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导演的方法令我印象深刻,他很擅长用道具完成隐秘的叙事,用突兀、鲁莽、不合常理的行动轨迹去划破平衡和谐、宁静美好的画面,甚至于让某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在注视下变得怪诞与诡异,而最不屑于用语言加以诠释,以此来建立他所需要的符号。
是的,他摒弃了不同语境之间的交易,没有隐喻而充满象征,那只是带有强烈指向的某种间接的意象——对某些概念符号略显生涩的再定义。
为此,他可以把香榭丽舍直接装扮成时装周T台的模样,或者干脆把巴黎想象成一件祛魅的肤浅的当季时装。
他当然也可以把纽约窄化为布鲁克林区,夸张的镜头扫过满大街背着自动步枪的普通市民,在这种场景下,没有枪战、秩序井然反倒不同寻常……这些仅具有风格的意蕴——哦,原来也可以这样夸张,而不怎么显得尴尬。
严格来说,这称不上是一部电影,而是冷眼旁观以及借助于影像碎片的文学化的思考,一位一言不发肩膀上扛着一颗脑袋的旁观者(导演),过路,路过,思考也仅是围绕着人之归属:世上难民有的是,可哪有什么世界公民,即使不以土地来圈定,人的归属也该是唯一的,只是你对其有无觉悟以及是否确认而已。
种族?
信仰?
文化?
总有一种认同是你的归属之根。
接近结尾处终于闪出一个金句:他是巴勒斯坦人,不,他不是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而是巴勒斯坦的巴勒斯坦人。
这种形式还比较吸引我,他在尝试新的玩法。
若打散了重构,你也许比他更能讲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至少故事逻辑更强些,但你承认吗,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故事泛滥的时代,这个时代真正稀缺的怎么会是故事呢?
那是潜入深海的思考——潜入深海而不被溺毙。
但归根结底,故事还是最重要的。
我喜欢猎人、老鹰与蟒蛇的故事,喜欢误入室内的麻雀,喜欢巴勒斯坦生活场景,喜欢追捕天使的纽约警察,也喜欢为巴勒斯坦人免单的纽约出租车司机……但我很不喜欢巴黎场景中强迫症式地追求对称。
复古的趣味不在于借助古板的行为来营造喜剧氛围,它原本也许是想与巴洛克风格的对称相映成趣,却令我极度生厌。
当然这也是我的个人观感。
该片导演压根没指望得到任何“客观”评价。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看看我能记住多少:练家子神父、修树的邻居、救蛇的大爷、斗殴的街痞、云上的航班、巴黎的美女、领救济的队伍、无人的卢浮宫、地铁男、扫街人、抢椅子的众人、对面的时装室、2米6*3米9的露天座、粘人的迷途雀。
爱死这部电影了。
一个镜头一幅画,充斥忍俊不禁的小幽默,和意想不到的小惊喜。
与其发呆,不如沉浸在这97分钟里,安静地游走。
就像路边吃着汉堡的死神,看上了骑车而过的天使。
面无表情,内心狂喜。
歌曲巨好听!
