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继承了《我和我的祖国》的主旋律基调,这次把视角瞄准了每个人的家乡,表达出人民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与思念。
我们国家已经通过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战略,让全体人民都过上了小康生活,并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懈努力。
本片选取了我国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描述了不同地域家乡的变化、脱贫攻坚战之后的变化。
每个小故事都充满温馨,非常精彩。
很多喜剧演员们也都贡献了自己独特的笑点,值得深入回味。
对于家乡,我的概念很模糊,出生在上海,长大在上海,从小到大只回过老家两次,也没有过背井离乡在外打拼的人生经历,所以家乡于我是没有概念的。
去年没有看《我和我的祖国》一直有遗憾,今天特意看了姊妹票《我和我的家乡》就像是一篇命题作文,五个单元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对家乡这个核心概念的诠释。
很多人对《最后一课》深有感触,范老师记忆中的并不是他的家乡,只是他曾经付出过青春,投入过热情的地方。
与其说是家乡倒不如说是乡村更恰当。
电影虚实结合的手法交织了范老师冒着大雨给男孩找颜料的过往,现实中男孩也握住了老师的手,画面中的学校大概是他建设的,多彩的教室与黑白的绘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想要表达出农村的发展有一批甘愿牺牲自己的老师?
看到最后一个镜头我有一点游离,一开始在瑞士脑梗花了很多时间铺叙,学生和村民的讨论也占据了很大的篇幅,但是最后就用闪现的镜头结束了,有点觉得仓促。
UF O和神笔马良,噱头挺多的,相比而言《马良》的喜剧效果更好一些,UFO的梗有点老套无厘头,戏剧是在矛盾冲突中引发的,UFO的落脚点在于什么隔着山头的小芳,然后又要讲物流,最后苗寨人民喜气洋洋大团圆的科技村也是非常奇怪的,真有这样的景点打死我也不会去的。
马良要突出的是青年回农村,这个更是铺垫很少,如果把村的前后对比老人多新鲜力量少,在之前做一个铺垫,可能不会那么生硬。
倒是邓超和闫妮的组合,剧情的反转让人眼前一亮。
商人的市侩狡诈,厚颜无耻;网红带货的目中无人处处设防,人性的丑陋被刻意的放大。
但是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城市给人的变化远要比风沙给人伤害更大。
但人性本是善的,民心本是淳朴的,高奶奶用自己的温情给了这片沙漠以绿洲,让沙漠里的孩子走出了不一样的人生。
这样的人生比《最后一课》来得更为深刻。
最让人感动的其实还是《北京好人》,张北京和他表舅就是每一个生活艰难但不失内心纯良的小人物,有自己卑微的追求,但更有自己的坚守。
表舅把盗用医保卡的责任全部揽在自己身上,张北京把原来要买车的钱垫付了手术费。
万幸的是回到家乡才发现,原来农村也有医保卡,两个人二话不说赶紧上了拖拉机报销药费。
喜剧的结尾却是反映了最真实的人生状态——病不的死不起,但即便如此人与人之间依然充满温情。
我不懂什么电影的各种高潮手法,只是更多从内容上理解。
暑假里回了次老家,上一次回去还是初中,20年的变化实在太大了,村里大力弘扬盐文化,建了祠堂、制盐的雕塑,还有一条古色古香的延廊,夏日里村民们都坐在里面乘凉聊天。
20年前来的时候这里都是农田猪圈,连厕所都不能上。
而今村里的老年活动室下的厕所,还有如景区的复古厕所一点异味都没有。
老家的亲戚开着车带我走了几个农村,都建设的非常好。
但是真的年轻人很少,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和留守的儿童,而这里还是沿海的东部渔村。
内陆呢?
是不是向电影里一样,如果每一个农村都开发旅游项目,这还是农村吗?
它的朴实、宁静、或是小桥流水或是异族风情被浓浓的商业气息所裹挟,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又会少了什么?
