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追大陆的电视剧了,很有文化底蕴的一部电视剧子,像着了迷一样,想读懂剧中人物的命运,都演得很好,跟导演采访时说的一样,这是一部对得起一个导演良心的佳作。
大祠堂 刚刚看完大祠堂,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从年纪小没有那么多时间看电视,有时候有时间却不能正好赶上播放,感谢网络,现在想看什么就可以搜索什么。
大祠堂家国情怀,是我这么久以来看的比较畅快淋漓的一次,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舍小家为大家,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看到的都是正能量。
非常喜欢这部剧。
有一点要说明的是,下面正文里的剧评是我只看了前38集写的,至于最后39-43集,当时还只是每集几秒钟简略看了大概,作为一个汉服同袍,明清易代的悲壮历史我太熟悉了,因此我不忍看,却又不忍不看。
时隔约一周,我才含泪补完最后几集。
谢致相是谢家最大的异数。
他选择以身入局,至于身败名裂,九死而不悔。
如果能用他自己一个人做贰臣的代价换来谢家子孙兴旺、生生不息,谢镇不至于上演第二个扬州十日的悲剧:“数十人如驱牛羊,稍不前,即加捶挞,或即杀之。
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
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籍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
行过一沟一池,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
至一宅,乃廷尉永言姚公居也;从其后门直入,屋宇深邃,处处皆有积尸。
”那么他即便被族谱除名,成为断了香火的孤魂野鬼,其犹未悔。
汉族人不肯剃发易服,因为他们从小读的圣贤书教育他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根据《孝经》的记载,在此之上,孔子还讲了“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
”谢致相在做到了前面所有“孝”的境界后,最终以“无我”之境超越了家族的所有人。
可,进入了满清时代的谢家人,最有可能会遇到什么命运呢?
《论语·雍也篇》记载:“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意思是,人活在世上应该是正直的,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谢致相在很多意义上已经达到了圣贤境界,然而他终归不是一个神仙,无法预知未来,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八年也没能使他认清满清的真实面目。
活到满清的谢家人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某个血气方刚的后生,无意中写出一句暗讽满清的诗,便被恼羞成怒的满清皇帝诛灭九族、满门抄斩。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文字之狱,华夏泱泱五千年,未有甚于此也。
剃发令削去了汉人的骨气,让活下的人永生永世活在“不直”的阴霾中。
谢致相的牺牲,真的值得吗?
--以下为仅看了前38集时写下的剧评:习惯了2020年代以来古装剧厚重的美颜滤镜、满屏小鲜肉、大美女,和一尘不染的古装布景间,刚打开这部已经上映十余年的正剧,会觉得不适应——男的没有长得帅的,女演员里高颜值美女也只有主演林心如一个。
再加上正剧特色情节拖沓反复、让人着急上火,作为男女主甚至迟迟都不能洞房,要不是提前知道这部剧的好口碑,真的会在前几集就弃剧。
然而,很快我就发现原来颜值在这部剧里是最不重要的东西——因为这部剧里出场的每一位谢家人,都有着鲜活灵动的灵魂、熠熠生辉的人格。
电视剧情节的推动需要很多冲突,而产生冲突矛盾的本质是一件事情在形而下的层面往往有诸多道理,这些道理在人世间自然无法万全,分歧丛生。
谢家这些性格各异的子孙们恰恰就是这些复杂事理在个体身上的显化,但他们终归用自己所理解的方式阐释着作为徽州谢氏这样一个荣耀的世卿大族应有的骨气和尊严。
理一分殊,月映万川;人有千面,大节无亏。
这部电视剧在豆瓣词条上的简介最后两段对这部剧是这样概括的:“个人、家庭、宗族和国家,欲望、道义、荣辱、情仇和生死。
《大祠堂》昭示了中华民族的连绵不绝、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大祠堂》代表了文化的无尚价值、也代表了生命的超越永恒。
《大祠堂》涉及复杂多样的人际伦理:恋人、叔嫂、夫妻、父子、妻妾、主仆、朋友和兄弟,在朴素平实和流畅自然之中讲述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故事。
”华夏文明在近世三百余年间遭受太多劫难。
走进明清易代这第一重门,天崩地解、认贼作父;走进五四新文化运动这第二重门,物竞天择、西方为强;走进十年浩劫的第三重门,红潮滔天、文脉尽绝。
《孟子·万章下》有云:“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这部剧的代入感很强,每个角色都有着生动立体的人物性格,从立身、齐家、治国,最后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故事在剧情中娓娓道来、层层展开,仿佛让人觉得自己也是谢家的一个成员、是在看自己家的故事,仿佛自己的生命能与谢家这样的勇气和尊严接续在一起,“光宗耀祖”一词,确实是我这样的凡人能在世间争得的无上荣耀。
从这部电视剧中,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钱穆先生讲的用“温情和敬意看待本民族的历史”。
当满清的屠刀砍向一个个不肯剃发易服的忠臣烈士,明朝人,是站着死的。
场景全是西递宏村的实景,对于徽州的当时的风土人情重现的也很到位,但是编剧是对那个时代有什么误解吧?玉芬的思想比新中国的时候都先进啊,私奔家里人还都支持她?编剧怕不是小学生吧?还有,朝代更迭那开始灌输清朝取代明朝是多么正义而理所应当的事?WTF?不错,我们从现在的角度看朝代更迭是很正常,因为我们已经知道标准答案了,但是对于生在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这是亡国之耻啊!