《Bahlam Maak》:http://music.163.com/song/3202455/?userid=390281280
常常说国外作品价值观不同无法得到共鸣,但是回头发现在亚文化圈也缺乏深层次情感共鸣的作品,那些逻辑往往单调或者充满主旋律:相信人是善良的、努力就有回报、团结才能进步等等。。。
感动之余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但是,必是天堂却给予了一个新的思考起点:与其引导观众产生共鸣,倒不如让观众自己表达。
与我个人而言,导演在这部电影中将人类通性疑惑进行了解答,这个出发点是另我钦佩的。
“要了解耶和华,不一定要成为耶和华”,这是我认为是观影前恰逢其时的引用。
整部电影没有什么台词和剧烈冲击的镜头,犹如一个人回首往事时发觉很多剧烈之事不过如此而产生的的平静感。
剥离了多余的话语,留白的空间让主角退出了第一视角,把回答和想法留给观影者来填补,这种大胆的空白让我觉得很多事情“无声胜有声”,一辈子经历那么多事情,回想起来那么荒诞又无厘头,实际上也不过如此。
从家乡中厌倦了人们的荒诞的言辞和千篇一律小把戏,枯燥而重复的行为后决定出走。
走到所谓的世界大都市,经过巴黎遇到业余的音乐家吹着五音不全的调子还声称这里是艺术文化之都,摇滚青年做着怪诞而空虚的行为在地铁上的空虚和浮躁的行为,巴黎警察像马戏团一样“训练有素”的做着流程化的检查;又失望的奔赴到纽约,发现每个人好像身上都背着把枪准备射杀靠近的人,NYPD就像跳恰恰舞一样进三步退三步紧盯着自己所谓的自由公民。
不难发觉,即使挂在嘴边吹嘘说此地特别出众,实际上全世界人都在做着如此类似的事情。
而唯一能使人解脱的,便是独立的自己。
走遍这么多地方看过那么多色彩斑斓。
最后不如在一处停下,给自己留下一处天堂。
不同于常规商业片,这部电影更像是一个艺术品,引发人们思考和总结。
如果说没有独立意识只希望的获得嗟来之食甘愿做伸手党的人,又怎么体会得到其中的寓意?
蹲了一天也没有蹲到太多讨论,所以打算自己动手试一试!
没有全解析,只写了几个我有想法或是疑惑的地方,欢迎大家一起讨论呀!
巴勒斯坦部分奇怪的邻居偷柠檬,一开始感觉只是为了渲染巴勒斯坦奇怪的,让人想逃离的氛围。
抬水盆的女人抬一个放一个再折回来拿另一个,感觉是说巴勒斯坦的不知变通(?
就是繁复无用功之类的意思)但是男主回来之后,发现没有那么多毛骨悚然,邻居是在很认真给树浇水,柠檬也结出来了很多。
女人抬水盆也正常很多,一次抬两个,一个用手一个顶头上,累了就换手。
所以感觉就是当你已经有偏见的时候,看什么都不顺眼都觉得奇怪,但当你以包容心态来看,发现其实没有那么多奇怪,看似反常其实都有些自己的理由。
包括最后的蹦迪应该也是为了显示多元开放的文化。
法国部分好像都比较明了,先保留。
美国部分,人人拿枪我一开始以为是参加什么变装集会(dbq)后来看了大家分析才觉得讽刺的真妙啊!
公园里那个天使,身上画了一面旗帜,按我的记忆回来搜了下,应该是巴勒斯坦的国旗(有可能记错了)如果真是的话,那NYPD一路围堵,最后她还能遁地不见。
这就不用多说了吧!
真是鬼才了👍最后就是贯穿三个部分的警力问题,无论是巴勒斯坦拿着望远镜看却忽视眼前的不合规,还是美法再武装多少先进装备也抓不到人都…真有意思呢!
先想起来这么多了,有其他的再补充。
里面的很多角色都是成双成对的,两个人喝酒,两个警察旁观着,两个穿着一样的人彼此交换着墨镜,车后座还坐着一位蒙面少女,两个清洁工把扫把和罐头当作高尔夫,一杆清。
邻居讲的故事如此富有哲理,像是少年派的故事,里面有蛇、老鹰、鬣狗。
街上有一辆辆的坦克驶过,好像看到了坦克大战的生活版,有骑士井然有序的行走,整个城市静谧而又规整。
这电影很好的诠释了,人类的语言是复读机。
(本文首发欧盟电影展公众号)我们生活的世界,无处不是巴勒斯坦。
我们对巴勒斯坦了解多少?
