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子是没有正式公映的,播放源质量差得一塌糊涂,画面完全没有办法去看,渣到家。
声音也是乱糟糟的,布景道具也都是一塌糊涂,单纯从画面品质来说,看着难受得要死。
但是很奇怪的是,这电影居然会被禁,其实真的大可不必啊,这片子更多反应的是父与子之间的隔膜。
是两代人相互之间的沟通存在问题,哪怕到今天,依旧对于初为人父母的人们有惊醒的作用。
也是顺带嘴的有很多王硕独有的对于市井人物,对于社会的讽刺而已,这些讽刺也都是积极的,完全没有必要封杀啊。
与其说这片子是王朔导演的,不如说这片子充满了王朔和冯小刚甚至是叶京的气息,而这气息又都是王朔赋予这些人的。
片子里主要的配乐就是《爱的奉献》,这和叶京在《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主要的配乐是《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异曲同工。
北京胡同儿里的怂逼爸爸和倔逼儿子都唤起了我小时候的记忆,其实哪个人的爸爸没有怂逼的时候?
你真当了爹,你为儿子复仇时手也会抖。
冯小刚说话的节奏和语速都很迷人,他说话时往外喷溅哈喇子的概率很高。
电影最后的结尾很温情,怂逼也牛逼了一回。
这片子和冯小刚很多的电影一样,充满了各种各样好笑的段子。
但它也有不同,在这部电影里,你可以感受到摄影和一些细节的凸显,这在日后冯小刚的片子里再难见到。
2010年12月12日
好片!对老北京胡同的生活有超级现实的描写,语言绝对北京味儿,而且才发现冯小刚还有这么好的演技让我意外的是,导演用"爱的奉献"作背景音乐贯穿了全片,用心良苦啊!
很不错的电影,那时北京亚运会正开,现在都开广州亚运会了,逝去的是四合院里的随便可以闯入你家的街坊邻情,一起学骑自行车的女同学,见天儿胡同口打台球的 胡同串子。
不变的是我们一代一代被生活无情摧残理想归于现实,是我们亦父亦兄的父子情节梦想,是一茬又一茬校园里无尽的青春。
看到部片里精神病院的描写,才发现后来《大腕》《甲方乙方》里的精神病院情节都是冯小刚从这部片里找到的感觉,精神病院就是一种隐喻和象征。
冯小刚现在是大腕了,已经不在把钢笔磨的铮亮,茶泡的正酽,听着歌剧憋诗了,估计他现在忙的也把自己的理想全忘 了,他演的工会主席也不知道是哪个国有资产的转制企业,现在一定是巨无霸型的大地方了,至于他老婆二十年前的角色看上去比现在还老二十年。
审美和化状发展的还真快,马车同学后来哪去了?
长的还真像冯小刚
我清楚地认识到,我这样做不是偶然的,是自己一贯不注意思想改造,忽视了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不能自觉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个人主义恶性膨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后果是严重的,不但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也伤害了辛勤培育我们的刘老师和广大的教职员工、家长、领导以及全社会对我们寄予殷切期望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解放军们的感情。
教训是深刻的,也是沉痛的,发人深省的,我要对自己大喝一声:“马车同学,你危险了!
”
当讽刺变成生了锈的铁锹,一块块铲出隐藏起来的懦弱,无知与无能狭路相逢谁会获胜。
马车在课堂上“调皮捣蛋”的场景,刚刚要奔三十的人们是否还似曾相识又恍如隔世?
