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挺喜欢小薇这个演员她跟她的女友应该是我梦想中的lesbian同样的长发,一样凹凸有致的曲线,美丽的脸庞。
当她们一起在舞池中牵手,踏出步伐的时候,我只得拍案叫绝。
陈冲在电影中扮演了一个敢爱却又保守的纠结女人。
她不顾丢了老父的面子爱上了一个年轻小伙却在小薇对自己说妈妈,我爱你。
还有,我是gay的时候难以承受。
小薇啊,你怎么能把这么重要的两件事放在一起。
电影的最后仍是大欢喜收场陈冲甚至慢悠悠对着小薇说,现在就看你什么时候给我添个孙子了。
小薇一口酒噎住,所有人笑颜舒展。
我一直对小薇念念不忘尤其是她一半中文一半英文的调调真是让我欢喜至极总记得她在妇产科双腿劈开,手抱胸,还有那个尴尬的笑容怎么能有这么女人的气质T当从一场场啼笑皆非的相亲中穿着婚纱逃出的母亲和女儿跳上公车相视大笑的时候母亲终于鼓励小薇去追自己的女友我感动的泪眼迷离也许真的只是电影罢现实中的长辈,正如电影名字一样。
面子,永远是第一位。
《面子》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很多,浓浓的家庭味儿,首尾呼应的剧情和台词,女儿同性恋和母亲忘年恋一明一暗两条线的设置。
看过很多遍,越看越有意思。
最近观影让我颇为印象深刻的是Vivian。
同志占总人口的5%,女同对半分也就2.5%,在这个绝大多数都是异性恋的地球,异性恋找到真爱的几率都寥寥无几,更别提2.5%遇到2.5%并且还是真爱的概率有多大。
对于那些仍心怀真爱理想,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爱情的蕾丝边们,Vivian这样的姑娘大概就是梦想情人了吧。
在性生活中,Vivian是受,是被动的一方,但在这段关系中,Vivian一直都是主动争取的那一方。
Will和Vivian在华人聚会上对上眼,是Vivian在Will购物时用呻吟声给出暗示,是Vivian用信封和零钱留下信息要Will去看她的演出,也是Vivian在演出结束后聊天时说出那句“Then I kissed you on the nose”,对于爱情,Vivian的示意足够明显吧。
接下来的发展,是Vivian教Will不受伤摔倒时打算亲热Will,并且Will刚去Vivian家时那幅画着两个姑娘的画也很有意思。
Vivian生日,她们关系陷入僵局,Will通宵过夜的经历看似Will争取实际是Vivian主动给的。
以及Vivian后来要出国发展,都是Vivian主动争取Will的挽留。
但Vivian也是个聪明的姑娘,就像那句俗到骨子里的“如果我们之间的距离有一百步,我会先走九十九步,然后等你走那最后一步”一样,机场Will欠Vivian的吻,也必须等到Will在聚会时的主动奉上才肯复合。
所以,妹子们,遇到Vivian这样的梦想情人就嫁了吧。
这是一部非常非常切题的片子,情节都围绕面子展开,但是感觉还是单薄了一点,毕竟是人家的处女作。
我喜欢片子里的vivian,长得漂亮,又妩媚又有个性,男人女人都会喜欢的类型。
我不是一个爱情的原教旨主义者,所以一切的爱情都是美好的,不论年龄、不论种族当然也不论性别。
以女主角wil的视角而言,电影里再现了三种爱情的形式,首先是爷爷的爱情,这是最为传统的中国式爱情,老夫老妻,历经沧桑,时间成为其爱情的见证。
其次是母亲的爱情,先是因父母之命嫁给没有爱情的人,单身又又险些因父母的面子再次嫁给不爱的人,最终在女儿的启蒙下选择了和自己女儿年纪相仿的真正爱的人。
第三是女儿的爱情,同性之爱,简单而纯洁,不顾及传统基因中的阻碍,最终和自己爱的女人生活在一起,爱情是她们爱情的见证。
故事的主角是现代美国社会中的一个传统气息极为浓重的中国城,虽然千水万山,仍然未能改变其从遥远的东方继承来的厚重与端庄,如有没有周围环境与语言的区别,俨然一个传统小城,恪守着传统的所谓道德,在这样的文道之下,任何反叛性的爱情都会成为异类而成为酒席舞会上的谈资。
或许也正是由于爱情天生所具有的自由色彩,又由于自由本身是相通的,不存在单只属于爱情的自由,所以自古以来,爱情都被当做一种颠覆性的力量而被防范。
但恰恰因为是太过于本真的自由,所以往往都会不断地有痴男怨女(或痴女怨男,当然还有痴男怨男和痴女怨女)试图对无形的传统做出抵抗之状。
在传统的中国,亦不乏各种抵抗的英雄儿女,不过在现实意义上似乎都不会有太好的后果,自挂东南枝,千古共唏嘘,除了以死亡代对抗之外,更多的抵抗最终都难免被现实收编的结局,或者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某位神仙姐姐的帮助之下修成正果。
总得来说似乎都难以跳脱悲剧的结局。
那么换一个环境呢,这个电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并给出了它的答案,其实人与人正如不同的叶子之间一样,除了仔细观详,基本都是一样,尤其是涉及到基本的人性时更是如此,谁都想和自己爱的人一起生活,不论民族和国家,那么给古老而凝重的中国城镶上一条美丽的蕾丝边又有何不可呢?
