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网上关于这个战役的机翻中文。
我做了些修改,让语句更加通顺。
(battleoflongtan.com)1966年5月,澳大利亚皇家军团第6营第一批士兵抵达南越;其余部队也在6月份陆续抵达。
在两个月的时间里,这个营的成员们发现自己卷入了越南战争中澳大利亚人最大的战役之一。
到1966年8月,虽然,澳大利亚特遣部队只有在Nui Dat基地呆了3个月。
但是,越共对这个桥头堡阵地耿耿于怀,决心尽早铲除澳大利亚军队。
在战斗前几天,无线电信号显示在基地5公里内有强大的越共部队,但巡逻人员什么也没有发现。
第一,起因:这场战斗的催化剂是越共对澳大利亚作战基地Nui Dat的攻击。
攻击发生在1966年8月17日凌晨,越共使用了迫击炮和无后座力炮。
澳大利亚人只是在最近才在Nui Dat建立了基地,他们试图以基地为跳板控制Phuoc Tuy省,这样就可以在该省掌握军事主动权。
虽然这次袭击只造成了有限的破坏,但却让澳大利亚特遣部队指挥官奥利弗·杰克逊准将(Brigadier Oliver Jackson)感到不安。
作为对攻击的回应,澳大利亚皇家团(6RAR)第6营B连受命从基地巡逻以确定越共的炮击位置。
B连完成了这个任务后,8月18日中午被D连取代。
D连一路跟踪越军撤退的卡车轨迹,从迫击炮阵地,进入一个橡胶园,走向被遗弃的龙潭村。
第二,遭遇战:在Nui Dat以东大约4公里处的这个橡胶种植园里,战斗突然发生了。
当D连穿过橡胶种植园时(两个排在前面,一个排在后面),由戈登·夏普中尉指挥的11排在澳大利亚的右翼遇到了一个越军巡逻小队。
经过短暂的交火,敌人引诱11排向东追踪。
澳大利亚人一点也不知道他们即将与敌军的主力部队遭遇。
下午4点刚过,11排在猛烈的火力下被压制在地上无法动弹。
中尉吉奥夫·肯德尔率领10排(在前左位置)奉命支援11排;然而,他的排在提供支援之前也被同样激烈的火力阻挡了。
在D连的两个前进排的后面,连长哈里·史密斯少校带着12排和连部向Nui Dat发出报告,请求支援他那陷入困境的连队。
战斗刚开始,天空就阴沉了下来,下午一场暴雨为橡胶园里的战事,更加增添了恐怖的气氛。
“泥雾”的出现加剧了种植园的混乱,降低了能见度,使得双方很难从视觉上识别目标。
这种现象在越南战争期间很常见,当时季风带来的降雨如此之大,以至于地下翻腾的红土溅起50厘米高的水花,把它接触到的所有东西都弄脏了。
使情况更加复杂的是通讯中断,10和11排的无线电都被炮火损坏。
由于10排无法支援11排,肯德尔中尉被命令撤出他所在的排,重新回到连部。
此时,中尉大卫·萨本接到命令,从他的12排中调出2个纵队,试图从另一个方向向11排发起救援。
在途中,萨本的队伍也遭遇了顽强的抵抗,无法到达目标。