老马跟儿子说,“你怎么就不明白,我是为了你好呢",”我不是你爸,我特么不干了。
“ 马车也往地上一蹲,”你怎么就不知道我不需要你为了我好呢。
“当教育者本身没有搞清教育的目的,教育到底是教育还是教唆,受教的反抗终究是得救了还是无药可救了,但愿将会有子女的我们不会成为下一代的绊脚石。
铺天盖地的道理永远都明晃晃的摆在那,听到看到和领悟到始终是教育过程里希望与现实的不可调和,自觉和觉它始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终归结底无论弯路还是捷径全部是百年生命里的体验,因为不管有没有来生,在死亡这个节点上除了体验我们什么也不能够带走,体验本身就是生命的最高价值。
整个91分钟里都充满着讽刺,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揭伤疤的幽默最是细痒的抓心挠肝,不带着点痛感怎么才能知道这幽默本身就不是个幽默呢。
尤其是老马送鹿志国去精神病院的一段,自己却被当成精神病关起来了。
到底是他对于精神病算是精神病还是对于正常人算是精神病,我也搞不明白了。
我们创建了一切也赶走了一切,却并没粉碎中规中矩的儒家信奉,压抑、禁欲、”与大众不同既是不成熟“仍然根深蒂固,我们有五千年的文化,却从未自问过是什么样的文化,是适应人性的文化还是泯灭的文化。
十年过去了,变化改变了很多无足轻重的时代标志。
然而一旦把生活中的主流人群放到荧幕上,主流却成了另类和滑稽,可回到现实的时候却一如既往的盘踞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讥笑着身边的”另类“。
如果到了我们的想法和别人不一样就得当成精神病去看的时候,我还是认为是精神病成了褒义词,而不是我们成了精神病。
如果发出声音然后就会被淹没掉,所谓的不合群以及付出的孤单代价那就是成为精神病的价值。
任凭无知和无能拼死的对抗建设、反省和开放,肆意的说,”马车同学,你危险了“。
好吧,那就让你的梦想和时间一起见鬼去吧。
《我是你爸爸》基本上可以列入中国电影发展史中,虽然得的奖项寥寥,当年引起的反响也不是很大(因参加国际电影节被禁),但是下面的几大亮点,足以支撑起它的“经典”二字。
首先,这是王朔导演的唯一一部电影。
王朔作为在二十世纪末及二十一世纪初中国文艺界的风云人物,这部电影且不论其艺术成就,沾上王朔这个名字就显得弥足珍贵。
其次,冯小刚在这部电影中担任了编剧和主演。
冯小刚担任电影主演不多,除了《我是你爸爸》还有一部就是让他获金马影帝的《老炮》。
在他获金马影帝被人惊叹的同时,殊不知,在《我是你爸爸》中冯小刚就展露了演员才华。
影片本身叙述了父子关系的矛盾演变,虽然是部家庭剧,但是并没有传统意义上家庭电影的沉闷乏味感。
除了艺术性,这部电影的商业属性也是十足。
王朔和冯小刚双剑合璧,包袱笑料和讽刺意义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因此,这部电影在看得过程中像看王朔小说一般过瘾。
王朔不做导演原因
这部电影之后,王朔再也没有拍过电影。
我并没有详细查阅过王朔为什么不当导演的相关资料,就这部片子而言,其实可以看得出端倪一二来。
王朔本身擅长于文字功夫,对电影的操作并不十分专业,或者说对“画面”并没有十足的兴趣。
据说当年在拍摄这部电影时,王朔一直坐在监视器后面,而冯小刚则一直忙前忙后,可以说,这部电影是二人合作导演,合作编剧完成的。
虽然导演位置没有放冯小刚的名字,但这次实践是冯小刚难得的一次电影导演实习机会。
而且倘若导演、编剧、演员都让冯小刚占了,那王朔在这部电影中的地位就真的不足挂齿了。
没有给冯小刚安导演名头,王朔或有私心。
电影完成之后,王朔就兴致勃勃地拿到海外评奖,得了些名头,可因为私自参加国际电影节,被中国官方禁止放映。
这部片子在当年是赔钱的,虽然市场的光碟一直在兜售,但在当年版权还没有得到官方太大的扶持,这部片子最后的盈利并不多。
好片子就这样被埋没了。
作为王朔的处女之作,最后落得如此惨剧,让王朔对电影怎么能够不心灰意冷?
冯小刚应该受到的赞美
在2018年娱乐新闻中,崔永元和冯小刚之间的骂战应该是一个“大新闻”。
崔永元报私仇当然没什么不对,冯小刚《手机》一事其实也情有可原。
具体原因另外有一篇《是时候给冯小刚的<手机>翻案了》做过讨论,这里不做深入探讨。
要强调的是,在网友大批辱骂冯小刚的同时,我想问有多少是理性的?
有多少人其实是把崔永元当成发泄口来发泄自己生活不如意的?
