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杀》好看吗?
如果你看完这部电影,是不是给人推荐的时候,首先就抛出主观感受。
大体上我们这些普通观众,介绍一个电影都会从“好看”或者“不好看”开始,然后列出原因一二三。
不过,感受终归是很个人的体验。
有些电影是很有趣的,比如这部,如果你问我好看不,我发现我一时语塞,回答不上来。
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在一个半小时,你要么笑了要么哭了,反正总得有点情绪上的功能性,《鹦鹉杀》作为商业电影,说实话看完没啥情绪上的宣泄,反而有点莫名其妙地憋屈;那么这也许是需要你反刍很久的文艺片吧,对于文艺片的解读和享受,是千人千面的。
可惜,作为一名普通观众,也没有获得文艺性的思考。
诡异的是,你若问我值不值得看,我还是想说,值得一看。
演员演得是好的,我对周冬雨可能一直有滤镜,我觉得她诠释内心有自己独到的一套。
光是天台上接到父亲的电话,一撇嘴一挑眉都有说不尽的意味。
你可能不了解大龄单身高知女性,但是也许你能读懂一个人生活在茫茫人海大都市的孤独和寂寞,而这,是容易共情的。
当然,抛开电影,我也是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多有文化有思想有学识会赚钱长得也不错也没有非常老的城市女性,会陷入到这种一眼看过去就拙劣到爆的杀猪盘呢?
有些电影,可能就是提出问题,但是不解决问题。
要这么说,《鹦鹉杀》算一个。
它没有呈现这样女性的心理动因,也没有呈现杀猪盘的高明之处。
它只是告诉你,这种杀猪盘可多着呢,女性千万不要恋爱脑哦,但是它没说,什么人可能就被恋爱脑了,也没说,怎么样,就可以避免被杀猪。
所以这个故事让人很纠结的是,它的主题的确有警示作用,但是瞎编了一个爱情不爱情绝地反杀也不反杀的故事给你,最后让人莫名其妙,它对那些被骗的以及可能被骗的人来说,无非就是悄悄在你耳边说了一句不痛不痒的话: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骗子,你要小心。
在真实的世界中,你和园区的骗子之间基本就是隔山隔海,找到骗你的人的几率比你拿回被骗的钱的几率还小,退一万步讲,就那么寸你就遇到了,还那么巧还能认出来!
你也百分之两千的再次被骗,还傻兮兮地迎上去,用模仿的方式鹦鹉绝杀一波,周小姐手里的那六十万——如果有的话,也不够救她的命。
她都能被杀猪盘了,你觉得凭一己之力让毫无人性可言的骗子爱上的几率有没有呢?
你是救了骗子的命,但是骗子深知,多少人为救他而死,他又何曾动容过?
这不就是,相信赌徒这次会改的,笑死不笑死?
那么,周冉和庞宁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起到一点点警醒的作用?
及时止损,快跑,既然已经走过夜路了,为什么还非要继续在夜路上继续走到头呢?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难。
金钱的损失已经可能让人崩溃,更何况情感上的伤害呢?
这些,是我们这些事外之人永远无法体会的。
但是能理解她们想把这些人抓住。
哪怕犯罪都想手刃他们。
这些骗子是真的坏,但是比他们还坏的是背后那操控人心的力量,没有人知道他们是谁,怎么开始的,又到底怎么看待人世间最值得珍视的情感。
周冉和庞宁只是恨那个骗子,但是骗子也是杀猪盘上的一枚棋子而已,这绝地反杀是一波为了满足一时一些人臆想的爽剧,它根本不是什么治愈恋爱脑,而是因为受伤而启动的防御机制,它是场白日梦,对任何人,都毫无裨益。
不过,它还是提出了那个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再往深了说,无非是这个世界很黑暗。
你看到的杀猪盘都是杀猪盘里的天使,真正的杀猪盘,不管是杀猪的还是被杀的,都绝对不想也不敢说出来。
这世界的复杂就在于,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呀。
杀猪、猪饲料、敲猪、以猪养猪……它或许能告诉我们,什么人也别相信,也不要相信自己。
如果寂寞,就寂寞,千万别妄图从陌生人那里获得情绪价值;因为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有机会也是被杀,根本没有机会和资历去玩什么反杀的。
也许我们都应该好好学习的是,怎么样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怎么自己为自己提供情绪价值。
那些毫无缘由的接近,基本上都是有所图的。
最后,你瞅瞅,怎么得出这么个灰暗的结论。
不好看,值得看,但是不要想得到什么,获得什么,因为它什么都没揭露,展示的,都是你已经知道的。
如果你问我,这电影好看不,这就是我的结论。
不知道怎么吐槽了,实在是太tm难看了,两个男的演的像gay一样,一直在那念台词,张宥浩一看到女的就两眼放光痴汉笑,完全就是精虫上脑表情,出车祸之前骑车都不忘一副意淫的表情,演变态您真是敬业的。
另外此片贡献了目前在今年院线看到过最离谱费解的剧情,一个骗了别人情感和50万的职业骗子遇到曾经被骗的人,第一反应不是快点溜走居然tm是约会看电影,更是去同行家里带着受害者喝酒玩游戏!
wtf玩纯爱是吧,还指望两眼一对就原谅?
