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七年我又重温了一次这部电影,依然认为《心中有鬼》是大陆拍的最好的鬼片。
大陆不拍那种怪力乱神的东西。
这部片子看出了主创人员的诚意,是用话剧那种实实在在的剧情和演技凿刻出来的电影,再加上老上海的种种元素,李屏宾的摄影,首先在观感上是非常流畅的。
当然也有瑕疵,开头曼丽被车撞的镜头实在太假了。
张爱玲的小说里,振宝选择了温柔沈默的白玫瑰,红玫瑰成了他胸口的朱砂痣。
而在这部电影里,同样是白玫瑰与红玫瑰的故事。
很多朋友觉得这部电影烂,我觉得第一个原因就是没有看懂这部电影剧情上精巧的布局。
其实电影的主角还是曼丽。
曼丽是一位播音员,和深沉内敛的君初两情相悦,但君初始终没有给曼丽一个承诺(也就是求婚)。
热情开朗的曼丽想了一个好方法,她创作了一部名为《心中有鬼》的广播剧,让君初明白自己的内心,明白要珍惜眼前人。
故事里的君初母亲、荣妈、三三都来自于曼丽在现实中所注意到的人物。
三三是一个绣娘,到君初家送衣服的时候被曼丽看到了。
曼丽从她的眼神中看出了她对君初的爱慕,于是在广播剧中把她写成了君初的太太,而她自己把自己对君初的嗔爱化成了女鬼的哀怨,一个因爱生恨的女鬼的哀怨。
刘若英饰演的三三便是广播剧《心中有鬼》戏中戏的主角,这段鬼故事的剧情我就不再赘述了。
最感动的有两个情节,一是三三与君初在乌镇落雪的那一晚的情境,如诗如画,情意绵绵,二是三三最后为了救君初,与女鬼曼丽同归于尽。
然而她死的时候君初是看着曼丽的,那一刻我就特别佩服刘若英的演技,她的眼里,她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后悔与女鬼做的契约,还是因为觉得君初心里最爱的还是曼丽而感到释然?
现实里的播音员曼丽和广播剧里的三三都是善良的、愿意为爱付出的。
播音员曼丽不想迸发自己的野蛮,她在广播剧里构建了一个善妒的女鬼曼丽;她看到现实的绣娘三三对君初的远远守候,想到她因为家境的悬殊而不能与君初在一起,就在广播剧中把她写成了君初的太太,谱写了一段罗曼蒂克史,三三在听到广播时心里是何等宽慰呢?
影片的最后,三三帮助曼丽免于车祸,有心还是无意只有三三心里知道。
最后一帧她的眼泪与笑容一定是饱含对君初与曼丽的祝福的。
讲了这么多关于剧情的,我再谈谈这部电影的情感内核。
这部电影大大弱化了君初作为一个男性的心理、形象,而是着重表现三三和女鬼沉浸式的自我感动,这种自我感动我觉得也是《心中有鬼》这部电影的原著作者与编剧的自我感动。
在现实中很多女孩子会犯这种错误,认为爱一个人就是要像三三这样无私、忘我的付出。
可这种付出往往会让人陷入自我感动的泥沼,走出泥沼的最好方式还是恋人之间的沟通。
很多人觉得不好看我觉得有可能他们不认可这种自我感动的爱情的存在,但这种想法也是不对的。
你没有遇到过怎么知道有没有?
男孩珍惜身边默默付出的女孩子吧。
最后很希望能看到黎明、刘若英、范冰冰能出演《心中有鬼2》,希望能给三三一个好的结局(虽然我很喜欢播音员曼丽)。
30年代上海,电影摄影师沈君初深爱着自己的女友播音员徐曼丽,但因性格内向无法开口向女友求婚。
在懊丧中曼丽播出了一个自己编写的广播剧。
在广播剧中,摄影师君初因为错过了曼丽的结婚请求而懊悔不已,他买了戒指约曼丽见面的时候曼丽被车撞死。
君初日后一直生活在对曼丽的思念中。
之后出现了另一个女人妻子三三,但君初并不理会三三。
而三三虽深爱着君初,却也无法让他快乐。
直到有一天,三三看到了徘徊不去的曼丽,她教给三三如何接近君初让君初快乐……广播剧结束了,君初听到了曼丽的故事,写了一封信向曼丽求婚,曼丽接到信后飞奔去了约会的地方,就是广播剧故事当中他们约会的南京路口……恩,又是一部爱情片拍成恐怖片的
就想为结局点个赞,为什么呢?
