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Życie jako śmiertelna choroba przenoszona drogą płciową,生命宛如致命性病,Zycie jako smiertelna choroba przenoszona droga plciowa,Life As a Fatal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导演:克日什托夫·扎努西
主演:比涅尤·扎塔西奇斯,克里斯提娜·杨达,塔德乌什·布拉德茨基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波兰语言:法语,波兰语,英语年份:2000
简介:托马斯是位年逾花甲的医生,没有宗教信仰。他一直怀疑自己身患重病。于是,他开始思考生与死的意义。答案——或者说迹象——出其不意地始于医院监护室……影片题目灵感来源于华沙的城市墙壁涂鸦。生命是悲剧性的矛盾体,本身就是通往死亡的旅程。 赞努西作品《爱在山的那一边》同一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剧情的重心转到了意外发现自己罹患..详细 >
可能是我还没到呢个年纪 所以看起来就觉得还好啦
数年后重看,还是看得惊心动魄、唏嘘不已,还是和主角怀有同样疑惑:牧师到底对盗马贼讲了什么使得他坦然赴死?!
生活是一场致命的性传播疾病
《爱在山的那一边》之姊妹篇,启示者与被启示者的身份转换,一样对生命、爱、死亡的沉重思考;窗前神谕降临,福鸟指引,让他最终超脱生死,直至达观豁然,并将尘世物质付诸情之交融与延续;临终的切肤痛感,死亡真是一件锋利又迟钝的事情,better to burn out than to fade out。
镜头一直在动,像导演一直在自摸。
我退场了''
不错
威信简9+ BB蓝带 D5
五星。
生命是悲剧性的矛盾体,本身就是通往死亡的旅程。
生命宛如致命性病
活着为什么,死亡是什么,我们都在思考,各有各的回答。
看过很多描写生命的画面。扎努西带来的不是悲痛而是一种近乎庄重的审视。从老医生一开始强烈的求生欲痛苦的挣扎到他相信死亡无非是肉体的冰冷而灵魂却得到永生,扎努西是有着宗教色彩的,他不断插入上帝的救赎和永生,但老医生最终获得的平静的解脱大概也就是导演所表达的生命的意义。
其实并无深邃反思,而是最近于常人的演绎,台词中幽默和冷幽默的比重很大,即便是最后一场,作为尸体还在安慰年轻学生。找前妻借钱。把房子留给年轻学生。给病人止痛片助长安乐死。
生命宛如恶疾,残忍如此诗意,终究还是残忍。
虽然是部关于死亡的电影但全程并没有感到悲观,倒是想起了《无休无止》,就连结局也同样散发出平静地死去的气息,但缘由不尽相同开头非常机智地设置了一个悬念,宗教引入戏中戏后留下疑问:神父到底说了促使那人安然面对死亡,在后半段里神父给了不确定猜测性回答:死既是终点也是永恒医生在死前得以忏悔得以告解,或许得到了神父所说的启示,他将慈悲发散于他人成就一对情侣,将躯壳捐献于医学院,我想他并不觉得这是多么伟大的事业,只是预感到生命的尽头已向他招手对生命个体临终的尊重,他既加速自身的死亡也会替被病痛折磨的人减缓痛苦,活着就像疾病一般不断挣扎苦不堪言
内科医生得了肺癌,等死的心路历程。曾经帮助别人安乐死(其家属也服用过多吗啡而死)。前妻给了个手机,他说能打给谁呢?“秩序和混乱在斗争,秩序代表着生命”,神父也忙着去活动,不来理他。他自己默默忍受着癌痛。还没死就愿意被医学生解剖,“只是肉而已 ,还怕什么”
两年后我看了爱在山的那一边
正如剧中男主角的一句对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麻烦。两部电影的互文结构,犹如片中前景与背景之间的虚焦转换。还有故事中一部正在拍摄的电影,这三重结构,在完成各自服务主题的剧情使命,无疑也是导演创作观念的表达:生活要比电影丰富的多,就看你怎么去聚焦?
Zanussi的开场太有意思了——一个盗马贼被处死,强烈的求生欲望让他想尽办法逃命,结构最后只能接受逃避的徒然和命运的安排。一个镜头打出来-原来是电影片场的一幕,托马斯这位医生从死亡的观察者在下一幕就变成了死亡的体验者。这样关于“看”与“被看”的隐喻就多了一丝劝诫的意味——观者也会承其痛,不能冷眼以待之。/一个无神论者的对于生死,自爱和爱人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