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一下,《最终幻想:灵魂深处》是日本的坂口博信、莫托·萨克巴拉联合执导,前者是最终幻想的开发者,而本作品也成为了后者的最知名作品。
温明娜、亚历克·鲍德温等配音并演绎的末日Cg电影,2001年7月2日美国上映。
影片的故事背景发生在2065年,地球已被幽灵侵占,人类只能住在一个全封闭的现代城堡里。
罗斯为了拯救人类,最终用残存在身体里的波长拯救了世界。
该片获得2000年第69届土星奖-最佳特别版DVD提名。
3D效果放在现在也是顶级的,对人物的处理还是优秀的,虽然简模细节很明显属于那个年代。
光效渲染技术一般般,但是动作连冠流程是现在国产动画还有待于学习的。
当然,目前国产和这个走的是两个风格,3D动画肢体语言上我们还有许多路要走,不过画质上我们确实已经很优秀了。
说到这我就想起了《哪吒重生》可以比较一下。
最近续更的《灵笼》才应该是和《灵魂深处》题材风格差不多的。
但是动作质量上跨越二十年还是距离这部作品有差距。
欣慰的是,画面很优秀!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部经典,当年成为世界的标杆,值得纪念。
作为ff迷,我想说,这部电影虽然脱离了ff游戏设定的体系,却不失为一部好电影。
我记得有人说过,游戏也好,ac也好,最吸引人的是它的世界观设定。
仅这一点来说,square enix 就比韩国和国内好些换汤不换药的商家档次高了不止一个。
本故事是讲被外星生命侵略的地球,和被迫飘荡在宇宙的人类世界之间的“回归”。
我们的地球,我们的灵魂之母--该亚,容纳我们的魂灵回归。
这听起来非常的东方化,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本片的票房在西方卖得不好的原因,毕竟比起商业电影来,它更像是一部艺术片--虽然它竭力用眩目的打斗场面和非常好莱坞式的情节作掩护,仍不能脱离故事本身的一种近似宗教赎罪般的--宏大,悲哀,忏悔,原谅,回归……的主题。
所以,虽然本片当年上映后屡遭非议,我本人还是认为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
静下心来看,是不会“看不懂”的。
一部超前的外星生命入侵科幻片,小的时候也没看懂。
为什么科幻片中的怪物会以灵体的方式呈现,还是无敌状态。
现在明白了,说的应该就是量子灵体。
只能说这种怪物模式还是不为人们所接受,因为太硬核太无敌。
如果这片子的怪物换成丧尸或者外星异形,可能这片子能火。
但是这部电影的确告诉我们,外星生命未必以我们以为的方式存在着。
对于生命的多种形式和不同维度,我们一无所知
电影倒是早就看过了。
不过因为一直心中差评,也就懒得特意写影评。
这不,FF7重制了,要改戏份,大波女拳来袭,于是顺手来写了。
当年号称“第一幕,每根发丝都是单独做出来的”,我想虽不中不远矣,的确很细的,当时我就吓到了。
然而后来的一系列剧情操作,索然无味,跟邋遢的幼儿动画差不多,不是说画面,而是说剧情。
========作为一个常年做游戏,做游戏cg相当出色的公司,我大概怎么也没想到这电影这么烂。
我们看最终幻想为了什么?
激烈的冲突,夸张的画面,畅快的对战,飞速切换的镜头,冰火水风地圣暗各种元素乱飞,召唤兽轮番登场.......这里,都 没 有 !!!
========你把最终幻想任何一代的过场cg,高清一下,零零散散加点过渡,凑一下,都不会是这个结局。
2星给“发丝”,除此以外你这破电影休想在我这里拿到任何一分!
我不是ff迷,只是单纯的喜欢这部片子,两次看片子都是电视上播的,除了对CG效果的着迷外,片子本身营造出的淡淡忧滤与孤独感打动了我.....
突然想起这部较老的片子是因为阿凡达的火爆。
本片剧本出人意料的优秀,类似的大背景,却比一眼望到底的阿凡达强得太多。
可惜2001年的观众们显然还不那么习惯如此多的电脑特技,更不喜欢完全虚拟制作的电影角色。
9年后,阿凡达,一方面技术又进步到了一个极高阶段,一方面模拟人物的造型由于有真实演员做基础,成功避免了尴尬,大受好评。
生不逢时?