下午6点,12排在试图支援11排时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越军使用了分割包围、迂回穿插的战术,只可惜没有重火力的支援。
如果把这场战斗拖延到夜晚,并且阻止澳军装甲部队。
那么D连就有可能被全歼。
图片来自网络第三,胶着状态:因此,D连现在被敌军分割包围,每个包围圈里的士兵都在遭受越共的攻击。
其中,11排有被歼灭的危险。
在第一次交火后的一个半小时内,28名士兵中超过一半的人在前20分钟内受伤。
让我们的目光回到Nui Dat,澳大利亚基地乱成一团,因为来自龙潭的战报对敌人的估计数量不断增加。
联军炮兵已经向越共开火,目标由D连的前沿观察员确定。
并且向美国请求空中支援,美国人热情地答应提供帮助。
然而,当3架F4幻影战机飞临战区时,它们无法通过厚厚的云层识别地面目标,所有炮弹都偏离了敌人阵地。
只有,来自9中队的两名勇敢的澳大利亚皇家空军飞行员在恶劣的天气下从树顶高度空投了几箱弹药到D连,以弥补他们的弹药不足。
下午晚些时候,增援D连的任务获得批准。
首先,B连(他们之前的任务是返回Nui Dat基地)被命令掉头去找D连。
第二,批准第三装甲运兵车分队前往D连支援。
随后十辆装甲运兵车载着B连离开了Nui Dat。
在途中,装甲运兵车与一群企图从侧翼包抄澳军阵地的越共发生了一次小冲突。
随后,部队重新集结,朝龙潭方向快速前进。
第四,撤退11排幸存的13名成员终于在傍晚前,冲出敌人的包围,并在烟雾弹的掩护下向12排靠拢。
半小时后,趁着暂时的平静,11、12排得以与其余的部队重新集结,在战斗中首次巩固了D连的阵地。
在接下来的半小时里,D连遭遇了无情的人海冲锋。
幸运的是,他们占据的是一个反斜面阵地,这为他们提供了一些保护,使他们免受步枪和机关枪的射击,这些子弹大多安全地从他们的头顶飞过。
越军的冲锋异常坚决,他们愿意用勇气证明,即使遭遇重大伤亡也愿意继续进攻。
晚上7点夜幕降临,橡胶园一片漆黑,D连的增援终于赶到。
他们的50口径重机枪扫射橡胶园,驱散了进攻的越军。
龙潭之战结束了。
战斗结束后,一些D连成员希望立即回到11排阵地以寻找幸存者,但是,指挥B连增援的中校科林•汤森德,仍然决定把澳大利亚部队撤退到橡胶种植园西边,优先疏散周围的伤员。
澳军很沮丧,认为他们遭受了惨败。
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战斗的结果逐渐明朗。
简而言之,一个由108人组成的澳大利亚步兵连在与两个越共部队的意外遭遇中幸存了下来,这两个越共部队后来被确定为275越共主力团和D445营,其中与澳作战的人数可能多达1000人。
想当年咱八路军再苦再穷哪怕一炸两瓣的手榴弹每人还能配几个。
是澳大利亚兵太穷了?
哈哈,估计就是导演和手雷有仇!
学学李云龙,一顿手榴弹,炸死你丫丫的!
弱智的导演,导演应该忘了手雷这个每个士兵必备的武器了!
打的太笨,隐蔽接近一阵手雷,一定让澳洲小兵们烟消云散,这仗打的狗血啊!!!!!!!!!!
