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茎叶根皮均可入药,但要慎用,因有巨毒性,误食可致命。
勒紧枷锁后,抽干思想能力,直至完全桎梏行为方式,施与受间如何达到互享的平衡。
有点像污染的空气,毒害心肺器脏后消失得无影无踪,使人逐渐衰竭死亡。
又有点像无菌的纯氧舱,以爱的名义强暴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永远无需长大。
但结果却毫无二致,要以喜剧结束,只能在两面性危险的夹缝中顽强存活,直到最终胜利。
《白色夹竹桃》用这种危险极端的故事旋律谱写了一对母女共同成长的人生插曲。
用回忆的视角摊开心灵深处无法完全愈合的伤口,用现实的宁静幸福把不安锁进小说与电影中,却留下驱不走的一丝怅然。
一个人的性格若不具备宽厚仁爱的特征,是很容易玩火自焚的。
傲慢与偏见总是蒙蔽人的双眼,误以为自己是那高山仰止的“能人”,能一览众山小,还会时不时地用高处不胜寒来自我安慰。
殊不知,因胡搅蛮缠而成为众矢之的,全拜自身问题所赐。
错而不改,故被弃。
英格丽德(米歇尔.菲佛饰)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一个失败的情人,一个精神偏离正轨的艺术家,她就是这样的人。
当坐在屋顶上吹风,强拉近女儿的那一刻,那种强悍无礼的个性已暴露无遗。
而女儿阿斯特丽德(艾莉森.洛曼饰)由怯懦的拒绝到无力的顺从,这小小的行为也完全表明了她的精神地位。
我近似迷信一种错觉,接近英格丽德的女人都将面对悲惨的人生。
而爱上英格丽德的男人都会在最后的挣扎中离去或消失。
克莱尔(蕾妮.齐薇格饰)是作者心中理想型的母亲形象,也是激起阿斯特丽德彻底抗拒母亲的精神支柱。
可怜的女人,虽然拥有可成为伟大母亲的潜质,却依然经受不起另一个女人的蛊惑。
作祟的不是寂寞与孤独,也不是自恃美丽的外表。
是仇恨的怒火,伤了无辜的人,也伤了自己本该恢复健康的心。
阿斯特丽德不断更换住所,找新的寄居地,结识新的“家人“,这真是个开眼界的奇妙旅程。
一个十五岁的女孩子若满足于漂泊,并以此为傲,那就要给英格丽德加上一功了。
事实上,这无疑是用一种残忍的方式拔苗助长。
每每当这个孩子想用正常的生活忘记过去的不快时,为人母的英格丽德,即使身处囹圄,也会用尽办法把女儿拉出人类社会,放逐到荒芜的无人地带。
这是母爱,是伟大的母爱,英格丽德至始至终都这样认为。
而我作为书友及影迷,不会欣赏这样的性格、人物,也会用感性的文字讽刺她的灵魂。
当然,结尾给了英格丽德修正错误的机会,她也非顽石般坚不可摧,作为超越生活的艺术作品,这又是一个不得不圆的谎。
《幕后玩家》是解读好莱坞电影运作的可视性小手册,对于被选中的剧本及投拍的可能性,里面明晰地列出了万里挑一的法则。
对艺术家而言,最无法忍受的是虎头蛇尾,无端被篡改的结局方式,如果是悲剧,就一定要用喜剧收尾。
接受这样的方式,才能继续艺术之路。
说这么多无关主题的话,无非是要为英格丽德的平反找个不可能的理由,至少在我这个读者心中,不愿谅解一个一开始就用惩罚幼小生命来痛恨自身命运的女人。
关于这部影片,我喜欢导演彼得.考斯明斯金对原著小说的理解方式与阐述角度。
并非忽略英格丽德的悲剧命运,但揪出问题症结,并对阿斯特丽德给予形象上的补偿,使人物主线丰富饱满才能达到更好的反思效果。
作为影视作品,这样做显然是在无法完全诠释原著内涵的前提下,直白却又不失明智的处理方式。