新闻中的巴勒斯坦永远和巴以冲突相联,冲突、流血和漂泊可能便是我们对巴勒斯坦的印象。
而伊利亚·苏雷曼导演却用新作《必是天堂》告诉我们,我们生活的世界,无处不是巴勒斯坦。
作为阿拉伯人的苏雷曼出生于拿撒勒,《圣经》中耶稣基督的故乡。
今天,拿撒勒是以色列最大的阿拉伯人聚居地。
此外,他在纽约和巴黎生活多年,从事电影制作。
这些背景为他的电影提供了关于巴勒斯坦和西方世界的新视角。
在“巴勒斯坦”的标签之外,苏雷曼的个人风格相当浓郁。
他的电影往往没有明确的叙事,而只有一个个场景的铺陈;人物行动缺乏动机,没有台词,甚至没有表情,只有漫画般的机械运动。
因此,人们往往将他和雅克·塔蒂、巴斯特·基顿相提并论。
此前,苏雷曼曾以《神的介入》和《时光依旧》两度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今年的《必是天堂》获得费比西奖。
在上海电影节首次与中国观众见面后,本片亦获得较好反响,目前豆瓣评分7.5。
三城记:拿撒勒-巴黎-纽约这是一部漫游在路上的电影,以至于不少评论称其为一部大型vlog。
电影遵循简单的三部曲结构:拿撒勒-巴黎-纽约。
苏雷曼导演本人也是唯一主演,将近60岁的他在影片里无声地观察着一切。
他带着一头花白头发,一副眼镜,一双时而流露出好奇时而疑惑的眼睛上路。
想象中的碰撞并未发生,他始终是观察者,从不参与其中。
而当他一次又一次直面镜头时,观众也会感到那双眼睛溢出屏幕的凝视。
这也是一部喜剧,夸张使真实和想象间的界限消失。
巴黎街头衣香鬓影,佳丽穿梭其中,五光十色。
纽约街头全民持枪,人人戒备。
而在拿撒勒,这些瞬间属于幽幽的树林,金色的田野,奇妙的、古老的故事、寓言和神话。
他们或多或少视觉化了我们对这些城市的印象,或想象。
但在另一些时刻,这些城市被陌生化了。
巴黎成了空荡荡的死城,坦克缓缓开上大街,标志性景点宛如僵死的尸体。
纽约成了黑魆魆的鬼城,你几乎不能在黑暗中认出布鲁克林大桥和本该金碧辉煌的建筑。
最核心的是冲突、紧张和暴力。
在拿撒勒,酒馆里,路上,白天,夜里,冲突无处不在。
由于巴以争端的背景,我们不会感到奇怪。
然而在我们常识中和平、繁荣的巴黎和纽约,也遍布冲突。
他们是严密的安检,探测器上下飞舞,将人围得密不透风;是冲进地铁闸门的陌生男子和他带着敌意的眼神;甚至是民用飞机——苏雷曼的风格化表达下,连它们也仿佛是二战空战录像,让人心中一紧。
正如苏雷曼自己说的,在当今世界,一切都在巴勒斯坦化,“例外状态,警察国家和暴力已经成为常态。
事实上,紧张和焦虑已不局限于局部冲突,而是无处不在”。
荒诞哑剧:笑,然后思考但正像苏雷曼无辜的眼神般,《必是天堂》并不在紧张和冲突上大做文章。
冲突不安的场景总是迅速缓和,而形式的荒诞更是引发阵阵笑声。
影片最引人注目的,正是那极风格化的艺术效果。
苏雷曼是善良的,在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场景中,他不仅消解了宏大叙事,也消解了电影作为视听媒介对观众无形的操控。
于是,笑声过后,思考成为可能。
苏雷曼全程靠眉毛演戏,不少评论称他是当代的雅克·塔蒂。
而那僵化的、机械的、刻板的效果,又俨然是罗伊安德森。
苏雷曼表示,影片中的情节都来自他亲身经历或观察。
他抓住日常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的瞬间,将他们放大。
于是我们看看到,拖着婴儿车散步的女人们步伐整齐一致,警察们呆板的跑动也整齐一致。
乍一看之可笑,而后又觉真实。
我们的日常生活充满荒唐的重复、单调、无意义,这并不因地点(拿撒勒或巴黎或纽约)而转移。
这些人物已不具有叙事或传情的效果,甚至不是戏剧中活动范围有限而大幅依靠肢体的人物,而只是作为荒诞效果的元素之一。
唯有影像能直观地表现人的物化。
苏雷曼在采访中表示,他之所以选择这种方式,而非动画或现实主义的表达,是为了突出问题意识,引导人们对现状发问。
作者电影:何处是天堂?