冯小刚受过多少辱骂,就应该得到多少赞美。
他的私生活如何,或者道德水准如何,并不是崔永元一面之词所能概括的,也并不是网友以讹传讹就能评断的。
这些略微提一下,不是本文重点。
抛开冯小刚的导演成绩,冯小刚的演员生涯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艺术佳作。
《老炮》和《我是你爸爸》这两部电影是迄今为止冯小刚唯二主演。
《我是你爸爸》中冯小刚的演技不亚于《老炮》,他将电影中的父亲马林生懦弱、虚伪的一面表现的十分立体,充满着讽刺和调侃,十分真实地还原了王朔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可惜的是,这部电影在国内被禁之后,举步维艰,就王朔得了个洛加诺国际电影节的金豹奖,冯小刚的演员生涯和电影本身埋没在了历史长河。
如果当年冯小刚拿个演员大奖的话,估计还会有更多冯小刚主演的电影亮相给观众。
父亲心中的权力欲
电影本身内容十分可观有趣,其社会意义也非常深刻。
马林生一再想在儿子面前建立父权的地位,他用过高压的方式,希望用拳头征服儿子,结果被邻居压在床上动弹不得,这是他父权的第一次破产。
之后他希望和儿子做朋友,用哥们的方式建立父权,但是儿子有意将自己的隐私用一把锁子锁进抽屉,终于有一天马林生忍无可忍,私自打开锁子被儿子发现,这次的父权建立又一次崩溃。
儿子受欺负了,马林生要替儿子出头,结果被一帮小混混吓住了,父权建立再次受到破坏。
父子之间的关系一再濒临边缘,而马林生懦弱虚伪的性格所展现出的种种行为,让我们啼笑皆非。
其实,很多人在这部电影中都能感受到自己父权的影子,可以说每个父亲对于子女都有一股子权力欲,他们裹挟着“为你好”“我是你爸爸”之名,通过种种热暴力或者冷暴力给子女示威。
这部电影在播出的当时,中国还是一个父权制度严重的社会,虽然今天已经开明了许多,但仍具有十分深刻的反省意义。
吃晚饭的时候看了《冤家父子》,就是王朔的《我是你爸爸》的电影,王朔和冯小刚的作品。
之前看完了电影《看上去很美》之后又在网上把小说翻出来看了一遍。
恐怖的事情是,我永远都没有办法在看这些说小朋友并且同时说着大人们的故事的时候笑出来,疼痛感从电影或小说的开始就在心的深处起起伏伏,并且要一直蔓延到故事说完之后很久,手脚冰凉。
专家们老是能从故事的细节,比如某个镜头,某段背景声,中间找到些隐含的意义,从而得出高深的结论。
这些我都不懂。
我所能够看到的只是那些赤裸的直白的不加掩饰的苦难。
从马车小朋友到方枪枪小朋友,那些聪明又顽皮的小鬼被妖魔般的成年人们这样那样的欺负,被扼杀掉天性里那些活跃的敏感的脆弱但是无比珍贵的东西,后来就变成妖魔般的成年人了,周到谨慎政治正确,或许在社会大环境里也不会显得格格不入,但是,说真的,这样活着,有意思么?
有的时候我畅想啊,如果所有的家长老师以及其他的成年人都不要对小孩强加这样的教育,都保护和纵容那些美好的天性发展,或许小孩们长大了以后也会彼此伤害而慢慢学会些技巧,但是大环境会不会就变得更宽松,更自由,不那么操蛋,也不再那么大声地宣扬和继续地培养傻逼了呢?
好吧,大人。
我猜想我们再怎么努力也是没有办法真正理解我们的家长的,并且我固执地自我中心地觉得我们的家长是非常特殊的一个群体,都没有办法在国内外、历史上下找到合适的比照对象。
他们出生和成长在一个贫瘠的年代,受到的宣传蛊惑和内外压迫比什么时候都多,从还没来得及开化的青春期等于是一脚踏进了成年人社会,伙同着那个时代(操,我发现我原来竟然这样痛恨“那个时代”这个字眼。
)所特有的种种矛盾与压力,因此他们从对具体问题的看法到整个的价值观都与我们不同,并且是我们很难进入的。
比如说,我现在可以大叫,苟且偷生还不如去死,但是我爸妈小的时候呢,能够苟且偷生已经是最大的侥幸了吧。
说真的我同情他们。
他们是真正被传统价值和毫无人性的颠覆性的社会变革两头挤压到没有空间的一群。
尤其是那些更加固执、对某些东西有着确实的信仰的成员,在没有办法两头兼顾的情况下,他们也许真的永远也没有办法达到心中所想要的境地,没有办法在正常的渠道之下获得认可感和成就感,没有办法完全地觉得幸福和满足。
甚至,他们不会意识到其实他们心中之所想都是些孩子们才有的美梦。
所以,当他们自己的孩子又开始怀有些类似的美梦的时候,他们潜意识里就想到了自己曾经被怎样的压抑和打击,仿佛是处于对孩子的保护,他们继续压抑和打击他们的美梦,或者,彷佛是很pitch in的催促着孩子们赶紧结束还一心想着做梦的儿童时期,也一脚就踏进成人的世界,勤劳实干,奋发图强,用自己的汗水啊为革命事业或者不怎么革命的事业添砖加瓦。
到底是谁更可怜呢?
