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菜没营养,勉强讲了个故事而已,音乐也胡乱搭配。
不好吃,就失去了青春片的一切。
无论是问题还是原因都用话语来叙述,画面就没意思了。
范,桑特同学的滑板少年故事该结束了,或者另一个校园少年的故事该开始了。
看过Gus Van Sant的三部影片,都与青少年犯罪有关。
《心灵捕手》是天才少年被拯救的故事;《大象》是同性恋少年杀人的故事;《迷幻公园》讲的则是滑板少年误杀之后逃避罪责的故事。
《迷幻公园》跟《大象》有些许相似,比如摄像机跟拍的长镜头,比如它们的叙事手法。
情节十分简单:热衷于滑板Alex 与伙伴在玩一种“骑火车”游戏时,被保安发现并追打,他失手用滑板将保安推倒在铁轨上,驶来的火车将保安轧成了两半。
Alex决定隐瞒这件事,为了卸掉他心里沉重的负担,他将事情的经过写了下来,并烧掉。
青春是那样一种东西,它鲜活明亮、纯净无暇,可是它也孤独无助。
Alex有两次机会改变,一次是刚认识的伙伴邀请他去“骑火车”时他可以拒绝,另一次是误杀之后他打电话给自己的父亲,打算讲出实情。
但Alex没有一个可以倾诉和求助的人,父母正在离婚,父亲(疑似)同性恋,母亲对他注意不够。
青春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总在歧路徘徊,需要人指引迷津。
“迷幻公园”似乎象征的就是这个迷津。
在影片开头,Alex的朋友Jared邀请他一起去迷幻公园玩滑板,Alex说我还没有准备好,Jared说没人会准备好。
第一次去迷幻公园,Alex就爱上了那儿,那里是青少年犯罪的聚集地。
他说:“无论你认为自己的生活有多么糟糕,这里的少年经历过更糟的。
”这里是犯罪的温床,稍不留意,就会堕入这个迷津无法自救,Alex不幸就是其中之一。
案件最终如何终结,Alex是难逃法网还是侥幸逃脱,不得而知。
清楚的是,长着天使面孔Alex一脸纯粹无辜,他的青春从此将无比沉重。
Gus Van Sant的电影叙事手法跟素描颇为相似,先是几笔勾勒轮廓,令人似懂非懂,然后回过头去补充叙事,大致情节已了然于心,再然后是细节的充盈,在前面平淡的铺垫中冲击力来了,最后是阴影涂抹,戛然而止,耐人回味。
《大象》差不多也是这样的手法,只是推到了一个极至,相对而言,《迷幻公园》要张弛有度一些,观看过程也比较滑溜。
值得一提的是,《迷幻公园》的几首插曲十分出色。
整部影片在我看来完美无缺。
没错 就像标题上所说的那样 心事不能憋在心上 写出来 说出来 那才是正确的方法 影片的男主角还算善良 并不是纯粹的不良少年 略显羞涩的他不敢在迷幻公园里展示自己 只是喜欢静静地坐在边上看别人表演 然后 常在河边走 哪有不湿鞋 天有一天 耐不住寂寞 学了坏 寻求了刺激(夜搭火车) 就必须得付出代价 我们可以说他很倒霉 碰上了敬业的铁路巡警不依不饶 瞬间 挥舞的滑板 弄倒了巡警 边上的火车压过了他的身体。。。。。。
男主角喃喃自语 这是正当防卫 然而 谁会相信 他终日惶惶不得安宁 连跟女友嘿咻都心不在焉 警方的调查 父母的询问 身边朋友的不解 纠缠着他 他很无助影片到了这儿 才正真摆出了关键点 就是HOW to do?!他听从了一异性好友的意见 把这件事写在了纸上 可以寄给任何人 当然也可以烧毁 这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 写出来 对伴随着片尾曲忧郁而又不失欢快的乐曲 影片落下帷幕 我相信 这之后的他 还是会去迷幻公园 继续寻找自己的梦想 PS:女主角竟然是LJ 一如既往的烟熏 好喜欢 尤其两人换衣服那段戏
故事讲的再怎么千转百绕、迂回曲折,也掩盖不了单薄的故事情节、故作怪诞的音乐、乏味的演技和感情表达。