历史的故事从来都是你写你的,我写我的,自然不会有什么客观公正,旁观者有时代入自己则同仇敌忾,有时候远观则感受时代的记录。
这部龙潭之战,讲的是澳大利亚视角的越战中澳大利亚军团的一场遭遇战斗,一线部队有侦查四连三个排一百零八人,后方有炮兵连持续协同支援,两架直升机补给了一次,美空军打酱油火力支援一次,弹尽粮绝之际援军装甲部队赶到,结束战斗。
越方战史还没看到,兵力总数有1000+,2500+多种说法,有主力营加游击队多支部队。。。
总体观感和梅尔吉布森的《we are soldiers》差不多,小股兵力深陷重围,后方炮兵火力加空中支援逆转战局,指挥链与一线指挥的矛盾,以及倒霉参谋被雷劈,全程没啥尿点。
看影评的时候黑鹰坠落的字样吸引了我,我绝对是对黑鹰着迷至深。
实际看完,有种向其致敬的感觉,尤其是士兵在召唤炮手向我开炮的片段,不亚于我大国的爱国影片。
影片对局部描写太多了,没有写太多战术方面的内容,所以是细节多了乐反而整个战争的描述弱化了,虽然突出了几个英雄主义精神。
无完美影片,但仅有吸引我的影片。
哈利少校被派去龙潭,遭遇敌军,以为是一个排,三角洲连队可以应付一个排,后来说可能是一个营,11排快要团灭时,要求哈利轰炸自己的位置,哈利相信鲍勃中士命令轰炸,汤森上校要求哈利回来,哈利拒令,派10排去找11排幸存者,鲍勃他们躲在木屋里,成功救出,哈利要求补给,在可能会被击落的情况下成功补给,派出装甲车,大将要汤森留在营里,兵力几乎全部被派出,汤森借检查战场开溜,让已经出发的装甲车回来接他,还要等他到,保护他,如果不是接应汤森还要等他而耽误了时间,三角洲连队可能会有更多存活,难怪哈利不满汤森,士兵拉吉最后还是牺牲了,有点可惜
看完这部电影,才体会到战场上,不放弃落下的战友,不放弃被围困的部队,是心理上的需要,也是一种承诺。
任何人、部队都可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救他们就是救自己。
职业军队为guo而战,guo对炮灰怎么样,炮灰就打得怎么样。
澳新军团还是挺能打的,一战和他们没有太大关系,二战有一点关系。
700万人口,动员guo家5%人口的军队上战场,还是蛮恐怖的。
战斗力彪悍,不愧是盎格鲁撒克逊的红脖子后代。
维斯·费米尔、卢克·布雷西、理查德·劳斯伯格([血战钢锯岭])、丹尼尔·韦伯(《惩罚者》)将主演越南战争题材电影[危险逼近](Danger Close,暂译),影片由科里夫·斯丹德斯([红犬历险记])执导。
故事背景设定在1966年的越南南部,讲述在瓢泼大雨里,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士兵与2500名越南士兵僵持。
影片将于本月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开拍。
维斯·费米尔、卢克·布雷西、理查德·劳斯伯格([血战钢锯岭])、丹尼尔·韦伯(《惩罚者》)将主演越南战争题材电影[危险逼近](Danger Close,暂译),影片由科里夫·斯丹德斯([红犬历险记])执导。
故事背景设定在1966年的越南南部,讲述在瓢泼大雨里,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士兵与2500名越南士兵僵持。
影片将于本月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开拍。
全篇给人的感受是只有:澳大利亚白人才是人,其他的人越南人简直就是可有可无的畜生,本来是跑到别人家入侵去了,结果给自己拍的多无辜多可怜基地被越南的迫击炮袭击。
一群新兵蛋子杀起北越士兵感觉就像玩一样,北越士兵感觉就被拍的没有脑子一样,只会冲锋,还是站在一起去送人头。
12排呼叫火炮支援炸到自己阵地上向我开炮,一番炮击后越军全挂了12排居然还活着那么多人,难道土澳的炮弹张眼睛了?
