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was totally shocked by this film.Every time I saw this kind of movies regarding ethnic cleansing and massacre.I am going to be very grieved and sad for what happened to them.Facing a so terrible situation,the UN soldiers just like a bystander with indifference looking all the things happened and just said: “I have no choice” No help until left.So disgusting! Although finally Joe left Rwanda along with the army,as an ordinary people, I can understand his fear for die after seeing so many families were killed by the machetes. He just want to be alive.At the same time,Father Christopher’s dedication and love for Rwanda is worthy of being engraved and appreciated forever,as well as by the history.I am so fortunate that I can be born and live in a so peaceful country,no war,no massacre,no racism,just full of love and warm.
很久以前看过《卢旺达饭店》,印象深刻。
前不久刚好看了也是反映民族大屠杀的《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
只不过讲得是波黑地区的故事。
我也写了影评,记录一下: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466333/今天看完了这部《杀戮禁区》。
总感觉味道不是很足。
尤其是最后那个黑人女孩,穿得衣冠楚楚的去找白人男孩,傻乎乎的问:“当初,你为何要离开我们?
”好像这男孩不离开,这些图西族人就可以获救一样!
这里不谈剧情,主要是谈谈卢旺达大屠杀的背景。
一、卢旺达的民族构成。
卢旺达由三个民族构成:胡图族、图西族和特瓦族。
1、特瓦族属于几千年的原住民,类似于印第安人之于美洲。
但很原始,也很弱小,可以忽略不计。
电影里,也没有涉及到特瓦族,虽然在大屠杀中,他们也有不少人被杀死了。
2、胡图人和图西人都是外来的。
据说胡图人先来,所以人口占了80%多,图西人是后来的,人口较少,只有20%不到。
3、三个民族之间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从文化、语言、风俗等都几乎一样。
4、民族划分以前是没有的。
是欧洲殖民者去了之后,划分的。
二、卢旺达的政治统治1、卢旺达从1600年到1960年代三百多年里,都是占人口20%不到的图西人在统治着占人口80%的胡图族人。
如何理解呢?
可以类比于我大清,少数满族贵族统治着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人。
也可以类比于印度的种姓制度。
图西人是高种姓,胡图人是低种姓。
图西人是瞧不起胡图人的。
当然,事实是图西人里面也有穷人。
所以,图西人和胡图人底层通婚的也很多。
2、殖民地时代,图西人和胡图人很难分清。
为了方便统治,比利时人按照财产进行了民族划分。
简单说,有钱的就是图西族,没钱的就是胡图族。
然后,比利时人让图西族人担任统治者,统治胡图族人。
3、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
比利时国内不安定,这时候,法国出现了,背后支持占人口大多数的胡图人搞民主运动。
结果图西人的统治被推翻。
结果第一位胡图族总统产生。
就是影片里说的飞机失事的那位。
这位总统名为:哈比亚利马纳。
这位仁兄1973年(36岁)担任总统,每次选举都是99%的支持率。
一直到1994年(57岁),足足当了二十一年的总统!
如果不是飞机失事,估计这位年富力强的胡图人,只怕还要干个二十多年!
要说这不是独裁,估计,你自己都不相信。
这个人在革命前是什么呢?
相当于首都特种部队的头头,负责保卫首都的安全。
或者相当于首都卫戍区司令。
手握兵权。
类似于袁世凯之于清廷。
那么胡图人的革命如何呢?
当然图西人要镇压啦!
据说死了胡图人也有几十万。
【需要查资料哈】加上几百年来的统治,胡图人当人对图西人恨之入骨啦。
4、原来的图西族人被推翻之后,都到哪里去了呢?
