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郑华
主演:袁志博,褚栓忠,董娉,杨昊飞,向甜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普通话/国语年份:2007
简介:故事梗概 “等郎妹”,是全国解放以前客家山区一种畸型的婚俗,年幼女孩嫁到没有男孩的家中,苦苦等待婆婆为自己生一个丈夫。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客家山区。客家女润月幼年丧母,八岁那年,润月便被无力抚养她的父亲送到王家做等郎妹。在去王家的路上,儿时的伙伴春生,默默地看着坐在竹筏上的润月,随波而去,消失在远方。 但..详细 >
人人平等,这么简单的四个字背后确实这么多沉重的过往,润月真的已经等郎妹里已经算是幸运的了,可依然这么悲惨。阿菊和春生真的太可怜了。唯一的缺点是口音,演员都没有客家口音的,不免有点出戏。
封建吃人。等郎妹比童养媳还离谱,是广东客家地区的婚俗。把家中年幼的女儿嫁到婆家中先一边帮忙干活,一边苦等婆婆生儿子。如果这个婆婆一直生不出儿子,就一直等下去,哪怕最后年龄差很大。可以说是一个儿子同时制约两个女的,逼婆婆必须生出儿子不然等郎妹就会没丈夫。值得一看的电影。
跟潇潇一个题材,拍的非常原生态,女人一旦被灌输旧观念,连自己都无法救赎,只能一辈子深陷其中,还不如早早死掉。
我喜欢影片里的那种气候环境,和另一部电影《暖》差不多。整个影片都是哀伤的乐调,看完心情是复杂的,难以理解这种风俗,主演情绪感染力很强,演得挺好的,只是觉得末尾结束得不是很好,思焕既然还活着他为何几十年一直没回家,明明走的时候说会回来的,一点都不负责任,就算不想娶人家也要回来说清楚嘛,害得润月守了一辈子活寡,感觉不值得。当然仅是个人看法,可能影片就是要凸显润月这一女主人公无私奉献忠贞不渝的形象吧。
旧时代的坏习俗,害了多少人呐
其实把女儿送给还没有生育的家庭,一是认为女儿迟早送走,早送走还能省一人饭,没有生育的家庭收养这个女儿,一是有个劳动力,二是穷拿不出彩礼,童养媳可以避免彩礼 还有一点是家里有个女孩,封建迷信认为这样送子观音看到会误以为已经有个“女儿”了会送个儿子来,穷人一味的生儿子,生的儿子也没啥好下场,生出剥削自己的人 被强行送给他人成为等郎妹,又迎接一个等郎妹,无限循环,等待贞洁忠诚,成为女性的枷锁,如果老公未成亲就死了,也要阴婚,被亖人栓一辈子,如果老公结婚后跑了,也要被捆一辈子,女性在任何时代都是悲惨的,被迫赋予的苦难,让人作呕。
故事悲情的有些过于刻意了。买来的童工,受苦受累长大,还要做老婆继续受苦受累。女人难,穷苦人家的女人更难。如此悲惨的生活,为什么要继续为难相同境遇的可怜人呢。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太可怕了…
大学时选修社会语言学老师播放的电影,大家看了都唏嘘不已,被客家女人的悲惨境遇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感动了。
三从四德,浸猪笼本来就是优秀文化,可以约束女人的忠贞。既然等不来改嫁更没有错,前提是等的期限,期限一年足够。抓壮丁才是陋习,现在依然。
造孽啊。
很像潇潇,为了悲剧氛围有的地方处理得过于戏剧化。
如果是用方言配的就更好了
人类学老师放的…不想说什么,只能说,记忆犹新。
在那个年代,客家女性成为等郎妹就意味着一辈子都必须束缚在那里,难以逃离。十八娇娘三岁郎,半夜想起痛心肠。等郎长大妹已老,等花开了叶已黄。某种程度上,这部影片是对封建社会日礼俗的鞭挞和批判。
我一直很刻板的认为,如果一提起某个地方/族群的女人就是各种贤良淑德,专一顾家,越是赞不绝口的夸她们如何的吃苦耐劳,温良恭俭让,那就说明那个地方的男人越渣。套用全国乃至全世界皆准。
别人给你戴的枷锁,远远比不上自己给自己戴上的枷锁可怕
带着枯叶与可笑的坚贞,独自数豆到天明。电影氛围的设置像惊悚片,并且用带京腔的普通话来演绎客家人的生活,实在是败笔。
唉这个世界 变不变都是一样
