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时时刻刻

The Hours,此时·此刻(港),小说人生,岁月如歌

主演:梅丽尔·斯特里普,朱丽安·摩尔,妮可·基德曼,艾德·哈里斯,托妮·科莱特,克莱尔·丹尼斯,杰夫·丹尼尔斯,斯蒂芬·迪兰,艾莉森·珍妮,约翰·C·赖利,米兰达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2

《时时刻刻》剧照

时时刻刻 剧照 NO.1时时刻刻 剧照 NO.2时时刻刻 剧照 NO.3时时刻刻 剧照 NO.4时时刻刻 剧照 NO.5时时刻刻 剧照 NO.6时时刻刻 剧照 NO.13时时刻刻 剧照 NO.14时时刻刻 剧照 NO.15时时刻刻 剧照 NO.16时时刻刻 剧照 NO.17时时刻刻 剧照 NO.18时时刻刻 剧照 NO.19时时刻刻 剧照 NO.20

《时时刻刻》剧情介绍

时时刻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跨越时空的三个女人,因为一个名字被联系起来----戴罗薇夫人。 弗吉妮娅·伍尔芙(妮可·基德曼),生活在上世纪20年代的伦敦郊区,正在完成她最后一部小说《戴罗薇夫人》。游走在虚构与现实生活边缘的她,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被束缚感,内心甚至渴求着死亡。 劳拉·布朗(朱丽安·摩尔),生活在二战末期的洛杉矶家庭主妇。《戴罗薇夫人》引起她不断追问自己,什么才是更有意义的生活?日复一日的持家生活同样让她萌生自杀的愿望。 克拉丽萨·沃甘(梅丽尔·斯特里普),生活在90年代的纽约,正过着戴罗薇夫人式的生活。她深爱的朋友理查德,才华横溢却因艾滋病难以自理。好心的戴罗薇夫人担当起派对的主人,为每个人带来快乐,却难以化解内心的孤单与忧伤。 不同的时空里,她们的内心深处,关于死亡的挣扎与抗争,没有停息,时时刻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卡达库蒂第三个嫌疑人生死交锋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我为养生狂再见星上人极限飘移异星契约史前狂鲨血色星期一2猛鬼生日宴龙日一,你死定了幕起幕落鹿王教训鲁贝之灯朝鲜名侦探:吸血怪魔的秘密侏罗纪世界世纪末超自然学院恋空鬼同你有缘之阴尸路欢乐颂5出轨的话就死定了海兽猎人非正常动物研究中心女友成堆第二季兽性边缘追缉头文字D最终季花物语

《时时刻刻》长篇影评

 1 ) 喜欢Julianne Moore

刚看完the hours,觉得非常有意思,三个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地点的女人们通过一本书或是一个人相互联系着。

最后看到Richard的母亲是Laura的时候蛮震惊的,但是又觉得非常合理。

整个电影中的三个女人都是被压抑的,她们也在压抑中抗争着,虽然结果可能还是没有结果。

其中Julianne Moore演的Luara是最让我揪心的,有一种压抑到极致的感觉,尤其后来她放弃自杀去接儿子,让人感觉她有一种绝望的妥协。

不过看到最后发现她还是离开了那个家。

 2 ) 亲吻死亡的面颊

 这可以是任意季节的一个午后,属于任意一个人的午后,可以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也可以是布朗太太的,或者是克拉丽莎的。

三个不同的女人,同样都被潮水吞没,穿过明晃晃的阳光,是无尽的黑暗与绝望。

花园中。

那只鸟蜷缩在草地上,双翅合拢,紧贴身体。

它似乎想化成一粒石子,以沉默面对这个破败的世界。

它的一只眼睛还微睁着,闪着黑色的光彩,灰色的双脚已蜷起,像是又回到了它生命原始的卵壳中。

阳光洒在它的身上,要再放上一朵玫瑰,我们总是希望美丽的生命能够不断地繁衍,那么美的玫瑰才不会消亡。

死亡在这一刻,像山泉一样甘甜,清泠。

谁都没有说话。

谁都想亲吻死亡的面颊,像亲吻镜子里的自己。

 3 ) 时至今日我才了解,你的选择不是自我毁灭而是直面人生。

陈珊妮在《来不及》中唱到,路人嘴里全是对别人生命的揣测。

她写给死去的外婆。

见证过两场死亡,我深知自己将会为自己对他们的无端揣测遗憾终生。

因为是我的偏见,让他们在有生之年少了些许色彩。

我自以为不再如此,而今却发现在阅读影片时又一次误读了生命。

三个不同年代的女人的故事看似无关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个故事其实表面上是互相矛盾的。

Julian Moore饰演的角色跟片子里的Virginia Woolf都选择了自杀,一个在最后一刻选择了自我救赎,一个则是无怨无悔。

You cannot find peace by avoiding life. 三个女人的故事用一句话来概括便是如此。

我曾经不能理解,如果说三人的行为都不算是逃避生活,那么伍尔夫跟Moore演的角色如此鲜明的矛盾用意何在,既然两人的行为大相径庭,那么其中必有一人是在逃避生活。

然而我错了,伍尔夫的死不是她逃避生活的结果,正是她勇敢面对生活付出的代价。

Moore的自我救赎则是另一种诠释伍尔夫在丈夫和伦敦之间选择了伦敦,她知道呆在小镇是一种逃避,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刻意的隔绝换来的只能是内心更加汹涌的波澜。

她并不是不感激Leonard为她所做的一切。

Without Leonard, i might have shot myself long before. 正如片子一开始Woolf所写的那封信一样,他们都需要解脱。

她不顾一切想要回到伦敦,在死亡跟表面的宁静中做出抉择,You cannot find peace by avoiding life. 我知道,你的自杀是你孤注一掷想要摆脱这宁静却是你丝毫不想拥有的生活所付出的代价,也是你最终勇敢选择直面人生直面本性的结果。

