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狱惊情》。
5分。
约翰·卡兰导演,爱德华·诺顿、罗伯特·德尼罗、米拉·乔沃维奇主演作品。
这片子台译《色狱心机》,我觉得似乎更妥,我们嘛,总是喜欢遮遮掩掩。
我确实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
如果不是米拉·乔沃维奇在片中有多场船戏,这个片子在我看来应该一文不值。
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杰克每天的工作便是对那些申请假释的犯人进行审核,年复一年,片子甚至从他年轻时直接拍到了退休前。
完全没看出来杰克内心有多么不甘现状或者有着蓬勃的欲望,但确实看得出来他和妻子已经同床异梦。
犯人中有一个叫“stone”的家伙一直在申请保释,他因为纵火兼有精神暴露症被判了15年,而他已经蹲了8年。
这个不知所云的家伙跟杰克说,他的妻子非常美艳不可方物而且很值得去撩一下,然后他又让米拉·乔沃维奇饰演的妻子卢赛塔去不惜一切代价勾引杰克以保他获得假释。
这真是一个混乱的故事。
精彩之处在于米拉·乔沃维奇的多场船戏,真没想到这个打僵尸的姑娘可以这么妖冶。
谁是魔鬼?
一个凶犯,呆在监狱里呆不住了,就打了鬼主意,让自己的妻子勾引负责审核罪犯保释的官员。
保释官最终上钩了,当然这也毁了保释官的晚年。
因为这么多年了,他兢兢业业,他没有出轨,没有说过粗话,始终是谦谦君子。
但是,老妻知道他出轨了,也知道因为什么,是什么人。
凶犯出狱后还烧了保释官的房子。
当然这些都是可以忍受的。
不能承受的是保释官沉淀许久的欲望被唤醒,他知道自己变成了魔鬼,他会在退休宴会上,对接班的女人进行直白的性骚扰,被拒绝后,还爆粗口。
凶犯是魔鬼,而他的妻子更是魔鬼,因为她让一切不止于交易。
她对保释官说:我喜欢你,我不和不喜欢的人上床。
而片末,她又盯上了另一个男人。
这次是出于什么,电影没有说明。
那么她就是魔鬼?
然后,回头,我们会记得,一开始,保释官年轻的时候,他整天回到家就是盯着电视机,喝着妻子递过来的茶。
妻子突然受不了了,对他说:要离开他。
因为他禁锢了自己的灵魂。
他立马跑到楼上,抱着女儿往窗外比划,威胁妻子,如果妻子走,他就杀死女儿。
很明显他也是个魔鬼,一开始就在心里住着一个魔鬼。
那么他为什么会是个魔鬼?
我们知道很难凭借一两件事去判断一个人是不是魔鬼,所以我们一直采取一种“盖棺定论”的方式,当然按照这种方式来判断,保释官就是个魔鬼,因为魔鬼最终出窍了。
但是,人并不是好人或者坏人,天使或者魔鬼那么简单。
就如金庸所说:正中必有三分邪,邪中必有三分正。
如果按照这点来说,保释官又不是魔鬼,毕竟他遵守了那么久的道德与法律。
虽然人性并不怎么光明,但是在人类社会中,他一直遵守着法则,这些长久也基本把他约束成为一个绅士,虽然晚节不保。
从这点看,电影是在讲述人性,对于欲望的无能为力,讲述真实的人性悖论:欲望被抑制,直到被唤醒,然后摧毁一切。
世界秩序就是这样,上帝告诉了我们后果,但是我们总是受到魔鬼的诱惑。
不过,我还想到了一点,为什么这个保释官回家会盯着电视一天又一天呢?
答案我们都清楚的。
正如,女儿离婚了,为什么离婚,因为她的原始家庭并没有爱,更没有活力。
也许欲望本身就是活力的源泉,水至清则无鱼!
那么他为什么之前没有欲望呢?
