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牧歌》的牛逼之处在于,面对成熟或不成熟的各类型政治,没有呼天抢地,没有愤世嫉俗,而只是将生活中因政治因素导致的悲剧视为阴晴圆缺般的旦夕祸福,谁碰上谁倒霉,将它紧紧压抑在背景层面,剩下主要就是聚焦于这位倒霉的父亲,如何通过他,让观众认识到父爱的平凡、永恒与伟大。
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还在于,有意无意表现出了人的“符号困境”:我们用符号定义自己和世界,然后在满是例外的世界中重新定义符号,混乱中彼此一直被符号遮蔽,终其一生也无法挣脱符号。
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说本片在为“小资”洗白,不如说它“洗白”了一切,将符号的复杂性还原,这反倒让符号简单起来。
当代西方电影与文学的高级,我观察,大多都反映在这个层面。
看完American Pastoral 这部电影,我大致记住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如何被一个问题孩子逐渐瓦解。
一个思想偏激的女儿如何一步步的走向极端的不归路。
一个伟大的父亲如何穷极一生竭尽所能的要救回这个女儿,至死方休。
吾家有女初长成原是一件赏心乐事,可是长成像电影里头哪个那样——活活把母亲逼成了疯子婊子,又把父亲折磨得半死……那就真是大吉利是了~啧啧这样的一个女儿,我不知道身为父母的观众作何感想,而我比较衰,我只想到八个字:生女如此,不如掐死!
可是华丽丽贯穿整部电影的父爱光辉简直叫我这个衰老母惭愧得睁不开眼睛——我是你的父亲,你是我的女儿,你是我制造出来的,所以不管再坏再烂再邪恶,我始终爱你,我绝不会放弃你,我一定要把你带回家,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
这个伟大的父亲果然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他的女儿。
他漫漫的人生仿佛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把女儿带回家。
然而,这样一个好父亲,终究还是挽救不了这个孩子。
于是,问题来了。
为什么?
为什么这个女儿始终不肯回头?
为什么她要离弃父母?
而且离弃得如此彻底?
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她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小时侯那样天真善良,长大后却变得如此扭曲偏激?
是父母爱的偏差?
是错交了一群坏朋友误入邪道?
还是此女天生自带崩坏因子?
我甚至在想,此女要不是那么恰好赶上了反战浪潮的风口浪尖,会不会是另一番局面?
不知道。
人生有太多的问题找不到答案。
好吧,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也就算了,但至少该多多少少让我们知道,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吧?
哦Sorry,一部好电影只负责讲故事,至于答案,自己慢慢琢磨吧~这部电影有人骂到不行,可我觉它适合象我这样头脑简单的人,因为它简单的呈现了复杂的人性在动荡不安的局势里彼此纠缠不清的关系——很多时候怪来怪去恨来恨去,到头来都不知怪谁恨谁好~追根究底,也许人生的许多问题,都是源自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某道缺口的关系吧?
我总觉得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道缺口,无时无刻不等待着一个出口。
那个出口也许像电影里的母亲一样,决堤崩溃后从此一泻千里一去不回头。
又或许像那个伟大的父亲一样,竭尽所能的拼命修堵填补最后依然无法叫女儿回头。
因为心里的那道缺口,每个人都不自觉地在寻求出口。
因为想找一个出口,许多人事都成了无意识的借口。
电影里的父亲是女儿内心深处的一道缺口,所以母亲成了女儿的出口。
电影里的夫妻关系是隐藏在婚姻生活里的缺口,所以孩子成了夫妻的出口。
电影里的青少年问题和种族冲突是深埋在社会底下的缺口,所以反战和各种社会运动成了他们的出口。
性格乖张叛逆又无处宣泄是青少年的缺口,所以潮流趋势成了他们的出口。
而我们的人生,大概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不同的缺口形成的吧?
否则何以总是在寻求圆满?
以此类推,是不是人生越急于寻求出口,就会越加大缺口?
这样一个循环往复又环环相扣的复杂关系,你要如何定义?
又该如何破解?