很多时候我感觉到迷惑。
如果说到了我这把年纪还梗着脖子不肯妥协是不懂事,而同龄人中那部分正在努力添砖加瓦的是懂事,到底是我错了还是事错了呢?
我就老是痛恨那帮老梆子用那种高高在上气定神闲的口吻说,你啊,现在想得天好地好,到时候你就知道味道了。
那你说,我现在体会到的是不是味道呢?
按照国际惯例到底是几岁上的感觉算是人一辈子的终极结论呢?
好吧,就算是过了几年我吃了苦头撞破了脑袋后悔了现在所说所做的一切了,我就算是毁了么?
total loser了?
你们对于自己做出的准确预言,会不会感觉到“I told you”的那种满足得意,并且继续高高在上地用恰当的方式表现出心痛和惋惜,从中得到快感?
两代人真是很矛盾的存在啊。
所以后来就很理解像蔡康永这种,不管多大都不肯把自己归到“大人”那类里去的做法。
这个家底丰厚又名气堂堂的家伙实在是幸运。
而我呢,其实我还是很害怕的。
怕以后我还是会过他们那样的生活,变成他们那样的人,一生在不满中度过,始终都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和g spot,莫名其妙地在抱怨和被抱怨中熬过一天天,搞不好还要拿比我更小的撒气。
虽然对于幸福这件事情没信心,还是不甘心现在就放弃。
原著叫《我是你爸爸》,标题就透着一股嘲弄父权的劲儿;电影叫《爸爸》,去掉“我是”两字,变得温和了,如果不了解王朔会误以为是温情家庭伦理片。
电影大致分三个段落:父亲教子、父亲结婚与父亲发疯。
分明对应了父对子高高在上、父对子朋友以待、拒绝做父亲三种位置变幻。
马林生痛苦地寻求自己在父子关系的位置,表面是为了父子之间的温情,实则是为了活着的尊严。
一个中年男子最丧失人格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是连自己的儿子都看不起自己的时候。
马林生在一次次努力建立父权/父亲形象,又一次次崩塌,最终退出了“父亲”的这个角色,又在“弑父”行为中成为了父亲。
影片第一次失去身份是马林生被邻居摁在床上的时候。
一个父亲打不了/管不了自己的儿子,还要当着儿子的面受旁人管制。
男性气质荡然无存,只剩下令人恶心的呜咽声。
第二次失去身份是马林生要帮儿子马车出头。
在激越的鼓点下,当了缩头乌龟。
一副为人撑腰、做儿子保护伞的伟岸父亲形象变成了虚张声势的闹剧,尽显猥琐。
马林生对马车有没有影响?
有的,在砸了自家玻璃之后,马车“臣服”了一次,当众念了检讨书。
至此,马林生和马车完成了第一次较量,父权的建立失败了。
于是马林生转向另外一种策略(也就是影片的第二个段落“父亲结婚”):嘴上说是与儿子做朋友,实际上是讨好儿子,跟儿子撒娇。
马林生与儿子一同喝酒、抽烟、看报;马林生拿了奖状后,第一时间是找到马车炫耀;马车过生日,马林生忙前忙后,最后一个人吃饭……由最初的看上去和谐,转向了父子异位——当父亲的马林生成了一个需要被儿子马车照顾的“儿子”。
在关系错位中,马林生迎来了第二次崩溃——婚姻。
一个有理想的单纯老百姓,遇到什么事情会感到悲哀?