我终于懂得,你的自杀不是逃避,它只是你勇敢选择的衍生物。

你勇敢地追寻了你想要的生活--伦敦而不是里士满,即使代价是灭亡。

此前,我一直将它误读为你渴望的一种解脱的手段。

我知道我完全误解了你。

“我独自在黑暗里,深深的黑暗里,只有我自己才明白我面对的黑暗。

我要面对的是动荡和不安,那才是我的内心深处的愿望和我的本性。

因为你,我多希望自己能在这小镇的安静祥和中感到幸福。

但是,如果让我在死亡和留在Richmond之间选择,我选择死亡。

”每每读到这里,我都会感到一股强大的力量,我们口口声声批判者自杀者的懦弱,却不知选择死亡需要多大的勇气。

当我们还没有胆量去见证直视皮开肉绽血肉模糊,他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对自己完成最庄严肃穆的仪式。

何况,自杀并不总是意味着逃避。

伍尔夫的自杀,是因为她勇敢追寻自己动荡不安的本性所做出的牺牲,对于她而言,逃避就是留在那片僻壤而背离自己的本性。

相反,死亡却只是她勇敢的一个反映而已。

路人嘴里全是对别人生命的揣测。

每当我听到他人将懦弱的名号扣于自杀者地名前,我会觉得他们才是真正的胆小者,他们没有勇气直面死亡,他们没有胆量在生活中光明正大的提起死亡,他们总是避讳着,生怕死亡在自己身上降临,他们如此刻薄地对待自杀者,将他们一概而谈描述为轻生,他们无端的猜测蒙蔽了自己看清本质的双眼,人类最自然的属性因为后天无端的臆想变成恶魔。

死亡并不可怕,他只是生命中最严肃的一件事情而已。

有时候,选择生死也并不是我们自己的抉择,表面上的自我终结其中的原因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闭上我们世俗的双唇,默念祝福,给予每个生命充分的尊重。

不理解不代表不尊重。

You cannot find peace by avoiding life. 每个人的直面人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

无端的揣测他人的生命是最大禁忌。

每个选择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故事和原因。

不过我想,即使以后,我的选择不被他人理解,但是我不会留下任何遗憾,就像伍尔夫一样。

因为,我始终顺从着我的本性,我始终在直面我的人生,那些我生来就注定要去追寻的东西。

Dear Leonard,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lways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nd to know it, for what it is. At last, to know it, to love it, for what it is. And then ,to put it away.You cannot find peace by avoiding life.

 4 ) 文艺青年无路可走(坚决不剧透)

“生活的意义”是个酸词,我相信每一个把“保尔柯察金”的狼奶吐出来的人都能对这种意义和集体主义的结合保持警惕。

但当这种“意义”的指向不再是一个集体主义的通天塔而是一种个人自治主义的时候,它仍然充满魅力——想当年,看到邓晓芒《人之镜》里面说“人生的意义就是找寻快乐”,觉得是何等的醍醐灌顶啊!

这部电影的每个主角都在相似的选择之中,选择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不管那将带来怎样的后果。

基于后一种“人生的意义”考虑,女权主义者斯坦纳姆特认为电影序幕中伍尔芙的自杀是“激进的自我拯救”,“我的快乐,管它对错”,如果快乐再也无法实现,那么我们完全有权利结束自己的生命,男主角亚列舒曼也因为这个理由而自杀。

这部电影的制作实力在于它自始至终都紧扣它想要表现的主题: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为自己找到幸福,然而,由于参演艺术家们超凡的表演天赋,反而使他们演绎出来的场景无法与主题吻合,他们将影片的情节表演得如此真实,以至于影片想要表达的观点的说服力大打折扣,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在整部影片中没有一个人真正快乐。

(引自查尔斯.寇而森的评论)问题是,如果生命的价值仅仅体现在那些“完美的时刻”当中,那么我们平凡的生命岂不是太令人失望了,而我们将一切诉诸自己内心对“完美”和“幸福”的感受,这又造成一种新的迷信:我们忘记自己“内心的声音”其实是那么自以为是,懦弱猥琐,往往比自己在外在约束下做出来的实际行为还要不堪得多。

其实,如果你相信你的存在本来就是一个偶然,那么非要觉得其中有什么伟大的目的,是不是未免太自恋了。

如果你觉得你的存在是必然的,那么你也只是一个不可知的创造计划中的一部分,为何那么确定你自己就是你的目的。

“自杀是唯一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这恰恰道出这种文艺青年哲学的真正问题。

我不想把这种东西称为哲学,就像我不想把《红楼梦》称为政治学一样,因为哲学是一门严肃的学问,而“哲学”的命名把痛苦神圣化了(连自杀也被染上一层哲人般的光辉),而我们忘记它仅仅是多种选择中的一种,它常常是病态的。