必是天堂苏雷曼的电影毫无疑问是作者电影。
他捕捉到现代社会和各种建制的符号,把他们慢悠悠地排列出来然后嘲弄;把摄像机对准各种荒诞的时刻,然后对准自己。
如此,《必是天堂》提供了观看的多种可能性。
你可以把它当成大型行为艺术展,段子集锦,伪纪录片,也可以把它当成政治寓言,社会批判和行动倡议。
总之,舒舒服服摊在椅子里,跟着他去看世界,你不会失望。
尽管人们说他是当代的雅克·塔蒂和巴斯特·基顿,表现手法和影像风格的相似只是表象。
更为重要的是,苏雷曼选择了一种适合其作品思想的语言——一种反对语言的影像语言和一种取消了其他所有感觉的视觉结合起来,因此制造出一个广阔的,不经语言中介的阐释空间。
《必是天堂》的观影必然是陌生和疏离的,唯有如此,才能不受拘束地进入和思索。
人物缺失能动性,观影代入成为不可能,反而提供了高度自由的视角。
跟随这位马上60岁的老人西游这一圈,你甚至也会爱上他,感受到那旺盛的好奇心和充溢的想象力,而他对素材的处理又流露出通透和希望。
在影片的很多时刻,你一定会犯尴尬癌,又一定会感同身受——那个置身事外、默默吃瓜又关心着诗和远方的社恐苏雷曼,其实藏在每个人的心里。
影片最后,从拿撒勒到巴黎再到纽约,兜兜转转,苏雷曼还是回到了家乡拿撒勒,仿佛在暗示家乡才是天堂。
天堂在哪里?
这是个开放性问题。
这绝不是一部沉重的影片,苏雷曼甚至坐在迪厅感受那震耳欲聋的音乐,观察年轻人群魔乱舞。
全球都是巴勒斯坦,但对每个人也必有一处天堂。
《必是天堂》是由伊利亚·苏雷曼执导,阿里·苏莱曼、塞巴斯蒂安·博拉克主演的剧情片。
该片于2019年5月24日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首映。
ES逃出巴勒斯坦,渴望前往新的土地生活,却意识到自己的故土就像影子一般紧紧跟随着他。
对新生活的期待很快变成一个荒谬的笑话。
从巴黎到纽约,不管他走到多远,总有一些事情能让他回想起自己的祖国。
一段探索身份、国籍和归属感的滑稽故事,Elia Suleiman借此提出一个根本问题:到底在哪里,我们才能拥有“回家”的感觉
谐,无语言,表情到位,特别是挑逗的眉毛,最好笑的是救护车送餐服务的梗!
同起同落的仪式感,always double的设计,不知道是不是暗示着以巴的共存。
主人公为啥在巴黎就没换衣服啊?
巴黎何时地铁空无一人?