不谈演员 不谈镜头 就说这部剧本子有多烂。
作为没看过原著的电影党表示,二万你还是好好的当演员吧,导演真的不适合你。
这部剧的本子对本剧的影响减分到没分可减。
首先视角混乱,开篇二十分钟还停留在NPC视角,作为一部电视剧,已经浪费了最佳开篇时间。
然后就切入了Seymour视角。
我能理解导演想在有限的篇幅里表现尽量多的内容。
既想表现尼克松时期越南问题和黑人歧视社会矛盾,有想表现merry激进主义对身边的人和她本人的伤害,并且想把片子拍成男主一生的伪纪录片。
贪多嚼不烂,结果就是没有一点表现清楚。
从表面来看片子主要讲的是Seymour的一生,其实是merry成长中产生的不正确价值观对家庭毁灭性的伤害。
也就是说,虽然主视角在Seymour,但是主导是merry。
但片中merry性格的养成,和母亲的矛盾,对父亲扭曲的感情,在片中都只是一言带过。
从细枝末节可以看出,merry的悲剧甚至可以追溯到母亲参加选美。
又选美引发的一系列蝴蝶效应才是这个家庭的悲剧所在。
可惜片中虽然告诉了观众这些细节,但是要么是不充分的,要么是时间不对。
前故事没有交代清楚,整个故事都处在一种高屋建瓴的状态。
而且为了努力证明这是Mr Seymour的一生,merry中间下线很长时间。
家庭为主的片子,家庭成员和成员关系是主要组成。
然而这部片子里,merry和父亲,父亲和母亲,merry和母亲的互动似乎都是两两之间,没能构成稳定三角关系。
对应merry和父亲这条清晰的主线,merry和母亲的关系是影响merry初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竟然完全没有提及。
导演想用Seymour控制全剧,现在看来只是做了一个穿线的作用,可惜变成了大事件的堆集。
一部人物传记,人物没有丰满用大事件堆剧情,本身就是一种失败。
全片情节靠大事件组成,但导演又极其在意演员演技,台词,表演和戏剧冲突中想要表现隐忍和压抑,在成品中的表现就是,莎士比亚式的念白,和缓慢的演技,所有人演的都不紧不慢。
片子失去了很多本应有的戏剧冲突。
剧本烂成这样,无心关心镜头语言和剪辑。
二万答应我回去当你的演员好么(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
作为喜欢伊万(尤恩)的人,这个影评不是要八卦,而是表达对白左围攻他的同情。
一、关于导演处女作的问题这个电影是在导演辞职的情况下,由伊万接替的,当时或者停拍,等待选择新导演,那将带来投资灾难,甚至导致前期拍摄彻底报废,伊万作为男主熟悉拍摄的各方面,他成了导演的接替者,这跟他雄心万丈地要当导演,不是一回事。
伊万获得欧洲电影节影帝的《影子写手》,其实也是临时救场。
原定的尼古拉斯·凯奇,是好莱坞大腕,但他的经纪团队看到了影子写手政治上过分敏感,有可能无法在美国院线推出,坚决辞演,伊万不怕,在导演波兰斯基还在监狱待审,遥控拍摄的情况下,接替出演,稳定了整个剧组。
伊万可能没有政治正确的理念,也比较讲义气,仅此而已。
二、伊万本人的父女关系伊万有一个红到直接当艺术作品的公益广告,叫《宝贝宝贝,我爱你》,婴儿可爱的插画,配合伊万温柔似水的诗朗诵,呼唤的是成人对子女的责任。
其中的温情打动了千千万万人,伊万是英国公认的好爸爸,忠于家庭,爱护孩子,不然也不可能成为公益广告中慈父的代言人。
不过他只有女儿,没有儿子,是一家五口中,唯一的男人。
他的困扰跟影片不一样,他被抱怨的主要原因是更爱大女儿,还是更偏心其他女儿的问题。
他教育女儿的风格偏软,女儿抱怨他基本用法语(他太太是法国人),伊万听懂了也装听不懂。
他家里的权威是他太太,如果哪个女儿行为欠妥,由太太批评女儿,伊万只负责冷淡那个孩子,协助树立妻子的权威。
但伊万的女儿们据说非常乖巧懂事,一方面他其中一个女儿是毫无血缘关系的蒙古养女,是他骑摩托横跨欧亚大陆,去往美洲路途上,探访蒙古孤儿院时发现的,当时因为孩子太小,只有两岁,在条件简陋的孤儿院里成活困难,旅途结束他回家跟妻子商量后,决定收养。
但孩子来到后,最初几年身体不好,有过紧急住院的情况。
伊万跟自己亲生的孩子更亲昵,但对这个养女最关心,其中的基础是同情心,亲生女儿比较好接受一点。
另外,伊万年轻的时候,性格特别开朗,属于跟谁都微笑那种人。
但年龄渐长之后,出现了类似情绪低落期的问题,他长期在外工作,剧组人际关系复杂,伊万那种迁就别人的柔软性格,积攒下来许多负面情绪,他在外工作期间依旧状态极好,但回到家里,反而有可能不爱说话,活力降低,甚至萎靡不振。
而这种情绪问题,最终反映到了身体上,他额头原本有颗痣,在发生癌变后,进行了切除。
在某盛大颁奖典礼上,由他来推荐癌患励志纪录片《抗癌的我》,几乎是最有说服力的人选。
可惜只有40多岁,就笼罩了这种问题。
妻子和女儿们对他的身体情况一清二楚,格外关爱他,他家里招待客人的时候,女儿小小年纪,表现的礼貌、周到、亲切,远远超过了年龄。
他家里的爱是双向的,不是单单父亲爱妻儿,而是妻子、女儿也很痛爱他。
三、伊万那些死去的孩子们有句开玩笑的话,叫做如果你想早死几年,你就去做慈善吧。
慈善其实是最容易惹起非议的事情。
伊万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义工,所以他作为冒险家第一次摩托横跨欧亚美大陆时,将所得赞助款和播出收益捐给了该组织,结果引发了很多英国人的指责,说国内的事情不管,给联合国捐款。
伊万对此的回应是,只有当我做的慈善伤害了别人时,我才是错误的,他对慈善的要求是没有受害者就行。
但这些指责促成了第二次跨洲的摩托车旅行,去的是战火未停、艾滋病肆虐的非洲各国。
这个纪录片也很红,不但赞助很多,而且播出费用较高,并且出版了畅销书。
这些收入成为苏格兰儿童收容所的奠基性资金。
这会他确实把慈善款大部分给国内了。
苏格兰儿童收容所,并不是孤儿院,而是临终儿童养护机构,免费帮助那些为救治得绝症的子女,经济上被拖垮,或者身体上被累垮的父母,如果孩子确实没有治疗价值了,就送到这里,有专人照顾,父母在工作之余,可以陪着孩子同住。
机构里并不是愁云惨雾,而是将死亡进行了浪漫化处理,孩子们可以设计自己的葬礼,口授自己的悼词,写下幻想自己回归天堂后的各种趣闻。
伊万多次为该机构捐款。
伊万对孩子的爱,从家庭延伸到了社会,其实也延伸到了敌对国家。
他在伊拉克战后的各种动荡和恐怖袭击频发的情况下,来到伊拉克,拍摄了有关战争孤儿的纪录片,他指出战后重建,跟消灭独裁政府同等重要,对英国政府对此毫无预案,推诿责任的做法进行毫不留情的批评。
而且他不主张接纳移民,认为只有出现环境灾难的时候(如核电站事故),移民才是选项,伊拉克人在国际社会的帮助下(哪怕只是借款),完全可以重建家园。
这个纪录片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援助伊拉克意义很大,其实也影响了英国的移民政策。
伊万的身体状况和年龄,注定了他很快就会回归他演艺事业起步的地方,即在BBC拍摄工作压力较小的电视剧。
所以英国公众期待出现另一个和伊万相仿佛,事业上成功,收入较高,同时又热心公益的演员或者运动员之类,因为他曾经支撑的公益项目必将转移出去。
伊万是个传奇,但这个传奇是不是可复制的?
