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的日子,一个普通的夜晚,办公室里的同事都已经下班,只有前原昭夫还留在那里眷恋不去。
其实,报表并不是急用,也没有加班费可拿,他只是潜意识里不想回去,不想在朝九晚五之后,回家还要面对妻子的脸色,孩子的冷漠和母亲的年迈糊涂。
但电话响了,老婆八重子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催促他赶紧回家。
家中静悄悄的,黑灯瞎火,门窗紧闭,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异味,而八重子正趴在地上拼命地擦洗着什么,更可怕的是,花园里躺着一具小女孩的尸体。
当时昭夫脑子里嗡的一声,就这样,他勉力维持的那个世界在顷刻间分崩瓦解了。
月黑风高,是个适合转移尸体的夜晚,在途中,昭夫想了很多很多,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一切,要从母亲受伤后开始说起。
最早,是父亲得了老年痴呆症,女儿出嫁了,儿子不在身边,母亲政惠独力照顾疯疯癫癫的老伴,整整七年,父亲过世,政惠的身体也被拖垮了。
为了照顾摔断腿的母亲,身为长子的昭夫责无旁贷,只得带着老婆孩子搬回了老家。
换了环境,一切要重新开始,但所有人都过的不如意。
政惠老了,步履蹒跚,行动迟缓,她想帮着做家务,结果却越帮越忙,婆媳矛盾不断激化。
八重子也不容易,管着全家人的衣食起居,出门打工来补贴家用,与婆婆不和,却又不得不和其共处一室。
沉默寡言,相对无语,平静的生活下暗潮涌动。
亲人间渐渐变得冷漠而疏离,昭夫回家的时间也越来越晚,政惠受不了那个压抑的气氛,拒绝与他们同桌就餐,没多久,昭夫发现母亲也走上了父亲的老路。
妹妹反对将政惠送进老人院,她说,母亲在老屋住了一辈子,那里有她对父亲的全部回忆,离开,对老人家来说太残酷了。
她说的很对,昭夫哑口无言,只得继续背负着重担前行。
面对压力,大人们选择默默承受,但孩子就没有这么好的心理素质,十五岁的直巳无法融入新的集体,性格懦弱的他在学校里成了被欺负被捉弄的对象。
他向父亲求救,但昭夫只是轻描淡写地告诉他,男子汉要勇于面对困难,自己解决问题。
直巳的境遇并没有改善,但他再也不会向父亲倾诉了。
在沉默中爆发,面对强者,他不敢反抗,转过来他就伤害比自己更弱小的,于是大错铸成无可换回。
《红手指》不是一部普通的推理片,凶手是谁的问题在一开始就得到解决,影片最大的悬念是:凶杀过后,这一家人会怎么做。
昭夫本打算报警,但八重子几句话就让他打消了念头:如果报警,她就自杀。
如果被抓,不止儿子的人生完结了,作为父母的他们人生也完结了——这个理由甚至让昭夫同意了弃尸的做法。
于是,他们趁着夜色清理了现场,然后在忐忑不安中等着黎明的到来。
手法业余,漏洞百出,纸是包不住火的,第二天,就有警官登门拜访,前原一家犹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
为了掩盖罪行,昭夫开始撒谎,谎话说的越多,就越容易露出马脚,加贺警官很快就对他起了疑心。
抽丝剥茧,隐藏的真相被一点点地揭露出来,加贺步步紧逼,昭夫节节败退,每一场交手都是一种心理上的较量。
走投无路的昭夫突然想到一个匪夷所思的邪恶方法:将母亲推出来当替罪羊。
因为痴呆,她没有办法为自己辩解;因为痴呆,警方无法采录她的口供;因为痴呆,她又可以不必接受法律的制裁。
真是一箭三雕,加贺反而陷入了僵局。
东野圭吾的《新参者》系列不以推理见长,加贺警官的强项就是对复杂人性的剖析,最后真相大白,靠的也正是昭夫身上那一丝尚未泯灭的良知。
昭夫一败涂地,反而因此得到了解脱。
加贺大获全胜,心里却并无半分喜悦之情。
“前原先生,你认真地看过你母亲的眼睛吗?
