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最上面的两个我觉得分析的很好,但是看到影评里面还有人说这时间跨度本来讲历史更好,可以拍成史诗剧;爱情又太平铺直叙,没什么起伏。
我不能苟同。
影片都是分类型的,这部影片明显不是战争片,历史剧,标签也明显标明是爱情。
这是一个人在最美好年纪中错过一生挚爱的故事。
这部电影本来讲的就是一个普通的男主人公因贫穷,因信仰,或因战火而命运转折的一生。
而他真正的生活是从跟随大伯来到里奥·撒拉多村这里才开始的,因为在这里结识那一帮朋友,他与这群人度过了人生中的最好的少年时光。
这是导演在用长篇幅刻画的事情。
友情其实在全影片中占了很大部分,爱情是其后悄然降临的。
而历史只是让他们几个人分离的背景,就是因为战争,他的一个个朋友才会向他说,永别了,乔奈斯。
女主人公的母亲曾再三的对男主角说,你才23岁,你真年轻,真好。
恰恰就是在他风华正茂的时候,他又遇到了命中注定的那个人,但是因为青春的懵懂和荷尔蒙,他率先葬送了自己真正的爱情。
我觉得男女主的爱情线拍得很好,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朋友都在探讨谁先走过去打招呼,一直不说话甚至一直被取笑害羞的他竟然是第一个走到跟前的。
后来绽放烟花,她看着烟花笑的很开心,而他看着她笑的很开心。
就光是这种场景都让人觉得很美好。
有人说这部电影像是电视剧,没有起伏不好看,我反而觉得如流水般缓缓流动的故事才最真实,也最动人。
就像是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 《海街日记》 ,杨德昌的《一一》,都是这种平铺直叙的拍法,像是生活一样,没有任何大的起伏,甚至面对家人的死亡都觉得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
因为这才真的是生活原本的模样,而人生中真正美好的瞬间也都是很平常的。
电影不一定是要高潮迭起,给人震撼,它也可以是娓娓道来,让人感悟,启迪观众。
这同样也是好的影片。
总之我看到最后,有一种说不出的情绪,两个相爱的人错过了一生,满满的遗憾都快溢出屏幕了。
他回想起自己的年少岁月,看到了很多人,最后看到的人是艾米丽,这一次他勇敢的走过去和她并肩,但却只是一场虚幻。
虚幻里,圆了少年时不敢表达的爱意。
也正如影片最后所说:一个让生活中的爱情擦肩而过的男人,将要在悔恨中承受孤独。
但又因为曾经有过开心的年少岁月,也算是安抚。
看了这部片子,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仔细想想,对了,就是92年的名片印度支那。
同样的法国电影;同样的法国爱情故事;同样的法国的殖民地独立战争的大背景;男主同样的和母女有感情甚至肉体的纠葛;主角同样有两个国籍的身份或者血缘的纠缠,印度支那中是越南公主,这片子是男主;甚至两部片子还用了同一个法国演员文森特.佩雷斯,他在印度支那中是男主,在这片子中演了个法国土豪,男主的哥们的岳父。
同样是家国动荡历史进程中的爱情故事,又如此多的相似,而且160分钟影片时长,完全可以拍成又一部印度支那一样的史诗爱情,中间看到那些似曾相识的段落时,也一度认为就是另一部印度支那了。
但故事结束时,才感觉本片和印度支那比起来还差了些味道,没成为印度支那,只能算印度支那的影子。
因为总感觉少了厚重,多了些轻飘。
家国动荡的大背景,和母女复杂的情感纠葛,在印度支那里这两条线都写得很深刻。
家国动荡,少不了苦难和斗争,生存与死亡,印度支那给了足够的笔墨来描写这些;情感纠葛,除了泪水与欢笑,相见和分离,后悔与遗憾,最后以男主结束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让人唏嘘不已。
相比之下,本片在这两方面着墨就不够深入了,对战争的交代甚少,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交代甚少,对人内心的煎熬交代甚少;对于和母亲的情感纠葛几乎没有描写,说开始就开始了,第二次见面母亲几句话就把这段感情结束了;重点变成了女主和男主以及男主的哥们之间的感情游戏,这,真的浪费了这么一个波澜壮阔的背景,浪费了影片开头对男主苦难童年的描写。
影片开头真的一度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史诗故事的,但自从男主过继到富裕的叔叔家后,就变成了几个悠游公子泡妞的青春爱情片;两片的结尾应该是两部电影气质最好的注解,一个依栏眺望日内瓦湖的背影,是历史逝去的感伤;一个墓前飞扬的玫瑰花瓣,是青春逝去的伤感。
同样的设置,甚至如此多的相似,印度支那成了史诗爱情大片,本片成了青春爱情片,本片浪费如此配置,成了印度支那的影子,是为可惜。
不过话说回来,没准导演也未必想拍成第二个印度支那,就是想拍一部缅怀青春的电影呢?