伊万以他在欧美演员中较低的身高,超细的腰肢,比硬汉脆弱太多的感情,承载了很多苦难,正如同他眼睛下方那颗泪痣,他曾经帮助过的孩子,很多早已不在人世,但我相信,他们在伊万的微笑里,曾经看到过天使的样子。
白左们骂伊万之前,最好想想他们又都付出过什么?
《美国牧歌》~导演:伊万·麦克格雷格~1960年,美国发生了什么,致使青春期的女儿对社会那般的憎恨,让一个家庭从此走向了哀伤~美国,在最近的一个世纪里,迅速发展的奇迹,似乎连喘息都顾不上了,这个一百年,真正的骨骼健全、肌肉发达了么?!
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为什么它能够以便捷准确的渠道吸收丰富的养料,而又独善其身,这内在的神奇,吸引你想一探究竟,书、电影、或是通过音乐?!
还是,旅行?!
北美,似乎应该是下一程的备选了~男主是我很喜欢的演员之一伊万·麦克格雷格,这部片子也是他作为导演的处女作,豆瓣得分6.2,可是,这部是我想大赞的片子,只为伊万的第一次,就那般的精彩[强]~作为导演的伊万,以他一位优异演员的眼光,所选的演员,剧中的每一位,老少中青,都太到位了,同样,作为导演,伊万更多从一位演员的角度,让每位演员在镜头中发挥尽致,没有老导演的那些跋扈,老练地从一个镜头连贯地切入另一个镜头,也不还没有通过顺倒参插来表现优秀导演应有的素质,而是让表演者演透所扮演的角色,让表演真正成为电影的主宰。
当今的电影,技术已经盖过了演技,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也是演员素质局限的困惑,而伊万,当他想主宰电影的时候,他把他演员的积累运用得如此到位,剧本本身并不是那么重要了,讲好、讲透,又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清楚了,这已经是一位优秀导演应该具有的素质了[强]~
伊万·麦克格雷格导演的这部电影改编自菲利普·罗斯的小说,扎实、感人。
《美国牧歌》受到了一些批评人士的猛烈抨击。
但伊万·麦克格雷格的导演处女作对他来说并不是耻辱,对菲利普·罗斯的普利策获奖小说来说也不是耻辱——或者说不是严重的耻辱。
这是一部虽然古板但却不失活力的银幕剧,穿插着一些“甜瓜”的元素,讲述了一个男人在实现美国梦的过程中被动摇的故事。
前体育英雄“瑞典人”勒沃夫(麦克格雷格饰),他的前选美皇后妻子道恩(詹妮弗·康纳利饰)和他们的小女儿梅丽是一个发光发亮的家庭之爱的典范——罗斯甚至在他们的名字里植入了这个词——直到这个女孩变得激进,变成了恐怖分子和城市炸弹袭击者。
这个家庭四分五裂。
梅丽消失了好几年。
碎片像弹片一样莫名其妙地到处乱飞。
有些东西住在英雄的心里。
这是20世纪60年代末,即将进入70年代。
在小说的结尾,美国梦随着水门事件在全国范围内崩塌。
那些因本周的美国大选而遭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折磨的人,可能会对罗斯的恐怖故事感到如坐针毡。
尽管电影中的政治共鸣比书中少,也几乎没有作者冒险切换的时间顺序或不同主题的自由关联,但其清晰、直白的严肃性却出奇地感人。
它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质感和一个地方的感觉(纽瓦克,新泽西州)。
麦克格雷格和康纳利很好地扮演了爸爸和妈妈,汉娜·诺德伯格和达科塔·范宁在不同的年龄扮演了梅丽。
By:Nigel Andrews
看了别人的影评,忽然觉得自己看的角度确实很不一样。
在普通工人家庭长大的我来看这部剧,只觉得这个父亲做得很悲哀。
爱,不是这样病态的。
片子给我印象很深的一幕是,母亲在白天跟女儿的争执后(女儿言语侮辱并且朝母亲吐了一口带着汉堡残渣的口水),这位“伟大”的父亲安慰妻子,母亲说,你知道在我小时候要是我敢这样对我妈妈我父亲会怎么做吗?