为什么他之前能够过着那么乏味的生活呢?
他不爱自己的妻子吗?
理由很简单,他的工作!
每天都对这忏悔的囚徒,囚徒的忏悔,比神甫听到的家长里短更加真切也更加复杂。
听了太多的悔恨,他感觉到太多的禁区,反正每一个小小的错误,一次小小的莽撞,一点小小的欲望,都能把人毁得透透的。
所以,他上班认真工作,回家就是盯着电视看。
谁是魔鬼?
什么是魔鬼?
人人都是魔鬼,生活就是魔鬼,一切都是魔鬼?
就像我们教孩子,该生气就生气,该哭就哭,但是得迅速回归。
把魔鬼囚禁多深,埋藏多沉,它就会长得更大更可怕。
18.10.30
处在信仰真空中的我不能完全体会片中人物的灵魂纠结。
开头要将孩子扔出窗外的举动直到电影结束也没能明白,还有女儿对父亲的敌对似乎影片没有交代。
总体感觉看完很模糊,一百分钟的时间应该努力把一个重点讲清楚。
今天算是第二次看这部影片,突然发现除开爱德华诺顿与老戏骨罗伯特德尼罗的出彩演技,这部影片也不过是一个二流的制作。
处处过于明显的暗示,过于力图阐释的道理,一旦导演的企图无限制的逼迫你,他离虚伪几乎一步之遥。
这是一部试图探讨宗教,重生,内心的影片,却让你始终觉得不过是一部披着宗教外衣的道德说教片。
导演失败之处在于任何一部好的影片都善于留白,让观众自己去感受与体悟,而这部影片恰恰相反的解释了一切,你不用任何的停顿即可明白一切,代替了你的客观,而他自己的主观也必定无法嵌入你的认知。
没有应有的手法,但总的来说还是至少讲好了一个故事。
爱德华诺顿与罗伯特德尼罗,单个来讲都是一等一的表演高手,但两人在这部影片中几乎全部的对手戏中却完全少了应有的火花,没有飙戏的感觉,也不知道是不是两个人磁场不和,使影片落入了无聊的拼凑。
至于影片的内容也就是一个道德评判问题,奇怪的是影片本来是想说罗伯特德尼罗这个假释官每天面对囚犯充当着上帝的虚伪,但我在看影片时却感觉导演在讲这个假释官的故事的同时,不也是一个充当着上帝的虚伪吗?
反向的嘲讽,让我觉得这世间还是谁也不要企图去评价谁,自由止于他人之鼻. 相对最好的一段吧,只有最后爱德华诺顿出走的一段,伴着他一直思考的问题的对白,但还是觉得难免脱不了说教。
不过就说教来讲,算是说教当中的优秀说辞。
When you experience a spiritual truth,that is comes to you through sound.If you let the sound go through you,it changes you.Put you back to the harmony,makes you like a tunning fork of God. 我的意见是相信或者不相信,just up to you.
不禁让我想起了大学的时候看的钟丽缇版的《色|戒》。
刚刚百度了一下,记得是钟丽缇演的,但不确定电影的名字,因为2007年汤|唯和梁|朝伟的色|戒太出名了,有点模糊拿不准了。
没想到2001年也有《色|戒》!
