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日本武士电影,里面有现代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缺少的一种精气神。
《一命》略有区别,它不是通常武士片那样弘扬武士的忠勇以及扶强抗暴的侠义精神,而是对武士精神及至所有公共道德的反思。
故事中到底是谁错了?
千千岩求女为救妻女假言切腹妄图骗取同情后,遭众武士逼着假戏真作,并用最残忍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性命,众武士维护了武士的声誉,但千千岩因为一句谎话断送性命算不算公平?
如果说有错的话,错在哪儿?
三个充当介错的武士起初是有严于律人宽于待已的嫌疑的话,片尾三人的切腹又让这个命题并不成立。
千千岩固然有错,但他为救妻女走投无路又怪谁?
一句起因尚可谅解的谎言活生生逼死一条人命,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女婿,最终导致一家三口同赴黄泉路,代价是不是过于惨重了?
思来想去,最后我认为错在于众武士对武士声誉的错误认识上了。
自古以来,公共道德是众人合力捍卫的一种标准,时间长了大家就都忘记了这种标准的由来。
所谓公共道德,是先由个人认同,然后推广至大家认同,而成为默认的行为处事标准,而非先有标准再去约束个人。
道德这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认同它,它就对你有约束力,如果你不认同它,它就是一个屁,因为它根本就不存在,它对任何其它人来说都不具有强制执行力。
但众武士却本末倒置,用自以为是的标准强行约束他人,从而造成人间残剧。
津云半四郎用竹剑和生命为代价想证明只是执行道德的人如果自己达不到武士标准的话,就无权处决别人的性命,他推倒了武士偶像就以为为女婿讨回了公道,却不知在那三名武士相继切腥后,武士偶像自然也顺理成章重新站了起来。
这肯定是津云半四郎所料想不到的,因为错的不是道德本身是否合理,而是道德在什么范围内才适用。
我不知道导演是不是这样想的,但我是这样想的。
总觉得亚洲电影都有很重的责任感和悲情意识,导致电影总是惨淡收场,也许莫不如让津云半四郎真刀真枪杀个血流成河来得痛快,评价估计也会更高些。
影片翻拍自小林正树1962年的名作《切腹》,一名落魄的青年武士靠教私塾为生,为了能够凑足给妻儿治病的3两钱,到大名的家中假切腹,以期可以拿到一些银钱。
没想到这位大名真的让他实现切腹的诺言,他不得不将谎言继续下去,用自己的竹片刀切腹。
受尽痛苦之后他最后被大名结束了生命。
他的死带来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妻儿在同一天死去。
他的岳父—也是一名落魄的武士,平时靠糊纸伞为生,失去亲人的痛苦让他猛醒,他拿了自己的竹片刀去大名府报仇,结局当然也不免一死。
但是他自杀式的行为和武艺使得不少高级武士羞愧不已,其中几个被他切掉发髻的武士都切腹自杀。
然而无论他做什么、怎么做对于大名的地位都没有任何的影响。
个人认为,本片最高潮的一幕不在最后武士用竹片刀于大名府中的武士打斗,而在于妻子美惠从丈夫--年轻的武士千千岩求女的尸体上翻出从大名府中带出的不舍得吃的点心,含泪吃下并死在丈夫尸体旁的那一幕。
那种感动可以称之为震撼,一种无声、无奈、无助的震撼。
生活带给贱民的只有无法摆脱的痛苦,而且毫无转变的可能性。
片中很少有背景音乐,安静的让人感到生活的压抑、毫无希望;即使有也非常恰到好处的渲染人物内心的悲苦。
画面精致、细腻,颜色偏暗,对于人物的迷茫、无助、痛苦、仇恨等情感表现得非常到位。
