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因为Jake看的这部片子,虽然在看BBM之前就被这片子吸引住了,但是后来在褒贬不一的评论中就推迟了看片,最近搞到CJ的版,终于看了,还有那些想象场景、删减场景,评论音轨太死板了,只有部分趣事逸闻的透露,而且关于情节删减、增添,情绪表达上的说明都太直接而且没有生气,根本没有了电影里的灵气。
并不是皮开肉绽才算是起到鞭挞的效果,更不是入木三分的篆书最为有力,自从看了BBM以后我就一直这么认为。
很喜欢的一个删减镜头就是WALT UNCLE,拍摄的角度似曾相识,我来告诉你,12年前有一部低俗小说,有一个更为冗长的类似镜头,同样被删掉。
效仿就是效仿,放进去也挺好的,只是后面的情节已经跳出了低俗小说的装帅风格,于是还是删了。
由于耐心不够,只听了一小部分评论,其中有一段说Jake即兴发挥的表演灵光乍现的时候往往是他睡得不好的时候,所谓清醒纪,指的难道是午夜之后?
这条评论很个人,大家当我飘过,没看过CJ版所有删减镜头的也请谨慎量行
又是一部关于美国大兵的电影。
记忆中,看过的此类电影也不少了,如阿汤哥的《生于7月4日》,讲述的就是从越南战场上活着回国的士兵在回家后的生活,揭示了战争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创伤,让人们开始思考战争的意义。
这部《锅盖头》(影片中称为〈罐子头〉,锅盖和罐子都是对他们发型的自嘲式称呼)所要表达的也是同一种题材,只不过这次的战争是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伊拉克战场上。
在和平年代,人们本应在自己的家园和自己的家人、恋人或是朋友过着太平安康的舒适生活,但是战争却将这批生于和平年代长于和平年代的年轻人带到了战场上,去经历最残酷的战争磨砺。
本片中的男主角(杰克·格兰哈恩尔扮演,曾出演〈断臂山〉)也不例外,在他20岁时,他便已经成为美国海军陆站队的一名队员了。
作为一名新兵,军营中的一切都是他从前闻所未闻的。
不得不承认,美国之所以能拥有世界上最优良的陆战队,之所以被称作“美国大兵”不是没有原因的,他们在士兵刚入伍时就开始给他们灌输“我是世界上最坏的人” 诸如此类的思想,让士兵们拥有了极强的自信心,称雄于战场。
严格的管理,残酷的训练,往往使很多士兵中途就退出了军队。
不记得是在哪部电影里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军队训练时用的就是真枪实弹,士兵们随时都处于死亡的威胁当中,而其中的一部分士兵在还未上战场前的训练中就已经牺牲了。
如此残酷的训练,我想不是其他国家能够做得到的。
片中的士兵们自从进入沙漠,就一直等待着战争的机会,可这一等就是6个月。
等待中,他们还得在酷热的沙漠中训练,甚至是穿着三防服跑步,打球。
于是,他们渐渐的感到无聊,开始探讨生命的意义,然后手淫,拆装随身听,然后再手淫,互相讲述曾经的女朋友,继续手淫,幻想回家后的生活,然后再继续手淫......这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这期间,他的女朋友跟别人跑了,另外一名士兵的老婆把跟别的男人做爱的录影带寄来给他们看,于是,他们开始怀疑战争的真正意义。
终于,他们等来了真正的战争,而他们同时也发现一切都比他们想象中的要残酷许多。
影片的最后,他终于等来了一次刺杀敌方高官的机会,可就在快扣扳机的瞬间,任务却被取消改为由空军执行了,这突然的改变让他的队友濒临崩溃的边缘,因为他们是如此的渴望着一次真正意义上开枪杀敌的机会!
当他们回到基地时,那里已经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所有人都在狂欢,因为萨达姆投降了,美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意味着,他们马上就可以回家了。
这群士兵尽情的宣泄着自己对战争的各种情绪,最后,他们集体对着天空放枪,那种酣畅淋漓让我们看到了他们这6个月的等待是如何的寂寞难耐!