又气愤了,百度百科上竟然说是女主角(钟丽缇)勾|引男主角(那个喇嘛僧人)。
我看的,理解的,是男主角自己控制不住幻想和冲动,忘不掉女孩的美貌和笑容,晚上春||梦,遗||精,被喇嘛头知道了(不知道是不是也叫做方丈或者住持),开导他……结果坚定了他还俗的决心。
下山娶了美|娇|娘,做了上|门女|婿。
(僧人的地位很高,类似80年代的大学生,虽然倒插门,但非常受尊敬……日子越过越好)买卖做大了,开始雇佣农工,和一个印度美女|搞|上了(姿势还很牛×),被钟丽缇撞上。
他羞愧难当,竟然又回山做了喇嘛。
最后让我深思不知对否的结局是,钟丽缇痛斥丈夫,逃避责任自私享内心的平静。
还有一句哲语,一滴水不想干涸就要融入大海(应该是这句)。
我觉得女主角的痛斥很对。
但那句哲语不知从何说起。
-言归正传--2010年的《危狱惊情》讲的也是宗教、人性、反思……和2001年的《色||戒》大同小异。
(不同,堕落|淫|欲的一个是妻子一个是老公)但我是俗人,对这两个男猪脚甚是反感。
--那就隆重推荐“钟丽缇”的《色|戒》吧,绝对有的一拼!
遗憾的是那部《色|戒》不是国产片,除了钟丽缇,导演啥的都是国外的……
这是一部如此戏谑的电影,充满嘲讽。
当你的价值观,你的世界被你最不屑的事或人侵蚀,你才发现原来你的世界从来就是堆狗屎。
我们看到影片中有着信仰、从事最具公正性工作,肩负审判责任的德尼罗,原来他的所谓信仰,所谓价值观是多么不堪一击。
他真的有权利去批判么?
批判的又是什么?
而讽刺意味的是,让德尼罗审视自己审视内心的,居然是自己审视的犯人!
影片借人渣诺顿之口,质疑主流信仰。
人能相信自己从无经历的事么?
能相信永恒么?
上帝带给人们幸福,那么战争,灾害呢?
这难道不是上帝的安排?
我们的救赎真的要籍由别人证明么?
或许诺顿扮演的,需要别人的审查报告才能减刑的人物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答案。
影片让德尼罗妨碍司法公正的行为,使得所谓真理公正更是充满嘲讽。
我几乎没有看过一部完全没有戏剧高潮平铺直述的电影能给你如此震撼。
有些片子无关票房,口碑,就像当年被抨击到爆的【东邪西毒】,有多少人奉其为神作?
当然更多是说靠,这真是天书!
为什么说到王家卫,那是Stone也是部依靠全台词撑起的影片,就像王家卫的很多电影,就像是在读一本小说,直接和心灵的对话,感受思想。
影片的隐喻和饱含的哲理性引人久久深思难以自拔。
在细节的描述上着实煞费心思,相当精彩!
这是人生中第三部关于宗教、信仰的好片!
就像王家卫和刘镇伟的泽东公司,一个去拍东邪西毒,一个就要用东成西就去弥补票房损失一样。
导演用这样的拍摄方式来阐述他的观点,也就必定是抱着他并非寻求影片的商业价值。
勇气着实可嘉!
那么我该给这部可看性极低的影片几分?
说实话真的很难从可看性为零从收获性为一百!
就是这样很激动两位天才演员的精彩呈现!
BTW这部影片的中文译名也是狗屎!
冲着爱德华诺顿和罗伯特德尼罗两代演技派的首次合作去的,结果真的超级失望,简直不知所云,唯一的亮点就是露的两点了。
看完真郁闷,浪费时间。
所谓的悬念惊悚什么的要素全都没有,给我最大的感觉是一部宣传宗教的电影,还不是主流宗教,估计是某一个小众的教派吧。
导演估计是想把个人的生活和信仰归结到一起,想表现每个人的生活的混乱和生来带来的原罪,为了摆脱世俗的烦乱和赎罪,最终只有信教一条道路,但是导演功底确实不行,浪费了两个演员。
看的憋屈的不行。
诺顿演的罪犯,坐监狱坐的快疯了,一开始特别想假释出狱。
他知道关键人物在于德尼罗扮演的假释官的认可,所以他让他的漂亮妻子去勾引假释官,这里面有阴谋的影子了。
可是这个罪犯突然看到一本教派读物,突然就信了教了,一点转折和过度都没有,这怎么有说服力呢!