选择《喜宴》和《面子》进行比较,是因为在很多方面这两部影片都会让我不禁联系到一起。
比如导演,比如选材内容,比如时代背景等等。
《面子》作为一部比较近期的影片,与已获得众多殊荣的《喜宴》相比,我们可以看到海外华人导演电影的一种前后继承与发展。
《喜宴》是著名华人导演李安的扬威之作,曾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以及金马奖最佳影片。
以中国人特有的伦理观点来处理同性恋问题,影片中的一系列矛盾冲动,却被导演善良的用事故的方式讲一个悲剧变成了皆大欢喜的喜剧。
故事描述伟同远在美国和男性朋友赛门同居,但却受到在台湾的父母不断的电话催促,希望他快点结婚,更想不到的是父母竟然来到美国逼婚,伟同只好跟租住他房子的大陆女画家微微协定假结婚。
在大闹洞房的情况下,伟同和微微假戏真做,并令微微怀上了伟同的孩子。
几经周折,本来观念传统的父母接受了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赛门也同意当微微孩子的干爸爸。
《面子》这部电影的导演,应该是鲜为人知的,她的名字叫伍思薇,是来自美国加州的第二代华裔移民。
《面子》是她自编自导的处女作,在此之前,她获得了斯坦福大学电脑硕士学位并在西雅图一家小公司当软件工程师。
出于对文学创作的爱好他开始写小说,并逐渐演变成了剧本。
她辞掉工作,来到纽约开始了系统的电影学习。
5年之后诞生了这部电影。
起初看到这部电影的介绍打出的招牌是不错的“女同”影片,但是看完以后,却并非如此。
影片以纽约华人社区为背景,从一个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华裔年轻女性的视角,描述了华裔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思想观念差异引起的矛盾和挣扎。
《喜宴》和《面子》均是通过同性恋这一特殊现象来突出的反应中西方文化观念的碰撞所产生的奇异发展与变化。
两部电影的导演均是长期生活甚至是生长在海外的华人,他们深知这个族群在这样一个西方社会中的不同,他们更多关注着一种不同的生命行为价值道德观念的冲突,并用自己的方式在电影里加以呈现。
这大概就是当我看完《面子》想起《喜宴》的主要原因了吧。
没有细细的对两部电影做很细致的比较,只是在脑海里回想着两个较为宏观的印象,在经行了一番比较之后,两部电影在具有相同的关注和一些明显的相同之处以后,却在表达方式和内容上又有巨大的不同,这是值得玩味的。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冲突,想法的冲突,环境的不同,以及新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思想的冲突,这所有的冲突,这种种的矛盾体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之中,不同的只是表现的形式各异而已。
在《喜宴》中,这些冲突集中的通过儿子伟同的性取向体现出来,一方面是自我,一方面是传统的对父母想法的尊重与遵守,当二者同时存在时,矛盾便慢慢展开来。
和片名《喜宴》一样,一个十分中国化的词,当套在了“美国”这样一个框里的时候,便赋予了这种矛盾一种特殊的变异。
《面子》虽然同样也有女儿性取向的问题,却被导演弱化了很多,子女与父母间遵从的自我压抑却在三代人之间产生着微妙的不同。
女儿小薇作为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虽然都到华裔家庭传统的影响,却有着自身独立的性格和人生价值观,她同薇薇安之间的爱情并没有被极端异化或者歧视,也并没有造成极端的矛盾冲突,甚至用一种较为温情的影调表现着。
作为一个18岁就应该独立生活的年轻美国青年,小薇,希望母亲能像藏在木质始终后的小鸟,严格遵守时间表,在该出现的时间出现在该出现出现的地方,而不要随时打扰自己的生活。
女儿长大独立已不再需要母亲的挂心,而母亲却依然不遗余力的付出关心,并总像个管不住自己的孩子,抓住一切机会在所有方面用错误的方式给于女儿多于的关心。
而母亲又是另一位父亲的女儿,母亲与外公之间的关系,是恪守着儿女遵从父母之命的,母亲生活在外公家,听从着外公的一切安排,最怕的就是给外公丢脸。
如同影片的名字《面子》一样,影片的最大焦点集中在了中国人的面子观上,谁都不希望丢脸,谁都希望保住自己的面子。