因为看了超多的惊悚与悬疑恐怖片之后,我整个人都感觉被套路了,结局之处不是人患有精神障碍陷入魔道,就是有人陷害健康的人吃镇定剂之类的安神药物而导致的种种虚幻的情境和自己虚拟的凭空想象。
有的是因为自己的心里固有的心魔而导致的种种根据自己的猜疑而导演的故事情节,然后大结局就是,建国以后不许成精。
而这个却意外的是一个电台的故事,然后故事离奇的以美好的结局来结束这一切,让人有个小惊喜,感觉生活真TM美好。
没有想过要为这片子写评论,只是短评容不下我的唠嗑,所以就开始点开页面。
其实想想,看了那么多的片子,真正写评论的几乎没有,总是想着时间还很长久,未来还有好多时间来酝酿,那些喜欢的或是惊叹的片子,只看一遍,是怎么都写不到骨髓的。
或许是对电影有着过于执念的情感,用了太过认真的表情,不愿用轻佻的姿态亵渎,当然,或许是有些自负了,自以为是。
似乎扯远了,回归正题。
如开头所说,并不是想写评论的片子,怎么开来都没有让自己写评论的理由,即使都还算是喜欢的演员,但这片子也只能说是刚刚好——或者,还称不上自己之所定义的“好”,但很多事情就是无缘由的,正是因为无缘由,才能恒久。
好吧,又没能就事论事,我是擅长跑题的人,我忏悔。
开始谈影片。
影片打着恐怖片的旗号,不过也是爱情片的体质。
当然,这也正是自己可以毫无顾忌点开播放的原因,其实一直以来都不会看恐怖片的,即使看的片子多么的杂乱无章,什么样的片子都有涉猎,但恐怖片的确是少之又少,对“鬼”这种超自然力的东西总是接受无能。
但国产恐怖片基本是不用担心的,感谢伟大的审查制,让国产片中不会有真正的恐怖片,当然,也要感谢大学里死气沉沉的专业课,用写一片关于鬼片的论文题目,让时刻徘徊在昏睡边缘的自己也了解了些皮毛。
影片一开始营造试图用明丽的色调来营造轻快的氛围,在大概五分钟还是几分钟的时候急转而下,开始灰沉。
其实说实话,刚开始那几分钟还是无比喜欢的,那色调和感觉,着实有小小的惊艳,范冰冰的大红色连衣裙,配着老上海灰黄却并不暗沉的建筑,还有那绿,真是美极。
骑自行车那段感觉最好,让人一度想到罗马假日。
喜欢的还有开头的那段用色,不知道是当时拍摄时就是那样还是后期有加工,这是一部开起来就好像能感知季节的片子,明明是明亮的阳光,却好像没有温度,或许是秋天拍的?
这也不得而知,当然,也自然是不会去查证的,如果是无意为之便罢了,只能说天气很眷顾,但若是后期制作的话,那想到做到这点的人,确实是值得赞叹的。
当然,按照传统的解读也没有什么不行,不过是有些高大全有些应试罢了,譬如说用不真实的明丽,来暗示接下来的急转而下,但还是喜极了这段。
看上去那么充沛饱满的阳光,却又好像那么遥远,那么不真实,明明应该是美好的氛围,却没有温度,总感觉有总淡淡的伤,或许是因为知道这是部“鬼片”范同学会死掉所以看这段时时带着有色眼镜产生了心理作用?
