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的题材向我展示了精神生活的另一面:对传统和乡土的眷念,和对道义(东方的,或者说相对世俗层面)的坚持。
观看的时候多处觉得现代中国的生活被高度地符号化了,包括全篇相对素雅或黯淡的色调,但出人意料的结尾使得全篇有了种童话的属性,于是一切不那么写实的情节包括“100万”和“两百万”这两个过于平整的数字,回想起来仿佛都是稚拙而有表现力的。
同时,也许是熟悉以前作品的缘故吧,我始终忍不住感觉,如果没有超越世俗层面的信仰,人,至少是片中的中国中产阶级主人公,精神实在是太孤独了,文化、血脉、朴素自发的正义感带来的安慰在现代生活中是那样的缥缈和脆弱。
不过考虑到我本人的出生长大的环境,既是过度无神论的,又几乎切断了所有高雅与土俗的传统血脉,我可能会把信仰(不论属灵的还是世俗的)在生活本身的表现想象的太高太强,也许作品中表现的就已经是现代生活中要算很有力量的精神寄托了。
先说一句题外话。
从1937年起,梁思成和林徽因等人先后踏遍中国十五省二百多个县,测绘和拍摄二千多件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遗物,包括天津蓟县辽代建筑独乐寺观音阁、宝坻辽代建筑广济寺、河北正定辽代建筑隆兴寺、山西辽代应县木塔、大同辽代寺庙群华严寺和善化寺、河北赵州隋朝建造的安济桥等。
这些重大考察结果,写成文章在国外发表,引起国际上对这些文物的重视,为梁思成日后注释《营造法式》和编写《中国建筑史》,准备良好的基础。
——以上内容来自百度。
正如电影里面所说,虽则尘世喧嚣,古制有法,法不容乱。
陈母 以身护匾 罗总戏匾陈宿醉陈父 抱病坚守监工,给孙子做家祠…… 都在围绕“家”而家没了的时候,归去来兮,家园何如?
家祠是中国古艺的传承,更是家的传承。
如同《百鸟朝凤》一般,文化正在消失,总得有人坚守。
有些感想不记录下来就被屏幕黑掉后的灯红酒绿冲淡掉了第一点是作为一个不成熟的工程学生对这种单纯由木材或主要由木材承受荷载的木结构很是惊叹和震撼,毕竟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造出来的房子给人感觉冰冰冷冷的。
第二点是罗总这个散发奇怪魅力的家伙,人傻钱多,可又非如此,现实生活中不知道有没有这种理解艺术家并以实际行动来支持与他商业行为利益在上矛盾的地产业主。
第三点是一对夫妻,妻子不理解丈夫的行为,而妻子又在丈夫借钱时,最后的一句,你什么时候要,让我感觉生活就是这样吧不是偶像剧,是看你不顺眼俩人冷战怄气言语攻击的日常生活,更是你需要时虽然感到你不可理喻也会帮你这个不可理喻的忙。
因为彼此都爱着对方吧。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站在上帝角度对这个妻子是各种不喜欢警示自己以后千万不要成为这样的女人,但是那句你什么时候要,让我改观了,我就是这么俗气,俗气到妻子愿意拿钱出来,我就感觉她是个很有爱的小天使。
第四点是陈老的信,用毛笔写的信,十年生死两茫芒,甚是想念。
此等诗句,此等文采,再加上独白,不掉泪对不起这颗跳动的心脏。
对啊,整天都是学英语,小时候开始学,大学还在学,看英美剧提高口语,而传统诗句又能化用几句呢,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国外的文化有时候感觉本末倒置了。
饱读诗书这四个字我这个大学生已经担待不起了,所以也写不出这种情感的高级表达。
影片讲述了古建复建工程师陈文远,对城市化、现代化产生了怀疑和抵触,决定辞职,返回家乡生活。
妻子是房地产设计师,坚决反对陈文远的返乡计划。
此时,陈文远在工地遇到了自己的父亲,原是他千里之外的家祠亦被买来此地。
父子异地重建家祠。
然而,作为家祠灵魂的匾额,却一直不知所踪,讳莫如深的父亲不辞而别。
直到文远一家三口在文远母亲祭日返乡,他才终于明白了父亲对母亲的感情,以及父亲不愿碰触的内心伤痛。
最后,陈家祠完美重建,而那个他记忆中的乡土中国,已经一去不返。