把观众当鹦鹉耍呢啊这是。
加一星给这片是因为真的很有教育意义,以身作责告诉观众,别再看到几个关键词就去电影院里啦!
这是杀猪盘啊!!
从电影《燃动》到电影《鹦鹉杀》,一如既往的主打「女性题材」,票房口碑却一部不如一部。
前者2600万,后者2393万。
而评分,均稳定在6分左右。
周冬雨的这两部电影,将矫揉造作,故弄玄虚做到了极致。
01,《鹦鹉杀》这一部电影,我很不喜欢。
电影宣传的是「杀猪盘」。
在主海报上,赫然印着「她在恋爱,你在诈骗」这样的字眼。
借着缅北事件和《孤注一掷》的东风,想要再蹭一波热度。
但是事实证明,《鹦鹉杀》的主创,还是活在自己的想象之中。
对于杀猪盘这样的热点事件,缺乏最为系统的调查。
先来讲一下电影的内容吧。
周冬雨扮演周冉,以及她闺蜜李梦扮演的庞宁,都是大龄女青年。
在一次网恋中,女主角被骗了50多万。
于是,她想要为自己复仇,顺着蛛丝马迹,来到了沿海小镇。
小心翼翼地接近骗子,亲手将他扭送到警察身边。
电影关于「杀猪盘」的呈现,也仅仅只有开端的前十分钟。
刚一开始,女主角就发现被骗了,这是引子。
后来她的复仇计划(虚假恋爱故事)才是电影的主要叙事线。
基本上电影的内容,还是集中在女主角和两位男主角的三角关系中。
在现实生活中,杀猪盘是一个网络流行词。
是婚恋网络诈骗中的一种欺骗形式。
根据网络上的统计,从2018年开始出现。
2019年的1月到8月,境内发生的“杀猪盘”涉案金额达38.8亿元,平均每个人的损失超过18万。
在2020年上半年,我国就侦破了电信网络诈骗案件10.1万起。
杀猪盘针对的主要对象,是一二线城市情感空虚的单身女性。
这些女孩子,大多独立自强,有自己的事业和积蓄。
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加上父母的催婚压力,她们的焦虑情绪增加。
这个时候,杀猪盘趁虚而入,很容易让一些女孩子丧失掉基本的判断能力。
这些罪犯,通常会打造完美人设,批量养号,物色杀猪对象。
女孩子的受骗,不仅仅是自己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身边社交圈层的压力和世俗的观念影响。
父母逼得太紧,周边人不理解,自己又没有办法去改变这一切,她们才会铤而走险,去搏一把(即使知道能够成功的概率极低)。
而这些,是根深蒂固,很难去改变的。
如果电影能够从这些角度展开叙事,至少像《孤注一掷》那样,讲述女孩子上当受骗的过程,揭开犯罪分子作案的冰山一角。
那么,电影都不止是6分这样的低评分了。
至少,算是有社会意义和警示意义的。
但是电影对于「杀猪盘」的描述几分钟就说完。
后来一个多小时的长篇大论,全部都是和《燃冬》一样,三个人喝酒买醉,你来我往,无故呻吟的表达,就浪费了这么好的题材了。
02,除了「忽悠式」宣传之外,电影最大的问题,还表现在很多情节都不合逻辑。
女主角想要复仇,见到了男主。
她都非常确信,这就是当初诈骗他的人了。
你不去找警察帮忙,还等着干什么?
第二次又和男主角单独出去约会,甚至三人一起喝酒买醉,通宵唱歌。
喝醉了等着被宰吗?
被骗了感情骗了钱就算了,还要赌上命吗?
不像一个高知女性做出来的事情。
一个批量欺骗女性的恶人,是没有感情,甚至没有人性的,你指望这两个东西会对你动真情?
你太少揣测人性的恶了,也太高估你自己了。
女主不像女主,两位男人的举动仍然反常到让人咋舌。
杀人如麻,以欺骗女生为生,却会对一个女生短时间内动感情?
现实中,他不像《孤注一掷》里面阿才那样,直接整死你都算仁慈了。
不知道编剧是怎么想的。
是为了凑时长,还是为了讲一个缠绵悱恻的三角恋?
总体来说,人物的行为举止,都很奇怪,不合逻辑。
编剧导演有没有去和那些遭受过伤害的女性去聊聊天,去倾听她们内心的故事,去抱一抱她们,试着同情同情她们的遭遇。
所以,全片充斥着假大空式的想象,就不难理解了。
查了一下,编剧导演麻赢心算是新人一枚,没有过代表作。
她之前采访的时候说,自己做这一部电影的初衷——「并不是希望给女性上一课,而是想要告诉女性应该如何做、不应该如何做。
」
那你觉得一个被骗的女性应该怎么做呢?