做为爱情片来看,流畅优美,还是不错的。
对了,顺带说一句,长颈削肩的男主,配上忧郁的气质,很象陈坤,和本片的文艺气质很贴合,这是本片一大看点。
7月30号,大热天,在家看了一下午,对于看多了国产烂片的我,觉得本片已经非常好了。
中央6台终于做了件功德,以后多放这种电影不好么?
怎么会有这么隐忍的人生?
以《毕业生》的形式开头,却没有去为爱情做半点努力。
坦白说我并不同情尤内斯,他不仅搞砸了自己的爱情、人生,也让他的朋友深受其苦,他爱的人也一直在为他的行为买单。
他为什么要起那样的誓?
他不愿意去爱她,就应该跟她讲对她有没意思。
当他有机会再做努力时,却没有勇气多做尝试。
他欠她的,即使被她扇耳光,用脏水泼照单全收也不过分。
也许爱米丽说的对,他(尤内斯)是头怪物,是她此生遇到的一场恶梦。
她没办法不去爱他,儿时的相遇为他们的爱情奠定了牢靠的基础。
可是这个家伙不像爱米丽一般重视他们的爱情,他融入了新的环境,把那个为他弹奏钢琴的小女孩忘了,才会跟她的母亲勾搭在一起。
但是你又没办法去讨厌他,他付出了足够惨痛的代价,跟他爱的人再也没能笑着言和。
最后一幕坟前闪过的青春影像,更是加深了这种伤感的情绪。
过这样悲屈的人生太不值得了,坟前的种种释怀有什么用,人已经死去,年华已经老去,再也回不到过往了,而他白白糟蹋了他们可以尽情相爱的最好青春。
影片还有另外一种对立情绪存在,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敌对情绪。
恐怖的阴影在阿尔及亚上空盘旋,敌友之分很容易判断又因为各种感情纽带互相依存。
最欣赏尤内斯伯父伯母的爱情,一个是阿拉伯人,一个是法国人,他们的爱情经受住了政治和时间的考验,看起来是那么的幸福。
可惜穆罕默德终究没能抵受住政治的把戏,郁郁而终。
《今夕何夕》:该片将于7月30日周六14点在cctv6电影频道重播,强烈推荐。
该片曾角逐第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奖。
“当遗憾成为岁月也成为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人们惋惜的轻叹也无法安抚他的灵魂”豆瓣里有一个列表叫做:片名也是要翻译的好吗?
