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于英文听力的练习间隙赶出此文,趁着还有一些感触。
看这部片子多半是出于对张震的好感,而非导演金基德。
如果有,我承认,也只是一小部分而已,毕竟之前在《空房间》、《时间》及更早的《漂流浴室》里领教过这位韩国导演的功力。
过于赤裸的残酷,让人对生活会失去一些好的期待。
这个世界已经足够变态,我倒更是愿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掩耳盗铃般生活,毕竟心理的力量有时也是不可小视的。
去过官网,两张海报,偏好眼神特写的一张,不自觉地想起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犀利的欲望,之于单纯的迷失,或者只是成长必经的一小段路途,个中滋味,也只有当事者自己最明白。
而今,杨德昌已逝,《一一》里的小男孩早已不知去向,吴念真早已是台湾有名的文化人,张震也早已扬名影坛,在历经杨德昌、李安、王家卫、田壮壮后,又获金基德赏识。
时间真的是万能的,不管你相信与否。
之前八卦过一些相关消息,金大导演说张震是这部戏最适合的角色人选。
但如果时间倒回杨德昌,这样的结论是否还会存在呢?
同样的,相对于之前的锋利直接,《呼吸》的平静自然,倒会让人猜测金基德是否也有转型之意。
用眼睛就能演戏的,必是历经时间锤炼,放弃一些,又吸取一些,才能到达这般炉火纯青的境界。
这样的选择好坏与否,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张震给了我们一个惊喜。
在一个失语的维度,眼神是最好的表达。
死囚之漠然,救赎之交融,全在那双眼睛里。
关于细节,只喜欢女人在满是杜鹃和迎春花的房间对他说:“你的眼睛真漂亮!
”他笑着伸手抚她脸……但希望还没来得及开始萌芽,又被女人焚烧殆尽。
四季没有轮回完结。
冬天的漫天大雪里,女人找回了她迷失的,离开,留给他另一个残破。
女人在他身上没有实现的对男人的报复,另一个他做到了,谁都别想将他抽离。
他只属于他。
“如果憎恶是吸气,那么原谅就是呼气。
如果讨厌是呼气,那么理解就是吸气。
如果嫉妒是吸气,那么爱情就是呼气。
就这样呼吸着,结果水和油也会融为一体。
我们的憎恶和原谅,讨厌和爱情,有时也会让我们感到窒息。
想停止吸气的男人想深呼一口气的女人想顺畅“呼吸”的人们聚到了一起。
”所有的沉默、纠缠、挣扎和爱欲都只在一个封闭的空间。
可以尽情伪装得温和柔美,但墙纸撕去,又只剩下冷静和诡谲,那些无处安放的罪恶只能在互相慰藉与自我设置的情境中暂时荒置。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究竟几何?
金基德照旧如是发问。
他们说,一个人濒死的时候,会发出粗而重的潮状呼吸。
沉重得仿佛可以冲破胸腔。
那代表一种欲望与绝望,想要留住的却终于还是要失掉。
欲望,生命,还有,呼吸。
呼吸,又看到熟悉的金基德,失语的挣扎。
没有窒息过你怎么能够体会得出自由呼吸的快乐?
一个人的窒息,却换来另一个人的自由。
女人对死囚说,你知道窒息的味道吗?