影片除了同性恋和儿女要求生活和选择上的独立与父母对儿女的依赖的问题以外,还加入了忘年恋,未婚先孕,单身母亲,相亲,爱情与婚姻,爱情与个人发展等等移民社会所遭遇的种种问题来表现几代移民在坚守传统文化观念过渡到接受美国文化的冲突与转变,而在这样的冲突和转变又时时带着一些心酸和凄苦,但最终却让新一代的华人冲出某些枷锁得到自由。
与《面子》相比,《喜宴》在将矛盾集中于同性恋所带来的两代人之间的冲突以外,也涉及到了许多其他的问题,比如,微微之所以答应和伟同假结婚,是为了换取美国绿卡,体现着在美国的非法移民们很多都愿意通过假结婚来换取长久的绿卡;影片开头西门的朋友叫他兔子,邻居夫妇尴尬的表情,在现着在美国的主流社会同性恋依然是不被接受的;父亲叮嘱赛门让他不要告诉伟同他知道了一切,体现着中国人的一种隐忍;老一辈人对面子的看重;两位老人家展现着老夫妇之间的互敬互爱的感情;而微微展现着年轻女孩子对自己命运的掌握以及敢爱敢恨的姿态等等。
《喜宴》中这些点滴之间表现的情景,被导演有意的弱化了,以强调矛盾主要集中表现的部分,所以不会给人以十分深刻的印象。
而《面子》与之不同的是,她用自己温情的自嘲的方式,在一种敝帚自珍的气氛里展现这一个族群的生活,华人社区里的一些所谓的陋习也在一种温情的娓娓道来中变得可笑却又十分可爱。
如果说《喜宴》讲述的是第一代移民的海外生活矛盾,那么《面子》就是第二代移民的生活写照,传统的矛盾依然还在继续,但却能在一种延续中看到一种充满希望的变化。
这两部电影就像是第一代移民和第二代移民给我们讲的故事一样,我们总能听到过去,听到现在,并想象着不久的将来。
http://sys2.blogcn.com/control/trackback?diaryId=4266203
我个人觉得这是我看过以美国华人为背景的最好看的电影之一,还喜欢《喜福会》,但两剧风格不同题材不同所以不能相提并论。
好看是因为导演的细腻和演员的表演。
作为首次执导影片的Alice伍来说,这部电影体现出了她,作为一个华人女性,同时也是一个gay,从平常人的角度,拍出了这么一部幽默又不乏温情的处女作所体现出的功力。
而扮演Wil的Michelle Krusiec更凭此片获得了05年香港金马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这部影片还参加了圣丹斯电影节,足以显示影片的不俗。
故事发生在Flushing,这个最近在美国崛起的华人新移民的主要社区。
两个性格迥异的美籍华人女les: 害羞又被动的外科医生Wil,热情而主动的芭蕾舞演员Vivian,在一次年轻人都不屑参加的华人社区舞会上不期而遇。
从她们互相注视的眼神就知道以后肯定会有发展了。
导演对于色彩的运用很顶真,糖果贩卖机的绿色背景,Vivian家的黄色金色装饰,就连Vivian演出剧院前的马路导演都特别要求用水冲洗一遍来显示出她需要的那种效果。
其实从导演配音版我才得以知道,那台糖果贩卖机是她剧组人员跑了很多地方才买到的旧货,从糖果售价就看出了:50cents,现在哪里还有糖果卖这么便宜。
Vivian跟Wil约会的小细节也让人觉得很温暖:小便条,贴心的热狗。
全片始终不失幽默:Wil摔倒的那个场景、Vivian去Wil家拜访时的饭桌暗斗,陈冲第一次看porn,都让我捧腹。
幽默是智慧的表现,可见导演是个聪明人。
由于是独立电影,导演没有充足的资金,从她的自述中得知,陈冲看的porn其实是她的剧组人员和他妻子配音的。
影片里的配乐都是导演喜欢的歌,但她们买不起版权,所以尽量就让别人帮忙翻唱。
影片开头的大桥也是导演所喜欢的。
总之,点点滴滴都透露出导演对这城市和影片的热爱。
两条矛盾的主线:女儿压抑着的同性恋情+母亲不清不白怀孕所导致的家庭和社会舆论,使得观众总是揪着心,并且希望看看究竟谁是孩子的父亲。
为了不让自己的妈妈一直住在家里干涉自己的生活,也让外公放心,Wil开始set up dates for妈。
而Wil和Vivian看似平静而美好的拍拖其实也隐藏着一个很大的问题:Wil对这种关系的羞耻之心使得她们始终没有出柜,一直如地下情人般偷偷摸摸---这样子的关系是不会长久的。
终于,两个矛盾爆发了,但让我们屏气凝神,看看结果会是怎样。
这部影片也是导演献给自己母亲的一封信,希望她看过之后能够明白她的一番苦心。
就如Wil在片中对她妈妈陈冲所说的那句:妈,我爱你;我也是,gay。
