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住了一百万名难民,目前是非洲第二大的难民营,CNN最多只有一分钟画面,夹在体育和气象报告中间。
This is what a million people looks like. At the moment, the second largest refugee camp in Africa. Might catch a minute of this on CNN, somewhere between Sports and Weather.人的行为决定了他们的善恶,人会有爱心,就算坏人也一样,这让生命有了意义。
It is what they do that makes them good or bad. A moment of love, even in a bad man, can give meaning to a life.
又重温了一下《血钻》这部电影,这部电影的时代背景是在90年代末,以塞拉利昂内战为背景,在其经济主体钻石走私贸易的的主题下拍摄的,无疑这个大背景下拍摄的电影绝对是部令人沉重的电影。
战争,敌对双方为达到政治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暴力手段,为了利益泯灭人性,不惜一切手段。
故事开头是温馨的一家人,母亲照顾着幼女,父亲所罗门催促儿子迪亚起床上学,父亲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位渔民。
上学路上父子俩愉悦的攀谈着,父亲眼里流露着对儿子的骄傲,和关爱。
听话好学的孩子也是这个贫困家庭的希望。
就在这时叛乱分子的军队(联阵)冲进了村子,野蛮的军队开始烧杀抢掠,父亲急忙跑回村子去救自己的家人,救回家人后自己却被野蛮的军队抓住,自此也失散了和家人的联系,这也直接成为影片向下发展的导线。
因为体格健硕,所罗门没有被砍去手臂,而是沦为叛军的奴隶带去替叛军开采钻石。
非常讽刺的是在开采场叛军头目宣扬着解放民族,没有压迫和奴隶的言论,却像奴隶主一样监管着像所罗门那样的奴隶们为他们劳作。
这时镜头一转影片另一位主角上场,是莱昂纳多饰演的阿彻,一位雇佣兵也是钻石走私者。
一个人如果在一个有利益的环境下生活久了,自然就会摸到其中的很多规律,从而本能的能使自己出最少的力,愜取最大的利益。
我们中国话通常形容这个人非常“油”。
阿彻就是这么一个人。
他在各种危机中游刃有余,丰富的生存经验最大满足了自己的利益,他用自己的军火和叛军的钻石交易,然后走私回自己的老板。
这次却不巧,走私途中却被政府军识破,而被拘禁到监狱。
另一方面所罗门在开采场无意中发现了一块巨大的血钻石,正要想藏起来的同时却被叛军头目发现,恰巧政府军的进攻救了所罗门等一干奴隶的命,所罗门匆忙藏好钻石后被政府军当作叛军投进了监狱。
两位主角就这么相遇了,一位钻石走私贩,一位知道巨大钻石下落的人。
监狱中叛军头目的一席话让阿彻对这位渔夫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出狱后(看来什么地方都讲究人脉( ⊙o⊙ )哇),他想着自己如果得到那枚血钻石,就可以远走高飞,享受生活去了。
在一街边酒吧阿彻邂逅了珍妮弗康纳利饰演的女记者麦迪。
而麦迪的目的也很明确,想要找到关于钻石走私事件的知情者,并将这一事件报道出来。
知道真相后的阿彻无心再搭讪这位美女记者,扫兴的回到住地却发现自己的住所被上级派来监视的人搞得一塌糊涂,此时也暗示了血钻的事情已经曝光。
另一方面所罗门在积极的寻找失散的家人,但却未果。
所罗门的家人失散后,小儿子被叛军抓走,被洗脑成了一名残无人性的童子军。
妻子和其他孩子则被安置在难民营里。
血钻曝光后上校命令阿彻在一定的时间内找回钻石否则会被处死,阿彻找到所罗门后,以为他找到家人为条件和其交换钻石,面对叛军将要攻陷的城市,所罗门被迫同意。
