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化和古怪,二人跟随著名的逃犯在美国各地游荡,电影有一股浓浓的地域风格,也不乏古怪味道。
在《劫匪》中,“邦妮和克莱德”的故事是从追捕者的角度讲述的。
上了年纪的德州游骑兵弗兰克·哈默和曼尼·高尔特被派去抓捕或杀死抢劫银行的二人组:完成这项任务花了很长时间。
他们在各州之间辗转,这些经验丰富的枪手终于相信了一句谚语:“亡命之徒总会回家。
”
我们知道伏击是怎么发生的。
我们看到沃伦·比蒂和费·唐纳薇在路易斯安那州的一条土路上像布娃娃一样被子弹击中。
导演约翰·李·汉考克在恐怖电影方面并不落后于亚瑟·潘。
但我们眼前的景象更缓慢,更严峻。
这是科斯特纳和哈里森对追逐的野兔扮演乌龟的角色,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独特的性格,苍白、古怪、风化,配得上两个被赋予净化新事物使命的老西部“遗迹”。
By:Nigel Andrews
有时候,挺能认可国内那些著名导演的感慨:真羡慕香港导演,什么片都能拍。
的确,以前HK真是什么片都能拍,作为导演的确也希望自己可以什么片种都可以拍。
比如1976年的《雌雄大盗》,还有那部著名的1969《虎豹小霸王》,其中的电影插曲,《Rain drops keep falling on my head(雨点不断落在我头上)》是1969年美国西部片《虎豹小霸王》插曲,更加是几十年的浪漫情歌,都是类似题材。
都站在匪徒角度风格讲故事,按照今天咱们的习惯术语,就是导演美化匪徒,为杀人狂魔站台等等。
但细想,抛去郑智,匪徒内心在想什么,也是需要导演和编剧是思考的,否则总不能天天为杀人而杀人吧,常说的,杀手也有浪漫,就是这个意思。
但说归说,有时候实在看不出这些人有什么情有可原的,所以,哪怕下载了高清的《雌雄大盗》,放在电脑没看,我还是看了这部正面描述英雄人物的《劫匪》,也许是我个人比较正直吧。
《邦尼和克莱德》,无疑是好莱坞的一大经典之作。
无论是电影本身、还是扮演者沃伦比蒂和费唐娜薇、或是原型事件,都堪称当代美国的风靡一时之物。
在那部电影中,偶像派公路杀手CP组,都拍出了一种诗歌与远方的味道,散发着电影成片的60年代所流行的“垮掉派”气质这对雌雄大盗,宛若杰克凯鲁亚克的文学人物一样,带着对时代的忧郁和对未来的迷茫,走上放浪形骸而自我毁灭的宿命之旅。
与当时美国社会思潮所吻合的那部电影,在当时将邦尼和克莱德的偶像光环进一步抛光发亮,让他们成为了一种ICON。
而在这部《劫匪》当中,导演将视角转换,从大盗一方转到了追捕者一方。
不仅如此,导演还试图从一个客观的角度去挖掘邦尼和克莱德事件-这一社会事件所反映出的深层次内容。
相比《邦尼和克莱德》、以及由其片至今好莱坞拍摄的种种“公路劫匪”作品(如约翰尼德普主演的《公众之敌》、以及当代时空下的《天生杀人狂》),摒弃了对劫匪进行偶像化的创作思路,是不太常见的。
对大盗一方形象倾向的逆转,在电影的开头就已经得到了确立。
邦尼和克莱德的汽车行驶过公路,在一片荒郊野岭之中停下,邦尼走下车,背对着镜头站在一片树林中,万籁俱寂一个标准的“诗歌与远方”式的劫匪片运镜。
但是,事实上,在第一个镜头之中,这种表面上的“诗歌与远方”已经被打破了作为一切之始的汽车,被公路在烈日暴晒之下扬起的一片油质所遮盖,在镜头下变得轮廓模糊起来。
借助这个画面,导演已经暗示了本片对于雌雄大盗传统定义的否定。
而进一步来说,在随后的剧情进展中,邦尼和克莱德的形象的颠覆,被进一步地确立了二人营救同伙越狱,同伙杀死了和蔼地与自己闲聊MLB的看守人员(此人被击毙时被俯拍的镜头强调),而邦尼和克莱德在逃走之时甚至干脆抛下了一名同伴对于“对抗时代的侠盗”这一传统形象的彻底逆转。
