的跳板,又何乐而不为?

如果David可以娶Jenny,或者如果Jenny再有机会和另一个有钱人相爱结婚,那么牛津对于Jenny是否就毫无意义了呢?

由此电影回到了一个非常老套的话题:一个女人,到底是要“学得好干的好?

”还是要“嫁得好?

” 我们不能指望电影能给我们什么答案,可是好的电影应该把观众引向更深层面的思考。

在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灌输式的不能使人信服的答案。

我想真正的教育,会引导人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爱,找到自己乐于为之付出的事业,由此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所在。

教育不是跳板,而是通向内心充实快乐的桥梁。

一个女人可以通过婚姻获得安稳富裕的生活,可是唯有教育能给她认识和发掘自己的机会,给她更高层次的快乐。

牛津不是通往巴黎的跳板,巴黎也不是通往牛津的障碍。

牛津和巴黎都是女人生命中该拥有的风景。

ps: 喜欢片中那首法语歌 Sur Les Quais Du Vieux Paris

 8 ) 成长教育

总有那么一个人,TA在你浑然不知的时候带你跨过所谓幼稚与成熟那条模糊的界限,让你明白生活可以有另一种方式,人可以有多种多样,对与错其实没那么明显,黑与白之间还有大片的灰色地带。

跟着TA的脚步,你开始尝试所谓叛逆,所谓非主流,小心翼翼地冲破曾经不假思索遵守着的规则,甚至在同伴中炫耀那种危险的与众不同。

学着TA的样子,你的生活一下子丰富起来,邪典电影、哥特式音乐,通通试个遍,大笑、猜忌、哭泣,所有强烈的情感都一下子宣泄,像用一年过完了整个人生。

但是当你真的变得成熟,知道了不是要去尝试每一种生活才能互相理解,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没有别人能替你承担后果,明白了有些道路没有捷径可循,有些想要的东西只有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得到,直到这时那个曾经作为导师的TA才会渐渐淡出你的世界。

也许偶尔TA还会出现,像个reminder不断提醒你的成长历程,这时你想把TA和自己的过去一起丢进忘怀洞。

也许TA一直停留在原处,已经不能跟上你的步伐,在寿司店里,TA娴熟地点餐,恰到好处地照顾在座的每一个人,而当你充满向往地描述未来的自由之路时,TA冷冷地说有些东西,不让知道就装作不知道吧,这时你甚至有些鄙视TA。

但不管怎样,你都要感谢TA,因为TA给了你人生绕不过去的成长教育。

 9 ) Get ,Lose _____《An Education》

There’s once a road in front of you, pointed to a destination that can lead you to the better life you ever dreamed of. But ,it is hard and boring. Even you’re clever and beautiful, have the chance to achieve victory. But you’re tired of all these things ,year in and year out,never changed.One day , a man join in your life. A gentalman who is handsome, rich ,humourous and good-mannered. let you know another lifestyle which is much fun, colorful, and romantic.It seems that you can owe all this things without much paid. You never need to be trapped in learning awful things. How lucky you are like a princess who have the love of the prince! And you’ve got the betrothal ring from him. You get away from the road you used to go day by day. You thought that is what life should be like. Until one day ,you find that the man who will be your husband had already have a wife and a four-five years old son, you are not the first one became this husband’s girlfriend.and also will not be the last one.Maybe you can go back to the hard and boring road you’ve ever go before met the one you regard as your prince with a white horse. You can also achieve the victory you want. You are still at a young age.But,Something is gone and won’t be back.Something is done and can not be erased.You got a dream which turn out to be borken.You lose a heart with no fissure.

 10 ) 我们的心里都曾经住过jenny

我16岁的时候,如果问我希望将来的爱人是什么样的话,我会怎样回答呢?

总得懂点俄罗斯文学吧,总得爱看法国电影吧,非常深沉非常有内涵。

至于职业,好歹得是个作家。

而后排那个胖乎乎的时不时冒出两三颗青春痘,和女生说话就脸红的男生。

谁在乎?

怎么可能和我扯上关系。

于是,差不多十年后,那个胖乎乎的男生成了我现在的老公。

而现在回想起过去的自己,真想冲到10年前给自己两个大嘴巴,“醒醒吧你!