打头的就是该片译名。
Ce que le jour doit à la nuit 原意为“黑夜孕育了白天”,但明显不如今夕何夕这个带有古韵色彩的译名更为贴切主题。
导演曾说过他就是当年撤出阿尔及利亚的法国人,随着岁月的沉淀,那些动荡流血的痛苦逐渐淡去,画面中那些海浪、黄沙和年轻的胴体都如同被毛玻璃虚化一般,映衬着阿尔及利亚美丽的风光和饱满色调下美好的余晖。
影片的时间跨度足以撑起一部史诗,如果能对个人感情的走向稍加抑制,增加一些支线人物和剧情部分,整体质量上会更高。
不过导演做这部电影大概完全是情怀使然,是殖民者对于海外领地的单恋,剧情的单薄反而更加聚焦于错失爱情的怅惘忧伤,革命的号角是爱情的殇歌,幻灭在时间里的,在记忆中得到了永恒。
不同于我以前看的法国片多数都走散文化自语式路线,《今夕何夕》是一部标准纯粹讲故事的剧情片。
一直以为法兰西女郎都该是风情万千、性格独具的佳人,突然有一个中庸美女跻身期间,略微惊诧过后,感觉还挺新鲜。
《今夕何夕》改编自同名原著《What The Day Owes The Night》,字幕上译作《白天不懂夜的黑》。
这种译法倒是与电影风格不谋而合,将夜与昼的对立柔化诗意。
故事始于上世纪30年代,在阿尔及利亚摆脱法国殖民统治的宏大历史背景下,镶嵌了一个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爱情悲剧。
男主人公尤内斯是一个漂亮的阿尔及利亚青年,自幼年起就生活在法国、西班牙的亲人和朋友中间,并爱上了一个法国女孩艾米丽。
这种种族身份的碰撞影响了他的一生。
以故事的历史跨度而言,其实很有拍成史诗的资本,但是导演最终却把它拍成了轻盈婉约的爱情长剧。
整部影片的把控有些像电视剧,节奏平平,面面兼顾,多了琐细,少了起伏。
影片最令人过目不忘的就是她的美丽——明媚风光,青春面庞,诱人胴体,充盈全片,无疑是2小时40分钟的视觉享受。
但这种美丽也是以牺牲力度和气场为代价的,如同美图秀秀处理过的图片,氤氲在一片如诗如画的怀旧氛围中,不经意间却丧失了那些可能更动人的棱角和质感。
相爱终不能相守的爱情故事剥离出来,也有些单薄牵强。
阿拉伯男孩和法国女孩的爱情阻隔来自于女孩的母亲,这个对阿尔及利亚毫无归属感的女人似乎是两个民族间矛盾的某种隐喻,但是以“乱伦”为借口生硬制造男女主人公的错过,多少有狗血之嫌,不免削弱了这个爱情故事的感人程度。
至于艾米丽在几个要好的男孩子中间兜兜转转,实在是太多故事里用过的俗套模式。
这部电影的中规中矩还表现在对历史背景的描绘。
殖民者负责高贵美丽,逝水感伤;反抗者负责肮脏苦难,暴力血腥,之前在不少表现殖民题材的欧美电影中都能看到类似的表现。
虽然也有血与火的刻画,但融入温情脉脉的整体氛围中,终究痛痒有限。
这样呈现出来的历史面目,总让人隐隐觉得可疑。
观影当日,导演亚历山大·阿卡迪来到了现场,他说自己就是当年从阿尔及利亚撤回法国的人群中的12岁男孩。
顿时了然影片何以拍得如此美丽柔软,逝去的少年岁月都是黄金年代,在不断的追忆回想中褪去生活杂质,只剩打磨出的温暖光晕,即使失恋别离也都美丽如诗。
如此想来,也就释然。
其实很有拍成史诗的资本,但是导演最终却把它拍成了轻盈婉约的爱情长剧。
整部影片的把控有些像电视剧,节奏平平,面面兼顾,多了琐细,少了起伏。
影片最令人过目不忘的就是她的美丽——明媚风光,青春面庞,诱人胴体,充盈全片,无疑是2小时40分钟的视觉享受。
但这种美丽也是以牺牲力度和气场为代价的,如同美图秀秀处理过的图片,氤氲在一片如诗如画的怀旧氛围中,不经意间却丧失了那些可能更动人的棱角和质感。
亲爱的M先生:生日快乐!
记得去年为你祝福的那天,是一个烟雨迷蒙的雨天,四周灰蒙灰蒙。
而今天,乌云被阳光镶了金边,金色的光线好像直直坠落在我的心里,一如对你密密切切的思念,让我即使在梦中也无处逃循。
而思念是从夜晚开始的吧。
相比你那儿夏季平均15度的温度,我生活的这个城市夏季总是骄阳伴着高温,但是当夕阳落下海面,夏天的晚风里,却总有一种让人想安逸的气息。
海风的味道,果树的味道,花的味道,连时间都慢了节奏。
在这慢了节奏的时光里,我偷闲看了部法国电影《今夕何夕》,我想喜欢《天堂影院》的你,一定也会喜欢它的。
因为它们说的都是从童年开始的人生故事,都是关于光阴、时代与爱的故事。
不过法国这部电影比起 “天堂”少了意大利的梦幻,多了北非殖民地现实的残酷,毕竟 “天堂”对我们来说是遥不可及的所在。
我喜欢看中年有历练的导演拍摄的电影,这部电影里就有导演自己的影子。
12岁因为阿尔及利亚独立革命回到法国的少年,我想应该也有着与电影中阿拉伯少年找不到身份归属感同样的困惑,可是谁没有呢?