阿彻找到麦迪说服麦迪利用记者的身份找到找到了所罗门的妻子。
儿子迪亚不在其中所罗门伤心欲绝。
阿彻则告知了麦迪钻石走私交易内幕。
最后再双方的互相合作之下阿彻找到了钻石所罗门也找到了自己的儿子迪亚。
但阿彻却在战斗中中枪。
最后阿彻知道自己走不出去了,便把钻石交给了所罗门。
再给已经处在异国的麦迪告别后,阿彻永远的留在了这片血染的土地。
而所罗门在经历无数困境下终于一家家团聚,并且在麦迪安排下成功击破了幕后的走私网络。
影片至此画上完美的句号。
纵观影片,一是泯灭人性的战争,被洗脑的娃娃军。
到处烧杀抢掠的叛军。
妇女儿童无一幸免。
残忍的令人发指。
二是人类的贪欲,国际走私网络,利用战争趁机愜取当地钻石。
而钻石在此部影片里,其实更突显了不是美丽和纯洁,倒像是最肤浅的虚荣,和最丑陋的贪欲(“是谁买走了我带出去的这些石头,全是做着春梦的美国女孩,幻想着童话般的婚礼,和一块耀眼的大石头”)突然想起一句公益广告,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影片最后也说明了,在塞拉利昂每年会有无数人死于钻石的纷争中,而他们大部分人都没见过钻石的样子。
三是亲情的永恒,片中所罗门为了找到自己的家人置生死与度外,经历种种磨难,最后终于又团聚在一起。
在铁丝网面前的呐喊,和面对叛军头目的极度愤怒····四是男主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在影片最后阿彻把血钻交给所罗门,并不惜性命掩护所罗门和他儿子迪亚逃走,在整体比较昏暗的片子里,此刻彰显了人性的光辉,让观众为之动容。
五是男主和女主的微妙关系和乍寒还暖的情愫,也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阿彻给麦迪通了最后一次电话,整部影片男女主角的爱情算是一味调剂。
此前由相互的利用到后来的彼此的知己,再到最后互相的之间出现隐约的爱慕和情愫,这又使整部影片增添了多彩之处。
六是本片中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其实这部片子有一些倾向于政治方面和历史方面,在这种背景和环境下排出的片子,主题还是应当是主流性质的。
塞拉利昂,一个原本资源丰富,水土肥沃的国家却是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一个最简单的数字塞拉利昂的人均寿命是27到29岁!!!
出现这种反差必然是有一定原因的,连年的战争(百度了一下02年塞拉利昂才。
结束内战),和民族,宗教,和历史遗留问题。
(影片中有提到泰姆奈族和曼迪族。
还有原本就是黑奴供应地和长期殖民地的国家。
影片中的外国雇佣兵等等。
)再说影片的拍摄方面,影片中极具生活气息,和生活化的对话更显得特别有真实感,就像一部记录片,给人感觉而片子中的故事只是一个小插曲。
演员表演非常入神,无论是珍妮康纳利还是莱昂纳多,还有吉蒙休斯表演都太有神了。
喜欢珍妮康纳利深邃的眼神(*^__^*) 和梁朝伟有一拼,值得一提的是另一部她主演的电影《梦之安魂曲》也是我非常喜欢的。
吉蒙休斯唯一入围过奥斯卡的非洲演员,影片中他的内心表演很多,忧郁,愤怒,纠结等等。
影片中莱昂纳多说这是被上帝遗忘的国度,让我想起了另一部影片《上帝之城》。
同样是深受战争的苦难突然感觉我们生活在天朝是多么幸福跟他们比我们真的是在天堂,想想非洲的难民好吧,所以生活即使再不如意,我们应该也是幸运的,所以无论对什么我们还是少一些抱怨和不满吧
根据暖手同学的教育,看完《战争之王》后一周又看了《血钻》,两个影片差不多讲的是一件事,非洲大陆出产的钻石,变成了武装分子的财源,用来买枪炮武器,最后争夺的仍然是国家政权,自然资源。
非洲大陆的故事钻与枪在非洲差不多是这样一个故事,你问一个非洲小孩说“长大了要做什么”“要抢钻石”“抢了钻石做什么”“买枪”“买了枪做什么”“杀人抢地盘,抢更多的钻石!!!