你提倡电影中女主的做法吗?
跳过警察,直接自己去报私仇吗?
麻赢心长期在西班牙从事策展和制片工作,接触西方文化过多。
能够做出这样不伦不类,毫无逻辑的电影,就不那么奇怪了。
周冬雨和章宇,包括李梦的演技都没有问题。
但是好演员,也撑不起稀碎的剧情和不走心的制作。
从《消失的她》到《我经过风暴》。
大概制片人导演都清楚了,女性受众能够贡献的票房潜力有多大了。
女性红利是很大。
但导演编剧们,请你们消费她们之前,先去学会尊重她们,了解她们。
要文艺不文艺,要商业不商业。
纯文艺片也有拍得很好看的,这部导演真得功力不到位。
对比同样题材的商业片《孤注一掷》,虽然多倍诟病像反诈宣传片、有诸多情节bug,但比起来《孤注一掷》好太多了,最重要的就是好在:清楚完整地讲一个故事。
周冬雨和章宇之间对戏的张力还是很强的,他俩单纯拍部简单俗套的爱情片都比现在这部四不像好太多。
男二张宥浩不知是哪里来的资源咖,颜值演技一样没有,却还能在多部大制作中刷脸担任重要角色。
整部电影里他的演技和他的角色一样突兀。
每当男一女一二人对手戏火花四溅自成结界的时候,男二不知从哪里突然跳出来,带着尴尬的演技、尴尬的人设左右横跳。
可能这个角色就是主打一个尬吧。
每个角色的感情都有点过于泛滥了,无法理解。
男二作为骗子不忠于职业操守专心赚钱,爱上前同事并慷慨解囊给赌徒施予援手;女二沉迷于网恋对象的甜言蜜语和高共情高敏感来缓解孤独寂寞,反复跳入网聊陷阱;男一作为资深骗子最后被女主打动,决定回老家过踏实日子;女一闭口不谈被骗的几十万积蓄,只在情感上对男一实行报复。
对工薪阶层的打工人女一来说,被骗了十年积蓄后,最迫切的反映一定是报警、千方百计找回钱,相信相比于几十万积蓄来说,这点被骗的感情显得太廉价了,孰轻孰重是一瞬间毫不犹豫就可以做好的权衡。
而女主的报复方式是骗男主让其受到感情伤害,但实际上这点感情欺骗别说对油嘴滑舌的男一骗子,即使是对普通男性可能也根本构不成任何伤害。
情节特别特别的不合逻辑,不接地气,从导演到编剧在空中飘得太久,臆想出每个角色的行为逻辑。
所有角色天天就是围绕着感情那点破事,把都市职业女性弱智化,让她们把“共情”作为生活的中最高的需求,被情感绑架;把骗子弱智化,在穷凶极恶的缅北杀猪盘圈子里企图揭示反面角色之间的那点真情和真心,或许在现实中的确有,但从观众的视角里看就是有给骗子洗白嫌疑。
观众对骗子之间的“你爱我我爱他”“男男恋”“吊桥效应”“救赎感”等等感情碎屑并不感兴趣,而这点情感和杀猪盘骗局本身的现实危害比起来如此不得一提。
在连更宏观的主要矛盾都无法把握时,还要妄图刻画不重要的细枝末节,是导演的舍本逐末和对于自身能力的过高评估。
这部片子唯一的优点是,导演的镜头、打光把周冬雨拍得太好看了,造型加大分,几套风衣、鸡心领毛衫搭配得特别漂亮,红外套,绿针织、绿衬衣,光线也把皮肤拍得白净透亮。
不愧是吃大银幕这碗饭的电影脸。
电影《鹦鹉杀》从上映到上线都有很多差评,一星五星的两极评论像极了它的难兄难弟《燃冬》,此处心疼小黄鸭两秒钟。
其实《鹦鹉杀》并不难看,只是不够商业,辜负了观众对于【源自大量真实案例、首部杀猪盘女性反杀电影】的期待,以为是《误杀》《消失的她》《孤注一掷》,结果却是《燃冬plus》抛开夸张跑偏的宣传语,我们来聊聊它作为一部披着诈骗外衣的爱情文艺片的看点:1️⃣奇奇怪怪的片名大有寓意『鹦鹉最善学舌你欺骗了我的全部积蓄和感情我就模仿你的手段进行反杀你大可不必觉得委屈我不过是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影片的重点不在林致光如何处心积虑欺骗周冉、周冉如何步步为营查案寻人;重点在于周冉鲨人诛心的反杀手段,她本可以直接报J,但她冒着对方逃跑的风险选择了会心一击的情感报复。