当然是流亡海外了。
看看地图,卢旺达跟乌干达是接壤的。
所以,原来的图西族统治者们都跑到了乌干达去了。
还弄了一个“ 卢旺达爱国阵线 ”,这么个组织。
这个组织在乌干达于卢旺达边界处,目的当然是推翻卢旺达的胡图人的统治,恢复图西人的统治了。
5、这样,卢旺达国内是胡图人统治,国外又有一个图西人的造反组织,两族人当然不得太平。
这样打来打去的。
最后,在大国协调下,胡图人总统哈比亚利马纳【57岁】和胡图人总理 阿加特夫人(Madame Agathe) 【41岁】,与图西人的组织 卢旺达爱国阵线 ,签订和平协定。
但很不巧的是,刚刚签订协定,总统就被飞机失事了。
这样,国家的元首就成了总理 阿加特夫人。
阿加特夫人也是支持和平协定的,但总统失事第二天,她就和丈夫一块被激进的胡图族人杀害了。
同时被虐杀的,还有十几名派去保护他们的比利时的联合国士兵。
因为总统失事后,胡图人和图西人互相指责:胡图人称是图西人害死了他们的胡图人总统。
而图西人则称是激进的胡图人暗杀了温和的胡图人总统。
加上之前积累的民族矛盾,于是大屠杀发生了。
这个可以类比于1927年“四·一二”的蒋介石在上海的”分共“。
“爱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遗忘”- 看的时候有很多话想说,结束后看着屏幕上的谢幕,看着一个个介绍当年幸存的人,久久不能回神。
电影很惨烈,而现实可能更加惨烈吧。
“两个月有七十万卢旺达人死于那场种族清洗”轻飘飘的一行字,是多少血肉卖埋于其下。
-- 我还是始终不能理解,为什么总会有“种族歧视”甚至于会有“种族清洗”这样惨绝人寰的事。
在观影的时候,看到最后联合国维和部队撤离,守在学校外的流民(or胡图政府的人)说“开始工作”,不禁冷汗涔涔,这时候或者说当人开始把种族对立放于心中时,那在他们眼中,图西人甚至维和官兵甚至神父,只是一件物品,一只蚂蚁,说碾死就可以碾死,只有难不难而没有能不能。
-- 这个片子同样也很讽刺,讽刺联合国,讽刺一些“文明国家”所谓的保护,讽刺所谓的“人权”,讽刺一些假惺惺的制度。
但不知是看的太多还是心里早就明白,一切制度和机构只是为了维护运转,或者说是象征性的意义居多。
所以当看到一边是图西族遭受屠杀的画面,而另一边是假惺惺的发言人在为不把此次事件定义为“种族屠杀”借以洗脱自己的责任时,只感到习惯性的可笑。
当bbc的记者坚持不来这里报道,却因为听见有几十名欧洲人在这里就改变了主义。
当法国的维和部队来到学校,却说只为带有法国人以及欧洲人而来。
这时候,肤色真的成了唯一区分你是人还是我是人的标志,肤色竟真的成了一个人能不能活的理由。
即时他们有车,有枪,即使连欧洲人的狗都能上车,却坚决不拯救一个图西人。
我可以理解现实中我们谁都不是救世主,可这样冷漠的态度,还是让人觉得齿冷。
-影片全程揪心至极,而一切种子从影片开始有人在登记不同种族人的居住地址时就开始了。
从登记地址,到过路时通过身份证明来辨别种族,只觉得越发荒谬可笑。
我可以理解为其实他们自己也并不能分出来面前这个人是什么种族(毕竟同出一源,非常相似),于是变通过这种粗陋的手法进行区分,进行杀戮,这不是很荒谬吗??