”《战争之王》的杀人魔王父子俩映射的是利比里亚总统父子,而《血钻》说的是塞拉利昂大屠杀,他们两家是邻居。
《血钻》中女记者说的好,屠杀2万人的新闻在CNN中只会出现1分钟,排在天气预报之后。
这不是台词,这是现实。
新闻报道只在死亡人数创新高的时候才会有兴奋点,哦,这次大屠杀死了3万8千人,比上次足足多了200个人。
非洲,是被上帝遗忘的角落。
两个导演的世界观《血钻》的导演赫赫有名,拍过《燃情岁月》《最后的武士》,对于观众的心理把握非常准确,帅哥莱昂纳多死的时候,怕有不少女观众哭得比《唐山大地震》还惨,不过让普通观众情绪波动的同情的是死掉的帅哥,羡慕的是藏了粉钻逃出生天的黑人,是异国情调战争背景下的相恋。
虽然《血钻》的战争场面极其残酷,但背后作恶的无非是中饱私囊的商人,穷凶恶极的联合军,对现实充满了这样非黑即白的描述。
影片结尾让40国签署了协议,限制战争国的钻石出口,并一再告诫消费者,只要你不买钻石,血钻的悲惨事实就可能不会发生。
我只能说导演非常的天真可爱。
比起《血钻》的严肃认真紧张激烈来,《战争之王》多了些幽默,好像挺让人放松,但不妨把它视为面对人生的无奈和自嘲。
《战争之王》的结尾让尼古拉斯凯奇走出监狱大门,告诉大家世界上最大的武器出口商正是那5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这种秩序是不可改变的,所谓的战争之王,无非是一出荒诞戏里的龙套而已,如果你不上场,照样有人出演。
可以说《血钻》导演的世界是非黑即白的,是坏人逼死好人的,是可以被很多好人的力量改变的。
而《战争之王》导演的世界是混沌一片的,只有灰色没有黑白的,充满了无法改变世界的无力感。
两部影片的争执当然,这两部都是五星级别的影片,《血钻》也有许多对现实的批判和谴责。
比如黑人问战地女记者“你在写我们国家的故事吗?
你们国家的人看到了会来帮助我们吗?
”,来自美国的女接着说“不”。
但我总觉得《血钻》的力量没有《战争之王》那么大,从“逃出这个该死的地狱”这一点来看,联合军的独眼首领、钻石贩子莱昂纳多和被追杀的黑人并无两样,而最后得到圆满结局的黑人仅仅是因为他运气好拿到了粉钻,把这一点作为故事叙述的推动力,显得苍白。
而《战争之王》始终是冷冷的,旁观式的,客观的叙述。
观众得到的,更多是冷静的思考。
这一点从豆瓣评论就能看到,《血钻》排名靠前的评论是讲帅哥的,《战争之王》是讲故事本身的。
原文:有图片有被豆瓣敏感删除的数据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19f9a30100lcdd.html
看之前,以为是关于爱,关于战争,关于利益,原来一切的一切是关于——真相——钻石的真相,那些放在橱窗里、展柜里、《蒂凡尼的早餐》中令赫本驻足的、爱做梦的女孩们梦寐以求的,是这个吧!
“一颗钻石引发的血案”,我竟这样放肆的调侃真的是对它有失公允,但从这背后能看到的一定震撼人心。
所罗门只是一个普通的渔夫,黝黑的面庞透着非洲居民天生的淳朴、本分,盼着儿子狄亚长大成人,实现他的理想——当个医生,有个相濡以沫的妻子,小女儿,刚刚出生的小儿子都嗷嗷待哺。
欢笑都只是暂时的,狮子山所谓的联合革命军的到来打乱了这里的一切,打着为国家为人民的旗号,滥杀无辜,小孩子被拉去充当童军,幸运的 逃走了,不幸的 做了俘虏,被砍去四肢,所罗门的四肢保全却被捉去替革命军挖钻石,,这到底幸还是不幸?
这一切都太快了,幸福去的太快了,经历过惶惑与非人待遇的所罗门也意识到为了全家团聚是该做点什么,于是铤而走险。
丹尼,一个走私贩子,长年游走在南非,为那些非法开采出来的钻石寻找买主,早年当兵的经历让他跑得快,跳得高,反应灵敏、随机应变,追踪、躲避,俨然特工一枚,莱昂纳多这身段不难让我想到Cobb。
麦蒂,女战地记者,来到非洲——原始却又贫穷的地方,带着拯救的信念,身体力行。
三个毫无关联的人就这样机缘巧合的走在了一起,钻石内幕、解救儿子、离开非洲,三人纠葛的利益就这样集中在了一颗粉红色的钻石上。
利益确实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丹尼差点就成了金钱的奴仆,计划、旅途、交涉,为了钻石无所不用,连麦蒂都可以一语道破“你在利用他”,可丹尼反唇相讥“你在利用我得到你想要的新闻,我利用他得到钻石,这没什么好说的!