“遭遇”这个语词来自巴宇特《迷失上海》的后记,“编辑给我这个集子起了一个英文题目‘Lost in Translation’,是在套用美国电影《迷失东京》。
……如果说科波拉的电影和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有什么暗合之处的话,那么可以说我们关心的是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文化遭遇。
”《另一个天堂》“遭遇”《面子》,刚好是近期看的两个LES片子,呵呵。
《另一个天堂》前2周,在碟架上随便拿了张放了不知道n久买了更不知道n久的碟出来看,竟然是一个匈牙利的女同志电影《另一个天堂》(英文名字是ANOTHER WAY)——很抱歉要做这样的类型划分,如果按照碟片封面的文字来讲,这应该说是一个涉及性别与政治的题材。
故事发生在1958年, 1956年的纳吉事件之后,涉及了卡达尔的“自由合作化”进程。
影片拍摄于1982年,纳吉事件尚未平反,卡达尔虽然仍在执政,但反对的声音已经层出不穷。
可以说是一部用“女同性恋”来表现政治的电影。
在那样的威权和压抑的环境下,一个刚出狱的T伊娃(又涉及概念划分了,真是烦)寻觅到一个记者工作,遭遇自己的女同事丽维亚,丽维亚当然是有丈夫的,而且还是个军嫂。
故事的结局是丽维亚被丈夫打伤,伊娃试图穿越边界逃离匈牙利,在铁丝网前被击毙——这也是电影的开始,伊娃的尸体陈列在边界河边,一只猫头鹰在缓慢的镜头推进中向边界的另一边,一下一下地振翅飞去——开头和结尾呼应着,相当地夺目。
“卡罗利·马克(Károly Makk)是老一辈的电影人,与扬索是同时代的,生于1925年,如今已经有八十高龄了。
1954年首次执导长片,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他的作品在匈牙利获得广泛好评,但直到1971年他的作品《爱》(Szerelem,1971)在戛纳电影节获评委会大奖,他才获得世界的关注,1982年的《另一个天堂》(Egymásra nézve, 1982)是东欧国家第一部反映女同性恋的电影。
”碟片中还有一段导演的访谈,导演自己并不是同志,当时流亡在法国的他拿到剧本后,觉得很好,但是他不知道应该女同志到底是咋回事情,他就找了个女同志来问,得到的回答就是,“FUCK YOU!
用手指”——后来他把这句话用到了电影当中,当警察询问伊娃和丽维亚的关系的时候,伊娃她就是这样回答的。
不过,两个女演员却都不是匈牙利人,而是波兰人,这个就不知道咋回事情了,可能因为电影拍摄时候受到的时代和地点的限制吧。
电影的色调很灰暗,但是涉及两个女主角的时候,给的光都很温柔。
想象不出那么一个老头居然可以有这么柔软的触角——我常想,其实不能因为讲女性主义就遮蔽了自己的眼界,以致对男性的看法产生傲慢的偏见。
《面子》《面子》这个电影,讲述美国华裔的“文化遭遇”(活学活用巴宇特),48岁的母亲无婚怀孕,男友是个小弟弟;女儿是个前途无量的医生,却是个同志,非常小品文的。
《面子》今年年初在圣丹斯电影节上成为最受欢迎的影片,该片于5月27日在美国上映,刚开始听说据说票房还凑合,我后来查了下有123万美元左右,好像不够回本呢,但是IMDB给了7.7的分数,算是很有面子咯。
年初时候对这个电影的关注点集中在陈冲身上,后来金马奖入围名单出来后,女主演杨雅慧(Michelle Krusiec)作为影后候选人自然更受瞩目,而且她还是从台湾移民美国的。
虽然在影后争夺中以一票之差输给舒淇,但是获得了观众票选最佳影片奖。
金马颁奖礼开始没多久,她和黄耀明一起颁发音乐奖项。
杨雅慧当时一袭粉色长裙,非常模特的样子,而她在电影中却是一身中性打扮。
看了碟片中带的电影制作特辑可以发现,杨雅慧在影片中的的派头和导演伍思薇的调调如出一辙,如微佝着点背等,而访谈中杨雅慧也承认了这一点。
杨雅慧是移民美国后被收养的,所以有一个看不出来处的英文名字Michelle Krusiec,而她也在台湾媒体面前希望叫她的英文名字,混美国不是那么容易啊。
这部电影被认为是导演伍思薇的自述电影,她说是“A love letter to my mother”,因为她本人也是个同志,后来争取到母亲的认同。
威尔·史密斯是该片制作人之一,威尔·史密斯在给自己的影片《全民情人》取外景的时候,也捎带着帮伍思薇取了《面子》一片的外景。
电影只花了27天拍摄,其多快好省在观看时可以轻易发觉,例如服装,但是并没有影响到电影的基本质素,依然是本好片子。