--一开始我对于男主人公的形象,后续发展心理有所准备,确实是一个“天真的”从“幸福国度”里来的妄图改变世界的年轻人。
所以很明显能看到男主从一开始的不甚在意,以为会有人拯救这里自己不会有危险,以为只要有bbc记者报道就能万事大吉,到后来亲眼目睹了一次又屠杀后的崩溃和改变。
真正让我意外和泪流不止的是神父。
这才是一个什么都懂,却心中始终坚持信仰的,尽可能的在现实中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每一个人,最终用自己的生命献出了最后的爱,保护了几个孩子逃跑。
一开始当局势开始恶化后我看到神父的淡定,从容,甚至能通过一些智慧和手段买到药,我还在想神父应该是一个见惯世事的人,后来看到他在如此危难的环境下还要做弥撒,还要读圣经,我甚至觉得他有些虚伪。
但其实,是我不懂他的信仰,我不懂有信仰的人,信仰上帝的人,是什么给了他力量,促使他做出来一件又一件勇敢无畏的事,可能我只能把它定义为无私,勇敢与爱,可又明白也绝不是这么简单。
当神父买药回来看到路上的一切暴行,当他知道联合国要求维和部队撤离的消息,他只是平静的说“要把该做的事做完”。
他已经知道这些图西族人的命运,担他在人后愤怒崩溃过后,还是履行着自己神父的职责,尽可能的给参加弥撒的人们带去最后的平静与安慰。
第一个让我突然绷不住想要哭出来镜头是,当联合国维和部队要撤离时,图西族人各种恳求拦车无望,这时候有人提出了最后的请求“我们是父母,儿子,亲人,我们只希望死在一起”,他们这时候的请求甚至不是活着,而是恳求有人用枪打死他们,以便不被胡图人砍死,以便不用遭受更多的痛苦。
当这个卑微的恳求都被拒绝后,他提出了能不能只打死孩子,不要让孩子遭受更多的痛苦。
实在难以想象处于那个环境中人的恐惧,甚至恐惧到但求速死。
而第二个让我泪崩的地方就是,当最后的部队也要撤离时,神父留在了人群中。
就在我以为神父就要跟剩下的人待在一起,以至于不违背他的诺言,他的良心,他的信仰,所以要静待死亡时。
我看到神父组织人们拼命的往皮卡车后塞满孩子,然后自己独自一人开车闯出,想要为这些孩子博一线生机之时。
眼泪轰然而下,他不是士兵,不是有决定权的高官政要,他只是在这片土地生活了三十年的一个老人,一个无法眼睁睁看着人和孩子在自己面前死去的普通老人。
他在面临路上的民兵路卡时,我曾以为他能够凭借自己对于人情世故的了解,凭他在这生活里三十年为人们传达爱的经历,甚至希望他凭借自己是外国人的身份安然度过。
当我看到在路卡处神父看到了自己认识的人并且试图感化他时,突然的,对方拿出枪来,就这么简单而粗暴的将神父打死了,而在倒下的最后一刻,神父还在为看到了女孩的逃跑而危险。
当我充满希望时,影片却直接赤裸裸的将人性,或者说真相揭开来—世上本就没有多少幸运的事,处于那场风暴中的人民尤其是。
-结局是女孩活了下来,可我甚至觉得这只是给电视机前的人们一点安慰罢了。
-心很累,又很多细节想写,看这个影片过程中,不止一次的想到最近的乌克兰事件,在我们不知道的角落,可能悲剧正在重演。
又想到了南京大屠杀,更是心痛至极。
而这些甚至性质大相径庭。
可是普通人的死亡与流血是一样的啊!
到底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理由让人可以残杀和自己一样的人。
一时间觉得不知如何整理,如何下笔。
感谢幸存的人,感谢将这些罪行记录下来的人。
“爱的背面不是仇恨,而是遗忘”
与《四月某时》相比,同样是讲述卢旺达大屠杀的电影,英德合拍的电影《杀戮禁区》(2005)选择的角度则有所不同。
虽然这两部电影都拍摄于2005年,但《四月某时》直接采用了几个图西族家庭在大屠杀中逃亡角度,更直观的讲述了这场灭绝人性的大屠杀,也更能引起观众心理上的共鸣。
而《杀戮禁区》则采用白人的角度,讲述了联合国部队是如何抛弃前来避难的图西族人,让这2500名被抛弃的图西族人最终成为了弯刀下的冤魂。
在影片中,面对载满联合国部队的撤离车辆,只有一名白人神父留了下来,最后以生命为代价保护了十来名图西族的儿童。
通过这部影片,我们知道在1994年的这场大屠杀中,联合国撤离了维和部队,让屠杀变得更加疯狂,最终导致80万图西族人被屠杀。
而我们作为联合国中的一员,究竟做了些什么阻止屠杀的努力?