”只是丹尼忘了,自己也有弱点,一路上都陪伴着所罗门,所罗门的爱子心切,避难营中与老者有关做好事的探讨,丹尼曾无助的说:”石油、象牙、黄金···不知道上帝会不会原谅人类的自相残杀,原以为上帝会来拯救我们,可是,上帝早就离开了!
“或许是真的失望了吧。
其实个中转变最大的也是丹尼,麦迪、所罗门更像是他身边的传道者,用爱与信念去感染他,让他从利益与罪恶的泥沼中挣脱出来。
当他完成质的转变,当他将钻石再一次交还给所罗门时,也是他离开的时候,他看清了,倒下了一个革命军还有千千万万个革命军,也会有更多的所谓雇佣军去消灭他们,为了什么,金钱···他用生命捍卫住了重塑的人格,向世人展示了,耀眼钻石的背后,是无辜百姓的鲜血凝聚的,我们在享受欣羡的目光,惊人的赞叹,无限的虚荣的同时,世界的某个角落,就有人在无缘无故死。
这种从未停止过的现象貌似比五星红旗背后的意义来得更为真实、更为残忍。
可以想见,所罗门来到他一辈子或许都到不了的城市——伦敦——所谓的有钱人的地方,隔着玻璃看着那串闪闪发光的钻石是个什么心情。
这些外在的东西重要吗?重要或许也不及一家团聚,就像麦蒂说过的”不是每个非洲人都是坏人,不是每个非洲人都不做好事,不是非洲每处地方都在自相残杀“。
影片的结尾,所罗门一家拥抱在一起,在他们的不远处,钻石黑手就拿着那颗钻石仰头对光欣赏,强烈的对比,隐射的更是精神的崇高与低下。
同样是具有号召力、感染力、启迪心智的影片,不禁让我想起前段时间上映的《肩上蝶》,后者更像是一本儿童读物——适合5岁以下儿童,什么时候中国导演能沉下心来,把情节丰富了,人物饱满了,手法精致了,这中国电影就有希望了。
看罢此片,真的下了一种拒买钻石的决心了····一些浅谈,欢迎指正!
这是一部反映真实非洲社会的冒险剧情片。
结尾小李子的人性反转和美式英雄主义让人印象深刻。
看完会对非洲社会增加了解吧。
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其实钻石供应量没这么稀缺,也就是不用这么贵,主要是英国人控制了全球钻石市场供应量啊,俗称“囤货”。
每一颗钻石上都有数不清的鲜血,人们的虚荣谋害这苦难的非洲人民,理性购买钻石,杜绝冲突钻石,也算的上是部公益性质作品。
最后索罗门翻看杂志镜头,让人伤感,生命很脆弱同时也很坚强。
血钻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心灵震撼,战争的残酷,欲望的贪婪,一颗钻石沾满了无数人的鲜血…初看电影名字,不知“血钻”是何意,原来是“血腥钻石”。
极炫目的钻石和刺目的鲜血在一起应该是怎样的风采?