从艾莉森.洛曼很早就进入影坛的经历来看,能够从此角色的选秀中脱颖而出,也算未辜负慧眼识珠的伯乐。
后来在《火柴男人》、《大鱼》中的表现就更显示了她的好学与表演天赋,直至今年的《堕入地狱》,在她的乖巧、清新、叛逆的性格气质中又填充了神秘感,这种自然的可塑性,自然会拓宽她的演艺之路,使其未来更加光明。
对于米歇尔.菲佛,只能用大赞来表达她在电影中的魅力。
在这部剧中,我想她完全领悟了英格丽德这样一个角色,她是小说与剧本相妥协后衍生出的人物,更具戏剧的冲突性。
像她这种老戏骨,表演果然不成问题,轻松把握住了前后的细微变换,最后那一瞥淡淡的眼神,我以为只是一个低头前的最后一次骄傲,现在想来,那个画面依然在我的印象里,真是奇妙。
而蕾妮.齐薇格,演技自然不用怀疑。
不过我在意的是她的头发,觉得深棕色比金色更配她。
英国导演彼得.考斯明斯金除去严肃的电影人身份,他也是个性情中人。
从他对剧本对演员的苛刻态度,就能感知到他用理智做事,用情感引路的态度与方式。
据说彼得.考斯明斯金要拍有关哈里王子的电影,影片名暂定为《后备之王》。
这位生来没有自己的地位,一直成长于长兄威廉及已故王妃戴安娜的影子里的个性二王子,以“备用品”做身份代号,的确形象,在考斯明斯金的胶片中一定又将是一个相当戏剧性的角色人物。
不管是记录还是戏说,我都不怀疑彼得.考斯明斯金的的工作能力,假若罗伯特.帕丁森能够幸运地拿到此角,一定是个热闹异常的影片。
你爱着你不可能拥有的某人不管她伤害你有多深不管她有多少缺点你知道她仍然爱着你对于一位拥有强大控制欲望的母亲能知道这些要通过多少艰难的考验而这是作为她女儿唯一的 快乐
《白色夹竹桃》小说的最后一段:‘我再次闻到那个火烧午夜的焦味, 我想感受圣安娜风的炙热。
这是一个隐秘的渴望, 像我无法停止哼唱的一首歌, 或者像我永世不能拥有的某个亲爱的人。
无论我走到天涯海角, 我的罗盘总是指向西方, 我永远知道加利福尼亚的时间是几点。
’ 看了这电影,从头到尾都能感受到那种挣扎和成长的疼痛。
我们降临在这个世上,不论贫穷还是荣华,都是要承担一段无法预料和不能控制的生命。
每一步都拼成我们自己的身体和生活。
我们从一堆一堆的伤害中脱逃,从一片一片的幸福中经过。
那些经历并不能灼伤我们的皮肤,却可以塑造我们的人格。
让我们认识到来自这世界的个人的终极孤独,以及需要穿上盔甲、张开双臂、敏感地寻找生活中的美好。
作为女人,当你认识到世界上除了父母真的没有任何人或物是可以永远依赖的安定,当你在重重虚幻的美好中逐渐清醒,也会不愿承认地发觉只有让自己的双手变得坚定有力,才能不受伤害的与这个世界磨合。
英格丽德就是在历经各种不确定和伤害之后变成一朵有毒的花朵。
没有人天生就是武器。
没有攻击也就不需要武器和盾牌。
一切伤害源于最初的被伤害。
所有的不美好都是有原因的。
而作为女人,被认为是弱者的女人,在泪水和悲戚得到唾弃的时候,在柔弱不能换来幸福之后,只有选择变强大。
变成武器或者盾牌,坚硬、固执和冷酷无情。
又有什么办法,世界原本赋予我们温柔和甜美,设定这是我们的力量。
后来世界改变了,世界不再需要灰姑娘,灰姑娘只能变成另外的样子。
好在大多数的我们,孤独并不是彻底的。
因为我们都有生命的罗盘,都能找到有内心永远存在的温暖和托付。
比如父母、比如信仰、比如梦想。
无论我走到天涯海角我的罗盘总是指向西方
两个女子出现在夜晚的露台,一式的长发,一样的白衣,几乎要以为是双生儿,然而不是,她们是两母女。
女儿继承了母亲的美丽和艺术天赋,如果顺遂的话,若干年后她也会成为一名艺术家。
可是,突如其来的事情发生了,母亲入狱,少女被政府机构看护。