最后,他们回到了自己的国家,过着各自的生活,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对他们来说已经是遥不可及的身份了,正如男主角所说的那样:“一个故事,用了很多年的步枪,然后他去打仗了,战争结束后,他回到了家。
不管他再做什么,盖一栋房子,爱一个女人,给他儿子换尿布,他永远都是一个...罐子头。
所有的罐子头,杀敌的和战死的,他们永远...都会是我。
我们依然在沙漠中”。
為何叫平頭?皆因每個兵哥都要變平頭, 顧名思義這是一套關當兵男兒的日記, 。
電影改篇自一個真實美軍在1990年參與波斯灣戰士的真人真事。
戰爭向來都是一個為了自己利益而發生的事, 大家都是為了利益而戰。
今次故事說的不是戰爭的禍害, 我認為有諷刺戰爭或布殊或石油商? 士兵們苦練成為了殺人機器, 但也有點英雄無用武之地。
因為現代的戰爭, 科技才是真正的主角或真正的必殺技, 任你在軍校如何苦練, 其實到頭來作用真的不大, 連上真正的戰場機會也可能沒有, 只能當戰爭的陪襯品。
1991年海湾战争,在57万联军开战的第一天,“我们预计会有三万人伤亡”,它将堪比二战中海军陆战队所参加的任何一场惨烈战斗,世界规模第四的伊拉克陆军也将成为锅盖头们遇到过的最强有力的敌人。
这是开战前121天驻守科威特边境的士兵的结论,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这是一场“一枪不发”的战争,伤亡来自友军误击,繁琐的官僚体制,老婆女友的出轨,内心的自我怀疑,看出这像什么了吗?没错,生活。
For fuck's sake,我这辈子走过最棒的路,就是萨姆门德斯的套路。
以以海湾战争象征生活的战争,处处是戏谑,戏谑之后是痛苦的嚎叫,杰克吉伦哈尔的演技爆发之作。
那些年轻人,那些本该在超市打工,贩卖毒品,留杀马特发型,在时代的大潮中奋勇自杀的人们,被抹去了个性,成为了杀戮机器“锅盖头”,即海军陆战队。
他们本想体验另一种战争,人活这一辈子总要打一场仗,但他们想要激情澎湃,死得其所的那种,而不是表面平庸,实则暗流汹涌那种,然后他们来到了伊拉克,做着和原来差不多的体力活,还看到自己的老婆出轨,被上司意气指使,情绪失控,心里明白只有开一枪,杀个人才能缓解压抑与痛苦,嚎叫和裸奔早已试过,没用。
这是最近第一部让我看完愤怒的电影,就像结尾男主狠狠地拍了一下搭档的棺材板,我感到面对这场战争,无能为力,无处发泄。
还是那句话,每个人这辈子总要打一场仗,杀一个人,付出惨重的代价。
当你盯着镜子里的自己时,你会有一种把镜子砸碎的冲动,不管有多痛,鲜血四溅,你咬着牙拔出那些该死的碎片,就可以安然入眠。
所以男主说,每一场战争都一样,每一场战争都不一样所以男主说,我们仍在沙漠。
我觉得现在正处于这场战争中,我没心情关心你们那些破事儿,我不在乎你们怎么打赢自己的仗,我甚至想狠狠地给你们来上几拳这样我会好受点。
我只知道,正如那首歌唱的那样I got long long way to goBut I will be fine.
杰克吉伦哈尔,这个有一张英俊脸庞的家伙罕见地演了一部不泡妹子不搞基的电影。
这里不是父辈的旗帜,没有炮火连天,没有长官喊话到一半被炸成两半,没有那扑面而来的战争的残酷。
这里也不是拆弹部队,没有每个窗口后面隐藏着狙击手的担忧,没有炸弹下一秒也许就炸你上天的恐惧,没有渗透到心底的死亡的压抑。
这里甚至也不是全金属外壳,没有把你虐出翔的变态教官,也没有被所有人排挤的孤立无援。
这里只有一个没能考上大学的年轻人,签了合约,渡过了艰苦的训练,来到了巴尔干半岛,发现自己坐进了一个大一点的牢房。
这仿佛是一场无止尽的高考倒计时,不知道考试时间到底是什么时候。
你早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可高考却一直没有来。
你等啊,等啊,最后一纸文书告诉你,高考结束了,大家都通过了。
所有人都欢欣鼓舞,可只有你伫立在那里。
这所有的一切,你生命的意义,都如同这沙漠一般空旷,没有生气。
当我离开沙漠时,我灵魂的一部分也留在的那里。
不管以后我做什么,是在超市工作,在游乐园玩耍,和妹子大战,还是给宝宝换尿片,我永远都在那里,行走在无垠的沙漠里。
1.导演似乎想在这片中延续他在旧作《美国丽人》中所达到的一种严肃主题与喜剧风格并存的感觉。
还特地加入了伪纪录片风格来表达对媒介的反思,让人想起《美国丽人》里那个塑料袋。
2.然而,纵使理想相当之丰满,他还是被自己打脸了。
这片喜剧风格几乎为零,超现实感虽然遍布全片,但语言数主体所追求的一种“第二真实”背道相驰,再加上剧本后面的节奏实在是在硬生生的拉(就是戏与戏的衔接过差的意思),使得这片实在是入不了我法眼。
3.相比之下,《夺金三王》要好的多,我在想是不是把半纪录片风格换成一条采访的调侃线索拍平衡一下是否后观感更好呢?