冲着影片优秀的故事,还是值得一看。
当我们面对未知的恐惧,再先进的科技也改变不了我们自身的傲慢和偏见。
宽容与爱的力量永远是人类自我救赎的力量。
刷了好几遍,当年最强CG,得分也不应该这么低。
刷了好几遍,当年最强CG,得分也不应该这么低。
刷了好几遍,当年最强CG,得分也不应该这么低。
刷了好几遍,当年最强CG,得分也不应该这么低。
刷了好几遍,当年最强CG,得分也不应该这么低。
刷了好几遍,当年最强CG,得分也不应该这么低。
刷了好几遍,当年最强CG,得分也不应该这么低。
刷了好几遍,当年最强CG,得分也不应该这么低。
初识此片,是在高中。
静静地夜里,听电台主持人娓娓道来。
于是便爱上了科幻,爱上了这《最终幻想》。
听电影,需要无限的想象力,想象着诡异的外星幽灵,想象着温暖的地球Gaya,仿佛置身于那个世界,绝望、希望、恢弘的气势……终于找到了此片,就像回到了那个年代。
不同于一般的科幻片,生物是有灵魂的,地球同样也有它的灵魂,这个灵魂是温暖的,支撑着整个星球的生命。
也许这是要告诫我们,保护地球,要像保护我们自己。
我很喜欢这电影的概念设定记录如下,供讨论:1、魅影( Phantom)最初被认为是通过一颗名为狮子座流星的陨石来到地球的外星入侵者,实际上他们是【剧透预警】未命名星球或可称作魅影星的外星智慧生物的灵魂。
他们又大致可分为四种:①战士型
这些幽灵身高约三米,是最常见的类型。
它们的手臂上长有生物有机体般的触手状武器。
②飞龙型
③坦克型( Meta-Phantom )
有资料称,最初,这些巨型魅影的真身是作为生物工程坦克制造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变得野蛮,成为幻影星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与普通的魅影一样,Meta-Phantom 的身体上有触手状的附肢,背部有炮塔状的附肢。
使用非火炮武器很难杀死它们。
④原型魅影( Proto-Phantom) 它幽灵是魅影星球盖亚的残骸,因此所有被消灭的魅影最终都会回到原型幽灵那里重生。
2、魅影星球
这颗行星的性质与地球相似,拥有自己的“灵魂”并支持各种生命形式。
其中一个主要物种卷入了一场灾难性的战争,这场战争摧毁了行星的环境,并最终摧毁了行星本身。
行星的碎片被抛向太空,变成一颗陨石,坠落在地球上并引发了魅影入侵,摧毁了地球上的生物。
3、盖亚(Gaia)原本是现实中的科学家詹姆斯·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和生物学家琳恩·马古利斯(Lynn Margulis)提出的盖亚假说中的核心概念, 地球本身被视为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有机体。
本片中则将盖亚理解为“地球之灵”,而且每个有生命的星球可能都有自己的盖亚。
片中的地球盖亚
片中的魅影星盖亚4、 生物以太(Bio Etherium)希德博士发现的一门科学,其理论认为所有生物都会散发出类似于“灵魂”或“精神”的生物能量。
生物以太产生的科技和创新,包括“卵包”(Ovo-pack)、屏障城市中的屏障能量。
5、波理论该理论是源自生物以太学派的科学理论,其目的是结束魅影的威胁。
该理论认为,生物波场可以抵消魅影波场。
要创建此频率,必须收集并组合一系列单独的频率。
6、卵包(Ovo-pack)
一种便携式能量电池,用于为各种机器充电和供电。
卵形包有多种尺寸,可满足不同需求。
微小的单细胞生物快速生长,然后收集其简单但强大的生物以太能量,并将其转化为可用形式。
场面、效果都不错,可以说相当震撼!某些小细节(人物动作、表情)不完善,但很难相信这部片居然评分只有6.8
作为01年的CG,尽管没有3S材质也没有次表面反射,画面水平依然完爆了如今的不少3D动画作品(我没有在影射艺托大便)。还有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原型这么早就提出来了吗。看完了,突然理解为什么当年没有大卖了,故事氛围烘托太平面了,几乎不能调动观众的情绪,设定也没讲清楚,总之就是突然调和了世界重归和谐了。
除了牛叉的特效,其它一无是处。
最难忘怀的不是故事,而是女主的头发。
小时候看过
哈哈哈哈
当时技术一流啊震了,梦想被人家实现了,剧情吗 忽略吧
公元2065年,流星體撞向地球,數以千萬計異種降落地球,大肆破壞,頹垣敗瓦,人類死傷無數。人類苟活一隅,異種勢力逼人,唯一能拯救人類的只有亞紀。她掌握殲滅異種的秘密鑰匙,就是要找八個「精神」,藉著施博士及隊長格萊領導的防衛隊「紅眼睛」之協助,與異種死戰。
地球有灵且美,圣母拯救人类。
虽然它竭力用眩目的打斗场面和非常好莱坞式的情节作掩护,仍不能脱离故事本身的一种近似宗教赎罪般的--宏大,悲哀,忏悔,原谅,回归……的主题。
和FINAL FANTASY根本没有一点关系。。。。
我记得非常清楚是初中时候万分期待的和朋友们一起看的,当时觉得很无聊,因为完全看不懂,现在回想,有些地方很有Matrix的感觉,有机会的话一定再重温一下
偶然在数码影院看到,现在想来没什么印象,只觉得“幽灵”的设定很有意思
全3D制作的动画动作电影。根据粉丝无数的著名游戏改编。可惜我不是原著游戏的玩家,因此可能有点影响到我欣赏本片的剧情。动画水准没的说,绝对一流,但愿今后的3D游戏画面也能达到影片的水准。主题曲非常好听,王菲演唱的《eyes on me》。个人感觉是王菲最好听的一首歌曲。
给我的感觉就是美式爆米花剧情强行搭上一个日本内核(万物皆有灵?),即使去掉这个设定(唯一吸引我的),然后换成任何一个反派设定,都能演下去好吧。不过居然是2001年的,这CG技术确实太强了。
技术的Square没话说,其实剧情也没那么差嘛,至于赔这么惨么……然则我怎么看女主角都觉得像男人,而且还像江口洋介……事实证明搞游戏就好好搞游戏,跑去搞电影,结果被电影搞了吧= =
理论上2000年左右应该有过一股潮流 什么CG主播CG偶像 以及CG人物演戏
烧钱烧坏脑袋
确实对FinalFantasy情有独钟.
幽灵公主+风之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