诶最后越南人要是真有这么好打美国也就不会从越南撤出了,我们自卫反击战的伤亡也不会那么大了,总之如果你是军迷听我一句劝千万别看,你会被导演的YY给气死的
比起其他电影,他的炮兵出场次数最多,效果最好(炮兵队长的肌肉也很好看)。
当然这是符合实际的。
所以前线士兵如何能准确快速的提供坐标给炮兵是步兵真正的杀手锏,虽然片中士兵如何能找出坐标没有详细描写,是一败笔。
此片对比荷里活的当然差不少,不说中枪的特效,就说合理性也不好,战友倒下了你过去扶他有吊用,是不是先打死冲过来的敌人在说呢。
对越南人的描写也差,前后至少两个小时,一千人的部队怎么也能送10门迫击炮来前线了吧。
像这样的临时阵地,澳军的士兵缩在不到50米半径内,如果有几门迫击炮帮忙,相信半小时就搞定了。
不过看过第一名的影评介绍真实战况,好像越军也真没有使用迫击炮,无解。
我是因为豆瓣影评不错才看这部电影的,但看完之后觉得豆瓣的评分低了,不知道打低分的是从什么角度出发去评价的,个人觉得这部电影从各个方面来说都表达的很不错,场面宏大而真实,细节表达到位,士兵真实生活表达到位,能感觉到每个士兵的存在,一些对戏安排的很好,有些潜在翻转也是让人意想不到,可能有些不足的就是把越南兵描绘的太傻瓜了吧,除此以外我感觉都非常的好。
我不是战争粉丝,不太了解这部电影的真实背景,从一开始的观影印象来看,男主是个少校,双眼很有神,笑起来很特别,但却在训练一群义务兵,虽说是义务兵但也都属于三角洲部队,名声在外的厉害,在部队里也有着响当当的名号,在少校上面还有一个中校,是个胖子留了个小胡子,一看就感觉是没什么战争属性的人,感觉应该不是什么血性人物。
在中校上面有个上校,全局总指挥,这3个之间的作战交流在后面会非常非常多,也有一点有趣的反转,那个小胡子中校最后竟然冲向战场,真是让人意想不到。
我不想写过程,各位可以自己去看,电影的开局营地被人轰了,反击过程有点懒散,觉得好笑,这种部队咋打仗啊,还好有一些有血性的士兵不然真被炮弹炸光了。
有个小伙子放哨的时候没注意放了个空枪,骗人说敌人没打中,后面被少校狠狠收拾了一顿,从那里开始我就感觉这个少校应该是个人物,应该是除了打仗之外对战争有更加深刻理解的人物。
具体我不怎么明白为什么反击了之后,还非要去对方轰炸的地方检察一下,但他们安排去了,也就在那里开始了本片。
我不知道这次战斗是什么类型的,遭遇战吗,伏击战吗,阵地战吗,歼灭战吗?
我觉得各种因素都是有的吧,他们3只队伍去了龙潭之后分开行动,遇到敌人的时候初步判断就一个排,但最后敌人数量不断增加,战斗开始后,他们面临的就是各种不确定性了,打死一波又来更多,弹药缺少,人数压制等等,直到最后打完,我想说的是一些个人在这段时间里面我的想法。
在双方交火一段时间之后,澳军快没弹药了,人也死了一些,越军开始围攻的时候,澳军殊死搏斗,那个时候他们只能相信真理了,坚持战斗等队友救援,这个时候个人真的觉得那个女声BGM可以换成无名之辈:【 无名之辈 我是谁 忘了谁 也无所谓 谁不是 拼了命走到生命的结尾 也许很累一身狼狈 也许卑微一生无为 也许永远成为不了 你的光辉 无名之辈 我是谁 忘了谁 也无所谓 继续追 谁的光荣不是伴着眼泪 也许很累一身狼狈 也许卑微一生无为 谁生来不都是一样 尽管叫我无名之辈】是的,他们作为士兵,听命于部队执行战斗,生与死都很随机(真的很随机),也没有办法去左右决定战争谁对谁错,执行国家命令,成为国家利器,却不知道能不能活到下一秒,即使这样还是要以命相博,哪怕下一秒就要全军覆没,哪怕自己要去做自杀式任务,哪怕要杀死自己队友,哪怕要求队友向自己开炮。
他们也想回家,也想追星,也想谈恋爱结婚,也想去参加朋友的婚礼。
少校对战争的表现可谓淋漓尽致,悔恨、果敢、视死如归、爱等等,相信他身经百战一定经历过很多触目惊心的事情吧,那双眼睛就很适合讲故事,问那个之前受罚过的小伙子家乡日子是怎么样的,我还想导演给这个镜头是不是证明少校活腻了后面要挂掉,但最后竟然是那个年轻小伙子挂掉了,又在少校稍好的心上刻了重重的一刀,全片这个少校表达的都很优秀。