那场独立革命,高卢邻国年长的你一定比我熟悉。
身处时代洪流之中,纷纷扰扰,总有许许多多身不由己与无可奈何,不是吗?
电影不是生活,但电影可以是生活的重组。
……如果你能理解海浪的语言,就可以在海面行走。
我从未想过在海面行走,海浪能有什么语言?
当时间成为年代,世界的地平线也成为我们的记忆。
今天,未来在我身后,前方只有过去……蓝眼睛的阿拉伯青年与蓝眼睛的美丽法国姑娘,最终也没能成愿《天堂影院》结尾时的-以吻告别。
片尾曲悄然在玫瑰花瓣飘散的夕阳下悠然奏起。
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风中手握心爱之人最后的信笺,暮然回首,伫立于空荡的广场石阶前,在悠悠乐曲中,在夕阳幻象中,告别着逝去的光阴,告别着他曾经一同经历过岁月人们。
广场中央,心爱的姑娘站在夕阳下,美丽姿影,情深款款,一如初见。
他快步走上前,苍老的手温柔地牵住爱人的手臂。
人生若只如初见,时光只是生命的背景,他还是那个蓝眼睛忧郁的少年,她还是那个为他在钢琴前弹奏古典乐的少女,任时光走远,相视而笑莫逆于心……“一个让爱在他身旁流逝的男人,他会孤独一生,悔恨不已,世界上所有的叹息都安抚不了他的心灵。
”宁有故人,可以相忘。
你知道吗?
我真喜欢这样有着生命柔光的电影,它阻隔了世间聒噪的杂音,将我引向心灵的安静,流连而不忍去之。
有的电影看了一遍就会念念难忘,因为它恰巧投射了你对人生、对生活的姿态;有的人相遇过一辈子都会想念,这种想念似一份自顾自的执着,以含蓄的方式演绎着对情感的态度,即便阻力一如种族、宗教,即便地域一如海角、天涯,也不过是一份内心的坚持。
“还有爱的时候,那就去爱吧……” 我会的,M先生你呢?
真抱歉,这封信写得有些长了。
少文采的我涂涂改改,掂量词句,从午阳写到了晚风,在书写中迷失了时间,在时间中迷失了思念,可我却还舍不得停下手中的笔与你道别,只希望能一直这样写着,这样想着你......从今天到明日,从黑夜到白天......A.Q2013年7月29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dba58b0101mgom.html在博客里我截了片尾歌曲。
喜欢的你可以来一起共赏。
“娶个姑娘吧,尤内斯,要对她加倍宠爱。
就像是除了爱她,你万事莫通。
记住,如果一个女子把她的爱给了你,你就能摘到天上所有的星星。
”“一个让生活中的爱情擦肩而过的男人,将要在悔恨中承受孤独,而满天下所有的叹息也未能安抚他的灵魂。
”
尤内斯9岁时被带到叔叔家抚养,在那里他爱上了一个女孩艾米丽,但成年后却与一位妇人发生了关系,而那位妇人正是艾米丽的妈妈。
愧疚的他无法面对心中所爱,在对艾米丽的妈妈发下誓言后选择了逃离。
后来她嫁为人妇,他终身未娶,一生悔恨。
电影最后几分钟让很多人泪目,尤内斯小时候送给艾米丽一朵玫瑰,跨越半个世纪以后,再见她时已是阴阳两隔,而那朵玫瑰也在艾米丽墓前枯萎🥀。
年轻时的爱情如玫瑰般妖冶艳丽,肆意绽放。
但30年代的阿尔及利亚动荡不堪,在这样的背景下,普通人是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的。
那份爱珍藏至生命枯萎,听起来多么像一个唯美的童话爱情故事,然而我想,导演要表达的是,童话是唯美的,但却抵不过现实,美好被现实摧残,剩下的只能是萎缩,是干枯,是随风尽散。
烟花璀璨之后会是必然的落寞,爱也一样,疯狂挚烈的爱遭遇无情的撕扯之后,无论你怎么缝补忏悔,它终究也回不到当初的样子了。
电影总是用一个又一个遗憾告诉我们,相爱时要懂得珍惜,可我们总也学不会。
“今夕何夕”,出自《诗经》,意思是今夜是何夜?