本片对于武士制度和切腹进行了嘲讽,并重新思考某些毫无人性的做法。
本片是今年来我看过的即不色情、又不变态的日本电影,但是他表现的主题却非常值得人们去深思。
我没有看过1962年版的《切腹》,据说比本片还要优秀,可是本片已经是我认为非常优秀的日本电影了。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同样每一个看这部电影的人心目中,都会有属于自己对于这部电影的理解。
这就正如一部大片,有的人喜欢看特效,有的人喜欢某导演,有的人喜欢某演员,有的人喜欢剧情,有的人喜欢拍摄手法等等。
我们无法为一部电影的好坏进行评选,只能为自己心目中这部电影打分 我没有看过之前的《切腹》,所以也无法比较这部所谓的翻拍比之前那部孰优孰劣。
但是就这部电影而言,让我始终由一而终的一个信念就是-人性。
导演通过影片带给我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在人性面前,所有的东西已经变得微不足道了。
影片开头很简单,就是通过半四郎的举动引出整个剧情,通过叙事的手法将整个剧情呈现给观众。
其实让我觉得很有印象的一点是在影片早期和后期,半四郎有句类似了无生气的“哦”字对白。
那种语气一出,刹那间让你有总毛骨悚然的感觉,第一次出现的时候,让你感觉到是一种已经在冥界边缘的感觉,第二次出现的时候,是已经抛身出去的信念。
导演始终用温情大于杀戮的镜头在向我们叙述着一个故事和一个信念,在人性面前,我们什么都可以放下。
武士的尊严、男人的自尊、父亲的威严、丈夫的气魄等等。
影片没有什么打斗镜头,相反在刻画人物内心性格和面对人生抉择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面反而让影片的内涵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个经历过战争洗礼的武士,因为主公没落而落魄度日,与后期影片出现的那些没有经历过战争却鼓吹着自己高高在上的武士荣耀的家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尤其是后期半四郎用竹刀就将他们震吓住之后,面对一个人的半四郎,反而带着精良刀具的所谓武士家臣却无一敢主动攻击。
由此不难看出一个道理,总是有那么一群不学无术的人,靠着响亮的名号来掩饰自己的无能。
影片其实有几个地方是给我很深刻印象: 一、求女去请求切腹的时候,家老赏给他的糕点那一段,导演用了接近一分钟的剧情去刻画这个画面,这对于120分钟的电影而言,这块糕点的出镜率还远远高于那些路人甲、家臣乙等群众演员,开始的时候真的不理解一个将要切腹的人,为何看到一块糕点会表现出欣喜的形态和导演为何要在这块糕点上落墨如此之重,然后后面的剧情则很好的给出了答案,关于糕点的出现,就是剧情的前中后串联的其中一个切入点。
尤其是那一句“我觉得两个人一起吃比较香”,让我们体会到,身为武士的半四郎身上并没有单单存在武士的优越性,更包含了他对儿女深深的爱意,而正是这种爱,让求女也是善良的成长,这也是为什么当有甲州屋掌柜要娶女主角的时候,半四郎不答应反而半夜跑去问求女是否愿意娶自己女儿的原因,一个善良有爱的人,才能给他的女儿带来幸福。
而到了影片后期,看着女主角将求女用死获得赏赐的糕点哽咽着吞进去的场景无比悲哀与凄凉,为什么要有这一段,其实也许导演是想借糕点带给我们一个信息,那吃进去的,可都是满满的爱啊,尽管那个糕点有丈夫的血与泪,但是归根到底,这个糕点,其实就等于说明了一件事,为了她和孩子,丈夫可以付出所有,包括生命,所以那吃进去的每一口,都是丈夫对自己满满的爱。
二、求女的刀具;众所周知,武士刀对于武士而言,就是生命。
一个没有了刀的武士与死人无异。