在这个开场之中,导演精确而简练地先暗示后明示,完成了对雌雄大盗传统形象的打破,确立了本片的基调,可称漂亮至极。
而随后,导演则逐步地展开了自己想要探讨的东西:这一社会事件背后所反映出的本质性现象。
首先,在紧接着开场的第二场景中,美国政府的女性官员在和属下讨论着对策,她否决了重新启用骑警这一旧时代产物的提议(“现在可是三十年代的美国”),并且继续坚持使用自己“本时代制度化”之下的警察系统来解决这一事件。
而这样去做的结果,在后续的影片中也得到了揭示:无数的警察死于邦尼的枪下,而CP组合始终逍遥法外,在当代的警察系统之上肆意起舞。
而究其原因,则要体现在一个年轻警察的案例上他按照规定先行警告,就被邦尼和克莱德先发制人击毙,子弹甚至没来得及上膛。
这说明,邦尼和克莱德是一个完全不遵守当代规则的存在,他们是新时代的体系所无法掌控的东西在杀死年轻警察的时候,邦尼翻过警察的身体让他目视自己的被杀,体现了邦尼已经脱离当代社会分子的野性和残忍;而场景最后再次用到的“被击毙的警察的俯拍”也与上述的俯拍镜头形成联系,再一次强调了邦尼和克莱德形象的扭转。
因此,在导演的构思之中,邦尼和克莱德是脱离了当代文明社会的原始存在,当代的规则和观念甚至技术,都是完全无法将他们制服的---当局警察配备了车载联络(并秀给伍迪哈里森看骑警落后于当时代的体现),但对抓捕毫无益处。
对于这一层,导演利用大盗与骑警主角的用车,达成了一种暗示:在第一个场景中,导演特意用特写强调了大盗车前的车标,而电影中,导演同样多次用特写拍摄了主角的同款车标---借此构建起主角与大盗的同一性,去说明大盗与骑警同属旧时代、不属于当时代的内容。
而在两个骑警主角的追捕过程中,他们所感受到的,则是邦尼和克莱德在当代社会之下所受到的受容、以及30年代美国社会的现状本身-这也正构成了影片的主要内容。
首先,科斯特纳看到了写在水泵之上的对大盗的应援、同时旁边的女车主身着邦尼的同款服装搭配;而二人骑警小组建立完毕后,二人也先是在克莱德的故乡、以及跑过的各地区,感受到了追捧大盗本人宛如音乐巨星、身着二人同款服饰好似追逐潮流的美国普通民众对于大盗的支持。
此外,在追捕的途中,导演也多次将镜头聚焦在因经济危机而走向贫穷、身无分文失去住房的美国国民。
显然,导演有意地去引导观众,让他们理解邦尼和克莱德事件所反映出的社会现实:由于30年代的经济危机,美国国民陷入了物质生活的极度窘迫,从而对未来失去希望,而在绝望、对上层阶级愤怒之下的国人心态,已经从当代文明的道德观中退化,转而对违法者和杀人犯进行观念的认同和心理的追捧---正如古代的人们追捧侠盗罗宾汉那样。
而从另一个角度说,对于这一社会现象的造成者美国政府,电影中也给出了一定程度的展现。
女性官员出场的段落中,她在施压属下、并表达对骑警主角的不屑一顾后马上堆上笑容去应对社交场合,表现了当代政客投身交际且虚伪的状态;在主角的追捕过程中,如影随形的当局警察,也掌握着窃听私人电话的权力胡佛所领导的“革新”、对个人隐私的破坏、30年代版的棱镜门。
电影里所展现的美国政府,无疑是一个侵犯国民权益、虚伪而表面化、引领着国民走向邦尼和克莱德非文明价值观的存在。
而如果我们探究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的成因,也可以发现美国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如果没有政府为了追求经济增长而施行的大量且无节制的量化宽松,那么通货膨胀不会那样失去抑制可能性。
而主角二人组对于当时代美国社会现状的感受,也拥有着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曲线。