好沉重的题材,其实之前还看过《出嫁女》看过后压抑到不想标记。如果说出嫁女突出体现男权机制对女性的压迫,那等郎妹更突显那个时代女性的自我驯化…这实则是更大的恐怖,我看到全剧只写着两个字:吃人!我想起曾经有一位教授对那个时代的总结:是女人就得卖肉。我再加一句,卖了肉还要把灵魂一并献祭了去。。。太可悲了,希望那种思潮的余孽早点死绝。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人人平等,这么简单的四个字背后确实这么多沉重的过往,润月真的已经等郎妹里已经算是幸运的了,可依然这么悲惨。阿菊和春生真的太可怜了。唯一的缺点是口音,演员都没有客家口音的,不免有点出戏。
封建吃人。等郎妹比童养媳还离谱,是广东客家地区的婚俗。把家中年幼的女儿嫁到婆家中先一边帮忙干活,一边苦等婆婆生儿子。如果这个婆婆一直生不出儿子,就一直等下去,哪怕最后年龄差很大。可以说是一个儿子同时制约两个女的,逼婆婆必须生出儿子不然等郎妹就会没丈夫。值得一看的电影。
跟潇潇一个题材,拍的非常原生态,女人一旦被灌输旧观念,连自己都无法救赎,只能一辈子深陷其中,还不如早早死掉。
我喜欢影片里的那种气候环境,和另一部电影《暖》差不多。整个影片都是哀伤的乐调,看完心情是复杂的,难以理解这种风俗,主演情绪感染力很强,演得挺好的,只是觉得末尾结束得不是很好,思焕既然还活着他为何几十年一直没回家,明明走的时候说会回来的,一点都不负责任,就算不想娶人家也要回来说清楚嘛,害得润月守了一辈子活寡,感觉不值得。当然仅是个人看法,可能影片就是要凸显润月这一女主人公无私奉献忠贞不渝的形象吧。
旧时代的坏习俗,害了多少人呐
其实把女儿送给还没有生育的家庭,一是认为女儿迟早送走,早送走还能省一人饭,没有生育的家庭收养这个女儿,一是有个劳动力,二是穷拿不出彩礼,童养媳可以避免彩礼 还有一点是家里有个女孩,封建迷信认为这样送子观音看到会误以为已经有个“女儿”了会送个儿子来,穷人一味的生儿子,生的儿子也没啥好下场,生出剥削自己的人 被强行送给他人成为等郎妹,又迎接一个等郎妹,无限循环,等待贞洁忠诚,成为女性的枷锁,如果老公未成亲就死了,也要阴婚,被亖人栓一辈子,如果老公结婚后跑了,也要被捆一辈子,女性在任何时代都是悲惨的,被迫赋予的苦难,让人作呕。
故事悲情的有些过于刻意了。买来的童工,受苦受累长大,还要做老婆继续受苦受累。女人难,穷苦人家的女人更难。如此悲惨的生活,为什么要继续为难相同境遇的可怜人呢。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太可怕了…
大学时选修社会语言学老师播放的电影,大家看了都唏嘘不已,被客家女人的悲惨境遇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感动了。
三从四德,浸猪笼本来就是优秀文化,可以约束女人的忠贞。既然等不来改嫁更没有错,前提是等的期限,期限一年足够。抓壮丁才是陋习,现在依然。
造孽啊。
很像潇潇,为了悲剧氛围有的地方处理得过于戏剧化。
如果是用方言配的就更好了
人类学老师放的…不想说什么,只能说,记忆犹新。
在那个年代,客家女性成为等郎妹就意味着一辈子都必须束缚在那里,难以逃离。十八娇娘三岁郎,半夜想起痛心肠。等郎长大妹已老,等花开了叶已黄。某种程度上,这部影片是对封建社会日礼俗的鞭挞和批判。
我一直很刻板的认为,如果一提起某个地方/族群的女人就是各种贤良淑德,专一顾家,越是赞不绝口的夸她们如何的吃苦耐劳,温良恭俭让,那就说明那个地方的男人越渣。套用全国乃至全世界皆准。
别人给你戴的枷锁,远远比不上自己给自己戴上的枷锁可怕
带着枯叶与可笑的坚贞,独自数豆到天明。电影氛围的设置像惊悚片,并且用带京腔的普通话来演绎客家人的生活,实在是败笔。
唉这个世界 变不变都是一样
好沉重的题材,其实之前还看过《出嫁女》看过后压抑到不想标记。如果说出嫁女突出体现男权机制对女性的压迫,那等郎妹更突显那个时代女性的自我驯化…这实则是更大的恐怖,我看到全剧只写着两个字:吃人!我想起曾经有一位教授对那个时代的总结:是女人就得卖肉。我再加一句,卖了肉还要把灵魂一并献祭了去。。。太可悲了,希望那种思潮的余孽早点死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