谁知道。
片子还是老式的爱情故事,男女主角相爱,结果女主死掉男主无法自拔日夜沉溺于回忆中不愿醒来,当然,这时候还要来一个善良无辜且巨爱男主但不被男女接纳的苦情女二,然后男主在女二的关怀下走出阴影开始新的生活。
当然,这是鬼片,自然不会这么顺利的进行,死掉的女主总是要变成鬼这片子才有鬼可以讲下去,于是红裙子的范爷变身厉鬼,因爱生恨,最后爱恨不分。
当然,国产鬼片是不能真的有鬼的,于是一切只是女主口中的一则广播剧。
结尾续上开头,本以为最后也会想开头一样,使那则广播剧成为谶语,但导演没有用这种看似玩味有技巧悬念式的结构安排,倒更让人生出几分喜欢,最后范爷和黎明一起巧笑嫣然,奶茶淡淡的落寞却也透着几分温暖,这样的结局倒也恰到好处。
总的来说,这片子没有让我喜欢,也没有让我惊艳的片段,但也并不是讨厌,只是淡淡的一部片子。
谈得上喜欢的地方不多,开头算一个,再便是中间插入的大年三十刘若英和黎明初识的那一段。
不得不说,确实是喜欢这片子的摄像的——或者是后期?
搞不懂,只觉得这片子的成色是自己喜欢的,带着距离感的美——当然,说的并不包括中间那段闹鬼的情节——或者说,很多时候其实觉得中间那段真心bug多多不好看,很多恶俗的情节和幼稚的设置,不过也都不想细谈了,要做紧扣文题的写字人,SO,只写喜欢的片段。
回归大年三十的话题。
其实说起来还是喜欢他俩这样的相遇设置的,黎明总是适合这样的温柔角色,反倒是比和范冰冰在一起时有些活泼的样子更让人觉得喜欢。
当然,这样活泼也没有不好,像之前《玻璃之城》里年轻的港生,也是喜欢的,但归根结底,还是喜欢他不那么活泼的样子,譬如《大城小事》,譬如《伤城》,譬如《梅兰芳》,总觉得这应该是个温柔得寂寞的人,总觉得这种温柔里面应该有种落寞的伤,温柔温暖,但有哀伤,不重,只是淡淡的,淡淡的,若有若无,但你知道,那它一直都在,一直萦绕。
刘若英也是喜欢的,这里面的她感觉更加小巧?
不知是不是打光的原因,看她的脸,总觉得细腻美好。
其实以前对她是无感的,甚至在《粉红女郎》的时候还是有些些不喜欢的,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倒也喜欢了这种调调,《我的美丽与哀愁》?
或许。
但具体情节倒记不很清了,只是那歌一直都在。
其实刘若英还是很适合这类江南水乡的感觉的,温婉的碧玉气质。
大年三十这段拍的很美,倒不是说情节怎样出奇,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那灰姑娘爱上王子的情节还显得有些恶俗,但那大雪纷飞的镜头,刘若英扎着麻花辫穿着看似乡土的大红色花棉袄加红色围巾,在灯畔,在街道,在水边,在雪中,静静地看着那个突然出现在生命中的男子,那温柔的样子或许他自己并不知晓,但已经深刻在她的脑子里,心里。
这画面,太美好。
太美。
太好。
看这一段的时候想起曾经看过一个同学写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是他人生命中的碧池,当然,用在这里或许有些过了,但其实实质一样,我们在不经意间,就伤害着他人或者被伤害,无论我们是多么的不知情。
黎明没有想过这一面会让刘若英记他念他那么久,他自己根本就忘记,她与他而言,不过是生命中最普通不过的过客,温柔只是习惯,而她却把他的习惯拿来认了真,夸大到无以复加,以至于将自己毫无保留的葬送。
他没有错,她也没有错,错的是,我们体味到的点不一样,错的是,你以为的一切,在别人看来,不过是最平常最普通的一瞬,仅此而已。
而细想起来,范冰冰和黎明的这一段也是同样有些悲戚的,“即使世界变了我也不会变”,真的不会变吗?
做出诺言的时候我们的确是用了真心,的确是发自肺腑,也确实是那样坚信,但脆弱的人啊,我们总是忘记,生活本就不是你所料定或者计划的样子,生活永远是充满变数和无奈,就像你不愿娶,不爱,但那又怎样,最后还是要屈从老母亲的愿景,你可以不爱她,但你不想忤逆母亲,生活就是有这么多束缚和牵绊,生于斯,怎可能如此自由毫无牵绊全凭内心所想所念所期待过活?