多用作赞叹语,指此是良辰。
良辰吗?
我却从中读出了时移势易、世事沧桑的无奈感叹和回忆往昔的后悔心酸。
所谓良辰,大概也只是在历经岁月之后,能用一颗淡然的心去回忆当初的一切了。
当岁月已经流逝,尘世万事已成记忆。
此刻,未来已是旧时,能瞻望的只剩往事。
西蒙对艾米丽说,“别对我要求太多”。
是啊,你都不爱我,又凭什么要求我做这做那。
突然想起了《人生若如初相见》,易连恺对秦桑怒吼,“你对我一点爱都没有,凭什么让我对你温柔体贴。
”嫁给了不爱的人,对对方又何尝不是一种残忍。
(大量剧透,文末有部分截图)这是一个宏大历史背景下的爱情故事。
男主人公:尤内斯·马赫伊丁,阿尔及利亚人影片由一片丰收的麦田展开。
饱满金黄的颗粒,在尤内斯一家看来是真主没有放弃他们,给了他们一条活路。
然而族长早已觊觎这块地,得不到则毁之,半夜熊熊烈火烧完了整片田地,尤内斯父亲跪在火焰中,卑微、无助、绝望。
庄稼既毁,尤内斯一家屈服,无奈的离开这个他们生长的地方,搬去了奥兰——在尤内斯看来是另一个世界,另一种生活。
而奥兰,正是尤内斯父亲的哥哥居住的城市。
1939,奥兰,尤内斯10岁。
尤内斯的父亲,贫穷而倔强,和哥哥处于完全不同的地位和阶层。
尤内斯一家住在奥兰的贫民窟,将前来探望的哥哥的黑色西装衬得有些突兀。
他不愿意接受哥哥的好意,宁愿去卸一天的面粉袋也只有2法郎(一开始人家说的是4法郎,但当别人最后不耐烦的只给了他2法郎,他无计可施)。
在这里,贫穷的人没有发言权,只能忍受与屈服。
后来尤内斯的父亲不想让尤内斯一辈子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如大伯所说“当一个擦鞋匠”,将尤内斯送给了哥哥一家(哥哥一家无儿女)。
从此尤内斯改名“尤纳斯”,居住在了大伯家。
中途因为想念回了家,给了妹妹一只洋娃娃,而那个洋娃娃,在几天后成为了他对妹妹的唯一念想。
——几天后在一场恐怖袭击中,尤内斯的母亲和妹妹不幸丧生。
父亲也出走,下落不明。
至此,“尤内斯”结束了,新的“尤纳斯”继续在奥兰生活。
一年后,因为马赫伊丁一家的种族因素,无法继续留在奥兰,全家搬去了里奥萨拉多。
尤纳斯开始上学,因为点名,全班都知道了他真名是尤内斯,一个典型的阿拉伯人的名字,他受到了几个男生的欺辱。
但是尤纳斯还是凭借真诚和忍耐,与他们几个成了最好的兄弟。
时间一下子过渡到1953年,(时间过渡的镜头很赞)。
在海边,尤纳斯遇到了他生命里的“第一个”女人,一个重要到影响他一生的人。
女人是离婚少妇,风韵犹存,年轻气盛的尤纳斯禁不住女人的诱惑与她发生了性关系。
后来在一次舞会上,尤纳斯与一个年轻女子相遇。
那一瞬,二人目光交汇、含情脉脉,蓝色的瞳孔里全是对方的身影。
原来,这个女子正是曾经在他家学习弹琴的小女孩艾米丽。
小女孩为尤纳斯弹琴一曲,尤纳斯摘下窗外玫瑰,夹在女孩包里。
分别已是十三年,二人只此一眼,便望穿岁月,直抵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然而命运却给尤纳斯开了一个大玩笑。
——当他发现这个女子,是那个女人的女儿。
女人找到尤纳斯,把他带去教堂,告诉他这是乱伦,极度淫乱,威胁他让他起誓永远不动她女儿一根毫毛。
从尤纳斯说出“我起誓”的那一刻,覆水难收,尤纳斯的一生注定充满了悔恨与遗憾。