这部电影拍得很稳,不做炫耀,不做夸饰,对非洲这片富饶而灾难深重的土地进行投射出深沉的关注。
这次,甚至白人也拯救不了他们,因为每个人都对利益俯首称臣:白人的军方首领、本土黑人的反政府武装、钻石贩子、甚至那个黑人的小儿子(在最后一刻把手枪指向自己的父亲)——复杂的人性和所谓的政治在此暴露无疑。
这是一部颇具野心之作。
黑人们的种种行径让我想到凡可怜者必有可恨之处。
钻石固然有着自已的美丽,但它的背后侵染着多少血色,电影《血钻》中不仅有着亲情与爱情的奠基,更揭露着非洲动荡的原罪,长达两个多小波澜壮阔的非洲史诗,当璀璨的光芒湮没了非洲这块失落大陆最后的光明,虽然人的贪欲永远无法满足,但人性的光芒亦然永恒。
看完血钻的第一感觉就是上帝把钻石的颜色给搞错了。
包括橡胶,金子,石油颜色可能都是错的…… 这部影片将男主莱昂纳多复杂性格展现的立体丰满,诠释得到位精彩,令人拍手叫绝……黑人男主角的表现也不错。
从头至尾的酣畅淋漓,经典完美,剧情设计的也非常明了。
让人感动,导演手法太高明了。
我有一个女同学,几年以前,我们俩都转发过一个公众号上关于香奈儿等品牌为了制做一个皮包是怎样“精益求精”的。
我还记得他们的工厂为了得到一块完整的豪猪皮、鳄鱼皮、鸵鸟皮、貂皮、狐狸皮等等是怎样虐待动物的。
在我看来,“虐待”这个词的分量用在它们身上还是太过“仁慈”了。
仁慈的倒像是显得人类的仁慈太过轻飘了。
比如豪猪(到底什么猪也记不大清了)。
在豪猪还是个小豪猪的时候,在它对这个世界还没有热切体验过的时候,就开始了被圈禁的一生。
工作人员把它单独放置在跟身体差不多大小的箱笼里,目的就为了防止它伤着自己、打架、睡觉翻身等一切损伤皮质的活动。
失去小伙伴、失去自由,这还不是最惨的。
还要每日每日地给它纹身,为的就是将来这些大牌包上的花纹有种浑然天成的质感。
你以为杀死它抽筋剥皮就是最残忍的吗?原来还不是。
为了尽可能保有活皮的那种肌理和纹路,于是,它们先被电流击晕,再被人们小心翼翼的活体剥皮……那种剧痛中醒来惊恐的看着自己皮肉分离,看着同样血淋淋的同伴时的绝望和哀嚎…我实在没勇气想象下去。
可我也只是看了这么一篇文章就觉得痛,而它们却想要好好地活下去啊可可香奈儿女士应该也不会想到,她所追求的“解放女性的双手”变成了拎着一只只狐狸、鳄鱼的手。
在我看了小李子主演的电影《血钻》后得知,世上70%的钻石都是带血的,甚至是带人命的,继而想到,它们不过是一些碳元素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而商品社会利用人们物以稀为贵的心理,引导男性为女性消费,更觉难堪。
“人间至美,不过鲸落。
鲸落海底,哺暗界众生十五年。
”当人们在它身上嗅到了金钱的味道,它那巨大的躯体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鲸肉、鲸油和其他产品。
一头100吨左右蓝鲸的价值达10000美元…于是,每一条能活60年的鲸鱼本来能以自己的尸身储存33吨的碳元素,惨遭捕杀却被迫释放成了二氧化碳……怎么说呢,这就好比每次五一、十一大家出门都忍不住来一句:人真他妈多!但总有人还会生三胎四胎,人山人海可不就这样形成的么?“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洪水,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
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到了下一代,下下一代,生物的多样性锐减,『蓝色的地球』可能就需要Ai来虚拟体验了。
这也许比我们实际的体验更刺激,还不用劳苦奔波,但当你回到赤裸裸的现实,回到大多数时刻都要面对的、惨淡的现实世界时,想到这些物种它们曾如此生动而鲜活的存在过,我相信那种巨大的落差感足以裹挟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恐惧的深渊。
其实呢,正是每一个人微小的改变,才能产生集体量变从而引起整个社会的质变。
我也无权干涉旁人,只得从自身做起。
假使真的有一天面临极端环境,至少,对这个地球,我没有过多伤害它。
我在Danny Archer死的时候就要流出眼泪,就要流出眼泪了,那一刻,我知道我已经爱上了他,深深地爱上了他,而他的结局,也是我预料和梦想的结局。
那样的干净,那样的决然,那样的遗憾,而又那样的平静。
他不曾拥有家庭,他不曾拥有爱情,最后的时候没他有拿着枪,最后的时候他放弃了血钻,最后的时候他孤孤单单一个人,最后的时候他抓起了一捧红土(earth),最后的时候他拥有整个世界(earth)。
你记得吗?
你想起来了吗?