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一直在四八拍的节奏,有仪式,但也有些boring,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耐观影》本周开始前先总结一下过去一周,按照顺序我依次见到了中国导演刁亦男,法国影星伊莎贝尓.于佩尔(挨着坐一排一起看电影),中国导演贾樟柯,影人赵涛,巴勒斯坦导演伊利亚.苏雷曼。
《南方车站的聚会》导演见面会
和伊莎贝尓于佩尔在现场看《南方车站的聚会》
贾樟柯,赵涛在法国电影资料馆
《必是天堂》导演主演见面会这么密集的见明星影人,一般只有在各大国际电影节现场才会发生吧。
但是,其实不然,在巴黎,你也可以,其实巴黎每一周都会有不少主创阵容出席的新片首映,而且提前预定并不会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
本月接下来要出席首映的影人包括:中国导演刘苗苗,日本导演新海诚,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法国影星朱丽叶.比诺什,美国影星伊桑.霍克。
是枝裕和《真相》导演演员见面会怕不清楚时间地点吗,别担心,《耐观影》都会第一时间在微信群里公布明星和导演见面会的讯息。
感兴趣的小伙伴请在后台留言并注明“入群”两个字。
言归正传,让我们开始本周的电影推荐,就像本文标题所说,只要你在巴黎生活过,即使一句法语都不会说,这部电影也一定会让你开怀大笑。
那就是巴勒斯坦导演伊利亚.苏雷曼的新作《必是天堂》
《必是天堂》英语名字It must be heaven的感觉就是必定会有一个地方像天堂一样完美,在那里没有烦恼,只有开心。
主人公并不满意自己生活的地方,所以开始去尝试寻找他心中的天堂,在经历了巴黎和纽约以后,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最终他终于发现每个地方都不是天堂,如果可以保持内心的平和,无论生活在哪里都是天堂。
整部影片中并没有多少台词,尤其主演兼导演苏雷曼几乎只说了不到十句话,一直在用他的眉毛,眼睛,微表情去诠释剧情。
但是这种沉默方式展现喜剧的难度其实是高于用语言诠释喜剧的,我们所熟悉的另一位喜剧大师”憨豆先生“也是全程沉默,也是面部器官表情极其丰富,但是在他的影片中更多的是以”夸张的动作”和“特殊情境”的戏剧冲突引发观众的笑意。
这些在苏雷曼的影片中也是不存在的,他的电影是如何表达呢?
他是以极尽讽刺的方式给我们展现日常生活中的闹剧而自己保持全程镇静的状态,这样的对比会产生更强的喜剧效果。
比如一开场的宗教仪式,真的没在任何电影中看过这样的闹剧,或者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固定镜头就会让人哄堂大笑,比如在巴黎讽刺Parisien爱喝酒的场面,在纽约讽刺全民携枪。
他的镜头语言在影片中几乎讽刺了全世界,我目前还记得的包括:以色列人,巴勒斯坦人,法国人,美国人,日本人,韩国人,西班牙人等。
还有从上到下各个社会阶层的人,在巴勒斯坦的以色列人,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法国的公司职员,警察,医生,急救人员,难民,无业游民,地铁逃票者,模特,清洁工,美国的公司职员,警察,出租车司机,公园锻炼的带孩子的妈妈们,练太极的华人,
此外,他也运用了大量的隐喻,比如用一只麻雀隐喻法国人的喋喋不休惹人烦,以一个运水的妇女阐释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关系,以偷柠檬的邻居讽刺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国土的侵吞,
隐喻法国人的麻雀接连不断的场景切换也会让人想起另一部北欧电影瑞典导演罗伊·安德森的《寒枝雀静》,一样的非线性叙事,但是比较而言,《寒枝雀静》太高冷了,和观众有较强的有距离感,观看过程中会让观众觉得无法代入自身。
《寒枝雀静》而《必是天堂》则更加生活化,更加观众友好,影片中所描述的人和事就真的是身边时时刻刻在发生的,只是需要用陌生的眼光才能发现,久了会习以为常。
所以我会说巴黎的你们在观影过程中会找到超强的共鸣感,不需要语言,只需要曾经生活过。
《必是天堂》
《寒枝雀静》最后的结尾是在一家巴勒斯坦的酒吧中,在一群巴勒斯坦年轻人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也预示着巴勒斯坦充满朝气和希望的未来,那必然是天堂一般。
影评《必是天堂》笔名——飘逸洒落君捞起沉重的网,蛇皮的道路,滑车的炮弹,褴褛的捷径。
满满的仪式感,时空错落有致,修裁行为艺术,场景收获地域的旗帜。
来往交替的礼仪,莽撞,花式,对比,覆盖,擦肩,逃离。
略带滑稽的捕捉冷漠,也略有欣赏把玩的忐忑意味,其中疑惑不解,任它持续发展,只又一切看淡明了。
置换分镜的旅游,飞机飞过蓝天,海水漫过小岛,荆棘的草丛走过空隙的拜谒见者。
手持托盘,转角的行睡客,鸽子游名胜古迹的迎宾参观礼。
行在路上,心如水面,马蹄踏过的涟漪,斗拱的凯旋门,随地铁的呼啸穿堂而过,易拉罐的保龄球,随着国歌行注目礼。
七彩的烟雾,闪过午夜的走秀T台。
邮轮游渡的桥廊河岸,桥头桥尾的栏柱子,在日照中雪白。
鸟儿在书桌上的嬉戏捉弄,在窗外的线谱全无。
都市夜路的蓝魅,反着幽黄的车站,在狭隘的空间分定了音乐曲款。
午夜的刮水器,车辆的旋转,再旋转,像洞穴的自语回声无息。
店门前的背包客,湖边的运动场,喷泉上的白衣天鹅。
街巷戴副鬼画面具,穿过酒肉食场,掌声喧闹喝彩未止,有生年前的铭记,在开始与结束执意的圣使...