2️⃣不是剧情漏洞,而是剧作手法周冉和林致光、庞宁和许照的重新相遇,全靠偶然,而非线索。
进一步印证了本片不是现实题材的悬疑犯罪片,经过逻辑缜密的布局和雷厉风行的抓捕将罪犯绳之以法;而是从被骗女性视角出发的文艺情感片,周冉和庞宁不约而同地自行寻人,是因为对部分女性来说,被诈骗的钱款没有被诈骗的感情重要,释怀情感的错付比释怀经济的损失更难所以她们跟着真假掺半的聊天记录,探寻一个满口谎言的人,钱大概率是找不回了,为的是亲眼看到手机背后的脸;所以周冉见到林致光的面孔会做出情感报复的选择,庞宁听到许照的声音会萌生亲手鲨人的冲动;所以他们四人才会在海边有一场阴差阳错的激烈冲突:庞宁以周冉的名义约许照去海边,试图淹s替许照赴约的林致光,刚学会游泳的周冉又救回了林致光,交给了匆匆赶来的许照;所以影片最后两幕都是从被骗女性的视角观察诈骗者的下场:庞宁穿着高跟鞋走近许照的车祸现场,俯瞰他生命的流逝;周冉坐着火车远离林致光的被捕现场,漠视他情感的崩塌……3️⃣情感细腻厚重,人物饱满丰盈周冉对林致光的陷落太深,明知对方是诈骗犯还试图去拆解他每句话是假是真庞宁对许照的信任太深,海边反复播放熟悉的语音,是在嘲讽自己不堪的曾经许照对林致光的隐藏太深,那些告白的台词,我只对着你练习的时候说的最真林致光对情感的压抑太深,好不容易被周冉成功撬开了缝隙,很快又再度封印
1、偷渡还有人迟到。
全篇就这句话,我给三块,剩余16.9,还我!
2、预售的时候19.9买的电影票,我真该4。
3、黑袋子里的鱼兜了一天了,会臭的,就别捡回来了。
4、看用户画像这部电影的受众有将近80%的女生。
女生们真惨,被国产彩妆骗完还要被国产电影骗。
我就不一样,我只会被国产电影骗。
5、章宇要是把头发剪短点,他和张宥浩的戏份,我能磕6.9的份,剩下的10块,还我!
6、女一去找骗子男一的路上碰上男二,被男二喜欢上,发现男一是男二的朋友。
女二作为女一的受害者联盟队友,来找女一的时候发现了骗自己的男二。
这概率我觉得去买两张彩票说不定中的奖是被骗金额的十倍。
7、跨年夜跨的是2017到2018元旦。
2018年1月1日农历十一月十五。
片子里的月亮是上弦月,应该是初七的月亮。
故事发生的跨度应该没这么长。
因为喜欢章宇周冬雨以及题材来看的,幸好没有去影院欣赏这部从头到脚足以扼杀我的抖音狗血剧 ,以为找到爱但其实只是拿五十万买了个青春期式的爱情教训,《左耳》里的”爱对了是爱情,爱错了是青春"原模原样献给《鹦鹉杀》女主。
1.人物设置无可信度无参考性。
开头五分钟就直接略过最关键最应该刻画的点:男人是“怎么骗”“如何骗”“什么情况下骗”并取得女人的完全信任?
只有微信语音的情话堆砌让“阿昌”这个角色太没有可信度了,到底为什么这个男人能让她毫不犹豫地转账五十万人民币,这里要是有一些具体事件的列举比如他在关键时刻支持她,给予她足够的情绪价值让她认为这个世界上除了他就没有更好的人,没有他不行之类的事件应该会更有说服力。
另外,在北京做同声传译工作的高知识女性赚钱很容易吗?
可以用五十万去试探自己素未谋面的网恋对象?
她是真的“高智”吗?