虽然片中没有着重在这一块,但是细心的观众肯定会留意到,影片初期半四郎曾经去拜访过求女的父亲,当时半四郎看到求女父亲在擦拭刀具,曾说了句,“哦。。。
和在下的完全不能比啊”以此来表达对求女父亲获得主公赏赐的“兼定”刀的羡慕。
这把“兼定”除了是把名器,更是身份的象征,虽然影片没有交代,但是从后面求女第一次拒绝典当老板要求典当佩刀的要求可以看出,求女身上的刀具应该就是其父传下来的,而其中一个镜头是求女左手紧紧的握了下他的佩刀,由此可以看出,那个除了是武器,更是家族的荣誉。
因为早期其实我们知道求女不像传统武士,更像是一个读书人,所以肯定刀具给他的意义没有传统武士那样至高无上的,但是他一个读书人却以武士自居,最大的理由就是那是属于家族的荣耀。
但是当女主角病重的时候,求女却义无反顾的将刀具典当掉。
由此可以证明,在生命和人性面前,无论是武士尊严还是男人的自尊抑或是家族的荣耀,一切已经变得不重要了。
三、猫。
猫在剧情里面有两只,一只是求女落脚的破庙里的流浪猫,也隐射了求女所处的生活是落魄的,就跟流浪猫没区别,下雨的时候漏水,唯一的高位摆满了书籍,而人只睡在地板上,由此可见求女渴望通过自己的学识改变生活但是又无能为力的窘境。
而流浪猫的死亡,似乎也预示着灾难对于这个家庭所带来的困苦,女主角看到猫如同感触到自己,所以伤感无比。
而第二只猫出现在半四郎打斗中和最后家老让下属把事件处理好的场景中,无论外面打斗如何激烈,那只猫始终雍容华贵般卧在毯上,这就好比这大名或者掌权者一样,无论下面如何惨烈和水深火热,对于他们而言,没有丝毫影响,同时也映射出社会也如此,出身好,哪怕你没本事都能和那些家臣一样过着安逸的生活,而出身不好,哪怕你身怀绝技,都只能穷困潦倒度日。
也有点像我们当下富二代、官二代和农二代工二代的差距。
四、铠甲和木刀。
铠甲在剧中代表着权力、荣誉、地位。
也就是代表着大名门不可侵犯的权益,而半四郎后期为什么要用木刀而不用真刀,其实意义更大的在于他是想为死去的女儿、女婿、外孙讨回属于他们的尊严而已,因为其实就算你拿真刀,也不可能自己一个人就推到整个大名府,更不可能推到整个日本阶级统治的弊端,所以木刀和铠甲代表着自尊和荣耀。
用木刀让敌人为之胆怯,让铠甲为之受损,其实就是在于讽刺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家臣只是因为跟了个好大名而故作清高,其实内心根本没有真武士的坦荡荡,所以就算真刀在手,他们也是惧怕手持木刀的半四郎。
后语:其实导演翻拍这部片子,不一定要原汁原味,因为如此一来,翻拍就变得没有意义。
况且翻拍经典,不容易超越,唯一可以尝试的,当然就是只有原著中所薄弱的环节如何能够在新作中强化而又收到效果而已,从这方面看,《一命》已经做到了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了,至于观众是否明了,就要看每个人怎么看待这部电影了。
刀没有好坏、在好人手中就是救人水火的利器,在坏人手中就是杀人的凶器,所以我们在绯村剑心那里也知道,曾经杀人如麻的剑心,哪怕是到了后期,也没有放下刀,唯一不同的是,他后期的信念变成“假若在这染满鲜血的刀以及成为牺牲品的生命背后,有个谁也可以安心生活的新时代,我会——替天行道,仗义杀人”。
《一命》没有鲜血直流的画面,没有刺激无比的格斗场景,更没有提醒武士道尊贵无上的刻画。
有的,只是对人性内心最温柔一面的叙述,有家、有爱比起所谓的尊严,更值得我们拥有,跟爱相比,一切——都不那么重要了。
法国当地时间2011年5月18日,日本导演三池崇史的3D新片《一命》亮相戛纳,这不仅戛纳主竞赛单元唯一的一部3D影片,更是国际三大电影节唯一入选主竞赛单元的3D影片,同时,也是日本第一部3D时代剧,可说意义非常。