那是外族入侵,和日本侵华没有区别!
任何跪舔侵略者的行为就是叛国汉奸!
编剧让人物用现代的眼光想的这么开,你是给他开了天眼洞察春秋百代嘛?
你怎么面对扬州和嘉定以及整个中原地区被清兵屠杀的人?他们就活该被杀嘛?
如果每个人都认为朝代更迭同胞被杀是理所应当,都不去抵抗,那么哪怕是现在,任哪个国家来都可以再屠我们几次!
讲故事要用心,好的作家会把人物写活,让他们按自己的个性思考和说话,如果强行给人物加上自己认为好的思想,让他们说作者想说的话,做作者认为正确的事,那就难免让人物显得太平面,前后矛盾,甚至精神分裂……不记得从哪里看到一句话,你在历史书上划过的寥寥几笔,也许就是别人的一生,如果非要拍历史剧,那么请尊重人物和历史!
这部剧在电视上播到快结尾了我才看到,看见有林心如和神探狄仁杰前传的色子就看下去了。
我很喜欢看剧中展现的徽州秀丽风景、古朴建筑和明朝的人物风貌,连带思考了宗法制、家国同构与族权压迫等知识点,啊真是爱学习啊咳嗯……谢家人名字都很好听,复洵格非格常致卿致相,就是修文修武修斌取得有点懒啊这里批评一下2333,怎么现代人取名就张伟李亮王小强了呢。
也许是因为我喜欢这个演员演的色子,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谢致相。
剃发的清朝官员最后穿着明朝服饰死去,留给最敬爱的嫂嫂一封遗书,一句“致相一生虽然短暂,却经历了世间的荣辱悲欢”让我唏嘘不已多年不忘。
我回想他跌宕起伏、波澜诡谲的一生,从代兄成婚回门的机灵孩童到坚毅地说“谁伤害我未出世的侄儿就是我谢致相终身的仇敌”的蓬勃少年,到载誉归来的明朝士子,最后是众叛亲离的投诚官员,也许是他两朝为官的才能、深(恋)情(母)不(情)改(结)的痴心和他嫂子一番为大义而变节的屁话辩解让我不讨厌这个抛弃忠义背叛家国的人。
我痛心他的选择,有时候会希望他不然就奔赴国难战场捐躯算了,但我更伤心谢家人绝不屈服宁为玉碎的气节,我还记得前后两谢的长辈不愿剃发慨然自尽的那个晚上,明月朗朗照进宗祠萧萧,两个人一笑泯去恩仇,不再问天意从来高难测,不再争前谢后谢是非多,从容饮下毒酒,只留下盼望子孙生生不息的愿景,与他们一起逝去的,或者还有明前的宝贵文化与千百年来文人士子的脊梁。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道理说了数百年,累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逃不过天命衰微、气数将尽,唯有苦天下久矣的百姓在这如漂萍浮沉的命运中生生不息。
一个人的命途已足够令人叹息,国家的存亡和百姓任人鱼肉天下流血漂杵更是国恨难雪又哀怜民生艰难,但是最后我还是难忘致相,他天资过人却名节有亏,他其实脆弱多情但无人可依,他是一甲状元“坐中多是豪英”的栋梁也是两头不到岸的宗族“败类”,是变革中清醒而痛苦的一个矛盾。
他明白明朝去势已不可力挽狂澜却不知道,他可以让扬州惨案不在徽州发生却阻挡不了统治者移风易俗镇压汉人的决心。
致相着汉人服装手持利剑终结自己在别人看来应该死在战场上的生命时,他在想什么?