结果男主竟然开玩笑一样逗她并把这个事儿就这么盖过去了!
我想,问题就是从这样的家庭关系产生的,父亲跟女儿永远统一战线,母亲是父女关系的入侵者。
然后,这个家庭过早的给年幼的女儿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即使是无意的),在女儿还没有任何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家庭里面谈论政治的氛围也很浓郁,尤其是女孩儿的爷爷,作为犹太人对这方面过于关注了。
种种吧,在青春期的时候,这一切像是不断累积的加法法则一样,等于了后来女儿的作为。
这是我在一片影评下的留言,我想基本上就是我最初看片最直接最直白的感觉了:这样的父亲活该得到这样的结局,宠爱女儿甚至在女儿言语侮辱妈妈的时候也没站出来管教,这种毫无边际的爱造成了女儿更加的偏激狂傲,觉得自己能成就一切事情,说白了,范宁演的女儿就是一点家教都没有,这怨谁呢?
当然是父母。
这对父母在女儿的炸弹事件后还在说自己可怜的LITTLE GIRL咋样咋样的,都能制造炸弹了还小女孩儿呢,可见这种无节制的宠爱多么病态!
父母处理问题的态度和能力改变了原来那么爱牛的女儿,后来甚至还侮辱母亲就知道牛牛牛的,因为父亲没有及时管教,使这种心理偏激越来越放大。
父亲是罪有应得,母亲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嫁错人的平凡女人,丈夫在教育上不站在自己这边,只会居中调解,后来丈夫沉迷于寻找女儿,完全忽视了她,使得她最终也患上了精神抑郁。
后来通过整形进行了自我精神救赎,放下过去,并在丈夫的持续无视中出轨了(丈夫沉迷于寻找女儿,我想在他心里,女儿比妻子要重很多吧?
)。
其实看到男主一脸不可置信的看到自己妻子出轨的时候我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快感,觉得编剧应该加诸更多的苦难在男主身上才对,这种所谓的善良,所谓的父爱真是让我恶心,这种父爱不仅坑害了自己一家,并且为更多的家庭带来了悲哀。
因为你们的教育失败,就让别的家庭买单吗?
这种爱,就算这位父亲等待女儿回家等到地老天荒,我也感到无比恶心,也不觉深沉。
【唐默思】道德綁架跟道德强制性American Pastoral by Philip Milton Roth, who received a Pulitzer Prize for his 1997 novel, on which this namesake movie (2016)is based.『美國牧歌』/美國田園詩/美國心風暴(臺) 荷里活墮落非自今日始。
但是未看這部電影之前,也一時半刻料不到如此之甚。
今年的奧斯卡給了那部不知所謂的『拉拉藍』。
對比手邊這部默默無聞的『美國牧歌American Pastoral 2016』,方纔體會到這種墮落積重難返,好萊塢幾乎不可能恢復舊日光彩。
因爲整個影壇潮流已經跟社會現實脫節到如此地步。
儘管還有良心藝術家拍攝類似好電影,衹是估計連籌措資金也很困難。
我很少看完片尾字幕。
這次忍不住坐定定看到末了。
看到裏面有明顯的中國名字出任助理監製。
這種安排恐怕跟資金來源有關。
且不管這種資金是否真的屬於所謂『大外宣』,至少膽敢投資到這樣一部電影的製作中來,主事者也算有些眼光,對電影藝術的發展,功德無量。
這部電影改編自Philip Milton Roth的普里澤獲獎小説。
這位羅斯據信是在世美國文學大師當中最有可能獲得諾獎的。
我對美國當代文學已經相當隔膜。
看了這部電影相信這些言論并非過譽。
儘管諾獎中的文學類多少跟奧斯卡一樣,近年來屢屢荒腔走板。
也算是世風日下不知今夕何夕的一個脚注吧。
既然如此,這類作品的不合時宜就是顯而易見的。
據説電影出來就接連遭到所謂白左勢力口誅筆伐,難以受到奧斯卡關注自不其然。
跟導演的美國前輩例如奇連伊思活梅爾吉普森等右派一樣,少不免遭遇市場冷落的困境。
就跟上面提到過的中國資金介入,恐怕確實跟電影圈的白左勢力猖獗息息相關。
長話短説,這裏還是就電影論電影。
電影中的父親(由導演本人一身二任)面對妻離子散的慘況,忍不住質問自己何以走到如此地步,到底哪裏做錯了。
(I've done everything wrong, since when?) 整齣電影其實就是試圖回答這個問題。
故事背景是一個非常傳統的模範家庭模範夫妻,居然養育出一個忤逆叛逆背棄一切傳統的女兒。
故事描寫六十年代美國反越戰學潮當中,一個猶太中產家庭所遭受的無妄衝擊。
這個家庭的女兒,作爲故事中心的聚焦點,因爲患有口吃而生性叛逆更進而萌生反社會傾向。
跟『國王的演講』一樣,現代心理學寧可將這種病症視作心理而非生理現象。
故此在治療中,常常專注於人際關係的衝突改善。
進而衍生出的一系列變化跟當時的社會矛盾緊密聯係了起來。
猶太家庭祖輩猶太教,當然重視教育,到老都不會放鬆、放棄。
老頭堅定不移地認爲:A child cannot decide,言下之意就是不能自説自話,一言一行都必須照著規矩來。
不可越雷池半步。
例如小女孩隨大流,解釋說小母牛就是被公牛『騎』的。
老頭就不樂意。
說這不是女孩子家家該説的話。
小女孩當然其來有自。
她母親基督教背景,婚前面對老頭的無端刁難,斷然說,可以考慮不要孩子(Then we won't have a child. So, the old man was won over),既顯示出她罕見的決斷能力,也爲日後的母女關係,投下無可挽回的陰影。
換言之,既然你可以爲自己幸福反抗傳統禁忌,爲什麽別人就不可以?