这部电影我给满分的理由还有全片所有士兵的素质都表达的很到位,不论是痞还是作战,对明星的喜爱,对战争的恐惧,对死亡的无法逃避,对敌人的果敢,对队友的信赖。
战斗机过来执行轰炸时找不到信标,飞行员说:对不起,我们找不到目标,我们要走了,要去救其他人了。
这句话的含义真的是很浓厚,飞行员知道自己背负的使命,知道战争的意义,知道生命的意义。
整部电影里炮兵的表现可谓顶级,知道自己的使命,知道自己的后果,不携带不消沉,用最好的状态为队友带去希望,装甲连队一往无前感觉也是很可以的,不知道前面有没有雷用身体试,只为了去救援队友。
电影里几个阵地之间相隔只有几百米,却不能快速支援,个人觉得这个设定还是很满分的,毕竟丛林里本来就不熟悉,还有那么多敌人,想方设法的去突围去冲锋,拿命去博生存概率,为了队友。
看的人心血沸腾,这么多年少见这么好的战争电影了。
在最后弹尽粮绝时,我相信那些士兵已经在提前体验死亡了,在反思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的意义,生来无名,死去无名,参与了战争虽然不知道什么是战争,击杀了敌人,也要被敌人击杀,此时此刻真的就是一个无名之辈。
2019没点硬本事不敢拍越战题材,不过此片放越战电影中只能说及格。爆米花越战
作为一部战争片来说,算是中规中矩过得去,打得精彩,但又感觉高潮不足。不过丛林战争,一般都难有大场面。另外说下历史,说这是入侵越南的,就是个笑话!盟军的地面部队由始至终都是在南越抵御北越的进攻,没有越过边境进攻过北越。实际上发动入侵的军队,是北越,就和北朝鲜那样。
看了两分钟就不想看了,这里的士兵没一个戴头盔的。
不到位。能看。
豆瓣评分偏低了。平实的叙述战争,但并不乏味。
影19319: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怎么能单一视角??!!
不知道历史上真正的战争是怎么样的,感觉越军一直在往前冲,连卧倒都不会的,澳大利亚每一个倒下的士兵都有镜头,这双标的也是够了,侵略别人别挺有理,看不出来一点反战的
导演太不会拍了 电影开始20多分钟就开始一直突突突了 人物角色都还没了解完全 到最后的登场人物纪念弄得不明觉厉……
好久没有看到这么棒的战争片了!!电影拍得不错,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战士们点赞!!
有点冗长 混乱 但是整体的氛围把握的还好 就是对现代枪械和炮弹的描述有点过委婉了吧 AK一枪下去就一个小洞洞 真实的应该有拳头那么大的伤口吧 炮弹在人旁边几米的地方爆炸 估计能炸两节 却只是把人掀翻在地
真实事件改编,66年越南战争北越与澳大利亚的一场遭遇战,同一个橡胶园相距一两百米也不能直接汇合,相距4km也要走一个多小时。战场里炮兵真的好强大。
抗越神剧
Danger Close翻译成“危机”,真是离题万里,应该是“向我开炮”,这场澳军防御战全靠火炮帮忙。
越战中一次真实战役改编。拍得比较真实,战争场面把控较好,故事则稍弱了些。澳大利亚人打仗真是太差了,从军官到士兵都缺乏基本战术素养,太过业余了。结尾的歌加得很无聊,反战的基调,大约是突显政治正确吧。战争与人类社会难以分割,人们只能面对,而不是逃避。所谓反战,也许只是一种恐惧吧。
挺好看
1、此非义战2、AK打脑门儿,天灵盖就全掀飞了,不会只有一个洞
对比孤独的幸存者 战场中没有正义与敌人 活下来永远是幸运女神眷顾 有生之年注定会经历一场战争 我们安逸地太久太久了
战争戏调度差且单一,而且明显看的出成本不够,看完即忘的平庸片。
勉强只能看一个战争场面吧。
美国狗腿子他爹打谁他就打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