我没有家乡,老家对我来说也是偶尔回去吃一顿饭的地方,所以我不理解那种缱绻那种羁绊。
但是这种对家乡的情感似乎也没有在电影中加以强化,放大了一切,却也恰恰弱化了最纯粹的情感。
北京好人 宁浩 8 和祖国的北京您好几乎是一个思路,一个有点痞的最后还是会去做个好人的人,葛优也适合这个。
而且从侧面去说双轨制医保,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思路。
不过既然两次用一个套路,只能减一点分了。
天上掉下个UFO 陈思诚 6 有意思的是,虽然是这个阵容,但我没从这片儿里看到唐探,而是看到了疯狂的外星人和宇宙探索编辑部,这个评价自然是对这两部电影的批评。
这篇讲的是山区交通。
UFO虽然荒诞,但也是个巧思,不过别的地方就平平无奇了。
最后一课 徐峥 7 农村教育。
重新上最后一课,然后和过去重合这个思路其实很简单,也很不错。
镜头也用的很好。
但是上来这个瑞士圣加仑总有点俯视感,对剧情其实毫无帮助。
徐峥在这点上和祖国那个一样,总是会上一些无意义的桥段,让人只能去减分。
回乡之路 邓超/俞白眉 2 揉了教育和治沙。
教育除了那个大婶苦大仇深的样子,其他就没了。
治沙主要是邓超,但是一个治沙英雄,就这么被扔在路上,还美名曰给个惊喜?????
没有什么剧情调度的作品,就是硬拗剧情。
神笔马亮 开心麻花 4 一个主题跟不上演技的作品。
开心麻花确实只会演小品,这个东西,放春晚上一点儿也不违和,但是放电影里就违和。
葛优被误当做病人,黄渤做UFO,这都是看似荒诞却合情合理,也是剧情需要的。
开心麻花的荒诞则纯为了搞笑。
就内容来说,创造一对价值观完全不同的夫妻,然后一个骗另一个,最后把马丽的价值观生生拗过来,这在小品中尚可接受(但也饱受诟病),在电影中我实在是无法支持。
———————— 最后我想说的是,农村题材让这些城市的导演去拍,最忌讳的其实是俯视感。
这里面表现得最好的是前两篇,几乎没有这种感觉。
徐峥的则是删除片头那段就可以了,所以扣分不致命。
最后两个作品则满屏幕的优越感,比如最后闫妮接了邓超的单子,仿佛就是施舍,这是最要不得的。
按顺序来说说1.北京好人,这部的笑点是隐藏在剧情里的,没有特意抖包袱的感觉。
抽血那一段全电影院都在笑,缺点是故事情节略套路,而且出现什么状况都有人拿手机拍照,不太真实(可能我不刷短视频所以觉得这点奇怪?
)剧情4笑点4演技4.52.UFO,这部分可以说是几个故事里最不好看的,剧情悬浮,几个主演演技略浮夸,角色形象有点脸谱化。
而且结局阿花突然出现,简直为了大团圆而大团圆。
这个故事最大的惊喜可能就是手工耿的破釜沉舟跑步机和伴着时光一去永不回BGM出场的秦风和唐仁。
剧情2.5笑点3演技33.最后一课,这个故事拍的最好,起承转合都很棒,也是整部电影最好哭的一点,范伟老师的演技值得再拿一个影帝,回忆和现实交叉的那一段闪回镜头拍的极佳。
笑点可能不太够,但是几个人人工降雨那一段很棒。
剧情4.5笑点3.5演技54.回乡之路,这部剧情略反转,但还是摆脱不掉套路感。
邓超那个角色总给人意料之外的感觉。
闫妮的口音演这个故事真的梦回武林外传。
王子文第一次给我大美女的感觉,整部电影里最好看的角色就是她了。
几个人演技都挺贴角色了,不特别出彩但也绝对不拉胯。
剧情3.5笑点3演技3.55.神笔马亮,沈腾的观众缘真是没的说,他一出现,即使什么也没干,大家就开始笑。
这个故事完成度不错,笑点也蛮多的,两个主演角色完成度也很高,最后观景台那一段略尴尬,适时出现的笑点拯救了一些。
剧情4笑点4演技3.5总之,每个故事都是大团圆结局,没有特别尴尬的情节,UFO的故事虽然不太好,但也没有说很烂。
值得大家一看。
这是我们一起在电影院看的最后一部电影
主旋律电影始终跳不出洗脑的套路 浪费了两个多小时 所谓的笑点和泪点 都是牵强硬造 事实上一旦命题作文交给你 答案也告诉你 你还能写什么 编导演 也是目前的顶级流量了 或者可以称这是一部风光片 但真实的乡村你们看到吗?