在一开始时候,科斯特纳已经过上了一个远离追捕和杀戮的“当代生活”,但他听到的“雌雄大盗肆意杀人”的凶残事件,让他离开了那样一种工作稳定、生活富足的当代文明生活,回到了风餐露宿、性命相搏的旧时代工作之中。
从这一点中,导演有意无意在暗示:科斯特纳想要去扭转美国社会在思潮上的“重返荒芜”,去尽力改变这个时代,以扼杀一切的源头--邦尼和克莱德的方式。
而在随后,主角二人组也与当时的社会形成了频繁的互动:在一些瞬间,二人似乎改变了一些什么暴打支持大盗的加油站男人让他供出情报、在酒吧教训以克莱德为王的无赖;但是,从整体来看,二人所感受到的社会状态、接收到的国民反馈,都是让他们愈发消极的-到处都是贫穷的民众、邦尼所到之处受到偶像般的追捧、二人追查之时甚至被民众当街堵住。
对于主角二人来说,他们所感受到的,是愈发强烈的社会倒退之不可扭转,这让他们对当代规则之下的抓捕前景愈发悲观,自身行为也逐步趋于“原始化”:在一开始,科斯特纳尽量遵守着自己被文件所划定的权限,但进展缓慢,这迫使他逐步无视之,从硬闯警察封阻的道路、到在权限规定的范围之外办案、进一步到最后的“先开枪打死再说举起手来”的无视规定。
也就是说,追捕的变化曲线,与主角对于当代规则的遵守程度的变化曲线,形成了反向的关联主角的行事风格越违反当代,对邦尼和克莱德的追捕也就越有效果。
这实际上正吻合了上述的“主角与大盗的同一性”:双方都是比当时代更倒退的存在,也只有主角在彻底抛弃当代的规则之后,他才能够战胜大盗。
在击毙大盗的部分,导演先是安排科斯特纳与克莱德父亲的对话,强调了科斯特纳思想中“我和克莱德的不同只是偶然的影响,我的冲动杀死了犯人,克莱德的冲动则违反了法律”来强调科斯特纳对于人性被时代扭曲而全凭偶然的负面观点;随后,他说出了“自己年轻时先杀人再走流程”的旧时代心得,让大家这样做、去按照大盗的作风击毙大盗,而在随后的抓捕中,导演也用了数个“邦尼来不及拿起枪”的特写,使得邦尼与来不及塞进子弹的年轻警察形成对应---不遵守当代规则的邦尼杀死了警察,而同样不遵守的科斯特纳也杀死了邦尼。
但是,对于主角二人来说,这显然是一种悲观的战果:他们试图通过追捕,来扼杀时代的逆流,但他们最终也只能通过自己身入逆流来完成工作,去承认社会文明的倒退。
在结尾的部分,主角二人站在窗前,窗户中倒映出疯狂跟随大盗尸体的民众。
这无疑是一个悲观性极强的构图,主角杀死了社会逆流的标志性引领存在,但却无法改变社会的思潮所向---因为这一切的根源并不是雌雄大盗,大盗只是国民的思潮之寄托,没有邦尼和克莱德还会有别人,真正的根源在于当局的所为,而这是主角无法改变的。
在这样的一个镜头之下,导演也无比明确地将电影的表达落在了“对造成社会大萧条的官方当局的批判”之上。
而比较有趣的是,在电影中,导演安排了三场雨。
第一场雨,发生在开头,女性官员表达着动用警察体系完成抓捕之事无比艰难。
第二场雨,发生在中段,主角二人遵守着文件赋予自己的权限进行追凶,但发现自己力量有限;第三场雨,发生在高潮前,主角二人看到了克莱德对自己伙伴的虐杀。
可以看到,这三场雨,都辅助性地暗示了当时社会状态的阴暗第一场表现了当代系统在时代逆流下的无力,后两场则是主角一方对于时代逆流事实的两层直观感受。
由此可见,在电影中,导演将重点放在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之上。
可以说,“时代”,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重点。
而比起《邦尼和克莱德》,这样一个分析事件背后之社会现状的角度,也确实是一个有价值而又尚显稀缺的出发点。
但是,在作品中,存在一个非常大的问题:社会现状展示和分析失之于简单化和表面化。