我作为一个普通人,自然不可能知道。
但那一把把来自到我们的弯刀,难道就不能让我们有一点点的羞愧吗?
在影片最后,当一幅幅大屠杀幸存者的照片呈现之时,我的心也揪成了一团,——这是整部影片最感人的时刻,心中复杂的感情真是一难一言难尽。
而正是这些幸存者积极投身于《杀戮禁区》这部影片的拍摄,最终让更多的人都了解到这场大屠杀的真相。
最后,我还想补充一句。
目前能见到的反映卢旺达大屠杀的电影只有三部,除了上述的《四月某时》和《杀戮禁区》外,还有一部是《卢旺达大饭店》。
《卢旺达大饭店》也是从白人的角度,讲述了饭店中的一名白人经理保护图西族难民的故事。
因此,我真希望能多拍一些反映卢旺达大屠杀的电影,在全世界播映,让更多的人受到警醒。
周六的下午,我开始看这部《杀戮禁区》。
名字听上去有点可怕(事实上影片讲述的事件已经不足以用可怕来形容了),但我是被最上面那张海报所吸引。
它有两个名字,分别是《beyond the gates》和《shooting dogs》,它是根据1994年卢旺达事件中的真实事件所改编的,不少当时的幸存者都捐款/参与了这部影片的制作。
影片是从奔跑的一双脚开始,那是一双黑人小姑娘的脚,穿着夹脚拖鞋,在夜晚跑过草丛和树林,越过石头和砂砾,不停的跑着,镜头追着这双脚,突然变成了一双穿着跑鞋的脚。
还是那个黑人小姑娘,她在学校的田径场上跑着,她的老师Joe和同学们在一旁为她加油鼓劲,Joe像一个正在直播的体育记者一样,近乎疯狂的解说着她跑步的实况,让所有人的开心大笑不止。
Joe和这所卢旺达教会学校的神父 Christopher 一样,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白人男性,他们一个来布道,一个来支教,与当地的学生和人民相处的十分融洽。
同时学校也作为一个军备库,联合国的驻军也驻扎在这个学校里。
因此当胡图族屠杀图西族的暴乱发生时,像影片一开始的那个擅长跑步的图西族小姑娘Marie和她父亲一样,所有活下来的图西族都自发的逃向了学校,因为在他们看来那是唯一安全的地方。
而安全,也不过是相对而言的罢了。
大门之外,就有拿着弯刀不停叫嚣示威的胡图族人,那之中,有曾经和Joe亲如兄弟的校工,也有曾经和神父握手交谈、衣装革履的议员,但在所谓的民族仇恨下,他们都拿起了弯刀,毫不在乎甚至洋洋得意的砍向那些无辜的民众。
一个讽刺的情节是,屠杀开始前,议员来到学校向神父拿“您提到过的设备”,其实就是铁制的栅栏,最后那个栅栏被用来当做路障拦下过往的车辆和行人,上面溅满了图西族人的鲜血。
这更能说明,屠杀是有组织有计划的——之前对图西族人的人口普查更是让他们在胡图族的包围下插翅难逃,而电台和媒体的煽动,更是让一些原本温和的平民也加入了“斗争”。
在看这部影片之前,我一直不是很理解,两个民族之间那种莫名的仇恨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但是我却瞬间明白了,仇恨是可以煽动的、是可以被激发的,普通人、哪怕是一个平时善良的人,也能够在那种每个人都杀红眼的情况下变成恶魔。
在那种情况下,别人的性命不过是弯刀下的数字。
就如同那些侵华的日军,在家里都是朴实的丈夫、和蔼的父亲以及孝顺的儿子,而不是所谓的杀人狂魔。
人性中的恶,在血腥和暴力的激发下,是会不断生长的。
这才是最让人不寒而栗的部分。
老实人、好人、普通的人,都会成为那朵恶之花下的一员。
而那些被屠杀的人,他们心底的善良,又有谁去眷顾呢?