演员里面陈冲扮演的母亲应该说到位了,杨雅慧扮演的医生Wil,比较木一点,也算是中规中矩,最抢眼的当然是Vivian的扮演者Lynn Chen,她的中文名字是陈凌,身材很好,角色是个舞者嘛,而且很高,其实杨雅慧不算矮了,似乎还做过模特,而Lynn Chen比杨雅慧还高半头。
后来我查了一哈,Lynn Chen毕业于Wesleyan University,得到音乐和妇女研究的学位,现在有个乐队YPOK2,丈夫Abe Forman-Greenwald是个演员,乐队也有份,与她毕业于同一所大学,估计就是这时候好上的,呵呵。
两个女孩子的眼神互动是比较动人的,有很多小动作和小细节,可以看出导演的用心和演员的实践能力。
有个台词问题我特别想多说一哈,就是里面的上海话,别的不说了,在陈冲演的妈妈的婚礼上,女儿搅了局,下面乱成一团,有一对中年上海人夫妻各吼了一句“我爱侬”——好些年前我曾经和上海同学聊到上海话怎么表达“我爱你”,上海同学说,上海话讲“爱”字是很奇怪的,年轻人要不就用英语或者普通话,上海话一般只会讲“我老欢喜侬咯”。
导演伍思薇估计台湾出去的,不大清楚这个细微表达,或者可能真的语言在移民后发生变异。
同时,影片在刻画上一代和再上一代人的时候,不免有些脸谱化,小字辈就驾轻就熟了。
悲情和轻情“轻情”是我乱讲的一个词语,因为有同事问我,《面子》比《蝴蝶》如何,我说轻松好玩,《蝴蝶》讲政治讲过了有点。
再相比前面所谈的之下,《另一个天堂》无疑更为沉重,比《蝴蝶》重多了,那种在镇压事件后,于BIG BROTHER注视下的禁锢自由和卑微感情,还有血与死的结局,其脆弱悲情的程度——《蝴蝶》 那点离岸观火的压力几乎不能一较,其格局真是太小了。
我这个“轻”不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而是卡尔维诺说的“轻盈”。
有时候填塞太多的说道,而自己的能力又不足以承载,力有不逮就是这个意思,有时候还会矫枉过正。
《另一个天堂》的导演功力火候在那里,就能一个简单的故事折射出大局势。
看电影的时候,我常觉得加法好做,减法比较难,因为搞艺术的没有不自恋的,PARTERNER是人家的好,作品是自己的好,删减是个往自己身上割肉的活。
《面子》和《蝴蝶》比,在这一点上做的就比较好,《蝴蝶》是拿着陈雪的小说添加了很多料,而《面子》的剧本是导演自己写的,删起来更显力气。
我看《面子》碟里带的删减的段落,单看的确挺有趣,下刀子剪的时候估计导演心也得发个狠。
刚刚再次看完saving face,最动容的果然是"mom,I love you and I'm gay." Wil 噙着眼泪说出来,我的心中竟也亮了一片。
Vivian在医院里公然引诱Wil,现在想来真是张力十足。
所有的演技溶解进Wil迟钝,尴尬的神情里,让人忍俊不禁。
时常怀疑,是不是真的只是舞会里的回眸一瞬,Vivian就抓住了胆小,善良的Wil,然后伺机邀约呢?
Wil何其有幸,crush on 一位美丽且“主动”的舞者。
不过,她呆呆的形象迅速被其床上的表现瓦解,爆发力,技巧,坦率讲,我无可挑剔,几乎无法相信羞涩的Wil会如此老练。
难道真的是本性使然,无需练习?
我甚至饶有兴趣地猜测Wil是一个压抑的摩羯女,在专业领域天赋极高,在感情方面胆小被动。
当Vivian在机场要求Wil当众吻她时,Wil的理智让她只能痛苦地看着爱人离开,飞往巴黎。
她失落地走出机场,在母亲怀里痛哭,或许她真的已经迈出了一步,只是这一步,在Vivian眼中还是太小了。
Vivian的爸爸让Wil放Vivian走,理由不是“同性爱的不可接受”而是“充分发挥Vivian的舞蹈天才”Wil便不接Vivian的电话,用沉默逼Vivian离开自己。
惠兰说Wil一出生就是小大人,可见这个木讷的家伙有多隐忍善良,为他人着想。
Vivian怨的就是Wil这点,一句话不说,就把自己往外面推。
如果说Vivian的巴黎梦想和Wil的无奈放手让这场爱恋走向无尽的遗憾和惆怅,我定会不甘心的,怪伍女士绑架了一场美梦。
三个月后,竟是双方的母亲暗中安排了她们的重逢,依旧是那个舞会。
彼时的惠兰已经坦然面对了自己的真爱(小余),而Vivian的妈妈也老早就同意了这两个别扭鬼的感情。
Wil的目光,就这样直直地穿过舞池的人群,满是氤氲的情愫,降落在那久违的双眸上。
刚从巴黎赶来的Vivian显然被这目光盯得局促,不安地看着Wil缓缓走近。