他隔着厚的玻璃从小孔中拔下女人的一根头发,然后重重地吻一下,眼中透出的有绝望也有凶猛。
她在会客室里演着春夏秋,跳舞唱歌,那些美丽的回忆,在眼前复活。
终于,自由在冬季来临,是她逐渐陷于窒息的婚姻和他的救赎。
一切终将结束。
完结的时候,在耳边回响的还是那一轮又一轮沉重的潮状呼吸。
在《呼吸》中,金基德依然不遗余力的揭露人性和文明之劣根和无助,并且越来越现实,越来越冰冷冷。
这次的《呼吸》,不同于灵性的《空房子》、神性的《弓》、禅意的《春去春又来》以及通俗的《时间》,而是回复到当年《坏小子》的冷硬、晦涩的残酷氛围中,可谓是原味的金基德作品。
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
死刑犯张真和设计师妍虽然生命未亡,但魂魄早已死。
金基德设计的两个人物共性颇强,同样的遭人遗弃。
前者通过报复成为死囚,后者虽然自由但灵魂早以被判死刑。
以金基德的理念,角色的人生遭遇并不重要,重要的还是命题。
《呼吸》的主题形式其实是常见的婚姻背叛和人性消沉。
作为不幸婚姻中的受害者,两人面对现实的反应几乎相同,通过极端的形式以期摆脱自我灭亡的阴影。
婚姻的好恶都是两个人的事情,这是必须承认的事实。
而独立的自我是一个人的事情,这也很重要。
当高温的爱通过婚姻转换为恒温时,人性对于过往的美丽会爆发一种怨怒。
“谁可能回到从前?
不可能!
”这是情感的常态,是自我的奢望。
因为自我,恒温变为冰点。
于是,男人可能花心,女人可能出墙;男人可能丧失自尊,女人可能怨恨终生。
张真和妍,因人之将死和被爱所欺而获得观者同情。
但金基德只将这段畸恋作为引人入目的形式而已,其核心还是一贯的揭示阴暗、鞭苔人性。
张真死一样的目光早已不包含丝毫美好情感。
具备这种眼神的人,不仅心中不存在他人,而且连自我也丧失了。
神情的所在是那种原始的、本能的兽性心态,绝望人独有。
人性回归兽性,就如张真狂暴的现实行为,就如张真等待死刑前的自绝,就如张真唾弃一样的对待暧昧他的小囚徒。
张真在金基德这里有着符号化的含义。
妍在形同死灰的生活中丧失了自我。
自己眼睁睁痛苦的看着、等着真正的自我正在一步步远离自己。
更可怕的是,能够找回自我的力量早已自己被长期对他人的宽容和忍耐所击溃。
人在这个时候,绝望带来恐惧,恐惧带来压抑,压抑则带来爆发。
于是,行尸走肉一般的妍看到死囚会感同身受。
而作为女人,作为正常的人,妍在金基德这里也是符号一个。
运用色彩和象征是金基德的长项,《呼吸》中比比皆是,完全的将生活环境彻底的灰色起来。
影片色调一派灰冷消沉,满目皆是冬日的干燥阳光和光秃秃的大地。
金基德为这个故事构建的颜色隐然将社会对于情感冲突所表现的无能全盘托出。
女人和死囚相会的房间被浓烈的色彩铺陈为春、夏、秋。
在色彩中,女人和男人跳舞、亲吻和做爱。
鲜艳的色彩同影片基调形成鲜明反差。
当大众入戏以为这是一种宣泄和象征之时,却意识到这不是真实的,只是墙纸的作用而已。
就如同逼真的塑料花,即使很美,却不是真的。
在这里,金基德的人文与现实强烈冲突起来。
女人身处在文明,有着现代住所和人工花园,还有长长不尽的高速公路和车流。
女人将飘落在地的新洗衣物坚决的丢到垃圾桶中,女人将文明象征的希腊雕塑狠命敲碎,女人在严冬穿着春装走在寒冷中,这些象征性的镜头语言都是金基德鞭苔现实的残酷表现。
现代社会中的人都是被孤独和绝望感侵袭的。
因为,所有的人都已经或正在丧失那个纯正的自我,一直活在虚空中。
影片一直表现着爱与被爱这个主题,尤其是后者。
爱与被爱缺一不可,一个人认真的去爱,势必付出,而无法得到被爱却是莫大的悲哀。
妍为家庭抛弃自我的爱好,却得不到丈夫的爱。
女人看到死囚的经历,笃信这个男人同样无法收获被爱而自绝。
女人找到男人,三次爱的付出激活了男人早已坍塌的美好之心。
男人回到牢房,小囚徒因为失去被爱的可能而发狂的压迫自己的爱。
女人从男人的反应中得到被爱的感受,进而找回自我,羞辱了背叛自己的丈夫。
男人因为得到被爱而变得为爱而软弱,让自己在囚犯中从被敬畏转换为被征服。
女人用背水而战的爱拯救了死囚,两者之爱最终的爆发在性爱中完成。
其实,这样的行为并没有升华什么。
相反,金基德却通过这场预期的性爱彻底的讽刺和攻击了现实。
金基德为两个符号化的悲情人物埋伏了大量的心理根基,而两者行为和行为产生的结果才是金基德最为愿意表达的。
这种表达实质衬托出金基德哲学中独特的人性走势。
之所以这场性爱可能发生,是金基德饰演的典狱长导演的。
这个只在显示器屏幕上隐约的“眼睛男”并未真正出场。
这个高高在上的权力者一直通过屏幕如看戏一般的遥控了剧情。
你以为他人文吗?