导演所给出来的,就是全社会对雌雄大盗的追捧行为、以及一些对于大盗的帮助。
但是,人们为什么会产生价值观上的逆流、当时国民真正的生活困境是怎么样的、当局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具体而言是什么(当局官员和警察的出场寥寥无几,缺乏详细的行为交代,似乎更像在对主角单纯地造成困扰),都是大白的空白。
这直接导致,影片在主体内容上的扁平和单调,并且严重地影响了“基于事件对社会之分析”创作初衷的实现。
这个巨大的缺陷的结果是,成片的观感更像是一个老主角老当益壮的故事,一个美国版的《龙三和他的七个同党》、《老炮儿》老化的主角生活已然风平浪静,但壮心不已,面对着装备精良的警察竞争者和百般轻视的当局高官,面对着新时代的秩序和规则,进行自己执拗的奋斗。
相比于社会性更强的创作初衷,一个老炮儿的故事,显然就显得比较没有创作的价值了。
有点失望。
导演想要的太多,女州长代表的政治立场;普通民众对于雌雄大盗匪夷所思得追捧;两位年事已高的神级人物找寻当年所向披靡时的状态。
每个点都提到了,看似结尾也都有着相应解答。
但是人物塑造地过于浅显,整个故事也实在是谈不上有多精彩。
当人物传记看都不会觉得这是一个合格的作品。
总体来说感觉很可惜,但是也给自己提了醒。
什么都想要的时候,就该做减法了。
今天看了“The Highwaymen”中文一般翻译作《劫匪》克莱德和邦尼,是30年代美国最知名的罪犯。
搁在今天,两人在21个月的犯罪生涯里所做的事,可以承包每天的热搜。
它们的故事是新闻、作家和编剧的手里的香饽饽,而“The Highwaymen”就是Netflix在2019年推出的新作,以一线警探的视角,重新演绎了追捕这对侣匪的故事。
主角是两位前德州骑警,英语是Texas Ranger,Ranger本意是游侠的意思,指环王里的刚铎大王阿拉贡,就曾是一个Ranger。
克莱德和邦尼活跃的时代,骑警已被取消,老牛仔们大多也已退休,而其中的传奇人物,也就是电影的主角,被邀请重新出山,追捕令现任警探们和FBI都束手无策的情侣悍匪。
两个已经退休的老牛仔,按照自己当差时的方式做事,他们心中的办案逻辑,应该不复杂:调查——抓人——领功就像老曼尼在伏击前夜,回忆年轻时的经历一样。
他们找到劫匪,干掉劫匪,然后领赏。
但时代已经变了。
“游侠们”通过现场情况,在尘土、脚印、草丛里寻找蛛丝马迹的时候,年轻的FBI探员,穿着体面、时髦的西装告诉他们,执法部门已经可以监听电话,在实验室里做指纹和弹道分析,甚至有侦察机在天上监视。
“游侠们”跨州追寻罪犯的福特汽车,却因为没有授权而被执法部门的路障拦下。
幸好,当牛仔握住缰绳时,喝汽油的铁家伙也可以变成一匹烈马。
“游侠们”最终将罪犯绳之以法,但迎接他们的不是勋章,而是罪犯们的粉丝在痛苦流涕,集体哀悼。
而且在这之前,他们还因为狂热的粉丝,差点跟丢自己的猎物。
用两位骑警作为故事的主角,是这部电影的核心隐喻。
30年代被快速变化的世界搞得脚步踉跄的牛仔们,就像如今这个时代该何去何从的传统西部片。
西部片,曾经激素最强、最浪漫的一种片型,公路片的鼻祖,实在是再纯粹不过了:风景——坐骑——枪战就算没有看过那些经典的老片,西部电影的基因也是如此显而易见。
但时代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
这部电影里,对大西部风景的刻画几乎没有,前40分钟里甚至在老爷车上都看不到尘土,因为沿着路讲故事的手法,已经过时了。
骑警没有马,有车还要啥骏马。
整部电影开场时,一组骑马加步枪和汽车配芝加哥打字机的对比镜头,简直就是一封写给西部片的墓志铭。