W:Vivian Shing,I'm asking you to dance with me.V:I can'tW:(Silence)V:There's no music.(smile)我看着她们眉眼的笑,发自内心地为她们祝福。
PS.在海外第三代或者第四代香蕉人追求自我实现的时候,国内芸芸众生还在为各种证,各种试,各种工作,各种房,各种车拼命抵押自己的青春,还真是不同次元的挣扎呢。
无意间撞见《saving face》,然后就一再沉迷了。
翻箱倒柜满世界寻找导演及女主女配的各种讯息,反复咀嚼细细体味,突然灵光一现,终于明白到导演Alice Wu的细腻用心和隐忍善良,她以一种淡淡的阳光般的暖色温柔地表达了在世间行走的种种无奈和残缺,有一种无限包容的心境和赤诚。
女主Wil和她女朋友Vivian是有残缺的人。
Wil父亲早逝,和母亲相互依靠,幸而母亲家境殷实(外公和外婆应该是老一辈的技术移民老学究),没有物质层面的问题。
Wil独立、勤奋、行事果敢,戏中有一幕她妈妈也说,“你不一样,你从我肚子里一蹦出来就是个小大人”,也说明了Wil天性里的疏离感,再加上年少时期的成长缺少父亲参与,性格独立干脆并且内心深处缺乏安全感,这在戏中Wil在爱人面前的胆怯羞涩,不善表达体现的淋漓尽致,她因为自己的同志身份不敢公开表达对女朋友爱,因为不想让母亲失望而逃避,因为不敢面对自己的恐惧左右为难。
女主Wil的扮演者Michelle Krusiec把这个角色拿捏的恰如其分,Such a really good actor,我想这跟MK的天赋和勤奋分不开,其实当我八了MK的几乎所有以后,发现她表面上是个像Vivian那样的女生,但其实内里和Wil也有相似之处,比如敏感、层次丰富、多面等等,她做演员,做旅游节目主持,写文章,了解她就像读一本内容丰富有趣的书,处处都有欣喜。
MK其实是个台湾人,在自己五岁的时候由于家境不是很好,由父母过继给姨妈(这是亲爹妈么!
当然幸好过继到美国了,不然也就没有现在的Wil鸟)而来到美国,随姨妈的孩子一起长大,这般经历本身对年幼的MK来说就是一个早熟的过程,在其中她应该比同龄孩子更早懂得人世的种种,我想这也许就是这个一眼看过去应该是Vivian类型的女孩却能把Wil这种看似与其性格完全相反的女孩精准演绎的原因所在。
她能够理解和体会Wil内心的不安全感,这跟MK童年时候较为复杂的成长环境有关(寄人篱下的感觉应该多而不少有的,被父母过继不知道会不会有种被抛弃的感觉…poor MK!)所以她能表达Wil那种在面对自己深爱人时候,面对亲密关系时候的那种下意识的不安、惶恐、羞怯、木讷、欲言又止和顾虑重重。
她爱她妈妈,她爱她女朋友,她无法面对她的恐惧,最后总是沉默相对。
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MK在各种采访和花絮中真的很像Vivian,性格开朗活泼,有些调皮搞怪,漂亮又有味道的ABC,但在她的字里行间能读到一些Wil的感觉,有一些复杂深沉的感伤,MK把自己的家人保护的很好,完全保密,这和Vivian的扮演者Lynn刚好相反,Lynn把全家老小都晒完了!
也许正是MK的这种复杂性让她和Wil之间产生共鸣,也是她能把女同志演活的根本,我想这种复杂性的背后也许就是Wil和MK共同的残缺。
Wil的女朋友Vivian是个美丽优雅、敢爱敢恨、勇于表达的芭蕾舞演员,她和Wil木讷害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特么佩服导演的营造的戏剧冲突!
)。
Vivian同样也有一个残缺的童年,9岁时父母离异,父亲的强势、挑剔,不断地提要求和批判让Vivian的成长一直在追赶,难以停歇。
母亲的抑郁让Vivian早早的变成了一个protector and defenser,所以她勇敢、独立、坚强,勇于争取,追求expressive和outstanding. Vivian对父亲情感的表达总是带着某种自嘲、调侃和无奈。
比如第一次Vivian去医院找Wil,在自动贩售机面前,她说自己的父亲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病了,说他生活无趣,死气沉沉。
第二次她和Wil在男装店,Vivian彻底地表达了对父亲的不满,说他只会批判挑剔自己,对她提各种要求,在众人面前得意地表扬自己是芭蕾舞演员,在没能获得年度最佳舞者的时候并没有安慰自己而只是表达对自己的失望。
(天煞的亲爹!