”这一招并不是对谁都管用,他的胜利,正是因为昭夫坏的还不够彻底,真正的坏人,夜晚睡的比婴儿还要香甜,因为他们不会觉得自己错了,故毫无良心上的负罪感。
这部影片的特点是坏人不是很坏,而好人也不是太好,大家基本上都是不白不黑的灰色地带。
昭夫,身为人子而未尽孝道,身为人夫而未能为另一半分忧,身为人父但从来不是个好榜样。
但他又是最真实的人物,他身上的软弱,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有;他面对的问题,我们每个人早晚都会面对;他对父母的态度,也许就是我们将来面对父母的态度。
八重子,造成这样的结局她正是罪魁祸首,对儿子包容一切的溺爱,造成了直巳冷血自私的性格。
但她操持家务,照顾老人,养育孩子,总比遇上问题一味逃避的昭夫要多了些担当。
直巳,溺爱之下的孩子,连对生命的最起码的尊重都做不到,杀人之后毫无悔意,躲进房间玩电子游戏,可以说是影片中最令人讨厌的人物。
他是凶手同时又是受害者,学校的遭遇是他变态的原因,如果父亲积极与老师沟通,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妹妹春美,疑似好人的孝顺女儿,她没有做错什么,但照顾母亲的一直是哥哥嫂子,做为旁观者,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批判别人,毕竟比较容易。
母亲政惠,剧情最后在她身上来了一个大反转,这一下可真是云垂海立,石破天惊,让所有人的眼珠子掉了一地。
老太太一直在扮——痴——呆!
其实她比谁都明白,身上藏着手机,没事就跟女儿玩玩短信互动,连打带消,就将儿子的阴谋化为无形。
扮傻的动机是什么?
影片给了一个很煽情的解释:伉俪情深,她以扮成老年痴呆来怀念丈夫。
这个理由实在是隔靴搔痒牵强附会,其实原因很简单,她怕了,一旦自己身体健康头脑清醒,儿子一家人就会搬走,她又得一个人住着空荡荡的老屋子,对老人来说,孤独,有时候比死亡还要可怕。
日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大概也差不多了,在不久的将来,每个家庭可能要赡养四位老人,一场重病也许就要花掉半生的积蓄,全球第一的人均储蓄,正说明大家对未来都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
空巢老人愈来愈多,而子女看望老人愈来愈少,“养儿防老”已成为一种奢望。
《老年法》修订条例中,特别强调“子女常回家看看”,把伦理道德上升到立法的高度,折射出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遭到了严峻的挑战。
想法是好的,但如何去执行?
总不成儿女回家完成任务,然后由父母在《签到簿》上打钩?
这种不具备操作性的法规真是不要也罢。
读过原著,心中的愤懑之气无法纾解,就像原子弹在体内爆炸却没有宣泄口。
这些在我看来几乎都是无解的存在。
无解一:霓虹国的校园暴力充斥学生中间,不是被暴力就是施暴者,根本不存在旁观者,因为今天你旁观,明天你就会成为被胁迫的施暴者或是被欺压的被暴力者。
而影片的直接罪犯前原直巳,就是一个校园暴力的受害者。
他不去向老师学校反映,因为肯定是无效,或者被同学欺负更严重;他也反抗不了,谁都不可能是叶问,被“圈踢”时一个打十个。
他唯一求助过父母,而只担心工作的父亲前原昭夫,单纯片面要求他坚强,向男子汉,而不给出方法,就如同“神风敢死队”一样,去死就行了。
所以,他的性格扭曲为去侵害更弱小者,在他们身上补回自己的尊严。
这种恶性循环在日本成了无解的。
也成了本部作品本片的最大的死结,也是悲剧的缘起。
无解二:夫妻不平等的地位。
日本的家庭男主外,女主内,在几乎所有日本作品中都有详细的描写,甚至于2、3个人的电影中无数人妻啊、办公室啊都是以此为题材的发挥。
这就埋下了夫妻双方祸根,还有大男子主义、工作压力大等叠加,本来能交流的事情因分工不同而成为迈不过去的坎。
妻子所有心思都放在家庭,因为这里是她的战场和“示范田”,不允许别人指手画脚,用影片里女主人前原八重子的台词来说,前原昭夫从来不关心家里,他没有资格来举报犯了杀人犯的儿子。
而这句话也直接戳中了丈夫的内心,忽视子女教育,忽视夫妻交流,一切恶果就要自己品尝。
无解三,婆媳化不开的仇。
这是所有家庭的矛盾,很多时候无法解决,因为一边是养育自己的血亲,一边是彼此吸引的爱人,两方斗争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无法调和与解决,有的只是妥协或者老死不相往来。
本片中的媳妇前原八重子和婆婆前原政惠一开始矛盾并不深,都是秉持这自己的理念而勉强相处。
两个妈妈都在心里想,为了儿子,我忍。
而忍让不能解决问题,最后肯定是出现爆破点。
本片的爆破点就是母亲的阿兹海默症。
人老了,肯定各种疾病缠身;片中的婆婆前原政惠还和死去的老公一样都是患有阿兹海默症。
本来要照顾母亲的儿子,把这个担子扔给了本就不想干的媳妇,而媳妇和婆婆不同的价值观、金钱观让这个担子越来越重,最后,在孙子前原直巳的犯罪面前压断了!