选择生还是选择死,这只不过是观念的选择,是在多种可选择观念中的一种,并不比其他的备选更神圣,也没有什么客观正误可言。

当面对自杀的时候一定不要觉得自己特别深刻,其实你只是需要心理医生。

 5 ) always the hours

“Dearest,I feel certain that I m going mad againI feel we cant go through another of these terrible timesAnd I shan’t recover this timeI begin to hear voices, and cant concentrate So I m doing what seems to be the best thing to do U have given me the greatest possible happiness U have been in every way all that anyone could be I know that I m spoiling ur life And without me u could workAnd u will I knowU see I cant even write this properlyWhat I want to say is that I owe all the happiness of my life to u U have been entirely patient with me And incredibly goodEverything s gone from me but the certainty of ur goodnessI cant go on spoiling ur life any longerI don’t think two people could have been happier than we have been”Virginia三人出场•3 heroine以前没有注意的是 三个人的首次出场都是由伴侣的出现引入的都是早晨都是床上都是不平静的醒来面对死亡小说中的 别人的 自己的 Virginia以她想出了她的第一句话挑衅丈夫成功“She ll buy the flowers herself”Clarissa说“I ll buy the flowers myself”Laura没有 她丈夫为她买了三位访客•3 visitors/3 parties他们带来了一些欢愉却也让她们濒临崩溃Its contrast 三个亲吻•3 kissesLaura的吻也许是情难自禁的安慰Virginia的吻是压抑绝望的索取(原来不性感)Clarissa的吻才真正是深情款款的爱意三段关系•3 relationships共同的 奇怪的关系是都有一个人努力地让另一个活下去这样的努力“不简单”也“不自由”Laura的儿子Virginia的丈夫Clarissa对Richard爱不是可以让人活下去的缘由还有一些事情 源于自身三种死亡•3 death“It is possible to die It is possible to die”Virginia说laura“似乎得到了许可般”水涌出来 淹没了她一如同样的水淹没VirginiaVirginia被打断了“I decided to kill my heroineBut I ve changed my mind”Laura说 我不能这么做“someone has to be killed instead”“In ur book someone has to die, why”“Someone has to die In order that the rest of us should value life moreIts contrast”“and who will die”“the poet will dieThe visionary”小男孩在沉睡旁边是他曾经搭好又毁掉的“家”当小男孩成了诗人当一个人活着的全部理由是让另一个人满意“那我死了你会不高兴吗”“I stay alive for u but now u have to let me go”最后他要她再讲故事讲她的生活是一个美丽的早晨一如他见到她的一个早晨他看着她从玻璃门走出来还困困的Isn’t it strange不过是the most ordinary morning in everyone’s life是这所有ordinary的hours让他活下去也是他不愿再面对的hours after that让他放弃活下去想起love before sunrise里女主角说常有人说在一起时间长了对方的一切都知道了就觉得腻了可是她 知道了对方的种种细节却开始真正的爱上爱上梳头的动作爱上嘴角的细纹Isn’t it beautiful“I don’t think two people could have been happier than we have been”她知道这句话的出处知道这结局是不可避免的了正如当他听到Virginia说“the poet will dieThe visionary”三个话题•3 topicsThe choice of the question“what does it mean to regret when u have no choiceits what u can bearit was death I choose life”整部都在讲死啊生阿最后被老奶奶这么言简意赅的讲出来了The moment of happiness “I remember thinking to myselfSo this is the beginning of happinessThis is where it startsAnd of course there ll always be moreIt never occurred to me It wasn’t the beginning It was happiness It was the momentRight then”还在想我是不是看过这个才有所谓“幸福是那个时刻悲伤却只是开始”之感慨The truth of life她说如果让她在这个小镇和死亡之间选择她选择死亡可伦敦呢她知道 那是疯狂然后是死亡她选择令她接近死亡的疯狂她不回避她向往死亡但她更懂得生命她死于忧郁症但没人像她那样描绘出生活的喜悦“U can never find peace by avoiding life”“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lways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and to know it for what it is at last, to know it to love it for what it isand then, to put it awayLeonard, always the years between us Always the yearsAlways the love Always the hours”每次看到这读到这想到这心口交界处都哽那么一下 就一下就一下好像闪过很多东西又好像没有

 6 ) 惊人的美丽

今天无意中读到《时时刻刻》的剧本,惊人地美丽。

我是在2002年或者2003年年初看这部电影的,那时候对伍尔芙一无所知,对电影的理解也十分浅薄(现在仍旧是),尤其是,碟子的翻译非常差,使原本就比较难懂的电影更加无法理解。

(即便如此,当时我还是写了一篇影评,现在我很佩服当初自己的胆量!

)其中有这样的一段:“当时她以为,幸福才刚刚开始,但是现在,时隔三十年,克莱丽莎仍然常常在意识到那就是幸福的时候感到震惊……现在她知道:幸福就在那一刻。

没有其他时候。

”深深打动了我。

虽然编剧一再否认这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但是我还是不知道为什么不是。

 7 ) 你所不能逃避的人生

    在片子开演后十分钟,我曾经怀疑过自己是否能看懂这部电影。

三个女人交替的出现,不断切割转换的镜头,以及在此之前读到的模棱两可的内容简介,这似乎是预示着这不会是一个或者三个简单的故事。

然而在看到电影二分之一的时候,我开始流泪。

并且一直到电影的最后结束。

在网上,我看到很多人说这是一部关于女人的电影。

也有人说是同性恋题材或者干脆说是没看懂,因此我想把我自己看到的东西写下来。

也算做是一种解读吧。

一个关于女人又完全与女人无关的解读。

    这其实并不是一个复杂的电影,复杂只是因为交织在一起的三个故事看上去过于平淡罢了。

三个女人的一天。

很普通的一天,似乎都是被一本书《达洛威夫人》所联系在一起。

因为她们是如此的不同,所以这种联系看上去有些勉强,维吉妮娅 伍尔夫—— 一个天才,一个精神濒临于崩溃的女人。

劳拉 布郎—— 一个家庭主妇,一个被天才所改变的女人。

而克拉莉莎—— 一个编辑,一个守候天才的女人。

她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家庭,然而有一点确实相同的,我一直觉得这才是真正将她们连在一起的东西。

那就是她们内心都依然活着的梦想,以及她们所面对的庸俗的生活。

     这庸俗的生活也是我们很多人所必须面对的,它就像一个牢笼,困住我们的梦想,让我们窒息,不得逃脱。

对于维吉妮娅 伍尔夫来讲,这牢笼就是在里齐蒙德的平和安祥的生活。

为了避免她再一次精神病发作,她的丈夫雷纳德把她带到这个小镇上,为她买来印刷机,为她开办出版社。

然而这一切努力都不能让她过上他所期望的那种“正常”的生活。

因为她是维吉妮娅 伍尔夫,这就注定了她终将为探求人生的真谛而活。

终将不能成为一个安于享受阳光和青草味道的某个男人的女人。

虽然这条路是充满了荆棘而危险的,甚至可以把人逼疯。

但是这是她无法放弃的东西。

她羡慕她的姐姐可以享受世俗的快乐。

在告别的时候她狠狠的亲吻着姐姐问“你觉得有一天我能逃脱么?

”这逃脱,也许指的是疯癫,也许指得是她的命运。

然而她终究无法逃脱。

或者说当这一天结束的时候。

她终于做出了选择。

    回到伦敦,回到动荡喧嚣的生活中去可能意味着再一次精神病的发作,可能意味着死亡。

然而她说,如果让我在死亡和里齐蒙德之间做选择的话,我选择死亡。

    雷纳德看着她眼神里的坚定,哭了。

因为他终于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尽管你是那么的爱他们,尽管你愿意为他们付出你的一切,然而你将注定无法把他们留住。

    这样的人身上,是会有一种巨大的孤独和虚无感的。

这是一个人的天性,也许每个人身上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

只是有的人不愿意面对,而选择了躲藏在世俗的情感和生活中使自己麻痹起来而已。

这也就是家庭主妇劳拉在看那本《达洛威夫人》之前所过的日子。

虽然影片中并没有描述她在这一天之间是什么样子。

但是我们是有理由相信,她曾经很可能和所有的家庭主妇一样,为有一个自己的小家庭而感到满足。

    她的丈夫是一个好人。

她的儿子也非常可爱,家境殷实,生活不错。

但这对于她来说,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在读这本书之前,她可能从来是逃避这样的问题。

用世俗生活的琐碎来麻痹自己敏感的灵魂。

然而在这一天理,她终于明白,她对他们的爱不能够让她留下来,她不属于这样的生活。

虽然她一直是努力的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但那不是她天性里的东西。

她因此而感到痛苦万分,甚至希望以死亡来解脱。

    这在一些人的眼里简直是不可理解的一样事情,为什么有的人,有了车子房子丈夫儿子,有了这一切后还是不知足。

难道生活不就是这些嘛?