网上看了一些别人的影评.多数讲这是一个少女成长蜕变的故事,而我觉得着眼点不在这里,关键在于:少女自觉自己的美丽有一种毁灭一切的力量,靠近她和她在牢狱中的美丽母亲的人会受到伤害.一开始,她不自觉地运用这种能力,俘获了寄养家庭女主人的男友,从这次事件,她得到了一处枪伤,离开了这个家庭;即使在福利院,她的美貌仍然经常给她带来麻烦,于是她自己剪断了头发,而用另一个男孩的说法:你还是很美.两个有才华的年青人相爱了.当她们坐在大桥下面,对着整片天空靠在一起,我忍不住流了泪.少女再一次被收养.这次是个明星,在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日子之后,她慢慢发现了这个家庭也有它的问题.最终,女主人自杀了.她再一次回到福利院,这一次,她拿定主意不再接近那些好人,即使是她心爱的男孩.她自己选择了一个看上去很底层的女人,干起了卖旧衣服的行当.她使自己看起来象个不良少女,可是她从没放弃自己的画笔.她打扮得如同拉客女一样去探视母亲,这个强悍的女人正在打算上诉.希望女儿可以为她做证.两母女的关系非常微妙.她或许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或许因为妒忌而间接影响了那些收养女儿的人让他们走向毁灭,然而母女之情终于占了上风.少女决定掌握自己的人生,第一步,是要找回那个男孩. 她们重聚了,真幸福.而此时,她忽然意识到母亲上庭的时间她已错过,母亲并没有勉强自己. 由于缺乏证人,案子并没有推翻,她重回监狱,在其中,她仍然是个美丽自我的艺术家,仍然经常上杂志封面. 而少女,也有了自己的人生.阿修罗走回正轨.
uh...i just started reading the book of this...it's such a girly book...and dangerous...the characters are rly sth./wow...kinda afraid to continu it.
看了慕名已久的《白色夹竹桃》。
不算很长,1小时39分,但感觉有2个多小时,可见节奏之慢。
不过仍然可以说好看,因为里面4位都是金发的美女。
女主人公是位未成年的少女,母亲因被判一级谋杀入狱35年。
她从此在临养家庭和少年抚养院里度过成年之前的岁月,在此之间监狱里母亲始终没有放弃对她和控制,一直到她成年。
除了少女以外,其他3位母亲都是好莱坞的老戏骨:米雪儿.法伊弗、罗宾.莱特.潘和瑞妮.兹而薇格。
全部都是金发、高挑的美女。
而且,不仅是美貌,智慧也是被承认的。
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部女性力量强大的影片。
第一个领养家庭是以枪击为终结,第二个家庭是以养母自杀为终结。
而两次,少女都是当事人,现场目击者。
在抚养院里,她和那个喜欢她的男生对话————“你母亲呢?
”“她在监狱里,因为谋杀男友。
”“你父亲呢?
”“我从没见过他。
”“Cool!
”“是啊,好Cool!
”————这是在看电影的我和表姐的对话。
对我们这样生活平稳的人来说,那是一种不可想象的际遇和生活。
突然,母亲被一群陌生人从家里带走,突然她被判入狱35年,而自己,突然被送到陌生人的家里,和一群素未谋面的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
在片中,除了第一夜,少女坐在房檐下无声的哭泣,再也没有看到过她流泪,即使在被养母击中以后!