德尼罗扮演的假释官本身是个自私的人,从一开始威胁他的妻子就可以看出来,马上面临退休,突然着了道,被囚犯风骚的妻子勾引了,最后弄得灰头土脸,只能也信了教。
囚犯的妻子是个荡妇,但是她依然爱着自己的丈夫,竭力相救他出来。
最终还是被抛弃,依然没感觉一样照样发浪。
她这个人是塑造的最失败的,她到底是浪还是爱,既然是浪为什么还要救丈夫?
感觉她眼里只有性,她其实不爱丈夫,但为什么又拼命救丈夫?
很不能理解,匪夷所思。
她还是个和孩子打成一片的老师,导演到底想把她打造成什么样?
四不像。
假释官的妻子本来马上就信教了,但是被丈夫威胁生生的止住了,一止止了二十年,最后又开始要信教了。
演员表演方便,诺顿的表演最好,可以评8分。
德尼罗有点发挥失常,和诺顿比差了一大截,勉强给个及格。
女一号,我也忘了叫啥,就叫她爱丽丝吧,这个角色纯粹打酱油,敢脱就行,换谁演都一样。
总之,这是一部很乱的电影,所以我的这篇影评也乱着写。
我总感觉诺顿和德尼罗是不是受胁迫了,演了这么一部不知所云的宗教电影,或者他们俩本身就是这个教派的信徒?
演这部戏就是为了为教派做贡献?
他们难道真的没有片子可以选了吗?
真搞不懂。
說句實在話我眞是看完就糾結叻。
這部電影究竟想說甚麼啊。
給五星兒純是因為愛生化危機裡面大Alice!
她在這裡面太露骨叻……全裸……裝純……和老男人上床……著實讓我看傻叻。
囘歸劇情。
影片通篇圍繞聖經啟示錄和部分其他章節噠經文做背景。
給我感覺好像是一群表面上虔誠噠基督徒實際躁動噠內心。
Stone才是眞正聆聽到上帝噠聲音得到重生噠人。
Ed和她老婆都是偽基督。
Ed很明顯。
可是她老婆這麼多年雖說依靠上帝沒有一直沒有和Ed離婚但是卻一直用煙酒麻木自己噠感情。
這不是眞正信靠上帝噠做法。
而我們烈女Alice則是一個慾望高漲噠女人。
她為何要獻身也要給Stone弄出來?
原因很簡單。
她想念和Stone瘋狂做愛噠感覺。
影片也一直提到聆聽上帝噠聲音領受上帝噠話語。
說“Hue”這個音節雲雲。
或者說那個聲音更像是蜜蜂噠嗡鳴。
那這樣看來影片開始被Ed夾死在窗框噠蜜蜂是上帝派來噠傳話筒而他們錯過叻。
結尾再次出現在Ed面前噠蜜蜂是一個首尾呼應。
是不是也意味著這是重生噠開始?
是不是那是上帝重新給Ed噠機會?
總之。
信仰不是行為上噠習慣。
而是內心強大噠後盾。
坦率的说我没怎么看懂这部电影,或者说导演根本就没打算让你看懂什么。
闷骚之人之所以闷骚,正在于你除了闷骚之外对他一无所知。
老罗的表演不能说不卖力,却只是让一个乏味呆板的形象变得更加惹人生厌,当然或者这就是最初的意图——直击关键,不及其余。
可是一个除了老态龙钟外基本没有什么其他形象的角色实在是让人有些牙疼。
不过正像其他人说的,导演也许从来没有准备让人看懂什么,这是一个人的独舞,掌声和观众都只是无意义的赘余。
整部电影充斥着对基督教教义的背反,虚假的忏悔能够换得救赎(或者说,“再次伤害他人的机会”?
),但是当真正的忏悔开始上演,至少听众早已经不再相信。
为什么?
恰恰是因为忏悔者的罪让旁观者变成了行为人,那么,当最初的罪实现,赎罪的努力就是徒劳。
既然如此就忏悔你的罪吧——向谁忏悔?