难道生活不就是这样的一地鸡毛?

谁又不是这样过的呢?

    雷纳德对维吉妮娅说,我们有义务去吃 做的饭,你有义务保持清醒。

  而维吉妮娅则说“只有我,我,才最清楚我想要什么,这是我的选择,作为一个人的选择。

”    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死亡,只有不被理解的死亡罢了。

有时候当你看清楚了人生的本质,那种莫大的虚无就会偷偷携带着死亡的阴影一起靠近了。

有的人的心中其实是很明白这一点的,因此他们选择不去看,他们选择逃避。

在这一天,劳拉最终没有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她做出了决定,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退出了自己的生活,一种完全不被人理解的方式。

她抛弃了她的丈夫和孩子。

这在于世俗的观念中,这是一个母亲所能做的最该受到指责的事。

然而她与维吉妮娅一样,也勇敢的面对了自己的天性。

也勇敢的面对在未来的岁月里她的良心上所必须承受的谴责。

    是自私也好,是不负责任也罢。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她活得更像一个人。

“没有人会原谅我。

除了死亡。

”她在影片得最后去见斯特里普所扮演得克拉莉莎得时候说。

“但是我选择生存。

”    我看到斯特里普的脸上那微妙得变化。

实际上劳拉的那番话令我也为之动容。

在这一天之前,克拉莉莎正好和我们的前两位女主人公相反,她是维吉妮娅 伍尔夫身边的雷纳德,她是劳拉身边的丈夫和儿子。

她是别人的牢笼,也是自己的牢笼。

她照顾她的前任男友理查与其说是因为爱,还不如说是因为自己是一个平庸的寄生虫。

而她寄生的不是别的什么东西。

正是自己的梦想。

因为理查是一个具有天分的人。

所以她对她的女儿说,只有和里查在一起的时候,才感到自己是真正的活着的。

因此她也为理查看她的目光感到愤怒。

因为他的目光让她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确是一个平庸的人,过着平庸的生活。

这甚至让她在理查的前男友到来的时候歇斯底里的哭了起来。

    然而理查明白一切,他活着就是为了报答她的。

于是他问她的“达洛威夫人”,“如果我死了的话,你会不会感到愤怒。

”    她当然是感到愤怒的。

她觉得他们应该互相为对方而活。

她把这叫做相依为命。

有的人就是依靠与他人互为牢笼才能证明自身的存在。

虽然她为自己的庸俗不堪的生活也感到愤怒,然而她却表现得相当的顺从。

    然而理查却说“达洛威夫人。

你必须放我走,也放了你自己。

”最后他在她面前从窗口一跃而下,终于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得到了解脱。

也许这个世界早就让他活得十分得不耐烦。

然而有时候哪怕是选择死亡也会那么的不自由。

他为她活了十年。

    “为什么一定有人要死?

”雷纳德问维吉妮娅  “为了对比”维吉妮娅说“为了让活着的人更加懂得珍惜生活。

”  “那么谁会死?

”雷纳德又问。

  “诗人”维吉妮娅说“那些心怀梦想的人。

”    然而克拉莉莎并不明白,她感到愤怒得无以言表,她只是想为他开一个晚会而已。

她做了所有琐碎而令人厌烦的事然而却觉得不幸福,不被人理解。

直到劳拉 布郎的出现。

    我们会惊讶的发现理查原来就是劳拉的儿子,那个在劳拉的一天里出现过的忧郁的小男孩。

理查始终不能原谅她的母亲会抛弃他们。

于是他在她的小说里给她安排了一个死亡的结局。

然而到了他的最后的时刻,当他自己也终于决定离开自己的牢笼的那一刻。

他膝盖上放着她的照片似乎暗示着我们他终于可以明白她了。

    “如果我说我后悔,那么我会轻松一些,好一些。

”劳拉对克拉莉莎说“但是后悔有什么意义呢?

当你已别无选择。

”    劳拉的出现,终于让克拉莉莎明白了理查的选择。

有的时候面对一个真实的自我也需要勇气。

就像维吉妮娅所说的那样“逃避生活,并不能换回内心的平静。

”理查和劳拉在骨子里其实是和维吉妮娅一样的人。

而克拉莉莎则和他们完全的不同。

因此劳拉认为克拉莉莎是一个幸运的女人,因为她天生有一颗可以与这个世界相融合的灵魂。

她可以享受这个世界给她们带来的一些东西。

她的母爱是一种天性,这是一种幸福。

虽然她自己总是意识不到。

    这一天结束的时候,克拉莉沙终于从她的牢笼里走了出来。

开始变得坦然,有的时候你必须懂得放手,有得人你注定无法挽留,死亡只是一种离开的方式,如果这是他们的选择,你就只能去面对。

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去指责或是指导别人的生活。

我们需要面对的,是自己的人生,自己内心真实的自我,无论这个认识的过程是多么的痛苦,哪怕是死亡的绝路,无论我们发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我们不能逃避。

    “亲爱的雷纳德,要直面人生,永远只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谛,永远的了解,爱它的本质,然后,放弃它。