由于我不了解这几个城市,以及没做任何预习不知道在讽刺,所以整部电影都没看懂。但是能看出来导演不喜欢前面几个城市或者不适应前面几个城市,最后在酒吧看着年轻人蹦迪他是开心的。
一出「巴勒斯坦人西行记」,苏雷曼往西去寻找理想中的天堂,却一次又一次见到同样的状况。导演同一种近乎木讷且夸张的手法(像低配版阿基)表现这种状况,比如纽约遍地都是人背着枪,警察却始终追着裸露的女子不放,制造出滑稽戏一般的喜剧效果。别处才是天堂吗?走过一圈的苏雷曼发现世界不过如此,于是那个令人厌恶的家乡也变得可爱起来。
鹏飞及其先驱者。
导演开心就好
可能是今年观感最好的一部电影,把政治讽刺拍成轻松愉快的小品,虽然段落间显得割裂,但将世界各地符号化,魔幻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想象力极其丰富又趣味十足。
这么容易入口的戛纳片要珍惜。冷幽默默剧(类似无字漫画),电影融资目睹之怪现状,大量的巴勒斯坦自虐梗,美国的部分比法国更到肉。不过那么空无一人的巴黎是怎么拍出来的啊?
拍得既有趣又无聊。
男主让我厌恶,我相信不止我一个这样。
无聊当有聊,把无趣当有趣,必是1星…导演你去拍歌舞片吧?
看到结尾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终于结束了….怎么会这么无聊,想浪费时间的可以看
想知道空城是怎麽拍出來的
自导自演让人惊讶,一开始以为是意大利没想到是巴勒斯坦,把各种地区性世界性问题处理成喜剧场面也挺有意思,说与不说之间,结尾似乎有点归隐的意思。
SIFF理论第四场,实际第二场。两星半,过于浓重的形式根本撑不起所描述的并不新鲜和深刻的现象及道理
有一句台词我挺喜欢:Are you a perfect stranger?——身处这个世界,但永远无法融入。就像电影里的苏莱曼。
刻奇的局外人视角,又轻又浮的现象罗列,权当城市风光片了。
闷片
一部涉嫌严重“辱法”的电影,在法国拿到了大奖。
#2019SIFF# 导演有点自恋又有点可爱,自传体式的伪纪录片,自导自演是主角又是旁观者,从巴勒斯坦到巴黎到纽约再回到故乡,还以为他准备全片一句话不说,结果还是说了“拿撒勒”和“巴勒斯坦人”。冷幽默,很多细节很好笑,还占卜了巴勒斯坦国,还是有点同情巴勒斯坦人民的。PS:居然看到了盖尔·加西亚来客串!哈哈~ @2019.6.19 上海影城
别处/别人眼里的陌生人
金棕榈提名我反对,苏雷曼自编自导自制哑剧喜剧片/西游记VLOG,私人视角,桥段拼接,听到中东喜剧就送人、纽约全员持枪、机场360°自动安检桥段有点意思,但离好艺术片距离遥远,拿放大镜找优点都费劲,谢天谢地可以2倍速看。