不!
这个角色被金基德影射为社会操控者(也许还是宗教)的无能无为,只能利用权力来作组成和拆散什么。
在金基德心里,也许不是在抨击什么指定的人群,却是更为残忍的认定,那文明中高高在上的权力,确实有着它永恒无力改变的东西。
女人的丈夫在目睹现场直播后惊愕无语,实实在在的自食其果。
有趣的是,随后,女人和丈夫在雪地里和女儿一起打起了雪仗。
金基德的这段戏煽情而唯美,让观者看到了人性中的和谐和美满。
这是女人的终极目的,背水而战的她终究通过奇特的复仇方式讨回了丈夫的人和心。
金基德的残酷之处往往如此——社会所提倡的所有美好事务都是不可信的,只有认真参解人性劣根的黑暗,如报复,如仇恨,如征服,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妍就是这样,从无助无望的黑暗中重新回到温馨中。
即使,大众的观感有些诡吊。
在爱与被爱中,死囚一直在获取爱。
而施与爱的女人一直在通过自己诡异的行为向自己证明自己的存在,在寻求真我的回归。
因而,死囚并未在被爱方面付出什么。
女人留给他的照片被疯狂的囚犯们传递,被生吞。
金基德在这里彻底的体现了雄性的劣根。
照片被男人们争夺、撕抢,化为乌有。
可是,当照片中的女人背影被模糊却传神的画到了墙上。
争斗中的男人们都安静慈祥了,将这片模糊的图画视为女神。
这就是男人天性中根深蒂固的问题,汲取大于付出,贪婪大于关怀。
金基德为女人的回归找了充足理由,为了孩子。
而金基德为这两位精神病患者,也找到了更现实的出处。
女人在他们最兴奋的时候,屏住了他的呼吸。
女人为曾经瞬间的窒息而叨扰一生,男人因怒而剥夺了他人生命。
没有呼吸,可以感受死亡。
女人的这个行为,不仅为风格象征性的点题,也为自己的心理障碍找到了出口。
因为,这个行为让死囚感受了他期盼以及他带给别人的死亡味道。
由此而止,这段畸恋奇特的将两个濒死之人生生的带回了正常轨迹中。
呼吸,是人之常情的生理功能。
它不能停顿,很重要,却不被关注。
金基德的《呼吸》,就是用这个道理说明——无论生活如何灿烂和阴霾,人终归都是要呼吸的,人性也是如此。
当人性丧失了呼吸,就如最初的张真和妍。
看这部电影是因为张震,近些天连着看了他的许多作品,所以再看他的脸时竟有种因过于熟悉而导致轻微出戏的感觉。
凌厉的眉峰,嘴巴上方的小黑痣,两撇小胡茬,漂亮而深邃的眼睛,太熟悉了。
当初顺着他找到这部电影,看到导演的名字,恍然发现这个名字不知何时已经在我脑子里留下了这么大印象。
原来是《空房间》的导演,我想起空房间的最后男主在监狱中像鬼魅的一幕,忽然就明白了张震为什么也是这样,看到一位影迷说,金基德仿佛在掐着演员的脖子演戏,他为自己的演员统统打上一种独特烙印,所以找谁来演,演员的演技如何倒不这么重要了。
张真,看到这个名字我就笑了。
张真害怕死亡,因为他能做到对生命的消陨熟视无睹,他数次自杀却依然活着,就是他对死刑即将来临的无声反抗。
所以,当生命中最后一个带给他温暖的人却也要杀他时,他感到彻底的绝望了。
当局者迷,但狱友明白,最爱他的狱友带着疯狂的占有欲和望爱人早日结束心灵苦难的仁义杀了他,我爱你就让你死在我怀里,狱友是这么做的,我相信从前的张真也是这么做的。
那个妄想在死囚身上寻找与丈夫初恋感觉的女人固然是自私的,她那么疯狂的建造着仅属于二人的四季,等到梦中的冬季与现实的雪悄然重叠,她终于醒过来了。
脏了的白衬衫还可以再洗,虽然第一反应就是不想要,但还可以忍受。