”     ——维吉妮娅 伍尔夫

 8 ) 还要忍 还很久

2011年11月18日 我今天22岁零3个月我从来没有预想过35岁以后的我是什么样子。

虽然我想过自己死后会是什么样子,但我从不去主动想象比死更可怕的中年时光。

我想,那应该是一个女人最麻木最一成不变的日子。

工作稳定下来,孩子稳定下来,家庭不再有激情,一切在朝着一个最稳定的状态发展去。

我没打算写THE HOURS的影评的,因为我觉得我根本就没大理解整个电影。

太闷的电影让人很难投入,这部亦如此。

我没到那个年龄,体会不到在生活的压迫下,那些难以形容的压迫与无力。

可是刚刚看过《适合分手的季节》的开头,一个长镜头给那个女孩,女孩看着男孩子笑了又哭了,那种挣扎着的无奈,突然觉得有所体会了。

无数人告诉我,去当个大学老师是多么稳定的工作,可以一年有寒暑假,也不用天天朝九晚五的上班。

我身边无数人告诉我,她们想要安定的生活,只要有差不多的钱赚,能轻松就轻松。

可是我超怕那样的生活会把我所有的锐气都磨平,最后我也臣服与那样的生活。

所以选择专业的时候,我选editing,因为我做的将会是永远在变化的工作。

而其他,我没有自信可以把一样的工作永远新鲜的完成下去。

男人喜欢追求权力的快感,不知道女人该去追求什么。

劳拉的困惑每个人都有经历,一种忍无可忍的崩溃,那时候,年轻时候追求的家庭、丈夫、孩子,依旧是当初追求时候的模样,但是自己只是一门心思想要逃离,当她笑着温柔面对所有事情的时候,心里其实却向往着想达洛维夫人那样的自我解脱。

我们怀念自己还是小孩子,无比向往长大时候的样子,当回不去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最好的永远都是成为昨天的今天。

梅姨演的特罗莎,在说起自己的一天的时候,原来这么多的纠结,那么多的慎重考虑,那么多的泪水都化成无法说清楚的“我起床,出了门,买了花……”前几天看《世上最美的离别》,觉得里面的妈妈和我的妈妈好像。

没有自己的工作,放弃自己的梦想,每天就是耗在照顾老太太和孩子上。

每天都很忙,忙的连觉都没时间睡,然后偶尔想想自己做了什么,原来只是做做饭,收拾收拾家,一天就过去了。

而每年的每一天,看起来又是这么的相像。

可是电影终归是电影,跨越了时空,没有人真的可以毫无怨言的过这样的日子。

没有人甘心,活这几十年,没有几年是为了自己。

电影很感人,现实很磨人,电影很短,现实却是无法忍受的长。

想想我妈没有一天是开心的,每天在姥姥姥爷的事情上焦头烂额,偶尔有笑声,也是因为在听别人的事或者看别人的戏。

或许人和人的追求真的是不一样的。

或许老妈的活法就是希望好好的送走姥姥,好好的看我有比她好的生活。

这样不会后悔,但是每一条路都会有不同的结果,每个结果都需要不同的牺牲,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

而我做不到,很显然,劳拉也做不到。

老了的劳拉最后的话让我真的明白,如果你要为一成不变的日子活着,真的需要比死有更大的勇气。

抛弃了安逸的生活,可爱的孩子,还有给你很多的爱人,为的是让自己活下去。

那时的生活,只能让劳拉死,而她选择了活。

生活告诉我们,忍忍就过去了。

可是这一忍,要好久,要一辈子。

痛苦或许本来就比幸福要长,但放弃,抑或在十字路口选择另外一条路,陌生的路会不会让你轻松很多。

22岁零3个月,虽然我一直是个不希望环境改变但又讨厌事情没新意的矛盾姐,但还是想幼稚的告诉35岁后的自己,别妥协,moving on.

 9 ) 隱晦的LES奋斗之路

没有必要去叙述剧情。。

这也不是我擅长的。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弗吉妮娅·伍尔芙”这个人本身,和扮演她的"Nicole Kidman"听说后者为扮演这个角色下了很多功夫,我只能说她的努力没有白费!

这绝对是全片的最亮点,如果没有她在造型上和表演上的出彩,这个电影也就挺一般的了。。

看的时候,对费吉妮娅的性顷向有点疑惑,还有她跟她姐姐的奇妙情愫,我明明是感觉到了,却也说不明白。

另外她的抑鬱症,到底因何而起??

我始终不觉得她是爱她丈夫的。

在那个年代,一切都是规划好的,她只能用书来反抗这种社会的压力,甚至最后选择结束生命。

如果后来的两位女性都是延续她的某种气质和情结的话,那费吉妮娅理所应当有同志顷向。

当然这都是猜测……幸而我在网上找到了关于对这点的佐证:“历史上的伍尔芙和她的姐姐范奈莎是英国文人圈子布鲁姆斯伯利的中心人物,但终生被自己的同性恋倾向与抑郁症折磨,最后自沉身亡。

” OK, 我很开心,证明我的猜测完全正确。。。

在这里我不得不说有些影评介绍对电影真的有歪曲之意。。。。

只要仔细看影片,并且换位思考,就不难发现“劳拉·布朗”和“克拉丽萨·沃甘”这两个人都有LESBIAN倾向。

这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

真的不明白有什么可以让一个母亲抛棄自己的两个孩子和原有的家庭,就为了某些评论上说的“追求自己的人生?

”说得也太隱晦了吧。。

自己的人生,是什么样的人生呢??

就为了不当家庭主妇跑去别的国家当图书管理员??!

这也太扯了!!!

另外我也不觉得“克拉丽萨·沃甘”同志有多爱“理查”这个男人。

只不过是初恋,只不过为了某种责任。

在她内心,她是知道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且去努力实行,并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可以成为典範的现代女性。

“理查”也知道其实她并不爱他了,他也不想成为她思想的负担。

在生的面前,他选择了死。

正如她的母亲在死的面前,选择了生。

导演觉得这是每个人的权利,是不需要别人来议论的。

就像你可以选择爱同性,也可以选择爱异性。

其实这就是此片所要想表达的中心内容。

简单明了。

这样很好,我们看到了一条“女性面对自己真正性顷向和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的艰难歷程”。

过程是痛苦的,然而已经有了成功的例子,也必将有美好的未来。。

容我花痴一下,Nicole Kidman好有型!!

 10 ) 直面心灵的抉择

直面心灵的抉择—论《时时刻刻》中女性主义开篇,湍急的水流声冲刷着我们的心灵,清脆的鸟鸣在耳畔萦绕,繁花似锦的夏日呈现在眼前,浓郁的乡村气息,美丽的田园风光,无不令人陶醉。

然而,这一切都没有迎得伍尔夫丝毫的眷顾,她垂着头大步地穿过花园,她握着笔写下遗书,镜头给了她颤抖的手一个特写,一种焦虑不安便抽离出来,她要自杀,她认为这是最好的出路,仅仅是因为疾病的折磨以及不想拖累丈夫这么简单吗?