榫卯是一种衔接的方式, 一方凸 一方凹两者一阴一阳 完美结合 才能将它们所承载的动作完美结合 牢固地合为一体榫卯原为部件之间的衔接方法 是老祖宗的手艺 多用于建筑 座椅 本片实的地方在于真实运用榫卯的地方 老爷子也就是二爷会制作的榫卯 家里祠堂重建所用到的榫卯之术 都是实的榫卯 也是电影中出现的真的榫卯镜头抽象的榫卯则是一段关系的处理 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讨论与发展 最后和好的过程 以榫卯之意去暗示关系的发展过程 也是整部电影中一个极其需要关注的点 有意思的地方主角与父亲的关系 主角与承包商的关系 主角与妻子的关系 由不和一步步走向和谐 特别是主角与父亲的发展线还挺有意思还有一个搞现代的妻子 一个搞传统丈夫的家庭走向也挺有意思的(找不到形容词 呵呵)只是一些地方显得太刻意了 不自然 像是特地安排的情节 太突兀上网查了一下 是跟踪拍摄 本来是陈氏祠堂的重修 还有师范学生共同完成 打call打call 最后 整部电影感觉真的不错 很现实 很生活化的语言部分最后希望大家都可以去看看这部电影
影片讲述了古建复建工程师陈文远,对城市化、现代化产生了怀疑和抵触,决定辞职,返回家乡生活。
妻子是房地产设计师,坚决反对陈文远的返乡计划。
此时,陈文远在工地遇到了自己的父亲,原是他千里之外的家祠亦被买来此地。
父子异地重建家祠。
然而,作为家祠灵魂的匾额,却一直不知所踪,讳莫如深的父亲不辞而别。
直到文远一家三口在文远母亲祭日返乡,他才终于明白了父亲对母亲的感情,以及父亲不愿碰触的内心伤痛。
最后,陈家祠完美重建,而那个他记忆中的乡土中国,已经一去不返。
这部电影展现了日常生活中常见而又被很多人忽视的问题,生活感很强,父子、夫妻、传统与现代、乡愁等等的矛盾值得我们慢慢去思考。
一味去提倡、呼吁是没有多大意思的,通过电影艺术来表现是很棒的途径。
作为90后,应该逐渐走向成熟,理解他人,作为学生,应该关注传统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管理的学生,更应该分析传统文化现状问题。
感受最深的还是现在90后与家人间的联系远不如以前那么深,有时候需要有些契机引起我们的思考。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与侵入下,我们不能忘记属于我们的传统文化。
电影《榫卯》围绕陈家家祠的重建展开叙事。
因经济发展需要征地,陈家家祠被迫“连根拔起”。
为保留家祠,父亲陈守拙和商人罗总达成协议,在别处的景区重建家祠。
儿子陈文远是古建筑师,心灰意冷于古建筑难以长存,本决定歇业回老家,但自家家祠的重建改变了计划,他还是回来担任总建筑师。
主人公陈文远既是儿子、丈夫、建筑师,又是“颍川陈氏”的后人,当他与父亲、妻子、商人因为家祠重建连结在一起时,不同的立场观点就产生了摩擦。
因此电影中展现了三条冲突线。
开头即出现夫妻之间的冲突。
陈文远夫妇一人做古建筑,一人做现代建筑,本就常有观念不合。
陈文远决计不干古建筑、想带儿子回老家的行为,使妻子苏拉万分困惑。
开头一幕是她气愤地带回儿子驾车而去,留陈文远一人在原地,留在他的老家。
随着家祠修建的推进,父子的冲突也慢慢浮现。
电影中有一幕是父亲发疯似推翻工人砌好的墙,因为工人为求快采用水泥砌墙,而不是米浆糊墙的古法。
父亲痛心疾首,觉得愧对先人。
他的坚持体现着传统匠人精益求精的匠心,“虽则尘世喧嚣,古制有法法不容乱。
唯其工匠肃静,手艺走心心若止水。
”他之所以拖着病体执意和施工队待在这陌生清冷的深山里,就是放心不下儿子的那套在现代社会培训下的理念。
在他眼里,家祠不是景区的一处景观,而是陈家家族史的载体,是陈家的魂。
尽管体力不支,他还是背石头、擦木雕,亲力亲为。
父亲的执着让陈文远醒悟,他想起小时候母亲抱着自己在中庭踱步,一遍遍教他“颍川世泽”的场景。
他开始理解自己作为“颍川陈氏”后人的责任,不再把家祠重建看作是个任务,而是陈家子孙对家祠、对先祖的责任。
但精雕细琢必然会和注重经济效益的商人产生冲突,因此第三条冲突线是以罗总为代表的商人和陈工的冲突。
陈文远所追求的古法建房,是为了砌墙一遍遍慢熬、翻搅米浆、是专门请福建工人来做灰塑、是多花钱去买一批老瓦。
在工期将近、经费花超的情况下,这种费时费力费钱的功夫,无疑会让商人着急。
影片中林经理几次三番催陈文远加快进度,后面二人爆发争吵,陈文远掷地有声,“我就是给自己立牌坊,这个牌坊,就是那块匾!