这么多无法解开的结,让这部剧充满了痛苦和纠结,试问每个人带入各自所处的角色,都会是一地鸡毛。
每个人都深陷其中痛苦挣扎,不能原谅别人,也不能与自己和解。
让一个本来可以幸福的家四分五裂,亲情沦丧。
这出悲剧警示所有人,也拷问所有人。
党事情发生,丈夫想到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报警。
一心问了儿子的母亲,魔怔般不放手。
儿子因为人格发育失败而追求另类的解脱,这种发泄让世界从根子上愈加黑暗。
两个家庭就在校园悲剧的预谋下失去一切幸福。
而老年母亲甘愿牺牲,又心存不平的伏笔,在新参者加贺恭一郎的步步紧逼、抽丝剥茧下给了观众心灵的重击。
影片的表现没有书中振聋发聩,情感累积远没有书中压倒骆驼的稻草一般惊心动魄。
这一点《嫌疑犯X的献身》结尾处的那声嘶吼,《新参者:祈祷落幕时》结尾女儿含着泪水扼死父亲的痛苦,可以说是把东野圭吾小说中关于犯罪心理的集中引爆,表现到了极致。
作为家庭伦理小说远大于推理小说,东野对人性的挖掘才是读者和观众最大的收获。
看完电影《红手指》之后我不禁对我既有的人生观产生了怀疑,我不知道我是否也在扮演着某些人眼里的“严寒”,尽管我尽力克制自己的感情,但是我终究不能做到无爱无恨。
我们都是人,都在这个尘世中艰难的行走。
我们的一生太过辛苦,面对着形形色色的压力。
这些压力来源于社会、来源于家人,究其根本,来源于每个人都有的感情。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总有自己的爱恨,这是无论如何也摆脱不去的事实。
看这部剧的起因是因为阿部宽,个人非常欣赏有实力有个性凡事有自己一套的演员,阿部宽就是一个典型。
当电影的开头点明“东野圭吾作品”时,我就抱着“看这部作品会如何的”想法看下去,因为之前看了两部东野圭吾作品改编的日剧[白夜行]和[幻夜],前者饱受赞誉很多年,但是我还是觉得太过于描述男女主角之间的羁绊,讲多了就矫情了;后者真的是选错女主角了,虽然我很喜欢深田恭子,但是整个剧情等于白描这个蛇蝎女人如何踩着男人的肩膀爬上去的,唯一让我想坚持着看下去的原因就是想了解这个女人是什么来头……真是一点营养也没有。
[红色的手指]剧情牵扯到了很多人,前原昭夫是一个晚上下班不愿意回家的中产阶级上班族,儿子在学校被欺负心中孤寂只能介怀于游戏中,一有不如意就暴躁砸东西;妻子溺爱儿子并且面对上了年纪腿脚不便的婆婆有着由衷的厌烦;妹妹既要照看自己的杂货铺又有自己的家庭,放不下妈妈只能每天晚上去照顾妈妈。
就是这样一个复杂又能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找到参照对象的家庭,故事就起源于这里。
其实在很多日剧中都能看见学校冷暴力和现代化的世界所带来的人心隔阂产生的莫大孤寂。
每个人都有两面一面软弱一面和残忍的一面,一方面不断闪过母亲和自己的亲情画面,一方面对着妻子殷切的眼神和自身骨肉做出不可原谅的事情的压力,这个男子汉还是决定做出家庭顶梁柱的责任。
啧,可惜你遇到的是加贺恭一郎。
加贺恭一郎这个男人是典型的智慧型良心者,有自己的原则很好的控制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很快的察觉周围的人传达给的细微信息,加之其特有的正义良心,这就是“非典型刑警”。
最后的最后,还是决定完成这个被自己亲生儿子推上“杀人犯”角色的母亲的心愿,恭一郎的赌注就是昭夫麻木内心下未泯灭的良心吧。