显然不是,这样一位才华卓越,思想独特,心思敏锐的女性有着她难以表达的苦痛与压抑,她的思考,她要寻找的真谛,已经远远超过那个时代的普通女性,她以自杀来解脱必然有着更深刻的原因。

影片便试图去挖掘这背后的东西,故事编排的极为巧妙,整部影片通过三个女人在三个不同时空的命运以及抉择来揭示女性的困惑与解决方法,这种交叉式的叙事,运用大量蒙太奇的手法,让影片充满了不安定感,变化感,对比也非常强烈,故事并不显得凌乱,镜头的调度非常合理,当然,这也是导演安排的强迫性性进入,我们在这种设计好的时空穿梭中便自然地将三个女性联系起来,揣摩她们的相似处与不同。

故事的三个女主人公逐渐浮出水面,1941年被精神疾病缠绕的弗吉妮娅•伍尔夫,1951年怀孕的劳拉•布朗和2001年的女编辑克拉丽萨•沃甘,三个人因为《达洛卫夫人》这本书联系到一起,伍尔夫正在创作这本书,布朗夫人在阅读这本书,而克拉丽萨过着和达洛卫夫人相似的生活。

三个女人的出现都是在床上,且睡姿都一样,醒来后都是迷茫而不知所措的表情,然后照镜子,这似乎暗示着她们面临着某种相似的难题,她们在不同的时期在寻找相同的表达渠道,又或许她们会选择不同的出路,隐含着二十世纪女性主义的发展。

伍尔夫,在当时的布鲁姆斯伯圈子中,她和她的姐姐凡妮莎是圈子中最闪耀最迷人的人物,她们都拥有多个情人。

而伍尔夫显得更为神经质,敏感和尖锐,她有同性恋人也有异性恋人,她的生活混乱而疯狂,然而她一生最爱的其实只有一个人,就是她的姐姐凡妮莎,她给姐姐写过许多情书,在姐姐婚后她被嫉妒和愤怒折磨得异常疯癫,她嫁给了一直深爱她并且愿意照顾她的雷纳德。

毫无疑问,雷纳德是个好丈夫,他为了治好伍尔夫的精神疾病,无限地包容她,呵护她,然而乡村里平淡朴实的生活绝不是伍尔夫想要的,她渴望回到伦敦动荡喧嚣的生活中。

对于伍尔夫这样的女性,平淡的生活无疑像牢笼,她深感被困其中,丈夫的照顾也成了一种监视,阳光鲜花都不能安抚她的心灵,她注定是一个流亡者,这流亡是指时时刻刻都要有自由,都能按自己的想法生活和思考,尽管过多的波动会让她疯癫,但是她宁愿让控制不住的情感宣泄而出,也不愿忍受没有起伏的生活。

她有太多独特的想法,她独立的意识也异常强烈,她所期待的生活是毫无禁锢,她太先锋而不被人理解。

在姐姐来探望她之后,她再也按捺不住,她对丈夫说如果让我在利奇蒙德和死亡之间选择,我选择死亡。

雷纳德用病情压制着她,否定她的想法,但她始终如一位斗士,遵循自己内心的声音而前行,不为他人所左右,为自己选择了一条解脱的道路。

伍尔夫的灵魂里充斥着巨大的虚无感和孤独感,她不愿让自己的生活平庸下去,不愿让生命被疾病掌控,她深知回到伦敦疾病发作后会面临死亡,而在这里过着无意义的生活更像一种苟且偷生,她所向往的是与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进行思想碰撞,她所思考的是生命的价值,存在的意义,她要为自己而活。

当这一切无法实现时,她选择了死作为解脱。

喜欢她向湖中走去那一刻,决绝的姿态,依旧是皱着眉头,谨慎思考的样子,即使在拥抱死亡的那一刻似乎也在回顾自己的生活,审视自己的决定,最后还是选择走向另一个世界。

她浸入水中时,我们看到她无名指上的戒指,戒指曾经栓住她的生活,限制她的行动,却丝毫不能影响她的意念和本性。

伍尔夫在某种程度上是自私的,是对丰盛生活抱有太多贪念的,但在那个年代,我们更为钦佩的是她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精神,她不依附于任何人,活得激昂而快乐,这是许多女性欠缺而企盼的生活。

促使她自杀的原因可能还有她发现自己怀孕了,伍尔夫不想生育孩子,不想有所羁绊,这个孩子的到来让她措手不及,这个新生命又如潜伏的女性主义,在经历孕育,在等待完善。

这个时期女性的独立是不彻底的,仍然面临种种难题和困扰。

布朗夫人,是典型的中产阶级的家庭妇女,丈夫在外工作,生活富足,除了照顾孩子,她的生活非常无趣与单调。

在丈夫生日这一天,她努力地想做些事情,可是花丈夫已经买好了,这时候我们想到《达洛卫夫人》中的那句话:我要自己去买花。

自己,意味着独立的个体,一种自我意识,布朗的丈夫剥夺了她自主的机会,看似为她安排好一切,实际上是把她定位于家庭的角色,认为她不应该去参与公众生活,相夫教子就是她的工作。

因而,布朗夫人才会感到莫大的悲哀与无措,意识到自己整日呆在家里,不能做任何有意义的事情,生活变得如此僵化与无趣,她的潜意识里开始期待逃离。

看看布朗夫人家里的布置,暖色调为主,温馨舒适,我们可以看出她结婚后一直是个好妻子和好母亲,她曾经无私地把青春把热情奉献给家庭,可是年复一年,疲倦,无聊,郁闷终于纠缠上她,她的女性意识开始觉醒。

特别是当她读了《达洛卫夫人》后,她渐渐明晰生活的压抑,丈夫无形中对她的限制,她遗失已久的自主,于是她迫切地想做些什么,来证明自己,来摆脱苦闷。

但是,她发现自己只能为丈夫准备一个蛋糕,别的事都无能为力,这时候她感到异常悲观,她急需一条道路,去释放自己,去寻找自己。

她想到了自杀,她果断地离开了家庭,听着孩子的哀鸣声,我们都被深深触动了,然而她却开着车勇往直前,是什么力量在驱使着她,是强烈的自我觉醒吗,抑或一种暂时的冲动和失去理智。