底綫一旦突破,一切都順理成章,伊於胡底?
而突破底綫的理由,肯定無比『高尚』無比『合理』。
電影發展的綫索,除了女兒之外,亦未放過母親這條綫。
爲了試圖從失去女兒的陰影中解脫出來,母親到日内瓦去做臉部拉皮手術,企圖靠外科整形手術來恢復失去的青春。
然後就是出軌。
這纔是恢復青春的真正良藥呀。
作者緊緊抓住這條綫索:西方社會變遷的背後,根本就是女性主義作祟。
女性主義的興盛,確實跟家庭關係的破碎息息相關。
傳統價值以家庭觀念爲基石。
西方文明不正是建立在男權爲基礎的家庭之上的嗎?
女性主義要背棄傳統,衹能視家庭爲牢籠。
衝出家庭、『婦女解放』,是一個非常政治正確、又跟現代化潮流緊密結合的時代運動。
牽一髮動全身。
緊緊抓住這個關鍵之處,電影就舉重若輕地勾畫出自六十年代以降,西方社會所有變化的根源。
離婚權、墮胎權,一直到彩虹權、同婚,邏輯出發點都是這裏。
電影中的女兒叛逆傳統道德,恰恰也開始於『政治正確』的宏大敘事。
在六十年代反越戰的時代背景中,女兒追隨革命組織,以暴力手段反抗社會,最終以逃亡收場。
衹不過,逃亡衹是故事中的一個場景,更重要的是『逃亡』成爲逼迫女兒不得不因此成長的契機。
父親似乎比較折中,對女兒的溺愛,直接導致了女兒的反叛最終走向極端。
有評論據此引申到所謂父女戀情結。
即使有這種因素,作用也是映襯女兒成年之後,父親如何面對女兒同齡女子的誘惑。
據原著黨的分析,小説比電影更殘酷。
跟女兒同樣年輕的同夥麗塔誘惑父親,電影中的父親似乎有掙扎,畢竟也熬過去了。
可在小説中,女孩居然得逞了。
羅斯就是用這樣的驚世駭俗來揭露中產階級道德的虛僞。
女性主義的興盛當然也是其來有自。
存在都是合理的。
西方文明的發展當然也必須面對這個困境。
上文提到,家族的教育傳統遭到一系列的挑戰,恐怕是一切變化的根源。
問題是,變化難道不可以、難道完全不合理?
問題的另一提法是,教育是否真的可以擺脫傳統的束縛,真的放任自流?
電影給出的答案是不可能、不可以。
因爲電影的後半部份幾乎詳細刻畫了女兒的結局:那就是走向耆那教的東方自然主義規管制度。
實際上,在外人(例如其父)眼中,她已是一具行尸走肉,所受到的摧殘,甚至遠超政府可能施加給她的懲罰。
然而令人感覺驚心動魄的事實是,女兒據說是自覺自願走上這條路的。
這到底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還是事實本身的邏輯使然?
現實當中,人們會面對同樣困惑:穆斯林婦女視面紗頭巾爲自身不可剝奪的權利。
西方社會爲什麽不能尊重這樣的權利籲求?
電影本身當然不能給出清晰答案。
衹不過如我舊作中反復提過的發展模型,有限空間中的能量發展衹能向對方轉化,亦即陰陽魚的模態。
盛極而衰、衰極而盛。
很東方的發展認知。
非綫性。
但可以很辯證地解釋綫性系統看來很荒唐的現實存在。
稍微具體一點底看來,恐怕必須說,或者此,或者彼,人總要受某種束縛、某種支配。
你厭倦西方了,那就走向東方。
反之亦然。
『天邊外』并沒有其他選擇。
這就是尤金奧尼爾告訴我們的悲劇命運。
人的命運。
人的悲劇。
那些沒有思辨思考能力的無神論患者,往往靠攻擊宗教的傳統形式儀軌來獲得心理滿足,最典型如蛤蟆一臉天真地向西方傳媒訴苦,說你們科技那麽發達,都能上天入地了,爲什麽還那麽相信上帝。
其實蛤蟆即便在西方也能找到知音,找到很多諸如此類的無神論同道。
例如電影中的心理治療師,就不是可有可無的閑筆。
女兒製造炸彈致人死命被迫逃匿過程中,首先求助的,就是這個心理治療師(Sheila Smith, your therapist)。
心理醫生幫助女兒隱瞞,幫助她藏匿。
所持理由就是職業道德,醫生不能泄露病人私隱。
她在受困女孩面前本來是神父牧師一類的角色,應該將懸崖邊緣的女孩拉回傳統正道,拉回到社群當中來。
然而取而代之的,卻是將受困女孩推落街頭叢林的懸崖,讓女孩被迫受到無盡的侮辱與損害。
如果女孩最終通過這種慘痛經歷總算領悟一些人生真諦,那麽正如其父所痛責自己的,這是這個社會教育體系的失敗,是整個社會的失敗。
因爲正是通過其人之口,父母開始懷疑女兒的口吃,居然是自己太過成功所形成的無形壓力。
離棄教會傳統的社會功能之後,教會在社區生活中已變得可有可無了。
傳統上通常由牧師神父扮演的疏導角色,成爲一種學科專業社會職業,爲了博取病家信任,想方設法也要找出心理狀況的緣由。
反而捨棄了社會動蕩對幼童所可能帶來的影響。
對於世界觀尚未建立的幼童來説,與其將心理狀況的根源歸咎於家庭因素,爲什麽不能正視影響更大更重要的社會因素、歷史因素?