死囚马上就要结束生命了,恋爱的美好时光终将彻底消失,但她还想死命留住一些。
于是她紧紧掐住死囚的鼻子,亲爱的,让我们在高潮中窒息,人死在最美好的时候就不会恐惧了。
做爱就与死亡一样,“所有的氧气都被我吸光,所有的物体都失去重量”,高潮来临时,我们与死亡唯一的不同,就在于呼吸。
所以,我完全原谅了这个女人。
因为她所剩下的一生,都会用来去敲碎带有瑕疵的泥塑,去洗净碾压过的白衬衫,丢弃有陌生香气的发卡,吊起淤青残废的胳膊,然后,在惨白的阳光下堆起脏兮兮的雪人,唱着没有音乐伴奏的歌,捏起泥土,重新雕刻自己的婚姻。
肉眼可见的物体,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要么有,要么无;唯独情感、情绪这类的东西,可以游离在两种极端表现之间,有时很容易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有时会停滞在一点,有时则不断地回荡在其中,爱与恨也许就是这样吧...人类对于情感普遍都是钝感的,我们通常能够意识到的都太迟,然而处于常态的人们喜欢在一个临界点去考虑事情,考虑目前的状况以及过去的经历。。。
当我们觉得在某几种情绪之间的时候,会难以辨别真伪,所处的情绪越多,越难弄清自己的真是感受。
要么爱着,要么恨着。
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相爱的人分手了不能在成为朋友甚至不能联系这样的思想,其实就是潜在的认为,要么爱到极致,要么恨得彻底。
我们不承认很多情感存在中间态。
尤其是爱情这个事情....女人不算漂亮,因为她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生活中的人物,不是光鲜电影明星,不是电影中刻画的人物,只是一个有真是情感的人,一个女人。
我们看到的只不过是导演展示了一些情感,把它外显出来,让我们看到,让我们深思,让我们有意识的刻意回过神来想我们的生活,想潜藏在我们内心的世界。
我慢慢心生疑问:那女人是在报复么?
我似乎也都开始怀疑,她是否曾是他的女人。
两个可怜的男人,加上一个卑微、胆小的小男人。
一个内心强大的女人。
那女人,在她脸上我看不到恐惧与无助,只是一种坚韧的无所畏惧的内在力量。
是什么铸造了这般力量,无人知晓,每个人心中的答案只与自身经历有关,导演也许只是想去让你变成其中的一个人,或许你是那个女人,或许你是那个囚犯中的一个,再或许你是那个看似操控整个画面的监狱长,导演也许只是想要让你从某个人身上,剖析你自己....我很感谢人类发明了电影,我也很喜欢这样的电影,一切只因我们活的太‘真实’了。
而‘真实’也是被人类虚构出来的,电影这个东西,把他人的生活暴露出来,我们就像是偷窥者一样的穿着隐形衣窥视着别人的生活,人类为什么钟爱电影,电影为什么可以不断发展,这样表现人类边缘情感的和“非正常”情感的电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起步的,我们到底能把电影挖掘到什么样的一种境界....从最早的黑白无声电影,到彩色有声电影,到利用科技创造的电影。
我们这一部分人,为什么偏偏喜欢回归到无声影像。
也许就是因为我们创造了'真实',有希望用另一种形式去揭露真实,而揭露的同时,我们又无意识的“失真”了,不断循环,弄得我们已经分不清真假虚实。
奇怪的是我们可以又爱又恨,爱恨交加,而为何不可以做到边呼边吸呢?