有些脚镣,我们是永远都无法放开的。
看这段感情的时候会想到金三顺里的柳熙珍,请原谅我的跳跃性。
柳熙珍和振轩曾经爱得那么深,但却最后他还是和别人在一起。
不是他们的感情不真实不坚韧,她为了他可以一个人忍受着病痛心痛离开,他因为她的离开而变得爱无能,但他们最后还是没能在一起,不是不爱,而是,在你缺席的日子里,爱已经慢慢淡了,时间是最伟大的造物主,就算我们曾经爱得那么浓烈那么认真,但你不在,一直都不在,也就慢慢镀上了金色,变成了遥远的温暖的偶尔想起来还会疼一下的疤,但也差不多就这样了,不是我们不爱,而是那些爱已经是过去了,它们被框定在叫做“曾经”的定语里,成为美丽而略带哀伤的回忆。
而生活里还有那么多的人间烟火琐碎繁杂,那美丽而骄傲的爱情,也便就是这样了,曾经的轰轰烈烈要死要活,也便就这样了。
所以,抛开所有的妖魔鬼怪,黎明最后还是会慢慢从范冰冰的故事中走出来,在他身边的现在是白月光,无论朱砂痣曾经是多么浓烈多么疼痛,最后还是要回归现实,回归人间烟火,回归生活,不是不爱,而是,那些已经过去,而我的生活还是要继续。
以上,或许有些远了,有些背离初衷了。
或许是对国产鬼片没有太高的要求,以至于几部JUST SO SO的片子还是觉得有可圈点之处,包括之前的舒淇的那部姐妹花和范冰冰二次曝光,甚至是笔仙也会从种种诟病中找到一些些闪光点,或许这也是审查制度带来的一些福利,因为没有高标准高期望值,所以看完后倒也满足。
看《心中有鬼》完全是因为奶茶。
对她的偏爱之外,我还想看看,第二次她怎么吓人,当然,第一次是结婚狂出乎意料的,奶茶被一杯红酒比的寡而无味,一味的遵从一个死人的安排,直到君初再一次爱上曼丽,方才开始快乐的守护手中的玻璃球。
虽然电影院里那一幕甜蜜激起我的笑容,但拥抱过后,我看到闭上眼睛的三三竟然像极了曼丽,那一刻,才惊然的醒悟,我们都掉进了那个死人的圈套,那个做鬼也不放过你的诅咒。。。
虽然那些蹩脚的撞车镜头,一瞬即逝的美丽鬼容,让原本对鬼片的定义烟消云散,但那又怎样呢??
暂且不论黎大影帝不留痕迹的木纳,仅仅是那狐狸般的鬼美人就让我心动,更何况还有那动人的水中之吻。。。
我们心中有没有鬼,我不知道,但是,如果我爱你,做鬼也不会“放过”你
昨天看了陈坤的鬼片《门》,今天看了另外一个鬼片《心中有鬼》,门是陈少红导演的,简单地在豆瓣上看了一下影评,作为电影故事是比较乱的,唯一让我感觉好的地方是中天把文馨藏在了墙里,贴上蓝色的墙纸,渗着水滴的情节,8错,还有最后把文馨找出来的时候,发现那尸体很美,因为那是爱情的祭奠,我理解中天(陈坤)扭曲的灵魂,但是不能接受,他是一个不能接受人生低谷的人,但是其实大部分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每一个都必须学会接受,学会调整,接受现实和调整自己多么重要,不要犯一些无厘头的晕。
今天看了心中有鬼,这部电影比门好,刘若英和范冰冰演的都不错,但是黎明还是黎明,电影很多的镜头都处理得很好,我喜欢这种氛围的鬼片,老宅子,古朴的家具,干净漂亮的人和鬼,色调我也喜欢,电影的结构也比门好,有时候一部电影不能因为去渲染氛围或者炫耀某些特技而忽略了电影本身的需要,经典的电影每个细节都是恰到好处的。
世界上真的有鬼吗?
如果有,我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成为一个鬼,据说人死了之所以能成为鬼,是因为她还有很多的情感和气没有散去,如果能在人世间留下很多的很多的东西,如果人世间也有我眷恋的人,我也舍不得离去,我懂了,为什么心中有鬼,因为我们有那么的情感,那么多的爱,也许,我再也不会害怕看鬼片了,因为。。
心中有鬼---最后剩下的全是希望如果说心中有鬼是恐怖片,那这是我第一次看完恐怖片。
影片开头我真的有离开的冲动,可是看到其他人似乎岿然不动也就没好意思。
只是事实证明这一次被吓得不轻。
一夜没睡。
其实散场的时候心情很放松,一路回来,一个人洗漱都很正常,因为影片的结尾还是蛮好的。
直到,关灯,睡觉,闭眼,眼前突地就出现了曼丽浮在窗口看着君初和三三一起去戏院看电影的那张脸那副表情!