枪战,30年代的枪战说出来好像就没有观众愿意看的亚子,还不如安排一个虚拟的老爷车乡间追车和老爷子厕所反杀,更能让观众心跳加速一点。
看完电影很感慨,无论在故事和表达上多克制,这些桥段和细节里流露出的感情,就像一场缅怀,对传统和过往的缅怀。
大概当曼尼打开福特车上的收音机,听着爵士乐的时候,这个老牛仔也打从心底里觉得:“WDNMD,这可比骑马爽多了”。
推荐大家可以喝个小酒,有空的时候重温一下这部老故事新电影。
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微信搜realnoreal影评我不够格,偶尔发发观影感受
一对著名的雌雄大盗,残忍的杀害警察,手段残忍,在上世纪初那个通讯技术极不发达的年代,警察却对这对匪徒无可奈何,迫于无奈,请出了以同样凶悍、办案不拘小节,不择手段,但已被取缔的前骑警的退休老人来缉拿他们,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凌厉的手段最终击毙歹徒。
本片对主角年老的刻画非常有意思,主角举枪屡击不中的英雄迟暮,看到搭档一样年老的无奈,追逐嫌疑小孩追不上的不甘,同行的不屑甚至阻碍,因年长总是上厕所,关键时刻因为年长有顾虑不敢开枪错过机会等,让人有种年纪越大越不可抗拒的无力感。
最喜欢的就是音乐方面,平淡,冷静,就像生活一样无法抗拒变老但又不甘心,最后由平静来,向平静去,好像在说,人虽老,亦可以实现自己曾经的价值。
除此之外也反映出当时美国的社会问题:重型枪械随时可以买卖;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把匪徒当成明星甚至英雄一样竞相模仿、崇拜,甚至死后几万人为匪徒送葬;警察之间的斗争,面对悍匪相互推脱,对逮捕无能为力,无疑助长了悍匪气焰,从而反衬出老一代暴力终结者面对困难选择的果敢和坚决。
两位主演也是我特别喜欢的凯文特斯克纳和伍迪哈里森,简直把两个暮年的老炮儿演绝了,面对年长的无奈和动摇,但关键时刻又坚持曾经职业的神圣感,并坚持道德不崩塌,喜欢这部片子。
可惜的是什么都想说但是好像什么都缺点儿似的,总体还是有些拖沓。
���A�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想起了电视剧漂白,也是多个悍匪其中有个更狠的女匪。
这类角色架构确实画龙点睛。
不讨论当时民众是否愚笨。
过去信息传播不发达,大家不清楚事件的真是情况,才错以为劫匪们是劫富济贫。
但现在是信息过于发达,假消息传播的更多更快....每次看到警匪剧的时候,最后抓捕时总是需要营造出紧张的状态。
最后正反的两个主角会面对面,正派在撂几句狠词儿,再加点动作戏。
我时常觉得为了营造这类感觉,把警察营造的很愚昧。
故意露个口子给反派之类的。
我喜欢这部剧的大结局,那么多警察,筹备了那么久,结束的时候应该是很直接的。
计划,陷阱,埋伏,无多余台词,几分钟扫射,结束。
终于看到了一部正常的抓捕扣一分因为中间有点无聊,在各个州开车跑来跑去,剧情设计可能偏真实,破案可能就这么无聊吧。
但其实里面埋了很多梗,不了解文化和历史可能看的一头雾水
最开始喜欢上凯文是那部经典的
保镖 (1992)7.91992 / 美国 / 剧情 动作 爱情 惊悚 音乐 / 米克·杰克逊 / 凯文·科斯特纳 惠特尼·休斯顿一张略微有些面瘫的脸,经历过了高潮,又重新变得平凡。
两部电影里的他有些相似。
劫匪里,饰演的是德州一代传奇骑警,有真实原型,退休多年,直到雌雄大盗越狱,州长让人请他再次出山。
这个情景,几乎与保镖一摸一样,凯文看似拒绝,最终还是加入,一个传奇很难真的甘于平凡。
电影的主线很简单,没有什么神奇的破案手法,也没有警察与反派的博弈,惊人的与凯文主演的另外一部电影