片尾的车牌号,突然让我对这个故事产生了另一种假设。
确定她与他的素昧平生。
丈夫以为妻子只是以此来抗衡对垒,率先败下阵来,其实抛弃情人并不是什么伟大的事情,在此看来形同交易,索然寡味。
我只相信,轻易就能抛弃情人的男人也会轻易抛弃妻子。
抛弃其实是不分对象的,并且容易成为习惯。
但交易,却最在乎对手。
她一心一意伪造四季,找到一个沉默求死的罪人来聆听自己无可去处的人生故事,回忆就像没有招领的失物,她只突然发现,那个陌生的、有着漂亮眼睛的男人可以是一个秘密的宝箱。
哪怕到头来是真的爱,哪怕如此真假莫辨,光阴也会在如此碰撞般的邂逅中流逝。
到头来是一场证明“死”的激情投入。
那女人,是并不想活的,并不想活在洁白衣衫的无数次洗涤和肮脏交替中,并不想活在陌生女儿和陌生丈夫的家里,她是在求死的这一点上,与死囚犯惺惺相惜。
反倒是求死的他,被活的欲念折磨得人鬼莫辨。
最后一次自杀,显然是在呼救。
这个曾经杀戮全家妻小的犯人,一定是对“活”太过认真了。
倒是伸手扼死他的同室囚犯才是地道的爱和占有的极致点。
是最通俗易懂的一层阴险,一定也是众人都认可、都理解的事情。
恰是为了演出人类这等对爱的低级理解力,这电影才存在吧。
故事以三口之家平静回家为结束。
表面上是多么温暖的团圆。
可伴随着罪人莫名其妙地被卷入一个悲戚妻子的报复或泄欲、终于惹来过多分量的嫉妒和恨而早于死刑而亡,任是谁都看得出其中的残忍吧。
我不觉得她是一个善良的起点。
那只是一个被失爱折磨到自私又任性的女人。
神经质的又岂止是她。
始终隐没于监视器前观看这一幕幕的监狱长官,是更自私、更残忍、更任性的主宰者吧。
我历来不以为金基德的电影里有温暖,那些短浅的暖意只像女人带进监狱的逼真墙纸,是完事了就要被狠狠撕去、被彻底打回冰冷残酷原形的表象。
我倒是更喜欢琢磨,在金基德每个凄冷压抑的电影中隐含着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硬性搭配成功的组合里,似乎反能有各色恶德显山露水的机会。
我也不认为在他的电影里,任何演员有表演的机会。
所有一切布景、情节、演员都是金基德牢牢掌控的棋子罢了。
一个女人,无意发现自己的男人在外面有了情人,她的感情世界容不下一粒沙子,就像她失手滑落的白衬衣,沾上了灰尘,就宁愿把它扔到垃圾箱里。
她骗不了自己,即使她企图将发夹扔进池塘里,将她男人外遇的证据永沉湖底。
可是冰封的湖水,包容不了这枚惹祸的发夹。
就像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段誉她娘,知道段王爷在外面有别的女人,就作践自己,将自己的身子给了大理城外破庙旁边的一个断腿乞丐。