4.说起来上一次《美国丽人》也是用一种纪录片风格,不过通过群像戏进行了很好的平衡,并没有让人感到不适,还有种新意。
这里,或许真是老马的“散文式”电影让我对此免疫了吧,真的觉得,没必要。
5.吉伦哈尔演技依旧让我觉得很好,他的巅峰期应该就是00年代那个时候吧,现在感觉……6.话说回来《节选修订》虽然不写实,但是同样的运用本片用过的诸多技法,产生出来的观感和表达的流利度,我个人认为都要比本片高不少啊(虽然《节选修订》有种70年代的老气),可为啥《节选修订》在MTC上评分那么低呢?
不对劲~7.我看《1917》里萨姆踏实了好多啊。
果然人是活变的啊。
一部自然,客观,细致的巨片。
影片虽然以第一次海湾战争为背景,但是揭示的是任何一次战争中都必须有的-士兵所共同的故事。
因此它可以发生在俄罗斯士兵身上,可以发生在英国士兵身上,也可以发生在伊拉克士兵身上。
这是一部自然的影片,因为片中没有孤单英雄,没有英明的上校,没有勇敢的中尉,没有爱情故事。
有的只是普通士兵的七情六欲,有的是兴奋、孤独、恐惧、和失落。
这甚至称不上战争片,自始至终没有战斗场面,甚至没有见到一个伊拉克士兵,死去的只有被误杀的美国士兵。
你看到的只是一群接受战争洗礼的美国男孩。
这是一部客观的影片。
我本想用公正来形容,但是又发现公正本身需要一个准绳,因此公正是自相矛盾的。
客观在于,本片没有任何政治色彩,没有刻意的爱国精神,没有刻意的反战情绪,没有丑化萨达姆或伊拉克人。
它描写的是人面对战争的反应。
这是一部细致的影片。
影片有相当多的壮观的场景,但是导演并没有沉迷于大场面。
很多场景就是士兵生活的琐碎故事,细腻的感情流露。
影片的音效也是一流的,一定要在宽银幕,效果好的影院观赏。
影片的男主演Jake Gyllenhaal是美国正在走红的一颗新星,在片中表现不俗。
近期还会看到它在另一部影片中出现。
看过一段时间后回过头来评论它,记忆已经残缺不全,看来似乎博览战争片的人都对它无甚好感,whatever,偶觉得它在烦琐冗长的士兵生活描写上还是很人性化的,不时会触动一下紧绷的神经,或者在稍稍吃惊之余,露出窃窃的微笑,音乐很不错,美国大片的老套(抒情音乐+简短提炼的人生感悟)毕竟还是很有煽情效果的,另外,反战是个好主题,就冲着这个,也要为导演小小支持一下.
《锅盖头》是这样一部片子:酷,节奏明快,画面爽朗,导演手法娴熟,有点仿《全金属外壳》的黑色幽默。
片名:Jarhead译名:锅盖头导演:山姆·门德斯Sam Mendes主演:杰克·吉伦哈尔Jake Gyllenhaal 杰米·福克斯Jamie Foxx 彼得·萨斯加德Peter Sarsgard 特拉维斯·阿龙Travis Aaron 类型:动作/喜剧/剧情/战争片长:123分钟级别:R级(暴力,色情)发行:环球电影公司上映日期:2005年11月4日(美国)IMDB评分:7.6/10 (1,832 votes)剧情简介: 改编自安东尼·斯沃福德的海湾战争回忆录,以死亡幽默的方式讲述了一个身手不凡的狙击兵在海湾战争中的经历。
导演山姆·门德斯(导演了《美国丽人》)和克里斯·库珀(出演《改编剧本》的男配角,获第75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都是奥斯卡奖得主,再加上今年奥斯卡影帝詹米·福克斯的联袂出演,还主演主演杰克·吉伦哈尔(《断臂山》里的那个杰克),这部电影无论是题材还是阵容都份量十足。
以下是本人摘录的片中牛X台词:一个故事一个用了步枪很多年的人然后他去打仗了之后他把枪还给军械库他相信他不会再使用这把步枪了不管他再用这双手做什么爱一个女人盖一栋房子给他儿子换尿布他的手依然挂念着那把步枪一个故事一个用了步枪很多年的人然后他去打仗了战争结束他回到家不管他再用这双手做什么盖一栋房子爱一个女人给他儿子换尿布他永远都是一个锅盖头所有的锅盖头杀敌和被杀他们永远都会是我几种士兵们解决无聊和寂寞的方法手淫重新读一次不忠妻子或女朋友的来信清洁你的步枪继续手淫重新拆装随身听争论宗教和生命的意义仔细描述每一个被士兵们搞过的女人争论古巴人和墨西哥人的区别哈雷和本田的区别用左手手淫和右手手淫的区别继续清洁你的步枪仔细阅读菲律宾邮购新娘的目录继续手淫计划回家后的第一顿饭幻想一个叫乔伊的士兵和他的女朋友再草丛中做爱或者在小巷里或者在一个旅馆的床上这是我的步枪有很多差不多的步枪但这支是我的如果我没有这把支步枪我一点用也没有如果没有我我的步枪一点用也没有对于大多数问题海军陆战队都有解决的方法如果你病了去医疗室如果你受伤了叫医疗病如果你死了去死亡登记处报道如果你疯了没有解决的方法存在没有解决的方法存在