忆昔谢镇垂髫时,遇到一生中最重要最想陪伴的嫂嫂,兄弟同在各有各的期待与执着,天赋异禀考中状元完成士大夫的理想而他老爹半辈子就混了个秀才,可惜大厦倾覆,活着的人进门是满眼委屈思念声声呼唤老嫂子,出门已是跟着一堆清兵在父亲的斥责下转身, 毁誉参半的一生犹如一场大梦,不再是能说浑话的八岁孩童,只是此身虽在堪惊。
致相的秉性真的没变,嫂子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利禄名声不在意,不回谢家就不回但是老惦记嫂子,嫂子让他死,他也就利利索索地死了,别的人和事情他早已淡然,就是嫂嫂才是他身上成吨的稻草。
古往今来他人自己的事,就留给渔唱起三更吧。
《大祠堂》
我个人非常非常爱这部戏,先不说我是不是老赵的影迷,我爱徽派建筑爱到痴狂。
这部戏讲的是一个徽商大家族的爱恨情仇的故事,所有的戏份都是在宏村拍摄的。
这部戏所有的演员都是戏骨级别的,绝对是到任何一部戏里面都挑得了大梁。
而且情节有趣并且有意义。
这其实很难得,因为很多时候一部剧最怕的就是无意义的情节推进,为了有进展而加戏。
这部戏最开始给我的感觉并不是很好,因为每一个人物都让我觉得过于得意或者过于软弱。
但是越看越能看透这些人的命数与人生。
先说主线,男主和女主分别娶了别人嫁了别人,女主嫁给了男主的弟弟,男主甚至都不敢多说什么。
最开始我真的是非常愤怒的,这男人也太没出息了吧。
后来我才明白,他哪是没出息,他得为大局考虑啊,他不仅仅是他自己,更是家族未来的希望。
他后来每一个选择都是那么的让人无奈心酸,但是确实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开始的时候最窜我火的男女主,却成了走到最后的人。
虽然两个人这辈子遗憾太多了,但是也恰恰是这种温润如玉的力量让两个人得以坚持下去,重振家业。
每一个演员都是演技在线,所有的剧情都合情合理。
主要是摄影角度我爱到不行,把徽派建筑拍的像是水墨画里面透出来的景色。
附一张电视剧截图
大祠堂终于开播了。
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了鸿飞哥哥和心如姐姐的合作。
很失望。
这部电视剧算是部好剧了,除了进度太慢了点(嗯,我拉着进度条看的)。
对于人物的性格刻画确实相当的成功了。
几乎剧中的每个主演,都被树立起了鲜明的个性,三爷,致相,致卿、奶奶,秀才公,格常,吱溜..特别是致相,让人印象深刻,从少年时的少不更事,到历经沧桑的淡定从容。
还有致卿,从未生病前的意气风发,到生病时的破罐破摔,再到中年时的成熟,每一步的成长,都让人看的清清楚楚,并且性格中唯一不变的任性倔强,却贯穿始终。
可以说这个人物是非常饱满的。
只是让人遗憾的是致成,他的性格基本看不出太多的变化,从第一场他坐船回来,一直到他儿子娶妻。
我看不出一个与爱人无缘,历经世事的大商人与初出茅庐的小子,在性格上的深刻变化。
当然,你可以说编剧没给出一个可以强烈对比的事件用以衬托人物。
当然,编剧把致成写成了完美的神,无论面对什么问题,都成熟从容。
这当然很好但这决不能意味几十年没有感悟,没有成熟。
越是没有强烈的事件对比,越考验演员的功力。
哪怕一个小小的事情,一个含蓄的表情,能透露出的讯息就很多。
这一点,我仅仅在致成与巧珍的闺房闲聊的时候,能体会出一二。
致成对巧珍的感情变化,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表现的很丰满。
特别是致成夸巧珍“真可爱”的时候,致成早起与巧珍说他的梦境,致成与巧珍在书房里闲聊的那几个片断,还有致成当爹时的喜悦,逐渐把致成对巧珍的情感变化展示出来,让我几乎羡慕起他们这对夫妻了。
甚至在致成说起从商或从政时的意气风发,让我几乎回忆起那只刺猬GG跟他老婆说起那句“天下”时的神情。
也许,对于这些得心应手的场景,鸿飞GG还是很能够把握的吧。
然而在大方向上,比如与秀云的一生爱恋,致成却显得极不自然。
不敢揣测,也许是林心如的名气太大,鸿飞GG实在没有放开手。
致成陪巧珍回门回来,偶遇致卿和秀云,我完全看不出他们是互许终生的青梅竹马。
说好了一辈子的爱人成了别人的,就是这样一个不自然的表情足以概括的么?