完美的世界 (1993)9.11993 / 美国 / 剧情 犯罪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 凯文·科斯特纳 劳拉·邓恩非常相似。
男主和男二开着凯文媳妇刚买的新轿车,一路沿着大盗们逃离的方向追击。
中间的节奏很慢,两个头发花白的老头,不紧不慢的沿着线索前进,最终设了个局将两位反派乱枪打死。
主线很简单,导演用的手法比较冷淡,既不是传奇回顾的方式,也不是多线叙事的方式,甚至作为对手的盗贼这部戏只露了一次脸,有点春秋笔法的意思。
很显然,这部名为劫匪的电影,讲的并不是劫匪,那只是导演想表达的一种符号。
正如反派克莱德的父亲说的,他的儿子是个好人,只是选错了路。
而凯文则说,路其实都是自己选的,他已经不是从前的他,至少现在他是黑暗的。
加油站的工人,围观的粉丝,死后参加葬礼的旁观者则各有各的看法,在他们心中,劫匪确实成了宣泄的点,30年代的美国经济危机,算是比较出名的危机。
导演没有直观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悄咪咪的用两个老男人的密集的台词,表达了非常多的私货。
这些私货就不剧透了,大家可以在里面细细趴一趴。
这个大概才是看电影有意思的地方吧。
对这种氛围的环境营造还有孤独感手法深表喜欢,步入老年的两个老男孩,内心始终拥有正义之火。
一路上的磕磕绊绊也是两个人默契值爆棚,Maney枪法退步的描写以及Frank的调侃,更加对这种手法深表,当中还提及到对子女的爱也是作品中的点睛之笔,从孩子口中得知Maney过往的神勇,更为本片加深英雄主义的格调(第一次影评,请各路大神多多包涵)
本片最值得赞叹的是拍摄上的克制,没有过多的dramatic的情节也没有过度的情绪渲染,但同时追逐的过程又是充满了紧迫感。
导演十分清楚如何拍摄一部细节都被现代人条分缕析掌握透彻的人物传记,原历史细节而不在叙事上陷入记流水账。
除了叙事上的炉火纯青,电影在人物情感的处理上非常合理,这并不是一样简单的工作。
多年来好莱坞主流将邦尼和克莱德塑造成一个自由不羁的银行大盗形象,追捕他们的海默等人则充当了体制的爪牙。
在邦尼和克莱德的众多故事改编中,从执法者的视角进行叙事是反传统的。
因此,本片为了取得观众的共情,很取巧地采用了德州骑警这个象征着美国价值的意象。
提到Texas Ranger,美国人联想到的是昔日西部开拓过程中仗义、勇敢、倔强不妥协的硬汉形象,自然容易得到观众的共情。
观影当中处处显露出导演塑造这种经典形象所用到的技巧。
首先不难看出本片中海默和曼尼的形象都非常的stereotype。
海默居住在林荫当中一处郊区别墅,过着典型的美国中产生活,然而无论是妻子举办的朋友派对,还是这种安逸的生活,他都觉得格格不入。
而曼尼则过着相对凄惨的底层生活,银行随时都会上门收回他们家的一切,自己的女儿和女婿不和,连看似童真的孙儿也说出了自己会下地狱这样的话。
两人看似有着迥异的晚年,然而他们却对昔日德州骑警的荣光有着相同的怀念之情。
这种过时英雄的概念在西部片中比比皆是,典型者如不可饶恕当中的威廉芒尼,就连海默找小孩仍瓶子训练枪法的桥段,看上去也和大地惊雷当中考特柏恩打瓶子的桥段如出一辙。
不得不说本片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非常经典而且容易被观众接受的,这是获得观众共情的一个好的开始。
接下来导演给我们展现了如何给已经发生的既定事实提供一个具有说服力的理由。
首先,这并不是为了解释海默和曼尼行为的正义性,海默和曼尼的动机在道义上无可指摘,邦尼和克莱德确实是冷血杀手,他们已经且将来也会实施更多的谋杀。