除了恋爱脑可以解释其他的理由我在片中都没有看到。
还有后面与父亲打电话的戏,可以从此下手拍出父母不理解强迫她而只有他能理解自己的戏,这都是可以为阿昌增加信任度的机会啊,但导演没有这样做。
以及这样的信息出现也只有一次,草草地安了个“催婚”的名号来推进剧情发展,这样的表达很难说服观众吧。
2.社会问题的浅尝辄止。
全片都在借着当下的红利——女性痛点社会议题“杀猪盘”的皮毛去描述四个人的狗血爱情故事,还表现和描述得毫无逻辑。
当然在议题上可以蹭热度,《少年的你》其实在某方面也是蹭校园霸凌的热度,但《少年的你》前半部分给观众平铺了社会现状给出了诱发这类事情频频发生的原因,又在后面深深刻画了两人互相救赎的情感,突出了宿命感,用深沉的情感打动了观众,同时引导观众又回到最开始想表达的议题,呼吁观众关注校园霸凌问题。
而《鹦鹉杀》却只有几分钟作案的现场直播和结尾白花花的文字描述。
杀猪盘的社会议题绝不仅仅是个人,原因可能是当下社会对女性的压力与刻板印象的衍生,也有可能是老生常谈的“剩女为何剩下”“工作与爱情如何平衡”“大城市高智女性的生活”等等这类问题,导演明明都可以选择去涉及去深入推进,可是最后却像过家家一样把少量的信息粘合起来给人看连环画,还是没有逻辑的那种,最终效果呈现还比不上部分言情漫画的戏剧矛盾冲突。
还有涉及到的“偷渡”社会问题,也只是蜻蜓点水带过,一点都不愿意多讲,除了审查问题,男主一行人为何会被训练成用来“杀猪”的猎手,他们都是什么背景什么原因来从事这个职业,这样的一个团伙为何从事这样的买卖,从事了多久,最后如何了,原因是什么样的,最后还会有这样的团伙继续出现吗,背后牵扯到的社会问题不止一个,片子里都没有关注到提及到。
3.角色无法让人印象深刻。
角色的动机不明,且每一个角色的设置与演绎都毫无特点,让观众记不住。
演员表演是让人无法共情的,白瞎了章宇这么好的演员,把他身上那种潮湿暧昧的性张力全部用废掉,甚至成了油腻,周冬雨就更不用说了,曾国祥镜头下她的灵动与力量感在这里成了“高智的”无病呻吟恋爱脑。
去警局无果就很笨拙地问路人,并且放下手头工作赔上时间金钱精力在偌大的陌生城市找一个骗子,这件事情在这个角色身上本身就很匪夷所思,来这趟的理由很立不住脚,以及刚被骗随后就继续接受一个陌生男人的邀约,随时随地准备重启恋爱脑,正常人被骗之后难道不是应该很抵触男人,或者应该是去查他旅行社查这个人到底是不是真的吗?
男主在相遇时真的认不出她吗,照片和名字都认不出来吗?
我记得开头俩人聊天的时候女主的头像就是她自己吧。
(致命bug啊....)包括其他人物动机都很迷惑。
李梦的庞宁和女主完全两个风格,女主淡雅温柔,而她则是从服装和性格上感觉都更热情果断一些暴躁一些,按照通常这样卷发红唇的女性角色发展来看,应该是像《消失的她》里倪妮那样直接帮女主绞杀对手或者是女主复仇的最佳僚机。
当然我们不可以用刻板印象去评判人物角色,可是在她和女主的电话沟通内容里可以发现她好似是一个有关系有实力,可以找到男主并去保护女主伸张正义,有后台一锅端了男主的角色,结果也是被骗到束手无策的命运,最后的王牌就是比女主更果断的报警了,于是这样一个女性角色也被用废掉了,那女主就应该早早报警直接全剧终。
男二就更不用说了,出现,假模假样告白(用来让男女主二人感情迅速升温间接推进欺骗女主计划),扰乱哥们骗人的生意后被一辆车突然撞死,然后就没下文了,妥妥的工具人,中间还被导演利用再cos了一遍燃冬2.0场景。
所有的人物设置与出场顺序,起到的情感效果都是分裂开的,即使他们戏里相互认识又好像相互不认识,没有任何剧情和感情的铺垫与辅助,有的只有扰乱主线剧情的作用。
4.视听语言的低级。
揭秘团伙的作案环境和手段不能放在片头并且多拍一些吗,这样可以立马交代故事背景引人入胜不至于那么突兀,现在的情况已经不是倒叙那么简单,甚至是素材乱插,让人看得很乱很乱,观感极差。
女二诱惑男主进海然后凭空消失,俩男的还内讧的没头没尾。
妈妈呀。
再奉上比学生作业还初级的把女主喻为待捕章鱼逃不出网的镜头。
最后我们都知道影视与现实是分开的。
可是你这样用现实社会议题把人骗进来讲你这毫无逻辑毫无参考性的个例就是把观众当猴耍了。
这种以身犯险舍不着孩子套不着狼的做法现实里估计早就被杀人灭口了,来到片子的末尾我们依然不知道这个问题到底为什么发生到底该如何解决,在当今的环境里我们该如何自保如何防止事情的发生,导演的表达与态度模糊到了极致,唯一剩下的只是急功近利的蹭女性主义红利的“首部女性杀猪盘复仇电影”宣发。
《鹦鹉杀》属于爱情中的成长故事主题,但这次电影把“成长”的包装外露了,主题极其明确一一“你在热恋,他在诈骗”,噱头够足。
“一个人只要付出感情和信任,就有可能被骗。
” 试想在男女关系里,充实着虚与委蛇、真真假假、你来我往的爱情游戏,谁骗谁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但导演讲故事的技巧很在线,通过“鹦鹉学舌”这一意象特点,点明了故事的成长要旨。
男主在女主最爱他的时候,骗走了她十年的存款。
而女主步步为营,让男主一点一点爱上了她,在他最爱她的时候,给了她一刀,她是鹦鹉,她学会了,也成功了,“没有骗不了的人,只要你演得足够真。