正如阿尔及利亚是在血与泪中收复的,尤纳斯的爱情,也充满了爱而不得的痛苦,然而他始终无法说出口,那充满耻辱的历史。
于是,他亲眼看见艾米丽为了刺激他而和自己的兄弟让·克里斯多夫搂抱,甚至最后和好朋友西蒙结婚。
而让·克里斯多夫也从此和尤纳斯产生隔阂。
结婚的前夜,艾米丽在他楼下,只为等待尤纳斯的一句话,然而尤纳斯没有勇气,没有勇气面对那段过去,面对已经起誓的事实,面对自己的内心,面对一生的挚爱。
艾米丽问他“是不是因为我是法国人所以你不接受我?
”然而我想,事情的真相远比种族原因更让人痛心和讽刺吧。
尤纳斯只是深情而爱怜的看着艾米丽,直到艾米丽伤心欲绝的离开。
而尤纳斯的心,又何尝不在滴血?
1962年,阿尔及利亚获得独立,大街小巷充满了阿拉伯人的欢腾,举旗,而战败的让·克里斯多夫也因为和尤纳斯的关系而被释放,尤纳斯见到昔日好友,依旧是真诚的微笑“而有我在此,这不就够了吗”。
在尤纳斯心里,友情不分种族、信仰和国家。
让也终于和青梅竹马的伊莎贝拉在一起(这是全剧唯一一对历经艰辛终成正果的伴侣)。
尤纳斯得知艾米丽也即将搬离后,及时赶到车站,见到了艾米丽。
艾米丽的丈夫——也就是西蒙,几年前丧失于炮火。
尤纳斯终于鼓起勇气,想去保护她和她的孩子,而艾米丽的心,已经被伤的体无完肤。
也许从一开始尤纳斯一直不回应她热烈的爱开始,艾米丽的心已经被伤透了,最终选择和一个自己完全不爱的人结婚,也是为了忘记尤纳斯给她带来的阴影。
一段让我感动且心疼的对话:“我要保护你,保护你和孩子。
”“为什么才想起来”“这个我永远说不清楚,我对此极度的悔恨,我将把一切都给你”“一切都结束了,尤纳斯”“什么事结束了”“一件从未有过开头的事”至此一别,山长水远,艾米丽再也没有见过尤纳斯,也从未拆读尤纳斯的来信。
而这期间,尤纳斯曾经去找过艾米丽,躲在树下看到艾米丽和孩子都生活的很好,没有再向前一步,像现在这样就足够了,艾米丽的伤痛会结痂吧,此时尤纳斯的出现一定会在艾米丽的伤口掀起波浪吧。
不打扰,是我最后给你的温柔。
1962-2010整整48年穿越半个世纪的你和我,再遇见,却是你的葬礼当已是满头华发的尤纳斯来到墓地的时候,微风吹起银丝,苍老斑驳的面容却看不出悲喜,人生的大悲大喜,早已浸润到心里了吧,深邃的眸子,映出的始终是那个他挚爱的艾米丽的容颜。
打开艾米丽生前写的最后一封信,夹着的是一朵玫瑰枯枝。
10岁时尤纳斯为她摘下的玫瑰花,依旧被悉心保存。
而今风雨飘摇,玫瑰花早已不再娇艳,化作枯枝,花瓣散落,在风中飘零。
跨越时间,跨越种族,却跨越不了内心的恐惧,跨越不了那信仰,那誓言。
尤纳斯年轻气盛时犯下的错要用一生来偿还,不能和深爱的人在一起,也终生未娶。
悔恨的是,在诱惑下控制不住自己。
悔恨的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自己的挚爱。
还记得大伯临终前对尤纳斯说的话吗,“如果一个女人把他的爱都给了你,你就会得到天上所有的星星。
”这是不是一种注定,注定了尤纳斯得到了女人的爱,却依旧不能在一起,分隔两地仰望同一片星空。
而艾米丽也与他不再联系。
尤纳斯对他来说,是永恒的爱人,却也是一生的伤痕。
影片一个插曲:在艾米丽结婚后,她妈妈跟尤纳斯说,如果她坚持选择你,我也会答应的。
(我内心OS:这算什么,让一直恪守诺言的尤纳斯心里如何承受??