影片需要进行解释的我认为主要有两个点,第一,海默为什么那么坚定的要将邦尼和克莱德绳之於法。
第二,是为什么海默一行人没有试图捉拿而是直接选择击毙邦尼和克莱德。
对于第一个问题,很多类似的影片给出的答案是出于主人公的正义感,或者说主人公为了阻止两人继续杀害无辜的人,然而本片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更深层次的解答。
首先我们能在开头Lee登门拜访当中感受到海默身上的正义感,尽管海默反问Lee为什么他要参与这样一项危险的工作,其实观众很容易就能看出,海默根本不在乎那130美元的补贴。
在影片的进行中我们也不断加深这种印象,海默在电台听到克莱德一行人歹行时的沉默,以及在加油站胖揍那个"If i see them, I will wish them good luck"的加油站员工。
很多观众就会形成海默嫉恶如仇性格的印象。
然而影片对海默的动机展现出更深层次的原因,其中最显端倪的莫过于两处细节,其一是海默和克莱德父亲的对话,当克莱德的父亲试图将儿子误入歧途归结于人生的偶然,在偶然的时机做出错误的选择时,海默提起了自己的成长经历,这也是观众对海默过去第一次有了了解。
在他的叙述中,自己拒绝了老板刺杀其合作伙伴的邀请,并差点死在了老板报复的枪口下。
他提及这段往事的目的很值得玩味,在这里我倾向于的解读是"we reap what we sow", 即否定克莱德父亲对儿子的辩解。
第二处细节在于见到数量庞大的粉丝簇拥在邦尼和克莱德的座驾旁,海默对此表现出的厌恶之情。
结合两处细节,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往昔岁月当中,是非曲直是清晰明了的。
Texas Ranger存在在他们眼中就是为了扬善除恶。
而到了后西部时代的30s,Texas Ranger似乎变成一种不合时宜的产物,政府为了削减开支直接取消了骑警的编制,身为执法者的他们,途径衰败的城镇以及移民者的营地时,无时不刻感受到的是不信任和敌意,在高速公路边红漆写就的标语,城市中衣着光鲜的居民们的狂热追捧以及各处底层人民对巴罗帮的包庇都表现出这个国家由于萧条所引发的是非颠倒与礼崩乐坏。
按照我的猜测,海默希望通过对邦尼和克莱德的抓捕,能一定程度纠正这种社会道德的倾颓。
(当然结局并没有如他所愿)。
至于第二个问题,导演则通过曼尼和海默的争端进行解答。
曼尼坚信他们不应击毙邦尼和克莱德,自己作为执法者要做的是将两人绳之於法,而审判的事情则是法官的工作。
而海默则认为这两人太过危险,暗示应该采取更稳妥的方法,即将两人击毙(至少是将克莱德击毙)。
这个争端一路伴随着两位退休骑警的追凶之旅。
在决战的前夕,假借曼尼之口叙述的往事,事实上表现了导演对海默观点的认可。
当时的骑警在实施抓捕之前都需要用西语对匪徒进行劝降,导致匪徒射杀劝降的骑警非常频繁。
海默担任队长之后,在一次围剿墨西哥匪帮的行动中决定对匪徒进行偷袭,大部分的匪徒在睡梦中被击杀,当现场所有的墨西哥人都成了尸体时,海默才说出了那句放下武器。
这种“你死或者我活”的叙事很容易被观众接受,这也是导演在故事发展受到历史事实限制下所能做成的最合理的解释了,只是这份答案意料之内,略有平庸。
流水账记录了一下大致的观感,下面是一些小小的吐槽。
1. 追逐戏,前面提到导演在叙事上很克制,然而还是增加了追逐戏这种美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桥段。
对红发男孩两次的追逐,我想导演大致是为了表现海默和搭档默契的提升,而事实上却显得有些多余,甚至让人不禁疑问,红发男孩第一次差点就被抓住了,决定自己生死的通信还要采用同一种方式进行吗?