你们去过吗?
为了艺术加工改造是正常的 但过头了就是假大空
把前几天离家时写下的话留在这,纪念今天的独自观影:“故乡的美,是一种长在骨血里的骄傲,它或许没有北上广的高楼林立和宽敞街道,但是对于一个离开家的人来说,除她之外,对别处永远只是欣赏的美,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身在其中的踏实,对于别处任何的好,我始终是一个旁观者。
或许世人眼中,女人一生最重要的角色是妻子,是母亲。
殊不知在她自己心里,最重要的是女孩儿,是女儿。
这里承载着我从出生到长大的每一个瞬间,每一处街道都有着属于我不可替代的回忆。
此刻,我望向窗外,每一眼都是我的生命,即便现在与未来我只能是个母亲,但那个女孩儿却永远在我心里,不曾也不会老去,她不是谁的谁,她只是她自己!
我听着出租车司机像小品一样的乡音,是那样的舒服与不舍,看着流光溢彩,湿了眼眶……请,待我落叶归根!
”
我给这部电影打了一星,因为我是把他当成一部喜剧电影。
但是看完非常失望。
如果这部电影,创作者不把他当做是一部电影,而是新闻联播的一次周年特别版节目,那可以说是开天辟地的满分作品。
1⃣️这就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说说主旋律电影,说说碎片拼接式的电影。
主旋律电影不是我们国家的原创,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在创作开始之初便是人类发出声音的一种工具,从黑白默片的“大独裁者”卓别林同志就是在用电影艺术发声。
这我愿意称之为最早的主旋律电影,或者说批判讽刺电影。
如今经过百年,电影发展成独立的艺术门类,有他的艺术风格艺术标准,电影应该怎么拍应该怎么创作,一代一代的电影人已经给出了标准。
我和我的家乡这部片,是中国独创中国独有,且窝里乐的一部电影。
就这部片来说,放在百年电影史上可能不足一提,最多也就是参演的影帝影后扎了堆罢了。
可是在我们国家的确可以掀起不少风浪,这是国家在左右观影者审美的一件事,好的主题就一定是好的电影吗?
好的主题为什么要用电影这种原本诞生就带有批判意味的一键刷机来表达?
我们的邻居韩国电影和日本电影,很多题材在触及他们国家层面的一些底线,而我们不能;很多题材在讽刺隐喻他们社会的不公、不安、不好,我们很难这样创作。
这代表我们的国家就是如此安定吗?
答案显而易见,也无非是因为,我们创作者创作的权利和尺度,不如其他国家那么开放罢了。
所以在我们国家,电影观众想独立的形成电影审美是很难的,太难了。
你看的电影从创作到上映一直是“笼中鸟”,很多电影对我们也只能是“笼中乐”2⃣️明星扎堆片段拼接式电影,应该怎么创作?
才可以被称为电影。
2004年的电影“撞车”。
不同的角度,同一个主题,完整的故事2007年“通天塔”。
教科书式的拼接剪辑电影。
2003年“真爱至上”。
明星扎堆,卡司爆炸。
故事相连,剧情通顺,整体性强。
2013年“云图”。
高级,不敢瞎吹2009年“建国大业”。
我国对明星扎堆的一次尝试,主旋律,但是故事完整。
纪录片式的一部电影作品这些电影,已经告诉了大家应该怎么拍,怎么创作是好的。
明星扎堆对电影创作来说应该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可是“我家乡”这部电影拍碎了,太独立。
片段之间不相连,无关系。
甚至每个片段都可以单独拉出来作为一个短片上映,甚至都不会让我有如此不适感。
此前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国”在看到第三个故事的时候,我和女朋友就撤退了,因为我们感觉这是在浪费时间看明星版的新闻联播,故事差,乱煽情,剧情烂,剪辑水。
尊重国家,但是也应该尊重电影。
这部“家乡”同理。
3⃣️我们如何建立自己的电影审美?