无爱的婚姻。
在这个段落里,马林生是娶了虎妞的骆驼祥子的当代演绎。
与祥子不同的是:祥子是模糊的苦痛,马林生是清醒的苦痛。
马林生清醒的知道自己不爱这个女人,而这个女人也冷静异常地告诉他:不需要他爱,连装都不用装,嘴上说说就行。
有人的生活是恋爱后的一地鸡毛,有人的生活是直接成了鸡毛掸子。
马林生的痛苦之处还不在日常生活的琐碎,在于他的婚姻不是因为爱情、幸福、过日子,而是因为儿子马车要把自己赶出这个家。
精神得不到满足、物质得不到满足,最终连自己乞求的地位都成了奢望。
一个父亲遇到了人生至暗时刻——遭到儿子的放逐。
因此,马林生的婚礼像是葬礼,画面一片黑白,难得配乐没有出现《爱的奉献》,新配乐却更加悲哀。
第二段落结束时,马林生在这个家已经没有了。
而真正促成他“消失”自我的认识是“父亲疯了”这场戏。
原本做好事送疯邻居进精神病院的马林生反倒是自己身陷“囹圄”。
让他认识到自己不是做父亲的失败,是做人的失败,不是在家没有地位,是在人间没有地位。
至此,他选择了退出马家,既是对父亲身份的放弃,也是对人间尊严的放弃。
我们终于看清:一个试图教育儿子、凌驾儿子之上的父亲,实际是一个以儿子为自己信仰的男人。
信仰崩塌的后的马林生信了气功,一个颇类似邪教的组织,却让他有了翩翩起舞的位置。
(私以为这一段堪比《小丑》)倘若电影在这里结束,确实是中国早期商业《小丑》,呈现了某一类人的精神面貌,可影片还要继续往下走,为的是探析这类人之所以成为这样的原因。
“失去”父亲的马车很快丢掉了那套“马车同学,你危险了”的束缚,卷入混子斗争之中。
当报复来到马林生家中,马车才是真正徘徊在危险边缘了。
在威胁中,马林生一贯的忍辱负重终于找到一次发挥的精神,谁能想到挨打也能成为一种保护?
在挨打后,卑琐的马林生反而建立了父亲形象,实现了与马车的和解。
为什么马林生拼了命的讨好马车?
为什么身为父亲的马林生特怕马车看不起?
结尾说明了一切。
故事发生在现代,是改革开放的故事,可人物的精神状态不是现代的。
马林生一张口地道老北京,他的父亲为什么是做火车回来?
去旅游了?
家庭环境不像。
马林生是外地打工进京?
口音不像。
只有一个解释:96年的故事发生在二十年前。
唯有经历过十年动荡的人,才会如此小心的活着,才会稍一犯错便认真深刻的作出检讨,才会急赤白脸说出:“我是为你好!
”“检讨就得这么写!
”一个人猥琐、平庸、浅薄的气质,背后是一个时代的塑造。
我想这才是本片意识形态最危险的地方之一。
它借用一个父亲身份上的尴尬,指责了一个不敢提的时代。
影片的人物形象都很有意思。
马车挨揍之后,马林生带他去医院,里面躺着各式各样流血的年轻人,有人说是影射“89”,我认为依然是对十年的反映。
带搬砖的马车、打台球的胖子、黑社会猫子是不同身份的一类人。
要么是大院子弟,要么是胡同流氓。
一批人父亲不着家,自己做了父亲;一批人父亲扣帽子流放,自己做了父亲;一批人在打倒一切中,自己做了父亲,形成了北京城无业青年四处流窜、互找靠山的局面。
是什么让年轻人“危险了”?
是教育吗?
是时代。
马家父子与邻居也构成了奇妙的对照。
邻居一看就是那种看不惯四处惹祸的类型,自家闺女却当了班干部,学习不错。
而马林生一直小心翼翼,养出的儿子四处惹祸。
其他如老师、演员,各有特色。
马林生和台球胖子就是我大爷们的真实写照。
有跟自己孩子称兄道弟的不?
别地不知道,北京尽是。
也不是称兄道弟,就是一块喝酒、抽烟、蹦迪啥的。
大爷们在传统礼法和现代开明之间游刃有余,逢年过节的规矩、酒桌、待客、外场种种,门儿清,跟自己孩子身边,说急就急,说不急也挺爱装孙子。
我捉摸半天,北京有避重就轻的幽默。
跟郭德纲相声似的:郭麒麟说我跟同学打赌了,明天非拿刀杀了他!
郭德纲训斥道:说得什么话!
小小年纪!
怎么能赌博呢!
杀人与赌博,不抬杠的讲,哪个事儿大点?
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
譬如按照现在功利观点,学习好、学历高是没错的。
但是在大爷们那儿就跟你客气客气,但是轮到自己孩子说要去外地学习,那还不如在家窝着,啃老也比出去强。
有意思之极。
要说有没有在孩子面前没模样的老子?
也有的是,很多事难说,但是做了确实很容易让孩子看不上眼。
今年春节,五六十岁的大爷们还在饭桌上上演了一场一言不合抽大嘴巴的戏码。
你可以说为老不尊、情绪化、没起子(没出息),可这样的狂野与血性,现在少见了,我很失落。
到我们这一代人嘴炮居多。
大爷们在街上看小孩儿们呛呛起来,根本不屑一顾:“吵什么?