《丧钟为谁而鸣》里,最后的时候,罗伯特趴在地上,心脏紧贴着松叶,他只听到了敌人的脚步声,枪上膛的声音,自己的心跳,他面对的是自己的结局,so did Danny Archer。
我为了他们哭了,我为虚构的人哭了,不是因为他们死了,而是因为感动,因为他们终于找到了where they belong,那么我,会像他们一样找到属于我的地方吗?
我爬在首饰柜台里看着那些闪亮的石头,它们光彩夺目,使人心醉,纵使后面的标价令人咂舌,纵使在化学家的眼里它们只是碳原子用特定的结构排列出的晶体,可是总有人把它们戴上,那些石头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他们的脸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们看到了财富、尊贵,纵使石头里印刻的是贪婪和残忍。
The damn bloody diamond, the fucking bloody world!最可怕的是麻木,他们麻木,开枪杀死同胞就像踩死一只蚂蚁;我们麻木,乏然的工作得到的废纸只为换来一块石头,一块带血的石头,带着他们的血,也带着我们自己的血。
他们没救了,我们没救了,人类,没救了。
没人真正在意那些每日一条的“巴格达爆炸”的新闻报纸广播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没人真正在意手里的钻石、身上的皮毛、油箱里的汽油的背后又是什么,随波逐流的麻木,让人性丧失了最后一点点生的希望。
你对我说,清醒,那只是一部电影,一部好看的电影,Danny Archer不曾存在,他只是Leonardo DiCaprio的演技,可是你知道我有多么的想哭么?
你知道我看到了自己麻木的影子从自己的身下分离出来么?
你知道电影里有一些闪烁的光,超过了钻石的反光,投到了我的身上,映射在我缺失的影子上么?
你知道么?
每次,它们都这样完整了我的影子,总有一天,当它们重新拼在一起的时候,我会找到自己属于的地方。
————以上是情绪的分界线————不用任何证明,莱昂纳多已经得到了我心里的奥斯卡,他让我那么那么地爱上了Danny Archer,那个虚构的却活在我心里的男人,那个不完美却永远纯粹的男人。
我其实挺为小帅哥没有得到奥斯卡而遗憾的,Leonardo极其精彩的演绎了一个南非白人的形象,变换的不是他的口音,还有一个极具魅力的心理转变过程。
导演Edward Zwick拍片不多,是那种能够掌握好莱坞片剧情和节奏的导演,而且难得的在他的电影里都有一种渴求真善美的自然主义情调,从《Legends of the Fall》到《The Last Samurai》,再到这部《Blood Diamond》,他的电影都在广阔的山水土地之间一点点地带出我们正在逐渐遗失的纯真。
另一主角是非洲,这片被上帝抛弃了的大陆,就像电影里说的一样,TIA,this is Africa,如果想不被杀死就拿起武器,是这个残酷世界的唯一生存法则。
近些年好莱坞越来越把目光投向第三世界,在利益的驱使之下,还是有些难得的精品出现,《血钻》算是其中之一。
《血钻》——最帅的男人看了血钻有一段时间了。
记得当时看到丹尼(Leonardo Dicaprio)死的时候,我坐在那里,咧开嘴,闭着眼,大哭,很爽。
一直想写点什么,但一直也没写出来。
模糊的印象是两个男人互相的支撑,替代,殊途同归。
于是,今天我要抛却对一部电影的所有标准,背景、情节、叙事、技巧、政治意义都死去,我只想讨论一下迪卡在片子里为什么这么帅。
一个男人帅从来不是因为他单纯地帅,一个单纯地帅的男人让人没有任何遐想。
这与女人不同,一个女人是可以单纯地漂亮的,一个单纯的漂亮的女人可以让人浮想联翩:)。
所以,一个帅的男人必定是复杂的。
复杂必是吸引人的,尤其对那些有自以为是的自信的女孩。
这样的男人,怎能不帅?
一个男人特别帅的地方在于他背后有一个神奇的世界或他本身就是一个神奇的世界。
历数迪卡的片子:杰克为我们展开的一张笼罩在艺术与自由的星光下的流浪地图。
飞行大亨为我们打开一片无所不能,自由翱翔的天空。
丹尼带我们踏上这片远离上帝的动荡的非洲大陆。
对于一个女人来说,男人是某种手段,某种沟通世界的手段。
女人借与男人的发生关联而与世界连结。
片中有野心而又理想主义的女记者(Jennifer Connelly)不就是想在非洲这片混乱的土地上,通过丹尼了解战争背后黑暗的脉络吗?