脱离开GJ、脱离开ZF脱离开资本是不可能了,因为电影变成一门生意之后,开始有烂片之后,资本就根深蒂固了,我们无法脱开资本。
资本早起帮助了电影创作者们创作,最后也会反噬电影创作者,导致烂片充斥。
脱离开不是造反,脱离开无法就是更好的去感受电影,欣赏电影和理解电影。
很多年前一位创作者说“XXX的电影火爆是观众品味低俗的表现”这句话今日可以这样说“主旋律电影的火爆,是我们国家电影环境乃至电影市场的无奈,以及观众审美固化不懂电影的表现”
最后我总结“我家乡”跟电影最像的三件事。
1⃣️电影院上映,电影导演创作2⃣️可以一次性看到很多电影演员3⃣️看他需要买一张电影票看了几个广告,几段不酸不甜的故事。
挺无聊的
我和我的家乡,与我和我的祖国同样是中国一线导演一众老戏骨搭配年轻演员,小故事各有剧情,主题是农村建设,人才产业回归,号召乌鸦反哺。
这个中心思想挺难表达的,太浅感觉画大饼,太深又容易过不了审,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我给满分。
现在大部分农村比以前好是事实,我也愿意相信中国农村会越来越好,当然问题还有很多,电影也反应出一些,但是编剧们都很智慧,问题点到为止,鼓励是这次的主要。
所以,啥都好一味吹已经难以让人们接受了,注意主次和节奏,讲好故事才是王道。
山村教师那段哭惨,范伟为自己的演技讨了说法,徐峥描画细腻感情的能力愈加高超……葛大爷继续靠超强实力撑起自己那个单元;黄渤那组最有电影味,悬疑类型片棒棒哒;最后沈腾的故事笑死,勉强哭得少点,还是普通人的感情能有共鸣,毕竟我们都是普通人。
我们把自己本职做好,然后如果再有些利他的善意和关怀这个社会的信念就会好,英雄我们需要,但是不是靠制造,而是从广大对社会有信心对他人有爱的普通人组成的土壤中孕育出来的。
要保证绝大部分人能够老婆孩子热炕头,才能生长出一心为民的焦裕禄,当然总想着普通老百姓都自愿为党国牺牲生命,而不想为老百姓做实事,那只可能口号响,新闻棒,一到与美帝作斗争就比不过了。
全社会都过好生活,努力幸福起来,才能在危机面前更义无反顾的投身大叙事中。
这么梦幻的演员阵容,居然能拍出这么个垃圾。
夹在最棒的两个短片——《北京好人》和《最后一课》——中间,相形见绌,为整个电影提供了一整段完整的中场休息上厕所时间。
【配乐】耳熟能详,坚决贯彻两个确保——确保观众听过,确保和剧情无关。
【直播带货】这个点,《回乡之路》和《神笔马良》也用了,但只有陈思诚,最牛逼!
大手笔!
直接请来了李佳琪和薇娅,每人只说两句话,跟剧情有关系吗?
没有关系,当然在导演这里,没有关系也没关系。
【旧梗】演员一定要有口音,哪怕外来的导演,也要有口音。
奇怪口音+呕吐场面+各种“致敬”,是陈导最爱的喜剧元素,一个都不能少。
【手工耿】黄渤在里面演的,完全就是手工耿的角色。
甚至里面的机器人,我都怀疑是手工耿做出来的。
有意思的是——很好玩的手工耿+会搞笑的黄渤+导演陈思诚的调教=尴尬+无趣+莫名其妙。
你说这是哪个步骤出了问题呢?
【演员】整个电影,《UFO》的配置是最梦幻的(黄渤,王宝强,王砚辉,王迅,刘昊然,董子健)无论是演员演技,演员国民度,还是知名演员的数量,都是其他片段无法比拟的。
这么一个梦之队,陪着导演玩这种老套的低级趣味,真是对演员和观众的双重侮辱!