拿板砖往死弄,光动嘴有什么意思。
”现在的大爷们已经不是很冲动了,毕竟是当爷爷的人,但是我总是摸不准他们的脾气秉性。
大爷们老了以后总是喜欢讲传统文化,尤其是孝道。
可他们的故事背景总是透露出不一样的底色。
他们的孝道总是在生命危急之时迸发的,比如有一次认识到孝顺重要是被捅到医院去了就想起对不起父母,出来以后一定好好孝顺父母;下一次认识到孝顺重要是让人拿板砖卸了……我就忍不住好奇这些故事背景,是发生在认识孝顺之前还是认识孝顺之后,认识与认识之间怎么又冲动了?
我好奇,但是不敢问。
要问这么狂的人怎么过得现世安稳。
其实是幸存者偏差:一波同样狂的人,出现过“打赢坐牢,打输太平间”后就安稳多了。
更重要的是,北京城一共这么大,打来打去最后都是自己人打自己人,也就无趣了。
(这句话是我想象。
)现在想想《老炮儿》说冯小刚是讲江湖规矩又对公权俯首帖耳,他们是不了解老炮儿。
混子们的目的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弄死你。
什么手段无所谓,重要的是结果嘛。
个人认为,《我是你爸爸》是王朔写得最好的小说。
第一次看小说的时候,自己才二十三、四岁吧?
然后,却由于家庭的特殊原因,做了2年代理家长了。
跟一个比自己小十岁的侄儿一块生活,一块成长。
那些年的经历和心理历程,使我觉得读马林生就是在读自己。
父母亲是这个世界上难度最大的工作。
一个心智不成熟的人,是不可能做好这个工作的。
这份工,直接反映了一个人自身的修养、信心、内涵、性格个性特征,它可能使你的一丝丝的阴暗面都暴露无遗。
我能充分理解马林生,因为有过同样的处境。
王朔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入骨三分。
语言简洁,富有画面感。
几句简单的对话,就能让人身临其境。
所以一直认为他的书确实很好拍电影。
但除了《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没看过王朔其他的电影。
《动物凶猛》我不是很喜欢。
所以不评论了。
昨天出去逛街,在天河电脑城旁边的小摊上发现了这部电影。
喜出望外。
回家一看,超出了我的期望。
冯小刚的演出很到位,很传神。
胡小培的表情非常有表现力。
好看到舍不得一次性看完啊,和看王朔的小说一样过瘾,各种讽刺段子被冯小刚老师演得相当到位,也第一次觉得《爱的奉献》这么好听,配得真好。PS:医院那段如果真的是讽刺那个著名事件,就太牛逼 了,立马改五星!
影像风格像阳光灿烂的日子。有点搞,动不动配个交响乐什么。用《爱的奉献》当主旋律。冯小刚你就糟尽徐帆吧啊。
马车同学,你危险了!
冯小刚的演技真不是盖的啊,翻抽屉自说自话那段绝了~~不过对于本片有一下几个疑问:1.前部分医院那场戏怎么那么多伤者?如果是暗喻89的话为何影片背景安排在1995年?2.如果不是暗喻89,那为什么中间穿插看北京亚运会的片段?3.剪接有些乱。是不是广电的刀子?
随意吧
整个电影就像拿着剧本东拼西凑如同缝合怪,只有京片子的台词有点意思。
灯光打的有种那个时代的感觉,但是画面不清晰,镜头有时不明朗,所以王朔小说的感觉完全没反映出来~~~
把原著糟蹋了
和原著相比少了太多细节描述,典型的冯式黑色幽默。
奇怪的片子
不喜欢,感觉每个人都心理畸形活得痛苦
胜利就在眼前,而你却看不到胜利。
老马弱不禁风啊,可还是个男人
题材挺好,拍的确实很烂。即使我看了原著还是觉得逻辑混乱
20121101,吴中路117号,PPS网络观看。 (PPS DOWNLOAD)表演拿腔拿调。
制作有点糙。就故事而言还是很不错的。
记得躺在上铺看小说的时候,哭得很伤心,想起我爸爸。
导演居然是王朔啊,那时候的徐姐啊
译名太烂了,毁了这出好片
没有把孩子教育好,导致他不听话不懂事跟自己对着干,看着这个落魄、无奈、失败、伤心的父亲,我真的感受到,我必须认真教育孩子!还记得我跟我爸的那段对话“爸爸,你看过那电影么?”“什么?”“《我是你爸爸》。”“我只知道我是你爸爸!”( ̄▽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