”。

十来岁的女孩子,过得最普通的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同学很平凡,老师很平凡,父母很平凡,唯一能让人觉得激动的就是未来。

我们总把自己的未来想成一片粉红色,就像jenny,光着脚躺在地板上跟着唱机里的法国香颂哼唱着,我们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而且绝对不会像我的父母。

会去念大学,会去巴黎,会去体验父母从未体验过的,会从此过上与父母完全不同的生活。

十年前,我常常读一些艰深晦涩的书,记着那么几个高深的专用名词,时不时还故作高深的和人讨论一番;我们也常常装模作样的喝着咖啡,说着些老成的话,即便比起咖啡来其实心底里更喜欢美禄。

我们总觉得自己比其他人更老成,更成熟。

但是,那时的我,不懂生活,不懂得怎么生活。

我热爱时尚杂志上勾绘出的生活,但是从不考虑怎么去实现;我喜欢看到酒吧里出入的品味男女,但是我不知道欲望是个无底洞;我几乎了解所有的奢侈品品牌,但是我不知道虚荣是个沼泽,一旦沦陷,就再也找不到立足之地。

我们都没那么“幸运”,从来没正巧碰到过一个david。

他成熟,我们身边从来没出现过这样的男人;他有趣,总会把你逗乐;他能带给你一切你想要的,无论是派对,华服还是巴黎。

但是,成人世界的背后是暗黑童话,你辨不清他说话的真假,拿不准他的真心,是是非非让你困扰。

这时候,你才觉得,比起这些来,那胖乎乎的小男生干净的双瞳是多么的可贵。

我们都不是jenny,生命中也不一定有david的出现;但是我们的心里都曾经有过jenny,并且最终成长起来(即便没有david的出现),知道真正的生活不是从树上长出来的。

《成长教育》短评

最佳電影和最佳女主角是沒可能的吧。這樣的水準就能提名奧斯卡嗎。老掉牙的劇情和乏善可陳的對白。連配樂也是刺耳的。

6分钟前
  • 何倩彤
  • 很差

英伦玫瑰。你洗洗睡吧

10分钟前
  • Dita
  • 较差

"如果在年轻的时候,你还不清楚自己要什么,那么就请去好好的读书”我想在靠着自己的本事供养的温馨的小屋欣赏唯美主义时期的画作,远比在挤满了世故自以为是的富人的拍卖行拍得这些名画,更加有意义。

13分钟前
  • Sophia
  • 推荐

靠自己最好❤

16分钟前
  • 🌙e-L°。
  • 推荐

奥斯卡也爱冷笑话:从前有个小孩,她不认真读书,所以吃了大亏,所以她决定要好好学习。

17分钟前
  • 秋末
  • 很差

十几岁的时候,大人告诉你要自重要守住贞操,或者告诉你不要打架不能耍流氓,又或者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只能去火车站扛包,你信么?即便信了你又肯立刻改过自新照着他们的话做么?反倒是年轻时犯过错吃过亏的成年人,会一边看电影一边拍着大腿,我艹,当初真该看看这样的电影。所以这是一部成人教育片。

18分钟前
  • 重重是紊乱小姐
  • 推荐

情节太老套,大叔不够老。

22分钟前
  • frankerstein
  • 较差

跟鱼缸比差远了,太TM装比了还装这么失败,奥屎卡也就这品味。。

27分钟前
  • FiΙTн
  • 很差

人生无捷径

30分钟前
  • island
  • 还行

电影剧情确实太老,不过考虑到是真实的故事,还是有点教育意义。该推荐给女生看。

31分钟前
  • [已注销]
  • 较差

愚蠢无知自以为是的傻女生,道貌岸然卑鄙下流的老男人,拿年龄装逼是最肮脏低级的一种,而连这都看不透的女孩更是无可救药。结局的拨乱反正不仅没能抵消全片的暖昧立场,反而显得矫枉过正而无聊主旋律,这是女性情结的悲哀。两星给海报。

33分钟前
  • 蔚七于
  • 较差

没劲儿。

38分钟前
  • 最烦装逼
  • 还行

给我遇上这个么大叔我会怎么办...我会贪慕装逼带来的优越感吗?真不知道。还不一样肤浅,没资格鄙视别人。所以真正要学的不是挂在嘴边的oh my paris或者那河边喝个廉价咖啡什么的,而是内心的和谐,追求内心的和谐则需要平衡各种欲念。女的太老了,不过扮赫本还可以。

40分钟前
  • 阿朽
  • 推荐

成熟多金男勾搭无知少女的故事对我毫无吸引力,我不喜欢看耍猴一样的恋爱戏。唯一的泪点在电影结尾处,貌似古板的女老师展现出那么丰富的精神世界,完美诠释了我心向往之的良师诤友。

43分钟前
  • 雾港
  • 还行

人生无常。若David未婚,谁敢说Jenny的选择就是错误?在boring的世界里,我们大可不必争做道德审判长。Carey Mulligan演技不错,很耀眼,剖析到位。只是结尾有些草率。

48分钟前
  • 贝的
  • 推荐

52分钟前
  • [已注销]
  • 较差

16岁怎么松弛成这样了。。

55分钟前
  • 日光瀑布
  • 较差

无聊的要死

58分钟前
  • Hanaちゃん
  • 较差

不知道为什么,分明的觉得自己看过

60分钟前
  • niaoooo
  • 推荐

些许浪漫。。些许现实。。

1小时前
  • Diva Tequila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