面对假装痴呆的母亲,醍醐灌顶一般的觉悟,想必也是良心的力量吧,一个男人终究要负担起责任,不能再被妻子八重子施压躲回心灵的舒适地。
[红色的手指]却做到了不仅让我心中激荡回味很久,并且人物刻画完整,剧情张力饱满。
作为悬疑侦探剧(您不能把它归为亲情文艺片对吧……)它是有包袱的,在看似平铺直叙的故事情节中却能不时的将包袱一点一点的抖出来,让人心中激起波澜,124分钟一点也不无聊,一点也不比原作逊色,是可以独立而语的作品。
这是一部最没有悬念的悬疑片,从来没有一部侦探片能像《红手指》这样从开头便将案件的前因后果、犯罪过程、情感纠葛原封不动、事无巨细展现眼前,让真凶大白于睽睽众目。
可是这样人家还能够让你落入悬疑的念想之中,这才是真正的悬疑片。
片中没有故作高深的悬念埋伏,甚至看完全片你会觉得编剧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要对杀人真相做任何的“隐瞒”。
当然,这也许就如同东野圭吾在《毕业》中所说的:“真相是最无聊的。
”于是,在原著小说中他干脆便不留余地的让“真凶”在烈日白焰下炙烤。
观众们可能事前便怀着一种自作聪明的执着,想要对“真凶”做“另一番”的揣测,可是作者没有给我们这个机会。
反而是从故事开头就与案件牵系不大的“奶奶”引起了拥有锐利目光观众的注意,知道这个“奶奶”身上肯定有故事。
于是,我们便抱着最后残存的一点希望想要一探究竟,但看惯了刑侦悬疑片套路的我们应该不用花太长时间又能够猜到藏在“奶奶”身上的秘密。
说及这位“奶奶”,其实我更愿意称她作“母亲”,我觉得她在东野圭吾笔下所有人物中更接近人性的本质,就是一种普通人的自私和软弱。
剧中在与儿子一家相处不来情况下,这位“母亲”选择了逃避,方式便是以她那过世的老伴生前老年痴呆的模样继续苟活在家里(长子的家),其中有一个生活细节,用口红涂红手指,这便是点题了。
本人觉得,这种逃避虽有消极的一面,但也是一种对过往岁月的温情的缅怀,也只有这样,她才能够支撑着自己不倒下。
然而,一个意外发生了,小女孩的出现让她必须得从这种逃避中抽离出来,拯救自己,拯救自己的儿子,现实让她毫无退路。
于是,她还是继续装傻,并以一些看似无意其实极其睿智的行为提醒着刑警加贺,同时提醒着自己的儿子迷途知返。
最后的煽情确实很能够动人心扉,但我觉得之前的过程还可以渲染得再细致些。
其实不妨可以把“奶奶”的装傻往另一方向去描画,即她对儿子的保护这条线可以再多一点,或许中间可以再加入一个角色来诱导“儿子”往更深的罪恶泥潭里跳,而“母亲”,就如同年轻时劝诫儿子要勇于承认错误那样,为了不让儿子犯更大的罪孽,于是主动与自己的小女儿以及加贺合作,迫使儿子招供,最后也还是可以煽情一把的,而且力道更足。
嫌疑人X的成功我觉得就在于故事最后叩击人心的力度。
在这里还得好好赞一下本案的神探“加贺”,他有一个办事风格一直让我甚为钦佩——爱管闲事。
一个刑警本来只需要缉捕凶犯,但加贺觉得刑警要拯救的不只是生命,还有人的灵魂,还要尽量抚平犯罪加诸人们(包括罪犯)身心的伤害。
也正因此,本来稍加审问便可真相大白的案件在加贺手中变得棘手,因为人心里的罪恶才是最难侦破的。
实话说,故事算不上扣人心弦,反而是心弦扣动了整个故事的灵魂。
虽说如此,我觉得电影也并不是没有让人侧目的悬念设置,兴许这才是东野圭吾的本意,悬念在于加贺与他父亲之间的关系。
在《麒麟之翼》中,我一直抱有疑惑,就是加贺这么一个能够懂得人心的人,为何在父亲面前一直保持那么一个决绝的冷漠态度?