这个女人,也选择把自己的感情安放在一个即将被判处死刑的犯人身上。
这样的选择很简单,她的雕塑,需要在密封的空间里完成。
她刻意的在囚室里营造春夏秋冬,刻意的让自己在他面前显得很快乐,囚犯真的以为这个女人爱上了自己,他绝望的人生有了期盼。
可是,这个女人只是将自己和他男人的记忆强行的复制在了犯人的身上,通过这样来雕塑一份她可以掌控的”爱情“。
在他的男人和情人断绝关系以后,女人发现,自己还可以接受沾上了灰尘的白衬衣,即使她的第一反应还是将这件白衬衣扔进垃圾箱里。
囚犯苦苦等待“冬”的来临,到了行刑前的一天,女人还是没有出现,他又一次选择了自残,这一次,不是出于对死的恐惧,而是希望能多活一天,再一次看到这个女人。
自残的工具和部位已经很熟悉了,这一次的自残,很顺手。
可能因为这个囚犯漂亮的眼睛,又或者,女人希望自己的雕像不再残缺。
她一手雕刻出来的”爱情“,需要她去完成。
这一次雕塑行为,没有了道具,没有了海报,铁栏杆外面就是冬天。
经历了一次从头到尾都不用脱裤子的性爱释放以后。
女人居然用自己的嘴死死的咬住囚犯的嘴唇,用手堵住囚犯的鼻子。
如果,囚犯没有反抗;女人将会第一次作出完整的雕塑。
可是这次的作品一如的残缺。
女人的嘴唇上沾满了鲜血,冷冷的看着惊恐未定的犯人。
犯人被带回了囚室,就像女人把自己的雕塑放进烤箱里一样,厚厚的门在他的身后关上了。
另外一个试图雕塑自己”爱情“的囚犯,面对不完整,甚至失败的作品,选择了和这个女人用榔头砸碎雕饰一样的方式---毁灭。
读不懂爱情,我只知道呼~~吸~~~。
金基德的第三部电影空房间,,春夏秋冬又一春,还有,呼吸想起豆瓣里曾有人说如果你失恋了就去看金基德吧关于婚姻就象女主角手中的雕塑一开始,,精心设计,,用心雕刻时日已过,,只有放入箱中珍藏,,冷冻但最终还是逃不过被砸碎的后果关于爱情就象缓缓落地的白色衬衫从地上捡起还可以斟酌是丢到垃圾桶还是拿回来重新洗过关于吻就象录音机里春夏秋冬轮转不停的歌时快时慢,,时温柔时激情互相纠缠的两人明了其中最重要的意义是否每段出轨的婚姻需要两个人的背叛才能重新融合?"你看到我和她结束了","看在孩子的份上,别去了"而原来如果正大光明的偷情就可以把一切说的慢慢悠悠婚姻里出现这么多讽刺的镜头,,,是谁还说应该重新在一起?金基德的电影画面平静略带张力冲突看起来都微不足道,,对白都是越少越好镜头,,是一切语言最好的代名词金基德的电影说着一个残酷的理由却用一连串唯美的画面即使有血,有死亡仍然安静得失去紧张感那个冬天发生的那段故事用一首歌做为结尾是否又是一个春夏秋冬又一春的故事呢?