同一种花招被揭穿后还继续使用这真是瞧不起克莱德的智商。
至于那段在乡间土路上的追逐戏更是让人无语,这是多大的沙尘才能让尘土散去后发现克莱德的福特车已经踪影全无?
这也太侮辱观众的智商了。
2. 为了反衬骑警的经验老到,片中刻意展现“官军”的无能。
为了展现海默等人的不妥协的品质,州长夫人不幸背了“从中作梗”这个锅。
这些塑造的有些老套的“工具人”对代入感造成很大的破坏。
3. 带有很强的Netflix流水线气息而缺少传统电影的感觉。
什么叫网飞气息很难界定,我想一个比较好的对照物就是同样是网飞制作的法外之王。
不难看出导演其实也想展现当时的社会大背景。
然而也仅仅是浅尝辄止。
制作精良但缺乏厚重。
这不就是翻拍的雌雄大盗么
关于友情、疯狗和盲目崇拜者的故事
很多情节没怎么看懂,还原那个时代的物景很带感。科斯特纳真老了,怀念完美世界里的那个凯文科斯特纳。
“他们在偶像化邦妮和克莱德。我要阻止此事!”……片中科斯特纳的台词,既在谈史,也好像在评论那部六十年代同名经典。早就有评论反思,说它为了捕捉六十年代反文化浪潮的时代脉搏而将臭名昭著雌雄大盗包装成偶像的方式终将无法经受时代考验。不过转念再想,科斯特纳和哈里森不也是明星吗?网飞敢不敢让无名老头领衔以求表里如一?用电影的方式反思电影本身问题,终归难免打脸。更何况,这故事如改为全警方视角去讲,单纯在叙事张力上也有问题――强弱悬殊,很难融情。
深沉!不错。对群众的刻画角度有意思。2个人物怎么看怎么带感。
沉寂一个多钟,终于等来最后 1 分钟的猎杀时刻。
王妈妈的裹脚
Bonnie and Clyde的电影B面,很喜欢两个苍老的骑警互相依靠的部分,经济下行的社会就容易把罗宾汉和普通强盗混为一谈。虽然这电影基本拍成了公路片,你们德州佬本质还是……抱拳。
7.0/10 从执法者的角度去看 WEBRIP 1080P 19/04/05
主要就是解释为何要直接连人带车打成蜂窝。美國還是美國的時候,手提機關槍和自動步槍自由買賣,路牌用的鋼板厚到30-06普通彈打不穿。哈墨在槍店挑的那隻BAR當年零售價超過1500美元,說明幹什麼都離不開錢。
节奏太慢了
1,30年代的雌雄大盗邦尼和克莱德,真是受追捧啊,那是个反传统的年代。2,从追捕他们的两位德州老骑警角度看畸形的社会,不配合警方的群众,女士们学邦尼的跛脚,对待明星般的围观和欢呼,死后被争抢的衣物。3,凯文科斯特纳老了,伍迪哈里森一如既往的出彩。
又丑又长
这个绝对是受中国主旋律影响了,哈哈哈
太长了
真探剧场版?
资本下的合法和非法杀人,当最后有人要出钱采访弗兰克和曼尼时,弗兰克摇头走人,曼尼对采访者回了句:你应该感到羞愧。
太闷了
雌雄大盗VS双雄真探
【6.2分】很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