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第六集没沉住气就来打星。
因为之前看过电影有了情怀并未觉得剧情平淡,反而动漫版表现力不受约束使得观感活起来。
女主感情没有前者,和男主的互动少了苦涩多了浪漫,再加上喜欢樱井孝宏和坂本真绫真是一本满足。
op绝赞,如果说电影的BGM蓦地能够打动人,动漫的BGM是融入了剧情里。
看电影的时候是去年暑假,工作没找到闲赋在家看的,图的是打发时间,但仍旧被他们用一生来编辑大渡海而感动。
看动漫是工作了之后,更能理解男主知道西岗调走之后的心情。
像我这么没有自信的人在知道要独自面对工作的责任时候真的像陷入土泥一样。
最后的亮点画龙点睛,感受到了制作者的心思。
真的是把匠人精神诠释到淋漓尽致。
以前从来没有想过,一部词典需要费这么大的心力。
词典是什么,是连接人与语言之海的扁舟,人通过语言才能够相互交流理解。
能够找到自己一生所热爱的事情,并且能够投入全身心去做,真的是很幸福的事情。
《大渡海》所经历的一波三折,其实在我们工作中也很类似,我们能否遇到各种预期之外的意外,都能坚持把自己所认为正确的事情给坚持下去呢?
编舟记,大渡海,听上去富有诗意的比喻,却感觉像是自欺欺人的教导人安贫乐道的戏码。
编修词典和航海工程,都需要安静的忍耐力、苦心思和忍耐他人不解的眼光。
很多事情完全是背着潮流开的船,可铺天盖地的逆流,挡不住心头的“业”魂,与世隔绝的淳朴,和一个单纯到手机都没有的人。
男主原来做营销,在那种人人看好的地方,却不快乐。
在自己所爱的诗意的地方,如果不顾他人言语,当你安心聆听,便会看到海上的月亮,听到风沙沙作响。
kotoba,言叶。
如果每一天都像一片叶子一样过去。
这个世界里只有小木屋、细腻的阳光、温柔的汉诗、精致淳朴、安于贫困。
所谓的“业”,便是不闻杂念的一种主观的恬静和信仰吧。
真的编舟,也如此吧。
无人看好凿刻小船 我心依然眷恋大海
2016年10月番尚未开始播放之前,个人最期待番的并不是之后让人眼前一亮的“黑马”《冰上尤里》和《少女编号》,而是这部原作大有来头的《编舟记》。
动画《编舟记》的原作曾被改编为电影,电影于2013年4月13日首映,在2014年3月荣获第37届日本电影学院奖,影片《编舟记》还荣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共计12项大奖,当年日本甚至用它去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这样传奇的标签,让我对这个题材颇为特别的动画当然颇为期待,尽管我没有看过电影版,但是我对于日本人对于这种题材的把握是很有信心的——毕竟日本人恐怕是全世界最崇拜“职人精神”的民族了。
动画《编舟记》,描写了玄武书房辞典编辑部的员工为了编纂中型辞典《大渡海》而奋斗一生的故事。
编纂辞典,这是一个看上去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工作,然而仔细想想会发现这个工作一定非常的枯燥乏味,重复的机械工作不知道要做多久,没看这个动画之前我甚至从没思考过“编纂一部辞典要多久?
”“编纂辞典真的能赚钱么?
”这样的问题,而似乎从小见过的辞典大多是不断的在被修订,小时候更理解不了为什么一部《现代汉语词典》要修订那么多版,那到底有什么意义。
看完这部动画,我不但了解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更是深深对所有辞典编纂人肃然起敬。
事实上很多人真的为了编纂一部辞典耗费了一生,动画中《大渡海》这部辞典的编纂用了十三年,而实际上动画中提过甚至有人用了三十二年编纂一部辞典,而我们中国清朝的那部《康熙字典》,由皇帝下令,傾国力去编纂都用了六年才成书。
国家编纂辞典是为了有益于统治暂且不提,当代一家出版社去编纂一部辞典明显是不赚钱的,那么为什么还要去编纂辞典呢?