你这话里的意思是我明明可以和艾米丽在一起吗?
不,可是你让我起誓了,我不能那么做。
)原来恪守诺言的人,无愧于神灵,却悔恨一生。
影片很长,看完后内心压抑非常。
这部影片以阿尔及利亚与法国战争为背景,涉及种族与信仰,贫穷与富庶,欲望与纠葛……悲剧结尾让我愁肠百结,我一向不喜悲剧,却明知是悲剧还是忍不住看完。
带给我的震撼也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明白的。
鲁迅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爱情一直是美好的,至少在这部影片中,两个青年至始至终对对方真挚的爱。
也许我太感性,选择性忽略男子做过的无法改变的丑事,依旧觉得两个人的爱情,很美好。
也许是因为在这个社会,能够从一而终爱一个人的人,真的不多了。
记得影片里艾米丽跟她妈妈说“我爱一个人,是会爱到底的”而她妈妈则与之完全相反,做过的事可以过了一夜就翻篇。
感动我的,是从一而终的爱;而让我难过的,也是从一而终的爱,没有善果。
我的内心,还是相信童话存在。
偏执的相信相爱就要在一起。
看到两个相爱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够在一起的人,依旧感性的会伤感。
只是,现实让童话一点一点破碎。
毕竟,戏如人生,但,戏终究是戏。
我想,单纯分析爱情,对于这部我认为很经典的电影来说还不够。
也算不上分析,就是一点感触。
因为这部电影的背景,我专门去了解了法军镇压阿尔及利亚独立暴行。
真实的黑白照片里是惨不忍睹的屠杀,割鼻、活埋、杀戮……让我想起影片里一个士兵坐在车里射杀平民的镜头,想起一颗炸弹从天而降,一片建筑瞬间化为灰烬的景象,战火纷纷。
民族的歧视也无处不在,尤纳斯刚上学的时候,老师就讲过阿拉伯人很懒惰,为此尤纳斯还一脸难过的去问他大伯,大伯给他讲阿尔及利亚的历史,讲发动独立战争的先驱,为的是让尤纳斯知道自己是“尤内斯”,永远是尤内斯,即使身处繁华地也不能忘了自己的血脉。
尤纳斯从那个时候开始明白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每次当朋友拿阿拉伯人开玩笑,他都会二话不说就离开。
倔强的就像他父亲。
除了歧视,还有一如既往的贫穷与不公。
在城市边缘废弃的土地上聚集起来,居住在简易房里面,生活条件艰难,比如在阿尔及尔的某处地方,一平方公里的面积里面就居住了八万穆斯林,形成了城中之城。
穆斯林们的工作机会非常少,使得一些人跑到法国去找工作机会,主要从事简单体力劳动(如同影片里尤内斯一家)贫穷与不公平一直是民族主义的温床。
以下,是部分截图(主要是结尾,让我涕泪千行)
忽略部分弹幕……下面是头发花白的尤纳斯在艾米丽墓前,眼里“看到”的景象。
在他心里,艾米丽一直都在,从未走远。
泪目。
全剧终。
尤内斯对艾米莉的母亲是青年人难以自持的性冲动,对艾米莉是发自内心的深情。
一切似乎太过于巧合,都说战争让两人感情坎坷,但正是由于战争,尤内斯才敢正视自己的感情,对艾米莉吐露深藏于心的痛苦和压抑。
可是一切都已经太晚,艾米莉的爱情早已在等待中变得沧桑,一段从没开始的事情,就这样被了结。
陪伴尤内斯的,还有从小便经历的人生百态,处于社会底层阶级父亲视若生命的尊严,儿时经历的各种分离,和艾米莉的爱而不得,朋友的离去,种种情感,压抑在尤内斯的心头,有些遗憾,或许可以弥补,有些遗憾,一生难以苛求原谅。