到后来致成帮秀云劝回致卿,致成与秀云的桥上相遇,致成与秀云间有理有节的谈话,我几乎以为他们是普通朋友而已,好吧,说的好听点顶了天了也只是兄妹之情,离生死相许的爱人,差到不止十万八千里呢。
正因为他们俩的表现实在差强人意,连带的,巧珍的嫉妒和自杀变得极为的牵强和不合理。
巧珍说,我当你是真的一心苦读,谁知你一心想的是秀云吧。
她在完全未知的情况下,无意间看到致成与秀云谈话的眼神,就能一眼断定他们之前有着深情,我想知道那是怎样的不能自制的深情呀?
即使到最后一集,致成与秀云许诺的下辈子,那种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态度,看得出那个一生非卿不娶的执着么?
我们亲爱的鸿飞GG,你看林心如的表情即陌生还含着谦卑、客气、礼貌。
你们刚认识吧?
再说,性格上的变化,实实在在的,我只能说,鸿飞GG对于生活的体会不够用了。
整个人物的性格从一开始就没什么变化,一贯的冷静沉稳。
即没有少年时的轻佻活泼,也没有失去爱人后的痛苦体会,更没有中年时历尽人世的成熟沧桑。
具体的就不说了。
我只能说,大祠堂,好看,好看在几个配角的出彩表演。
主角,差了
对此结局不够满意,致卿,她的丫鬟,致相都明确表示希望秀云和致成喜结连理(编剧却要体现徽州女人的贞洁),结局致相也不应该自杀(从长远来看致相并不是变节小人,所以这部剧拍的就是明末清初的人和他们的观点)……而且致成也是想和秀云再续前缘的。
感觉这部剧好多“历史的痕迹”,“贞节”二字其实也是一个枷锁,所谓的贞节牌坊是压在女性身上的重担,让她们不得不遵守那么多迂腐封建的规则,这部剧被压了6年才播出,历史正剧的拍摄要吸取教训了
大祠堂 (2012)8.12012 / 中国大陆 / 剧情 古装 / 阎建钢 聂造 / 林心如 赵鸿飞很好的历史正剧,被誉为心如的转型之作,因被压,可惜了
电视剧像是在我们面前摊开了一幅画卷,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有忠诚老实本分的致城,也有任性的致卿,有堪为古代贤惠妇人的秀云……在平平淡淡的故事中讲述着他们的命运,在各种小的细节中,让我们感受着徽州悠远的历史与文化。
最让我着迷的还是里面的建筑,好有特色啊。
还有他们的祠堂,以及他们对宗堂的深入骨髓的信仰,虽然其中不乏腐朽的封建思想,但是其中的中华文明几千年留在后辈的中国人深深的烙印,那就是忠诚的,憨厚的,本分的,隐忍的,有担当的,认命的中国人的缩影。
大祠堂这部剧本身还是不错的,场景人物剧情都还可以。
但是我本来期待更多。
第一个不满意是这部剧还是脱离环境谈人物,让人很尴尬。
比如玉芬这个人物,就像是从现代剧中挪过去的一个不懂事的00后,从小听的是三纲五常的教育,周围是恪守妇节的榜样,她说跑就跑。
然后围绕着她离家一事,女主角失心疯一样忘记自己的身份,私放其跟一个戏子姘逃,不说玉芬有什么罪,女主角私放一事也是大罪。
然后守寡半生的大奶奶对这个孙女也是完全脱离时代的爱惜同情,封建礼教是人吃人不吐骨头的残酷冷森,这样的罪,千夫所指,为家族蒙羞,大奶奶并没有因此而耻因此而羞,反倒怪儿子不该开除玉芬的祖籍。