正如动画中马缔和荒木所说。
辞典是帮助人们相互理解的东西,在和他人交流、或是读书的时候,我们会接触到许多语言词汇,这些语言的背后是留下它们的人。
他们在想些什么、又想表达什么,辞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些事情。
我觉得这就是辞典的意义。
但是,辞典不是万能的。
毕竟是人编纂的,不可能囊括所有的词汇,而且语言是活的。
语言的使用方法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新的意思会增加。
有些词语如同套匣一样,新的意思加入进来,原来的意思却越来越模糊。
正因如此,人们不断的编纂辞典——变化的语言和逐渐消失的语言,以及新出现的语言中,为了让人们不论在哪个时代都能相互理解。
而日本又因为其语言的多外来语的属性,造成每个年代都需要不断有有新的人去编纂新的辞典才能使辞典能达到辞典应有的作用。
但是毕竟编纂辞典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能坚持下来实属不易,而为什么日本有着众多的以个人名义去编纂辞典的人呢,正是因为他们的“职人精神”。
“职人”看上去简单,但“职人精神”代表着精益求精,坚韧不拔和守护传统,而辞典的编纂工作非常完美的诠释了“职人精神”,做不到“职人精神”的人是不可能完成这项工作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编舟记》开始时松本老师对于荒木能找到年轻人一起来做辞典编纂工作是不抱希望的,毕竟当今浮躁的社会风气下,年轻人中弥漫的金钱本位的思想尤为严重,更何况即使在日本这种崇拜“职人精神”的国家,辞典编纂这种工作也实在显得太不起眼,它甚至不能带给你名声,而日本“职人精神”传承最好的餐饮业,起码“职人精神”能为你带来世人崇拜的目光和大众对你的认可,哪怕你是个手艺人,一旦真的技艺超群,也会有媒体对你追捧,这些虽然未必是好事,但是起码能成为年轻人愿意去做这些工作的原动力。
而辞典编纂,恐怕永远也很难成为民众的焦点——动辄十年的时间,未完成之前什么都没有,外人谁也不会看到辞典编纂人的努力,而实际上辞典的编纂本身就必须“精益求精”和“坚韧不拔”,甚至一部辞典编纂当中就需要两代人传承,辞典编纂简直就是“职人精神”的最完美写照。
《编舟记》厉害的地方就在于把辞典编纂这么个枯燥的工作,用对玄武书房辞典编辑部的职场日常、生活日常片段的描写,让观众在“静”中看到了“燃”,让人深深为编辑部的每个人所打动。
《编舟记》中,编辑部每个人物都散发着“职人精神”,而且作者对于人物的安排巧妙,正像剧中对于“西行”一词解释时一样,编辑部中每个人都像西游记中的人物一样完美配合,而且人员数刚刚好,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松本老师作为《大渡海》企划的创始人,从项目的设立开始一直为之付出,直至最后患癌症在《大渡海》即将出版前离开人世;荒木作为最早和松本老师合作,因为到了退休年龄又因家庭问题不能继续编纂《大渡海》,是作为把主角马缔带入辞典编纂这一事业的;主角马缔实际是《大渡海》项目的第二任传承者,名字本身就是个梗,与日语“真面目(认真)”同音,而作者更是把马缔设计成简直为辞典编纂而生一样,内向而又认真,词汇量很大却又不会和人用语言表达,最开始居然在玄武书房的销售部上班(未解之谜:他到底怎么通过的面试呢?
),不过正是因为他作为销售人员完全不合格表现才被西冈注意到,成为全剧的开端。
到了辞典编辑部的马缔如鱼得水,他对于辞典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从后来的辞典纸张的三次打回和四校发现一个词漏加就毅然决然立刻要求停下所有工作重新检查24万条词汇表现得淋漓尽致;西冈作为男二在全剧的表现更是非常棒,能言会道的他是个非常适合做对外工作的人,在马缔来之前一直想转去宣传部,并不喜欢枯燥的辞典编纂工作,动画最开始的剧情让人觉得是个轻浮讨厌的家伙,但是马缔加入后,随着辞典编纂工作的展开,他也慢慢爱上了这个工作,作为全编辑部最具有对外外交能力的他,在保住《大渡海》项目的出谋划策并实施还有后来对于委托执笔的小田老师的刁难事件的解决上,都让人最为感动,这两个片段也都是全剧最燃部分的担当,私藏马缔情书和开导后辈的小插曲也都完美呈现了一个马缔的损友角色,其人物的讨喜程度甚至超过马缔。
而佐佐木女士扮演的是全编辑部的后勤担当,看似默默无闻,其实她才是自项目确立开始始至终唯一一直在为默默编辑部付出的人;而马缔加入编辑部13年后才加入编辑部的岸边小姐代表着《大渡海》项目的年轻人的新一代传承者。