如果青春、梦幻、不羁就是一种成功的话,那也绝对不是这一部。
我曾经向人推荐说,如果想看近期的艺术一点的片子,那就去看迷幻公园吧,虽说这部分片子在部分人眼里算不上一部好片,可能是由于它繁琐零散的剧情,可能是因为它沉闷阴郁的调调,也有可能是因为看它完后带给人们的无厘头的烦恼和一丝压抑。
可是,如果从影片各方面制作来看,的确像片名一样,艺术的可以迷幻你的视听。
就凭这一点,给五星也不是不可。
这是我第二次提笔写迷幻公园的观后感,第一次是在看完此片两小时后的有感而发,却因为忘记保存而未能发表,虽然我对于重复自己的所思所想极大的反感,但是我还是觉得必须要为这部片留下点什么,于是,半个月后,我再次回忆片中的画面,声音,剧情,感受此片的别样迷幻感觉。
我一直感觉片中有着一头金黄色卷发的男孩象极了没有带眼镜的小哈利波特,平静而可爱。
影片色调不断的冷暖相间,时而明媚时而湿暗,镜头轻盈的透明,偶尔的失焦,频繁的噪点和摇摆,真的如同迷茫彷徨的青春一般。
长镜头无疑是此片最大的卖点,杜可风的加盟实在令人惊喜,GUS历来的制片风格与他的精美镜头可算是珠联璧合。
有几个特别另我难忘的镜头:迷幻公园里那些滑板少年,一个接一个从滑道上飞驰而起,各式各样的姿势在半空中停顿然后落下,镜头被拉长,缓慢的优美。
同样在片中最后部分,在长长水泥管道中,滑道中阴湿而黑暗,而前方却有一束刺眼的明媚亮光。
滑板少年们沿着管道上下循环的向前滑去。
拉长缓慢的镜头叫人感觉他们仿佛身处于无底的黑洞,可洞口的亮光又叫人不至于那么绝望。
这样的处理把主人公矛盾的心里表现的淋漓尽致,真的叫我唏嘘不已。
叫大多数人难忘的也莫过于男孩沐浴的那个镜头,色调明暗交错,焦距远近交替,与场景的完美融合,甚至连粒粒水珠都清晰可见。
美感充斥着整个视觉,制作实在很精良。
我最喜欢的镜头是少年走过一片树林的那个画面。
那些不知是叶还是花的纷纷落下,连绵缤纷,飘落的速度很慢,随之少年的背影渐行渐远,天地一线,唯美的像副浓郁的色彩油画。
更值得一提的是此片的配乐,GUS与王家卫一样,对于电影的配乐大多用现成的作品,后经过再次改良制作的与影片结合,这次与往常不一样的是,这次的配乐风格非常多元化和完整,甚至可以闭起眼睛听完此片。
迷幻的电子,优雅高昂的古典,流畅的民谣,激烈的摇滚把影片中那些格格不入,迷茫矛盾,落寞与苍白,颓废和堕落融合的完美程度令人震撼。
Nino Rota的La Gradisca e Il Principe的经典再现更叫人惊喜不已,还有很多经典的配乐在此片中再现,这些富有穿透力的音乐,是迷幻公园中最重要的迷幻因素。
GUS的故事总是没有具体的主题,有时经常不知他到底想表达什么,可在他平静轻淡诉述的中,总是能找到许多共鸣,感受到很多切身的熟悉,他用支离破碎的故事来表现懵懂荒芜的青春,开头坐荒野漠漠中长椅上的金发男孩,用笔写下了Paranoid Park, 在变焦摇晃的镜头中开始陈述和回忆故事的源头,在重复的剧情画面和丝丝呓语中阐明故事的真相。
最后在那燃起的火丛中,倒叙,插叙,重复画面加强的应用,使影片看起来更加迷离破碎,葛斯.范桑的的轻描淡写和这位看起来波澜不惊的少年,如同这个简单的故事一样,即使平淡单薄,也能如此的让人印象深刻。
男孩平坦的躺在马路上,仰望着浮云连连的天空,刺眼蓝色探照灯,滑板轮子滚滚的声音,火车轨道前难忘的一幕,一直不停说话的弟弟,浓重眼妆的女友,不知道他此时正在回忆什么。
焚烧这份秘密的他,平静安详的脸上依然显出一种无法言喻的苍白和狂躁。
仿佛曾经拥有过的那些不堪青春。
或许我过了这个年纪,依稀有这种彷徨,迷幻的感觉,但现在比较难有共鸣了。
导演的拍摄手法似乎也同样有青少年的懵懂而又肆意的另类感觉,太多的音画不同步的滑板杂音,莫名的消音(吵架部分,考虑到主角的隐私?