怨毒的和嫉妒的…我被自己吓到抓狂。
马上开灯,盯着天花板,呼吸急促,一身冷汗,更不敢瞄一眼房间的窗户。
谢谢刀刀,不然估计我会受不了害怕到哭出来。
可是我没有办法让自己表去想,在挂掉电话之后,在信乐团火形演唱会的背景音乐里,我干脆放开了让自己把影片想个清楚。
我倒更希望它能扒去恐怖片的桥段,简单地讲一个三个人的爱情故事不是很好吗?
这是一个故事中的人讲故事的故事。
我故意这样讲。
如果把故事中的现实称为大故事,故事中的故事称为小故事,应该会有专业术语,可是请表和我计较这些,直到最后几分钟我才区分出这两个故事,当知道小故事只是影片中的故事的时候,我长舒一口气。
当看到大故事中的所有人都平平安安,我想它采用恐怖片的包装只是想更加对比强烈的告诉我们生活其实很美好。
还有一点感受就是,各位过马路千万遵守交通规则,表乱穿马路…哈哈哈。
现在我讲起这些已经很平静,天知道在我努力跳过那些惊悚镜头回想清楚这部片子的时候,出了多少冷汗…还好影片总会End生活还在继续
——荧幕发光,无论什么都看;心中有鬼,冇乜也需要紧张。
没有人愿意去看此片。
一个2x岁的姑娘说,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去看恐怖片。
我说,正是不明白才要去看看这恐怖片有多恐怖。
2x岁的姑娘继续说,怪人。
一个10岁的小姑娘自然不敢去看此片,她说,可以带个枕头去,抱着看。
其实,这是一部爱情片,恐怖只是它借壳上市的壳而已,正所谓某朋友话头:心中有爱才会心中有鬼。
再问10岁的小姑娘:你知道爱情是什么嘛?
她回答:就是中意。
问:中意和喜欢,不是爱吧?
10岁小姑娘说:你越讲越乱了,爱情需要挖掘,内在的东西。
我姐(注:念初一)比较清楚,她在骆驼书店看过一本爱情小说《天使街23号》,你是大人,应该比我清楚吧。
恐怖片的节奏适宜一波连着一波起伏惊吓连连但也让观众透口气。
鬼古基本做到上述要求:开头吓,中间缓和,高潮再吓。
此外,配乐对于恐怖片十分重要,未看到鬼先听到声,突如其来的惊吓效果之中,配乐可能更重要。
当然,电影院的音响效果很重要,所以看恐怖片也适宜去电影院看。
中间的回忆是温暖的,无论是曼丽还是三三,她和他、她和他的相遇和相恋。
曼丽的眼中,爱情是细节,是君初替我开汽水瓶盖,在我走累时候愿意抱我,跟大人一起时候是大人,跟小孩一起时候是小孩,跟狗一起时候是狗。
她和他互诉衷情但又错过,分明唱的是“如果不是因为你,我又会是在哪里”和“情深说话未曾讲”。
三三和君初相识在乌镇,然后奉老母之命缔结婚姻,属于先上车后买票型。
她和他在电影院看戏一段“这种电影睡着看好过醒着看”是温馨但短暂,主要还是日常生活起居饮食相濡以沫细水常流。
惊吓才是主菜,到了结尾部分,女鬼说:你们人人有份永不落空,都来给我搞一搞。
结果他妈吓傻了。
然后高潮部分就是“捉鬼敢死队”,最后……女鬼在恋人的目光中烟消云散一刻,如泣如诉的钢琴声击中你内心最柔弱的部分,想要鼻子一酸,硬挤出两滴鳄鱼泪,一抹发现只有眼屎,一个人看恐怖片,有眼屎已经不错了,眼泪留给娘们吧。
演员表演中规中矩。
倒是选演员的制片应记一功。
范冰冰(饰演曼丽)不化妆都很像女鬼,据说女人们都反感这位长着一张蛇妖脸的问题女皇(《葫芦兄弟》里边的蛇妖)。
刘若英(饰演三三)很像小媳妇,据说女人们都挺喜欢她。
黎明(饰演君初)再续半生缘,投资方为什么选择他?