有一部纪录片叫《上帝忘了卢旺达》,记录了在1994年卢旺达事件后,五位非洲女性的故事。
这个片名让我想到在《杀戮禁地》的最后,神父带着人们祈祷时,他们都知道即将面临的是什么。
当法国军队带走欧洲人、联合国从学校撤离之后,那扇曾经安全的铁门,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大门之外,是啃食尸体的野狗和拿着大刀的民兵,相比之下,哪个更可怕?
上帝真的与他们同在吗?
前面提到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shooting dogs》,海报见下。
其实射杀狗这件事从头到尾只被提到过一次,就是联合国的军官向神父提议说他们要射杀掉大门外那些正在啃食尸体的野狗——“因为这样会有健康问题”。
(我当时:WTF?????)而神父的回答是:“请问那些狗朝你开枪了吗?
”因为联合国对当时屠杀行动毫无作为的原因是,他们只是作为peace monitor,不能主动发起攻击,只能在对方攻击时自卫。
因此神父才那么问军官。
1994年的卢旺达事件,虽然表面上看只是国家内部的民族仇杀,但是欧洲国家、乃至联合国都绝对逃脱不了干系,这其中的政治关系,实在是太复杂。
根据1994年震惊世界的卢旺达事件改编的电影很多,比较为人熟知的影片是《卢旺达饭店》,讲述了一名胡图族的饭店经理藏匿了1000余名图西族人的故事,人性的温情与伟大一览无余。
还有一部《四月的某时》,建议不要同时观看。
因为就像Joe问神父的那样,“一个人究竟可以承受多少悲伤和痛苦?
是不是他承受了足够多的悲伤和痛苦,就无所谓活着还是死了呢?
”我们的生命确实承受不了太多悲伤和痛苦,但老天还是给我们了,只不过有些人所经历的那些是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想象的。
影片结尾,卢旺达事件的部分幸存者、同时也是这部电影的工作人员们,一个个出现在荧幕中,旁边的字幕显示他们在那场灾难中失去了多少兄弟姐妹、亲人和朋友,但他们笑着。
也许永远都没办法将过去的痛苦从心中根除,但或许可以笑着迎接明天。
1994年的卢旺达内战和种族大屠杀,给卢旺达带来了巨大灾难,共造成80-100万人图西族和胡图族温和派死亡,死亡人数占当时世界总人口1/5000以上,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使这个原本贫困的国家雪上加霜,大批劳动力丧失,国家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大屠杀还使这个国家的人口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全国14岁以下的儿童约占总人口的40%,许多妇女成为寡妇,大量逃亡邻国的胡图族极端主义分子渗入邻近国家,给这些国家的安定带来负面影响。
与《卢旺达饭店》本族人本国人自救的角度不同,这部选取外国人的角度来呈现这次屠杀。
影片结尾,女孩问:why did you leave。
这句话不仅问倒了牧师,也问倒了全世界人民。
屠杀类电影最后留给我的反思是:如果我是驻卢旺达的国际记者,如果我是一名卢旺达国家政要,如果我是图西族一员,是否会改变历史?
电影约翰·赫特是一位老戏骨,他的演出,我愿意给满分。
2017-2-18个人自用 非影评与卢旺达饭店是一个故事白人老师在卢旺达教学 白人神父 比利时维和部队 同在一个区域胡图族 图西族 一首领坠机 造成大屠杀众多图西族躲到这里老师第一次出去接女学生 因为神父说黑人女生暗恋他 学生已经逃回了学校老师第二次出去找bbc的女记者和摄像师 途中被民兵拦截 跪下 一个人认识老师 放走了他们神父给孕妇接生 婴儿发烧 神父去拿药 路遇民兵 一民兵认识神父 放了他 神父来到教堂 发现修女被奸杀法国军队来了 只带走了白人十个比利时士兵互送当地总理的时候被杀比利时军队要求撤退 老师离开 神父留下神父将孩子们装在卡车上 铺上帆布 晚上路遇民兵 与民兵交涉 孩子们乘机逃走 神父被杀 黑人女孩眼见着逃走五年后 黑人女孩长大了 找到了老师 询问他为何离开 老师说怕死老师在这部戏一直处于极度紧张状态八十万卢旺达人死于这场种族清洗
到底什么是承受痛苦的极限?