父亲临死前,作为儿子的竟连一次也没有看过父亲。
实在看不透。
可终于,在“红手指”案件结束后,这个谜底才得以揭晓,原来这只是加贺与他父亲之间的一个约定:母亲的孤独死去让加贺的父亲深怀愧疚,于是他决定让自己也以那样一种孤独的方式死去——死前不见长子一面。
我也终于明白“红手指”一案为何要跟加贺父亲的秘密绑在一起,“奶奶”与“父亲”对亲人缅怀的方式竟是这么的一致。
最后,加贺父子隔空对弈秘密的揭露让这对奇怪的父子关系变得不再奇怪,反而让人觉得无比温暖!
至此,“红手指”一案的随意我也可以理解了!
“人之所以会撒谎,是为了隐藏内心的脆弱,保护那些不可取代的东西,逃避那些挣脱不了的痛苦。
” 谎言是真相的影子……当发现自己家里的老人没有了自理能力,作为子女的你会怎么做?
是任劳任怨还是弃之不顾?
当发现自己的妻子在溺爱孩子,作为丈夫的你会怎么做?
是及时制止还是自我安慰只是青春期?
当发现自己的儿子杀人了,你会怎么做?
是帮他掩盖罪行还是大义灭亲?
……昭夫年仅十五岁的儿子直巳杀死了七岁的小女孩并任由尸体躺在自家庭院中,自己却躲在房间里面继续玩杀戮游戏。
而溺爱孩子的夫妻二人居然掩盖尸体且想让痴呆的母亲来进行替罪。
男主昭夫只是一个平凡的白领,但是在作者笔下成为了日本社会各种家庭矛盾的缩影: 养老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家庭矛盾 ……加贺警官直击心灵的拷问贯穿了全篇。
致使男主在最后也不敢看母亲的眼睛,崩溃自首。
影片中特别动人之处是老人对先逝伴侣的追忆方式,感觉这才是爱情。
东野圭吾的电影结局都会很出乎意料,但这部电影里结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演绎。
你能看到熟悉的东野圭吾,熟悉的套路,案件永远只是辅助,最终想表达的只是对人性与社会问题的拷问。
感人至深,令人动容泪下。
这世上怎么会有母亲给自己儿子设陷阱呢?
沉默弱懦的父亲和无原则溺爱的母亲,儿子遭受了校园暴力,父亲不正视而是强逼着他自己去反击,变相逃避问题,这样家庭影响下诞生了心理变态的儿子。
可身为中年顶梁柱的父亲又谈何容易,成天忙工作还要顾及家庭,家庭里还有平衡母亲和老婆的关系,谁又能体谅他呢?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每离家里近一站,心情就愈发沉重)
一个无原则溺爱儿子的母亲有多恐怖,让其肆意妄为最后变成了杀人犯。
最后的最后,还想让老太太顶包,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另一方面,也验证了那句,世上没有母亲给自己儿子设陷阱的。
影片的最后30分钟让人泪崩,老太太拐杖上的那块名牌是儿子小时候送给她的,回忆时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瞬间泪下。
当你历经种种,你还可曾记得最初的自己?
可世上一切都会变,唯有母亲的爱不变,母爱多么伟大啊!
最后加贺让他看着老太太的眼睛说,没能保护到您最后,唉,真的绷不住了。
小时候拼命要保护那块牌子给母亲,现在竟然要把母亲亲手栽赃送进监狱,你这是要保护你母亲吗?
老太太到最后都在相信儿子,才把自己的手染上口红,好让儿子收手,可最后最坏的结果还是发生了。
总结:什么都会变,唯一母亲的爱永不会变。
概括影片:一个有话却不说的故事。
两个家庭,罪犯这个家庭呢上有老下有小,老的装老年痴呆,小的叛逆,中间的母亲溺爱孩子,中间的父亲听母亲的;小的犯案以后明显这个父亲的手法漏洞百出;根本瞒不过去,更别提对手是阿部宽了;母亲要不是因为装老年痴呆,可能这个家庭也不会这样,毕竟家人的心血都在照顾老人的情况下消耗殆尽了;老的美其名曰姚体验丈夫的感受,体验可以啊,你先找个老伴照顾你啊,那才能体验的到啊!
阿部宽这家呢,父子俩都心照不宣,你知道我,我知道你,但就是不说,最后四个人站在他父亲床前缅怀的场景是不是太洒脱了,要么是冷血至极,要么是理解至极;台词倒蛮有意思,警察不在于破过多少案子,在于拯救多少人;犯罪破案的手法都太普通了,这个算是社会派的推理作品吗?
感觉整个片子看下来就在讲述日本一家三代人的问题,中年危机,少年叛逆,老年赡养问题;至于两个家庭中的想要体验分别的伴侣死时的体验,真是不太理解日本这个民族把!