《编舟记》的音乐使用也堪称绝妙,使用了大量汉字的激燃OP更是让人心潮澎湃,尤其在动画第四集上层开始有要废止《大渡海》项目的流言后,全编辑部为了保住项目各司其职拼命努力时的绝妙OP插入使得该OP音乐简直神得不行,每天上班前听一听简直让人一天都有都有了动力;而动画的超舒缓ED更是与辞典编纂的“静”相呼应,巧妙地节奏安排使得往往每集的剧情最后都是舒缓的部分,ED的插入经常非常合适,ED还让人能联想到马缔和妻子香具矢的爱情,正如剧中松本老师所言,尽管辞典编纂人要为辞典献出毕生,但是没有恋爱、没有家庭的话,对于编纂辞典反而是不利的,那样会没有生活,只有有了生活才能在辞典编纂工作上更上一层楼,而同为“职人”的香具矢和马缔的恋爱也堪称绝配。
《编舟记》以一个独特的职业人群作为题材,通过对他们对于职业奉献毕生的描写,赞美了日本的“职人精神”。
“职人精神”确实是愈发浮躁的当代急需推崇的精神,之前本人在餐营业创业时深感我国对于“职人精神”的缺失,如今国内绝大多数从事餐饮的人都被金钱蒙蔽了双眼,高房租的客观压力,使得人们都忘记了初心,一个个老板都只去看所谓经营学、成功学,而没几个人还去真正关注自家的菜到底怎样了,为什么在堪称世界美食第一大国的中国评出几个米其林餐厅这么困难?
并不单纯是中餐馆与西餐厅的评判标准不同的问题,如果你去日本走一走,看一看那边的口碑极佳的餐厅是什么样的你就会懂什么评判标准有问题完全使我们在自欺欺人,人家大多餐厅还是在以“做好菜”为首要,而我国的餐厅老板眼里大多只剩下“赚好钱”了。
而实际上被这种思想侵蚀的行业远不只餐饮业,我们的确是需要好好学习日本的“职人精神”了,我们当代的张秉贵、时传祥实在是越来越少了,本人一直都认为少看点所谓“成功学”吧,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只有“有钱”这一条路。
本文首发在有妹社区
放上第二集中松本先生的一段话:“辞典是渡过语言之海的一叶扁舟。
没有语言 不能表达自己的思念,也不能深切感受别人的心情,人们乘着辞典这一扁舟,寻找最为合适的语言,浮上黑暗的海面,收集微弱的光芒,语言是光。
然而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有人不能找到合适的词,失去目的地的茫然在心中滋长,为了让这些人安心地乘上小舟,我们为之编纂的辞典:写作〈度过汪洋大海〉名为《大渡海》。
渡过语言这苍茫大海的一叶编舟,积极录入新的语言,写上简洁明了的释义,为了让《大渡海》成为靠近人们思想的辞典。
一言以蔽之,是为构筑一个彼此互相理解的世界而助一臂之力吧。
”这一大段解释配上bgm 着实使我这样文化素养不是很高的人都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有一种去研究文字语言的冲动!
看半泽直树的时候,直树父亲的一句话令我影响深刻:“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螺丝支撑起了日本”。
日本从国外进口材料,加工之后再运到外国销售,支撑着日本经济也正是这种工匠精神,几十年如一日地从事着同一个工作,平凡而又枯燥。
馬締さん是很幸运的,很羡慕他,能遇到伯乐荒木さん、知音西岡さん、贤妻林さん、良师松本さん,人活在世上也是需要靠他人支撑着的。
编舟记,很励志的故事,没有勾心斗角,没有魔法科幻,没有天才超人,有的只是生活的平淡和朴实,希望我们也都能找到一份值得一辈子从事的工作。
有些书,读了第一句就再也放不下了。
有些歌,听了第一段就永远记住了旋律。
有些动画片,看了第一集,甚至哪怕只看几分钟,也都会爱上它一辈子。
《编舟记》就是这样一部动画片。
先说句题外话吧。
最近我有个课题要结题,还有几万字的报告要写,所以心情是可想而知的烦躁的。
不过,我还是决定休息一下,抽空看看这个新近存下来的日本动画《编舟记》。
本来就是想放松一下,没想到竟然被感动得无以言表。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以编撰字典为主题的动画片。
主人公是个天然呆,典型的平民相儿,背还有点驼。
但就是这么一个人,生活却给了他自己的无可替代的使命。
当他莫名就会对一个词汇进行精辟定义的时候,当即将退休的辞书编辑部主任在众多的推销员里一眼就看中了他的时候,当整个编辑部都在朝着一本叫做《大渡海》的辞书开始奋斗的时候,不仅片中的人物眼光闪亮,观众仿佛也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是否,生命也给了我们每个人无可替代的使命了呢?