颍川世泽!
”但资金短缺、工期临近等问题还是使陈文远陷入层层危机。
他只能找妻子苏拉借钱,妻子震惊之下还是支持丈夫的决定,因为这是陈家的家祠。
工程超期、借来的钱用尽,陈文远走投无路时,作为商人的罗总愿意放弃精打细算,提供充足的资金援助,让他无后顾之忧,继续推进工程。
在众人齐心协力下,终于完成了陈家家祠的重建工作。
纵观影片,无论是文远母亲在特殊时代以身护匾,还是当下陈家父子的坚持、苏拉的资金支援,都是在共同守护着颍川陈氏的绵延。
影片最后,父亲给儿子写的信点明了家祠的意义:“祠堂的一榫一卯见证家族世代繁衍,也续写你们的故事”。
他临终前做家祠大厝榫卯留给孙子,也是希望家祠能以另一种方式留在后代的记忆里。
“归去来兮,家园何如?
”尽管沧海桑田,家祠易变,只要将“颍川世泽”牢记于心,此心安处,即是吾乡。
现代与传统的割裂,使两者之间裂开一道巨大的鸿沟,这个割裂来得突然而气势汹汹…… 很多人说《榫卯》跟《百鸟朝凤》很像,我觉得这两部电影没有什么可比性,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谈谈:传统与现代的割裂。
传统的人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现代的人也没有挽留的打算,剩得夹在传统与现代中间的人束手无措。
下面对比这两部电影聊一聊想法。
《百鸟朝凤》 “ 咱们吹唢呐的,好歹也是一门匠活。
既然是匠活,就得有人担起责任,把这个活传承下去。
”焦三爷在焦家班传声仪式中郑重地说。
传声即是唢呐班班主确定接班人的仪式,接班人将继承“百鸟朝凤”的演奏技巧,对于接班人而言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耀,是对其人品和艺品最好的肯定。
唢呐班老班主焦三爷闻名四方,出活吹起唢呐来神气十足,方圆几里的乡亲带着娃提着礼前来拜师,每每门庭若市。
在过去的人眼里,白事上能享用“百鸟朝凤”是莫大的殊荣,因此十多年才能听上一回。
金庄查村长过世办丧礼,孝子贤孙披麻戴孝,跪求师傅吹奏一曲百鸟朝凤。
焦师傅笑着摇摇头,德行不端,不可,当下满堂寂静,无人再敢赘言。
天鸣长大,从焦师傅手中接过这个担子。
游父得知儿子接班,欣喜告知村邻好友。
乡邻奔走相告,百鸟朝凤传授给天鸣的那一天,焦家班成了游家班。
《榫卯》 家祠承载着一个家族的历史文化,是宗族的精神家园。
当初陈守拙为了保住家祠不被房地产商推平,售卖家祠并将其搬迁到远在他乡的旅游景区,而儿子文远,正在景区当职。
对于家祠的重建,守拙多次提醒儿子要遵循古法,为陈家尽孝出力。
陈守拙生活在农村,是一位与城市隔绝的鳏居老人,很多现代化的东西从未见过。
他坚持用祖传的方法盖家祠,排斥钢筋水泥,宁愿让推土机把房子推平也不要对不起先人。
陈文远领略到父亲的执着,背负着延误工期的风险回归传统的修建方法,并在父亲中途返乡之后,全面主导复建工作,严格追求修旧如旧。
置身时代洪流 好景不长,唢呐班子传到天鸣这里时代已经变了。
农村的婚礼、寿宴都逐渐西化,仪式感不复存在。
天鸣出活,东家敷衍着,随便吹吹就得了。
后师徒见面,多喝了几杯,焦师傅说道:“从前出活的时候,唢呐匠坐在太师椅上,孝子贤孙跪倒一大片,千感万谢的,可现在,谁他娘的还把咱唢呐匠当回事儿啊。
”影片中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在一场寿宴上爆发,当洋乐队与唢呐班竞相争艳,有人愿意出两倍的钱请走唢呐班。
双方不服气,动手打了起来,两败俱伤,焦师傅颤颤巍巍地捡起被糟蹋的唢呐,一声不响地离开。
陈文远在异地修建家祠希冀恢复如初:传承百年的陈家木雕、立体明艳的灰塑工艺、象征家族脸面的匾额……然而除了陈家人,没有人在乎这些,开发商看重商业效益,不在乎文化价值,工人只知工期将至,也不理解文远的执念。
再怎么顶住压力,复建工程仍旧困难重重。
克服种种牺牲种种,一期工程终于结束。
本该庆祝的时刻,陈文远却独自买醉,淋着冬雨,跌跌撞撞地在从前修建的古建筑之间游荡。
我们何去何从 焦师傅对没落的唢呐技艺坚守不渝,抵不过时代洪流的冲击;陈守拙能守住这一座祠堂,崇尚旧礼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社会变化得很快,陈守拙与焦三爷这批人跟不上节奏,认定了传统的东西难以改变,犹如被遗忘的旧人,被抛弃的一代。
这两部电影表面是仪式感的缺失、敬畏之心的缺失,但实际上它们体现的是现代与传统的割裂,使两者之间裂开一道巨大的鸿沟,这个割裂来得突然而气势汹汹,像游天鸣和陈文远这般徘徊在传统与现代的人,站在时代的鸿沟不知何去何从。
传承,传递、继承之意。
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东西,现在突然用不上了,此时他们该怎么办,我们该怎么办?