之前大致看了点评价,所以心里大概有一定预期,看下来总体跟观众反馈的差别不大,在我这是神笔马亮>北京好人=最后一课=回乡之路>天上掉下个UFO单元献礼片其实和命题作文差不多,在有限的篇幅里讲一个故事并点题,五个故事,平均下来每个故事半小时的时间,其实很考验导演和编剧的功力。
我所提到的演员利用率考较的并不是演员,这部片子里演员其实都还可以,至少我个人看来演技这方面并没有谁差到拉垮的程度,我所说的演员利用率,关键点在导演,这五个单元的特点其实蛮鲜明的,可以说高下立判。
三十分钟的喜剧电影其实某种程度上很像一个长小品,所以我不意外这次开心麻花表现最佳,《神笔马亮》这个单元不能说十全十美,但至少在立意,笑点,升华,演员各方面都做到了合格以上,总体的观影体验是最好的,另外我要着重夸一下这单元的配乐,中间的插曲神来之笔,非常合适。
《最后一课》是一个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的单元,说句低开高走不为过,缺点在于前半部分非常乱,并且在群像戏部分又犯了《八佰》里一样的毛病:无效角色过多。
这两年角色过多且杂乱几乎是群像戏的通病,明星客串角色可以有,但有些真的没必要,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八佰》,典型的有效角色郑恺,只有两句台词几秒镜头,但完成了角色的输出,开启了影片的第一个燃点和泪点,客串的作用体现出来了,而同样作为客串的姚晨,除了让人在看到她时感叹一句“啊这是姚晨”然后出戏两秒以外,没有任何作用,这就是典型的无效角色,而在最后一课这个单元中,这样的无效角色太多了,几乎没有输出,换了任何人都可以演,事实上,我认为在还原课堂的这些明星演员里,保留张译陶虹雷佳音这三个,已经足够了。
喜剧的客串其实并没那么严格,很多时候演员出现了,有梗并且能让人会心一笑就足够了,比如《回乡之路》中几个客串贾玲岳云鹏孙俪,他们虽然同样戏份不多,但完成了角色输出,能让观众get到梗和笑点,这个角色就是有效的,《最后一课》中其实也有一个明显的有效角色雷佳音,但其他的无效角色实在太多了,他们那点可怜戏份根本无从发挥,偏偏又都是大家熟识的演员,不免生出“杀鸡焉用牛刀”之感。
但《最后一课》的优点也同样十分突出,就是范伟老师的高光段落,不只是演技,这一段的拍摄手法,剪辑和画面相得益彰,在全片五个单元里都应该算是最出彩的一段。
《回乡之路》的开头一段,笑点、节奏都把控得非常好,可惜中段开始逐渐乱掉了,闫妮在这里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角色,她的心路历程应该是全片的线索作用,但交代的不够清晰,跟篇幅限制也有关系,《回乡之路》是立意最好的一个单元,但也恰恰因为这个立意过大而故事太短,给人感觉某些地方没到位,差了点什么,当然我不知道这个故事拍长了会不会暴露出更多问题,仅就这表现出来的半个小时来说,我觉得有一点没扬上去的小遗憾。
《北京好人》是演员利用率最高的一个单元,其实这个单元也很类小品,角色不多但各司其职,没什么高光但整体看下来非常流畅,笑点也足,可惜戛然而止,没什么煽情环节且立意太小,当然这不是缺点,但很像一个医保政策宣传片,相比其他单元的“笑中带泪”路线,不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天上掉下个UFO》,我愿称其为唐人街探案番外篇,陈思诚强行联动自己的作品并试图加入了许多网红梗,然而这些只会让这个单元显得更土且尬,懂梗的人都很难笑出声,更别说这个电影的观众有很多还未必了解那些网络上的梗,黄渤+王宝强这样的豪华配置也拯救不了这个单元的烂剧情,其他几个单元可以说各有千秋,但这个单元我实在找不出它有什么值得夸的,非要说它有什么亮点的话,那就是佟丽娅确实美得让人眼前一亮,只能说陈思诚至少还懂得充分利用美女资源吧。