不得不说,加贺恭一郎这一系列的故事很棒,虽然没看过原著,但是只看了之前的日剧和这部SP,感觉东野对于人心的把握实在很准,加贺这个人物有着和汤川同样但又有区别的魅力。
加上之前看过的电影版《X》(数学老师风头完美的盖过了汤川啊!
),个人认为这两个系列是东野小说中改编成电视的极佳的作品(忽略本季的《幻夜》吧....)。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去保护自己最爱的人,但是在面对错误时,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共同面对。
而唯一支撑着我们也许就是心中那最后残留的一次亲情,但显然亲情也是分主次的,儿子或老母,给你会怎样选择?
同样,我们总是认为我们对于家人做到了该做的,但是实际呢?
你有逃避过属于你的责任吗?
最后,对于老人一些事情的做法,即便是不理解,你有试过去尊重他们的习惯而不是去感到厌烦或者阻止吗?
正如开头说的那句:这是在谁家都可能发生的事情。
只不过,所有人都以为,那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看到最后前原面对自己母亲的那场,哎,内牛满面啊如何迎接死亡,由其所活到如今的方式所决定。
阿部宽大叔实在太帅了!
我觉得吧,加贺在未知前原是否是真犯时候,询问邻居家的做法很棒,保护别人利益。
加贺的故事说实话我看了没什么感觉,都是跳看的直己真的看的让人气愤,宠溺可以毁了一个人,要是有个知心朋友也就不会这样了…这话真的有理,突然让我感激起我的那群好哥们其实吧,老奶奶用这么个高难度操作,感觉的有点恐怖。
东野圭吾对于人性的掌控能力已经出神入化了。四星半。
拖沓…
1、推理不是重点,讲亲子关系的;2、末尾反转,再反转;3、开头20分钟打灯、气氛、表演俱佳;4、公园厕所里不停闪烁的灯是一大败笔;5、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熊孩子?6、视听说课上老师放的,还好没放源氏物语 = =
4.5.相对于后作院线版的《麒麟之翼》,本部电视电影的优点更多,虽然推理并不是重点,但在探讨家庭伦理关系方面更胜一筹,宽叔也魅力尽展,至于东野原作,没有读过。
124分钟加长版《今日说法》
只顾小的不管老的,这就是亚洲家庭的悲剧
布光算是比较有活力的亮点,对神态的刻画也比较细腻深刻,封闭空间氛围营造上相比于其他几部也要出彩一些。其中整个最深刻最能打动人的主题还是母爱与亲情,孩提时代与母亲的回忆令人哽咽良久,真是很难想象,曾经怀着那样热忱的心给母亲制作礼物的孩子怎么会变成此时浑噩的模样。
案件有点儿简单,加贺恭一郎与父亲的关系也能猜到。知道了松宫修平的手表和青山亚美的墨水笔的来历。
讲真浪费时间。除了补加贺人物故事外没什么内容。配角还各种用力过猛
其实对加贺还是蛮有好感的可是故事触动没那么大,这个妈妈的心理难以揣摩,紧急关头要及时制止才对啊。倒是加贺和他爸爸的故事还蛮感动的,就知道一定有隐情。
家庭伦理的成分要多于推理悬疑。有趣的是两组父与子的关系与一组母与子的关系之间的冲突。非常典型的东亚家庭伦理(想象)。加贺桑许多台词都不像人说的,他的许多推理也好像被开了光一样,失掉来许多趣味。所以才感觉这更像一个家庭教育片。ps 当宽叔和五郎叔一起出现的时候,仿佛巨人。
哭死我了,果然这个世界上还是亲情最重要,不管怎么样我一定不会辜负爹娘的期望的,虽然之前做过很多错事走过很多弯路,真的对不起。
这是伪推理啊,尼玛我们要看本格,不要看社会派~~
父母皆祸害。
事件太小,全靠气氛强撑,结尾加分。最后,宽叔还是一样帅:)
女記者的出現是否有點多餘?警員調查案件的時候可以不用證據而用感性的對話(比如讓前原先生對其母親說那樣的話),他有這個權力麼???
就无比痛恨直巳和八重子。一个变态废物点心,一个毫无是非道德观溺爱儿子的无能母亲。
呃,催情戏
那手套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扔掉呢?
这两个畜生,两个不配为人的禽兽都是长不大的败类。哪有让奶奶为熊孩子顶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