之前虽有有《加勒比海盗4》在戛纳展映,不过属于非竞赛单元。
影片迥异于导演三池崇史的邪典类影片,用稳重的镜头讲述了一个武士之家的悲剧故事,站在一个现代人的角度,对传统的武士道乃至现在仍未魂飞魄散的帝国主义幽灵,奉上一记响亮的耳光。
影片的故事改编自泷口康彦的小说《浪人异闻记》,讲述的是浪人半四郎本有个贫穷但是却美满的家庭。
女儿、女婿千千岩求女和一个刚诞生的外孙。
因为儿子生病,老婆卧床,女婿求女学一般浪人,去大户名门井伊家假求切腹自杀以换三两银子为儿子看病,谁知井伊家为杀鸡儆猴,竟然答应岩女切腹自杀。
早已将自己的大小刀都送去典当卖钱的岩女不得不用竹刀切腹自杀,受尽了侮辱和痛楚。
更惨的是,家里面半四郎亲眼看着自己的外孙病死,女儿也用竹刀自杀。
愤怒之极的半四郎寻到井伊家,以切腹之名大闹名门,砍倒多名武士后,被乱刀斩杀。
影片最大的卖点,3D效果,在导演三池的手中被使用的十分有节制,很好的衬托出影片气氛又不至于喧宾夺主。
影片3D用处最大的并不是四处纷飞的雪花,恰恰是最不容易为人注意的周边景致。
日本人对于庭院的概念看的十分重,所以如果能在电影中将一户人家的庭院的层次表达清楚的话,对于影片思想和内容的表达都将有莫大的帮助。
本片中,大户井伊家玄关,从露天的白石子到第一层木梯、再到第二层木梯上的家老,再到家老背后的族徽,重头戏“切腹”的庭院层次凭借3D效果栩栩如生,凸显出被挟制下半四郎和女婿岩女的孤立无助。
在影片的最后,半四郎临死前推倒的武士先祖的盔甲又被重新立了起来,如一个气数已尽但是仍不愿离去的幽灵,依然看着虚伪的子孙们借己之名行苟且之事,可说将影片的讽刺力度再提升一个级别。
著名日本音乐人坂本龙一也为这部颇具划时代意义的3D影片配乐,在描述半四郎家虽苦但却快乐的时光,大胆的使用吉他伴音;在影片后半程则简单使用大鼓,制造出厄运临门的紧迫感,使画面的生命呼之欲出,却又不过多抢夺观众的注意力。
影片结束,只有稀稀落落的掌声在观众席响起,这部制作精良的反思之作并没有引起太多西方观众的共鸣。
将载于电影网
故事本身确实是非常悲伤,熟悉历史或者对身边人的生活有所体悟的话,这是一个到处都在发生,人人都可以产生切肤之感的故事。
另一个让人悲伤的原因是,这些都发生在老实 、本分、善良的好人身上,他们无力还手。
这就让悲伤上多添了一层悲凉。
在这悲凉之中,还有勇气和尊严闪烁着光芒。
求女假言切腹为救儿子,最后被逼只能残酷的用竹刀切腹。
津云假言切腹,只为控诉求女的悲剧,揭露井伊所谓的武士精神的空洞和脆弱,知其不可为,亦用竹刀来复仇,大战井伊家武士,那段武戏设计的略微粗糙,它承担的精神力量应成为剧情推到的高潮,而最后津云切腹应为最后的高潮,却被几个武士乱刀所杀。
最后三个受辱的武士的切腹,应为耻辱切腹,在求女和津云的切腹光芒下显得暗淡无光。
叫《一命》明显是为了避讳切腹语义上的残酷感,通片都在说这是切腹,让一命的改动显得非常多余。
后来注意到这是翻拍自小林正树1964年的《切腹》。
我知道老片肯定整体呈现的更加完美,但实在没有心力再看一遍了。
在电影开催时,我可是心怀忐忑满心期待的说,因为不久前才看了小林正树1962年的《切腹》,被仲代达矢扮演的津云半四郎震撼个半死,石浜朗役的千千岩求女更是令人腐想连篇,就连仲代大叔的对手席,每个每个都无可挑剔,三国连太郎役的井伊家老演得可好了,也是因为看了小林正树版被震的肝颤,对这回的三池崇史版要求自然高出许多,《一命》并不是拍的很挫,有些地方的调整,赚人热泪,符合现在的价值观,火力更集中,只是,小林正树的版本实在是太棒了,这对比之下,《一命》很可怜的成了败军之将。
先不说别的,三池监督到底怎么了这是最令人在意的,坂本龙一的音乐一贯的贴题,但三池的味道却一点都没出来,实在太可惜了,难道劲爆的镜头都过不了审查被咔嚓掉了吗三池监督!!