再谈回演员利用率这个问题,可能献礼片为了吸引观众就是会加很多年轻演员,但私以为就算用也要用得巧妙,用得有价值,而不是“为了露脸而露脸,为了出现而出现”,按角色有效度简单给这些年轻演员归个档:第一档:杀鸡用牛刀,无效背景板——杨紫、王俊凯、李晨、陈数(李晨陈数并不算年轻演员但确实也是无效背景板):没有输出,无需演技,换了谁都能演,真正的“为了露脸而露脸”第二档:推动情节发展的工具人——刘昊然、董子健、李易峰、卢靖姗:刘昊然董子健戏份不少,但需要演技的基本没有,李易峰这个角色倒是重要,但两句词一样换了谁都能演,卢靖姗则根本是:这里需要一个混血脸,工具人实锤第三档:有角色输出或有小高光——佟丽娅、王子文、辣目洋子、王源、韩昊霖,此处按角色重要度递增排序了,佟丽娅这个角色其实也不需要演技,但美丽也是一种输出,她确实够美,能把花瓶当得让人服气也是一种本事,所以给她放这档,王子文,捧哏角色,需要的演技不多,但她演得很贴,还不错,辣目洋子,我开始都没认出来是她,喜剧节奏很好,跟沈马搭上了,王源,造型口音下功夫了,有细节,有眼神戏,韩昊霖,我时常怀疑这小孩是不是重生的,天生的演员,接住了范伟最高光的那一段戏,也一起成就了全片最精彩感人的这一段,重点表扬以上分类只讨论角色有效度,与演员演技无关,陈数演技公认的好,但这片子里没有发挥空间就是没有,在此呼吁各位大导,请了演员别浪费,从长城到八佰到这部,这么多有名的演员在电影里当背景板跑龙套,何必呢,角色在精不在多,能把每一个演员用到刀刃上才是你的本事。
最后一课>神笔马亮>北京好人>回乡之路=UFO,表演方面能看看范伟老师和韩昊霖,求求别折腾葛优老师了,心疼。PS,陈思诚、徐峥、邓超都拍了老婆,真的就…各有各的境界吧。
毫无疑问,是烂片。
和我认知的农村不太一样。
北京好人和最后一课还行,那几个就算了。其实干嘛要整这么多呢
真的一点都不好看。。。。。。。。。。
这是一部电影吗?全是小短片,连接方式也很俗陋
沈腾马丽最好,范伟邓超次之,葛优仍然在退步,剩下那个,看着就烦。可惜了黄渤。
太难看了。虽然我不喜欢开心麻花,但是确实只有最后一个符合合家欢喜剧的节奏,跟春晚小品实景化似的。前面四个节奏稀碎,宁浩那个题材ok就没敢往深拍,另外三个就是三坨屎。
沈腾马丽的《神笔马亮》牛逼,单凭一己之力让我把片子给多一星。其他单元真的十分so so。
我和我的家乡,范伟老师是全片最深的记忆点,沈腾也不错。还是最喜欢黄渤。这个十一只看一部的话,就它了。
不可否认,中国就是有一批可爱又伟大的小人物,歌颂他们没有什么问题。
宁浩和开心麻花的都上乘之作,由小见大,风格出彩,剧作巧妙。徐峥的成在细腻败在细节,处理方式逐渐落入俗套。陈思诚太low,看得如坐针毡。邓超的有点笨拙,显得有些普通了。总得来说,范伟的表演,宁浩和葛优的默契,开心麻花的超强火花都挺令人难忘。拼盘电影真得优劣瞬间高判立下。
为什么这些导演觉得旅游村、度假村可以代表中国农村呢?
许三观一家人躺在床上,他用嘴给家人炒菜,给三个乐都做了红烧肉,给妻子做了清炖鲫鱼,给自己炒了猪肝。《我和我的家乡》就是一盘、两盘、三盘、四盘用嘴炒出来的菜。它不是没有优点,范伟段落我也忍不住哭了,但那眼泪就像一乐二乐三乐听出来的口水。最后一段简直可怕,马丽就差喊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和“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了。
前三个故事不错,邓超+俞白眉真的是不出意外的垮+尬。
五个故事,五种心情。能把拼盘电影做出这种素质,已经很可以了
用轻松的喜剧形式来展现新农村的面貌,当然是再合适不过了。5段故事里面最好看的一部是《神笔马亮》,沈腾+马丽的组合也太有带入感了。他们俩搭档,就很容易出笑点,而且是一波接一波的那种。里面的经典台词也很多,还有《西虹市首富》的联动彩蛋,整体感觉轻松温暖又有笑有泪,推荐!
精彩程度,神笔马良,最后一刻,回乡之路,北京好人,天上掉下个UFO。徐峥的才华跟开心麻花的品质,果然还是最牛的。
起个大早,竟然是为了看这个??
这种冒充为"电影"的东西将是这个时代的耻辱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