根據小説電影交代的場景,難道不是電視上出現的越戰畫面,對幼童稚嫩心靈造成更加嚴重的傷害嗎?
然而,這是西方傳媒不得不堅守的政治正確:民衆應該有知情權(當然後來也有一定程度的妥協)。
自然想到十九世紀伏尼契小説『牛虻』。
裡面描寫牛虻向實際上的生父主教懺悔,結果遭到出賣。
這個古老的兩難局面當然無解。
聖經中經常描寫的律法主義跟救恩之間的爭執,一直延續到今天。
由此可見,以人的有限智力來試圖解釋解決這樣的道德兩難問題,衹能說是人的僭妄。
人以爲科學可以解釋一切問題、可以解決一切困難,就跟時下熱門的AI技術,似乎一旦有了AI,什麽人間奇跡都可能創造出來。
之所以敢說這樣的熱衷於事無補,就是因爲價值論的選擇,根本就不是一個科學問題。
價值判斷,是非黑白對錯正誤强弱,如此等等,并非棋盤一樣一目瞭然可以客觀分析理智判斷的。
簡單說,面對外力挑戰(外星外族人、病毒病菌),AI分析結果是幾無勝算之際,你會因此就放棄抗爭,束手就縛嗎?
即使AI的存在發展本身,真的會突破『人』的價值限制,最終越過人本身嗎?
價值判斷、價值選擇,并非依靠理性分析就可以得出結論的。
人本或非人本,纔是問題的本來面目。
這是因爲,價值選擇衹能人本。
人分裂了,價值觀念必定撕裂。
除非是所謂來自天外的不可抗力。
那時候人當然衹能說,天亡我也,非戰之罪。
在此之前,人的宿命就是在不可能中找到可能。
人就是向死而生。
死中求生。
電影中,女兒的成長過程所經歷的正是美國社會價值傳統遭受懷疑,價值觀念遭遇撕裂的時代。
懷疑撕裂的後果,就是大洪水突至。
禮崩樂壞。
價值錯位,無所適從,就是這個禮崩樂壞時代的典型特徵。
不要道德綁架成爲革命者的口頭禪。
那些說不要道德綁架的人,本意其實是不要道德,尤其是不要人家指出其不道德的本來面目。
否則的話,就應該明白,道德本來就要『綁架』在一塊兒,讓大夥兒過日子幹啥事兒都有憑有據有道有理。
自個兒可以決斷的,可能是良知良心良善,很多時候跟道德一回事兒,畢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卻也有些時候未必,例如自個兒覺得對、覺得好,可就跟大夥兒的習慣不是一回事兒,那也可能被認作不道德。
例如魯迅跟許廣平同居,從他們自身的想法行爲上看,實在是很好很對的事兒。
偏偏擱那個年代,大夥兒寧可接受三妻四妾也不待見自由戀愛,就會很自然地將他們的事兒,看作是傷風敗俗。
這就是最典型的所謂道德綁架了。
這麽一説,道德跟法律的關係就很容易釐清了。
法律靠社會公權力强行制約;道德則靠衆口鑠金,靠三姑六婆街頭巷尾的紛紛議論,形式上雖然不强制,實際效果上,卻同樣具備强制的力量。
在這個意義上,道德就必須具有『綁架』的能力。
當然跟法律的强制有所不同:法律的强制靠公權力來執行;道德强制則仍舊依賴個體良知。
衹有在具備個人良知的條件下,道德强制方能起作用。
這也就是個體人要在不斷的正面教育下纔能獲得良知并足以跟道德相配合,并且最終得到『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樣的完美境地。
這個所謂『矩』,就是强制性的規範教條,就是道德的基本形態。
儘管,這是一個很高的標準,并不是每個個體人都有機會達到這樣的高度。
但其間的邏輯關係還是很清楚的。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道德跟法律形成相輔相成的互助關係。
法律當然存在力所不能及的巨大空間,電影『Catch me If You Can』非常典型地刻畫了這一社會困境。
於是纔有教會纔有學校纔有各種機構團體來努力讓民衆受到各種各樣的束縛,使之成爲合格的社會人,最終讓社會得以順利運行。
東西文化在意識形態上的對立本來是個非常健康的現象。
我早年寫過一篇討論『文化失範』的短文,裏面講到性善性惡同樣出自對人性的價值判斷,本身沒有高下之別。
所謂文化傳統其實就是植根於價值判斷的因應措施。
看看如何在實踐中讓人性受到價值論的束縛,使之不至於『逾矩』,最終成長爲完美的人、『真人』以至於『聖人』。
在這個意義上,所有文化的終極價值都一定是『普世』、『普適』的。
因爲所面對的都是相同人性。
價值判斷的對立恰好形成最終『同歸』的『殊途』、構成一個完美的陰陽互補格局。
坊間一直傳言有諾獎獲得者聚會,爲病入膏肓的西方社會號脈并且開出以『孔儒』治世的藥方。
傳言無論真假,其邏輯則是合理并且成立的。
因爲按照我在文中的説法,在有限空間中各自發展的陰陽力量,盛衰之際,衹能向對方發展。
由此形成以陰陽魚爲形象的發展模型。
換言之,西方的文化傳統走投無路時,一定會向東張望,從東方傳統中汲取思想資源。
電影中表現出來的局面就是,對西方文化喪失信心或者西方文化對管教女兒束手無策之時,他們能找到的唯一出路就是東方,就是東方傳統。
電影裏面舉出的耆那教當然是東方傳統中最爲古老的思想資源之一。
貼在墻上的五條誓言其實并無新意,跟西方傳統的宗教規條一樣,是任何社會成員要和諧相處所必須遵守的行爲規範。
女兒卻心甘情願拜倒在這些誓言規條之下。
除了因爲經歷過現實的暴烈教訓之外,也因爲這些教條是女兒不得不依附的社群所共同遵守的。
除非你不想繼續呆下去,你作爲一個逃亡者,你別無選擇。
這就非常典型地映射出道德教條的强制性來源。
換一個角度來理解東土五四救亡風潮所折射的西望動機,不也可以見出反叛東土傳統的衝動,確實植根於救亡圖存的心理之中嗎?