如何忏悔?
忏悔之后呢?
Mabry童鞋倒是没少忏悔,可是列位看官有人觉得这东西有用么?
或者说作者觉得这玩意有用么?
没有。
我们是被自己的行为所定义的,那么仅仅停留在语言上的忏悔就只是废话而已,可是如果没有用行为赎罪,是不是就永远只能背负这些罪?
可是导演一直在说,赎罪与否,看你是否表现出忏悔,那么表现出来之后呢?
Mabry有相信么?
Stone有赎罪么?
一切不过是重新进入轮回。
就像老罗的忏悔,得来的只是教父千篇一律的公式化回答,以及生活中一成不变的沉默、无趣,然后眼看着自己的生活崩塌,就像那栋房子。
说到这里倒是想到一句台词,如果上帝全能,那么世上的罪何来?
——如果上帝掌管一切,那么罪是否也是上帝的一部分?
——好吧我承认奥古斯丁想不明白的事我更想不明白,就此打住。
总是很讨厌这种文艺到死闷骚到爆的电影,不为别的,因为我看不懂。
通篇都是暗喻,有空的人不妨去翻翻罗马教皇回答近代哲学质问的手稿,他试图回答的问题,似乎在这里都被一一拎出来得瑟了一圈。
然后呢?
然后没有了,作者没有任何回答的打算,或者无法回答,或者问题本身就是全部?
不知道,我只是一个2b青年。
只是想说,导演在拿基督教开涮,但是如果你发现了这一点,那么说明你已经被导演涮了。
这片可能有人觉得挺有内涵的,是,大街要饭的可能也挺有内涵的,但是说不出来也就没有人愿意探讨他的内涵不知道导演要说什么,不论你要说什么,起码你故事得讲圆了啊,开头jach要摔孩子那是咋回事儿啊,后面老头回到办公室抱着箱子电影就结束了,这都哪儿跟哪儿啊,还有米拉把老公弄出来了,然后呢?
导演可能是想讨论人生啊,罪恶感啊,救赎啊之类的,好吧你想排成神棍片没关系,艾利之书是地地道道的神棍片,可是你不能这么拍啊,你浪费别人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你导演就没电罪恶感么?
想法不错,不过流于表面,过于说教了.
评分低我不解我觉得还不错
一塌糊涂的电影,爱德华诺顿和德尼罗的表演也都不在状态
我真睡着了~~~
那么老,还练呢?
除了几个露点,我表示很一般.
令人费解,倒是米拉演得最好,令人印象深刻
很好的一部电影,不知道为什么评分这么差。影片的重点不是在于纵火犯利用美丽的妻子去勾引杰克,而在于杰克如何听到来自上帝的福音。至于信仰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影片中提到一句话,大意是你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上帝安排好的,其实想明白了,就能完全解脱,或许是这样
噱头很大,可惜了这么有魅力的3位演员
上帝通过蜜蜂和广播传达讯息。。。演得不赖,就是太闷~
完全因为爱德华演技帝才加多一颗星.
喜欢Edward在这里面的表演
碰宗教的痛脚的直接后果除了我等天朝P民看不懂以外风评一定不好,21克似乎也是这样,大爱ed. norton
看演员
有点无聊。。。最近看的诺顿的两部片子都不怎么样啊。。(《草叶》)
太执着于所谓的Spiratual liberation和sinner life了,又是那些救赎信者得救之类的,可惜了Robert De niro和Edward Norton的精彩对戏,还有Milla那tres petite的tits。
我谢谢你,名字跟内容相差也太远了吧
期望太高,让我想起非常嫌疑犯~
一个关于宗教的故事。其实有了任何一种狂热,都会让我觉得事情很可怕
实在是看不进去……米拉·乔沃维奇的胸部真是小,小得我还以为是胸肌……1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