哈哈,我都不知道他们为何而吵,或许那个年纪就是莫名其妙的就吵了吧) 我很喜欢男主角的发型和穿衣,质感很喜欢,呵呵,看完就这感觉*_*
落伍小青年看电影。
加斯·范·桑特的《迷幻公园》,关注现实的独立制作电影。
残酷青春的永恒主题,却拍得轻柔。
主角是一个叫阿历克斯的金发薄唇美少年,干净安静到有一点点迷离。
家庭并不美满,心里总是有一些困扰,在校园的某个角落里出没,不动声色地练习着滑板。
一切如6月清晨的风一样轻盈。
如果生活正常地进行下去,这个忧郁少年可能会渐渐成熟,变成面目模糊的平常人,要么幸运一点也许会成为艾薇儿歌里的超级摇滚明星。
可是这个小青年不经意在“那个”时间来到“那个”迷幻公园,又不经意将滑板出借,跟着“那个”人离开,爬上“那辆”火车。
于是悲剧发生了,一个保安被失手杀死,一不小心方式方式那么暴虐血腥。
自然会彷徨无助。
他淋浴,直到水声盖过世界的一切存在。
他向父亲求助,电话不通。
他沉沉睡下,希望一切只是噩梦。
生活似乎还是如水般进行,波澜不惊。
家里的琐碎,一起玩滑板的少年,漂亮的朋克女朋友,莫名出现的早慧少女,一切人和事在他的世界里出现又消失,行云流水般的畅快又哀伤。
电影没有结局,少年最后面临的是什么样的结果似乎并不重要。
这只是一个少年的一段生活剪影。
一部如诗一样流畅清新的电影,在闹哄哄的好莱坞真是难得。
是导演从〈大象〉到〈初恋〉的一贯风格,没看过前两部,也只是听说。
一部拥有美少年和好听的音乐的电影总是很讨喜的。
这让我想起了最近看的另外两部电影〈八月迷情〉和〈爱在暹罗〉。
前者是歌舞+纽约版的〈哈里·波特〉,尽管里面的小男孩绝对可爱并且已经是绝对的大牌了。
(小演员弗莱迪?海默,他就是〈查里和他的巧克力工厂〉里的查里,〈亚塞和他的迷你王国〉里的亚塞。
)后者尽管够清新够养眼够赚人眼泪,但是由于出身问题(泰国电影)和同志主题,总让我觉得有些别扭。
然而当知道加斯·范·桑特是GAY的时候,愤懑和小反胃不可遏止地冲出来。
这感觉一如得知毛姆爷爷是个恋童癖时的状况。
不管是金发滑板少年阿历克斯,还是逛膀子理想主义小青年拉里,都是同性恋中年大叔们塑造出来的YY对象吧。
这些水仙花一样的自恋少年长久以来深深影响了我对男人的品味,直到现在知道自己被糊弄了还不能自呀。
那些摇滚青年,文艺青年,电影青年从来只有在小说电影歌词中让人欢喜的。
然而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个滑板少年的吧。
Gus Van Sant的电影显得很轻,轻得透明,不只是因为他所钟爱的金发男孩;镜头似乎随风而动,才是他的正经事。
可以把他理解为一个满脑子文艺腔的老gay,当然“文艺”现在的名声很不好,但从表面上来看,那些无处着落的、像飘下来的花瓣一样的段落镜头,确实很“文艺”,很容易招致诟病。
幸好他是一个独立导演,我们从整体性上对他指手画脚就心安理得了,于是就可以回过头来看他以前的东西,这种具有一种向下沉淀的力量的轻(好矛盾,但有几分真实),似乎变得可见。
当然包括叙事,《Juno》也讲青春,但那是真的轻,它没有那种向下沉淀的力量,很明媚的挂在枝头。
但Gus明显的已经飘落下来了,是一种受了重力不得不下沉,但又企图在风中挣扎的东西。
他的青春好像不在春天,而在秋天。
用镜头的前后连贯来叙事当然是正道,但是四平八稳的顺序,相对于七上八下的青春来说,显得很“滞”,所以Gus的叙事也不是垂直的,他的很多电影,特别是那些有关金发男孩的电影,都有灵活的前后关系。
在《Paranoid Park》中,叙事就像原先一条完整的小溪,遇到了乱石滩,被打乱了完整性,凌乱无序,四溢奔流。
他镜头的明度也很大,即使偶尔故意失焦。
男孩的脸成为特写重点,很多次都凝视着他。