分类的话,《一命》算是三池监督不温不火的片子,哎,翻拍的压力果然很大。
我觉得吧,小林正树的《切腹》重点还是放在大叔武士半四郎身上,全片看完是悲哀中透发出的大快人心,痛快淋漓,虽然没有令人泪奔,但大叔武士的风骨可是篸的慌,霸气外漏,超级赛亚人那层黄金之气蹭蹭蹭的告诫你,伤心武士出没请勿靠近。
嫩武士被迫以竹刀切腹这里,这个电锯惊魂式的肉痛呐,但到了《一命》,全没了,音效煞有介事的表现着肉啊血啊的,但画面却完全感受不到小林正树的那股子紧张感,小失望的说。
但《一命》的优点还是有,例如,萌猫出没,家老那有,嫩武士那也有>w<这猫一出来,我就走神了,注意力全被夺了去。
而一开始我觉得《一命》把重点放在嫩武士身上其实是误会了,三池监督只是以非常简洁明了的方式展现一个贫穷浪人之家怎样因为没有钱而相继惨死的悲剧。
换成现代就是贫贱夫妻百事哀,举家借债,铤而走险,最终一家全灭剩下最后一人承受全部悲伤的要多狗血有多狗血的悲剧事件。
而武士大叔的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的复仇是最痛快淋漓的部分,但《一命》这里的片尾改写,并没有太多的好感,本来觉得还是蛮好的,但细想之下却觉得视角好像被缩小了,讽刺意味也没有《切腹》来的大,这可是历史上《井伊家觉书》里记载的真实事件呐,《一命》貌似彻底隐藏了这点,不过,这或许就是三池监督的目的,这里对比一下两边的处理手法:《切腹》:武士大叔单对单把害死全家的井伊三人众打败,割去他们的发髻,在面对家老时大义凛然的单刀赴会,最后以一人之力造成井伊家4死8伤,三人众因发髻被割,有辱武士脸面,家老命其三人切腹,象征武士尊严的井伊家赤甲被大叔用力摔烂,大叔最后在被火枪击毙前抽刀切腹。
家老出丑,颜面尽失,最后以井伊家今日亡者全是病死,大叔武士切腹自尽做最终陈述记录在《井伊家觉书》中。
《一命》:武士大叔同时一对三把害死全家的井伊三人众打败,割去他们的发髻,在面对家老时大义凛然的单刀赴会,嘲笑般的以竹刀会战井伊家众武者,象征武士尊严的井伊家赤甲在大叔与众人扭打中被撞烂,三人众因发髻被割,有辱武士脸面,三人自行切腹,片子最终没有说明伤亡数,家老也有被洗白的嫌疑,例如看到嫩武士手中的是竹刀,想要借出自己的短刀给他,继而看不过眼手下的残暴挺身为嫩武士介错,再例如没有下命让三人组切腹,不从的话直接砍杀。
电影最终以井伊家名望并未因此有所损作结。
这陈列对比后,《一命》里的武士大叔简直是战神,家老的立场嫌疑,他就只是一直的看着,适当的时候怒吼一声而已,三池监督直接以记录下来的《井伊家觉书》来演绎这个讽刺的瞬间,但这种处理虽然直白,却一点也不讨喜嘛,赤甲自己摔与狠狠把人丢过去撞烂意义全不同了嘛,一个是主动一个是顺便,哪个更有气场嘛,价值观的冲突味道不对了嘛。
接下来碎碎念了一千句。
不过或许三池监督想要的效果就是这样, 虽然弄出来的像是流传在民间传说的调子,我并不是太喜欢就是了。
在青木崇高殿出场时,我脑内徘徊的还是《龙马传》里后藤象二郎的英姿,这货又出来欺负人了(笑)。
而瑛太的身子骨不如他的前辈石浜朗来的性感,真心的不如=L=(瑛太粉们抱歉)传送门:《切腹》(1962年)复仇的正确做法小林正树X仲代达矢X三国连太郎 >>>>>http://hi.baidu.com/%B1%AD%C3%E6%C3%A8/blog/item/0797a58bf8bfc806c9fc7a2f.html
连着刷了老版和新版,比较了下,新版色调好,中间的感情戏很细腻,求女说明了要钱来由也确实合乎情理一些,但是和老版还是没办法比,尤其是三武士比武那是经典中的经典,去掉经典加长感情戏简直是丢了西瓜捡芝麻,还有一点,老版是倒叙的手法,有岳父的旁白,新版去掉了,把大反派也略微洗白,其实,现实越惨反派越坏对观者更有触动吧,虽然很虐...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仲代达的演技真的是没办法超越的,换一个就会变味!