最近美国终于计划要从阿富汗撤兵了,加上之前开始的伊拉克撤兵、本•拉登被击毙,似乎美国终于要从这两场看不见尽头的战争中抽身了,只是这个世界似乎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好,而是更坏了。
利比亚还在流血,中东还在动荡,塔利班、基地组织还在四处报复,自由、平等、民主、人道也许真的存在,但你只要看看新闻就会明白,那些整日在屏幕里宣扬这些价值观的大国政客们信奉的绝对不是这些。
我突然想起电影的最后一句台词:We are still in the desert.电影上映于2005年,故事背景是1991年的海湾战争,但无论是我这样观者,还是电影中的演员,似乎都无法避免那场发生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的影子。
凭心而论,1991年的海湾战争,联合国军在道义上是有理的,无论背后的原因动机如何,联合国军都制止并打击一个强权国家对于另一个国家的侵略。
影片本不应该如此压抑、悲伤。
影片从开始时的活泼明快,到战争开始时的亢奋激昂,再到中间时的喜怒无常,直至影片最终的迷茫消沉,由扬而抑,一点都不像那场“主持公道”的海湾战争,倒是像极了2003年那场由假情报开始,掺杂了太多大国野心、政客私欲和公众盲从的伊拉克战争。
那个练就了一身杀敌本领的男主角却在战争中找不到一个可以杀人的机会,这像不像在伊拉克战争后人们都在寻找,却最终一无所获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真难以相信当初人们竟会以这样的借口发动一场杀人无数、遗恨无穷的战争。
也许我们真的在用鲜血换石油。
也许那些政客在演讲台上、谈判桌前、发布会中的丑陋表演也是我们内心的某种投射和反映吧?
电影的男主角杰克•吉伦哈尔身上有种亦正亦邪的气质,看过好几部他主演的电影,给我的印象都很特别,有文艺气息十足的《死亡幻觉》,有纪实风格的《十二宫》,也有秀肌肉、秀特技的商业片《波斯王子》,总的来说他的电影总带有一种阴郁的压抑感,甚至包括那部《波斯王子》,当然也包括本片,这可能跟他本人气质和表扬风格有关。
有时我总想拿他与我很欣赏的尼古拉斯•凯奇比较,总觉得他们有些相似的气质,但是杰克•吉伦哈尔却在阳刚的气质上弱了尼古拉斯•凯奇一筹,也许是他还没有遇到能展现他这方面特质的电影吧?
我很希望在尼古拉斯日渐沉沦的今天,能有一位合格的接班人出现。
在写这篇评论的时候,无意中查到desert这个词还有“应得的赏罚”的意思,一时恍惚,想到网上看到的一句话:心有妄求,永无宁日。
Every war is different,every war is the same
众人向天发射子弹的一幕很感人,一场狂欢说不清,一场悲哀,说不清的滋味……
这不是战争片!
一场看不到敌人的战争。
平淡无奇,不喜欢
[Phd] 当兵的迷茫与苦恼 最痛苦的莫过于上了战场但没开一枪
真是越来越讨厌军队这个群体了
聒噪
无聊
OST很赞
最近看多了战争片,搞得有点审美疲劳,美军来来回回就那些事,感觉美军不打仗了,回家去各个都会精神有问题,当然,服役阶段也好不到哪去。
剧情凌乱 当年看的时候就晕
1.狄金斯的摄影美到摄魂!2.形式容易对标《全金属硬壳》,但内核些许不同;3.辛苦训练大半年,最后没开一枪没杀一人获得胜利,内心一瞬间袭来的是空虚、落寞还是喜悦,无法辨别;4.通过军旅生活以及士兵个人心理、行为、思想的展现,来使人们对战争进行反思。
几年前看的,真不太记得内容了~
这是我们印象中的战争吗,这是流血牺牲的战争吗,这里只有军营生活的孤独恐惧下的手淫、擦枪,再手淫、再擦枪,以及家中女友妻子的背叛,这就是战争
Suggested techniques for the marine to use in the avoidance of boredom and loneliness:
美国兵这么放肆与欺辱新兵,明晃晃的洗脑入侵别国
男人,美国白男,真的很热衷于自我感动
战争的意义~
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