钢琴声急促地流淌着,布朗夫人在床上抚摸着自己的肚子,新生命的灵动通过触摸传达给她,她突然改变了主意,要活下去,以另一种方式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她意识到死亡并不是唯一的方式,面对自己的内心,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或许会更好。

女性主义发展到这个时期正如快要分娩的胎儿,已经渐渐饱满起来,布朗夫人选择了独立的,与家庭分离的生活,这属于文化女权主义,她们要求对女性内在精神的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女性应当摆脱不利于个人发展的束缚,过自由的生活。

布朗夫人抛夫弃子的抉择可能不被世人理解,甚至被指责,但是她勇敢地面对了自己的天性,她过上了期待已久的生活,这样的冒险也是值得的。

任何决定都不会是无缘由的,在事情的背后必然有着常人所不能理解的尖锐的根源。

克拉丽萨,职业女编辑,有同性恋女伴,有一个女儿,又照顾着患有艾滋病的前男友。

她的生活看似繁杂,其实剥去复杂的人物关系,她的内心也是空空荡荡。

她像达洛卫夫人一样正在筹办一个聚会,故事发展到她所处的年代,她已经有了足够的独立与自主,她自己买花,自己筹办一切,忙碌让她快乐,给她平庸的生活带来一丝亮光。

她与女儿的对话道出了她的一些想法和生活态度,她照顾理查是一种寄托,理查的人生曾经是充满梦想和生机,她和理查在一起才感觉确实在生活,在体验生活的快乐,不必为繁琐的细节所困扰,只是单纯的快乐的生活,她迷恋这种体验,她羡慕理查德那种诗人的自由的天性,所以一直在他身边,即使理查德活得痛苦不堪,已经不再积极与昂扬。

如理查所说,她是平庸的,因而需要一个支撑,无论是办聚会还是忙工作,她都是在为自己制造虚幻的假象,告诉自己我很快乐,我很充实,然而这些表象是脆弱的,瞬间便被理查德的话所击碎。

当理查德在她面前坠楼时,她彻底崩溃了,她可能无法理解他的做法,她不知道理查德活得何其压抑,他饱受病痛折磨,他早就失去了一个诗人应该享有的洋溢着自由和热情的生活方式,为了报答她的付出,他才艰辛地活了这么久。

长期的封闭,不被人理解,黑暗沉闷的生活方式已经将他逼上绝路,克拉丽萨要为他举行的聚会让他觉得羞耻,他感觉人们似乎只是在可怜他,并没有给予肯定。

如伍尔夫所说,诗人会自杀,有梦想的人会自杀,理查德正式为了梦想苦苦挣扎的人,他选择自杀既是解脱,也是对牢笼般生活的诀别与抗议,死亡是最强音,死亡是最好的表达方式。

在这个故事里,自杀的是男人,而女人生存下来,而且克拉丽萨对生活有所抱怨,但其实她已经拥有了许多权利,她独立生活,有同性女伴,而且她们和女儿相处融洽,周围的人们也没有歧视和反对她们,她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在生活,只是她没有察觉到她是何其幸福。

女性主义发展到这个时期,已经丰满起来了,她长大成人的女儿就是一种隐喻。

在三个故事中,都出现了三位女主角和同性亲吻的画面,对于这些亲吻我只能试图用自己的感性思维去解读。

在伍尔夫和姐姐告别时,礼貌的告别吻之后,伍尔夫突然冲动地强吻了凡妮莎,这一吻激烈无比,伍尔夫的不舍与压抑在内心的感情通过这强势的一吻得以宣泄,这一吻耗尽了她的力气,无疑她喜欢这样直接的表达,她的唇在传达着她的情感和诉求:我希望和你在一起,我羡慕你的生活,我渴望回到你们中去,我知道你能理解我。

伍尔夫自身确实有同性恋倾向,但我认为这一吻并不是在表达爱意,而是将隐秘的话语传达给能理解的人,纵然雷纳德深爱她呵护她,但是他们的精神乃至灵魂无法沟通,他们确实有过快乐的日子,但真正深刻理解并关心伍尔夫的只有她姐姐。

有时候,我们都需要这样一个人,无论是亲吻还是拥抱,她都能从静默中了解其中的深意,给予我们回应。

布朗夫人在厨房给朋友凯迪的一吻,甜蜜而短暂,是轻触的,温柔的,平和的,这个吻带有抚平情绪的作用,安慰和同情也构成很大成分。

凯蒂的交际圈很广,这是布朗夫人深为羡慕的,然而在听凯蒂叙述自己不能怀孕时,她看到了凯蒂的脆弱与不安,她极力安慰凯蒂,凯蒂自己也在自欺欺人,装作不在乎,可是却把持不住,因为她迫切地想要一个孩子,内心深处的感情是难以掩饰的。

布朗夫人和凯蒂的一吻,既有布朗对凯蒂的抚慰,也是相互进行安慰,布朗羡慕凯蒂的自由,凯蒂羡慕布朗的家庭,她们的生活都不完满,这一吻有一种巧妙的融合感,她们彼此都在期待人生既是自由的又是温馨的。

克拉丽萨和她的同性恋人的一吻沉醉而迷人,并不突兀,由于她们关系的确立,这一吻看起来显得平常。

但这一吻发生在克拉丽萨接见了布朗夫人后,便变得有些深意。

在与布朗夫人谈话后,克拉丽萨逐渐明白理查德选择死亡的原因,他和他母亲一样,无法忍受平庸的生活,他们都是对人生持有不同想法的人,时间的荒废对他们来说就意味着慢性自杀。

她也开始察觉到自己的人生其实是幸福的,女儿的支持,女伴的守护,周围的人都能理解她倾听她,于是她给了女伴一吻,表达了对这份感情的执着和坚守,道出了一份珍惜,吻是一个确定,一次彻悟。

在电影中,三位女主角的同性倾向,与文化女权主义中提倡的姐妹情谊有些许联系。

女人,才能够真正理解女人,女性之间的谈话更触及心灵的本质,女人感性的,细腻的,繁复的思维不能被男性所理解和认同,男性会觉得女性所关注的事物太过于微妙和细致,他们没有心情和精力同女性进行探讨和交流。