一向对 [一个人如何进入另一个人的内心] 比其他话题要更有兴趣热度。
其他话题比如,相爱的细节,分手的原因,那些都是相似的,而前者,每一个原因都有自己的色彩。
张震在那间布置着满满春色墙纸的探监房里,看着那个女人为他歌唱舞蹈时泛起的笑容,是真正让她进入内心的开始。
她的照片,她的亲吻,她对自己情感的坦白,她以太直接的方式进入他的世界,而且动机不明。
对方的动机不明却丝毫不影响自身的情感转变,他第一次见她后在玻璃上留下的唇印,他第二次见她时在全剧中唯一泛起的笑容,他第三次见她时激烈的亲吻,他第四次见她时迫不及待的神情,之后的做爱,以及对生命的抛弃和留恋。
全剧他没有一句台词,但一个好演员,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可以足够。
当然那也是导演的聪明之处,既讨巧地赢得卖点和特点,又精妙地带过言语不通的弊病。
但总觉金基德刻画的永远是片面性格之人,一侧丰满,整体残缺。
对女主角本身并无好感,长得不是我喜的类型,暴露情感的方式也太过神经质。
偶尔喜欢她做雕塑时的动作和眼神,歌唱时的真情流露,但韩语的表达方式和太过极端的情感变化,让我觉得性格过分地有点过头。
但相对男主而言,刻画地是更为到位的。
也许对喜欢掌控概念的金基德而言,人只是载体,无需丰满,细节到位便已足够。
影片中印象深刻的细节点1,衬衫丢弃的衬衫如果代表怨恨和放弃,那丢弃又被捡回的衬衫应该代表放不下。
那个时候是觉得这个女人是如此不负责任地闯入对方的世界又离开。
其实她根本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2,雕像以自己制作的雕像来隐喻自己,戴上的头花表示对情妇的对比,和对丈夫的示威。
敲碎雕像代表着对丈夫的情感和家庭的放弃。
3,裸体裸体除了与弗洛伊德所谓的性有关,也与真实生活中真实自我的压抑有关。
女人压抑自己太久,选择死刑犯也许也是一种无需负责不怕后顾之忧的释放的选择。
所以觉得他们之间根本不是爱情,至少从女人的角度而言不是。
4,亲吻第一次见面就可以产生亲吻的欲望,是他长期压抑的对温暖的需要,也是这个人物性格中,真性情的体现。
5,摄录机及其背后之人偷窥是人的需要之一。
另外,豆瓣这剧情介绍实在太傻了..
死囚犯与良家妇女的爱情故事——很多介绍都这么说。
我觉得根本就不是这样。
主角可能是死囚犯与良家妇女(这称呼真搞笑),但真正涉及爱情的还是女人与其丈夫。
另外再算上死囚犯与另一个死囚犯的男男爱。
女人的家庭丈夫出轨,女人却只是沉默,或者不停的做雕像,雕像是一个有一支翅膀加一支断翅的女神像。
再不就是带孩子,和女儿一起做幼稚的事情。
甚至会神经质的拿别人用过的发卡带在头上,凶狠地拒绝丈夫把发卡拿下来。
不与丈夫讲一句话。
她表面是安静而顺从的,内心却无人可知。
她冷眼瞧着丈夫因接外面女人的电话时露出的笑容,不发一声。
终日追踪关于死囚犯李真自杀的新闻,近乎执念。
她是爱他丈夫的,所以默默忍受丈夫加之于精神上的伤害。
但承受是有限度的。
因此,当忍受到一定程度时。
她去看了死囚犯李真。
李真其实只是一个通道,让女人重返她与丈夫美好爱情的通道。
正如女人对死囚犯所说的关于死亡5分钟的事。
她死了有五分钟,变成一只鸟在天上飞。
在她模糊的记忆中,那是及其美好的五分钟。
所以有时候,她想重返那遗失掉的五分钟。
但她无法找到重返的道路,正如他无法重返丈夫的心。
而囚犯在电视上出现了,他即将死去,或许他是离死亡最近的一种人吧,因此安全,不会背叛。
可能就是怀着这种心情,她去见了死囚犯。
她像一个落入凡间的天使一样出现在李真面前,为李真讲述她 的故事。
她尽其能地让他看到再也不会见到的监狱之外的自然美景,以四季 的形式展现。
把会面室用墙纸布置的充满有季节特色的氛围,如满目的繁花,或清凉的海滩,或鲜艳的枫叶。