我们好奇也向往的地方,不经由他们不能到达。
带我们超越凡常,这样的男人,怎能不帅?
一个帅的男人一定不是一个完美的男人或者说一定不是一个有无疑的正义感的男人。
他必定生于一个他不能理解的混乱背景中,有迷惘、有怀疑、有挣扎,有孩子般的叛逆与无助。
片中的迪卡说:“有时,我在想,上帝会不会原谅我们对彼此所做出的一切?
然后,我环顾四周,意识到,上帝离开这片土地很久了。
(Sometimes,I am wandering if god will forgive us for what we've done to each other. And I look around and I realize God left this place long time ago.)”他如此迷惘,如此困惑,如此挣扎,却仍没有丧失对爱的感知,放弃信仰也不放弃人间的丁点温暖情谊。
这样的男人让女人有用自己的热度去抚平他内心褶皱的冲动,这种爱的成就感让女人感到存在的欢乐与意义,这真是再重要没有的了。
这种男人,怎能不帅?
一个帅的男人,一定要有男人味。
片中的迪卡,脸上不经意的伤口,坚硬的胡茬,汗水血水浸透的旧军装衬衣,鹰般的眼神,兽般的生存能力,战火纷飞中矫健的身手。
他聪明。
他爱钱也爱女人,有办法征服她们,却也可以为了某种意义放弃她们。
他够义气,可以性命作赌,陪伴他的兄弟。
他并不是不惧怕死亡,却可以在无奈的境地坦然地选择放弃生命并安然视之。
他容易被爱打动,坚守自己所认为的正义哪怕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最可怕的是,世界遗失他,他却在一个女人心理留下深情。
这样的男人,怎能不帅?
最后,这个带着致命伤孤立无援地面对大军压境的男人在电话里对他的女人说,“我看到世间再美不过的景象,真想你也能看到。
”好吧,迪卡,你得逞了,我看到了一个世间再帅不过的男人。
我看过后想到的是秩序。
生活的规则。
我每天7点30起床,等待5天一次的不用装孙子的休息;拿工资,买一天比一天贵的房子;看报纸,每份报纸要付2元,每个周四才有;在路上靠右边走,碰见警察叔叔批评要接受。
记得一次关于信用的讲座说,人们之所以讲信用因为守信是一个重复博弈的最终结果,也是人对持续交易的理性选择。
这就是秩序和规则。
其实这些应该都不是我要遵守的。
其实目标就是活下去,然后活得舒适一点,这里的舒适包括自由。
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并不是只有那些生活的规则,甚至手段里没有那些生活的规则。
我小学的时候还可以在别人面前哭出来,初中还敢和老师对峙。
这些都是秩序之外的东西。
其实这些秩序都是假象。
货币不过是消费的走狗,时间不过是一个刻度,私有不过是被暴力保护的贪婪和软弱,法律是集体暴力,集体是为了分赃均匀。
每当可以远离这些时,就像觉得一下子甩掉了这个肥大的肚子,回到70公斤的体重。
7.0/10 分。2025.04.13,重看,CEE中欧及东欧版蓝光。时长02:23:21。。。我只想说,血钻我都买不起呀。。。剧情比较贴近现实,所以以前得分比较高。现在重看,已看过太多类似的,所以有点麻木了。剧情里还把钻石藏起来,方便控制价格。。。如今人造钻石蓝宝石遍地都是,各种有烧无烧眼花缭乱。让我很怀疑天然宝石还能保值多久。。。珍妮弗•康纳利,那时候就已经瘦身脱离婴儿肥了。到如今连胸都缩了。好莱坞真的是太卷了。要是天朝这边,五六十岁还要演少女了。。。我看见水中的花朵,强要留住一抹红。。。哈哈。。。阿诺德·沃斯洛在本片里戏份不多,我最记得他在《木乃伊》里的反派角色。几个配角都非常有特色。
从此Leonardo可以挺胸抬头说:叫我实力派
无感,leo一直强调:你们这些美国人.....但最浓厚美国味就是你啊
令我深有感触的是孩子们被洗脑,被战争消费,一个国家的政治形势对孩子们的成长具有深刻意义。世界的一端在为钻石自相残杀,另外一端则是和平安详的资本社会。而且这部电影太刺激了,场景气氛塑造得很棒。
补小李子片单来的,结果又臭又长看了两次倍速才看完,完全不吃这个题材,谢。。。
一开始并不看好此片,但是看到后来,才发觉我太幼稚,如此揭示社会丑恶,原来我们戴着的不是美艳,是鲜血 。
不晓得该怎么评价。。
小李子好Man. 这只是非法钻,如果这样就不买钻石 那无论做什么都是战争的帮凶。只要有强有弱,就有剥削。我们现在的工作不是也在被剥削 或者剥削着他人?