不排除导演个人癖好,但看到一张青春脸庞的丝丝变化,都不免有造物之叹。
失焦、手提摄影、粗糙的录像带质感,似乎已经成为凌乱派文艺片的标榜点,在我们还未厌倦之前,尽情地使用它们吧。
而由它们所造成的镜头纪实感,又经常与某些精致的片段镜头组接在一起,这种差异对比,形成了某种视觉透明。
而与叙事的非线性一并,貌似可以称为某种风格。
与《Juno》的对比似乎更有趣,因为两者都是今年的美国青春独立电影。
《Juno》的镜头与叙事结构纹丝不乱,非常正统的拍摄手法,讲述的虽是不平常之事,但最后居然能够“升华”为可以被主流价值所包容,带有明显的理想性与妥协性。
但是《P.P.》不同,从技术的采用到所传达的氛围,完全是真正的非主流气质,而Gus所惯用的以轻盈之质表深沉之痛的路数,在此也似乎更为花哨。
虽稍有流于形式,但形式之美,已经难能可贵。
所谓的“以轻盈之质表深沉之痛”的Gus的美学,其中的痛是什么,确实是个大问题。
依我看,他的痛其实从来没有落到实处,人们所惯常猜测的青春之痛,似乎有些着边,但依旧难以完全概括。
往玄里说,好像能说到时代特质。
Alex这一代人,似乎什么也不关心,没有了父辈们在这一年龄段的政治热情,也没有什么生活困难可以让他们担心,然而总是好像缺了什么,Gus的轻,其实其来有自。
还有就是它的声音特别棒,配乐倒还是其次,音效实在是采得很好,淋浴的那一段,非常棒。
俺的博客:http://www.mtime.com/my/Lyeast/
纵观格斯范桑特将近二十年的导演生涯,这位在美国独立电影界游刃有余,不断带给我们惊喜但却不迎合流俗审美情趣,而将实践个人的创作理念奉为圭臬的电影人,无疑是相当成功的。
在他所营造的那些亦真亦幻的音画世界里,有在不羁的天空下不断行走,抛弃世俗而以波西米亚面孔出现的同性恋人,有为往事和记忆伤害,但却忍着切肤之痛拯救桀骜不驯内心脆弱天才的心灵捕手。
也有在最后的日子中丢掉存在感和现实感的苟延残喘的摇滚巨星。
这些主题,思想,概念和意境相互缠绕的数十个影像文本,提供给了我们大量关于青春,犯罪,同性之爱这些语汇解读方法和策略的可视化素材。
在所有的格斯范桑特电影中,青春是他最感兴趣,关心甚至可以被贴上他个人标签的创作主体和思维原点。
而电影盖瑞则成为了导演本人关于青春记事,叙述,书写的分界线和切割符。
在盖瑞以前,虽然每部电影故事的主题都披着青春的外衣,但这一词汇从来就没有真正成为精巧叙事舞台上的主角,实际上,他只是电影剧情设定所需要的陪衬和装饰而已。
,在若干部电影中,格斯范桑特都设计了一个成对出现的一方年长,一方年幼的双人结构,在充满互动和张力的这一结构中,青春只是年幼一方的戏剧属性和符号称谓,无论是心灵捕手中的被动者还是寻找佛罗斯特中的主动者,它都没有大声呐喊一舒情怀成为叙事体系的主宰。
对突破长期封闭的内心壁垒,唤醒僵死灵魂从而达到对主体拯救的关注才是格斯范桑特的重点。
而从电影盖瑞以后,格斯范桑特改变了对于青春的关注方式,他抽离掉埋藏在青春主题下的其他框架和脉络,把它打扮成唯一的主角后真正置于舞台的中心。
青春开始低声呢喃和自言自语,流淌着的一切故事都暗含在它的只言片语中,那些残酷无情的谋杀和漂浮迷离的同性之爱,虽然不够甜美,不够温馨,缺少任何救赎和援助,也不存在一个全知全能洞悉一切的道德上帝。
但没关系。
它终于不用再羞涩的躲在帷幕后面看着别的演员假借着自己的名义于舞台上大吹大唱,它也将不再会是其他主题的附庸物和垫脚石,从现在开始,青春是它自己。