辞书是人们渡过语言之海的一叶扁舟。
没有语言,没法表达自己对别人的思念,也不能深切感受别人的心情。
人们乘着语言这一叶扁舟,寻找最恰当的传情达意的方式。
所谓“浮上黑暗的海面,收集微弱的光芒”,语言就是这个光芒。
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有人不能寻找到合适的词汇,失去目的地的茫然在心中滋长。
为了让这些人安心的乘上小舟,《大渡海》就是为此而编纂的词典。
最受不了的就是这些意义。
辞书的意义,语言的意义,“大渡海”三个字的意义,一旦开始思考这些意义,生活就会瞬间变得充满意义。
影片不仅提示我们思考辞书的意义,思考语言的意义,更让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
它让我们有机会重新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有如此这样或者那样的一群人,在不为人所知或者为人所知、但却不在光鲜亮丽的表面之地,在精彩地生活着,在不停地前行,在执着地付出,在默默地实现着人生的意义。
一只名为“小虎”的猫,和一位慈祥的、时不常会说出特别朴素但特别有哲理的话的老奶奶,构成了主人公原本的生活。
显然,那只小猫填补了主人公不善与人交际的空白,却恰到好处地成为了其邂逅挚爱的钥匙。
影片画面与镜头的纤细感,如同一首精美的诗歌一样耐人寻味。
更不用提,那本来就非常到位的对白和词句了。
或许,也只有在日本动画中,我们才能见到编撰辞书这样根本不可想象的题材,或许也只有在日本动画中,我们才能感到充满梦想的真实感,和为了有意义地活着而倍感欣慰的那种内心激励。
无论是表面上激动的流泪,内心中热血澎湃,还是表面上平淡地微笑着,内心却流着感动的泪水,这类片子就是这样的走心。
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看这一群编撰辞书的人将怎样的面对生活了,将怎样从千篇一律地乏味中寻找趣味,将怎样从那浩瀚无垠的辞藻中遴选出最符合“大渡海”精神的那一艘艘“渡船”了。
我甚至迫不及待地想挖掘在自己生活的周围,那些精彩地活着的各行各业的人们的故事。
什么叫艺术来自于生活呢,什么叫追寻梦想呢,我想看看这部动画片就会找到答案的。
动画影评俱乐部 inside
读完原著后 我把我码在收藏夹里已经积灰的动画作品拿起来看了迫不及待再看完原著后的当晚看了第一集 惊叹于动画的表现与制作力 词海的浩瀚 乘舟者的无力与冒险 用生动的画面绘意出来 本身作品将词典比作小舟 这是一个特别妙的比喻 而动画作品将这一妙处更加直观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这是一点二是声优阵容的强大与演技之出众 马缔的配音樱井孝宏 西冈的配音神谷浩史 松本老师的配音麦人老爷子 香具矢的配音坂本真绫 岸边绿的配音日笠阳子 尤其是前三个角色的配音 真的让我觉得书中的形象一个个活起来了 考哥的演技 马缔这个角色在原著中我感觉是很榆木的人 但考哥的演绎 让我觉得这是个认真温柔 有一股韧劲在里面的角色 麦人老爷子在配音松本老师暮年之时的表演 真是让人揪心又感动 这个人像是沉入了《编舟记》的世界 越来越深 堕于深海。
本番的oped 以及BGM 特别出彩 尤其是ed 月色下波光粼粼 倾诉爱意 又不是遮遮掩掩 含羞待放 而是表达出自己的心与对方的心渴望交接的热情 在这如水的月光下 我却深爱着你 あなたが好きよ 而BGM 该燃时激昂慷慨 该轻松时惬意情调 如和煦的阳光 舒适的清风 沐浴着 感受着 那种对待词典编纂的态度 那种择一业 爱一生 那样的匠人精神 到最后的传承 我的眼里泛着泪光 松本老师看到了初稿 却看不到词典的最终出版 虽是遗憾 但像松本老师所说“能与你们两位一起编纂词典,是我最幸福的时光,我的内心已没有任何不安与遗憾”;马缔站在走廊 流下了眼泪 “还是赶不上” 令人心碎。
当词典最后出成 大家内心虽然很激动 但表达于脸上就是平常的笑容若思想不自由 若我们不是一个自由的人 怎么能够让我们手下的作品熠熠生光呢 我觉得这部作品的内涵真的好多好多 且思想很深✓