然后,第二个寄养的家庭,很好的物质环境,很爱她的养母,但是,因为和丈夫的情感破裂,在她身边自杀了。
在这样的生活里,她没有酗酒,没有吸毒也没有滥交。
(电影里故意淡化了她吸毒的生活)她高中毕业,最后和男友去了纽约,和母亲一样(也象她希望的那样)成为一个艺术家。
在结尾处,她把自己的一段段经历用一个个盒子布置出来,我由此推断她是个现代艺术家。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镜头,也许在很多人的心里,也会有这样的盒子。
看完电影,我有感于生命的坚强,虽然有时它也是非常脆弱的,但是,它的坚强总是超乎了我对它的想象。
我一向钦佩女性的力量,就象林语堂说过的,女性是世界的创造者和保护者。
中国人说过,至柔者至刚,也是这个意思吧。
有时候,毁灭的力量是那么让人促不及防,但是,始终有另一中力量,尽管可能会及微弱,但是却于山蹦地陷之前,依然矗立,并且永远在生命里存在下去。
但是,生命里还有另一中东西始终存在。
戏里,母亲对女儿说“:孤独是人类的天性,没有人能填补这个空白。
”米雪儿.法伊弗的眼睛是一种淡蓝色,淡到你几乎怀疑她是个盲人。
在片里,她额上青经凸现,呈现出一种岁月的力量,那种坚定的眼神,让人无从抗拒.
艺术和道德它们本不冲突,艺术的出现即是一种思想的出现,任何一种思想在超出普通人的接受范围内都被认为是一种病态的,但任何一种思想都没有去评判它对与错的准则,比如说母亲不愿意女儿去遵从基督教,其实本身对于信仰的东西没有过错,只是我个人对于信仰的教条也感到反感,我的主张既不赞同母亲的偏激也不完全遵从信仰,在我看来信仰只不过是基于参考上的精神思想,它对于一些偏激思想的不包容性评定得也是过于苛刻,到现在谁还能像儿时那般去评定一个人是否是好人坏人一说,艺术是自私的,它需要被赋予一种坚硬的思想,要是它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要是它还是如同液体般随波逐流,它就不能叫做艺术。
它的残忍就在于剖开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
约翰曾经说过,搞艺术的和疯子只有一线之差,而艺术家的高妙就在于,他拥有了疯子的思想之后还能保持理智。
这个母亲只是越过了那个界线,走向了另一个世界。
她对于自己的思想坚信不疑,从而使思想越来愈坚硬,她爱她的女儿只是她坚硬的思想开始要吞噬阿斯特丽德了,一开始阿斯特丽德对着自己所选择的思想半信半疑,她以为将自己的思想投入到信仰中去,就会得到救赎,然而生活是自己的,没有人能替你做最终的选择,当第一个担保人因为担心阿斯特丽德会抢走自己的男人时对着她说 “基督算个屁” 并且开枪打了阿斯特丽德,如果没有那个男孩,她就身亡了,信仰开始变成一种伪装,一种说辞,一种让人厌恶的感觉。
但这都不在与它本身,在于人。
虽然母亲毒死了背叛她的男人,虽然她做的一切都是不择手段的,但是我是认同她的观点的 :你不能忘记你是谁。
只是你一直在跑啊跑,你发现你那么强而有力,有用不完的活力,有广阔无边的田地任你狂奔,当你停下来的时候,你忘记了你从哪里出发,要到哪里去。
关于阿斯特丽德,她和她母亲一同在成长,然而她并没有如同她母亲的思想任其放纵狂奔,我很佩服她的是,她有自己的思想,当然思想的成型在最初是剧烈撕扯和血肉模糊的过程,一次因为美丽而对她的射击,让她变得不在乎外表,对外界冷漠,但她的心门没有关,她懂得去感恩和报答,她懂得何时应该挣脱出母亲坚硬的思想,自己的死亡和他人的死亡让她明白自己该抓住的和舍弃的,虽然那一切都变得那么矛盾,一边是弱小人性的微弱的闪光点,一边是咄咄逼人的母爱,但最终她选择的从善,虽然她打扮的像一个汽车旅馆的妓女,但是她奔赴真理,剖开母亲丑陋的一面。
我再次闻到那个火烧午夜的焦味, 我想感受圣安娜风的炙热。
这是一个隐秘的渴望, 像我无法停止哼唱的一首歌, 或者像我永世不能拥有的某个亲爱的人。
无论我走到天涯海角, 我的罗盘总是指向西方, 我永远知道加利福尼亚的时间是几点。
’ 当我们拥有华美的利器,收起来,不要伤害别人。
白色夹竹桃白色夹竹桃是一种美丽但含有剧毒的植物,正如本片主人公Astrid的艺术家母亲——美丽优雅却又极度危险。
站在孩子的角度,Astrid有着充分的理由恨她的艺术家母亲。
她极度自私,固执地坚持只有自己的信念才是对的,其他的都是错的;她控制欲强,千方百计阻止女儿接受异于自己执念的事物;她缺乏母亲的责任感,竟把刚出生不久的女儿丢在家里长达数月。
她阻止Astrid的亲生父亲来看望女儿,让女儿从小就缺乏父爱。
我们每个人在小时候都会别人被告知,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而扮演这一角色的一般是我们的父母。