” 看过电影才会明白为什么电影名叫“鹦鹉杀”,很棒。
节奏不复杂虛幻,都是日常的看电影、逛街、喝酒聊天,但是却很有质感,情绪克制氛围到位,上演了几场成年人间的情感较量,推荐。
最后,在出租车里,周冬雨说:“ 我永远爱你,说的是程度,不是长度。
所以此时此刻,我永远爱你。
” 像是过去的周冉在对他诉说曾经的情谊,而此时她变成了鹦鹉的反面,说的话是在骗他。
而在火车车厢里,章宇说:“离下一站还有15分钟,这15分钟,就是我们的永远。
” 两人相视而望,窗外是蔚蓝色的光景,也为他们记录着此刻的永恒。
成年人要学会面临一个真相,爱只有当下,没有永远。
离开的人,就要当他是上辈子来过的一样。
周冬雨、章宇领衔主演,导演兼编剧麻赢心的长篇处女作《鹦鹉杀》于9月15日上映。
影片海报上的宣传语是“首部杀猪盘女性反杀电影”,似乎是想借今年诈骗和反杀的票房热点吸引观众走进影院。
然而,如果观众带着这种期待走进影院,大概率是要失望的:影片既没有《孤注一掷》里的全景式诈骗揭秘,更没有《消失的她》里所谓的女性复仇大戏。
然而,影片的有趣与有意义之处也正在这里,这是一个更多地从受害者的主观视角展开的故事。
1、“鹦鹉杀”:游戏越真,伤害越深因为聚焦于受害者,影片关注的并非骗与杀的过程,而是受害者的痛苦与自救。
影片开头仅用几分钟就交代完了周冉被一个自称阿昌的男性骗走了55万,周冉来到福建海边的小镇寻找阿昌,故事才由此真正展开。
从情节上看,两处关键的推进都围绕着周冉的心理活动进行。
第一次,周冉在岛上碰见了前一日谎称自己生病无法陪同她的许照。
她跟踪许照,发现了一名与之同行的男子,通过说话声音她基本断定这就是阿昌。
当天,同为诈骗受害者的庞宁与她通电话,告诉她自己要去一个新的城市重新开始,并劝她也放下过去。
周冉此时没有明确自己接下来要怎么办,但她本能地决定在镇上多留几天。
第二次,周冉与改称自己为阿光的男子在KTV外进行了一次正面交锋。
显然,二人对彼此的身份都已经心知肚明,然而阿光仍然十分诚恳地追忆了自己与“北京前女友”的往事,并对自己伤害了她表示歉疚。
此刻,面对阿光既肆无忌惮又滴水不漏的完美表演,周冉终于陷入崩溃。
逃跑的她在车上点开了“幸存者同盟”的群聊,群中好友正在诉说被欺骗的心理创伤。
也许是因为获得了力量,也许仅仅是因为不甘,周冉决定继续与阿光周旋。
这是一场绝妙的周旋。
从叙事技巧上看,几乎没有任何一句台词不存在着言外之意,真实与虚假相互嵌套,层层延展,找不到中止之处。
如果有观众在此刻才走入影厅,必然会以为这就是一场在海滨小镇的浪漫邂逅,就是一对陌生男女在生活常轨之外的情欲游戏。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对诈骗的浪漫化,然而演员精准的表演避免了这样的陷阱。
在每一个既是试探又是邀请的关键之处,周冬雨的言辞、语调、神态,严丝合缝又圆融流畅地搭配好了天真懵懂的暧昧试探与果然如此的冷漠虚无,以及背过身去时的脆弱与自我厌弃。
由此,“戏假情真”的情欲游戏获得了现实批判的意义,“杀猪盘”中受害人——无论男女——何以受害,受到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伤害,都得到了清晰的说明:之所以受害,并非因为认知上智力上的无知愚蠢,只是因为对于亲密关系怀有本能的期待与渴望;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受到的伤害,乃是尊严感与价值感、信任感与安全感的全面崩塌。
游戏越真,意味着伤害越深。
2、Tainted love:始于游戏,终于战争实际上,对于周冉来说,这并不是一个游戏,而是一场战争——游戏里有赢家,而战争里只有死亡。
如果将周冉对阿光的追逐视为复仇,那么用最俗套的话来说,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周冉最终也成为了曾经自己最痛恨的那种人。
当然,周冉之所以能够将阿光骗上火车,并不是因为她的骗术比阿光更加炉火纯青,只不过因为她的“真心”本就无需表演。
这场战争于阿光是层层防护的心理战,于周冉却是一场赤身裸体的肉搏战。
当真实成就了浑然天成的骗术,真实也就随之毁灭。
如果将周冉对阿光的追逐视为爱情,或者说爱情的幻觉,那么锚定真实肉身的目的就在于终止幻觉,而终止却又需要周冉再次编排并重演爱情。
在此处,由周冉主动开启的这场与阿光的互相捕猎,似乎与张爱玲及李安的《色,戒》产生了微妙的共振。
不专业的演员面对极其专业的对手,唯一的胜算就在于掺杂其中的真意,而付出真意又导向了在真实与幻觉日渐模糊的界限里迷失。
周冉递给阿光银行卡,正如珠宝商递给王佳芝的鸽子蛋,坚固的物质实体构成了幻觉终止的休止符。
只不过王佳芝终止的是革命的幻觉,而周冉终止的是爱情的幻觉。
幻觉的终止带来了王佳芝的死亡,周冉虽然活着,但她已经死亡的爱与信任能否重生,我们不得而知。
在这个意义上,或许影片的英文片名“Tainted Love”才是被“鹦鹉杀”这个躯壳包裹着的丰满血肉。
然而,什么样的爱是才是未被污染的爱?