小说改编,日式温情+工匠精神,故事说过于乌托邦,每个人显得过于真诚善良,叙事真实性锐减,显得几十年编写词典,如同故宫修文物,似乎轻松容易。
其实恰恰相反,辞典部门就是出版社冷宫,要人没人,要钱没钱,光杆司令加退休职工+合同工,干活人少活多。
开场时欢迎会廉价中餐馆看出端倪,后续词汇遗漏而临时增加短工也是证明。
的确欣赏与向往其乐融融的工作环境,充满人情味。
但几十年编一部效率,当年新鲜词汇早就过时,前计算机时代效率低下。
的确佩服严谨工匠精神,选择适合纸张与校订遗漏词汇。
恋爱桥段预示三代修典人交替,毛头小子成主任,新女职员遇见新恋情。
情节略老套,同一屋檐下就恋爱了。
勤奋但内向的马缔,外向但懒散的西岗,互为表里的搭档。
配乐动听,衬托很棒,简单故事情节加入浪漫色彩。
尾声松本主编在辞典正式出版前过世,突出悲剧色彩,人生总有一丝遗憾。
最认同最后几句话。
日本没国家投入词典,所以词典语言是自由。
而天朝恰恰相反,语言规范化成政治延展。
讲的是一个花了十几年时间编纂字典的故事。
非常有三浦紫苑的风格,淡淡的叙事,但是非常动人心弦。
编字典的故事听起来非常无聊,事实上这个故事其实和我们想象中的编字典的故事相差无几。
但同时也把编字典的艰难和寂寞非常生动地展现出来。
在现在这个时代很难想象话十几年的时间就做一件事,而且不是能带来巨额财富,莫大名声的事情。
花时间编出来的字典到底卖不卖得出去呢,能创造多少利益呢,如果只考虑这些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编了。
编字典,听起来就是一件多么枯燥乏味的事情啊,实际上工作也是真的漫漫没有尽头。
这就是作者厉害的地方,把一件看似无聊的事情写得引人入胜。
一方面保留了这份工作本质中带有的枯燥漫长和寂寞,同时通过对他们工作的表现清晰地传达出这种枯燥和寂寞的意义。
另一方面通过对角色和他们各自生活和感情的描写增添了很多趣味,也让这一切更真实可感。
我真的佩服作者对语言和氛围的把握,充满了她的个人特色。
在第七集和第八集之间仿佛少看了一集,十几年的时光就这样毫无描写地带过了,但是不难想象马缔就像他名字的发音majime一样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十几年如一日地沉浸在在编纂字典的事业中。
其实不止是他一个人,松本老师,荒木老师,佐佐木小姐,还有虽然离开了辞书编辑部但依然保持对辞书编纂关心的西冈,都在这十几年,甚至在此前更长的时间里为自己的信念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生命。
这也是为什么松本老师在字典正式面世前去世格外令人惋惜。
这也是为什么在看这个朴实平淡的故事的过程中非常平静,但是看完了回忆这一切却止不住眼泪,这份坚持真的非常打动人。
这里面传递的价值观非常日本。
要我自己说字典有什么意义的话我会说是为了保留文字,保留一个地区或者时代的文化。
但在编舟记中,编辑部对辞书的理解是编纂辞书就是编织一艘小船,可以带领人们穿过文字和话语的海洋,帮助人们更好地传达自己,也更好地理解彼此。
这种解释比起我的硬邦邦的理解充满了更多人文主义的理解。
尽管故事里的时间是在十几年前或者几年前吧,但是花十几年编字典真的值得吗,花看不到尽头的时间和功夫制作出一个可能没有很好结果的东西真的值得吗,那个时候的大家还查字典吗,还需要字典吗。
编辑部给出的回答是需要。
更多的,他们是为了自己信仰在努力。
为了达成自己的理想,愿意花十几年甚至更多时间来做这件事,不计回报。
这是一种非常日式的价值观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也许是他们说的匠人精神。
能花十几年甚至一辈子时间把一件事情做好,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到,这也是这个故事打动我的地方吧。
大渡海出版了,但之后的人生,马缔也会一直拿着词条本随时记录下听到的新的词语,把自己的人生奉献到无休止的字典的修订和编纂过程中去吧。
松本老师去世前给编辑部留的信中说哪怕没有看到大渡海正式面世,也没有遗憾,因为他知道马缔会把这件事一直做下去。