而且每次她都会穿上相应季节的服装,带过来相应的道具(游泳圈等),亲自为其演唱一首歌,最后递上一张自己的私人照。
女人在死囚犯面前尽显其风情,显其温柔,显其宽容。
但一回到家,脸色僵硬,仍然不发一语。
男人终于忍不住了,他问,你在外面是不是有别人了。
女人当然没理他,第二天照去。
男人决定跟踪。
在监狱保卫科长的办公室里,他看到监视屏上女人与死囚犯吻得热烈,还有墙壁上似曾相似的长满枫叶的山。
死囚犯被拉走后,男人放大女人的表情,发现女人的脸上是深深的悲伤。
很深很深的悲伤。
虽然没有一滴泪。
男人仔细看着放大了的女人的脸,不发一语。
或许就在这一刻,他才终于发现他伤女人有多深。
之后,男人断绝了外面的女人,专心的想让女人回来。
男人虽然之前有不对,但终究回头了,而且对女人宽容而有耐心,甚至是令人感动的。
女人最后一次见了死囚犯后,看到男人和女儿堆 的三个雪人,便加入他们的雪仗。
最后,一家三口坐着男人的汽车回家,车内女人和男人低低的唱着冬之歌。
女人终于还是获得了爱,宽容与救赎。
而死囚犯在监狱中被恋着他的死囚犯勒死了。
终究是死去。
死囚时张震演的,一时没认出来。
眼神闪着噬人的光,赤脚,像只野兽。
电影基调有点灰暗,但最重要的是,女人终获救赎。
女人与死囚犯间应该没有爱情。
根本没这个可能。
女人其实是多么深爱她的丈夫。
丈夫其实也爱她,但他在久远 的时间中已渐渐遗忘,所以才会做出伤害女人在外面找女人的事情来。
女人可能这样对自己说,我把所有的爱都放到死囚犯身上,然后,在他行刑的那天,就能带着我的爱永远的消失了。
我也不用再爱,不用再痛苦了。
她原本是这样打算的,秘密的孤独的绝望的进行一次精神性自杀。
她把自身置于幽暗的无法见到日光的地下通道,踽踽独行。
宛如那死去的5分钟一样。
但是深爱她的丈夫终于发现了,他向他伸出了手,向她重现了光明。
他们之间的爱情被时间遮掩、层层叠叠被深埋地下。
但是,一旦爆发,能量巨大。
一场沉默的拯救。
观众是不是监视器前面的人,旁观着这一切。
看不大懂..对于女主的美感很难产生共鸣、、但可以理解成为是一种病态的美
做作又无聊
可能只是不对我的口味,女主角的那个双眼皮看起来很像化妆新手贴了双眼皮贴,这样的电影只会让人觉得很奇怪之外没有别的感觉。。女主角的行为很奇怪,他老公也很奇怪。。总之就是很奇怪很不怎么样。
他没有死于刑罚,却死于爱。很好吧。
春夏秋冬又一春对季节的感喟,空房间孤独的密闭囚室,坏小子里的欲望凝视,时间里的河正宇,金师的糅合和化解能力令人叹服。推荐人OPQR谈及白衬衫的精妙隐喻:“她忍不住松手,让白衬衫从阳台坠落,享受堕落与失重仿佛濒死体验;衬衫被车轮碾过她直接扔进垃圾桶,却又折返捡回,就像婚姻有过污损也无法抛弃。”
人性之莫测,究竟是因为单纯还是复杂?
俺沒文化你可別蒙我啊!真是不懂這邏輯了,俺只看到了周旋在倆男神中的家庭主婦T T這跟呼吸有任何關係嗎?爲什麽去招惹死囚啊?!
一个个有阳光的冰冷下午。
越看到后面越有料,特别是夫妻两在车上唱起歌的时候整个被感染到。
一呼一吸,呼出的是绝望,吸进的是情愫。吸多了会痛,呼多了会窒息。张震是会用眼神说话的演员,仅凭眼神便能俘获观众的心。
好吧俺一点也不喜欢,甚至觉得脑壳疼,应该说是今年看过的最做作的电影了,而去年看的最做作的电影正是《空房间》,金基德就TM不会拍点正常人么?一部80分钟的电影还让人觉得浪费时间,属实牛逼。
编剧出彩些,男主角张力不够
主角张震没有一句台词的文艺片。
大家对期盼已久的金基德第14部电影《呼吸》评价普遍不高。虽然我对《呼吸》的评价也不高,但这并不妨碍我继续关注和期待金基德,他低成本速成创作不会让人失望。
一串四季换一次呼吸。结局不错。
太冷了 并且看不懂
还好吧
天哪!!!
金叔叔很幽默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