如果我们把55万从故事里摘除,它能否被“还原”为情感的骗局?
阿光/阿昌对于周冉的捕猎,与李国华对房思琪的捕猎,与《不完美受害人》里成功对赵寻的捕猎,甚至是日常生活中所谓的“海王”对“鱼”的捕猎,有何不同?
又或者,再做一个也许是非常危险的类比,周冉与阿光在海边小镇的这场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爱情游戏,又与豆瓣评分8.1的《装腔启示录》里男女主人公长达9集的暧昧攻防转换战,有何区别?
或许,骗局与爱情在古往今来的故事里根本就是互为隐喻。
影片的最后,周冉和阿光搭乘的绿皮火车进入隧道,两人在昏暗中互相凝视。
火车离开隧道,阳光透过车窗洒在了周冉的脸上。
如果你认为这是一个关于骗局的故事,那么这场凝视就是受害者与施害者最后的角力:受害者周冉终于能够直视施害者阿光的眼睛,不再逃跑。
那么这个故事的力量,最终就来自于受害者如此孤绝的抵抗。
与之相比,《消失的她》里手眼通天的律师闺蜜领衔的复仇天团,才是一场空洞冷漠的游戏。
如果你认为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那么这一束阳光也许会让你再次想起王佳芝,想起人力车上旋转着的风车。
在那一刻,所有骗局,所有爱情,都消散在了风与光之中,而她们是自由的,即使那自由转瞬即逝。
2023-9-17※本文已于《北青艺评》公众号刊发。
今年看了不少电影,年度第一烂片毫无疑问属于周冬雨女士的《鹦鹉杀》,麻赢心导演我觉得该进入中国影视黑名单,以后她的作品建议都不准上映,能拍出这种玩意的麻女士智商不会很高,我也真的很担心麻女士的精神状态。
图片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杀猪盘的故事,看完我发现,原来观众是猪。
电影是艺术,艺术可以适当偏离现实进行创作,但不能完全没有基本逻辑,有的电影,我会就某个细节分析为什么有问题,但这部电影我拒绝讨论,因为它从始至终都是狗屁不通,娇柔做作,故弄玄虚,我不愿意回忆它的任何点滴,2023年,能拍出这种烂片简直就是麻女士在践踏所有人的智商。
我合理的怀疑这部电影在骗钱,因为现在一般大学里搞的宣传片比赛,获奖作品都这强的多。
是此类题材不好拍?
《孤注一掷》拍得就比麻女士作品强一万倍。
虽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凡是说这部电影好看的或者说有值得一看的地方的,我都建议都无条件拉黑,因为这些人要么审美太低,不,是根本没有审美!
要么就是完全收钱说黑话。
其实我对于不好吃的馆子和电影会有种直觉,一向很准。
这次也不例外,我预感到了这是部烂片,来看主要是因为女朋友喜欢周冬雨,我是陪她一起看的。
我期望其实很低,本就是抱着凑合的心态来电影院的,但能这么烂是我没想到的,我已经感觉麻女士一边数钱,一边看着我说“看,这个猪又买票了”,这就是我为何如此生气的原因。
周冬雨最近是在收集男演员吗
同人文学已全面侵占内地电影,抓耳挠腮憋不出令人信服的异性恋感情线,真惨。
在題材和演員嚴重撞車的《消失的她》《孤注一擲》和《燃冬》等片之後上映,未幾又撞上十一檔,《鸚鵡殺》在上映僅僅兩週、收穫諸多中差評後,便從影市中匆匆退出。影片從寫實主義的視角上看並不得法,從強設定、強衝突的,側重於微妙的情感和情緒的文藝片的角度看則並不算差,二者的重要區別之一在於後者不需要對巧合的設定或衝突給予太切實的解釋,因為那不是影片的重點。如果不能接受《鸚鵡殺》,接受和理解許多歐洲特別是法國的奇情電影就更加困難。展示騙術奇觀和反詐主題,作為一種宣發策略,也可能是製片方的一種類型化要求,但對於觀眾進入影片的預期和對影片質感的理解力實則多有傷害。2023年10月1日18:05於省工人文化宮/海員俱樂部電影院VIP廳,十一假期場次甲。
女性复仇→《消失的她》、网络诈骗→《孤注一掷》、三角恋→《燃冬》,还偏要搞成这半文艺不文艺的样子,四十分钟一集电视剧能演完的事愣是拉长成了电影,各种莫名其妙,各种人物动机不明,毫无逻辑章法可言,张宥浩的角色更是纸片人一个,表面上是个角色实则缺乏核心塑造,试听语言、剧本以及台词都根本不算作者性,而是尿性,再一次感叹,文艺青年真的有罪! 我这少的可怜的星星大概是为章宇的演技和颜值买单吧
就像电影中弥漫的大雾一样,情节和人物关系太模糊了,没有能经得起推敲的细节。啥样的北漂女被骗55万之后还带着疼痛的失恋之情自己找人的?女生群这块其实可以好好挖掘的,但只是粗略一笔。后面“反杀”整个就是“我们要不要重新来过”的矫情戏码,你当你在拍王家卫呀。车祸那里怎么那么快李梦跟随警车就到了,突出侦破能力呢?