跟電影中的女兒一樣,彼時的五四先賢覺得不能再靠讀經治天下了。
所以纔會出現全盤西化的理想跟建議。
可惜的衹是未能完整理解何謂西方傳統。
輕率地割裂西方傳統的體用,以爲作爲器用的『德』『賽』二先生纔是需要引進嫁接到東方傳統之體上便可以見『影』的『竿』卻反而將西方傳統之根『基先生』棄若敝屣,不理解『賽德基』三位一體纔是西方文明根源。
百年來的發展演變到了今天,不僅尚未警醒現代國人,反而對西方器用支撐下發展出來的物質成就癡迷成障志得意滿,真以爲可以從此取代西方君臨天下了。
以至於上面引述的西方智者引入『孔儒』治理天下的陳述,也被這些智障學棍當作支持自己野心的證據,叫囂靠建設孔子學院便足以征服天下人心。
不止個體經常面臨這樣的挑戰,東西文化本身都同樣面臨相似的境遇。
强勢或弱勢的轉化,決定於是否明白此中機制,能否把握這個樞機要竅。
川普總統首次外訪便去利雅得、耶路撒冷跟梵蒂岡,固然可以很外交辭令式地解釋成借道順道。
惟三個中東城市恰好是亞伯拉罕信仰的三個中心,也不能不説是處心積慮刻意做出的選擇。
此中意義恐怕仍有待發掘。
衹是讀者諸君不必小看背後玄機。
世界畢竟面臨巨變。
影片或許還有一些瑕疵。
例如故意避開這個重大歷史題材所可能有的現實意義。
一味聚焦於父女與母女以及家族成員之間的關係上面。
但是瑕不掩瑜,這部電影無論怎樣看,都是不可多得的。
【附注:駐馬店令人痛徹心扉的視頻跟上次佛山小悅悅一樣,映照出當今中國真是如何盛世。
若繼續這裏的道德强制性討論,則須追問如此事件頻發的原因到底何在。
所牽涉的,到底是世道人心,還是法律規條。
有人試圖引入歐美所謂救人免責法(Good Samaritan law)來救治。
效果如何?
恐怕不必等司法實踐來證明就可以知道大體上的結果會怎樣。
因爲,無數實例見證過,面對救助需要時,一些外國游客并不知道是否可以免責,也會慨然出手相助。
原因不外乎其人擁有源自聖經的道德意識。
這就是本文一再申説的,道德衹能存在於價值共同的生存共同體之内。
價值撕裂的社會,最終難免面對無道無德的困境。
換言之,社會無道,難以要求個體有德,無論公德還是私德。
首先遭到破壞的自然是公德;久之,私德也難以保持。
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此之謂也。
同樣以外國人爲例,網上有他們同樣如何缺德的報道,仔細看下去就知道,他們在中國生活久了,入鄉隨俗而已!