或许是他在《半生缘》里边的扮相比较符合本片描绘的30年代旧上海氛围,180cm的黎老板再次身着风衣、毛衣、礼帽,依然是略带呆板的神情。
最后,藤井树在街头遇到藤井树(导演还是编剧是《情书》粉丝),安排现实生活中的曼丽在街头遇到三三,但是她们并不知道对方是谁,然后欲行欲远背后车水马龙人影模糊消失……片终。
90分钟,竟然冇人提前退场,说明电影剧情尚算吸引人,但也说明惊吓指数不足,效果不够恐怖,如果能够把观众吓到中途冲出电影院不敢再看,那就是每个恐怖片导演终极目标。
师奶带着10岁的儿子同看,贴符一幕儿子手里的爆米花在抖……喊了出来:妈啊,吓死我了。
前座的小情侣,从瑟瑟发抖到抱紧再到如今的分开托腮凝视荧幕无语,这是一课《爱的教育》。
这时:导演不忘继续对观众教育并恐吓一番,出现文字如下:其实,这个世界上并没有鬼,你们要好好珍惜(如果不这样说彷佛就显得政治不正确8够荣耻通不过电影局的剪刀手),但在你身边……就可能有……
我开始看电影。
像得了强迫症般,看完后一点得写点什么,如果不写就好像睡觉前没有刷牙那般别扭。
事实上这部《心中有鬼》的故事情节流于平庸,留给观众想像的余地太少,出场人物单一,甚至无需线索,电影就能继续进行下去,和影片灰黄的色调一样,它就像主人公得了妄想症后的呢喃自语。
尽管如此,我还是看完了,因为我喜欢奶茶,而和她演对手戏的正是我平素不大喜欢的范冰冰范大美女。
范是一个电台的主持人,故事正以她的述说为开始,之后引导故事进入那个情爱纠葛的鬼故事。
曼丽和君初相爱许久,曼丽提出结婚,君初却犹豫,之后君初想明白自己的心意,为自己的犹豫感到懊悔,他买好戒指,约曼丽见面,准备求婚。
在两个人两两相望的路口,推着自行车的曼丽遭遇了一场车祸,瞬间烟硝玉陨。
而君初搂着她的尸体,悲痛欲绝。
之后,是奶茶扮演的三三因为受到婶母的喜欢,而被娶进了沈家。
但是沈君初无法忘记曼丽,对她态度尤其恶劣。
三三常常听到一些古怪的声响,她觉得特别害怕,却又好奇。
终于她进了那个君初不允许任何人进去的堆满曼丽遗物的阁楼。
暗无天日,落满灰尘,这样的环境果然很适合传说中的女鬼居住。
三三正是在这里遇到了曼丽的鬼魂。
由于对君初一厢情愿的爱,以及她对君初的爱的渴望,她答应了曼丽的要求。
呵,导演是不是要告诉世人,有些男人的爱情比死亡更加霸道?
人会死,可是对一个人的爱不会。
电影中的君初始终爱着曼丽,尽管曼丽已经死去,只是成为一个发黄的名字,他却始终走不出那些甜蜜的回忆。
而三三,一个可怜的乖巧听话的秀女,她的爱,那么卑微而绝望。
然她的爱,却又那么的执着,不顾一切,充满了奉献。
她唯一得到的快乐就是在看戏时,她故意不穿那可恶的高跟鞋,而君初抱起她,走了很远很远。
呵,喜欢看她那样的笑容,恬静,淡定,没有忧伤。
其余,整部电影里,三三的表情总是带着无奈,忧伤,惊恐,还有神经质。
奶茶是不是本身就略带神经质呢?