是弯刀落下的瞬间,还是庇护所内被胡图族激进民兵包围住的图西人,整日活在深不见底的恐惧。
小孩在啼哭,柔弱的妇女在抹泪,男人手无寸铁无能为力。
“我们不希望死在弯刀下,子弹让我们死得快一点。
而且会少很多痛苦......”当战争来临时,人们面临的不再是生与死的抉择,而且明知前方死路一条,却还想苦苦奢求一种相对体面的离开。
上帝爱着所有人吗?
他爱着信仰他的人,也爱那些高举弯刀残杀无辜的人吗?
电影里,面对修女的质疑,神父这样回答——“上帝不是喜欢每件我们做的事情,那是我们的选择。
但他爱他所有的子民,他在他们之中一起承受痛苦。
”上帝不曾离开苦难,也没有抛下他的信众。
看着《杀戮禁区》里尸横遍野的画面,我嗅到94年卢旺达空气中的血腥,让人作呕又害怕,脑子里响起胡图人的口哨呵叫,收音机里播放着“清洗蟑螂”的广播,像是层层叠叠的恐惧梦境。
我不知道信仰能否替他们承受这么多的苦难。
但如果到了那个地步,我也会选择相信上帝,在我们其中。
Joe与神父的对话任何展现痛苦、血腥、残暴,人对人的恶意的影片,都会让我陷入emo。
说是影评,其实是随便记录一下自己的感受。
顺带一提给四星是因为看到一个群演尸体的肚子在起伏呼吸,很出戏,然后我渴望看到的救赎,影片里没有现实中也不曾发生。
缓一缓就去看《卢旺达饭店》和《黑鹰坠落》。
以为可能最后沦为伪神父最后发现他才是陪着一群即将被屠杀的人民一起受难的耶稣其实老师走的时候我真的希望他快点走我也不希望那个黑人女孩最后又问他一句“你为什么离开我们”?
真的很揪心为什么呢你为什么看着神父被枪杀眼睁睁的看着呢?
你为什么最后要逃走呢?
还不是因为“怕死”不是所有人都能有神父的信仰人性本能罢了,哎
卢W达原是GERMAN殖民地,后因其战败后划归比利S管辖。
这也是剧中守卫学校的UN部队是比利时的原因。
卢旺W达共三个Z族,胡图占85%,图西14%,还一个不足1%,反而躲过了屠S。
比利S管辖时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用少数人的Z族管理多数人,大力扶持图西族,管理层图西族也占绝对多数。
恰巧图西人本身智力水平也更高(胡图是原住民,不开化),这与JEW有些相似,这也是剧中黑女主对比利S军官说是否记得NAZ对JEW人屠S的由来(似乎是他俩说的,具体人物有点模糊了)。
结果适得其反,掀起了胡图族极D势力的Z族仇恨,以击落PRESENT专机嫁祸图西族开始,进行了一场举世震惊的Z族灭绝,屠S胡图族近100万人
好题材也有好演员,现实的手法,严肃的话题,似乎一切都看上去应该非常优秀,BUT!平庸的拍摄手法没有拍出现实的残酷感,苍白的典型人物设定生硬且缺少铺垫,有潜力的情节都能玩成cliche, 强塞男女感情线,最后还不忘来几句说教,再现实的事件都救不了你,更不用问镜头的张力在哪儿了
真实事件改编才是本片重点吧 不过是BBC出品 是我没有了解过的种族冲突 一直想起更好的世界 休丹西没改是一个外来的腼腆哦懦弱的小亚当 还是喜欢X教授 那一段弥撒看的我很感动
永远不要相信上帝会救你,只有武器可以。永远不要相信你能救别人,除非你有武器。能用核弹解决的问题,永远不要用血肉和身体。如果你不是黑人,就不要嫁/娶一个黑人老公/老婆。
HD总演有传教士特质/同情弱者的好青年……还是那句话,就没人敢拍⑨⑧印尼么?