实际上,从盖瑞开始,格斯范桑特不仅提纯和精粹了电影的主题,而且在电影的表现形式方面也有了巨大的转变,他摒除了繁杂的外在渲染和装饰,将常规的叙事方式进行了一番极具个人特色的改造,与以往过分注重叙事情节的戏剧冲突下形式的中规中矩和相辅相成不同,他开始关注一种原发的,缓慢流动的和纯粹的针对生命轨迹和青春触角的表现手法,长镜头的拍摄技巧,碎片化的叙事方式,纯客观的凝注视角,这些元素被组织,构建,捏合成为一个整体的,内在包容的,同时又与青春主题恰到好处紧紧啮合的外在框架。
与常规好莱坞电影中短镜头的激烈快速,转瞬即逝,不断刺激肾上腺素的分泌不同。
格斯范桑特的长镜头仿佛是一双凝视生命存在的眼睛,无论是盖瑞和大象中的谋杀,还是最后的日子中的自杀,流动的长镜头都真实而完整的记录下了从生到死,从色彩到灰暗,从律动到静止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这些记录并不是自以为是的想要发现关于存在的玄机亦或是一厢情愿的打算找出洞悉,推理,解决无可避免死亡的钥匙。
他只是一种与任何外在感情都无涉的完整的真实记录,承载的也只是个体在生命这块幕布上的独一无二的投影。
如果论及迷幻公园的叙事线索,一个关于铁路警卫死亡的故事恐怕是唯一的清晰和完整,但格斯范桑特并未将这种犯罪打造成俗不可耐的悬疑和惊悚,在他的精心烹制下,电影散发出来可被人感知的其实是无处不在的情绪流转和心理写意。
那个俊美的阿历克斯,犹如灵魂转世的兰波,激起一道道美丽和脆弱的涟漪。
这甚至不是一种狭隘的同性之爱,而如古希腊健美而受智者们钟爱的男青年一样幻化无可救药的唯美与极致。
“对于迷幻公园,没有人是真正准备好的” 亚历克斯唯一亲密的伙伴杰瑞,在带他去滑板公园时对她说。
是呀,谁会在青春时做好准备呢?
在片头那些亦真亦幻的摆拍和张弛分明的背景音乐中,青春的躯体踏着滑板左右穿行,与那些技艺高超的小伙伴一样,阿历克斯钟爱滑板。
这一次,格斯范桑特为他的青春找到了一个合理的标志——滑板。
滑行,不确定,难以静止,永远在路上。
这种克鲁亚克式的流浪精神贯穿于滑板文化的流行之中。
起始于火热的六十年代的这种亚文化,以炫酷和个性来彰显自我,它是那场永载史册的青春风暴的某种形式的结束。
但这并不表明真实和自由的信念不再成为人们的心头所愿而转变为陈列于博物馆的历史记忆,而是从曾经占据的宏大叙事领地里撤退转而分散在消费社会的各个细节之中。
人们并非不在钟爱自由和信念了,而只是厌恶了在火热的群体运动和石块横飞和满目疮痍的巷战中来实践理想,青年人唯一想做的,只是在自己喜欢的团体和派别中感受没有责任的失重状态。
喜欢滑板,腾空之后的欢喜,无拘无束的不思索的权利。
阿历克斯乐于享受的就是这些简单和纯粹。
青春的记忆能够完整吗?
整部电影的都很像一个少年的青春记忆,无逻辑,碎片化,满含内容但又毫无意义。
这种专属青春的记忆形式不同于长于世故的成年人,它不是那种精于计算和有目的的镌刻和忘怀,任何瞬间都能在那个还属青涩的内心留下一些印记,但他很难连续。
前行的轨迹总是不断地被突发奇想和焦躁不安所打断,散落的碎片又被拾携起来参与重构和再造。
如果说有哪位导演的影像能够忠实于这种奇妙的青年体验,那无疑是格斯范桑特,滑板公园讲述的青春当然是记忆的,导演标志性的拍摄手法与那个少年的记忆萦绕不分,似在模拟这个群体的思考和在世。
影像的呈现则充满了生活的起伏和褶皱,唯一的高潮是那场关于死亡的展示,但即使这样,流露出来的处乱不惊也成为记忆得以重置的借口。
阿历克斯不断地将那晚警卫死亡的碎片记忆写下,但最终又付之一炬。
文字的碎片与影像的碎片产生了多么奇妙的联姻。
这之中确实充满着挥散不去的奇情和灵感,格斯范桑特的记录和阿里克斯的书写显然充满了联系。
不是试图完整的再现,也不是刻意的人工雕琢,一切只是平静的记录那些拥有开始,被打碎和结束的权利。
仿佛烈焰中熊熊燃烧的文字记忆一样,100多分钟梦的结束也使真实的纸张被付之一炬。
