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高弧慢球

Eephus,慢速魔球,小便球

主演:弗雷德里克·怀斯曼,韦恩·戴蒙德,基思·威廉姆斯·理查兹,康纳·马克思,格雷戈里·法拉特克,基思·普尔森,小大卫·托雷斯,保罗·坎达里安,西奥多·布卢科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24

《高弧慢球》剧照

高弧慢球 剧照 NO.1高弧慢球 剧照 NO.2高弧慢球 剧照 NO.3高弧慢球 剧照 NO.4高弧慢球 剧照 NO.5高弧慢球 剧照 NO.6高弧慢球 剧照 NO.13高弧慢球 剧照 NO.14高弧慢球 剧照 NO.15高弧慢球 剧照 NO.16高弧慢球 剧照 NO.17高弧慢球 剧照 NO.18高弧慢球 剧照 NO.19高弧慢球 剧照 NO.20

《高弧慢球》长篇影评

《高弧慢球》短评

这种空虚 现在一点点真实起来。不过是个球场 不过是一场球 好像是最重要的 但又好像是宇宙里最无关紧要的事情

7分钟前
  • Sebastian
  • 推荐

#BJIFF@深影国际,车灯亮起的那一刻让热爱和惋惜都在黑夜里更加深邃,一个时代的落幕也意味着共通的集体情怀即将消散,令人怅惘。

8分钟前
  • 岛礁
  • 还行

(由我口述,都格整理)海南节第一部,顶级电影,以至于我对后来看的好多部都有点刻薄了...表面上它使用了极为规整的电影制作方式:一个传统的故事框架,但内里置入了全新的内核,这种新的内核甚至重塑了时间。在一个单一的空间里,仅凭借有限的变幻(如夜戏中对灯光的使用)呈现出多元几何变化,做出了无限层重复变化的情境。借助这种无限的重复,它展现乃至实现了一种生活的真正衰退。包括摄影机对人物的捕捉,是一次次无序的叠加,人物的非正式的告别和离场,在这个唯一的行将毁弃的空间里不断增加新的场域,新的重复,这就几乎把空间从衰退的时间线里置换了出来。也就是,这个讲美国棒球生活的电影居然构造出一个被排除在时间外的空间,它让一场场重复开始的比赛不只是那个不断向前的运动,也是一个永恒的意图。电影语言非常精炼,诗意,时尚。

10分钟前
  • W TENG
  • 力荐

+ 比起米勒角的圣诞夜更喜欢这部

14分钟前
  • 逃生箱舟
  • 还行

如果让我来拍,片名就叫《龙七对》,取景四川成都,讲述了一间常去的茶馆闭店之前一群人通宵打川麻到天亮的故事。

17分钟前
  • Hannya
  • 较差

8.5 一场终将结束的棒球比赛,消磨时光的艺术。

21分钟前
  • KID Y
  • 力荐

知道是关于时间的电影 但是未免太无聊了吧

22分钟前
  • 三皮虎
  • 还行

道理我都懂,受《不散》影响的痕迹很明显。但就和永远搞不懂棒球规则一样,实在是太难relate to顺直白男的情怀了。

25分钟前
  • 凹凸
  • 还行

摄影教科书,棒球是一点不懂,那种镜头运动光影交错视觉设计看舒服了

27分钟前
  • 铅纸鹤
  • 推荐

和米勒角异曲同工,感觉像是Omnes组内的某种命题作文:一天之内无明显主线的大群戏,无事可做的小镇氛围。两部对真实临场感都有非常好的设计和控制(反复强调视线的移动和声音的方位),但相比起陶尔米纳,这部真正的难度在于摄影机对球场空间的结构,真正的亮点可能在于把体育竞技片放到一个不常规的时间跨度中(eephus),正如塞拉把政治阴谋片拉伸到一个蓝天碧海的度假时空框架下。非常迷人的夜戏。

28分钟前
  • 圆首的秘书
  • 推荐

电影中的“乡村民谣”,承载着他们的快乐和过去的棒球场地即将改建为学校,导演用一场棒球比赛诉说中年男人们的无奈和忧伤,与这座棒球场地挥手告别,在告别的背后,是对快乐时光的留恋,一群人可以不断地吐槽、闲聊、玩笑,比赛其实并没那么重要。音效摄影都不错。

30分钟前
  • 枯棘梦梧
  • 较差

@15th BJIFF

32分钟前
  • Holmes
  • 很差

史上最抽象的电影之一,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Eephus”在何时发生了,抑或是一直在发生。画外来自怀斯曼的声音似乎指示了影片场面调度的真正来源——它拍摄的只可能是某种秘密的机制,尽管可能是虚无的,但因为秘密的存在导致一直有线条被观看。

37分钟前
  • TWY
  • 推荐

"Strikeouts are Fascist“ 詭異的聲畫結構招徠拓維的時間性,蔡明亮與字面意思的“正發生”。

40分钟前
  • 书翎
  • 推荐

8.5# 连续两次看——Ballad of elegiac meloncholy 或曰叙事的乌有乡 锈带复兴的失落伊甸园 在这里 人物们的块茎结构和视听上如游戏般的展开令观看几乎成为一种解谜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脸谱象征 大部分的前中段时刻也都是伏笔 滞后的揭示仿佛意涵上的惘然 令人想重新回返 重新沉入某个既已逝去的画外世界 伦德的确拍了一场棒球赛 但他却自始至终让棒球赛的规则与热血靠边 转而抓拟离场/无故/日暮/幽灵 不同时刻不同质地的逝去竟在时序上契合了一日之内的下坠 晨间是朝气 正午是烈焰 黄昏是拖锯 夜间是鬼魅 辅以塞克式的打光 《牛皮2》式的中心-去中心 《不散》式的情绪郁结 一切都秘不可宣 w/ Shaw

44分钟前
  • 林晔
  • 力荐

作为首作很不错。去年有Holdovers怀旧,今年有高弧慢球。不知是否对这种业余比赛场景越熟悉,越容易觉得影片精雕细琢的人工痕迹虚假,越做得不像一个show,越像show,The Last Baseball Show。全片最感人的是第一个独自到达最后一个独自离开的独自在场边观看记录的Franny,“Today I consider myself the luckiest man on the face of the earth.”(Lou Gehrig)"WELCOME TO SOLDIER FIELD,“ 棒球版《不散》,然而对球场抒情做到了,对人的部分略俗套。观感放松,伤而不哀。音乐很好。树林里一段莫不是听到了直升飞机声?还以为专属退伍军人的球场,老的越战,年轻的海湾战争。

48分钟前
  • Q影誌
  • 推荐

3.5 捕捉时间幽魂。/ “让棒球远离球棒。” 让电影(传统方式)远离电影?

51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推荐

看不下去…放弃

52分钟前
  • drowse
  • 较差

其实是一种很当下的状态 一种很抽象的落寞 画面颜色真的很霍普🥺

54分钟前
  • 还行

我觉得应该是很诗意的,但是今天好奔溃,下次再补完吧

59分钟前
  • BBluc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