我可能是先刷的旧版,先入为主,但是不得不感叹,1962年拍的电影,不论是取景剧情深度,还是构图,都远远超乎了现在的大部分电影,专门百度了一下,这个桥本忍是黑泽明的御用编剧,怪不得这么牛逼,而且旧版的光也用的很好,求女死后送回家,光影缩到了最小,就像是家里所有的希望都被熄灭一样,旧版里岳父最后是切腹的,这才是经典之笔,让周围所谓冠冕堂皇的武士见识下真正的武士道精神,不是架之高阁的一具空壳,也不是为了苟且偷生所谓的谎言,是内心的一种想死而生的精神,这个切腹才是真正意义的切腹,和主题相映成趣,尤其还是在一群伪武士,一具假的傀儡躯壳面前才更有了讽刺意义!
新版把这段去掉简直是一个大的bug,竟然改成了他杀,好吧,如果觉得是我先入为主,大家可以反着看,先看新版再看老版,你就知道,经典为啥无可超越了!
太残酷了。
其实是白描的世界,体现在日本人身上会让人有错误的感觉——这只是日本。
没错,这是日本,但不只是。
每个对日本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日本的耻感文化,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不要麻烦别人,麻烦别人很抱歉,很耻辱。
也正因此,许多悲剧的开端都显得很低调隐忍。
而无论怎么隐忍,事情的发展到最后却总是以极端惨烈的方式收尾。
正如切腹,何其残酷。
不仅刺入,还要横拉,肚破肠断。
问题是这个法子一时半会儿是死不了的,所以还要麻烦劳驾别人帮忙介错。
早说过,一些事情不是不重要,而是被夸大了。
比如战争、荣耀、武道。
而真正回到根本的东西却被人们忽视抑或羞于提及。
没有比生存和更好的生存更重要的事了。
要做到这件事,已经需要你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要用尽自己的智慧和辛劳、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要顶天立地——谁没有脚踩一块实地睡没有头顶一片天空呢?!
而这不是什么可以选择的,事实上是没得选择。
试问,除此之外,你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绚丽的具足其实不过是一具空壳,就像所有其他看起来灿烂绚丽如繁花着锦烈火烹油的事物一样,无非虚幻的假象。
关于这一点,电影已经表达地很清楚了。
倒是最后主人公以一把竹刀力敌数十人的情节不好,败笔。
四天王中的井伊直政算是躺着中枪吗?
不重要了,是任何人都不重要。
前半部分文戏十分出色,无须多言,倘若后半部分的武戏简直逆天,如果能加以改进,我认为它会是一部9分以上的神作。
武戏的问题很多,疑似没有武指?