好看 关系的极致拉扯与张力 人因为对爱的渴望亲密的被理解的渴望才会被操纵 假作真时真亦假 “我永远爱你 是程度 不是长度”片刻的十五分钟的爱情好妙 周姐好迷人 没有熊孩子全程弹幕我的体验会更好 回头再看一遍 纪念一下本人第一次勇敢出警“小朋友 电影院看电影最好不要讲话哦”
悬浮,周冬雨突然就不会演戏了
及格的片子,小巧精致。全片演技最佳李梦,能看出诚意和导演的细腻,但是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切,又想骗我去相亲。
这很难评……有点难以下咽,被诈骗的人根本是我
居然国内终于出来一部电影上面看到了阿莫多瓦和欧容的影子。周冬雨值得再拿一座影后!!放国际电影里,大概3.5左右,放国内电影里,可以拿五星了!!值得二刷!!看到周冬雨,仿佛看到《胡丽叶塔》,心碎从雨里走出的复仇女。
出租车里,小周说:我永远爱你,不是长度而是深度。
这究竟是个啥,躲过了燃东,没躲过鹦鹉杀,我真是猪。
女性视角、从杀猪盘事后去切入“被骗症候群”是有意思的,反杀也有话题点。但这片其实不属于任何类型,与爱情、悬疑、电诈里的杀猪盘分类、反杀片都若有似无但实则毫无关联。对于市场来说,这是即便审美在线的影像和情绪表达也拯救不了的。如果我们不用商业市场准则,换作者倾向和电影节展标准来看,它又显得太不够凛冽了,缺乏“决定性场景”的不温不火可能是安全的,但选择这样一个充满噱头的题材,最后“不出错”的表达无法令人记住,对于处女作来说,其实就是一种失败。
No. 9940. 这片居然没去任何国际电影节就这么裸发了,也是有点难以理解,依我看至少是个上影节主竞赛水准或者釜山新浪潮之类,这片不比什么《第八个嫌疑人》强多了……片子有点命不好,前有《孤注一掷》同题材,后有《燃冬》同演员,搞得片子有点左右不讨好了。周冬雨演技是相当可以的,片子的问题是你得接受里面巧合的强设定。不知道参考片里有没有《圣殇》,如果从《圣殇》里“母亲”的角度来写就会是这种这种虐心式的复仇,其实男二女二的戏必要性都不是特别大,你看人家《圣殇》多简洁……实际上导演想做的也是《色戒》式的“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的戏假情真和虚情假意,周冬雨和章宇的这种相互看破不说破的你来我往太好看了(所以为什么要有男二女二的戏呢?),充满了戏剧张力也非常体现表演功力(章宇的口音要扣点分)。但片子肯定值得一看。
一个人只要付出感情和信任,就有可能被骗。
懂了,被欺骗的感情必须亲自骗回来。
以为是爱情片他诈骗了以为是反炸片她言情了以为是悬疑片他摊牌了以为是复仇片他文艺了以为是文艺片她报警了真尼玛烂啊~
导演的名字出来我想骂他宣传诈骗 我也想报警 毫无逻辑
同样说了电信诈骗的故事,不同于《孤注一掷》直面深入诈骗团伙内部,它只是取了这个腐烂物横截面里的一枚细胞,把它在显微镜下放大,她的无助、愤怒、孤独和反击都暴露无遗。「杀猪盘」真的是一个很不友善的名字,用李雪琴的话来说就是:你不仅骗我的钱 还要对我进行身材侮辱。带着《鹦鹉杀》的片名疑惑在放映厅坐下来,直到我听到了那句「按鹦鹉的左脚,它说我爱你。按鹦鹉的右脚,它说我骗你。两脚一起按它会说啥?」你是在骗我爱上你。双雪涛监制,电影幕布后面的手 永远能熟稔地掌控电影基调的舵,把雾气缠绕的海滨小城福建漳州拍出了一种东北老城的感觉。扑朔迷离的爱、绝望中的执着、再加一点点的超现实和隐喻,双雪涛的文字魔法在大荧幕上晕开了一抹若有似无的悲情色彩。「永远,是程度而不是长度,我永远爱你,说的是此刻,我 永 远 爱 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