“祠堂的一榫一卯见证家族世代繁衍,也续写你们的故事。
”《榫卯》结尾,父亲给儿子的家书里,父亲如是说,“你早早去到外面学习新的事物,难得你还记着这些。
”
今天甘小二导演在学校与我们分享了这部影片。
在电影放映前我就被它的英译名所吸引“country far away”我原以为它是说在现代社会,乡村以及它所包含的一些传统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
看完之后发现不对,说是乡愁我感觉也不是贴切,还有很多是父子情,亲情以及职业的坚守。
影片开始,妻子开车扬长而去,丢下一句“回你的老家吧”就留下心心念念想带儿子回老家生活的男主一个人。
故事的最后,父亲去世,男主携妻儿回老家吊唁,小朋友伸出稚嫩的小手“爸爸我们回家吧”男主握住儿子的手,像是跟过去的自己达成和解。
祠堂重建的过程,其实也是男主与父亲对话,重新找到自我的过程。
地理位置上的远近,我们可以坐火车坐飞机去缩短,可被时间带走的亲人,却去了我们到不了的远方。
以为能够介绍榫卯结构,想不到一直都最后都没提
颍川世泽,代代相传
电影讲述了一对父子在他乡异地重建家族祠堂的故事,深入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不同角度的思想交锋。影片以中国传统古建筑的文化精髓“榫卯”来指代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东方与西方的关系,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的关系。值得去看哦!
现代与古代,大家与小家,快餐式建筑与精工匠心制作等等,各种冲突矛盾贯穿影片,但现实骨感,也亦有希望。亲情串起整个故事。传统技艺的传承任重而道远。比较沉重,比较闷,适合思考^^
工程师陈文远,对城市化、现代化产生了怀疑和抵触,决定辞职,返回家乡生活。妻子是房地产设计师,坚决反对陈文远的返乡
一部好片子,值得静静看。一榫一卯皆是精粹。我个人觉得故事可以减少夫妻的这种矛盾冲突,更多着重在现代建筑的快与古建筑修复慢,且花费昂贵的冲突上更好。而且很想细细品味古建筑的美,导演却没有给太多机会的感觉,有点意犹未尽的意思。
电影讲述了一对父子在他乡异地重建家族祠堂的故事,深入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不同角度的思想交锋。影片以中国传统古建筑的文化精髓“榫卯”来指代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东方与西方的关系,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的关系。值得去看哦!
回不去的故乡,留不下城市,现代人的撕裂
强烈推荐。近些年很少让我感动的电影。虽然导演手法稍显稚嫩,几个场景的灯光成问题,主角有些伟光正。但是7.5-8.5是没有问题的。剩下的1.5分,0.5给感动,1分源自无根国人的凄凉。
父亲真是个文化人~
还行
题材还是挺好的,拍成纪录片就好了
整体平平淡淡,没看到什么亮点也没看到有啥明显的缺点。
尴尬
思想保守封闭,价值观上也有些偏颇,因此只是对传统的一味肯定对现代的一味否定。叙事节奏太过拖沓,情节单薄,缺乏充分的戏剧冲突,说教意味浓厚。
古建筑题材的纪录片多,但古建筑题材下的故事片很少。片子故事挺好,新旧文化的冲突也是当下面临的重大问题。电影所有的情绪释放放在了最后,母亲与匾额同葬是之前就猜到的情节。但仍旧被感动了,也许是因为父亲的那封信,十年生死两茫茫。导演对上映没有多大的信心,但还是希望能在影院看到这部电影。
榫卯是木式建筑或家具中,讲两个分散的物体连接一起的方式,马王堆辛追夫人墓最外层采用的就是大型木架结构,榫卯组建。电影本身的出发点很好,古建领域的编舟记,但手法和编剧,还不成熟,有待精进
很不错了拍成这样的电影 ,再说平淡的生活才是真实的,值得一看
题材是个好题材,电影实在是一言难尽……支撑我看完的唯一动力就是结束以后告诉旁边的德国人,这是一个垃圾中国电影
文化是个骗钱的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