她诠释起那样的神情,总是一点都不显困难。
因为曼丽鬼魂附体带来的阴气的关系,三三大把大把地掉头发,黑色的头发裹在红色的绸布里,触目惊心。
而她面色苍白发青,格外地消瘦,那细瘦的肩膀更加弱不经风。
她在沈母被曼丽的鬼魂吓病之后,终于醒悟,却已经太迟。
曼丽已经发展出无限的野心,她想带君初走。
为了挽救君初,三三答应了曼丽,她决定把身体给曼丽,而她永远地消失。
呵,那一场她被曼丽按在水里的戏大概是整部戏唯一能和恐怖二字沾边的镜头,事实上就算这样的镜头在我这样曾经深度喜爱恐怖片的人看来,也无一点可以吓人的含金量。
君初去寻找三三,结果发现了曼丽,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呵,他拥抱着曼丽,诉说自己的怀念,柔情蜜意在挖出镇鬼的杵的蓉妈进屋才噶然而止。
蓉妈要杀死这个娇艳的女鬼,却死在异常厉害的女鬼手下。
到了这时,君初才想起不见了的三三。
无处话凄凉。
对于一个女人来说,爱一个并不爱自己,心中驻扎着另一个女人的影子的男人,到底有什么意义?
一个人再怎么,无论如何也无法把另一个人从她爱着的人心里抹去的。
我就做不到这样的高尚伟大,宁愿自己被怀念,也不愿意自己成为一个无望的侵略者。
电影的结尾堪称莫名其妙。
鬼故事停止了,故事中的三三生死未卜,范冰冰穿着红裙子,红色的高跟鞋,一身耀眼的红,拿腔捏调地让听众自己猜想。
见鬼去吧,早知道是这么一个结局,我还真不愿意看这样的一部电影,至少不要看得这么仔细。
而现实中的曼丽收到君初的求婚信,兴高采烈地赴约,在街头,和衣着肃静,脸容恬静的三三擦身而过。
对比范黎二人的甜蜜,三三脸上又有那种熟悉的忧伤夹杂倔强的笑容,那样的笑,让我觉得分外酸楚。
电影的结尾告诉观众这只是诠释剧中人对爱的看法,他们曾经爱过生活过,就已经足够。
可是我只看到了作为鬼魂的曼丽的自私与执着,还有冷酷;三三的单纯,倔强,牺牲,爱里的无我;君初的自私,深情,还有面对新欢旧爱之间的手足无措。
也许这和我的版本相差太远吧?
我喜欢的是,活着的人依然思念死去的人,但是他却学会接纳眼前的人。
逐渐开始新的生活,一边怀念,一边遗忘,努力地向前。
而死去的人,要学会释怀,就让自己活在爱人的回忆里,不再打扰他的现时生活。
呵,发现自己真的很异想天开,一边怀念,一边遗忘,如何能做到?
很少看鬼片.这部片还是在同事的陪伴下才全部看完的.还是因为范冰冰吸引了我,美丽的人.刘若英永远都是以老好人的角色出现在电影中.刘苦英在吃饭的时候,冰冰突然要附她的身,那电流从脚过的时候真吓死我了.哎.反正这种片还是少看,看过后,好几天都恐慌.
冰冰极美,over~
拍个鬼故事怎么了?本来是鬼故事的,结果前面变成爱情故事了,后面呢,变成广播剧里的故事了,然后最后还打几个字,什么虽然是故事之类的。。晕,真是够合写的。。看个恐怖故事怎么这么难呢。。其实在最后5分钟cut就不错了,哎,无语了.。
与《异度空间》一样 初看心惊 而后感动 爱如同鬼魅纠缠不休 你怕 因你还是放不下 因你还在深爱
每次看到范都会让我想起葫芦娃里面那个蛇妖。。。
每位主演都很到位。部分场景和配乐文艺得要死!剧情俗套狗血了一点。总体十分喜欢。
刘若英不行
心理片。。。。不喜欢
演技派
是不是变成鬼魂的唯一条件就是心中充满怨恨。我喜欢沈君初这样的名字。
戏中戏,戏里是悲哀,戏外是甜蜜。。 4星/H4/8/99
简直在浪费我的青春
唯一看过的鬼片
的确想营造恐怖气氛没错,可惜有点劣质,且结尾很扯,让人想掀桌==
乌镇那段拍得很美。
浪费了一套豪华幕后班底
三星给我喜欢的刘若英,范冰冰里面的造型也很惊艳的说…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会看这种片!而且还觉得蛮好看的!
最喜欢这种人鬼情未了的电影啦
看了不后悔的恐怖片。
整容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