)于是,Vivian只有不断地拼命向上,向父亲不断地证明自己以期待得到他的关注。
在Vivian生日当晚,她收到了两束一模一样的花儿,一束来自Wil,一束来自亲爹,多么让人无奈和失落,最后,她还是为了父亲的心愿去巴黎跳芭蕾。
这也许就是Vivian的残缺,她永远都无法满足父亲的要求,只有通过一次又一次目标的实现来获得父亲的关注,这是Vivian无法泅渡的边界,所以她变得仿佛骁勇善战,果断决绝,从不拖泥带水。
不得不佩服导演Alice Wu,她是如此的聪明睿智和才华横溢,对角色和演员的把控也恰如其分,一点也不像第一次当导演的人。
对女主Wil和Vivian演员的选择也眼光独到,直觉很准。
MK说一开始以为自己是演Vivian的,因为自己和Vivian的个性很像,但是被选择为Wil很开心,因为喜欢挑战和自己完全不一样的角色,而Vivian的扮演者Lynn chen给人的感觉是比较sexy的,Alice觉得她们在一起是应该可以有很多chemistry的,确实,在戏中她们之间流露的情愫、挑逗以及ML都表达的自然、真实、真情流露又淋漓尽致,不得不佩服导演、演员的功力和对戏本身的理解、表达以及对角色的塑造。
Alice是个很用心做事的人,她花了五年时间来做这个事情,从一个学计算机专业在微软工作的工程师转到导演这个行当,从开始学习如何拍戏做起,去专业的学院重新念书,这是怎样一种动力和执着。
自己写剧本,自己导演,自己花钱独立制片。
看过对Alice的一些采访和花絮,惊叹这不是就是Wil吗,当然,聪明如MK就是以导演为Model来塑造Wil的,动作、行为都很像。
Alice说如果这部戏有任何自传的成分那就是Wil向母亲出柜的那一幕。
当时全剧组都很期待,因为不知道将会是怎样一出戏,拍完后Alice说很好,然后一个人走出去泪如雨下,百感交集的释放,达到了一般人达不到的情感深度。
Alice说,要了解一个人,不要去看他的blog,要去看他写的小说。
(一般人写不出来小说的好不…)她说这部戏是自己给母亲的一封情书,确实让人动容,藏在心中的夙愿和执念,通过这种方式来向母亲倾述,情深意重又含蓄用心。
在电影首映的时候,Alice的母亲邀请了自己的五个挚友来观看,她母亲从头到尾都在流泪。
Alice说母亲能带自己的朋友来观看首映,至今为止仍是她最快乐的时刻。
一场对母亲无言的倾述和告慰,完成了一场对自我残缺的泅渡和对母亲爱的感谢。
写到这里,突然觉得面子是在讲述一个补完的故事,让我想起自己很喜欢的日本动漫EVA,每个人来到世界上,不可避免地被打上各种烙印,带着各自的残缺成长、成熟、遗忘和消失。
EVA采取了一种较为激烈的表达方式,血腥、残暴也震撼人心。
而面子是温暖的、阳光的、娓娓道来,所有的残缺在曝光的瞬间总是伴随着世俗的嬉笑怒骂,让人觉得虽然遗憾唏嘘但又内心暖洋洋,贴近人心最柔软的部分。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大概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和心情,这大概也是这部电影让人深深中毒的原因,柔软、温暖、直指人心,最后借用导演Alice想通过这部电影对大家说的一句,“It’s never too late to start over”。
坐在沙发上面,伸个懒腰,笑一笑,站起来,跳了一下。
长出一口气,我们总是可以在这个世界偶尔之间找到快乐和共鸣的吧。
活着,总是把自己憋闷的够呛,为了那么多,伤痛时,难过时,想想却只有自己。
其实,所谓面子,再一次说白,又是自我欺骗的一种方式,压抑自己,控制自己,为了换取社会关系中的认可,为了换取活下去的一种自我价值的证明和体现。
我们对爱情和生活的选择,在我们成长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面都是不由得自我控制的,所以有的时候,甚至懒得再去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自己所能够去追寻选择的是什么。
我们的成长,写满了家庭需求、家长需求还有社会需求。
当有一天猛醒的时候,发现身边生活大多数已成定局,发现我们应该自由的年级已经在时间长河中被卷走了很远很远。
电影,最让人畅快淋漓的,便是主人公不顾一切,抛开身边各种目光和压力,甚至不再考虑生存,冲向最真的自己。
那一刻,小心脏里面的热血沸腾不用文字描述,每个人想必都经历过。
无论是《世界是平的》中陶德放弃高薪的海外生活,安静坦然的回到芝加哥;还是《面子》中小薇冲进母亲的婚礼,大声的指出母亲的所爱,而后和维维安相拥在舞池并且fuck everybody just kiss.在爱情中受过伤的人们,被逼婚压迫的快对爱情生活和性生活绝望的人们,在这一刻,都不自觉的会让自己化身在那个场景,轻松的呼吸片刻。
可事实呢,在一个家庭中,同性恋,相差二十多岁的爱恋,年近五十的寡妇突然怀孕,《面子》的故事只发生其中一个就已经够受得了,别提像电影中这样全部夹杂在一起了。
说实话,觉得小薇的祖父没有心脏病发继而撒手人寰依然是万幸了(或许再次倡导老年人还是要练太极拳的)。
其实生活远不会像《面子》的结局那样美好,远不会有片尾的其乐融融,因为生活太过艰难,因为人们都太过压抑痛苦,所以,我们最重要成为别人的谈资,而有些人,又将成为我们的谈资,在这些不厌其烦的谈资中,我们没有了面子,又挽回了面子。
好比小薇的祖父,插科打诨之间让我们感觉到温情和老大爷逼于无奈的选择接受,然而谁都知道,他的食物其实是难以下咽的。
他此时,是在维护谁的面子,怎样的面子呢?