所以,女性更多地求助于同性,同性之间的情谊在灵魂无限契合时会轻易过度,没有什么比心灵的对话,比相互之间的默契和理解更能让人心动,三位女主角在遇到可以倾诉和沟通的对象时,都用吻来表达了最诚挚的爱意,这是同性之间一种纯净的质朴的爱,没有任何要求,只是精神上的愉悦,非常真异常美。

纵观整部影片,配乐恰当,演员表演可圈可点,特别是妮可把伍尔夫的神经质和敏感表现得异常入微,她的眼神让人回味无穷,台词异常精妙,故事流畅,尽管对大部分人来讲会有些晦涩,但对于内心敏感丰盛的人,这无疑是一部绝妙的影片。

《时时刻刻》短评

矫情,做作,偏执。虽然表现手法特别有技巧,但对这种以“女性细腻”般的描绘方式触及病态心理,越来越接受无能了。我本以为三位主角的故事可以将影片要探讨关于“生与死”的问题层层理顺,没想到最后我被它拧成了一坨麻花。

2分钟前
  • Quizas
  • 还行

浅薄的我 没看过原著 单看电影 只觉得越发矫情的无聊

7分钟前
  • 不想让你看见我
  • 很差

因为上次看的时候还太年轻且字幕不畅,于是又把它翻了出来看了一遍 这一遍最深刻当属动人心魄的音乐 但les题材直面自杀、人生的议题时……真是不知该如何评价 110521

12分钟前
  • 糖烘烘
  • 还行

一个漫长的自我觉醒的旅程 愈美丽愈激烈 不自由毋宁死 看到哑口无言 结构呼应太厉害了呜呜呜 always真是一个超级浪漫的词唉。

16分钟前
  • 冷水浴缸
  • 力荐

You cannot find peace by avoiding life. 这是我看过所有电影里,配乐最恐怖的一部,契合的那么完美无缝,一拍一拍把人从头颅到心脏击个粉碎

19分钟前
  • 如意
  • 力荐

逃避生活是无法得到安宁的 伦纳德 永远要直面人生 去了解 它的本质 最终 去认识它 去热爱 它的本质 然后从中得到解脱 永远记住我们的爱 永远记住生命中的时时刻刻 逃避亲密是无法得到爱情的 宝贝 知道为甚看起来如此混乱吗?乱就对了 这正是深陷情绪病煎熬病人的日常 这正是TA生命中经历的时时刻刻 充斥着幻听 无法集中精力 情绪不稳 意识丧失 甚至 寻求自杀 / 想象力是一把雙刃劍 TA既可以带给你丰富的才华 同时又化成万千思绪侵占你的精神世界 弗吉尼亚把她的错乱思绪编写成书 日思夜想使她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才有了如此错乱穿插的画面 / 有时候你会找不到归属感 你觉得你会结束自己的生命 当你别无选择时 后悔又有什么意义 / 弗吉尼亚绝望地走向湖中央 令我想起了柳应廷的水形物语 沉下去这废人决心关灯

22分钟前
  • 陳輝霆陳遇安
  • 较差

我见过妮可·基德曼最好看的样子,一次是在《兔子洞》里那个金黄卷发微烫、深邃沧桑忧伤的中年家庭女性,一次是在这里,她原本长得太过尖锐立体的五官在堪比《云图》的神奇化妆术下,却显得面相柔和、姿态优雅似油画:http://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457144599/

27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死亡就是反抗。死亡就是一种与人交流的努力,因为人们感觉要到达中心是不可能的,这中心神奇地躲着他们;亲近的分离了,狂喜消退了,只剩下孤单的一个人。死亡之中有拥抱。”

29分钟前
  • 北疆之北
  • 力荐

看不大懂 找不到真正的自我 就得自杀和逃避吗 现实中束缚太多

31分钟前
  • Freggieg
  • 还行

太文艺了 看不下去 果然我不是个文青么

35分钟前
  • 老猫卡
  • 较差

以前看过的,梅丽尔·斯特里普、妮可·基德曼、朱丽安·摩尔主演,妮可·基德曼更凭此片获奥斯卡最佳女演员,本片中她的造型倒是改变很大的,呵呵~~

37分钟前
  • 乌咪
  • 还行

深刻有余,乐趣不足

42分钟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还行

没那个水平欣赏,感觉都有女同倾向,里面女人接吻的镜头可真多。看完片子我也没认出妮可基德曼来

43分钟前
  • 非常突然
  • 较差

为什么这里的nicole我完全认不出来。。。。大概影片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太深层了吧,我实在没有太大兴趣,引不起我的兴奋点。也许等我经历过一些事情后会更有感触。三位的演技都很棒。

47分钟前
  • 小白兔爱睡觉
  • 还行

我们的生活由一组不规则庸俗无奈无聊的事构成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着昨天做的事仿佛这个重复没有开始也不会结束但一些事情却在平凡的天天中确实发生会觉得心被禁锢想要自由不甘平淡的生活但是我觉得这便是生活真面目唯可解决办法就是自己制造惊喜生老病死是一个轮回的圆我们总得活也总得死活法和死法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孤单和寂寞我比谁都清楚若是有颗不甘于寂寞的心那便很难过一旦有了欲望他的心变会污浊便会烦烦躁不安于一个女人说一旦她拥有了对爱情幸福家庭的期许她的心会变不安有了爱想要更多欲望得不到满足变越想要越空虚

48分钟前
  • 眼角的花朵
  • 力荐

看不下去啊!

52分钟前
  • 楚神轩
  • 较差

最好看的shit

54分钟前
  • 豆瓣酱
  • 很差

实在是太难理解的一部片子,我已经尽力了。三个追求生活和生命本质的女人,不甘于屈服生活,可是她们所向往的生活又是怎样呢?生活不能给出的答案,终究困顿在自己的内心。

59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因为 NicoleKidman 给2颗星

1小时前
  • 我是你拐子
  • 较差

事实上,我在这部几年前观看会觉得矫情的片子中,找到了共鸣。寻找生活的意义其实只是表象,我们终其一生寻找的,其实是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是否能坚定的选择,不要逃避现实,不要追溯过往,珍惜当下的爱与被爱。这部电影告诉了我答案,其实焦虑的源泉在于你内心知道问题所在,但是恐惧改变,恐惧放弃,可是选择就意味着放弃。 2023年1月1日。

1小时前
  • 無需男人姐有手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