他们的偏好会塑造我们的认知。
尽管子女不是父母的复刻,但不可否认,父母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在孩子们心智还不完全的时候。
Astrid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所以对母亲有很大程度的依赖,会理所应当地接受母亲灌输给她的想法。
因此在母亲做出那么多有悖于常理的事情后,她都不曾试着阻止,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她预感到母亲会杀那个男人,却什么也没做。
三个不同的寄养家庭,让Astrid了解到了母亲之外的世界,与母亲以外几个人产生了情感上的羁绊。
这使得她开始思考,开始全方位地质疑母亲的教导是否正确。
经历种种之后,她得出了结论,母亲的教诲是错误的,至少它们不适合自己。
她几乎就要认定,自己的不幸几乎全是拜这个女人所赐。
可是母亲最后的决定,又把母女之间几乎要断掉的联系重新连了起来。
要是没有母亲最后的决定,Astrid就能认定,她的妈妈是个极度自私的女人,是她把自己拖入了地狱,让她流连失所,失去父爱,担惊受怕。
可是那个决定,又动摇了Astrid的结论。
她的妈妈终究是爱她的,尽管这份爱让她伤痕累累。
我一直在想,父母爱子是本能的,而伤害他们也是本能的吧?
因为有时候,很难区分爱与伤害的边界。
人们常常以爱之名行伤害之实,造成了爱与恨的纠缠。
Astrid就陷入了这种挣扎之中,最后以某种方式达成了和解。
而不幸的是,在更多的结局中,情分一刀两断——正如Astrid在最后的决定之前,本打算做的那样。
haha, the title is interesting. loveless homeless, XXXles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an and be able.keep on to the topic. white oleander is also a poignant movie, recommended by the teacher of gender literature. the lack of paternal love, and the control of maternal love.from one family to another, always looking for love and always fascinated by mother's poison. four lives and four suitcases.they say the most charming woman is mother, i think the girl herself is mysterious and fascinating. 《白色夹竹桃》小说的最后一段: 我再次闻到那个火烧午夜的焦味, 我想感受圣安娜风的炙热。
这是一个隐秘的渴望, 像我无法停止哼唱的一首歌, 或者像我永世不能拥有的某个亲爱的人。
无论我走到天涯海角, 我的罗盘总是指向西方, 我永远知道加利福尼亚的时间是几点。
i would like to read the novel.
电影的故事离我太遥远,我的经历也远不及女孩儿的挣扎。
这是一部女人的电影,为了爱伤害爱你的不爱你的人。
虽然我们的生活没有电影里那么跌宕起伏,但你会在这里找到你的些许影子。
作为女生,我们一定也干过不少傻事吧。
或许早几年前看这部电影,就会是另一种感觉。
一直认为伤害别人来保护自己的方法是不正确的,尽管你自己不觉得自己做错了,甚至认为是一种正义使然,可是它终究是不对的。
每个人都是一个值得被珍爱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这种选择只是他自己的,与其他人无关。
你可以给他建议,但是你不能剥夺他选择的权利。
有些时候在你眼中对他好的事情,放在别人那里也未必是好事。
就像电影中女主的妈妈强加给女主的思想意识,妈妈因为情人没选择自己就杀死情人的做法,女主的第一位养母因嫉妒而开枪等。
都是因为自己的情绪和感触无法得到理解和安慰而爆发。
可是谁说过别人一定得理解你呢?
在你自己眼中你是最特别的人,最需要被重视的人,谁规定别人眼中也必须最受重视呢?
谁一定得爱谁呢?
女人都希望别人把你捧在手心,围着你转,把你当成最美丽的钻石。
不能抛弃你,不能不爱你,而且只爱你。
可惜现实不是童话,任凭你受不了,任凭你哭闹也改变不了。
不爱了就是不爱了,就像当初爱上一样简单。
可怜,女人啊,何苦那么在意!