抑或是用这种接受来完整自己终其一生所维护的面子。
走在街上,就算不衣着光鲜,也要体面,这是面子;朋友聚会,就算房租车贷压得依然少年白了头,还要轻松的谈论自己暂时拥有的一切让自己的生活多么的舒坦,这是面子;和爱人的朋友聚会,就算席间言谈让人依然昏昏欲睡恨不得难受的自虐掐自己的大腿却还要僵着微笑,这是面子;逛街时,在导购小姐热情周到天南海北的恭维和服务中,不好意思的选择自己一般中意的物品,这是面子;痛下血本勒紧裤腰带每顿只吃面条大米饭也要给女朋友买几百上千的化妆品衣服手机,自己挤公交地铁挤到呼吸衰竭和女朋友出门也必然招手打车,这是面子;夫妻不同床依然异梦,出门交际还要相敬如宾净带笑颜吃饭时帮老公擦擦嘴角的汤渍帮老婆披上外衣倒杯温水,这是面子;面对无良老板,恨得牙根痒痒依然要毕恭毕敬听任无礼工作要求甚至小小性骚扰,这是面子;面对鸡婆同事,见面一口一个亲爱的回头自己心里反胃骂他个千刀万剐的,这是面子。。。。。。。。
还有很多吧,对于面子我们有着太多的称呼,尊严教养不一般见识气派立场地位层次品味天哪,我们还要劳累自己多久呢?
若然还能欢笑,不如在欢笑的那一刻,忘却一下面子吧,就算笑得流泪,也是最真的自己。
哎
07暑假 蕾羽家
太羡慕陈冲的第二春了
好好看!! 怎么能把女同这味拍这么准确!她俩机场离别的时候 真的痛 还好是he呢 笑死了 我真 “就看你什么时候给我添个外孙了” 我真笑死 把中国人那拧巴劲拍得太活灵活现了
可以理解,但是没有必要。中国人觉得不说不做忍着是尊重礼貌甚至有趣,可是这才是真正的不尊重人和不尊重关系,就像全片前面那么久令人无语的台词和观念,最后5分钟所有的一切都释怀一样,只觉得可笑又诡异,至极
太好了。最后Vivian她爹说at least she married a doctor真就是之前看过的那个上海家长笑话,可以搞拉拉但对象得是上海人。
如沐春风。母女、外婆是天然的最小的母系社会结构,却都被压迫在父权结构里。只有在东亚式吊诡的传统两性观和西方性别开明的双语境下,母女互相解放救赎才恰如其分。李安拍的是性压抑,而伍思薇拍的是性含蓄。女性之间建立情感的初期,最大的尺度可能仅仅只是谈话、对视和并肩散步。
这部电影凭什么8.8分?既没有艺术性,也没有故事性,婚礼那一段简直狗血。如果是为了女同题材,也有很好的电影值得观看,总之不是这部。
导演钟爱同一款格子衫马尾辫圆脸女主,可爱~对话太有趣又真实,母女关系感同身受。
意外结局 不知道和饮食男女是谁来自于谁的创意
wtf
可以给十二颗星吗!!!
有些细节还是蛮得西嘲精道滴 母女亦大翻身哦也
结尾很光明,光明得有点不真实。
差点以为这是李安的片子。
就看你什麽時候給我添個外孫了...=_='
实在不喜欢陈冲,另外两女的也不是我喜欢的型。故事一般吧,结尾就那么解决了,导演很不负责任地说。两星半。意外得知我一好朋友上英语课时,老师还推荐过,说可以练口语和听力,汗!!!
起初以为分这么高会有它出彩的地方,看完后感觉基本沿袭了93年「喜宴」的背景和框架,只不过性别换了下。不如「阿黛尔的生活」细腻,甚至没有「致允熙」那份漫长思念和厚重感情。为了凸显中国人要“面子”这一主题,很多地方都做了逻辑上的割舍,看起来会略显突兀。最明显之处就是最后在没几个人的登机口Wil放弃吻Vivian,却在短短三个月后当着满屋子的人主动挑明关系,你的勇气值蹭蹭蹭涨这么快是吧,真就生硬地升华主题。
绵密而惊人的细节编排能力~
脏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