对于阿列克斯和格斯范桑特来说,那个警卫的死亡记忆无非是永恒性质中的一瞬,与滑板带来的奇妙失重感一样,阿历克斯跳上那辆前行的火车其实是一种青年人的愿望:我要到远处去流浪。
那个现代的萨尔突然感受到了莫名的快乐,那隆隆作响的机器鸣叫声犹如艾伦金斯堡的嚎叫推开障碍不断向前。
但老朽的警卫追在青春的屁股后不断呵斥,拉拽,阻止。
阿列克斯不妥协的一推终结了逐渐老去的生命,也用青春的强健和朝气扇了陈旧和顽固一记耳光。
这里没有任何的谴责和谩骂,也不会简单的将罪恶的标签贴在青春的头上,更不会自编自导一场法庭审判剧来满足一种虚假的想象和情感。
格斯范桑特总是那么冷静和客观,一切只是青春自己的轨迹,他走在路上,引吭高歌,满心欢喜,一块破旧的石头不合时宜的挡住了他的路,他踢开了石头,依旧引吭高歌,走向了远方。
甚至可能那个老人和那场死亡都仅仅是一个隐喻和指代:过去的死亡终究是要来临的,当青春迈着步伐疾驰向前时,一切的障碍都会被推开,但青春自己也会受伤,而让人唯一觉得叹息的其实是这场受伤所导致的死亡。
所谓迷幻是在gus拍出的眩晕的画面感中少年模糊的脸两个少年明亮的眼是棕发少年是滑板少年少年在幻觉中所呈现的惶恐不知所措 那是年少时犯下的错少年说话时平静的脸明澈的眼哞在镜头变缓慢的时候看少年的神情同elliott的歌声变幻gas严重的青春永远是在迷幻中出现的像是湍急河流下黑暗的泥土地电影不声不响的完结有种莫名的空虚感
杜可風阿杜可風,我就拜倒在你的鏡頭片片底下!!!!!再迷幻點兒嘛...醉了我都...
很喜欢的画面感,美少年+小J
摄影一星配乐半星演员半星
很简单的一个案子,被肢解成了迷离青春、单亲家庭、教育体制、过早性行为等等片段,就显得做作了。大概是尝到了少年犯罪类型影片带来的甜头,只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即使整体制作大大提升了,还是会让人感到厌烦。
4.5
音乐个特效还不错画面,也挺漂亮,除此以外没有什么值得看的了
结果就是这样~
其实好想说 屎片 的= = 这么一个破故事好意思拍成这样? 一星给杜可风 一星给配乐
火车“迷幻”地杀死了青春。
玩个滑板至于这么迷幻吗
结尾不错。
我对那种长镜头真的无感。不过拍摄角度我还是蛮喜欢。可能最近太浮躁,不适合看这种节奏慢的片子
caca boudin!!
不怎么好看。。。
格斯·范·桑特又一部让人无法自拔的青春片。导演运用大量虚焦浅景深镜头、手持摄影与特写长镜,一方面让观者始终贴近主角——一位因失手犯下大错而惶惑不安的少年,产生强烈的沉浸感,另一方面,又彰显出主人公的自我封闭与隔膜心理。配乐也十分迷离。少年独自一人以文字纾解创痛的场景及内心自白贯穿影片始终,进一步引人共情。此外,由于核心悬念在中点才揭晓,前半部分也带着间离的情绪效果。叙事时间的散漫与略微错乱同样契合了少年内心的迷惘与青春的躁动。许多慢镜头与一处校园走廊的过曝颇有岩井俊二之味。时而插入DV质感的模糊纪录影像或游移跟拍慢动作长镜,呈现滑板运动,粗粝而灵动。绝妙的心理外化:远景大桥在亮闪黑暗模糊清晰间流变;内心的多种错杂话语声;漫长如亘古的浴室升格长镜,时而明亮时而昏暗,噪音与鸟虫鸣声。(8.8/10)
和一对gay couple嗨完手上的烟卷后观看,看完之后影院瞬间变成迪厅,不知道哪一头是是荧幕,也不知道是哪个世界更属于自己。
好吧,我承认我一点也不喜欢这个片子,我个人认为只有有过男主角那种状态的人才会产生共鸣,我没有,所以看起来,本片,相当无聊。。。不过,我很喜欢男主角的女朋友,那种类型的女孩让我无法抗拒啊。
洗澡那一段很压抑。
一如既往的爆发点
生活中的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