女人是如此在意自己是否被爱,如果你没给我应得的爱,我就要毁了你,让你也不会有好日子过。
我是个追求平等相处的人,不希望自己活在男人给的世界下,也不想死盯着男人。
有些事情没有办法勉强,有些人没有办法不失去。
我们不要埋怨,不要彷徨,不要疯癫,不要失望。
我们女人只有做好自己!
就为自己,为自己而活,才能坚强,才能获得爱!
”我不知道该怎样描述和那样危险的人在一起的感觉⋯⋯我从此再无安全感可言“
文艺片不太感冒
影片的精彩更多倚赖于原著小说的成功。故事摆在那儿,想讲不好是很难的。
母亲果真放她走了,母亲没有要她出庭,阿斯特丽德看着母亲走上囚车……
少女的成长怎样逃离母亲的魔爪在西方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It's broken, it's beautiful
一个原本蜜罐中女孩的残酷成长史 艺术家
an episode of a woman
哔站看的 终于看完了。。。(扶额)因为买了新投影想文艺点 最后母亲和女儿在监狱外面的对话那段长镜头还是抓住我了 静静地看完...
深夜一人观影 印象模糊 只记得米歇尔非佛真有气质。。。
见识过各种渣男,却每次都总深陷其中,突然不知是爱情嫉妒的仇恨作祟,还是内心深处母爱的力量觉醒,手撕渣男不惜搭上往后余生。可惜强烈的远程控制欲被花季女儿识破。虽然女儿在各种寄养家庭中游离,但潜意识一直有种怀疑和想挣脱的愿望,直到尘埃落定,与母亲天各一方。令人不理解的是当中情感转变的突兀,以及夹竹桃被赋予含义的一笔带过。你可以理解为这是青春期少女对母爱方式认同和接受的过程,也可以理解成这是渣男毁掉相依为命的两母女正常生活的故事,但有一点是共通的,一个决定改变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一生。
mum,just let me go!……and don't have a baby when u haven't prepared!
看了Alison的简介才发现原来是《火柴人》里演凯奇女儿的那个!当初就觉得她好漂亮的~~孤独凄美的成长史啊…青春就是一束白色夹竹桃,娇艳美丽却充满着危险,夹竹桃之所以有毒,是不想给人养着,所以要自己学着独立
不知所云
由母女关系延伸出的女性群像 有这样和那样的母亲也会有这样和那样的女儿 即便在同样的性别位置也会因为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处境使人有所敌对 比起他人 考虑自我更为容易//不追究不评判是很难做到的事情 尤其是对自己的母亲 确实是说 女儿是母亲最严苛的审判者也是继承母亲血脉受她抚育或受她影响最深的承载者//重新开始的勇气总是不可多得
其实有一些不太明白 天呐!小女孩当时已经23岁了??? 艾莉森·洛曼 699th
主角是那位小姑娘,她的母亲则有点儿像童话里会巫术的皇后。电影讨论的主题和最近刚刚看过的《The Tall Man》有点联系——母亲不能承担责任时是选择理性地放手还是遵从动物本能?两个电影都对这个问题表达了明显的倾向,但又都有所保留,毕竟任何一个选择都让人痛苦
白色的夹竹桃,美丽却有毒,就像人,往往以爱的名义去伤害最亲近的人。当爱已经变成一种束缚的时候,唯有挣脱,才能获得新的成长。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 孩子意味着什么?从片中三段领养经历就可见一斑 用孩子传播基督徒博爱精神的 自己先嫉妒成性捕风捉影违背了教义 为了把丈夫拴在家里将孩子当成两性关系粘合剂的 没了男人自己都无法存活更不用说照顾孩子 把孩子当赚钱工具的 一旦商业价值降低可以随时丢弃 这些都只是虚伪的爱(虽然Renee很温暖) 最可怕还是亲妈的思想绑架 以培养女儿独立思考能力为名 实则用自己的思考方式不断洗脑 差点就信了她的鬼话
美国的社会制度完善到一个现实失去被监护权的孩子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无缝衔接这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