编剧不该对人物怜悯,玉芬的悲惨、玉芬的被残害该由我们观众来同情,来掬一把热泪。
其他人超越时代身份的情感是不恰当的。
其次是对徽州的刻画不够深刻。
主题曲唱: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徽州七山二水一分田,全年劳作吃不饱三个月,小小孩儿被迫离乡,离开家跑码头,音讯不通,生死未卜,而徽州的女人因为丈夫外出讨生活独自在家犹如守活寡——一世夫妻三年半,都是这穷山恶水逼迫的人间悲剧。
可是剧里没有体现这个必然的悲剧性。
虽然还是好剧,但是这样的题材,一座座贞节牌坊就是一个个的人间悲剧,沉痛没有体现。
有点可惜。
此一记。
剧集到后面,前谢后谢的斗争就越儿童化,仿佛乡村爱情故事里面的广坤和那个秃头。
再之后又引入了魏忠贤这个奸人,在这个过程中格非这个角色层次出来了,其他人表现很差,尤其是玉芬!
唉!
玉芬,她不是招人恨,她是不该出现在剧里,我对魏忠贤都没这么厌弃。
跨脸
心如太棒了!!!
被政策所压制的好片
谢致成和郑秀云啊 一生不逾矩的精神恋爱 为什么要认命呢5555 赵鸿飞🐂🍺
五星全给赵鸿飞!!!!!!
这么好看剧居然没有多少人知道。林心如演技赞!
既是严酷的封建糟粕也是宗族利益团体想要壮大发展的必然。两星给赵鸿飞的文武双全,太可惜了。加一星给男演员的发型师,都是小髭须,很自然,没有黑乎乎一坨包耳大鬓角和白娘子式的发际线,尤其赵鸿飞用自己的长发,太开脸儿了。
只有思想有高度,对中国古文化有深刻理解的创作团队才能拍出这类型电视剧,服装场景很美,内容主题深刻,演员表演扎实用心,老演员们真了不起,潘虹的大奶奶,赵亮的格文那演技为整剧加分不少,大爱
封建宗祠文化背景下,人物所谓的气节忠贞变成了愚忠愚孝
真的好看。
好看
一般般
还行吧,反正也看下去了。
可惜这部剧被压了好多年 其实真的很好看
人淡如菊
一门忠烈!难得的好剧。
被打分给骗了,祠堂文化和民族气节的方面讲的可以,但也有好多压迫女性的糟粕文化:剧里有两个很重要的女性形象,一个是女主角秀云,她遵从长辈嫁给心爱之人的族弟为妻,丈夫能力不足自尊心却特强从来不听人劝,常年在外曾五年不回家;家里没婆婆,公公不管事,小叔子还小,小姑子不懂事,一大家子都压在她一个人身上;遭遇过不公、全族获罪、丈夫去世、改朝换代,半辈子历经磨难终于风平浪静儿子也大了,大家也觉得她可以追随自己的幸福和心爱之人共度余生了,她还是为了妇道拒绝了。任劳任怨,放弃自我,当牛做马为夫家奉献一生,这就是这部剧歌颂的女性形象。再说另一个女性玉芬,她本来应该是反对封建压迫独立思想崛起的新女性形象,结果剧里把硬是她塑造成了一个为爱情冲昏头脑、没男人活不了、祸从口出、自私自利到极点的女人,编剧简直其心可诛哇
这部剧,可以称得上是史诗级别的了,平凡人的史诗,在历史的交替中挣扎与蜕变
人物不是非黑即白的,我以为的坏人,有坚定有骨气的一面,我以为的好人,也有为了利益放弃家人的时候。兴衰荣辱,安稳得失,剧本写得真好。越到后面越有那种宿命的无奈和觉醒感。
玉芬太烦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