最后落幕时的结语让人感叹:一个让生活中的爱情擦肩而过的男人,将要在悔恨中承受孤独,而满天下所有的叹息也未能安抚他的灵魂。
终于找到了这部让我昏昏欲睡的法语片。正值几年前的夏天,在里昂上学时,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这部关于pieds-noirs的电影,其实“黑靴子”这个题材于法国就有如特工间谍于南韩北朝,算是那本家家都有的难念的经。这部电影应该是要借儿女情长来影射特定时代背景下个人命运的身不由己,但是整部电影逻辑跟叙事就像炮火一样乱轰乱炸,完全摸不着头脑。也没有以小见大,也没有被推搡的无力感,老母亲的出现与介入也是牵强,情感的表达like very mild. 我有种看着璞玉被雕坏了的痛心感。(无碟)
你不可能睡了吕克·贝松的前妻又和她女儿结婚。。。。。虐心的剧情,悦人的配乐
太过完整的不是故事,是童话。
《关于一次代价最昂贵的做爱》
《今夕何夕》片名出自杜甫的诗句“…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赠卫八处士》)。片名取“今夕何夕”,显然是寓意对往事的回忆。但是原片名的直译却和“今夕何夕”没有关联。
5星全给Nora
我自己特别感同身受!但是感慨于命运的戏弄,两个人相爱的人无法在一起,但是彼此有自己,还是相爱了一生。
睡了妈妈就不能再娶女儿了
“一个让生活中的爱情擦肩而过的男人,将要在悔恨中承受孤独,而满天下所有的叹息也未能安抚他的灵魂。”
不错的表现力却讲了一个讨厌的故事,人性发作的矫情主角为爱要死要活地折腾所有身边的人。每个人都犯过错,但人人都要男主原谅却人人都不原谅男主的顶级恶臭自私双标鬼们,这算是对道德感高的人的一种诅咒吗?真就是爱情讲不好青春讲不好背景故事也讲不好,隐隐透着殖民者的不甘,让人讨厌的气息太过浓重。
这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吧 用一生悔恨都意难平
大时代下的爱情悲剧,阿尔及尔混乱时代下,破落少年被父送富家,四少年一起长大处世,各自奔前程寻找爱情,男女主情愫被迫淹没,生离死别各自奔忙乱,大时代下悔恨来不及。
我自己特别感同身受!但是感慨于命运的戏弄,两个人相爱的人无法在一起,但是彼此有自己,还是相爱了一生。
可能是我逼格不够的原因吧……
完全已经超越了爱情片的范畴,这是一段法国与阿尔及利亚的前世今生啊!从一开始介绍男主的身世,从亲生父母家被过继给伯父家抚养,先有一个伊斯兰教的名字——尤内斯,后又改换成了法国名字——乔纳斯,这里面就已经映射法阿之间的殖民关系了。男主与法国籍女主从一见钟情到纠缠半生的爱情故事,像极了法阿之间的历史渊源。而倾向民族运动的政治主张也使得男主和艾米莉(法国)始终都无法走到一起。用一对恋人的爱情来讲述两个国家之间的相爱相杀,满满的高级感。四星半
画面很精致。感觉国家民族的矛盾一般都比爱情线好看😂男猪脚好帅,女主特别不法国,性格也不讨喜
外国也有这种没长嘴的爱情故事啊。。。不过拉扯感绝了,就爱这种酸劲。。。女主太美了啊啊啊啊
以阿尔及利亚民族独立摆脱法国殖民的历史背景展开的年轻人爱情故事。错过往往就是一生,这就是每个人的命运,就是爱情的命运。如果一个女子把她的爱给了你,你就能摘到天上所有的星星,那一个丧失了爱的领空领海领土的人该去往哪儿呢?
区分带来区别,区别就会有隔阂,财富、种族、政治,诸如此类
男主真帅,全程舔屏。。这个世界有太多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