】06/15/2017
电影本来是看不下去的,然后看到中间发现这是讲父亲对女儿的爱的,就看下去,看到结果发现讲述的是父亲对女儿的爱与无奈……一个健康快乐有幸运的男人,叫做“瑞典仔”。
他娶了个选美冠军,生了个女儿。
问题是女儿一开始就是个问题儿童。
小时候就结巴,父母也给她找了心理医生。
更要命的是,女儿虽然活在父母创造的良好环境里,却接触了极端的革命思想。
她同情被压迫的人,然后加入了极端组织,更要命的是,居然制造炸药,炸毁了很多公共场所,造成了四个人的死亡。
随着第一次爆炸事件发生,FBI就抄了瑞典仔的家,并且一直在搜查他的女儿。
瑞典仔的妻子也发疯了,尽管他答应妻子整容,以重新开始。
但是却发现重新开始的妻子,居然与别人出轨……一切都回不到过去。
瑞典仔为了女儿,也私下里一直在寻找,甚至因为女儿,被极端组织的人欺骗了多次。
直到有一天,他找到了女儿,却发现女儿因为当初的出走,受到了种种伤害,也因为对杀人的负罪感,信奉了极端的耆那教(虫子都有灵魂)。
他想带女儿回家,一再地,但是女儿坚持不回,甚至还转移了住所。
这让他后半生经常地到女儿曾经住过的破旧地方驻足……直到瑞典仔去世,他的女儿才在葬礼上出现。
电影用瑞典仔的朋友的口吻说:瑞典仔的死,是因为他的女儿。
当然,我看到的不是一个父亲的可怜。
它讲述的更大更多。
父母爱子女,耗尽一切想要让子女拥有美好无憾的人生。
但是更多的“命运”并不是父母决定的:比如那个让女儿孤僻的“结巴”,父亲是大帅哥运动员,母亲是美国小姐选美的冠军,这样好的基因,却生了“结巴”的女儿。
明明懂得和女儿一起看电视,看到僧侣自焚的镜头也赶紧过去阻挡,但是女儿却坚持要看完,然后半夜却睡不着,跑到父母房间里问:为何那个可怜的人要自焚?
良好的经济条件,瑞典仔有自己的工厂,妻子有自己的农场。
但是女儿却因此而认为父亲是剥削工人,母亲是虐待动物……甚至因此而仇恨父母。
偶然性的因素,似乎比决定性的必然性的因素更强大。
尽管父母用强大的能量却创造这样充满决定性和必然性的环境。
但是女儿并没有上大学,而是投身“革命”,万劫不复。
17.11.9 s
题材很好……演员也都很赞……1.口头吆喝跟动手实践就是有点不一样呢:就好像我们总说减肥跟早睡早起、要每天看见凌晨四点xxx的样子一样2.女主已老,47岁,最早看她的片子是《移魂都市》,虽然没有她常规的裸戏,但有骚糅的歌声跟腰细大胸3.反战这种东西,有点像"xxx说过………"这种姨妈贴吧
沉重的故事结束后,找不到电影想表达的主题与意义。Ewan在电影Act 1的表现真是叫我看的尴尬。没看过原著,但电影故事的转变太突然,没有说服力。给两星觉得太残忍了,毕竟喜爱Ewan永不变(哭哭。。。
一万选择罗斯的这本改编很大可能是出于对parenting的恐惧的共鸣,但实际上原作没有如此单一,它更多地关于一种对既有身份和天性的憎恶,一种天然寄居在人身上的虚无,而不纯是女儿以用极端背离的方式来逃避恋父的痛苦或是对思潮毁灭家庭的控诉。它应该是《美国牧歌》而不是《玛丽怎么了》。
1、抛开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政治大背景不说,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被政治洗脑的女儿如何毁了她的父亲、家人以及自己的故事。2、借助讲述一个完美幸福家庭的支离破碎,影片也许想说的是:任何打着各种大口号、实际上操控个体身体和灵魂、暴力伤害无辜民众的思想和行为都是狗屎!3、珍爱生命,远离政治!
没看过原著。电影是讲忠诚与背叛吧,伊万与妻子的变故、女儿的离经叛道形成鲜明对比。但很不幸的是,背叛者总找得到合适的躯壳,忠诚者总是生活在背叛者的阴影中。伊万太悲哀了,他应该早点死,或许那样才能让背叛者找回原点。
看得出着墨的重点在于identity的羁绊 甚至是原罪 不单女儿 三代人都经常透露着这方面的执念 父亲对女儿的坚持还挺感人的 电影整体来看还可以 但时不时会有些地方正入戏就跳了 一头雾水 最后 伊万好帅
没读过原著。觉得作为处女作已经很扎实了。
他们都误解了家人的意义。
后面,已经看不到父亲对妻子的爱了,只剩下对女儿的爱。人只会关心最短的木板,却忘了离自己最近的,她也很受伤...如何面对不如自己预想,甚至确实是悲惨的下一代的人生?
时代出了问题,孩子问父母,父母也无法解答,无法互助也无法自救的两代人,时代的牺牲品,齐齐坠入深渊。 看完原著来反馈,觉得没有忠于原著,省略最后的家庭聚会,整个寓意都改变了。电影的表达比原著狭窄很多。
伊万选择这样一个题材来当自己的处女作,明显力不从心;剧本层次不好,摄像呆板,剪辑老土程式化。。。但是总是觉得某天导演伊万会变得很强大。
太压抑了,反战,亲情,不喜欢这种题材片
那份不离不弃的父爱,让人为之动容。
剧本台词写得太直接,恨不得把主题全写出来
節奏死氣沉沉 故事說的又不引人入勝 那些老妝也很可笑
很深刻 不愧是菲利普罗斯的东西 但同时也不免让人怀疑是否是为了深刻而深刻?比如女儿的无敌拧巴?
该突出的戏剧冲突没有,太平淡了
这是一个不值得讲述的故事
儿女都是前世的债。这种娓娓道来的拍法虽然平庸但也不出岔子。当年白左那帮人有他们的问题,但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制衡的体现。
有几个儿女是能如父母所愿的。人生下来就是孤独的,注定沥尽苦难的一生,然后带着失望和痛苦离开这个世界
#伊万麦克格雷斯#选择小说改编来当自己的处女作,有点略显幼稚,剧本层次不好,摄像呆板,剪辑老土程式化,希望他还可以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