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漠不关心…国际社会在干什么?美国在干什么?比利时在干什么?德国在干什么?还有联合国,说白了就是一跨国公司,绣花枕头,除了某些“国家”为表明政治立场拼命想要加入外毫无用处!都在干什么?!政治是如此的肮脏…那段令人不堪回首的历史,人、信仰在这一切面前都太无力了
卢旺达大屠杀中的真实事件改编,躲在联合国维和部队驻扎地的两千多图西族人,最后被联合国遗弃。在明知道维和部队撤离,里面的人必死无疑的情况下,依旧做了撤离的决定。
虽说怎么拍电影可以是一件很私人的事,但在种族屠杀的进行时中,讲诉几个白人的挣扎来挣扎去,心眼太小。
本部电影反映了一段种族屠杀的历史。电影中的一句台词引人深思:“原本你的眼中都是爱,现在却为何如此”——台词的大意如此。生活的很多人对于善恶其实没有搞懂其真实含义,他们会被大潮裹挟着去作恶。恶的思想会引领他们作恶。傻傻的人类啊。。。
B-,电影本身最大的意义在于抛出了一个哲学命题:比种族灭绝更可怕的,是漠不关心。联合国放弃卢旺达难民的行为确实是应该受到质疑的,在生死面前白人并不比黑人高贵,也不应该有什么优先撤离。人性总是会在最危险的时候才会真正显现出来,生而为人我们都很弱小。
如果当年联合国维和部队,稍许有所作为,而不是事后万能公式句:对此,我们深表遗憾,那么这所学校里的2500人,这个国家的80万图西族人的命运,可能就不同了。此片不同于卢旺达大饭店的视角,从一个最终选择牺牲的牧师和年轻教师的选择和态度来展现。
BBC和UK film联手出品 白人视角+信仰诘问 驻卢旺达维和部队是比利时军队太讽刺了 作为前殖民者 早就对卢旺达种族矛盾有意培育和激化 当屠杀开始 他们坚持不发一枪的和平原则 人数众多的胡图人在联合国军队撤离后的3个月内就屠杀了近80万图西人 血流成河 而联合国发言人表示遗憾
任何屠杀都不应该被历史遗忘,我在等1965年印尼屠杀数十万华人事件拍成电影的那一天。
没亲临其境的世界人民说:政变。其实:种族屠杀
只有惨绝人寰的杀戮,没有禁地!
是我我也会跑了。我希望我能看完世上每一部好电影,一部好的电影,都是一个感动,或者是任何一种感情,甚至胜过了一个人的一生,喜欢电影,加我QQ 364155401,互相推荐。
Joe真是无能为力 但这种话抨击某些政府的电影看得实在抠心
同樣的事件,和Hotel Rwanda不同的視角。沒那麼跌宕起伏,沒那麼煽情,也沒那麼多崇高的英雄主義。結合宗教,真實又沉重。在生命的轉角做出選擇,坦然承認內心的怯懦,自私和罪性,使得影片更有深度。
以白人的角度拍的,总觉得不太对劲。卢旺达这段历史确实惨。多难的非洲啊。
和卢旺达大饭店一样的背景,不太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平民百姓可以那么随随便便的就杀人,民族不同就可以杀人?手中有武器就可以杀人?看到有人在问为什么图西族的人不拿起武器跟他们对抗,联合国的人有武器但是他们也并没有与之抗衡,即便是有十个比利时士兵被处决的时候,他们最后也只是收到消息撤退。。
极端种族主义的明晰印象 那个女记者说:“在波斯尼亚,我看见他们死去都会觉得那是我妈妈,但是在卢旺达不同,我觉得他们只是非洲人而已。” 神父和牧师是善和温存的代表 《金陵十三钗》和《杀戮禁区》(《猎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