这边列举一二:
首先主角带一把木刀去复仇就很抽象,我知道这里有它想要表达的象征意义,你可以吧那木协差带上,打刀还是用真刀,整部影片的风格是写实的,打斗场面也应该贯彻,主角没有利用室内场景造成局部1v1,没有攻击敌人持刀手使其武器掉落,或是展示任何武术技巧,都是无意义的打击,推搡,长时间露出背身却没有敌人背后偷袭,很好!
很有武士精神!
长达十几分钟的打戏始终是一群人围着一个人,且几乎没有人因这场战斗失去战斗力,这不荒唐吗?
这不儿戏吗?
⬆️像这种围攻场景,敌人一拥而上上段攻击,主角低身下段圆弧斩解围加脱身不比一个一个慢慢上+视野之外不能攻击要合理多了?
总而言之很可惜,它本可以做得更好!
电视剧模式,一板一眼的演着拍着,而且几乎没有任何悬念,没有看过被众人交口称赞的原版,不过就看本片感觉说来,2个小时的片长显得不是那么容易一刻不拖的坚持。。。
三池崇史这位多产的怪才导演,其作品质量也是参差不齐,但最让人惊奇的是他拍片的类型也是海阔天空的跨越,不知道其心境究竟是如何。。。
垃圾,比原版差多了,一点震撼感都没有,就连三崇最拿手的动作戏也远远不如62年的老片子!
今次三池只加重血腥成份, 真的慶幸! 否則他一定會毀了此部經典!
总是觉得日本片节奏很怪异,一部长达2小时的片子,内容少得可怜。
幸好天朝有科举
有些想法的翻拍,以大篇幅平实地描述了武士的庶民性,归落回庶民的生活之苦,随之而来的煽情
满岛光吃瑛太带回来的带血的精致和果子是亮点,剖腹的演技也很好,海老藏也很出彩,其他之外很无聊不如原版。
没get到
市川海老藏 男前!没有被集体洗脑的好男人 家族爱很棒 就是好苦逼 瑛太剖腹让人无法直视 还近镜头特写 我擦 电影院又不能快进 真是煎熬啊 后半部分左右座的姑娘都在不停抹泪 武士制度就是没人性
温情得让人好心痛。任何所谓尊严都不应该比活下去的尊严更值得人尊敬。
经典作品如无创新实在无翻拍的必要。
我靠,我看哭了好么!第一次看三池崇史的电影啊,简而言之就是全家为了节操而死的故事。。。
照猫画虎,神韵全无。最莫名其妙的是几处改动,御家老改成瘸子有什么意义?半四郎带把竹刀又是为了什么?
当初看完《切腹》真是好一阵子激动,真心喜欢。拿三池的版本与之相比有点欺负人。求女的切腹场面很三池,看着也很折磨。用了很大笔墨写几人的回忆,好处是最终的惨剧很打动人,不过有点破坏节奏,还把整部片生生分成两部分。津云半四郎的杀阵不是很过瘾,最终没切腹我很生气。
如果把武士的剖腹仪式看成是执法的话,井伊家族有选择性执法和炫耀性刑罚的嫌疑,严重违背了公平公正和执法谦抑精神,使执法者的神性和尊严丧失殆尽,最终必然摧毁执法者自身,一如影片中散落并委顿于地的武士盔甲。
原版也就那么回事,再翻拍更没意思了。
这分是给3D版的。用通用的话来说,给点做3D的诚意好么?!效果烂到渣!
三星半
不管了就给四星推荐,三池崇史做的很严肃也没什么大纰漏,加深了对《切腹》的理解回头要重新看,电影想传达的东西以翻拍的方式重新深化了,我觉得这就是价值所在,可以和山田洋次武士三部曲承接来看。用心的时代剧比中国的《赵氏孤儿》什么的强多了。3D就不必要了,最后的雪中杀阵就是为了配合效果的
小林政村那个版本有名。三池这回翻拍看着也不错。除了脏兮兮的道具,其他看着都是很规矩。我一直想,怎么就没人把鲁迅的小说拍出来呢。都是一样的面子压抑和生命解放拷问在里头。这吃人的面子啊,真是邪教中的邪教。
差了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