松本老师本就做好了为这本词典奉献一生的准备吧,先前以为再也碰不到好的编辑了,现在有了马缔,那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虽然自己可能看不到,但总有一天大渡海会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成为连接人与人的小船。
不由得想到初中的时候不是查字典,而是故意去翻字典,从同学的名字开始,查这些字什么意思,了解到同学们名字中所蕴含的家长的期望,非常有趣。
同时也会随便翻,看各种字的各种意思,其实是学到了很多。
后来没有什么不认识的字了也就不需要查字典了。
出现电子词典和网络词典之后其实已经很久没有查纸质词典了,在这几年理书柜的时候当做最用不到也不重要的书放进了书柜的最深处。
不禁想到现在这个时代我们还需要字典吗,如果需要的话还需要传统意义上的纸质字典吗。
以前上学的时候老师还是要求大家用纸质字典,不要用电子词典。
现在还会有这样的要求吗。
这两者之间有区别吗,有的话区别是什么呢。
这一点我一直没有想明白。
更进一步地说,现在还有人像这样用尽一生投入到编字典的事业中吗,应该还是有的吧,只不过不为人知吧,希望是有的。
或者说现在还有人耗费自己的一生在看似没有尽头甚至可能没有成果的事业上吗。
我不知道。
但是我也许敬佩他们,并且希望他们能实现自己赋予自己事业的价值,并能从中获得莫大的满足和成就。
同时再一次提醒自己要珍视所使用的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表达能力。
就像编舟记中所说,语言是有生命力的,是在不断变换的,会有新的词语被创造,也有词语因不被人使用而被淘汰,但这绝不是说我们可以放任表达和语言固话和劣化,哪怕这也是一种变化。
不要浪费了千年积累传承的文化,更警惕现在流行语所带来的对语言使用结构和习惯的破坏。
个人觉得比电影更还原。明朗又沉静的感觉。云田老师的人设完全符合我的想象。可惜的是集数所限,剧情不够连贯,起伏不鲜明没有书中的紧张感,人物刻画不足。但是啊,还是唤起了自己对辞典和背后之人的敬畏以及对这些感知到自己天命的人的向往与羡慕PS:想知道新华辞典过去与现在的故事啊
三浦しをん作為直木賞作者,原作要高段很多。TVA氣氛比較僵硬,也有些做作,常在無意義之處過度渲染,對應該放大和誇張的情感細節反而一筆帶過。雖然並不難看,卻也沒有達到PV的期待值,往十月番裡一丟顯得有些可有可無,無法成為倒A檔的救難。
3.5 还是喜欢真人版
剧情十分拖拉,我这种 四月、四叠半神、都能坚持看完的人,居然没能坚持下去。
不知道能不能用昭和感来概括。但这种平静的节奏也是久违了。
今晚月色真美,风儿甚是喧嚣
电影更短点,也很精彩。
西 冈 正 志 是 理 想 型❗整体来讲完全不对味,大多角色做作生硬,分数不能高🤔
十月唯一追的一部,可惜自己还是活在三次元的人,虽和其他某些新番比肯定是秒杀,但动漫呈现方式的限制太大,还是偏轻,轻小说变轻动漫加入很多戏剧性的元素夸张化。与之比对,电影版则是一种精致化的拔高。不过随便看看,还是挺赏心悦目。
一晃十几年。
很写实的作品?平静的编辑部的日常
温柔优秀 平静却动容的一部番 一辈子钻研自己所爱之物的心情 编舟亦是编人生
难以想象中国会有编辑出版方面的职业剧,在日本,近年就有电影《编舟记》到日剧《重版出来》《校对女孩河野悦子》,和这部动画版《编舟记》……把职场的特点与娱乐性反映得恰到好处,羡慕邻邦。
在这个时代还能拍这样一个编辑辞典的故事,可以说是非常用心和温暖了。“语言的定位不可以是提高权威和控制他人的道具。语言是自由的,编制语言的人心也应该是自由的。” Chris
2018改编
感觉从声优到作画都很工力 当然剧本本身也很赞 但不太戳我的点 下里巴人不能get的阳春白雪系列
坂本真绫
看了两集……放弃了。很平静温和踏实的剧,很喜欢日本能把所有的职业和一点点固执,都变成一个大主题。但是最近可能静不下心来。之后如果再看了再来改评分吧。
5这动画太认真了。
2.5,看完动漫版的瞬间对电影版的失去了兴趣,即使女神宫崎葵是主演。太过无趣,以至于看完最后一集也没有意识到已经结束了。而且动漫的表现手法很刻意,不够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