可以视为《The Constant Gardener》的续篇 非洲 野战 娃娃兵 奴隶 钻石 两位男演员的表现非常出色
来,大家猜猜看戴尔比斯是怎么建立的?电影拍的那些个破事儿就能称血钻,那戴尔比斯做大的历史那就是为了钻石不惜用尸山血海了堆了。这世界上最不要脸的几个公司,戴尔比斯绝对可以排前五没压力。
Edward Zwick - the master of mediocre direction, mushy sentiments and poor storytelling; the movie's redeeming value wholely hinges on its quality performances
对于这样的现实题材电影,真的是不好评价。明明是略显文艺的剧情片,却拍的和爆米花电影一样,就像机器加工出来的,煽情部分和动作场面被安排得严丝合缝,刚煽完情就打架,打架打累了再煽情。但是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是值得关注的,钻石行业的内幕以及非洲社会的军事安全,让人触目惊心。
个人对钻石这种东西无感,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只觉得非洲成为这样的人间炼狱,不认为完全是西方国家们一手造成的。这个国家政府本身的腐败,对人民的压榨剥削,贪欲,因战乱制造了成千上万居无定所的难民,我觉得他们才占有大部分责任,无论是政府军还是anti军都是黑吃黑罢了。影片开头的那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各方为争夺钻石矿场展开内战,成千上万人死亡百万人沦为难民,而他们甚至连一颗钻石都没见过。”。这句话我太熟悉了,把这句话放在赤道几内亚这国家同理,挖到石油后人均曾经1w多的国家,老百姓仍然没有过上好日子你猜是为什么呢。“you'll never leave africa.”。话说小李子和黑哥两人在后期真是配合得太默契了,挖钻石的那段精彩。
“几内亚,100万人的非洲第二大难民营,但在电视上,最多只能播1分钟新闻,在体育和气象之间。”
第一幕:非洲孩童印象中的"伦敦",意味着《血钻》是"西方"介入下的非洲故事,东方主义以反向地解构。观众和宣发人当然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可供"剥削"的娱乐价值。例如对于叛军"狂欢化"的暴力描写以及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本身。但是,结尾非洲音乐在"伦敦"画面响起,这大约则是一部史诗
美国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即使不依赖于经典名著畅销小说他们仍然能创作出一流故事的剧本,其次他们的视野远远大于中国,日韩,欧洲任何国家,关注到普通人根本难以想象的地方但又使之看上去合情合理。片中,莱昂纳多演技几乎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一口南非白人的口音,习惯性的口头禅,使人物更加形象
真不是racial,但所有这些关于非洲混乱政权背景的黑人苦情片都难看得要死
影片并非毫无瑕疵,也确实不够深刻,但在同类题材中已是翘楚。非洲的种种深重苦难、内战和血钻的残酷来历都令人震撼,片中还借女记者之口自讽我们都在消费别人的痛苦,一语中的。剪辑和摄影都可圈可点,小李子演技好到让我第一次真正喜欢上他了。故事本身十分沉重悲怆,詹妮弗康纳利太养眼。(8.8/10)
即使作为爽剧仍然不合格。人物行为与动机多处不一致,缺乏高潮,蛇头蛇尾。
很俗的故事…看似多线、但爱情有点莫名其妙、儿子“从军”很崩、家人团聚很平,也就钻石这条还算完整~至于那标榜的正义拯救价值观,被G8道貌岸然的商讨禁止新兴国家钻石贸易(想起了新疆棉)和那段所谓的黑人有点说不清楚还不如让白人统治的说法恶心的只剩下点“表面正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